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脾湿,是应食苦、还是食咸燥之?

人体运动之后大量出汗,身体缺水,反倒应该补充无机盐。那这个时候用无机盐的咸,还除湿吗?如果除,是除哪里的湿?

五苓散如果是你说的双向调节,那你可以在大量运动出汗之后试试,看看能不能止渴。然后把你说的咸味的牡蛎替换五苓散中国咸味的泽泻,你看看效果还能不能保证你说的双向调节,或者除湿效果还是不是渗湿?

苦味通常都带着一点寒——典型的先入为主思想。这就好比说辛味都带有一点热一样。实际上,苦温的药并不少见,辛凉的药也不少。

五味与四气(温热寒凉)不能混为一谈,二者绝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你认为无机盐属于咸味,而石膏(硫酸钙)其实是辛味,而且还是凉性而不是热性。

第一个人体大汗的时候,水分是缺的,但是盐不缺,这一点在生理学高渗和低渗的时候讲过,相对于盐的排出,水分丢失的更多,更需要补水,而不是补盐。

四气五味的这个实在是不太标准,同一个药材说法很多时候不统一,比如说泽泻咸寒,实际上泽泻没有什么味道,只是形成的效果是这么一个效果。
至于苦味,很多药是复合型的,如果里面的其他物质更多,或者会抵消吧,比如气味很浓烈的,咖啡豆?厚朴的苦味实在比不上他气味的浓烈。
石膏的分类也带有这种色彩,石膏水能有什么味道呢,还是以效果来定的,那么石膏能不能治湿呢,我觉得还是可以,大概就是湿热的那种就行。


至于五苓散里的泽泻为什么不能换成牡蛎,这个没想过。
 
牡蛎有个挺有意思的作用,会让血管里的血变多,实际上是水变多,这个血液的浓度变化,肯定是可以影响到组织液的,至于是湿一点还是燥一点,就不知道了
 
第一个人体大汗的时候,水分是缺的,但是盐不缺,
恰恰相反,大汗或者腹泻反倒要补充无机盐。比如运动员的运动饮料里面有不少电解质(为啥不喝纯净水或者矿泉水),有点咸。这个是西方医学领域公认了的,可能你不太了解体育运动方面的医学常识。如果运动员大量出汗后直接喝纯净水或者不补充无机盐,会发生水中毒现象(请自己搜索“剧烈运动后大量饮水可能引起水中毒”)。

气和味是两回事,气是气(鼻子闻到的),味是味(舌头尝到的),不要把它们混淆一谈。在药方中,药物到底发挥作用的是气还是味,或者兼而有之,有所侧重,这个是有奥妙的。看来你有很多基础的概念在囫囵吞枣,没有搞明白。

“那么石膏能不能治湿呢,我觉得还是可以,大概就是湿热的那种就行”——你不能想当然,中医是实践学科,你得用实证来检验。比如找伤寒论方子治疗湿热中含有石膏的,但没有任何一味苦咸药,那就能证明石膏能治湿。

牡蛎咸软坚化结的,你可以查任何一个药典看看用在哪,是否有治疗湿的功效。
 
六气配六腑以及六经了(严格来说是六经,因为五脏六腑由六经作为协作沟通渠道),五运是根据天文现象得来,非地球之季节而来,所以不能从四时去判断五行正误。
不论六气、五运及四时,皆始於天文(冬至),然後据此天文来预测气象(八风),复又以此气象来预测物候之变化(生长收藏);是之谓【治历明时】!

是故四时五运六气此三者,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分饼而已);就似廿四节气四季之或疏或密而已。
而五运与六气两派,其所使用的节气并不一样,其所处之纬度亦不一样,此小异而已;
然两者之【天文、气象、物候】的规律则一也(两者的冬至必然相同,而春始则相差了九天),此大同是也。
今既有来龙,又有去脉,据此则可知五运的正误,吾辈必能判之,对否?

君若赞同在六气时期,人的腑脏之间有六经之关系。
是否亦即同时赞同在五运时期,腑脏之间只有五经之关系;
而在四时时期,则只有四经之关系呢?
 
