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疑问求解 母亲感冒严重,余用药10日多症状消失,但仍有疑惑,望求批评指点

杏林老师:

半夜3~4点有1~2次腹轻度隐痛,便后恢复,感觉和泄泻有所区别,
一日两三次大便,其余大便时间发生在白天,先干后松软,白天精神状态也还可以,没有泄掉阳根的表现,这感觉和泄泻有所区别,

每天麻辣火锅不存在,我们家从小到大饮食都非常清淡,在重庆,和亲戚朋友的饮食习惯格格不入,
但是饮食份量和搭配、以及运动上,前面这几十年,应该也确有“热量过剩、运动不足”的表现,随着健康观念的增强,近几年已经控制得越来越好了,尤其是前面杏林老师和江海老师都提及到了饮食的问题,所以也特别重视。

我妈和我本人这个体质啊,都是容易上火的体质,同时又都相对怕冷,穿得比别人厚实。

现在还在控制火势,(没有以前温补药上火迅猛),
今天反馈,还有点点唇干,小便稍赤,后脑勺偶有热感
这个热势是伴随着下焦的阴液上来的,不会很猛但也不能忽视。就因为用了石膏个个都觉得寒凉。
哈,想当然见过没见过这么想当然的。只能说他们药物作用不熟啊!
小便稍赤,小肠热;一个是稍多喝冷水,一个在药方里面加生地,竹叶活用导赤散意。这就是心火下降到小肠的征象。食物和药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会增强,所以不能增加食量,否则增加热势。
唇干还是胃热,石膏栀子稍微加量即可。这才是有是证用是方!
 
还是这么自信啊?
谁告诉你的气氛无热像的?之前的舌苔都是焦黑的,你是色盲还是不会看舌象?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来的!只能说你的舌诊还差的很远吧!
丹皮是干嘛的?血热不凉血能解么?
基本的常识都没有还让人参考,呵呵!
等出问题了你再来哔哔吧!这么急慌慌的跳出来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不愿意人家病人好转呢!
有那闲工夫不如你去治疗那个你们说我治成了高血压的那位吧,现在是低血压呢!
  
  我知道楼主方中有凉血化瘀药,比如丹皮,但力度不够。
  而清气分热的药过多过重了:生石膏40克、龙胆草8克、黄连6克。

  血分湿热瘀阻舌上大面积紫斑,宜用制大黄(久煎)、水蛭之类的药。
  气分反而要适当提升补益,因为气为血之帅,要活血,不光靠凉血(降低血黏度),还要有脾肾阳气的推动。

  熊曼琪教授那个[三黄降糖片](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桃核承气汤]合[增液汤]加黄芪)就是治{血分瘀热+气阴两虚}证型的,有I号方和II号方,便秘的用生大黄,没有便秘的用制大黄。
  桂枝和黄芪都是风药,都为温性,都能活血(桂枝温通活血,黄芪益气活血),而且黄芪是补气药,方中还有甘草补中益气。

  风药除了解表胜湿,升阳解郁的作用外,还有活血的作用,传统中医对此早有认识,比如川芎就是典型代表。
  防风不止升肝脾清气,同样有活血的作用,已经得到现代实验研究的证明,药理研究也已经找到其物质基础:


防风不止升肝脾清气,同样有活血的作用,已经得到现代实验研究的证明,药理研究也已经找到其物质基础:0.jpg

防风不止升肝脾清气,同样有活血的作用,已经得到现代实验研究的证明,药理研究也已经找到其物质基础:1.jpg
  
 
  
  我知道楼主方中有凉血化瘀药,比如丹皮,但力度不够。
  而清气分热的药过多过重了:生石膏40克、龙胆草8克、黄连6克。

  血分湿热瘀阻舌上大面积紫斑,宜用制大黄(久煎)、水蛭之类的药。
  气分反而要适当提升补益,因为气为血之帅,要活血,不光靠凉血(降低血黏度),还要有脾肾阳气的推动。

