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内科医案 慢性肾炎麻黄治疗

状态
主题已关闭,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附子 ,解附子热莫过知母,解附子毒莫过干姜。

海洋暖流

阅2993转1272015-08-24
分享收藏
2 独具匠心,益人智慧 -

吾随刘渡舟老师临证,发现刘老每重用附子时,必用食指重诊尺脉,不解其故而请教之。师曰:“汝真有心! 余不负汝。”师继续说:“附子虽能回阳于顷刻,祛寒止痛,神效无比,但其性大毒,古今服中药中毒者,附子居于首位,切不可滥用。附子又属大辛大热之品,最易伤阴,凡一切阳证、火证、热证、阴虚血衰,均须慎用,更不可重用。而虚寒重病,又必须重用之,取其药力专一,能迅速驱病,但须中病辄止。而具体用量,以适合病情为要旨。余重用附子,依据有三:即症状必见形寒肢冷,舌象必见清润有津(不拘何苔) ,脉象必须尺弱无力,不能浮大长数。”吾又问:“重用附子,除脉、舌、症外,还有何要领?”师曰:“还须配伍得当,解附子热莫过知母,解附子毒莫过干姜。”又问:“煎法有何奥妙?”师曰:“余用附子三钱以上必先煎,用量愈大,煎的时间愈长,若量过一两, 必先煎四十分钟以上,皆在去其毒而保其性。” -

吾师医训,虽字句不多,却精辟至要,实属经验之谈,颇能益人智慧。多年来,吾临证用附子,皆以师教为准绳,效佳而无弊。


转载来源于360图书馆
 
我正是虚寒重病,附子累计已经吃了80斤以上了,还没燥火,还要继续吃。不过脉象已经大变了,早期脉象尺部虚弱无力属于沉而无力,按之至骨才有脉兼迟脉,现在稍微好了点,脉象稍微强了点了,但是依然比较弱属于弱脉类。无数脉见尺部。所以附子可以继续用,若按火神派所论,我的病属于肾厥,早期脉象显示是寒入三阴伏于肾,所以脉象如此。用大量附子后寒开始散退了,所以脉象出现了改变
 
最后编辑:
经常听到隔壁肾病科患者来诉苦,现在西医对于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病没啥有效的药,所以明知道尿毒清这样的中成药属于没啥用药,安慰剂,也要吃,总比没有药吃看着肾病恶化成尿毒症好。无语的现实。以后扶阳医学能推广的话,对于各种阳虚型肾病可以有极大帮助。这是以前没有的事。还有一部分肾病患者长期吃利尿药,也有部分心衰水肿患者吃利尿药,无语?
 
附子一般在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习称“泥附子”。其余规格全部都是在泥附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所得。为了防止泥附子腐烂,附农要把泥附子清洗后放入胆巴及食盐的水溶液中浸泡一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此为“盐附子”。其余规格的附子也都要经历胆盐水浸泡的过程,有的是在盐附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不管是哪种规格的附子,都要切片后用清水再浸泡至少一日以上。成品附片还要经过上色美容程序,因此焦糖色、硫磺等是不可少的东东。
  由此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附子出土后再污染(是胆巴、硫磺及其它化学添加剂)。二是有效成分大量流失。
  正因为成品附子弊端很多,所以扶阳派才自己制作附子,即自己购买泥附子来自己加工制作。
 
附子一般在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习称“泥附子”。其余规格全部都是在泥附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所得。为了防止泥附子腐烂,附农要把泥附子清洗后放入胆巴及食盐的水溶液中浸泡一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此为“盐附子”。其余规格的附子也都要经历胆盐水浸泡的过程,有的是在盐附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不管是哪种规格的附子,都要切片后用清水再浸泡至少一日以上。成品附片还要经过上色美容程序,因此焦糖色、硫磺等是不可少的东东。
  由此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附子出土后再污染(是胆巴、硫磺及其它化学添加剂)。二是有效成分大量流失。
  正因为成品附子弊端很多,所以扶阳派才自己制作附子,即自己购买泥附子来自己加工制作。
附农或商家折腾出来的附子,都成垃圾或药渣子了,还有多大作用?这也许就是有的医家把附子越用越大却没事的原因之一吧。
 
医圣是怎么用附子的呢?医圣用附子就是一枚或大者一枚,生用或炮用。一枚附子就能起死回生,这就是医圣。后人用了一堆垃圾或药渣子,还说在附子的使用上超越了医圣 ?
 