最后编辑:
恰恰相反,大汗或者腹泻反倒要补充无机盐。比如运动员的运动饮料里面有不少电解质(为啥不喝纯净水或者矿泉水),有点咸。这个是西方医学领域公认了的,可能你不太了解体育运动方面的医学常识。如果运动员大量出汗后直接喝纯净水或者不补充无机盐,会发生水中毒现象(请自己搜索“剧烈运动后大量饮水可能引起水中毒”)。

气和味是两回事,气是气(鼻子闻到的),味是味(舌头尝到的),不要把它们混淆一谈。在药方中,药物到底发挥作用的是气还是味,或者兼而有之,有所侧重,这个是有奥妙的。看来你有很多基础的概念在囫囵吞枣,没有搞明白。

“那么石膏能不能治湿呢,我觉得还是可以,大概就是湿热的那种就行”——你不能想当然,中医是实践学科,你得用实证来检验。比如找伤寒论方子治疗湿热中含有石膏的,但没有任何一味苦咸药,那就能证明石膏能治湿。

牡蛎咸软坚化结的,你可以查任何一个药典看看用在哪,是否有治疗湿的功效。
大汗或者腹泻的脱水,是两种都少了,单纯的补水,就相当于淡法,这个平衡就更偏了,喝盐水或者是电解质之类的,这个咸度是不会超过人体本身的浓度的,比如生理盐水的浓度,超过了,就是咸
 
大汗或者腹泻的脱水,是两种都少了,单纯的补水,就相当于淡法,这个平衡就更偏了,喝盐水或者是电解质之类的,这个咸度是不会超过人体本身的浓度的,比如生理盐水的浓度,超过了,就是咸
你又在偷换概念,超过生理盐水浓度才算咸味?伤寒论还有黄帝内经从来没提到过五味还跟什么浓度因素有关。你的“咸味利湿”假说在还没有证实之前,又来了一个尚未证实的假说。为了证明一个假说,还要提出多少个假说链?还不如用实验结果说明,更能让人信服一些。比如,五苓散煮出来的药水,检测它的浓度是否超过生理盐水浓度,若未超过,看看是否有利尿作用;若超过,看看利尿作用效果是否随浓度增加而增强。

科学检测表明,人的汗液盐分浓度不会超过生理盐水浓度,但明显人的舌头遇到汗液会感觉很咸,而你说泽泻不怎么咸,这就证明其盐分浓度不如生理盐水。因此,假若你的“超过了,就是咸”这一咸味作用假说成立,那五苓散中的泽泻利湿就不是靠你说的咸的作用了。而是其他如白术苦,茯苓淡的作用。

建议你还是像我这样,有点逻辑和分析推理,不要张口就来,显得很主观、随意、不严谨。
 
不论六气、五运及四时,皆始於天文(冬至),然後据此天文来预测气象(八风),复又以此气象来预测物候之变化(生长收藏);是之谓【治历明时】!

是故四时五运六气此三者,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分饼而已);就似廿四节气四季之或疏或密而已。
而五运与六气两派,其所使用的节气并不一样,其所处之纬度亦不一样,此小异而已;
然两者之【天文、气象、物候】的规律则一也(两者的冬至必然相同,而春始则相差了九天),此大同是也。
今既有来龙,又有去脉,据此则可知五运的正误,吾辈必能判之,对否?

君若赞同在六气时期,人的腑脏之间有六经之关系。
是否亦即同时赞同在五运时期,腑脏之间只有五经之关系;
而在四时时期,则只有四经之关系呢?
你这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了,四时是地球上的,是因为地球自转以及黄赤交角的原因。当你换成其他星球,比如太阳系里面有些行星是“躺着”的,绕太阳公转压根就没有四季,当然也就不存在四时理论。更有冥王星海王星,离太阳如此遥远,那里几乎都是冬天,还会有四季说法?

而五运则是银河系内星球的运动(见此贴),这个运动不因人的意志变化而变化,也不管你在地球上观测还是太空中观测(太空中可没有四时),它仍然是照常运动。这跟四时有啥关系?

