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学医心得十四讲(自学中医养生总结)

第十一章 第一节

第十一章 用药与食疗

说明:本文讲述用药与食疗的方法与注意要点,供读者用于日常生活中食疗参考。具体食疗法在本文末节,如嫌前文啰嗦,请直接跳到后文阅览。本人学识尚浅,文中或有许多失误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2016年1月于北云台

一、食疗与用药

药疗不如食疗,求治于后,不若摄养于先。

关注食疗养生的国人都熟悉这句名言,这句话包含两个要点:
1.身体健康失衡,但是没有形成明显的疾病,这时应以食疗为优先。
2.健康失衡严重,形成疾病,这时就要通过正确用药来祛除疾病。

药食同源。食物的优点是安全平和,滋养身体无副作用,而药材中的大部分则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食疗强调用平时的饮食调节来“治未病”,这是中医治病理论的重点之一,也是中国百姓都应该学习的养生法。如果能够掌握正确的食疗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合理使用好食物来调养身体,那么药材就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了。

可是食疗的方法并非那么简单,如果从市面上随便买来一本食疗的相关书籍,读者往往无法掌握要领,平时煲些汤还可以,一旦遇到身体失衡或疾病,就不知从何下手了。实际上,这些食疗书籍,大都是“有食无疗”,是真正的粥谱、汤谱、菜谱手册,至于“疗”的规律和技巧,往往是杂乱无章,甚至胡拼乱凑。因为食物无副作用,所以对这些书籍的作者来说:“反正粥,汤,菜类吃不出毛病来,书中的食疗法即使错乱,对使用者的健康也无负面影响。”这样解释倒也没错,可是,真正的食疗方法就被这些乱七八糟的书给淹没了,久而久之,人们对食疗的概念也就变得麻木,不再相信有食疗这回事。

问:那么食疗的要领是什么?
答:药食同源。仔细思考这句话就会明白,食物疗法和用药方法的原理相同。所以要想掌握食疗,就必须学会用药,这才是食疗法的根本要领。
 
第十一章 第二节

二、用药和食疗的要点

1.准确率和风险值

用草药和矿石等药材来治病是华夏传统医术的重要部分,在《黄帝内经》中,岐伯说明了治病的四种疗法,分别是:(1)针石;(2)艾灸;(3)毒药;(4)导引。请注意,岐伯在此把药物说成毒药,说明药材不可乱用滥用。笔者的水平本不足以谈用药,在此只有打肿脸充胖子略作说明,目的是借助用药方法来引申出食物疗法的一些要领,如有错误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个人总结,正确用药需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要点:
1.用药准确率;2.用药风险值;3.用药先后顺序;4.用药标本治法。

同样,上述的四个方面也可以套用在食疗上。
1.食疗准确率;2.食疗风险值;3.食疗先后顺序;4.食疗标本治法。

用药先后顺序,指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施药顺序,遵循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标本治法,是指对疾病的治标和治本之间的用药关系。这两点所涉及的医术非常精深,以我目前的水平,完全无资格讲述,若勉强说明的话,将错误百出,故省略不谈。以下只说明准确率和风险值两个要点。

准确率:按百分比计算,100%为最高。值越高用药越准确。
风险值:按百分比计算,100%为最高。值越低越风险越小。

准确率和风险值的关系可总结出几点:
(1)用药准确率越高,治疗疾病效果就越好,风险值相应就越低。
(2)用药风险值的高低与准确率无关,如无法把握风险,要去正规医院及时就诊。
(3)用药准确率低或无法预估准确率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减少风险值。
(4)食物的疗效小于药物,但食物安全性高,风险值大幅度低于药物。

2.准确率和风险值应用举例

(1)用药准确率越高,治疗疾病效果就越好,风险值相应就越低。

譬如某人患了风寒感冒,流清水鼻涕,体表有阵阵寒意,咳吐薄白痰。有上述症状,就能够准确判断是风寒感冒咳嗽,这时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颗粒,准确率可达80%以上,药物本身安全,风险值低于5%。这时如果错用成治风热感冒的药,准确率就低至5%,由于风热感冒药的成份也安全,风险值最大也就在30%左右。

以上换成食疗法,用葱须生姜水祛寒,准确率可达60%,风险值0%,因为食物力量要比药物小得多,所以准确率要打折。如错用成绿豆汤来清火,准确率低于5%,食物的风险值比药物小,风寒感冒错用绿豆汤,风险值最大也就在10%左右。

(2)药物风险值的高低与准确率无关。

以著名的补肾药六味地黄丸为例。人过中年之后,肾气都会衰弱,所以许多中老年人会定期吃几天六味地黄丸,由于大众无法判断自身是否是肾阴虚损,所以预计准确率仅在10%或以下。六味地黄丸的风险值低于5%,中老年人短期吃三天的风险,甚至小于喝三两白酒,非常安全。

