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Y 阳和汤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71
声望
38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黄一两(30g) 麻黄五分(2g) 鹿角胶三钱(9g)白芥子二钱(6g),炒研 肉桂一钱(3g),去皮,研粉 生甘草一钱(3g)炮姜炭五分(2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方解]阴疽一证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而成。阴寒为病,故局部肿势弥漫、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并可伴有全身虚寒症状;舌淡苔白,脉沉细亦为虚寒之象。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方中重用熟地黄温补营血,填精补髓;鹿角胶温肾阳,益精血。二药合用,温阳补血,共为君药。肉桂、姜炭药性辛热,均入血分,温阳散寒,温通血脉,为臣药。白芥子辛温,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少量麻黄,辛温达卫,宣通毛窍,开肌腠,散寒凝,为佐药。方中鹿角胶、熟地黄得姜、桂、芥、麻之宣通,则补而不滞;麻、芥、姜、桂得熟地黄、鹿角胶之滋补,则温散而不伤正。生甘草为使,解毒而调诸药。综观本方,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络相伍,可使阳虚得补,营血得充,寒凝痰滞得除,治疗阴疽犹如仲春温暖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驱散阴霾,而布阳和,故以“阳和汤”名之。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阴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气虚不足者,可加党参、黄芪等甘温补气。阴寒重者,可加附子温阳散寒;肉桂亦可改桂枝,加强温通血脉,和营通滞作用。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阴寒凝滞者。
4.使用注意 阳证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或疽已溃破者,不宜使用本方。马培之云:“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不可沾唇。”(《重校外科证治全生集》卷4)


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由版主最后编辑:
名称: 阳和汤

别名:阳和汤

组成: 熟地1两,肉桂1钱(去皮,研粉),麻黄5分,鹿角胶3钱,白芥子2钱,姜炭5分,生甘草1钱。

出处: 《外科全生集》卷四。 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 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患处漫肿无头,痠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沉细等。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加减: 如治乳解、乳岩、加土贝5钱。

各家论述: 1.《成方便读》:以熟地大补阴血之药为君;恐草木无情,力难充足,又以鹿角胶有形精血之属以赞助之;但既虚且寒,又非平补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温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领熟地、鹿胶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营,麻黄达卫,共成解散之勋,以宣熟地、鹿角胶之滞;甘草不特协和诸药,且赖其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上则化耳。 2.《中国医学大辞典》:此方用熟地、姜、桂、鹿角以为温补之品,用麻黄以开腠理,用白芥子以消皮里膜外之痰;且熟地得麻黄则补血不腻膈,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用治诸疽白陷,如日光

附注: 本方改为丸剂,名“阳和丸”(见《中药制剂手册》)。
 
【通用名称】阳和汤

【其他名称】阳和汤

【来源】《外科全生集》。

【组成】熟地黄30克 麻黄1.5克 鹿角胶9克 白芥子6克(炒,研) 肉桂3克 生甘草3克 炮姜炭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阳虚寒凝而成之流注、阴疽、脱疽、鹤膝风、石疽、贴骨疽等漫肿无头,平塌白陷,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者。现用于骨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无菌性肌肉深部脓肿、坐骨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腹膜结核、妇女乳腺小叶增生、痛经等证属阳虚寒凝者。

【禁忌】疮疡阳证、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均忌用。

【方论】方中重用熟地大补营血为君;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温阳为臣;姜炭破阴和阳,肉桂温经通脉,白芥子消痰散结,麻黄调血脉,通腠理,均以为佐;生甘草解脓毒而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阳回阴消,血脉宣通,用于阴寒之证,犹如离照当空,阴霾四散,故名"阳和汤"。

【实验研究】对结核菌的抑制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1(11):41,据对5例顽固结核病例的痰培养进行抑菌试验,证实本方确有抑制结核菌作用。但方中七种药物单用则无作用或作用不明显。
 
和阳汤--《辨证录》卷一

【处方】石膏5钱,葛根2钱,白芍2钱,人参3钱,麻黄3分,柴胡1钱,甘草1钱,天花粉5分。

【功能主治】冬月伤寒,6-7日后,太阳、阳明、少阳合病,头疼目痛,寒热不已。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一
 
阳和汤

组成熟地[1]30g 肉桂3g 麻黄[2]2g 鹿角胶9g 白芥子6g 姜炭[3]2g 生甘草3g

方歌: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凝。

主治:阴疽[4]。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者。

方解:本证虚是“本”,寒是“标”,故方中重用熟地,大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两者合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5],共为君药。臣以姜炭、肉桂温热之品以温通寒凝湿滞。佐以麻黄,辛温达卫,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白芥子祛寒痰湿滞,可达皮里膜外,两味合用,既能使气血宣通,又可令熟地、鹿角胶补而不滞。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

本方为治疗阴疽的常用方剂。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法的代表,另金匱肾气丸亦同。



附:疮疡

疮疡有阳证、阴证之分。阳证者为阳痈,以皮色发红,跟脚紧缩,红肿热痛为主要的症状,治法以“消”、“托”、“补”三法。

“消”法适用于疮疡初起,尚未成脓,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消肿治之,如仙方活命饮(消法之代表方);

“托”法适用于脓成未溃,治之以扶正益气,托毒外出,可用生黄芪,如透脓散、代刀散;

“补”法适用于脓成已溃,由于气血亏虚不能敛疮生肌,治之以补益气血,如十全大补汤。

阴证者为阴疽。



[1] 熟地之用: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其代表方为金匱肾气丸。

[2] 麻黄:取其开腠理、布达阳气之功以运行药力。量小是恐其伤阴耗血。

[3] 姜炭:即炮姜,炒炭使之走血分。

[4] 阴疽: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所致,故局部或全身见一系列虚寒表现。“寒性属阴,易伤阳气。”治之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5] 肾藏精,肝藏血,血充精足则肝肾旺,肾主骨肝主筋,肝肾旺则筋骨得养而强壮,故附于筋骨寒邪自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