不要扯到天文,就把所有的东西都混为一谈。
 
你又在偷换概念,超过生理盐水浓度才算咸味?伤寒论还有黄帝内经从来没提到过五味还跟什么浓度因素有关。你的“咸味利湿”假说在还没有证实之前,又来了一个尚未证实的假说。为了证明一个假说,还要提出多少个假说链?还不如用实验结果说明,更能让人信服一些。比如,五苓散煮出来的药水,检测它的浓度是否超过生理盐水浓度,若未超过,看看是否有利尿作用;若超过,看看利尿作用效果是否随浓度增加而增强。

科学检测表明,人的汗液盐分浓度不会超过生理盐水浓度,但明显人的舌头遇到汗液会感觉很咸,而你说泽泻不怎么咸,这就证明其盐分浓度不如生理盐水。因此,假若你的“超过了,就是咸”这一咸味作用假说成立,那五苓散中的泽泻利湿就不是靠你说的咸的作用了。而是其他如白术苦,茯苓淡的作用。

建议你还是像我这样,有点逻辑和分析推理,不要张口就来,显得很主观、随意、不严谨。
我没说泽泻治湿是他的咸,而是说性味归经里把泽泻归为咸,可能就是因为他治湿,入肾,这样推导出来的。古人是用现象来推导,而不是用成分来推导,而药物内部的成分是复合型的。
 
我没说泽泻治湿是他的咸,而是说性味归经里把泽泻归为咸,可能就是因为他治湿,入肾,这样推导出来的。古人是用现象来推导,而不是用成分来推导,而药物内部的成分是复合型的。
那凭什么它治湿就归为咸?为什么不是苦?为何其他很多咸味药没有治湿的功能?一定要圆谎圆到底吗?
 
那凭什么它治湿就归为咸?为什么不是苦?为何其他很多咸味药没有治湿的功能?一定要圆谎圆到底吗?
这不是一个填空题吗,不是咸就是苦,我认为是咸的概率更高,单纯的苦味有燥湿的效果吗
 
你看你的回复里面,提出的观点都是你认为,你觉得,都是主观的。所以我并不认可你说的“咸味”,而且前面都已一一反驳了,你却一直回避我提出的问题。

苦味有没有燥湿的效果,你就不会动脑想吗?白术是不是苦的,苍术是不是苦的,麻黄是不是苦的,胡黄连是不是苦的?你看看伤寒论里面处理湿的药物中,是苦的药出现的次数多,还是咸的多,还要犟吗?

另外,我前面给的链接你都不看吗?辅行诀和内经原文中全都是脾苦湿,急食以燥之,哪来什么填空不填空?你是觉得自己有能耐要改写这两本书中的文字?
 
最后编辑:
你看你的回复里面,提出的观点都是你认为,你觉得,都是主观的。所以我并不认可你说的“咸味”,而且前面都已一一反驳了,你却一直回避我提出的问题。

苦味有没有燥湿的效果,你就不会动脑想吗?白术是不是苦的,苍术是不是苦的,麻黄是不是苦的,胡黄连是不是苦的?你看看伤寒论里面处理湿的药物中,是苦的药出现的次数多,还是咸的多,还要犟吗?

另外,我前面给的链接你都不看吗?辅行诀和内经原文中全都是脾苦湿,急食以燥之,哪来什么填空不填空?你是觉得自己有能耐要改写这两本书中的文字?
我只是一直没搞懂,苦味燥湿的原理,味道是人类给与的分类结果,那么苦味的东西为什么会有燥性呢
 
“我只是一直没搞懂,苦味燥湿的原理,味道是人类给与的分类结果,那么苦味的东西为什么会有燥性呢”

同感、同问。
中医学的奥妙,应就在这五味作用的机理之中。
 
“我只是一直没搞懂,苦味燥湿的原理,味道是人类给与的分类结果,那么苦味的东西为什么会有燥性呢”

同感、同问。
中医学的奥妙,应就在这五味作用的机理之中。
我倒是觉得,这是古代中医比较粗浅的总结,如果按照苦寒来说,有可能是寒的作用导致了收敛,如果按照苦温来说,又可能是热的作用导致了发散。我现在是把寒热和湿燥作为基本的四个方向,在加上风和暑的流动性作为一个分类,分类越少,概括性越多,包含越大,准确性却是越小。六经的分类和五行五味的分类,并不能很好的契合,所以酸苦甘辛咸对应寒热湿燥,对不到那么齐。

如果具象化的理解,泥土什么时候最湿,一个是蒸发不掉的时候,一个是渗透不下去的时候,大概这两个治疗准则比单纯的味道要好理解的多。所以我前面说咸淡大约对应的是渗透性,而蒸发这个事情,实际上应该对应风,而风是寒热对流,要么春,要么秋,一个是寒上热下,一个是寒下热上,只要有流动性,湿就会跟着流散。