  熊曼琪教授那个[三黄降糖片](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桃核承气汤]合[增液汤]加黄芪)就是治{血分瘀热+气阴两虚}证型的,有I号方和II号方,便秘的用生大黄,没有便秘的用制大黄。
  桂枝和黄芪都是风药,都为温性,都能活血(桂枝温通活血,黄芪益气活血),而且黄芪是补气药,方中还有甘草补中益气。

  风药除了解表胜湿,升阳解郁的作用外,还有活血的作用,传统中医对此早有认识,比如川芎就是典型代表。
  防风不止升肝脾清气,同样有活血的作用,已经得到现代实验研究的证明,药理研究也已经找到其物质基础:


  
呵呵,别人经验始终是别人的!你都没用过就这么肯定不太好吧?
我始终记得这是调体质而不是某一个症状!
我说丹皮的目的不是说它的凉血功能,凉血的药物还有其它的,而是让你知道丹皮透营转气,营热转为气热,何况本身就有气氛热你没看出来不代表没有!清营凉血清气分一个都不能少。
 
  
  我知道楼主方中有凉血化瘀药,比如丹皮,但力度不够。
  而清气分热的药过多过重了:生石膏40克、龙胆草8克、黄连6克。

  血分湿热瘀阻舌上大面积紫斑,宜用制大黄(久煎)、水蛭之类的药。
  气分反而要适当提升补益,因为气为血之帅,要活血,不光靠凉血(降低血黏度),还要有脾肾阳气的推动。

  熊曼琪教授那个[三黄降糖片](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桃核承气汤]合[增液汤]加黄芪)就是治{血分瘀热+气阴两虚}证型的,有I号方和II号方,便秘的用生大黄,没有便秘的用制大黄。
  桂枝和黄芪都是风药,都为温性,都能活血(桂枝温通活血,黄芪益气活血),而且黄芪是补气药,方中还有甘草补中益气。

  风药除了解表胜湿,升阳解郁的作用外,还有活血的作用,传统中医对此早有认识,比如川芎就是典型代表。
  防风不止升肝脾清气,同样有活血的作用,已经得到现代实验研究的证明,药理研究也已经找到其物质基础:


  
你还是先把自己的论点理顺了再来说吧!
用任何药物都要有指征,就我的理解用补气药要有气虚的症状,用大黄要有大便燥结的症状。
一边补气一边泻,呵呵,真的不能理解这种思路!
 
杏林老师:

半夜3~4点有1~2次腹轻度隐痛,便后恢复,感觉和泄泻有所区别,
一日两三次大便,其余大便时间发生在白天,先干后松软,白天精神状态也还可以,没有泄掉阳根的表现,这感觉和泄泻有所区别,

每天麻辣火锅不存在,我们家从小到大饮食都非常清淡,在重庆,和亲戚朋友的饮食习惯格格不入,
但是饮食份量和搭配、以及运动上,前面这几十年,应该也确有“热量过剩、运动不足”的表现,随着健康观念的增强,近几年已经控制得越来越好了,尤其是前面杏林老师和江海老师都提及到了饮食的问题,所以也特别重视。

我妈和我本人这个体质啊,都是容易上火的体质,同时又都相对怕冷,穿得比别人厚实。

现在还在控制火势,(没有以前温补药上火迅猛),
今天反馈,还有点点唇干,小便稍赤,后脑勺偶有热感
我妈和我本人这个体质啊,都是容易上火的体质,同时又都相对怕冷,穿得比别人厚实。
  
  湿热郁阻之证。
  阳气内郁,阴血耗伤,湿蕴化热难以透散出去,所以会内热外冷。

  偶尔上火,可能是情绪刺激、外感邪气、过度劳倦等因素导致的。
  但长期上火,则一定是饮食过量、水谷生湿、湿郁化火而造成的。

  要学温病,不妨关注当代温病大家超绍琴的辨治理法和临症案例。
  名老中医经验集 赵绍琴.pdf: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305/7132056056002012.shtm

  《山西老年》杂志1995年登的赵绍琴教授《我的养生诀窍》一文:

