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S 四神丸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81
声望
38
四神丸
《内科摘要》

[组成]肉豆蔻二两(60g)补骨脂四两(120g)五味子二两(60g) ;吴茱萸浸炒,一两(30g)
[用法]上为末,用水一碗,煮生姜四两(120g),红枣五十枚,水干,取枣肉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6-9g),空心食前服(现代用法:以上5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9g,每日1—2次,临睡用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亦作汤剂,加姜、枣水煎,临睡温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喜温,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方解]肾泄,又称五更泄、鸡鸣泻,多由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健运所致。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五更正是阴气极盛,阳气萌发之际,命门火衰者应于此时,因阴寒内盛,命门之火不能上温脾土,脾阳不升而水谷下趋,故令五更泄泻。正如《医方集解》所云:“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脾失健运,故不思饮食、食不消化;脾肾阳虚,阴寒凝聚,则腹痛、腰酸肢冷。《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脾肾阳虚,阳气不能化精微以养神,以致神疲乏力。治宜温肾暖脾,固涩止泻。方中重用补骨脂辛苦性温,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本草纲目》谓其“治肾泄”,故为君药。臣以肉豆蔻温中涩肠,与补骨脂相伍,既可增温肾暖脾之力,又能涩肠止泻。吴茱萸温脾暖胃以散阴寒;五味子酸温,固肾涩肠,合吴茱萸以助君、臣药温涩止泻之力,为佐药。用法中姜、枣同煮,枣肉为丸,意在温补脾胃,鼓舞运化。诸药合用,俾火旺土强,肾泄自愈。方名“四神”,正如《绛雪园古方选注》所说:“四种之药,治肾泄有神功也。”
本方由《普济本事方》的二神丸与五味子散两方组合而成。二神丸(肉豆蔻、补骨脂)主治“脾肾虚弱,全不进食”;五味子散(五味子、吴茱萸)专治“肾泄”。两方相合,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之功益佳。原方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均未标剂量,后世方书多参照《证治准绳》卷6之四神丸而补。
《医方集解》记载本方服法宜在“临睡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颇为有理,正如汪昂所云:“若平旦服之,至夜药力已尽,不能敌一夜之阴寒故也。”故应嘱患者于临睡时服药,更为奏效。
本方与真人养脏汤同为固涩止泻之剂,但所治不尽相同。本方重用补骨脂为君药,以温肾为主,兼以暖脾涩肠,主治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的肾泄;真人养脏汤重用罂粟壳为君药,以固涩为主,兼以温补脾肾,主治泻痢日久、脾肾虚寒而以脾虚为主的大便失禁。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五更泄泻或久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五更泄泻,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合理中丸,可增强温中止泻之力。若腰酸肢冷较甚者,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补肾之功。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结肠炎、肠结核、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脾肾虚寒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内科摘要》卷下:“治脾肾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祛寒之剂》:“此足少阴药也。破故纸辛苦大温,能补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为君;肉蔻辛温,能行气消食、暖胃固肠;五味咸能补肾,酸能涩精;吴萸辛热,除湿燥脾,能入少阴、厥阴气分而补火;生姜暖胃,大枣补土,所以防水。盖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故大补下焦元阳,使火旺土强,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也。”
[临床报道]
周氏用四神丸加味治愈慢性腹泻31例。方用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各10g,黄芪、枳壳各30g,党参20g,白术、肉桂、附片、焦三仙各10g,水煎服。结果:除2例直肠癌死亡外,治愈26例,显效3例。[周建龙.四神丸治愈慢性腹泻31例。陕西中医 1984;(2):12]
[实验研究]
四神丸及其拆方二神丸、五味子散以及单味药五味子、吴茱萸对家兔离体肠管的自发活动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对抗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引起的肠痉挛。四神丸与肾上腺素抑制肠管作用的比较表明,本方的抑制作用并非通过ɑ受体而起作用。[胡隐恒,等.四神丸及其组成对家兔离体小肠运动的影响。中成药研究 1981;(9):31]
 
四神丸(《校注妇人良方》)

补骨脂120克、五味子60克、肉豆蔻(面煨去油)60克、吴茱萸120克、生姜120克、红枣49枚,附注:《证治准绳》一方,吴茱萸为30克,大枣为100枚,供参考。

上药共为细末(姜、枣除外)。用水一碗煮生姜、大枣,枣熟去姜,煮水干,取枣肉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前服。近人服法,每次6~9克,用温开水送下,1日2次。