食疗方面,只要确定有肾虚症状,用山药,黑豆,芝麻,桑椹,核桃等补肾,准确率60%,风险值0%。从这方面来看,就充分显现出食疗的优势。

如果无法把握用药的风险,就要去医院及时就诊。

如同新闻中的患者长期(一至两年)服用龙胆泻肝丸,因用药过量而患了尿毒证。这个案例中的风险值大于80%,准确率方面无从判断。

食疗方面,如果确认是肝胆实火症状,可用绿色蔬菜清肝火。如芹菜,莴苣,青菜,黄瓜等,凉拌或开水烫一下,不加调料或略加调料吃下去,同时减去平时的鱼肉荤腥和重口味的菜,如能再配合生活其他方面的养护,准确率最高可达50%,风险值0%。这样的食疗法对于没有医疗知识的普通民众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万全之策。

3.用药准确率低或无法预估准确率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减少风险值。

在不能确定用药准确率的情况下,要优先考虑降低风险值。这个道理有点像玩windows自带的扫雷游戏,使用排除法,先尝试最安全的药剂。在我没有学习用药之前,感冒咳嗽时就去当地的医院,医生往往这样用药:
因为有感冒症状,所以要吃(1)感冒药。如速效感冒胶囊之类。
因为有发炎症状,所以要吃(2)消炎药。如头孢类。
因为有咳嗽症状,所以要吃(3)西药咳嗽药。如药店各种咳嗽药。
考虑中西医结合,所以要喝(4)中药止咳糖浆。如药店各种糖浆。

这种不讲辩证,按图索骥式的用药准确率能达到20%就不错了,好在这种非处方药的风险值不高,最多可达30%。四种药一起吃,吃完后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接着再换别的同类药,吃了一个月下来,病还是没好多少,医生只好又用各种抗生素挂吊瓶。

这一条,因为食疗几乎无风险值,就不用举例了。

4.食物安全性高,风险值大幅度低于药物。

各种食疗的风险值,一般都在5%以下,食疗中的中等错误,也在20%以内。举例,如某人明明是肾阴虚损,反而频繁地吃放了辛辣调料的羊肉汤补阳,明显吃错,这时的食疗风险可达到最大的20%。

虽然食疗的风险值低,但是在平时的常规饮食方面,却有着更高的风险。较大的错误如:长期吃冷饮,或长期过度饱食,风险值即可达到20%以上。饮酒的风险值更高:如某男青年喜欢在夏天喝冰冻啤酒,伤胃的风险值高于20%,如果在冬天喝冰啤酒就高于30%,短期虽没大问题,长期积累下去,胃就会严重受伤。而各种喝酒导致严重醉酒和呕吐,风险值最高可达50%左右,如果大量喝劣质白酒,风险值将超过60%,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第十一章 第三节

三、诊断的准确率

怎样提高用药准确率和降低用药风险,就是学医术了。普通人降低风险,就去医院,风险值最小,可是医院准确率却并不高。

在这里谈谈个人对用药的平均准确率的看法,在大体数值上只是粗略估计,仅代表个人意见,并不强求他人接受。请注意,准确率和治愈率的概念不同。
(1)医院用药的平均准确率如能达到30%,就属于中等水平医院了。
(2)如果达到40%的平均准确率就是优秀医院。
(3)医院全体医生的平均准确率达到50%,这是不可能的,但是高水平的医生个人是有可能的。
(4)如果医生能达到50%平均准确率就能称得上高手。
(5)达到60%就能称得得上名医。
(6)达到70%可称得上神医。
(7)平均准确率高于80%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能的。

问:这种说法简直是胡言乱语,毫无根据,我和家人的大病小病都是在医院治好的,难道不是100%的准确率吗?

答:你说的情况没错,但你观点中的100%其实指的是治愈率而非准确率。先别急着下结论,请听我解释一下准确率的计算方法。

第一例:如某人感冒到人民医院就诊,经过医生首次用药就彻底治愈的,准确率就是100%,如果诊断错误,又找该院的另一个医生才治好,该病案平均准确率就是50%。如果经过第三个医生才治好就是33%。如果经过三个医生的治疗,仅缓解了大部分症状,还有些轻微余症,那么准确率就在30%以下。

第二例:如某人咳嗽,在人民医院经过一个医生没治好,又到军区医院完全治好了,那么人民医院就多了一个准确率0%的病案,军区医院则多了一个准确率100%的病案。对病人此次的疾病来说,准确率就是50%。