我的养生诀窍(赵绍琴《山西老年》 1995年)(勾注).jpg
 
呵呵,别人经验始终是别人的!你都没用过就这么肯定不太好吧?
我始终记得这是调体质而不是某一个症状!
我说丹皮的目的不是说它的凉血功能,凉血的药物还有其它的,而是让你知道丹皮透营转气,营热转为气热,何况本身就有气氛热你没看出来不代表没有!清营凉血清气分一个都不能少。
  
  既然是{透营转气},把营血的湿热透到气分,那就需要按〈气分湿热证〉来接着处理。

  而治疗〈温病气分湿热证〉,一忌{发汗},二忌{滋补},第三就是{忌过用寒凉},
  应该是轻宣散化为主,清热燥湿为辅,热因湿郁而生,用风药散掉湿邪热就能随之而去。

  治血分瘀热(湿热)的[大黄䗪虫丸],治气分湿热的[甘露消毒丹][藿朴夏苓汤],
  无不重用杏仁、白蔻仁、石菖蒲、杜藿香等辛温散湿的风药,而轻用清热燥湿的黄芩等。


======

  【方名】大黄䗪虫丸《金匮要略》
  【分类】理血剂>>活血祛瘀
  【组成】大黄75 黄芩60 甘草90 桃仁200 杏仁200 芍药120 干地黄300 干漆30 虻虫200 水蛭100 蠐螬200 䗪虫(土鳖虫)100 (蜜丸,每服3克,一日三次)
  【功效】祛瘀生新
  【主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內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方名】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分类】祛湿剂>>清热利湿
  【组成】飞滑石450 绵茵陈330 淡黄芩300 石菖蒲180 木通150 川贝母150 射干120 连翘120 薄荷120 白蔻仁120 杜藿香120 (研细,每服9克,日服二次)
  【功效】化浊利湿 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热重于湿,身热肢酸,无汗神疲,或有汗热不退,胸闷腹胀,呕恶,黄疸,尿赤便秘,或泻而不畅,有热臭气者

  【方名】藿朴夏苓汤《医原》
  【分类】祛湿剂>>清热利湿
  【组成】藿香6 半夏4.5 赤苓9 杏仁9 生苡仁12 白蔻仁2 猪苓4.5 豆豉9 泽泻4.5 厚朴3
  【功效】宣化畅中 和湿清热
  【主治】湿温病,身热不渴,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白滑,脉濡缓者

======
  
  资料:赵绍琴善用风药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330/06/30871750_546429926.shtml
  善用风药是赵氏临床用药的最显著的特色。所谓风药,是指那些质轻气清具有疏解宣透作用的药物,如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独活、柴胡、升麻、葛根、牛蒡子、蔓荆子、藁本等,其药皆具辛味,性平或温,属传统的解表类药物。赵氏擅长运用这类风药,其应用范围远远超出了解表祛邪,而有许多妙用。
  用于发散火郁。火郁者,火热内郁不得宣泄,其人必发热,烦躁,甚则懔懔恶寒,四肢厥逆。此为阳厥,火热内郁不达于外所致。经云“火郁发之”。王注云:……宜用风药,疏其腠理,火郁可得外泄。
  宣展肺气是治疗湿热病之大法。在湿热兼挟阴虚之时,苦温燥湿或淡渗利湿都有伤津耗液之弊,此时宣展肺气,开达气机,给邪以出路,更显独胜一筹。……赵老指出, 古人曰“ 辛则润之” , 其原理主要是辛香通络,使津液畅达而滋润。宣展肺气之药多芳香微辛,能通络行滞,故能达到辛润致津以缓阴分亏虚之功。
  用于透热转气。温病邪入营分,当用透热转气法,使邪气透出气分而解。如何透热转气?用风药疏解之为重要方法。疏之则腠理开,微汗出,气机通畅,邪气自营分透出矣。
  用于透出血分伏邪。杂病热郁营血,深伏不解,但用清营凉血方法难于取效,必兼用风药宣解,使血分伏邪有外透之机。名曰清化方法,凉血为清,风药入血透邪外出则邪自化解。赵氏治慢性肾病用凉血化瘀为主,必兼用风药,即是此义。
  用于胜湿邪。湿邪胶固难化,治之不外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诸法之外,又有风以胜湿之法,为赵氏所常用。湿乃土之气,风乃木之气,木能胜土,风能胜湿,乃五行相胜之理,湿盛于地,唯风能干之,亦自然之理。风药味辛能行善散,疏调气机,内利三焦,外通腠理,使湿邪外出有路。故凡湿热为病,必假风药以胜之为上策
  
