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三焦”纷纭录

三焦谷道论
<<陕西中医 >>2002年01期
吴雄志 , 陈丹

三焦学说古今颇多争议.《难经·三十一难》日:"三焦者,水谷之道路":笔者求之《内经》、《难经》,提出三焦谷学道说,探讨如下.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
神阙脉第九 脐不仅为先天得气之处,亦为后天得气之处,亦“神客在门”故曰神阙。又名太阴脉、长在脉等。
一、所候:脾经脉。丹家以六腑之中无三焦而有胰脏,而手少阳经应为胰经,而丹家在里支表里相配上,以脾与胰为表里,而医家所谓之三焦不过是五脏六腑上贯于气血荣卫之用相,即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是也。经云:“三焦有名而无形”,故不可以三焦为腑,医家之手少阳三焦经络即出自胰脏,非得定功不知此也,证之临床亦可印证丹家之说,估计为必然可能之事。盖真理不可抹杀也。今日医家舍胰经不论,是医不如屠夫也。正因脾胰为表里,故太阴脉之上端亦候胰也。
二、部位:神阙穴,虚里穴(经外奇穴,在脾胃之间重取可得)
三、诊法:甲、以剑诀取神阙穴。
乙、以豹扑劲之拇指取神阙外开二寸之动脉。
丙、以豹扑劲之拇指取虚里动脉。
四、所主:甲、神阙穴:正常神阙脉闭,故仅能候气,即神阙有吸指感,如不吸指反见脉外射,如蛇吐信状者为病。阴黄、黑热病及脾肿大者,顶指力极强,稍缓者为脾热,见知饥善食之证。
又痛证者见神阙脉明显,疽者神阙脉濡缓。
乙、神阙向左外开一寸之动脉(太阴脉、长在脉)亦与“神阙脉显”之为证同,惟此动脉紧如转索、直上直下直射气海者为痃癖已成。经闭及气功走火气血溢入四肢而不归经者,此脉亦极弱。按此脉痛感上行者,知肝亦有积。
丙、虚里脉急者为胰有余之征。反之为不足之征。射过胃右者知肝亦有积。
五、以上三脉为腹部切诊之最紧要者,导引急脉、解谿可左右以上诸脉。其效应如桴鼓,对心脾患者为特效。太阴脉先天出于脐右者,必急腹。
 
论三焦

《蓉塘诗话》云:苏黄门《龙川志》云,彭山有隐者,通古医术,与世诸医所用法不同,人莫知之。单骧从之学,尽得其术,遂以医名于世。骧曰:古说左肾其府膀胱,右肾命门,其府三焦,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包。以理主之,三焦当如膀胱,有形质可见。而王叔和言,三焦有脏无形,不亦大谬乎?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有所系,若其无形,尚可以藏、系哉?且其所以谓之三焦者,何也?三焦分布人体中,有上、中、下之异。方人心湛寂,欲念不起,心火炽然,翕摄三焦,精气入命门之府,输泻而去,故号此府为三焦耳。予后为齐州从事,有一举子徐遁者,右守道之婿也。少尝学医于卫州,闻高敏之遗说,疗病有精思,予为道骧之言,遁喜曰:“齐尝大饥,郡郭相脔割而食,有一人皮肉尽而骨脉全者。遁以学医故,往观其五脏,见右肾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即道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也,单君之言与所见悉合,可以正古人之谬矣。”今医家者流,皆执叔和三焦无状空有名以自信,不闻有此说,故录之,予谓此论可补诸医书之缺。
 
《圣济总录》 / 三焦俱虚
论曰上焦虚则引气于肺,中焦虚则生寒,腹痛洞泄,便利霍乱,下焦虚、则大小便不止,津液气绝,寒则补于肾,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其处虽异,其源则一,故有俱虚之病。

治三焦气虚,心胸痞闷,两胁胀满,不思饮食,四肢少力,或多痰涎,咽喉不利,或上气喘促,头目昏眩,心腹疼痛,又治中满下虚,久服和补脾元。调适寒温,顺四时之胃气,大能进饮食。通流津液,止烦渴。育神养气。谷神散方

枇杷叶(净刷去毛涂枣汁炙香熟一两) 石斛(细锉用酒拌和微炒三分) 薏苡仁(微炒一两) 缩砂蜜(去皮一两) 丁香(半两) 杜仲(去粗皮用生姜汁与酒合和涂炙令香熟三分) 藿香叶(三分) 随风子(如无拣紧小诃黎勒亦得三分) 沉香(细锉三分) 木香(三分) 半夏(用汤洗七遍生姜一分切作片子与半夏同捣烂作饼子炙黄一分)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干半两)大腹皮(锉微炒三分) 槟榔(细锉半两) 白术(二两) 桑根白皮(细锉微炒半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三分) 白豆蔻(去皮微炒一两) 人参(一两) 五味子(半两) 白茯苓(去黑皮一两) 陈曲(微炒三分) 谷 (微炒半两) 甘草(微炙黄一两)

上二十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枣三枚劈,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

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治三焦虚痞,心胸刺痛,安和五藏,化痰利膈,止逆进食。沉香石斛丸方

沉香(锉) 石斛(去根)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 菟丝子(酒浸一宿别捣末三分)子(三分) 熟干地黄(焙一两) 百合(三分)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三分) 枸杞子(焙三分) 黄(微炙锉半两) 巴戟天(去心半两) 柏子仁(别研三分) 牛膝(酒浸切焙一两)

上一十七味,捣罗为末,酒煮白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温水饮下,温酒下亦得,空心食前。

治三焦俱虚,气道涩滞,散痞满,进饮食。柏子仁丸方

柏子仁(别研) 熟干地黄(焙) 肉苁蓉(酒浸三日切作片子焙干) 牛膝(酒浸一复时切焙) 补骨脂(炒熟) 巴戟天(去心) 香子(炒) 五味子(炒) 木香 远志(去心各一两)