我买的附子应该没有用大量硫磺和胆巴,原因他采用人工加热方法使得附子干燥,保存。其中用蒸附子就是把附子水分烘干保存称为蒸附子,生附子采用工具加热干燥保存,炮附子用沙土来加工的。无法采用晒太阳把附子保存,那是因为附子采收就几天时间,有大量的附子根本无法短时间变干燥,只有采用工具加工了。附子亩产1000到1500斤,这样的产量是比较大的,最近几年江油附子产业成为当地致富的一个工具了,为了批量加工附子,流行机械化加工。由于火神派的壮大,附子用量剧增,现在年产附子1000万斤不是梦了,附子产地不止是江油,目前云南和陕西承担了全国三分之2附子产量,这2地附子以价格便宜存活,其它优势不明显
 
最后编辑:
我买的附子应该没有用大量硫磺和胆巴,原因他采用人工加热方法使得附子干燥,保存。其中用蒸附子就是把附子水分烘干保存称为蒸附子,生附子采用工具加热干燥保存,炮附子用沙土来加工的。无法采用晒太阳把附子保存,那是因为附子采收就几天时间,有大量的附子根本无法短时间变干燥,只有采用工具加工了。附子亩产1000到1500斤,这样的产量是比较大的,最近几年江油附子产业成为当地致富的一个工具了,为了批量加工附子,流行机械化加工。由于火神派的壮大,附子用量剧增,现在年产附子1000万斤不是梦了,附子产地不止是江油,目前云南和陕西承担了全国三分之2附子产量,这2地附子以价格便宜存活,其它优势不明显
如果真是按你说的那样加工出来的附子,那当然好。
 
如果真是按你说的那样加工出来的附子,那当然好。
销量目前他的店铺最高,应该是所有附子里比较好的了,不然没有那么多人会去他那买的,很多人会比较附子的质量的,买几个不同店铺的附子分别熬药,然后尝试,最终决定哪个店铺的附子比较好,可以长期购买这是现代人的习惯。刚刚看事件,扶阳医学基地,已经成立了,设立在广东省广州市。2013年成立的。过去卢崇汉在南京学习时,南京中医药大学老领导就鼓励他用扶阳思想去南京搞一搞中医学界,不要让中医只有温病学一统天下,防止中医人不思进取。这样中医就完了,没有进步了,过去历史上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结果各种学术思想迅速发展。这才是正常的。如果没有创新了,这才是恐怖的事
 
最后编辑:
附子 ,解附子热莫过知母,解附子毒莫过干姜。

海洋暖流

阅2993转1272015-08-24
分享收藏
2 独具匠心,益人智慧 -

吾随刘渡舟老师临证,发现刘老每重用附子时,必用食指重诊尺脉,不解其故而请教之。师曰:“汝真有心! 余不负汝。”师继续说:“附子虽能回阳于顷刻,祛寒止痛,神效无比,但其性大毒,古今服中药中毒者,附子居于首位,切不可滥用。附子又属大辛大热之品,最易伤阴,凡一切阳证、火证、热证、阴虚血衰,均须慎用,更不可重用。而虚寒重病,又必须重用之,取其药力专一,能迅速驱病,但须中病辄止。而具体用量,以适合病情为要旨。余重用附子,依据有三:即症状必见形寒肢冷,舌象必见清润有津(不拘何苔) ,脉象必须尺弱无力,不能浮大长数。”吾又问:“重用附子,除脉、舌、症外,还有何要领?”师曰:“还须配伍得当,解附子热莫过知母,解附子毒莫过干姜。”又问:“煎法有何奥妙?”师曰:“余用附子三钱以上必先煎,用量愈大,煎的时间愈长,若量过一两, 必先煎四十分钟以上,皆在去其毒而保其性。” -

吾师医训,虽字句不多,却精辟至要,实属经验之谈,颇能益人智慧。多年来,吾临证用附子,皆以师教为准绳,效佳而无弊。


转载来源于360图书馆
凌晨4:31发帖,失眠啊!
 