======
  
叶天士阐发内经要旨,创立辛润通络之说:

叶天士阐发内经要旨,创立辛润通络之说:.jpg
 
  
  既然是{透营转气},把营血的湿热透到气分,那就需要按〈气分湿热证〉来接着处理。

  而治疗〈温病气分湿热证〉,一忌{发汗},二忌{滋补},第三就是{忌过用寒凉},
  应该是轻宣散化为主,清热燥湿为辅,热因湿郁而生,用风药散掉湿邪热就能随之而去。

  治血分瘀热(湿热)的[大黄䗪虫丸],治气分湿热的[甘露消毒丹][藿朴夏苓汤],
  无不重用杏仁、白蔻仁、石菖蒲、杜藿香等辛温散湿的风药,而轻用清热燥湿的黄芩等。


======

  【方名】大黄䗪虫丸《金匮要略》
  【分类】理血剂>>活血祛瘀
  【组成】大黄75 黄芩60 甘草90 桃仁200 杏仁200 芍药120 干地黄300 干漆30 虻虫200 水蛭100 蠐螬200 䗪虫(土鳖虫)100 (蜜丸,每服3克,一日三次)
  【功效】祛瘀生新
  【主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內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方名】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分类】祛湿剂>>清热利湿
  【组成】飞滑石450 绵茵陈330 淡黄芩300 石菖蒲180 木通150 川贝母150 射干120 连翘120 薄荷120 白蔻仁120 杜藿香120 (研细,每服9克,日服二次)
  【功效】化浊利湿 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热重于湿,身热肢酸,无汗神疲,或有汗热不退,胸闷腹胀,呕恶,黄疸,尿赤便秘,或泻而不畅,有热臭气者

  【方名】藿朴夏苓汤《医原》
  【分类】祛湿剂>>清热利湿
  【组成】藿香6 半夏4.5 赤苓9 杏仁9 生苡仁12 白蔻仁2 猪苓4.5 豆豉9 泽泻4.5 厚朴3
  【功效】宣化畅中 和湿清热
  【主治】湿温病,身热不渴,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白滑,脉濡缓者

======
  
  资料:赵绍琴善用风药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330/06/30871750_546429926.shtml
  善用风药是赵氏临床用药的最显著的特色。所谓风药,是指那些质轻气清具有疏解宣透作用的药物,如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独活、柴胡、升麻、葛根、牛蒡子、蔓荆子、藁本等,其药皆具辛味,性平或温,属传统的解表类药物。赵氏擅长运用这类风药,其应用范围远远超出了解表祛邪,而有许多妙用。
  用于发散火郁。火郁者,火热内郁不得宣泄,其人必发热,烦躁,甚则懔懔恶寒,四肢厥逆。此为阳厥,火热内郁不达于外所致。经云“火郁发之”。王注云:……宜用风药,疏其腠理,火郁可得外泄。
  宣展肺气是治疗湿热病之大法。在湿热兼挟阴虚之时,苦温燥湿或淡渗利湿都有伤津耗液之弊,此时宣展肺气,开达气机,给邪以出路,更显独胜一筹。……赵老指出, 古人曰“ 辛则润之” , 其原理主要是辛香通络,使津液畅达而滋润。宣展肺气之药多芳香微辛,能通络行滞,故能达到辛润致津以缓阴分亏虚之功。
  用于透热转气。温病邪入营分,当用透热转气法,使邪气透出气分而解。如何透热转气?用风药疏解之为重要方法。疏之则腠理开,微汗出,气机通畅,邪气自营分透出矣。
  用于透出血分伏邪。杂病热郁营血,深伏不解,但用清营凉血方法难于取效,必兼用风药宣解,使血分伏邪有外透之机。名曰清化方法,凉血为清,风药入血透邪外出则邪自化解。赵氏治慢性肾病用凉血化瘀为主,必兼用风药,即是此义。
  用于胜湿邪。湿邪胶固难化,治之不外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诸法之外,又有风以胜湿之法,为赵氏所常用。湿乃土之气,风乃木之气,木能胜土,风能胜湿,乃五行相胜之理,湿盛于地,唯风能干之,亦自然之理。风药味辛能行善散,疏调气机,内利三焦,外通腠理,使湿邪外出有路。故凡湿热为病,必假风药以胜之为上策
  