上一十味。捣罗九味为末,入柏子仁研令匀,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淡生姜汤下,温酒下亦得。空心食前服。

治三焦俱虚,平补。葫芦巴汤方

葫芦巴 沉香 芎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香子(轻炒)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各半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 木香 益智(去皮) 桂(去粗皮)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分)

上一十四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二枚劈。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日三。

治三焦气虚,升降不匀,水谷迟化。姜枣丸方

桂(去粗皮) 附子(炮裂去皮脐) 干姜(炮)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一两) 陈曲(炒黄二两)

上八味,捣罗为末,生姜汁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以温酒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治三焦俱虚,上引肺气、补气。人参散方

人参(紫团者) 甘草(炙各二两) 前胡(去芦头) 五味子(炒) 桔梗(炒) 木香大腹(锉) 益智(去皮) 白茯苓(去黑皮) 山芋 乌药 蓬莪术 沉香(锉) 姜黄 槟榔锉白术一两半) 丁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三分) 白豆蔻(去皮)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各半两)

上二十六味,以京三棱乌药蓬莪术白术等四味细锉,别用陈曲末,同四味药。炒令黄色,去陈曲,同余药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半分切,同煎至七分,不去滓,食前温服。

治三焦俱虚,脾胃气不和,心腹 痛,不思饮食。沉香丸方

沉香(一两)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一两半) 桂(去粗皮一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梗(锉炒一两) 白术(锉麸炒一两) 五味子(微炒三分) 甘草(炙锉半两)

上一十一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半分切,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食前服。

治三焦俱虚脾胃诸疾。调气进食。补和汤方

人参 黄 (锉) 白术 甘草(炙锉) 干姜(炮) 白豆蔻(去皮) 苍术(米泔浸一宿锉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水一盏,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

治三焦俱虚,和脾胃,进饮食。姜朴丸方

浓朴(去粗皮一斤劈作十六片肥生姜一斤椎碎锅内旋添汤煮姜味淡取出浓朴焙) 干姜(

上三味,捣罗为末,用熟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服。

治三焦俱虚,脾肾二藏冷气,滑泄不止,饮食不进,致肌体羸瘦,行步少力。附子散方

附子(四两炮裂去皮脐趋热切作片子浓薄如钱用生姜半斤取汁以慢火煮附子令汁尽焙干) 缩砂仁(慢火炒熟一两) 肉豆蔻(去壳炮半两)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半两)香子(

上五味,捣罗为散,更入乳钵内,再研令细,瓷合内盛贮,无令透气,每服三钱匕,用羯羊子肝,去筋膜切作小片子,入药末在内,入葱白盐醋少许,拌和匀,用竹杖子作串子,于猛火上炙令香熟,乘热吃,用温酒一盏半下,如不饮酒,即以粟米饮下,空心早晚食前,如六十以上,及久患者,即药至四钱匕,服至三日见效,如无病患服,补益元藏,和脾胃,进饮食。
 
《圣济总录》/三焦有水气
论曰三焦有水气者。气滞不通,决渎之官内壅也。盖水聚于胃,气能传化。今气不升降,水聚不行,则脾经受湿。故为腹满浮肿之证,治宜导气而行之,气通则水自决矣。

治三焦积气,渐成水病。腹胀四肢浮肿。宽胸膈,利小肠。槟榔汤方

槟榔(生锉) 大腹皮(锉) 白术 五味子(炒) 枳壳(去瓤麸炒) 黄 (锉) 防己木通(锉) 桑根白皮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桂(去粗皮各一两) 木

上一十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早晨临卧服。

治三焦不调。上乘于肺,时发喘咳,身体浮肿,坐卧不安。泽漆汤方

泽漆 防己 甜葶苈(纸上炒) 郁李仁(汤浸去皮炒各半两) 百合 陈橘皮(汤浸去白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枣二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治三焦有水气,满闷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茯苓饮方

赤茯苓(去黑皮) 人参 白术 生姜(切各三两) 枳实(去瓤麸炒二两) 陈橘皮(汤浸

上六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三焦有水气,胸胁支满、目眩。茯苓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四两) 桂(去粗皮) 白术 甘草(炙各三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三焦不顺,心下痞满,膈间有水,目眩悸动。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汤洗去滑焙五两) 生姜(半斤) 赤茯苓(去黑皮三两)

上三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三焦气不通。心腹胀、喘促。大小便不利,甘遂散方

甘遂(生半两) 牵牛子(半生半炒) 续随子(去壳研) 大戟(各一两) 葶苈(纸

上炒一分)

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半钱匕,空心浓煎灯心汤调下,利下水为效。未减更一服。

治三焦水气,甚者四肢虚肿。甘遂散方

甘遂(半两) 槟榔(生锉) 木香 牵牛子(半生半炒) 莱菔子(研各一两)

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半钱匕,煎紫苏木瓜汤调下,空心服,利下水为度,量人虚实加减。
 
《圣济总录》/三焦胀
论曰三焦胀者,经所谓气满于皮肤,壳壳然而坚不痛是也,盖胀有痛痞,以别虚实。若鼓胀之类,内挟宿食,按之坚痛,是谓邪实,今三焦皮肤壳壳然而坚不痛,特以气满为虚胀而已。治宜升降其气则愈。

治三焦气满。皮肤坚胀。顺气白术橘香汤方

白术(四两) 陈橘皮(去白焙) 赤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锉各二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 干姜(炮半两)