找到了温补颈生痰核的医案:
选自《王氏医案--泻》
方氏女,久患泄泻脘痛,间兼齿痛,汛事不调,极其畏热,治不能愈。上年初夏,所亲崔映溪为延孟英诊之。体丰脉不甚显,而隐隐然弦且滑焉。曰:此肝强痰盛耳。然病根深锢,不可再行妄补。渠母云:溏泄十余年,本元虚极,广服培补,尚无寸效,再攻其病,岂不可虞?孟英曰:非然也。今之医者,每以漫无着落之虚字,括尽天下一切之病。动手辄补,举国如狂,目击心伤,可胜浩叹!且所谓虚者,不外乎阴与阳也。今肌肉不瘦,冬不知寒,是阴虚乎?抑阳虚乎?只因久泻,遂不察其脉证,而佥疑为虚寒之病矣。须知痰之为病,最顽且幻,益以风阳,性尤善变,治必先去其病,而后补其虚,不为晚也。(眉批:凡病皆宜如此,不独痰饮为然。)否则,养痈为患,不但徒费参药耳。母不之信,遍访医疗,千方一律,无非补药。至今秋颈下起一痰核,黄某敷之始平,更以大剂温补,连投百日,忽吐泻胶痰斗余而亡。予按:此痰饮滋蔓,木土相仇,久则我不敌彼,而溃败决裂,设早从孟英之言,断不遽死于今日也。
 
还有一个批驳灼艾治百病的:
《王氏医案--阴虚》
湖墅张春桥,素禀不坚,头眩脑鸣,频服温补药,甚觉畏冷。人皆谓其体偏于寒也。辛丑春,始请孟英诊之。脉甚数,曰:阴亏也,温补非宜。改服滋水培元之剂,颇为有效。夏间或劝以灸火,云可以除百病,盖未知灼艾之可以除百病者,谓可除寒湿凝滞、阳气不能宣通之证,非谓内伤外感一切之病皆可灸而除之也。故仲景有“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之训,正以艾火大能伤阴也。灸后数日,即寒少热多,宛如疟疾,医者以为脾寒病,投以温散,日以滋甚。春桥知药治未符,坚不肯服,乃父与之询其故,漫曰:要儿服药,须延王先生诊视。与之遂邀孟英治之。切其脉,滑数倍加,曰:阴虚之体,内热自生,灸之以艾,火气内攻,时当溽暑,天热外烁,三者交加,阴何以堪?再投温散,如火益热,当从瘅疟治。专以甘寒熄热,(孟英长技。)则阴津不至枯涸,而寒热不攻自去,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竟不用一分表散药而治愈。(眉批:眼前道理,而人多不悟,一经拈出,便成名论。此与以针治虚损者,同一悖谬。)
 
喜欢补中和六味的也可以参考下这个医案:
出自《王氏医案--阴虚》
《薛氏医案》每以补中益气汤与地黄丸并用为治,虽卢不远之贤,亦或效尤,其实非用药之法也。如果清阳下陷而当升举者,则地黄丸之阴凝滞腻非所宜也;设属真阴不足,当用滋填者,则升、柴之耗散不可投也。自相矛盾,纪律毫无,然上下分治,原有矩矱。屠敬思素属阴亏,久患痰嗽,动即气逆,夜不能眠,频服滋潜,纳食渐减,稍沾厚味,呕腐吞酸。孟英视脉左弦而微数,右则软滑兼弦,水常泛滥,土失堤防,肝木过升,肺金少降,良由久投滋腻,湿浊内蟠,无益于下焦,反碍乎中运,左强右弱,升降不调。以苁蓉、黄柏、当归、芍药、熟地、丹皮、茯苓、楝实、砂仁研为末,藕粉为丸,早服温肾水以清肝;以党参、白术、枳实、菖蒲、半夏、茯苓、橘皮、黄连、蒺藜生晒研末,竹沥为丸,午服培中土而消痰;暮吞威喜丸,肃上源以化浊。三焦分治,各恙皆安。悉用丸剂者,避汤药之助痰湿耳。(眉批:方俱灵妙,可以为法。)
 
