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请教各位大神,女儿12岁,冬天手脚冰凉,盗汗便秘(从小到现在),痛经,经常口臭,

正面方法无效了,可能就得从反面来吧,是不是小朋友终于听懂了别人的话外音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有的人终其一生只能听懂直白的语言文字。少了一大快了,也少了一大烦恼。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有的人终其一生只能听懂直白的语言文字。少了一大快了,也少了一大烦恼。
得到的同时必然也伴随着失去,成长的代价就是纯真,所以道家修炼又叫修真
 
 
  《黄帝内经》拿五行来说理、归类,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哲学工具、推演模型而已,核心内容还是{藏象理论/经络理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我没有否定五行理论在解释和普及中医上的实用价值,只是说对于治病来说,五行推导与辨证用药之间还有较大的距离,只能提供治疗方向上的提示。
五行理论好像在疑难杂症上用得比较多
 
梦回杏林是必须看到发帖人写出来的文字,而发帖人隐去的土病治木,乙癸同源之类的文字,却无法意会到。
我女儿的阅读理解能力,我是潜移默化了五年,但是开窍却不是我,是一个她后来最不喜欢的老师。从那以后,终于我说的东西能意会到了深层含义了。于是开始读四大名著了。
这么厉害,你女儿多大了?能够听懂弦外音,那天质非常高啊
 
同样的话,分别用语音和文字表达出来,其效果是大有差别的。因为,语音伴随有语气、眼神和动作等等。
 
我相信人是有天赋的 是有生而不同的 有人天生悟性就高于常人 有人经过学习可以领悟高于常人 有人终其一生都难开悟 所以老祖先才有因材施教的说法
 
  本论坛上真正的执业医师,天天出诊治病的,从他们发的医案看,很少依靠五行来辨证。
经方治病很少会用到五行,只是在对病因深层分析的时候,会用到,因为这个是基础结构,不过最近也有很多用解剖学来分析的。

这相当于是用化学还是数学还是物理学来解释一件事情的区别,但是完全不懂这些原理,仍然可以使用。
 
这么厉害,你女儿多大了?能够听懂弦外音,那天质非常高啊
每个人其实都有天分,只是人生境遇和引路人很重要。
她现在初二,在四年级时就常有和同学间的矛盾,凡是遇到矛盾,都会给她分析当时众人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她对现在的同学间的关系不再困惑。接触就会有矛盾,分析并破解矛盾,不逃离不放弃,终归会学会在群体中的生存能力。
 
梦回杏林是必须看到发帖人写出来的文字,而发帖人隐去的土病治木,乙癸同源之类的文字,却无法意会到。
我女儿的阅读理解能力,我是潜移默化了五年,但是开窍却不是我,是一个她后来最不喜欢的老师。从那以后,终于我说的东西能意会到了深层含义了。于是开始读四大名著了。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有的人终其一生只能听懂直白的语言文字。少了一大快了,也少了一大烦恼。
  
  心宜静,身宜动,少冥思、少猜谜,更符合中医养生大道嘛。
  《道德经》五千余言,文字简练而不隐晦,表述朴素而形象。
  
  开窍与懵懂始终是相互缠绕、往复交替、螺旋式渐进提升的。
  蓦然回首时,即新迷茫的开始处。人生永无大彻大悟的结点
  人生如戏,大家都在戏中,人生又如梦,皆在半梦半醒之间。


  不仅宋以前的医家重视{源候/证治/方药}而轻{五行},
  甚至矫枉过正,反对中医掺合五行的现当代学者医家也不少,
  如思想家章太炎、孟河医派名家章次公、方证大师胡希恕等。

  要破五行辨治过度崇拜,就要追溯它的历史,审视它的现实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邓铁涛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

  五脏相关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五脏相关/10779223?fr=aladdin  


======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
  由邓铁涛编,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主包括了中医五行学说发展史、五脏相关学说引论等等。谈中医离不开五行,谈中国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五行。在人类的知识演化进程中,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们创造了五行学说,先人们藉五行来归类万物,规划世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阶梯。

  {中医五行学说的发展史}
  五脏配五行,在古代的祭礼中已经出现。《吕氏春秋》记载古时祭祀,以春配脾,夏配肺,秋配肝,冬配肾,在夏秋之间则配心。这一配法与现在中医所用的不同,它是根据脏腑的解剖位置来确定的。现在中医所用的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配法在汉代才出现,它的相配逻辑似不明显,实际上它是根据五行之“性”而来。《尚书》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中医将五脏的功能与五行的各自特性相对应,从而找到配合点,形成了新配法。
  五行与五脏的配法不同,成为汉代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两派争论的焦点之一。经学大师郑玄认为,后一配法是中医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否则临床不能取效。医学家为什么要放弃现成的、直观的、以位置为依据的配法不用?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个配法不能很好地反映五脏的功能。这可以说是中医对五行配属法则的突破,或者说是灵活应用。