上六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觉感寒,入荆芥煎。凡稍觉三焦不和,并服即效。

治三焦虚胀,心腹满闷。五香丸方

沉香(锉)丁香 白檀香(锉) 香子(炒) 荜澄茄 青橘皮(去白焙) 胡椒 缩砂(去皮) 赤茯苓(去黑皮) 白芷 牛膝(酒浸切焙) 甘草(炮各一两) 木香(一两半)麝香(研三分) 蓬莪术(炮锉半两) 枳壳(去瓤麸炒半两) 葛花(一两半) 肉豆蔻(去壳五枚)槟榔(炮三枚锉) 半夏(三两汤洗七遍入生姜三两同杵为末作饼焙干) 人参(半两) 桂(去粗皮半两) 荜茇(半两) 赤小豆花(三两) 葛根(炒二两)

上二十五味,捣研为末,拌匀炼蜜和丸,樱桃大,每服一丸,细嚼,用淡生姜汤下。不拘时候。或饮酒多气闷,即含化一丸。

治三焦气满虚胀,及一切脏腑气疾。槟榔汤方

白槟榔(四两一半煨一半生用) 肉豆蔻(去壳) 木香(各一两) 青橘皮(去白焙)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 枳壳(去瓤麸炒) 京三棱(煨锉) 桂(去粗皮)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 陈曲(炒) 麦 (炒) 干姜(炮) 白术 诃黎勒(炮去核) 甘草(炙锉各二两)

上一十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入生姜一块拍破,枣二枚去核。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治三焦胀,和养脾骨,除积聚气。京三棱散方

京三棱(煨为末十两) 陈曲(微炒) 大麦 (微炒) 木香 肉豆蔻(去壳) 白槟榔(锉)姜汁炙熟各一两)

上一十味,捣罗为散拌匀。每服二钱匕,入盐少许,沸汤点服。不计时候。

治三焦虚胀。丁沉丸方

丁香 沉香(锉) 木香 香子(炒各一分) 鸡舌香(半分) 胡椒(半分) 阿魏(少许

上七味。除阿魏外,捣罗为末,以阿魏末煮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细嚼。盐汤下,如本藏气弱,炒 香子酒下,妇人血气醋汤下。

治三焦胀气满。撞气丸方

荜澄茄 木香 干姜(炮) 桂(去粗皮各半两) 胡椒(一分) 白豆蔻(去皮半两)荜茇两) 阿魏(一

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空心食前服。

治三焦胀满,消化滞气。小丁香丸方

丁香 沉香(锉各一分) 乳香(研一钱半) 香子(半两炒) 桂(去粗皮半两) 槟榔(豆(十五枚

上一十味。除研者外,捣罗为末,次入乳香巴豆阿魏令匀,煮白米粥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生姜汤下,如胸膈气不和。及元脏冷气,上攻迷闷。加至十丸,温酒下。常服熟水亦得,要微动以意加服之。

治三焦虚胀。通气生姜丸方

生姜(去粗皮切作片焙)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熟各六两) 半夏(汤洗七遍一两) 陈橘皮(去白焙六两)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 陈曲(微炒) 大麦 (炒各一两半)

上八味,捣罗为细末,用生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曝干,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饮下。

治三焦胀,按之坚不痛。匀气散方

京三棱(煨熟锉) 蓬莪术(炮锉) 益智子 甘草(炙锉) 木香 桂(去粗皮) 丁香(各

上九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米饮入盐少许调下,空心夜卧服,小儿疳胀。熟水调下半钱。

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呕逆吞酸,腹内虚鸣,下利胀满。饮食迟化,气道痞涩,升降不匀,水饮停滞,胸下偏痛,寒气加之。结聚成形。动气癖结,痼冷陈寒,久而不去者,常服健脾暖胃,调中进食。消饮匀气。均气丸方

香子(炒) 木香 桂(去粗皮) 桃仁(汤浸去皮尖炒) 京三棱(炮) 青橘皮(去白)

上一十味。同捣罗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熟水下。不计时候。

治阴阳气不升降,心腹鼓胀,胁肋刺痛,倦怠嗜卧。全不思食。寸金丸方

雄黄 京三棱(炮锉) 石三棱 鸡爪三棱 蓬莪术(炮) 桂(去粗皮) 木香 沉香(锉)四枚) 砂(两) 大麦 (炒四两)

上一十八味。捣研为末,同和匀,以糊饼剂作糊,和丸如梧桐子大,风干。用油煤、令紫色为度。入瓷合收贮,以研麝香一分熏之。每服先嚼枣一枚,下二丸干咽。不得嚼破,食后或临卧服,虚弱人有所伤,皆可服。

治三焦滞气,陈曲汤方

陈曲(炒黄) 莱菔子(炒黄等分)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三四沸,去滓入麝香末少许,再煎一沸。温服不拘时。
 
《圣济总录》/三焦咳
论曰内经谓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嗽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气逆也。盖三焦之气,以胃气为本,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今咳而久者,以寒气蕴结,关播胃中,故腹满不食,气逆上行,涕唾多而面目虚浮也。

治三焦咳,腹满心胸不利,不思食,干姜汤方

干姜(炮裂) 桂(去粗皮) 款冬花(各半两) 细辛(去苗叶) 白术 甘草(炙锉) 五味子(炒) 木香(各三分)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

上九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枣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治三焦咳,肺胃虚寒,咳逆呕吐,腹胁胀满,不能饮食。胡椒理中丸方

胡椒 荜茇 干姜(炮裂) 款冬花 甘草(炙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高良姜 细辛(去苗叶各二两) 白术(二两半)

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水下日再服,不拘时候。

治三焦咳,腹满不欲食。半夏汤方

半夏(汤洗去滑七遍焙二两半) 干姜(炮二两) 麻黄(去根节煮去沫焙) 枳实(去瓤麸炒) 前胡(去芦头) 泽泻(锉)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半) 细辛(去苗叶一两)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入竹叶少许,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不拘时候。

治三焦咳嗽,减食息高,调脾肺养气。黄 汤方

黄 (锉) 人参 白术 当归(切焙各三分) 赤茯苓(去黑皮) 百合糯米 桔梗(锉炒)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紫苏五叶,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稍热服。