本方药味精练而疗效确切,是治疗肾脾两虚而致的五更泄(鸡鸣泄)和肾虚久泻的常用方剂,也用于治疗脾肾虚寒之饭后迟消、腹部冷胀、腰腿酸软等症,但主要用于脾肾虚泄。药店中有该药成品出售。今人常据此方随证加减改为汤剂使用。方中以补骨脂辛苦大温,补肾壮阳,暖丹田,固下元,为主药;五味子酸温补肾,敛精强阴,此药虽具五味,但其最酸,酸则能敛,敛极则具收藏之性,故用本品收肾中耗散之气,以助脾阳,为辅药;肉豆蔻辛温调中,固脾涩肠兼能行气,为佐药。以吴茱萸辛热温中而止腹痛,理气开郁而兼调肝,其性既善上,能鼓舞胃气上腾,又善暖下焦,温肝肾而止腹痛,作为使药;更以姜、枣为引,辛甘合化,益脾调中。所以药味精练而止虚泻之效甚宏。古人治泻有健脾不如补肾之说,此方既补肾又健脾,主辅佐使配伍精当,故疗效十分显著。

我常用此方合附子理中丸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现代医学诊断的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病表现为虚证泄泻者。兹介绍经验方及加减法如下:

补骨脂9~15克,五味子6~9克,肉豆蔻9~12克,吴茱萸6克,土炒白术10克,茯苓12~20克,制附片6~10克,干姜6克,广木香10克,炒枳壳6~10克,川黄连6~9克,党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大便带血者,去干姜、附片,加黄柏炭12克、地榆炭15~30克、槐花炭10克、防风5~6克。

大便带有似脓样的粘液者,去干姜、枳壳,加炒白芍12~20克、苍术10克、炒黄柏10克、生熟薏米各15克。

大便带少量脓血反复不愈者,去干姜、党参、附片、枳壳,加当归6~10克、白芍15~20克、生薏米30克、地榆炭30克、防风6克、赤石脂12~18充、川断炭15~30克。

腹胀、腹部隐痛、食欲不振者,去党参、黄连,加陈皮10克,生麦芽12克、乌药12克、元胡10克,改枳壳为焦槟榔10克。

脐周经常隐隐作痛,肠鸣似流水声,去枳壳、党参、黄连,加桂枝9克、白芍18克、饴糖30克(分冲)、泽泻20克、猪苓20克。

腰痛腿软,疲倦乏力者,去枳壳,加川断15~20克、炒杜仲12克。

今举治验病例,以供参考。

张某某,男,33岁,1958年3月13日初诊。4个多月前,因大渴而暴饮水并吃水果而致腹泻,每日大便4~5次,时有腹痛、腹胀,经服西药治疗,虽能减少大便次数,但停药即复发,缠绵数月不愈。现在每日清晨4~5时许,即肠鸣、腹泻、食纳减少,心慌身倦,小便略少,但不黄,腹部喜热熨。面色欠泽,舌苔微白,脉象左手沉滑,右手沉细,两尺脉弱,右尺明显。据此脉证诊为脾肾两虚而致的五更泄泻。治以健脾化湿、温壮肾阳、补火生土之法。处方如下: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补骨脂10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6克,制附片5克,吴茱萸6党,紫肉桂3克,炒山药9克,干姜5克,炒薏米9克,3剂。
进药后诸症减轻,精神好转,清晨已不泄。服此方10剂后,不但泄泻停止,并且体力增加,食纳旺盛,工作效率提高。又投3剂以除根,泄病痊愈,高兴而去。

本方主治脾肾虚寒证的泄泻。内有湿热蕴结者,禁用本方。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名称: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

出处:《内科摘要》卷下。 功效:温肾暖脾,涩肠止泻,大补下焦元阳。通癸水,保戊土,散虚寒,固真阴。

主治:命门火衰,脾肾虚寒,纳差便溏,五更泄泻或产后泄泻,肚腹作痛。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心、食前服。

制备方法:上为末,用水1碗,煮生姜4两,红枣50枚,水干,取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各家论述:1.《古今名医方论》:引程郊倩:命门无火,不能为中宫腐熟水谷,脏寒在肾,谁复司其闭藏?故木气才萌,不疏泄而亦疏泄,虽是木邪行土,实肾之脾胃虚也。此际补脾不如补肾。补骨脂有温中暖下之能,五味子有酸收固涩之性,吴茱萸散邪补土,肉豆蔻涩滑益脾。暖肾而使气蒸,破滞而使气壮,补肾乃是补脾矣。 2.《古方名医方论》引柯琴:夫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因阳气当至而不至,虚邪得以留而不去,故作泻于黎明,其由有四:一为脾虚不能制水,一为肾虚不能行水,故二神丸君补骨脂之辛燥者,入肾以制水;佐肉豆蔻之辛温者,入脾以暖