而苦这个东西,我就不太好理解,按照心对应苦来说,觉着似乎是火燃烧过的灰烬的感觉,很多东西烧过之后就是苦的,而烧过的东西,人类是不要的,就是炭嘛,人体不吸收,不吸收的都是废料,吃进去废料多了,相当于体内废料太多,或许人体会认为,烧太过了啊,烧慢点,降降温,悠着点的意思。毕竟人体调节是根据激素来的,探测这种物质,应该也在这个系统里。
 
“我只是一直没搞懂,苦味燥湿的原理,味道是人类给与的分类结果,那么苦味的东西为什么会有燥性呢”

同感、同问。
中医学的奥妙,应就在这五味作用的机理之中。
味道这种东西,我一直觉得是是写入了DNA的,像我们为什么觉得有些烤肉香,是因为远古时候,人们就开始吃这种东西了,而且比生肉更能补充营养,所以觉得熟肉比生肉香。
而酸苦甘辛咸的摄入,就是最常见的东西里体会到的,比如酸味的野果子,辛味的野葱野蒜,甘味的蜂蜜,咸味的血液石头,和苦味的烧焦的肉以及各种叶子,苦味的东西,应该是人类最不喜欢,最不需要的东西,也是吃的最少的东西,这一点应该从儿童的味觉来讲,苦味的东西,他们是不接受的,成年人的口味习惯,已经做了改变,使得我们可以吃一点苦的东西,因为很多食物,比如绿色蔬菜,都有点淡淡的苦味,但是太苦的,我们还是拒绝接受的。
 
我只是一直没搞懂,苦味燥湿的原理,味道是人类给与的分类结果,那么苦味的东西为什么会有燥性呢
  
  米面糊锅巴就是苦味的,活性碳能吸水和吸附湿毒。
  取象比类,其它苦味的物质也有相似的属性。

  还有,苦味的中药大部分是清热泻火的,抵制了肠胃的功能,使营养物质不会吸收过多而随着大便排出体外,那么体内的湿气自然就减少了。
  另外,苦味的中药大部分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加上其清热泻火的作用降低了胃肠道的温度,从而强力抑制了胃肠道的异常发酵,大大减少了腐败细菌对过剩饮食中富余营养成分的分解,因此产生的湿毒的量也大为减少。
  
 
你这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了,四时是地球上的,是因为地球自转以及黄赤交角的原因。当你换成其他星球,比如太阳系里面有些行星是“躺着”的,绕太阳公转压根就没有四季,当然也就不存在四时理论。更有冥王星海王星,离太阳如此遥远,那里几乎都是冬天,还会有四季说法?
1,五带是什麼?
北寒带、北温帶、北熱带,南熱带、南温帶、南寒带;是之謂五帶(但却有六份)。
而吾辈所謂之四季,乃是只会出现於温带的气象而已;且五帶之或南或北,其气象之颠倒,又是一奇也。
五带之气象虽各異,然天文皆一也。

廿四節气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天文、气象、物候,全包!
真正与廿四節气密合之地区,其所处之緯度,其实十分狭窄。

六气派在冬至後数 45天为立春。
五运派在冬至後数 36天为春始。
此乃两套节气,乃不同的、各自发明的轮子。
据此则可知五运派,乃处於六气派之南方。

地球与其它星球,最大的不同之处,乃是水之三态的同时并存,是之谓气;此乃生命之源。

而五运则是银河系内星球的运动(见此贴),这个运动不因人的意志变化而变化,也不管你在地球上观测还是太空中观测(太空中可没有四时),它仍然是照常运动。这跟四时有啥关系?

不要扯到天文,就把所有的东西都混为一谈。
2,天地已经足够大了,何必吹到银河系那麽巨大!

将五运与五星或五色之气挂钩,乃术士之大忽悠。
宣夜派的《内经》乃以天枢来观察天地五行,然时人甚至今人皆难以理解,盖难以理解天地乃一果实之象说也。

四时派乃四进制(春夏秋冬),然五运派却非五进制,而是十进制。
是故五运派非独独增加一个脾脏,而是加了五腑一脏。
将五运以五之数來处理,謬之極也(类似於将五带视作五份,而非六份之谬)。

。。癸。甲。。。
。辛。。。丙。。
己。。。。。戊。
。丁。。。庚。。
。。乙。壬。。。

。。腎。胆。。。
。肺。。。小。。
脾。。。。。胃。
。心。。。大。。
。。肝。膀。。。

阳阴阴阳阳阴阴阳阳阴阴阳
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
甲乙丁丙戊己辛庚壬癸
胆肝心小胃脾肺大膀腎
。。。腸。。。腸胱。

天干五合,是之謂五运。
其所合者,盖阴与阳是也。
此乃五运派的五经十脉
就与元素周期表一样,初始时出现了空格;五运派自知其阙了一阴一阳,然而又能怎样?
是故《足臂十一脉灸經》,补上了三焦;其後又补上了心包,成为六经十二脉,此乃後话。

反观四时派所阙岂不是更多?
但也一样活人无数嘛;所以有所发展,有所进步,这不是很好吗?
中医学不是天授神与之神物,不能一步到位,这有何出奇?