治三焦咳,心胸滞闷,四肢不和,人参汤方

人参(一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 干姜(炮) 麻黄(去根节煮去沫焙干)桂(去粗皮) 甘草(炙锉) 五味子(炒) 紫菀(去苗土)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三分)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枣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

治三焦咳,腹满不欲饮食。半夏汤方

半夏(汤洗去滑七遍焙) 木通(锉各四两) 前胡(去芦头) 白术 赤茯苓(去黑皮)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槟榔(锉各一两半) 桂(去粗皮) 枳壳(去瓤麸炒) 旋复花(去萼各一两一分)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三焦咳,心胸不利,不思饮食。紫苏子汤方

紫苏(微炒)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干姜(炮) 桔梗(锉炒)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三分)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入枣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治三焦咳,腹满不欲食,顺气五味子丸方

五味子(炒) 覆盆子(去蒂) 仙灵脾(各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腊茶下,加至三十丸。空心食前服。

治久咳传三焦,腹满不欲饮食。藿香汤方

藿香(叶) 人参 赤茯苓(去黑皮)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细辛(去苗叶) 益智子(去皮微炒) 缩砂仁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甘草(炙各一两) 木香 白芷(微炒各半两)

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木瓜各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治久咳传三焦,腹满不思饮食。及胃虚有痰。玉液散方

半夏(汤浸去滑七遍焙一两) 生姜(去皮切焙) 陈粟米(拣净各二两)

上三味,捣研同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
 
《圣济总录》/三焦约
论曰黄帝三部针炙经曰少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病名曰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夫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者流行,营卫致养,则腐熟水谷,分别清浊,以时而下,无复滞留,若营卫不调,风邪入客,则决渎之官,约而不通,所以不得大小便也,刺法取足少阴太阳之经,辅以汤剂,则三焦疏导,清浊判矣。

治调顺三焦,平匀气脉,消痰滞,利胸膈,祛风利大小肠。枳壳丸方

枳壳(去瓤麸炒二两) 牵牛子(拣择四两一半炒一半生捣罗取粉一两半余者不用)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槟榔(半两锉) 木香(一分)

上五味,捣罗四味为末,与牵牛粉拌匀再罗过。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生姜汤下,欲利加丸数。

治三焦约,大小便不通。枳壳散方

枳壳(汤浸去瓤切作片子焙干五两)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二两) 滑石(研细一两)桂(去粗皮二两)

上四味,捣研拌和。每一两药末,更入腻粉半钱和匀,每服一钱匕,用冷米饮调下,腹空时服,更量老少虚实加减。

治三焦约,通导大小便。顺气丸方

木香(二两)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人参 赤茯苓(去黑皮) 大戟(用河水煮去皮焙各一两) 郁李仁(半两) 麻仁(半两与大戟郁李仁同别捣细入药内) 甘遂(麸炒微烟生复于地

上候冷出

上一十味,除别捣三味外,捣罗为末,即入三味拌和、再罗,炼蜜和丸,如豌豆大,每服十丸,煎车前子汤下,不拘时候。

治三焦约,少腹肿痛,不得大小便。郁李仁丸方

郁李仁(汤去皮研) 大黄(锉炒各一两) 赤茯苓(去黑皮) 泽泻(锉) 葶苈(隔纸上炒各二两) **仁(一两半研) 槟榔(三两锉) 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半两研)

上八味,捣研了和拌匀,再研极细,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用甘草汤下三十丸,日三,炒盐酒下亦得。

治三焦气约,大小便不通。疏风散方

牵牛子(微炒一两) 大黄(锉炒一两) 槟榔(半两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

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生姜蜜水调下,食后良久服。

治三焦约,大小便不通。皂荚散方

猪牙皂荚(酥炙去皮子) 白蒺藜(各等分)

上二味,捣罗为末,如大肠不通,用盐茶调下一钱匕,小便不通,温酒调一钱匕。
 
《圣济总录》/三焦病
论曰黄帝针经、谓三焦病者,腹胀气满,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水则为胀,夫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其治在膻中,膻中为气海,中焦主腐熟水谷,下焦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今三焦俱病,故腹胀气满,不得小便,溢而为水胀也,治宜升降气道,则腹满自消,水道自利矣。

治三焦病气不升降,水道不利,渐成水胀。三和汤方

大腹皮(炙黄) 紫苏(茎叶) 沉香(锉) 木瓜(切焙) 羌活(去芦头各一两) 白术芎

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治三焦营卫不通,气满水胀。槟榔饮方

槟榔(五枚锉) 木香(一两) 生姜(切焙)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芎 (各半两) 前胡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空心温服,脚肿加牵牛子半两。面目浮肿,加郁李仁半两。

治三焦病,胀满为水,小便不利。牵牛子丸方

牵牛子(微炒二两) 乌臼木根皮(五两) 木香(三两) 蜚蠊 大黄(锉炒各二两)防己

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日中及鸡鸣后,各用温甘草汤下十丸。稍增至二十丸,以知为度。

治三焦病久,欲成水,腹胀不消,小水不利。徒都子补气丸方

海蛤 牵牛子 赤茯苓(去黑皮) 防己 犀角(镑) 诃黎勒(去核) 苦葶苈(纸

上炒)半) 生干地黄(焙细研各一两)

上一十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饮下十丸,觉壅不快,加至十五丸,觉通利,即减三五丸,大小便不通,服三十丸。

治三焦不调,小便秘涩,和营卫,利脏腑。淮南五柔丸方

大黄(锉炒一斤) 前胡(去芦头二两) 赤茯苓(去黑皮) 细辛(去苗叶) 半夏(汤洗切两)

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搜,再捣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食后温水下。日三,稍增之。