附注:久泻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昆明方))、故纸四神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哈尔滨))。《小儿痘疹方论》薛己附方四神丸用肉豆蔻二两,补骨脂四两,五味子二两,吴茱萸(浸,炒)一两,生姜八两,红枣五十枚。
 
名称:四神丸

组成:甘枸5斤(去蒂,分4制:1分黑芝麻5两同炒,去芝麻;1分小茴香5两同炒,去小茴香;1分川椒5两去子同炒,去川椒;1分独炒),茯苓2-10两,白菊2-10两,熟地1斤(极干),嫩血茸8两。

出处:《齐氏医案》卷四。

功效:大补虚损,明目广嗣。
 
名称:四神丸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1两,肉豆蔻(面裹煨香)3分,诃子(煨,去核)半两,干姜(炮)半两。

出处:《杨氏家藏方》卷七。

主治:脾胃受湿,肠虚下痢,频并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前陈米饮送下。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蒸枣肉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四神丸

组成:橘红2两,玄胡索1两(醋制),当归(酒炒)1两,川郁金5钱。

出处:《竹林女科》卷一。

主治:室女经闭劳嗽。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艾醋汤送下。

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糊为丸。
 
名称:四神丸

组成:荆芥1两,白僵蚕1两(炒),生甘草1两,黑牵牛1两。

出处:《普济方》卷二九一。

主治:瘰疬,无论浅深己破未破。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临卧、食后滑石汤送下。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好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四神丸

组成:破故纸、肉豆蔻、神曲、麦糵。

出处:《医方类聚》卷一四二引《澹寮方》。

主治:脾肾虚,食不化,频次登溷。

用法用量:口服。

制备方法:上为末,生姜煮枣肉为丸服。
 
名称: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生)2两,破故纸(炒)4两,木香半两,茴香(炒)1两。

出处:《赤水玄珠》卷八引东坡方。

主治:肾泄,脾泄,下元虚。

用法用量:盐汤送下。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生姜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四神丸

组成:香附米8两(酒、醋、童便各浸2两,浸3日,炒),砂仁2两(炒),苍术2两(米泔水浸,牡蛎粉炒),椿根白皮2两(蜜水炒)。

出处:《古今医鉴》卷十一。

主治:白带。

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空心黄酒送下。

制备方法:上为末,黄米煮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湿袭冲任,经气滞涩,故带脉不能收引,带下淫溢焉。苍术燥湿强肝,香附调气解郁,砂仁醒脾化气,椿皮涩脱以固带下也。饭以丸之,酒以下之。务使肝胃调和,则湿化气行,而冲任完复,带脉收引,何带下淫溢不己哉!
 
