•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自学中医点滴记实(连载)

张老师,您好!偶然看到您的理论,很受启发。
你进群讨论吧,这里不便谈论更多,怕影响其他人看帖。微信:YYXZZM6344
 
最后编辑:
d3552303bdf881356701ae3adb184b2.jpg一个小实验:这是一瓶自来水,在桌子上放了一个夏天,到秋天发现瓶底呈现出绿色,到冬天依然放在室内,瓶底的那一层绿色很明显。我想那层绿色的东西肯定与自来水中的细菌有关。于是,就在网上的百度搜一下,说是叫什么“绿澡”。绿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现在没必要去深究,知道它们是 一种微生物就足够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那瓶水,是“绿藻”消失后的自来水。那天我只在里面加了 一点点洗衣粉,经过一天之后瓶底的绿色(绿藻)就消失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瓶底的绿色是被洗衣粉“漂白”了吗?确切地说绿藻这种微生物是被洗衣粉这种“碱性”的物质给“杀死”了;或者说“绿藻”这种微生物在碱性环境下是无法生存的。也可以说:“大部分微生物在碱性环境条件下是无法存活的”。
 
通过张老师微信里的指点,基本上感觉您的理论很新颖,运用很空洞,看来自己太过愚钝,只能去看伤寒论了
 
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在夏天人们常常用白醋、洗衣粉(或纯碱)和白糖的混合溶液杀死蚊子的方法?这里边我想是白醋和白糖做诱饵,再用碱性物质(纯碱或洗衣粉)杀死蚊子。其实人体内也是有碱性物质的,只不过是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液中,当血管中的盐根+离子与氧气结合就会合成碱性的氧化物,如铁、铜、锌、钠、镁、钙等,可见在血液中那些微生物是很难存活的。前提条件就是:体内不缺少金属和矿物质元素。
 
碱性物质不仅能杀死蚊子,还能杀灭体表的寄生虫。记得过去身上穿的衣服会有很多虱子,我在上中学的时候,两周洗一次衣服,每次都是先把内衣放在脸盆里用开水浇,之后就发现在水里漂着密密麻麻被烫死的虱子。这就说明碱性环境(衣服和体表)已经不适应虱子的存活了。寄生虫如此,体内的微生物也是如此。
 
再说麻黄的抑菌作用
上面我们提到碱性物质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那么中药里面有没有碱性物质呢?答案是“有”。通过科学分析,麻黄里的中药成份不就是“麻黄碱”吗?因为在"酸性环境“产生的细菌一定在与它相反的环境当中不能生存,这个相反的环境就是碱性环境。身体的内环境,包括”发酵体“和”燃烧体“,我们都可以把他们看作是”酸性环境“,只有血管里面的”动脉血“属于碱性环境。所以血液循环旺盛,血液量又大的情况下,病菌也很难存活。但当人的运动(活动)量太大之后,或者说是人的体力出现”超支“之后,体内的细菌就会出来”作梗“,常常出现”咽痒“等的症状,这时我就取几根麻黄放到嘴里嚼一嚼,似乎能”立杆见影“。
 
人体内的酸碱中和反应
人体内的两大器官:发酵体和肺部。发酵体(通过对食物的发酵)产生酸性物质,肺部(通过吸氧与金属电解质结合)产生碱性物质。这 两种性质不同的物质在“燃烧体”内结合,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供给人体各个不同器官使用,用于新陈代谢;同时生产热量或其他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由于发酵体和肺部是两个性质相反的环境(酸性和碱性),所以,在用药思路上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对于肺部产生的细菌,我们可以用“酸性药物”去抑制;对于发酵体产生的细菌我们可以用“碱性药物”去治疗。
 
碱性环境的相对性
我们说肺部是个碱性环境,其实它是相对于发酵体而言的,说的主要是肺部中的动脉血液,而血管里面的动脉血其实也只是呈现“弱碱性”,这样那些酸性环境下产生的细菌,尤其是“好气细”(需氧型的),借着充足的氧气也会在肺部大肆繁殖。而“弱碱性”环境下,那些“耐 盐碱”的细菌同样会滋生和繁殖。比如肝脏和脾脏,内部充有大量的动脉血,也会被细菌感染(如肝炎)。这样就会有两种不同环境(酸性和碱性)下的细菌同时存在于人体内部。治疗时这两种药物(酸性燃料和碱性燃料)常常共同使用。比如“补肝敛肺汤”中的酸味和苦味药,因为酸味和甜味应该是同一类药,都能转化为酸(如氨基酸),而苦味药恰恰与甜味相反,所以我认为苦味药应该属于“碱性燃料”。所以说,在“补肝敛肺汤”中既有酸性燃料又有碱性燃料。碱性燃料主要针对由“发酵体”产生的细菌,而“酸性燃料”主要针对弱碱性环境(肝脏、肺部等器官)产生的细菌,所以这个方被称作“补肝敛肺汤”。其实在中药组方中,两种性质相反的“对药”(如人参和五灵脂,阿胶和黄连等)可能也是针对两种环境下采用相反的用药吧!
 