治阴阳不和,三焦气滞,胸膈虚痞,腹胁满胀,小便不利。饮食不消。人参香术散方

人参 甘草(炙锉各一两) 木香(半两) 白术(五两) 五味子(微炒三两)

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入姜及盐各少许,白汤点服,不计时候。

治三焦病胀满,水道不利,木香枳壳散方

木香 枳壳(去瓤麸炒) 白芷 蓬术(锉炒) 白术 甘草(炙锉) 桂(去粗皮各二两)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生姜盐汤点服,不计时候。

治三焦病腹胀气满,小便不利。木香丸方

木香(二两) 荜澄茄(四两) 牵牛子(二十四两炒香别捣取末一十二两) 槟榔(四两酸粟米饮裹湿纸包灰火中煨令纸焦去饭) 补骨脂(炒香四两)

上五味,先捣罗四味为末,入牵牛末令匀,清水和令得所,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茶汤或熟水下,食后服,如酒食过伤,可服五七丸,小儿一岁,可服一丸,妊妇不可服。
 
《圣济总录》/三焦统论
论曰三焦有名无形,主持诸气,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谷往来,皆待此以通达,是以上焦在心下,主内而不出,中焦在胃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统而论之。三者之用,又本于中焦,中焦者,胃脘也,天五之冲气,阴阳清浊,自此而分,十二经络所自始,或不得其平,则有寒热偏胜虚实不同,营卫滞涩,清浊不分,而生诸病矣,故曰气会三焦,手少阳脉通于膻中,膻中臣使之官。为气之海,审此则知三焦者,冲和之本。
 
中医三焦与淋巴系统关系
中医三焦与淋巴系统关系
中 医 言 " 六 脏 " , 即 : 心 、 肝 、 脾 、 肺 、 肾 和 心 包 , 较 西 方 生 理 解 剖 多 了 " 心 包 " 一 脏 。
中 医 亦 言 " 六 腑 " , 即 : 胆 、 胃 、 大 肠 、 小 肠 、 膀 胱 和 三 焦 , 较 西 方 生 理 解 剖 多 了 " 三 焦 " 一 腑 。
◎ 三 焦 和 心 包 究 竟 是 身 体 那 一 部 份 ?
◎ 常 见 耳 图 都 只 示 出 " 三 焦 " 的 代 表 区 位 置 而 不 示 出 " 心 包 " 的 代 表 区 位 置 , 原 因 何 在 ?
三 焦 是 上 焦 、 中 焦 和 下 焦 的 合 称 。
1. 上 焦 " 如 雾 / 出 於 胃 上 口 , 并 咽 以 上 " ,
2. 中 焦 " 如 沤 / 并 胃 中 " ,
3. 下 焦 " 如 渎 / 别 回 肠 注 於 膀 胱 " ,
其 功 能 和 位 置 均 与 胸 腔 内 心 肺 、 腹 腔 内 脾 胃 和 盆 腔 内 肾 、 膀 胱 、 大 小 肠 各 器 官 相 类 似 。
所 以 有 人 认 为 上 焦 是 胸 腔 、 中 焦 是 腹 腔 和 下 焦 是 盆 腔 。
亦 有 人 认 为 :
1. 上 焦 " 主 营 卫 " , 即 机 体 之 防 御 功 能 ,
2. 中 焦 " 熟 腐 水 谷 " , 即 食 物 之 消 化 及 吸 收 功 能 ,
3. 下 焦 " 疏 决 津 液 " , 指 水 份 及 电 解 质 之 吸 收 、 排 泄 、 运 送 和 调 节 功 能 等 。
◎ 由 於 功 能 与 淋 巴 系 统 巨 噬 细 胞 之 吞 噬 机 能 、 淋 巴 液 之 回 流 及 回 收 蛋 白 质 功 能 、 肠 道 中 央 乳 糜 管 之 吸 收 及 运 送 水 液 、 脂 肪 及 其 它 营 养 物 质 之 功 能 等 相 类 似 , 故 三 焦 即 淋 巴 系 统 。
◎ 而 淋 巴 系 统 以 淋 巴 结 丛 之 形 式 存 在 , 故 上 焦 即 颈 、 腋 窝 及 臂 丛 之 淋 巴 结 群 、 中 焦 是 分 布 於 肠 道 的 淋 巴 管 和 下 焦 是 鼠 蹊 部 及 下 肢 之 淋 巴 结 群 。
" 三 焦 " 应 是 三 个 部 位 而 不 应 是 一 个 部 位 。
所 以 , 在 耳 穴 图 内 应 以 三 个 不 同 部 位 代 表 上 焦 、 中 焦 和 下 焦 , 较 为 适 当 。
前 期 学 者 以 耳 孔 下 外 侧 为 三 焦 位 置 ,
近 期 学 者 改 以 耳 孔 及 屏 间 切 迹 间 之 部 份 为 三 焦 之 位 置 ,
又 有 些 学 者 以 耳 孔 上 外 位 置 诊 判 及 治 疗 下 腹 疾 病 , 肯 定 各 有 其 临 床 效 用 之 根 据 。
如 果 以 耳 孔 及 屏 间 切 迹 间 之 部 份 代 表 上 焦 , 耳 孔 下 外 侧 代 表 中 焦 , 并 以 耳 孔 上 外 侧 代 表 下 焦 , 则 更 能 保 存 ” 三 ” 焦 的 精 神 , 而 且 切 合 实 际 治 疗 效 用 。
关于三焦形质的探讨
对于三焦的有形与无形之说,已见前述。对三焦形质的探讨,现代有人根据三焦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生理功能,结合对三焦形体的认识,提出不同见解,主要有:
(1)三焦与淋巴系统密切相关
认为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类似水道出焉,因此是水液运行的通道。
(2)三焦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认为三焦与命门元气的运行相关,“命门为并列于脊柱二侧之交感神经节,三焦为交感神经互相连络之脊神经。”更有人认为三焦为整个“植物神经”。
(3)三焦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和《难经·三十一难》三焦为“水谷之道路”的论述,将六腑合而为一,并以三焦代替之,认为三焦是指消化系统的生理作用。
(4)三焦为整个代谢谢系统认为三焦气化是物质代谢谢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在体内进行腐熟、消化并吸收;第二阶段是被吸收的精微物质,化为精、气、血、津液,在体内运输、被利用及相互转化;第三阶段是机体将利用后的浊气、浊液等糟粕排出体外。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分别概括物质代谢谢三阶段的不同特征。也有人认为三焦是“机体体液平衡调节系统”。还有人认为三焦“包括循环、呼吸、消化、排泄诸器官的功能”。还把三焦的三个部分作了分工,“上焦为血循环,中焦为淋巴系,下焦为排泄系”。
此外,还有人从形体方面来探讨三焦的实质,主要有:脂膜说、组织间隙说、胸腹腔说、胰腺说等。
 