刚刚又去看了艾灸的一些排病反映,和附子一样,中间会出现一些问题,怎么处理知道了艾灸即使上火了,还可以继续艾灸的,一直艾灸到全身发热暖和为止,中间出现口干舌燥的情况还是可以继续,这是表邪开始散去,内邪还没开始深入的阶段。需要继续艾灸。从明天开始我每天继续2柱艾灸关元穴。也尝试隔姜灸关元穴吧。看看效果好不好点,附子也继续吃,不信身体内的寒湿不尽散,阳虚不能回复正常
 
阴阳双补行不通,在实践中发现同时用六味地黄丸和桂附地黄丸结果,是单纯补阴。一点也没有补阳,所以我立刻停药了。还有大量补阳可以一直持续吗?肯定不可以,因为阳气在人体有一个度,李可处方集里就有吃了很长时间药以后阴虚的患者就证明了,阳虚患者补阳也是有尽头的,不是可以永远补下去的。我在实践中也发现是这样的,附子吃到一定量也会开始燥火了,说明了这个补阳到了燥火的地步就可以停药了。正常人不阳虚,他无法吃很多附子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记得吴佩衡在云南当中医时就经常在家里煮大量附子,来了患者不管病情如何,先喝一碗四逆汤,如果吃了病情好转,那就是阳虚,继续给患者开大量附子,如果不阳虚吃了没啥用,这时候就很轻松的知道了。所以说吴佩衡算是明白人了,其实很多中医在民国时期就向火神派学习拜师了,例如祝味菊就是一个在旧社会亲自上门讨教学习,讨论火神派的附子用法。不然他其实医术也不会突然那么高,那么会用附子。现在的一些名人如唐农,刘力红等人也是亲自去火神派拜师讨教的。
我吃六味和桂附地黄丸的体会是,阴阳一起吃,很快就能感受到阴药收敛的作用,阳药的作用必须睡一觉醒来才会明显感受到。而且总体来说,仍然是偏补阳的,熟地没有五十一百克压根补不了多少阴。
 
来源百度文库


摘自王正龙《灸法直论》

现代的许多中医专家认为:对于“阴虚”的虚火上炎和“阳虚”的虚寒证的灸法应有所不同。就是阴虚火旺的虚火,应该按照古法用麦粒大的艾炷灸之,且初灸宜少,逐渐加量,轻灸适度,才能达到引火归元、潜阳益阴的作用。如果灸量过度,反助虚火上炎,灼阴耗气,必使病情加重。灸的火候,是否适度,应观察患者灸后的反应。如果发现口干、唇燥、目涩,即为过度,应立即停灸,待不良反应消失后再灸,且宜减量,以不出现不良反应为度。
此说似为稳妥,但我通过临床体验认为:关元、中脘、膏肓这三大补穴,不论阴虚阳虚,都可以重灸(因为“阴阳一气”,阴虚岂有阳不虚的说法?阳虚哪有阴不虚的道理?)。所谓“口干、唇燥、目涩”等症,都是艾火驱赶阴邪即将散尽的表现,应该快马加鞭,不可迟疑(参考关元穴、中脘穴灸法)。如果只是重灸关元穴500壮乃至1000壮,才出现嘴唇、舌尖起泡的症状,说明关元穴的位置太低,底力不足,患者的寒邪过重,上焦的寒邪才刚被化开。
所以,一般施灸,最好关元穴和中脘穴同时进行,就可以加快祛寒的速度,上火的症状就会很早出现并很快消失,基本上没有必要灸足三里穴来“引火下行”。如果出现喉咙干痛难忍的现象,不必担心,等寒邪被驱逐出去以后,自然就会在瞬间出现清凉的感觉。如果“通窜”的范围比较大,又疼又痒又热,必须继续灸下去,最后不知是第几壮,痛苦的感觉瞬间消失,温热舒适感会重新汇聚到穴位上。
一般来说,患者以前有手淫习惯或性欲强烈的人,施灸时阴茎或阴蒂会极痒难忍,第二天会有遗精现象(妇女会有白带增多的现象),这是淫浊败精被化动的必然表现,灸至100壮以后症状就会消失,千万不要认为灸法会造成持续不断的遗精或白浊。
由于患者的病邪很深,并非灸100壮就可以解决的。当灸至200壮时,可能患者就会不觉得疼痛了,但腹中不觉温热,这只是浅层的寒邪被驱出的表现,而藏在深层的寒邪还没有被触及,必须耐心地灸下去,真正的反应在300~500壮以后才会出现。而且,在灸二三百大壮以后,穴位上烧成的焦黑糊痂会翘起,痂与肉之间有脓,糊痂会滑动,此时可以将糊痂揭掉,将艾炷坐在小坑儿里继续施灸,不必担心,绝不会将腹腔烧穿。当患者担心快要“烧穿”的时候,也正是元气开始强盛的时候,此时伤口恢复的速度也是令人吃惊的。如果一直隔着糊痂灸,虽然痛苦少一些,治疗效果也就比较差了。



