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白虎汤“表热里寒”领悟

菟丝子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1/01
帖子
18269
获得点赞
92
声望
0
提 要:《伤寒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条文由来争论已久,但皆未得其真谛。笔者通过研习王孟英、张锡纯两则医案,方才领悟此“里有寒”乃热邪灼津成痰,闭郁胸中阳气所至,是真热假寒矣。 关键词 表热里寒 热邪灼津 阳气闭郁 真热假寒 明• 赵开美本《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代医家注家对此条文争议颇多。其关键在于“里有寒”三字上。医者共知,白虎汤乃主阳明气分表里俱热,邪实之方,有虎啸生风驱邪退热之妙。若病人里有寒证,断无单用白虎之理。如林亿等人校对该书时对此条文备有疑问:“臣亿等谨按前篇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此表里字差明矣。《千金翼方》云白通汤,非也。”南京中医药大学陈亦人教授主编《伤寒论译释》第三版认为“原文‘里有寒’字句,以致发生长期争议,有些注家就“寒”字大做文章,实际于事无补,我们认为不必泥定。至于《玉函经》做‘白通汤’从表热里寒,似有理,但阳虚脉象绝不会浮滑,可知是讹误。” 吾素喜伤寒,研究有年。读此条文,参阅诸多注家,也曾迷惑不解。疑问有二:其一,若寒为热字之误,此条文未免意义太过浅显,且与前文热结在里,表里俱热之条文重复,可说毫无价值。仲景本意恐非如此。其二,若真为寒字,则里寒产生之机理为何,及临床意义怎样,颇值得几番深思。后读及《王孟英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两则医案,《温病条辨》有关条文,遂对“里有寒”恍然大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领会仲圣之深意。现摘录于下,以供同道参考。 《 王孟英医案。外感门》“石诵义夏抄患感,多医广药,病势日增。延逾一月,始请孟英诊焉。脉至右寸关滑数上溢,左手弦数,耳聋口苦,热甚于夜,胸次迷闷,频吐粘沫,啜饮咽喉阻塞,便溏溺赤,间有谵语。曰:“此暑热始终在肺,并不传经,一剂白虎汤可愈。”……而病者偶索方一看,见首列石膏,即曰:“我胸中但觉一团冷气,汤水皆须热呷,此药安可投乎?”孟英曰:“吾于是证,正欲发明。夫邪在肺经,清肃之令不行,津液凝滞,结成涎沫,盘踞胸中,升降之机亦窒,大气仅能旁趋而转旋,是一团涎沫之中,为气机所不能流行之地,其觉冷也,不亦宜乎。”……“古云鼻塞治心,耳聋治肺,肺移热于大肠,则为肠澼,是皆白虎之专司,何必拘少阴而疑虚寒哉。”……书方以白虎加洋参,贝,粉,芩,菀,杏,杷,竹叶,竹茹,竺黄,瓜仁,一剂甫投,咽喉即利,三服后恙皆去,糜粥渐安。《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卷,仙露汤方下所举医案云:一人,年三十,素有痰饮,得伤寒证……延愚诊视,其脉洪长有力,而舌苔淡白,亦不燥渴,食梨一口,即觉凉甚,食石榴子一粒,心亦觉凉。愚舍证从脉,投以大剂白虎汤为其素有痰饮,加半夏数钱。有一医者在座,问曰:此证心中并不渴不热,而畏食寒凉,以余视之,虽清解药亦不宜用,子何所据而用白虎汤也?愚曰:此脉之洪实,原是阳明实热之证,治以白虎汤,乃为的方。其不觉渴与热者,因其素有痰饮湿胜故也。其畏食寒凉者,因胃中痰饮与外感之热互相胶漆,致胃府转从其化于凉为敌也。两日夜间,服药十余次,共用石膏斤许,脉始和平。 由以上二则病案不难看出,白虎汤之“表热里寒”,乃真热假寒,其假寒产生之机理,是由阳明热邪,烁液成痰,盘留胸中,阻塞气机,或是邪热与素痰相搏,闭郁阳气所致。胸中乃心主所居之地,宗气之所出,热邪稽留,痰饮内停,大气不转,气机郁滞,阳气不得转输,闭于胸中,故“里有寒”也。条文中“脉浮滑”也暗示了热邪与痰饮相搏击,热盛冲斥脉道,故脉浮,邪热灼液成痰或痰热相搏,其脉滑也。此外,厥阴病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理皆同也。只不过此条文所述虽是假寒,但因闭郁太盛,或有痰饮交结阻隔,亦出现类似真有内寒之假象,如王案中“胸中但觉一团冷气,汤水亦须热夹,便溏。”张案中“舌苔淡白,不燥渴,食梨和石榴即觉凉甚。”所以仲景云:“里有寒” 矣,旨在提醒医家务必莫要认为内有真寒,误投温药,贻害匪浅。此时,以热邪重为主要矛盾,热重痰轻,邪热不除,痰涎断无消散之日。既可单用白虎汤,也可佐以法夏、浙贝、竹沥化痰之品,热祛痰消,方可无虞。另外,该条文与阳明病篇“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主之。”之条文前后呼应,一为真热假寒,一为假寒真热,相互鉴别,仲景真可谓用心良苦也。后世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一书下焦篇第48条云“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也有此意。若单以吐稀涎,认为有寒饮,此误矣。殊不知火性急内,火性炎上,外感热邪初入里,灼津为饮,未及停留,即便吐出,往往痰清而色白也。当以清解肺热为治。何梦瑶在《医碥》中也记载详细,兹不累述。总而言之,仲景《伤寒论》字字皆有深意,是其临床经验的总结与升化。我辈研习伤寒务必与临床紧密联系,切不可脱离实践,空作表面文字功夫,方能得仲景之本意。
参考文献
1.王士雄. 王孟英医案. 达美君等校正. 第1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第1版.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吴瑭. 温病条辨.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4.陈亦人. 伤寒论译释. 第3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