王好古三焦分证对温病学的影响

■ 李 凯等


-----

《中医药学刊》2007年第6期



郑丰杰洪原淑
摘要:王好古受张元素“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的启发,按“三焦热用药大例”与“三焦寒用药大例”论治三焦病证,王好古的三焦分证思想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王好古;三焦分证;温病学

王好古,字进之,晚号海藏老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早年与东垣同受业于张元素,元素殁,后又师从东垣,尽得其学,成为易水学派的一个中坚人物。王好古重视脏腑辨证、药物归经等易水学理念,并独倡伤寒杂病一体论、阴证论等,但其提出的三焦分证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亦有深远的影响。

1秉元素之学发三焦辨证之说

易水先师张元素重视脏腑辨证,他受华佗<中藏经>的影响,并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探讨脏腑经络脉证,均从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诸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五脏六腑十一经(未及心包经)的辨证体系。并创立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辨证从虚实寒热着手,论治必以温凉补泻为指归。张元素在其“十一经辨证”中,把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从属于他所创立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即作为五脏六腑十一经辨证和“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的一部分,并没有把三焦作为独立的辨证体系。
王好古秉承张元素的脏腑辨证理论,并加以发挥,将三焦证治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的构架模式中分立出来,创造性的采用“三焦寒三焦热用药大例”的体例,对三焦证治进行专门阐述,这种思想在<医垒元戎>中有多处体现,从而形成了三焦分证的独立体系。

2以寒热为纲三焦气血分治

王好古论治三焦,分为三焦热证与三焦寒证两大独立部分,即“三焦热用药大例”与“三焦寒用药大例”,每一部分均设三方面内容进行讨论,即上、中、下三焦的治疗,气分与血分的治疗,以及通治法,皆附以详备的方剂。
王好古论“三焦热用药大例”,首先指出上、中、下三焦热证的治疗方法,如:上焦热,用清神散、连翘防风汤,凉膈散等;中焦热,用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洗心散等;下焦热,用大承气汤、五苓散、八正散等。其次提出气、血分有热的治方:气分热,用柴胡饮子、白虎汤;血分热,用清凉饮子、桃核承气汤;最后指出通治大热方:三黄丸、黄连解毒汤。
与上相仿,王好古论“三焦寒用药大例”,首先指出上、中、下三焦寒证的治方:上焦寒,用桂附丸、铁刷汤、胡椒理中丸;中焦寒,用二气丸、附子理中丸、大建中汤;下焦寒,用还少丹、八味丸、大真丹。之后,提出气、血分有寒的治疗:气分寒,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血分寒,用巴戟丸、神珠丹;最后列出通治大寒,用大己寒丸、四逆汤。
除了三焦分治,王好古还明确提出气分证与血分证之别,并将其列于三焦之后进行论治。而在张元素的“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中,亦有对气分、血分寒热的辨证治疗,但分散于心、脾、肾、小肠等脏腑的虚实辨证之中,且有药无方,而王好古则将其列于“三焦寒”、“三焦热”用药大例里,附以治疗方剂,作为三焦辨证体系的一部分。如王好古用白虎汤、柴胡饮子治疗气分热;用清凉饮子治疗血分热。而后世温病学派所倡导的卫气营血辨证中,采用清热泻火法(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等)以治气分证,用清热凉血法(如犀角地黄汤等)以疗血分证,这显然与前者有其同源性。

3对温病学派的影响

正如前述,王好古在“三焦热用药大例中”,用清神散、连翘防风汤,治疗上焦热,这实是针对肺表有热的论治;用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治中焦热,是对胃热腑实的论治;将五苓散、八正散、石韦散用以下焦热,则是针对膀胱湿热的论治。王好古论“三焦寒用药大例”,亦是采取上中下三焦分证的形式,对脏腑有寒进行论治。
王好古以寒热统三焦,不言标本,亦不言虚实,概是想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有所区别。但不难看出,王好古的三焦分证仍带有张元素“脏腑辨证用药式”的痕迹,且三焦分证的内容也略显单薄,但这毕竟是一项独创性的工作,而正是王好古这种开创性的劳动成果,也正是由于他所倡导的这种独立的三焦分证理论在临床应用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使后世温病学家吴鞠通,在继承王好古这种以三焦分证的形式对脏腑寒热进行论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深刻的体会到,温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三焦所属脏腑的病机变化有密切关系,而且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这些脏腑的传变和治疗有一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用三焦进行归纳,从而创立了温病学三焦辨证理论,即以肺与心包为上焦,脾与胃为中焦,肝与肾为下焦。在此基础上,又提出论治三焦病证之原则,从而形成了三焦辨证治疗体系。
不难看出,王氏气血分证理论对温病学派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形成亦有一定的影响,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分别反映了温病病程变化中的纵与横的关系,因而在吴鞠通提出三焦辨证纲领后,可以认为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已趋于完善,也是温病学走向成熟的表现。 综上所述,王好古秉承张元素脏腑辨证、药物归经等学术思想的同时,以“三焦寒三焦热用药大例”为纲。从上、中、下三焦,气分与血分,以及通治法,三方面内容详加论述。这一三焦分证的观点极大启发了后世医家,吴鞠通在此基础上加以衍化,从而建立了温病学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所以王好古三焦分证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王琦教授善用经方疏利三焦治疗便秘