窦材《扁鹊心书》上说:
孙思邈当年亦毁灸法,待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
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有不焦枯皮肉乎?”
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容养故也。若真阳元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
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阳元气(有形之精)已脱,虽灸亦无用矣。
对于医生本人来说,必须首先自己给自己施以重灸。
《扁鹊心书》又说:“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现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如果医生没有自己给自己灸过300大壮以上,就不可能知道患者的感觉(医生自己灸三五十大壮的各种感觉都不算数,都不是真正的感觉),就不可能知道艾灸的真正作用,也就没有胆量为患者施以重灸。
如果医生没有胆量(把握)为患者施灸超过300大壮,也就没有资格说自己懂得灸法。如果对患者施灸没有超过300大壮,连一半的治疗效果也达不到,邪气不能除尽,病邪仍会继续作怪,患者的疼痛也就白白忍受了。而且,患者体力之虚非短期所能康复,以后每年必须再灸一次,壮数可以逐次减少(比如今年灸500大壮,明年可以只灸300大壮),但每次以灸至不痛、腹中温热或四肢末梢麻胀为准,以巩固疗效,充实体质。
另外,由于皮肤具有弹性,开始时伤疤会变得很大,成椭圆形,待愈合后又会缩小,第二年再施以重灸,伤疤就会变得更小,成横线状。并且,在灸至300大壮以后,有些患者会在施灸过程中出现穴位出血的现象,这是经脉里的瘀血被化开的表现,因为被化开的瘀血是不会再凝固的,所以,不必担心,只是用卫生纸将黑血暂时吸干,继续灸下去就是了,等瘀血化尽,正常的血液自然会将伤口凝固住,不必惊慌。此时可以将一些艾灰填入出血处以继续施灸,绝对不会出现西医所担心的任何情况。
最后说明一点,灸至不疼后,还应再灸100大壮,直到灸得感觉冷气从脚下出尽,腹中温热(艾火熄灭以后依然温热),浑身快活难以抑制,甚至出现“性高潮”的感觉,此时表明阴邪已经全部散尽,继续施灸就会产生多余的阳火,此时必须马上停止施灸(否则会出现阳极伤阴的情况,会变得狂躁)应该马上服两盒六味地黄丸(每盒十大蜜丸,2次/日,10丸/次)以收敛余火,至此方为全功。