  {五脏相关学说可代替五行学说}
  五行中生与克的对象与方向的限定,又是对事物关系过于机械的认识。以五行的配属强行推定其生克关系,必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组合体,五脏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五脏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不完全对应的联系。五脏相关学说认为,五脏与全身器官之间的配属关系是多方位和多渠道的,是长期实践观察的结晶。

  {五行学说的缺陷是由历史因素造成的}
  作为五行核心范畴的金、木、水、火、土这“五材”,是古代就日常生活最常用的物质进行的简单归类。这种思维有其局限性,像有些事物类别并不能用五来限定,例如畜类众多,何以一定要挑选五畜来配属五行?在恰好能用五来分类的事物中,也不容易找到必然的配法,像五脏配五行就出现过今、古文经学之争。
  在五行关系方面,相生与相克是抽象的哲学概括,但对生与克的对象与方向的限定,又是对事物关系过于机械的认识。如土固生金,何尝不生木?木克土,金当然也克土;水与火之间,谁克谁则视情况而定……另外,在具体的复杂的事物关系中,其利、害的界限是模糊的,两者甚至是共存的,有时不好说谁生谁或谁克谁了。
  五行学说的缺陷已经成为长期以来中医教学中令人困扰的问题。教材中的五行学说不得不从最基本的五材概念关系说起,这已经较难令现代的初学者接受;到了实践中再费力地向学生说明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增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当然,简单提倡废弃五行学说,等于将合理的一面也抛弃,这更不可取。按照科学哲学的观点,知识的进化不能破而不立,应该在针对同一问题上,有能够容纳更多新发现、解释能力更强并更好指导实践的新理论,才能取而代之。这里,我们提出:以五脏相关学说取代五行。
  五脏相关学说是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克服其理论的机械性,并综合脏象、阴阳、气血、经络等理论,全面反映人体五脏系统的功能及彼此关联作用的学说。
  五行学说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三方面:一是五大类别的特性;二是五大类别之间的关联性;三是人体与外界相关性。五脏相关学说覆盖了五行学说的基本范畴,不同在于,五行学说以“五行”为中介作推导,而五脏相关学说以“五脏”为中心来说明。
  
 
阴阳五行,不是阴阳五行,它是思维方式。
老子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话弄明白就知道什么是意会了。
我知道它是什么,可任何语言描述都不准确,我能说出它不是什么,但是一说它是什么,就失真了。这就需要意会。
这是传统文化独有的东西,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现代国人之所以迷茫,就是因为意识深处有它,而现代教育排斥它,它没有标准性,没有准确,这让现代国人挣扎与这思维的混乱中。
理顺了,明白何时准确,何时意会就会好一些。
当然,中医的核心和外延 同样是这样矛盾的。
 
  经方治病很少会用到五行,只是在对病因深层分析的时候,会用到,因为这个是基础结构,不过最近也有很多用解剖学来分析的。
  这相当于是用化学还是数学还是物理学来解释一件事情的区别,但是完全不懂这些原理,仍然可以使用。
  
  {用五行分析病理}和{用数理化解析自然}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用{哲学模型}来{推演}脏腑关联,一个是用{实证原理}来{阐释}客观现象。
 
阴阳五行,不是阴阳五行,它是思维方式。
老子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话弄明白就知道什么是意会了。
我知道它是什么,可任何语言描述都不准确,我能说出它不是什么,但是一说它是什么,就失真了。这就需要意会。
这是传统文化独有的东西,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现代国人之所以迷茫,就是因为意识深处有它,而现代教育排斥它,它没有标准性,没有准确,这让现代国人挣扎与这思维的混乱中。
理顺了,明白何时准确,何时意会就会好一些。
当然,中医的核心和外延 同样是这样矛盾的。
  中医既是哲学文化,又是科学技术。
  在临床应用上,应该更重视其科学技术属性。
 
  
  心宜静,身宜动,少冥思、少猜谜,更符合中医养生大道嘛。
  《道德经》五千余言,文字简练而不隐晦,表述朴素而形象。
  
  开窍与懵懂始终是相互缠绕、往复交替、螺旋式渐进提升的。
  蓦然回首时,即新迷茫的开始处。人生永无大彻大悟的结点
  人生如戏,大家都在戏中,人生又如梦,皆在半梦半醒之间。


  不仅宋以前的医家重视{源候/证治/方药}而轻{五行},
  甚至矫枉过正,反对中医掺合五行的现当代学者医家也不少,
  如思想家章太炎、孟河医派名家章次公、方证大师胡希恕等。

  要破五行辨治过度崇拜,就要追溯它的历史,审视它的现实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邓铁涛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

  五脏相关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五脏相关/10779223?fr=aladdin  


======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
  由邓铁涛编,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主包括了中医五行学说发展史、五脏相关学说引论等等。谈中医离不开五行,谈中国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五行。在人类的知识演化进程中,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们创造了五行学说,先人们藉五行来归类万物,规划世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阶梯。