[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7 文章录入:河南健康网 ]
【字体: 】


王琦教授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王老临证经验极丰 ,疗效卓著。善用经方 ,对仲景方剂研究极深。《伤寒论》中对大便难的论述颇多 ,仅专门条文就有21条 ,并提出“阴结”、“阳结”、“脾约”等病名 ,和三承气汤、大柴胡汤、麻仁丸等方剂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给予不同的方剂治疗 ,充分体现了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 王老深得仲景思想精髓 ,常说学习《伤寒论》不仅在于背诵条文 ,更应领会这种辨证思想和思维方法。王老应用小柴胡汤疏利三焦治疗便秘 ,即体现了其辨体与辨证相结合的思想。王老用小柴胡汤并不拘于治疗少阳病 ,临证之时常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和体质特征 ,对于大便难而燥结症状不明显、白虎汤证未成、热郁胸胁所致的大便难 ,常用小柴胡汤清解疏利。如《伤寒论》中所论“阳明病 ,胁下鞭 ,不大便而呕 ,舌上白苔者可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气调和 ,身汗出而解” ,王老认为此大便难乃因阳明病热郁胸协 ,肝胆不疏 ,三焦气机不利 ,而致胁下痞满。肺与大肠相表里 ,上焦肺气不得宣通 ,津液不下则下焦大肠传导失常 ,故不大便。中焦胃失和降而呕 ,此正是小柴胡汤清解疏利方可治。小柴胡汤清解表里 ,疏利三焦。疏上焦则肺气宣通 ,疏中焦则胃气和降 ,中上得通 ,津液得下而下焦得利 ,便难自解。对于妇人产后出现的大便坚 ,呕不能食 ,亦以小柴胡汤主之。此因血虚津亏 ,阳气偏盛于上 ,胃失和降 ,津液下亏 ,肠道失润所致 ,用小柴胡汤扶正达邪 ,疏利枢机 ,气机调畅 ,阴阳相合则诸症自解。王老临床治疗大便难常强调这种提壶揭盖的思想。
 
肝性腹胀需疏肝 开利肺气畅三焦




作者:(印会河) 更新时间:2006-11-24 阅读 377 次 [第622期]


笔者认为,肝性腹胀在现代医学中,多数属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或早期肝硬化的阶段。肝炎初起见者不多,有时乙型肝炎亦可见之。从中医辨证来看,往往由于血结于肝、肝血瘀阻发展到气滞不行阶段。有的除自觉腹胀外,还可出现腹部膨满,但叩之无移动性浊音,腹腔尚未积水,中医一般称为“气臌”,是“水臌”(晚期肝硬化腹水期)的前期症状,失治则易生腹水。
肝炎特别是无黄疸型肝炎的早期症状,多以肝区(右胁)定痛、压痛和肝肿大等为主,这种定痛、压痛,中医一般认为是由瘀血造成。治疗方法常以疏肝理血为主,最常用的方剂是以逍遥散加减(加活血行瘀和清热解毒药物,一般不用健脾之品),疗效基本可靠。若此时失治或调治不当,则其病可以由血瘀而转生气滞,并可以因肝气横逆而犯脾胃,故其所表现的症状,重点在于腹胀。有的胀重在脘腹,但亦有上起胃脘胸胁,下至少腹,同时见有胀满,甚至出现腹部膨大者。若再治不如法或失于治疗,则病可由气滞转变成为水停,即气不行则水湿不行,进一步发展成为水停腹中,发为臌胀(又名单腹胀),最后至于“鸡头牛腹”的“蜘蛛臌”(指头面、四肢、胸胁等部位瘦小而腹独大)阶段,因正虚邪实,昏迷、出血甚至死亡。亦有经过救治而邪消正长,水去胀除而回生者。
由血瘀在肝,进而发展成为气滞于肝,则出现了腹胀为主的症状,从而可以测知其病血瘀,必然是有所加深加痼,故用加强磨化久瘀之虫类,介类药物。更有一层,此病的主症已在腹胀,而腹胀的出现,又在于气(滞气主胀、瘀血主痛),这种气滞由瘀血在肝而产生,它和胃肠道的滞气不同,故而一般行气、理气、下气、破气类药物,如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厚朴、香附、苏叶、苏梗、砂仁、豆蔻、枳实、枳壳、莱菔子等,根据经验,对它几乎不起作用。从多次失败中得出的经验证明,这种气胀只有从三焦这条“元气之所终始”的“气道”中加以祛除。
考虑三焦为“孤府”,上通于肺,下达膀胱,而肺主周身之气,故欲治三焦,使“气道”通畅,不能舍理肺气而它求。为此,联想到紫菀、桔梗这两味药物,临床常用于气郁、气闭、气失宣降而造成气逆喘咳、痰出不爽的多种疾病,行之有效,故而选用于这两味药,作为开利肺气,以通三焦的主要药物。并结合治肝炎初起时的常用方逍遥散加减,和治久瘀所习用的虫类、介类药物,于是组成治疗肝性腹胀的“抓主症”用方,命名为疏肝开肺方。组成如下:柴胡10g,赤芍30g,当归15g,丹参30g,生牡蛎30g(先下),广郁金10g,川楝子12g,桃仁10g, 虫10g,紫菀10g,桔梗10g。本方用柴胡、赤芍、当归、丹参、郁金等,仍守治肝治血之本;川楝子疏肝气以去痛,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桃仁破血行瘀,以泄血结; 虫、牡蛎,是虫、介类药物,能磨化久瘀,软坚消积,对血积深痼,尤为适用。紫菀、桔梗,则在治肝治血的基础上开利肺气,使三焦通利,气畅滞消,从而消除腹胀。在本方中,后两味药是不可或缺的。若因气滞而出现水停,发为臌胀者,则于本方中加入葶苈子10g,椒目10g,以通利水道。
 