许多患者灸至一两百壮时就会感觉不疼,这是假象,只是祛除了浅层的病邪,继续施灸至300壮,疼痛又会复发,这是深层的阴邪被搜出的表现,医生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必须达到腹中温热的状况时才是痊愈的表现。这也是医生没有为自己施灸超过300壮就没有资格为患者施灸的原因。一般施灸的患者的感受是有其明显的次序的:
1.皮肤灼痛;
2.腹内钻痛;
3.患处绞痛;
4.周身痒痛(或外生殖器极痒);
5.能够忍受疼痛;
6.患处不痛;
7.灸处不痛;
8.灸处发热,但艾火熄灭后热感随即消失;
9.灸处发热,而且艾火熄灭后热感仍能保持;
10.整个腹腔都有热感,而且彻夜保持(到此时必须及时停灸,并服用几剂具有收敛性质的药物,而后以“虚痨”证治之)。
个别患者可能不符合上述顺序,但全身出现通窜感也属于大功告成,不必拘泥以上顺序(若出现手指脚趾发麻等血虚精伤证,则必须及时停灸)。如果初学者不能把握,对于施灸者不超过800~1000壮就停止,也是比较恰当的。
而且,对患者施以重灸,一般需要10至20天,每天四五个小时,长时间注射麻醉药物或服用止痛片,会严重损伤患者的中枢神经和真阳元气,这是很不现实的。
虽然在《扁鹊心书》中有“睡圣散”可以用来止灸痛,但此方药却是极不容易获得的,而且,此方药主要是为癫狂之人准备的。
圣睡散药方:

曼陀罗花 大麻两味等分,阴干为末,每次热酒调服10g,一服后就昏睡,可容灸50壮的时间。
另外,读者对于“壮”的概念可能还不太清楚。
“壮数”就是每次施灸所点燃的艾炷的数量。凡施灸时点然一个艾炷,就叫做一“壮”。一般医生所用的艾炷大小如麦粒,所以称为“麦粒灸”。这种灸法给患者的痛苦小,但所用的总体时间长,“通窜力”和“通窜深度”也显得不足,并会占用医生和患者很长的时间,也容易受到生活琐事干扰。

虽说“麦粒灸”力量较小,但只要是壮数足够,每天坚持,并能灸到不疼、腹中发热的程度,我也不会有异议的,尤其是将此法用于元气很虚弱的老人,每天不超过10对儿(关元、中脘两穴为一对儿),并能持之以恒,却是非常适宜的。

所谓“大壮”,就是底座直径在一厘米左右的、窝头形状的、坚实的艾炷,一般大小如莲子即可。倘若艾炷做得过大、过高,则热量就会向外耗散许多,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像瓢泼大雨和蒙蒙细雨的差别,瓢泼大雨会大量流失,渗入土中的雨水会很少,而蒙蒙细雨则会全部渗入土中却不会流失一样。
有人说如果有储存三年以上的艾绒,治疗效果会更好。根据是孟子(而不是《内经》)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但孟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治疗已患7年的沉疴痼疾,必须每年灸三五百壮,并要连续灸三年,才有可能治愈。如果把“三年之艾”理解为储存了三年的艾草,就有些牵强附会了。因为根据临床经验,当年的艾草和储存了三年的艾草相比,其治疗功效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如果将这句话加上一两个字也就很好理解了:“治七年之病,需求三年之艾灸。”
有些患者,尤其是学习理科的知识分子,受洋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太深,认为中医书上没有写出灸法能治疗某某疾病,如:强制性脊柱炎、糖尿病等,而且,西医说强直性脊柱炎、糖尿病是不治之症,于是此人宁肯等死,也认为灸法不能治疗这种疾病,除非看到某医学权威的认可。对于这种人,就属于“能治得了病,却救不了命”。这也是“一种药对治一种病”理论的害人之处。
 
我吃六味和桂附地黄丸的体会是,阴阳一起吃,很快就能感受到阴药收敛的作用,阳药的作用必须睡一觉醒来才会明显感受到。而且总体来说,仍然是偏补阳的,熟地没有五十一百克压根补不了多少阴。
你没有阳虚严重,所以和我不同,我吃了感觉阴寒特别明显,没感觉发热的补阳药效,主要是我阳虚比较严重,不然应该也能感觉到你一样的感觉。我现在就算一次吃30多粒桂附地黄丸也没多少感觉。不是药不行,而是我的身体阳虚严重,少量的药无明显效果
 