  {中医五行学说的发展史}
  五脏配五行,在古代的祭礼中已经出现。《吕氏春秋》记载古时祭祀,以春配脾,夏配肺,秋配肝,冬配肾,在夏秋之间则配心。这一配法与现在中医所用的不同,它是根据脏腑的解剖位置来确定的。现在中医所用的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配法在汉代才出现,它的相配逻辑似不明显,实际上它是根据五行之“性”而来。《尚书》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中医将五脏的功能与五行的各自特性相对应,从而找到配合点,形成了新配法。
  五行与五脏的配法不同,成为汉代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两派争论的焦点之一。经学大师郑玄认为,后一配法是中医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否则临床不能取效。医学家为什么要放弃现成的、直观的、以位置为依据的配法不用?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个配法不能很好地反映五脏的功能。这可以说是中医对五行配属法则的突破,或者说是灵活应用。

  {五脏相关学说可代替五行学说}
  五行中生与克的对象与方向的限定,又是对事物关系过于机械的认识。以五行的配属强行推定其生克关系,必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组合体,五脏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五脏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不完全对应的联系。五脏相关学说认为,五脏与全身器官之间的配属关系是多方位和多渠道的,是长期实践观察的结晶。

  {五行学说的缺陷是由历史因素造成的}
  作为五行核心范畴的金、木、水、火、土这“五材”,是古代就日常生活最常用的物质进行的简单归类。这种思维有其局限性,像有些事物类别并不能用五来限定,例如畜类众多,何以一定要挑选五畜来配属五行?在恰好能用五来分类的事物中,也不容易找到必然的配法,像五脏配五行就出现过今、古文经学之争。
  在五行关系方面,相生与相克是抽象的哲学概括,但对生与克的对象与方向的限定,又是对事物关系过于机械的认识。如土固生金,何尝不生木?木克土,金当然也克土;水与火之间,谁克谁则视情况而定……另外,在具体的复杂的事物关系中,其利、害的界限是模糊的,两者甚至是共存的,有时不好说谁生谁或谁克谁了。
  五行学说的缺陷已经成为长期以来中医教学中令人困扰的问题。教材中的五行学说不得不从最基本的五材概念关系说起,这已经较难令现代的初学者接受;到了实践中再费力地向学生说明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增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当然,简单提倡废弃五行学说,等于将合理的一面也抛弃,这更不可取。按照科学哲学的观点,知识的进化不能破而不立,应该在针对同一问题上,有能够容纳更多新发现、解释能力更强并更好指导实践的新理论,才能取而代之。这里,我们提出:以五脏相关学说取代五行。
  五脏相关学说是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克服其理论的机械性,并综合脏象、阴阳、气血、经络等理论,全面反映人体五脏系统的功能及彼此关联作用的学说。
  五行学说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三方面:一是五大类别的特性;二是五大类别之间的关联性;三是人体与外界相关性。五脏相关学说覆盖了五行学说的基本范畴,不同在于,五行学说以“五行”为中介作推导,而五脏相关学说以“五脏”为中心来说明。
  
这个解释才极其糟糕,先有的阴阳和五行,这是中国古代最根本的对世界万物的解释方法,医学才拿来用的,

五行是唯一表达事物间关系的最小完备集合,是一个最简结构,我生, 生我 ,我克 ,克我, 和我。这是一个数学模型。​

然后才根据脏腑功能把五脏带进去的,现在把数学模型拆了,剩下些啥,数学把公式扔了,那只能数指头了。
 
这个解释才极其糟糕,先有的阴阳和五行,这是中国古代最根本的对世界万物的解释方法,医学才拿来用的,

五行是唯一表达事物间关系的最小完备集合,是一个最简结构,我生, 生我 ,我克 ,克我, 和我。这是一个数学模型。​

然后才根据脏腑功能把五脏带进去的,现在把数学模型拆了,剩下些啥,数学把公式扔了,那只能数指头了。
  我可没说要把哲学模型丢了,而是应该更重视经络、藏象这样更有实际内涵,与客观生理病理结合得更为密切的中医理论。
  理论各有用途,各有所长,物尽其用,用其所长。
  五行是个很好的{关系模型},易懂的{说理工具},实用的{归类方法},《黄帝内经》中大量使用五行来归纳生理、病理、气候、食物、药性,是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的具体体现。
 
  我可没说要把哲学模型丢了,而是应该更重视经络、藏象这样更有实际内涵,与客观生理病理结合得更为密切的中医理论。
  理论各有用途,各有所长,物尽其用,用其所长。
  五行是个很好的{关系模型},易懂的{说理工具},实用的{归类方法},《黄帝内经》中大量使用五行来归纳生理、病理、气候、食物、药性,是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的具体体现。
不是说你,而是你引用的那个,因为很多人已经无法理解五行了,毕竟科学至上,不是说在学校里教中医的就一定认同五行,五行应该是祖先经过多少年对世界的感悟精炼出来的一种关系,说金木水火土也行,代指ABCDE也可以,如果用字母,那就还得给每个字母做注释,反而更麻烦,而中国字本身的内涵就已经解决了,只是到了现代我们没法理解,也得加注释了,不然没法懂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