当前位置: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医药学 > 医学 > 正文中医学对代谢谢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8-06-14 16:37:00 ]作者:周春友编辑:studa20【摘要】 中医学认为,代谢谢综合征的病因概括为先天脾胃虚弱,后天饮食不节,贪逸少劳,恣情纵欲,加之五志不遂,病机可综合为肝郁、内热、痰湿、气虚。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方加减治疗、中成药治疗,单味药治疗及针灸疗法治疗,均可取得较满意治疗效果。

【关键词】 代谢谢综合征 中医病机 情志 辨证论治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课题编号:2007126151534)代谢谢综合征(MS)已经成为21世纪现代医学内分泌科和心血管科共同关注的热点。1988年Reaven[1]在第48届美国糖尿病年会上提出了代谢谢综合征的概念,推断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其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中老年患病率高于青年[2]。中医药辨证治疗MS,在消除症状、缓解病情、改善生化指标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兹就中医药对本病的认识与防治简述以下几点。

1 病因病机分析

传统中医对MS无完整的认识,无专门的病名,据其临床表现此证属于中医“肥满”“湿阻”“消渴”“胸痹”“心悸”“胁痛”“眩晕”“头痛”等范畴。《素问·奇病论》指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此段文字论述总括了MS的病因、病机、转归以及治疗。

1.1 病因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中医对脾胃肺在食物进入体内到转化为能量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基本认识。后世对MS病因的认识有脾虚之说,如“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有痰饮也”(《诸病源候论》)。在饮食结构方面的论述亦有提及,如《兰室秘藏》指出:“伤酒湿面及厚味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儒门事亲》中记载:“此论饮之所得,其来有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警示后人情志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

1.2 病机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沈金鳌说:“故一阴发生之气,起于厥阴,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因肝气生发,性喜条达,肝主疏泄,故“肝郁”为一重要病机。《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数食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上溢,转为消渴。”此条经文指出MS多发于肥人,病机多为内热。《医门法律》有“肥人多湿”之说,古人还有“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等论述,指出另一病机为“气虚”。而在《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症之法》所言:“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后世对三焦的功能解释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它参与了饮食物消化、吸收、输布的全过程,是体内气血津液输布、运行的通道,故有学者论述了“毒邪”损伤三焦为MS之常见病机。

由上,我们归纳MS病因主要为:先天脾胃虚弱,后天饮食不节,贪逸少劳,恣情纵欲,加之五志不遂,上述病因在本病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进行性发展变化中,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特别是“遗传本质”在本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病机则多可综合为“肝郁”“内热”“痰湿”“气虚”四种。

2 中医证治

2.1 辨证论治 近年来,文献论述中大多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临床表现及疗效为依据,对MS进行分型论治的研究。如汤小虎[3]将MS分为:①胃热滞脾型:以小承气汤合保和丸清泻胃火,消食导滞;②脾阳不足型:以苓桂术甘汤合参苓白术散温阳健脾,利湿化饮;③脾肾阳虚型:以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温补脾肾,利水化饮;④气滞血瘀型:以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活血祛瘀,行气散积。仝小林等[4]将MS分为“郁、热、虚、损”4个阶段:①郁证阶段:以食郁为核心,治以六郁汤加减;②热证阶段:又分为肝胃郁热型和痰热互结型,分别以大柴胡汤(柴胡、半夏、大黄、枳实、黄芩、芍药)加减和加味三黄汤(生大黄、黄芩、黄连、水蛭、赤芍)加减治疗;③虚损阶段:分为气阴两虚型(参芪地黄汤加减以益气养阴)、肝肾不足型(杞菊地黄丸加减治培补肝肾)、阴阳两虚型(地黄饮子加减以阴阳双补)及脾肾阳虚型(四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以温补脾肾)。

2.2 基础方加减治疗 MS病变涉及各个脏腑,正邪虚实交错,是多系统损害的疾病,有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及对病因病机的认识,自拟验方加减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戴其军[5]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MS,药用黄连、黄芩、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竹茹、莱菔子、生山楂、川芎、天麻、天花粉,以清热祛痰化瘀,结果总有效率90.6%,与西药治疗的对照组(73.1%)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罗艳[6]遵经旨“治之以兰,除陈气也”,重用辛香燥湿之品,采用健脾利湿法治疗,方拟葛根、黄芩、黄连、党参、白术、茯苓、佩兰、玄参、苍术、益母草、半夏、鸡内金,治疗本病103例,结果总有效率89%。

2.3 中成药治疗 随着临床实践和经验的不断积累,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试用专方治疗MS。何春燕等[7]用益气散聚方(乌药、黄芪、黄连、泽泻、生蒲黄等组成)治疗肥胖型MS患者,与安慰剂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王健等[8]采用复方淫羊藿冲剂(淫羊藿、黄芪、丹参、大黄、当归、枸杞子、茯苓、薏苡仁、白术、葛根等组成)治疗老年MS患者,结果与罗格列酮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0.01)。

2.4 单味药http://www.studa.net/Medicine/]治疗 ...url]http://www.studa.net]http://www.studa.net
 
我建议把论坛改成编辑部.一个帖子3天看不完,一个帖子不超3匡就是论坛了,长篇的应该删
 
综览诸家,开拓视野,以利厚积薄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