刚刚又去看了艾灸的一些排病反映,和附子一样,中间会出现一些问题,怎么处理知道了艾灸即使上火了,还可以继续艾灸的,一直艾灸到全身发热暖和为止,中间出现口干舌燥的情况还是可以继续,这是表邪开始散去,内邪还没开始深入的阶段。需要继续艾灸。从明天开始我每天继续2柱艾灸关元穴。也尝试隔姜灸关元穴吧。看看效果好不好点,附子也继续吃,不信身体内的寒湿不尽散,阳虚不能回复正常
排病反应出现的前提也是诊断正确!
就你这样的,根本就没有的阴寒何来散尽一说?
 
 看看这个病人的阴寒重不?
阳痿怕冷,典型的肾阳虚吧?可是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出自《王氏医案--伏热》

张养之弱冠失怙后,即遘无妄之疾,缠绵七载,罄其赀财,经百十三医之手,而病莫能愈。因广购岐黄家言,静心参考,居然自疗而痊,然鼻已坏矣。抱此不白之冤,自惭形秽,乃闭户学书,专工作楷,其志良可悼也。孟英因与之交,见其体怯面青,易招外感,夏月亦著复衣,频吐白沫,询知阳痿多年,常服温辛之药,孟英屡谏之。而己亥九月间,患恶寒头痛,自饵温散不效,逆孟英诊之。脉极沉重,按至骨则弦滑隐然。卧曲房密帐之中,炉火重裘,尚觉不足以御寒,且涎沫仍吐,毫不作渴,胸腹无胀闷之苦,咳嗽无暂辍之时,惟大解坚燥,小溲不多,口气极重耳。乃谓曰:此积热深锢,气机郁而不达,非大苦寒以泻之不可也。养之初犹疑焉,及见方案,辨论滔滔,乃大呼曰:弟之死生,系乎一家之命,唯君怜而救之。孟英慰之曰:我不惑外显之假象,而直断为实热之内蕴者,非揣度之见,而确有脉证可凭,但请放心静养,不必稍存疑畏。及二三帖后,病不略减,诸友戚皆诋药偏于峻,究宜慎重服之。有于某者,扬言于其族党曰:养之之命,必送于孟英之手矣。众楚交咻,举家惶惑,次日另延陈启东暨俞某并诊。孟英闻之,急诣病榻前谓曰:兄非我之知己也,则任兄服谁之药,我不敢与闻也;兄苟裕如也,则任兄广征明哲,我不敢阻挠也。今兄贫士也,与我至交也,拮据资囊,延来妙手,果能洞识病情,投剂必效,则我亦当竭力怂恿也。第恐虽识是病,而用药断不能如我之力专而剂大也。苟未能确识是证,而以无毁无誉之方,应酬塞责,则因循养患,谁任其咎也?或竟不识是病.而开口言虚。动手即补,甘言悦耳,兄必信之,我不能坐观成败,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也。今俞某之方如是,陈医殊可却之,速著人赶去辞绝,留此一款,以作药资,不无小补。况连服苦寒,病无增减,是药已对证,不比平淡之剂,误投数帖,尚不见害也。实由热伏深锢,药未及病。今日再重用硝、黄、犀角,冀顽邪蕴毒,得以通泄下行,则周身之气机,自然流布矣。养之伏枕恭听,大为感悟。如法服之,越二日大便下如胶漆,秽恶之气达于户外,而畏寒即以递减,糜粥日以加增。旬日后粪色始正。百日后康健胜常。嗣后虽严冬亦不甚畏冷,偶有小恙,辄服清润之方,阳道复兴,近添一女。养之尝颂于人曰:孟英之手眼,或可得而学也;孟英之心地,不可得而及也。我之病,奇病也,孟英虽具明眼,而无此种热情,势必筑室道旁,乱尝药饵,不能有今日矣。况不但有今日,而十余年深藏久伏之疴,一旦扫除,自觉精神胜昔,可为后日之根基,再生之德,不亦大哉!
 
状态
主题已关闭,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