名称:四神丸

组成:破故纸(炒)4两,肉豆蔻(制)2两,木香1两,附子(炮)1两半。

出处:《普济方》卷三十九引《如宜方》。

主治:老人脾肾久虚,夜作气泄无度。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生姜汤送下。

制备方法: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四神丸

组成:干姜1两,桂心1两,附子1两(炮),巴豆6-10枚(制)。

出处:《外台》卷六引《必效方》。

主治:霍乱,冷实不除,及痰饮百病及腹满,胁肋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饮服2丸。取快下;不下,又服1丸。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附注:备急四神丸(《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四神丸
【出处】《内科摘要》
【组成】肉豆蔻 补骨脂 五味子 吴茱萸
【用法】上为末,用水一碗,煮生姜四两,红枣五十枚,水干,取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服。
【方歌】
【趣记】
【功用】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主治】命门火衰,脾肾虚寒,纳差便溏,五更泄泻,肚腹作痛。
【方解】清•程郊倩:命门无火,不能为中宫腐熟水谷,藏寒在肾,谁复司其闭藏?故木气才萌,不疏泄而亦疏泄,虽是木邪行土,实肾之脾胃虚也。此际补脾不如补肾,补骨脂有温中暖下之能,五味子有酸收固涩之性,吴茱萸散邪补土,肉豆蔻涩滑益脾,暖肾而使气蒸,破滞而使气壮,补肾仍是补脾矣(《古今名医方论》)。清•柯韵伯:泻利为腹疾,而腹为三阴之都会,一脏不凋,便能泻利。故三阴下利,仲景各为立方以主之。太阳有理中、四逆,厥阴有乌梅、白头翁,少阴有桃花、真武、猪苓、猪肤、四逆汤散、白通、通脉等剂,可谓曲尽病情,诸法备美。然只为一脏立法,若三脏相关,久留不痊,如子后作泻一症,犹未之及也。夫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因阳气当至而不至,虚邪得以留不去,故作泻于黎明。其由有四:一为脾虚不能制水,一为肾虚不能行水,故二神九君补骨脂之辛燥者,入肾以制水,佐肉豆蔻之辛温者,入脾以暖土,丸以枣肉,又辛甘发散为阳也。一为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一为少阳气虚无以发陈,故五味子散君五味子之酸温,以收坎宫耗散之火,少火生气以培土也,佐吴茱萸之辛温,以顺肝木欲散之势,为水气开滋生之路,以奉春生也。此四者,病因虽异,而见症则同,皆水亢为害。二神丸是承制之剂,五味子散是化生之剂也;二方理不同而用则同,故可互用以助效,亦可合用以建功。合为四神丸,是制生之剂也,制生则化,久泄自瘳矣。称曰四神,比理中、八味二丸较速欤!(《古今名医方论》)。清•汪讱庵:此足少阴药也。破故纸辛苦大温,能补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为君;肉蔻辛温,能行气消食,暖胃固肠;五味咸能补肾,酸能涩精;吴茱辛热,除湿燥牌,能入少阴、厥阴气分而补火;生姜暖胃,大枣补土,所以防水。盖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故大补下焦元阳,使火旺土强,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矣(《医方集解》)。清•王晋三:四神者,四种之药,治肾泄有神功也。补骨脂通癸水之真阳,肉豆蔻保戊土之真气,俾戊癸化火以运谷气;吴茱萸远肝邪而散虚寒,五味子摄肾气而固真阴,姜、枣和营卫。辛酸相辅,助阳强阴,则肾关自键固矣(《绛雪园古方选注》)。近代•张锡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身一小天地也。天地之一阳生于子,故人至夜半之时,肾系命门之处,有气息息萌动,即人身之阳气也。至黎明寅时,为三阳之候,人身之阳气亦应候上升,自下焦而将达中焦,其人或无阳之根柢索虚,当脐之处,或兼有凝寒遮蔽,即互相薄激,至少腹作疼,久之阳气不胜凝寒,上升之机转为下降,大便亦即溏下,此黎明作泻之所由来也。夫下焦之阳气,少火也,即相火也,其火生于命门,而寄于肝胆。故四神方中用补骨脂以补命门,吴茱萸以补肝胆,此培火之基也。然泻者关乎下焦,实由关乎中焦,故又用肉豆蔻之辛温者以暖补脾胃,且其味辛而涩,协同五味之酸收者,又能固涩大肠,摄下焦气化。且姜、枣同煎,而丸以枣肉,使辛甘化合,自能引下焦之阳以达于中焦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应用】
例一 潘养之治泄泻案(选自《中医医案医话集锦•潘养之医案》)。宋某某,男,30岁,洮河林业局干部。1967年7月10日初诊。患者每于黎明时腹痛,痛后即拉肚数次,已二年之久。经多次治疗未见效,来院门诊治疗。腰膝酸软,乏力,头晕,食欲不佳,舌苔薄白,脉沉而迟。此乃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上温脾胃,腐熟水谷。治宜温补肾阳,健脾止泄。方用四神丸加减。处方:补骨脂15克 肉豆蔻9克 五味子12克 吴萸9克 山药12克 芡实9克 禹余粮10克7月14日二诊:服上药三剂后,食欲增加,头晕、乏力消失,泄泻较前好转。仍服原方。三剂后,诸症消失,病愈。
【按语】脾属戊土,司消磨水谷,运化精微之职。脾之所以能够腐熟水谷,实赖命门之火,火不生土,脾失健运升清之用矣,此飧泄便溏之所由来也。四神丸由《普济本事方》的二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和五味子散(五味子、吴茱萸)合而成之,为益火生土之法。补骨脂味辛苦而性大热,暖肾脏而壮元阳,以为益火生土之主宰;肉豆蔻味辛性温,暖中土而补脾;吴茱萸味辛苦性热,疏肝燥脾,温中下气;五味子味甘酸苦辛而性温,敛涣散之精气,归肾脏之真元。以其温肾暖脾,疏肝敛精,标本兼治,效用显著。
 
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6g 补骨脂12g 五味子 吴茱萸各6g 

方歌:四神骨脂与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须,大枣生姜为丸服,五更肾泄最相宜。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肾泄[1]。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方解:方中重用补骨脂辛苦大温,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为君;肉豆蔻辛温,温脾暖胃,涩肠止泻,配合君药以为臣;五味子酸温,固肾益气,涩精止泻;吴茱萸温暖肝肾以散阴寒,共为佐;生姜暖胃散寒,大枣补脾养胃,为使。



[1] 肾泄:又称五更泄、鸡鸣泄。“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脾肾阳虚,阳虚则内生寒,而五更正是阴气极盛,阳气萌发之际,阳气当至而不至,阴气极而下行,故为泄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