且《内经》非出於一人一时一地,其中之反覆矛盾,又何足道哉!
然而将《内经》经文视为神圣不可侵犯者,即使明知其有所谬误,也不去更正者,则过矣!
 
最后编辑:
味道这种东西,我一直觉得是是写入了DNA的,像我们为什么觉得有些烤肉香,是因为远古时候,人们就开始吃这种东西了,而且比生肉更能补充营养,所以觉得熟肉比生肉香。
而酸苦甘辛咸的摄入,就是最常见的东西里体会到的,比如酸味的野果子,辛味的野葱野蒜,甘味的蜂蜜,咸味的血液石头,和苦味的烧焦的肉以及各种叶子,苦味的东西,应该是人类最不喜欢,最不需要的东西,也是吃的最少的东西,这一点应该从儿童的味觉来讲,苦味的东西,他们是不接受的,成年人的口味习惯,已经做了改变,使得我们可以吃一点苦的东西,因为很多食物,比如绿色蔬菜,都有点淡淡的苦味,但是太苦的,我们还是拒绝接受的。
  
  甘蓝家族的蔬菜大部分都是甜的,可以多吃点。
  甘蓝甘蓝,顾名思义,它自然是“甘甜”的,不信可以将卷心菜或者西兰花清洗之后捏碎放到盘子里面清蒸8分钟,然后品尝。

  还有百合科的洋葱、葫芦科的南瓜、伞形科的胡萝卜,这些蔬菜更甜。

  所以不喜欢吃菜,并不是因为菜带苦味、难以接受,
  而是因为:菜哪有油香四溢的畜肉、鲜美无比的鸡鱼……等动物性食物好吃呢?
  
 
如果采用自然界的现象来说明燥和湿的关系的话,其实没那么复杂。中医本来就是取类比像的。
自然界中的燥和湿都是和气温有关的,春天气温升高蒸发加快,所以空气中的湿度增加,夏天气温更高却反而有时湿有时燥,比如夏天的南方是湿热,北方是燥热,秋天气温降低,空气湿度也跟着下降,冬天北方是干冷(燥寒)南方是湿冷(寒湿)。
风是可以加快蒸发而显现燥的特性,但风也有散湿的特性,比如春季的湿;且风形成的首要条件是温度差,有温差空气流动才能形成风,所以又归属到寒热上面了。
所以这就有了很有意思的事情了:寒热都会出现湿的情况啊!
在人体心属于动力器官,管着气血的流通,也就是阳气的疏布,所以湿热时苦寒药可以燥湿清热,当寒湿时苦温药也可以驱寒除湿。
肾属于蒸发器官,(其实是膀胱,但膀胱的气化有赖于肾阳的充足),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是和心一样的,于是也有了咸寒咸温的不同。
心和肾,相当于一入一出。可是归于根源,人体的入还是脾胃,毕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这只是燥湿的直接治法,其实五脏皆可燥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脾属土而恶湿淡味渗湿,肾属水而恶燥咸味利水,肺属金本就有燥湿之能辛味发散,肝属风而风药也能胜湿......
 
  如果要用动物生存竞争的理论来解释,写在DNA里面的是:
  尽可能多的摄取高能食物,以为生长繁衍和个体及种族的竞争,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蔬菜是低能量密度食物,粮食是中能量密度食物,肥甘厚味是高能量密度食物,
  对于不知自慎而放任自流的人来说,当然是先吃肉,再吃饭,最后象征性的吃点蔬菜来擦擦油腻的嘴了!
  
  可惜现在大部分人不是处于物竞天择的恶劣自然环境中,或者食物匮乏的古代社会。
  而是生活在食物品种和数量都极大丰富,营养供给严重过剩的富裕时代。
  原先存贮在DNA里面的生存竞争优势,已经转化为导致慢性生活方式病高发的劣势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