======
  
叶天士阐发内经要旨,创立辛润通络之说:

浏览附件102169
不用一再的为你自己的错误诊断辩解了!
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有你自己不知道!
人家用风药是在清营凉血难以取效的时候才用的,你看书连前提都不看的吗?
现在的情况是清营凉血可以取效,无端加入风药会出什么后果你知道不?
一会儿一个主意的,太不知所谓了吧?
温病的案例我看得比你多得多,我知道那条路是捷径!
真够执着的啊!非得给我找出点错误出来啊?
 
最后编辑:
不用一再的为你自己的错误诊断辩解了!
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有你自己不知道!
人家用风药是在清营凉血难以取效的时候才用的,你看书连前提都不看的吗?
现在的情况是清营凉血可以取效,无端加入风药会出什么后果你知道不?
一会儿一个主意的,太不知所谓了吧?
温病的案例我看得比你多得多,我知道那条路是捷径!
真够执着的啊!非得给我找出点错误出来啊?
  
  赵师是如何用风药的,楼主如果有需求、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探究,其他有意愿的朋友也可以去考证。
  我只是提个醒,不跟你比高下。
  
 
我就奇怪了,有些人看书怎么总是忽略重点呢?
看伤寒如是,看温病又如是。
连伤寒都没学好贸贸然看温病是会陷入混乱的!
 
  
  赵师是如何用风药的,楼主如果有需求、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探究,其他有意愿的朋友也可以去考证。
  我只是提个醒,不跟你比高下。
  
那你还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早和你说过早好多年就探究过了的!
 
我就奇怪了,有些人看书怎么总是忽略重点呢?
看伤寒如是,看温病又如是。
连伤寒都没学好贸贸然看温病是会陷入混乱的!
看看把火郁发之和透营转气就搞混了吧?
 
偶尔上火,可能是情绪刺激、外感邪气、过度劳倦等因素导致的。
但长期上火,则一定是饮食过量、水谷生湿、湿郁化火而造成的。
《山西老年》杂志1995年登的赵绍琴教授《我的养生诀窍》一文:

医学界内精英(注意是精英)的共识基本都是:身体弱一般都不能靠大补营养来增强;
不懂医学的大众共识基本都是:身体弱一定要大补才能补起来,千万不能亏待自已,医生的话不值得放心上。

稍稍有一丁点儿逻辑的人应该也清楚,业内精英的共识靠谱,还是不懂医学的大众靠谱。

我们家饮食,以前应该确有过量情况,近几年控制得越来越好了,尤其是近几个月,越来越重视,运动量不大的情况下,我妈,一日三餐,主食累计在4~5两,运动稍多时,累计也就在5~6两,主要是以蔬菜为主,应该还算控制得可以。

应该是以前饮食过量,长期形成的情况为主,然后情志、运动方面有所欠缺。
 
医学界内精英(注意是精英)的共识基本都是:身体弱一般都不能靠大补营养来增强;
不懂医学的大众共识基本都是:身体弱一定要大补才能补起来,千万不能亏待自已,医生的话不值得放心上。