老师怎么加你的微信
这就是我的微信:YYXZZM6344.
有的网友说:‘理论新颖,运用空洞“,那是。理论只是开拓了一种思路。在实践运用上还需要你去思考,在理论指导下去挖掘你的潜能,我之前就说过,学中医是靠悟性的,不是一般人都能够学到手的,尤其越到了后面,能看懂的人越少。
 
最后编辑:
可能这时有人会问:使用碱性燃料(中药)那直接服用碱(比如纯碱)不就可以了吗?那是不一样的,我们说的中药里的“碱性燃料”是通过人体吸收之后在动脉血液中与氧气结合(化合)之后形成的金属氧化物,而直接服用纯碱的话在“发酵体”内就与胃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了。
 
发酵体就是一个“酸”的环境
“酸”这种燃料,就像是一种载体,因为它的酸根负离子能与各种金属和矿物质结合,以游离的形态进入人体血液中,参与燃烧或被运送至全身各处进行新陈代谢。在生命燃烧过程的“三要素”中,发酵体负责提供“燃料”,而燃烧体的“肺部”负责提供“氧气”,这两个部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调理用药上往往也是要考虑酸性和碱性药物的相辅相成。
 
再说“食盐”的作用
如果说钙、铁、锌、镁、铜等元素在血液中与氧气结合能够在动脉血中形成“弱碱性”,那么钾和钠与氧气结合就会形成“强碱性”的环境,强碱性的环境对细菌的抑制力就会大大增强。人体不可以缺少食盐,一方面它给人体提供一个“电解质环境”,方便各种燃料在电解质环境下顺利“燃烧”,另一方面可能就是能够在血流中形成一个“强碱性”的环境,从而形成对细菌的抑制力。
“食盐”不能仅仅局限于“氯化钠”
我认为“食盐”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仅仅以一种“氯化钠”为主,因为单单使用(食用)氯化钠,会造成对其它物质(盐类)的吸收利用减少,尤其在日常饮食当中常常“过量”或“超标”食用的情况下。人体的“缺钾症”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自创人体酸碱理论的骗子都让逮捕了,他自己都承认是自己编造的骗人东西,你还在这儿胡卖弄什么?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最善用“山茱萸”,说明“酸”味的这类中药的确很神奇,至于我说的“动脉血属于碱性环境”,完全是一种推测,不过要想验证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也很简单,只要用PH试纸在新鲜的血流中测一下就可以。我只是想到这儿就说到这里了,不是什么“人体酸碱理论”更没有卖弄骗人的意思。认为有价值就进来看看,认为是垃圾完全可以绕着走,我从来也没邀请什么人进来。
 
我在昨天提到了用PH试纸测试新鲜血液的PH值,后来就想何不在百度里搜一下看看有没有结果?值得庆幸的是昨天我百度了一下——“人体血液的PH值”,得到的结果竟然跟我的推测是一样的吻合:正常人体血液的PH值是在7.35——7.45之间。这点知识对于学西医的老师们来说可能就是个“常识”,但自己却在用中学时学到的一点点可怜的化学知识来进行分析和推测。说人体中除了“发酵体”和妇女阴道是酸性环境之外,其他部分都属于碱性环境。
 
也许有人会想,人体大部分为弱碱性环境,如果变成强碱性环境岂不是更好吗?7.35——7.45估计已经是个临界点了,如果是刚从肺部出来的动脉血可能会高一点点,如果再高,那些益生菌和血细胞统统会被杀死,人的生命也就不存在了。这其中的道理咱们前面谈到过,对于有毒环境来说,有无毒性关键是看环境内个体的“体量”,体量小的就被毒死了,体量大的就会存活下来。血液中的血细胞,一般都比细菌大的多,红细胞、白细胞等等,在显微镜下都能观察到,而那些细菌一般的显微镜就观察不到。
 
通过以上分析,女性阴道为什么是酸性环境就已经很清楚了,因为酸性环境更有利于精子的存活和战斗力,如果变成碱性环境,射向阴道的精液,就会受到碱性环境的破坏,精子会被杀死或者因“中毒”而失去活力。
 
分析到这里, 对于中医用药在某些方面的奥秘已经比较明了了。比如治疗肝病,为什么要用“酸补”?其实从中药补法上来看,酸和甘这两味药都可以补,是生血之源泉;但为什么要重用“酸味”药物而不是重用“甘味”药物?原因就在于“酸味”药物是“碱性环境”中病菌的克星,同时又是补血之品,所以用“酸”并佐以“甘味”药物,这是“酸味”药物所起的作用相当于“一石二鸟”。那为什么还要用到“苦味”药物呢?因为“苦味”与“酸甘”相反,是血液营养环境的“反环境”,因血液是酸甘食品的产物或精华,只有与之相反的药物才可以有效抑制其所滋生的病菌。用西医的知识来说明一下:苦味药物属于“广谱杀菌”,那“酸味”药物就属于“靶向用药”,只针对“碱性环境”下滋生的病菌。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苦味药物”具有像“高浓度盐水”一样,可以将血液或细胞中的“水份”(连同杂质)一并“透析"出来,是”清肝“(打扫卫生)最有效药物。但由于苦味药物”伤血“,所以要用到”酸甘“之品来加以补充。这大概就是治疗肝病(肝炎)的基本奥秘所在。
 
其实这个治疗肝病的“酸+苦+甘”的药物组合,不单单适用于肝病,其他诸如弱碱性环境的脏器(脾脏,肺部和心脏甚至大脑)都可以用这种思维模式去试着用药。当然这种简单的药物组合,有时可能会引发“胃酸”、“肚胀”等不良反应,但只要正确合理地加味或调整剂量,善用“增气燃料”,往往是可以取效的。《伤寒论》给我们道出了部分疾病中医用药的“知其然”,我们搞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在《伤寒论》中治疗肝病的法则:”补用酸,助用苦焦,再用甘味之药调之“。这其中的“所以然”从此也就大白于天下了,而且还可以“触类旁通”。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