稍稍有一丁点儿逻辑的人应该也清楚,业内精英的共识靠谱,还是不懂医学的大众靠谱。

我们家饮食,以前应该确有过量情况,近几年控制得越来越好了,尤其是近几个月,越来越重视,运动量不大的情况下,我妈,一日三餐,主食累计在4~5两,运动稍多时,累计也就在5~6两,主要是以蔬菜为主,应该还算控制得可以。

应该是以前饮食过量,长期形成的情况为主,然后情志、运动方面有所欠缺。
身体瘦弱分两种情况:
阳虚的是应该多补充营养!
阴虚的就得少吃多运动。
 
医学界内精英(注意是精英)的共识基本都是:身体弱一般都不能靠大补营养来增强;
不懂医学的大众共识基本都是:身体弱一定要大补才能补起来,千万不能亏待自已,医生的话不值得放心上。

稍稍有一丁点儿逻辑的人应该也清楚,业内精英的共识靠谱,还是不懂医学的大众靠谱。

我们家饮食,以前应该确有过量情况,近几年控制得越来越好了,尤其是近几个月,越来越重视,运动量不大的情况下,我妈,一日三餐,主食累计在4~5两,运动稍多时,累计也就在5~6两,主要是以蔬菜为主,应该还算控制得可以。

应该是以前饮食过量,长期形成的情况为主,然后情志、运动方面有所欠缺。
  
  说得好,研究一门学问,就要向这个领域的精英看齐。
  多深入了解、领会、借鉴一下温病大家的理法认识和临床实践,才能少走弯路、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
  
  
走近国医大师张震丨湿热证之机理与临床诊疗经验分享
  https://www.sohu.com/a/217635885_169286
  
{湿热证的治法及其案例}国医大师张震_01(勾注).jpg


{湿热证的治法及其案例}国医大师张震_02(勾注).jpg


{湿热证的治法及其案例}国医大师张震_03(勾注).jpg
  
 
  
  说得好,研究一门学问,就要向这个领域的精英看齐。
  多深入了解、领会、借鉴一下温病大家的理法认识和临床实践,才能少走弯路、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
  
  
走近国医大师张震丨湿热证之机理与临床诊疗经验分享
  https://www.sohu.com/a/217635885_169286
  
  
你先把最基本的湿热病的论述看完再来参考这些专家的论述吧!
一点基础都没有很容易被人带歪!或者你一向都是歪的就没正过来过!
再次说明一下:这是燥热不是湿热,只有在清热生津祛痰逐瘀凉血的情况下燥热才会转化为湿热,才能根据情况运用各种去湿热的方法。
这是看帖子不仔细还是太过自信?
所以你是又没找对方向啰!
 
最后编辑:
麻烦您把这两样的区别再详细说明,或者以前说过复制过来,我很难找到的、
很容易找到的,提供几个关键词可以去百度搜一下!我是提倡自己搜资料的,这样印象深刻一些。
火郁发之是伤寒类的术语;最有名的方剂就是四逆散和李东垣升阳散火汤等等。火郁发之是一种特殊的火气郁滞的情况,正常的多数情况是热者寒之。
透营转气是温病里面的术语,最有名的方剂有犀角地黄汤等。
 
如果是两日一剂呢还多吗?过不过量,病人服药后的反应最能说明问题!
石膏和犀角(水牛角)怎么会一样呢?一入气分一入血分,一个主入肺胃经,一个主入心经。
犀角我按本草新编的解释看的,入阳明散热,到是没注意气分血分,看来我得吃点试试,石膏吃了不少感觉热还是清不掉,都吃出腹泻了。
 
犀角我按本草新编的解释看的,入阳明散热,到是没注意气分血分,看来我得吃点试试,石膏吃了不少感觉热还是清不掉,都吃出腹泻了。
药性赋有写:“犀角清乎心热,羚羊平乎肺肝”。
吃出腹泻就是过量了。
 
药性赋有写:“犀角清乎心热,羚羊平乎肺肝”。
吃出腹泻就是过量了。
倒是用大黄黄柏地榆把舌根的黄腻苔去了,只是裂纹还有些,正好试试犀角地黄汤。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