第三例:日常生活中的遗难杂症准确率往往极低,以轻症鼻炎为例,看过近十次医生而无法彻底治愈的大有人在,那么平均准确率就降低到10%以下。

以上情况中还没有把人体自我康复的功能计算在内。人体的疾病,至少有30%是靠自身的免疫力恢复的。在大家身边都有一些身体素质特别好的人,生了小病不用吃药治疗也能自行痊愈。所以,如果经过三个医生才治好的话,再加上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治愈率最多应该在20%左右。所以古人说: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再用自己治疗的案例说明,去年春季感冒咳嗽,用桑菊饮治疗效果不佳,查医书后用黄芩汤治好,治愈率就是50%,把自身免疫力计算在内,治愈率最多也就在33%左右。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译成白话就是:如果后人能把书中的治法和方药全部运用自如,就能够治好大概六七成的疾病了。这虽然是医圣的自谦之词,却也是事实。如果仲景说,能100%治病,那就值得怀疑了。所以,即使是医圣,也不得不如此谦卑。因为医术不管学得再好,在面对许多错综复杂的疾病时,还是会觉得自己的不足较多。《名老中医之路》中许多国手级的老中医,都是活到老,学到老,从不敢说自己已经学有所成了。治病是事关人命的大事,这使学医的人不敢不谦卑谨慎。

华夏医书之祖《黄帝内经》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录。黄帝问,岐伯答。黄帝贵为天子,和岐伯对话时,完全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谦虚向岐伯求教。作为炎黄文化的源头,黄帝确实为我们这些子孙后代作出了好榜样。

声明:对于30%的平均准确率,本文绝无贬损之意。这也可以用足球比赛来类比,即使是进球率低于20%的欧洲足球联赛,也不妨碍比赛的精彩。同理,医院的治愈率即使在30%,也不妨碍大部分疾病的治愈。就笔者本人来说,用药的水平相当有限,准确率很低,日常生活中遇到不明情况的疾病,首先考虑去医院,先听听医生的看法再说。
 
第十一章 第四节

四、中医诊断方法

1.中医初级教材

怎样提高准确率。除了精研医术,没有别的办法。中医初级教材可分为三类。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是诊断理论的教材,学习可以掌握中医治病理论和诊断方法,提高诊断准确率。

(2)《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是内科病症分类的教材,学习可以掌握具体病症的分类和相应的辩证治疗方法。

(3)《方剂学》,《中药学》是药材属性类的教材,学习可以掌握方剂的搭配和使用的理论以及药材的性能。

2.略说诊断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分为诊断和用药两个步骤,略述如下。

诊断就是诊和断的合称。诊的本质就是从病人身上收集资料,相当于侦探破案时搜集人证物证的工作。断就是根据收集的资料来准确判断出疾病的情况,相当于侦探根据人证物证判断案件。

(1)诊法。中医四种诊法是:望,闻,问,切。以风寒感冒为例。

望:如患者流清水鼻涕,形寒怕冷,舌苔薄白等症状。
闻:听患者咳嗽的声音来确认咳的性质和痰的位置等。
问:问患者因何原因受寒,平时的饮食起居情况等。
切:通过脉诊来验证患者疾病的寒热表里的情况等。

临症时医者要四诊合参,而不可偏废任何一项。具体内容无法详述,详情请参考《中医诊断学》。

(2)判断。医者从四诊中搜集资料,进行全面综合的判断得出结论。古代医家总结出八纲辩证法用于断病。八纲是:寒热,表里,阴阳,虚实。共四对八种,其中阴阳是总纲,这也属于《中医诊断学》的范围。医者要先判断出病症的大致种类,再进一步判断出具体的致病原因和治疗方法,这属于《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的范围。
 
第十一章 第五节

五、用药和食疗方法

诊断之后,就要涉及到用药,这属于《方剂学》和《中药学》的内容。用药方面古人总结概括为八法:汗,吐,下,清,消,和,温,补。在此结合食疗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食疗的缺点是力量弱,时间长,优点是安全。

1.汗法。指发汗解表。如治风寒感冒,药物有麻黄桂枝汤等。食物用葱须生姜水等。

2.吐法。指吐出胃中的食物来解毒。药食都可用浓盐水。

3.下法。用通便解肠毒的方法来泻下焦邪气,多用于实证。药物有大小承气汤,枳实导滞丸等。食物用香蕉或生芝麻润肠等。

4.清法。通常指清除体内的热邪。药物有黄连解毒汤,黄连上清丸,牛黄清胃丸等。食物有苦瓜,萝卜,西瓜,冬瓜等各种蔬菜水果。

5.消法。用消食理气药来化掉胃肠中积滞的食物,药物有焦三仙,保和丸,小儿化食丸等。食物有山楂,萝卜等。

6.和法。指调节,和解内脏的治法。代表药物有小柴胡汤,逍遥散等。食疗中好像没有相关食物。

7.温法。通常指用温阳行气法来除去体内寒积的方法,药物有当归四逆汤,附子理中丸等。食物如羊肉汤,胡椒,花椒,生姜等。

8.补法。补法涵盖范围较广,包括补益各种内脏或阴阳。药物有补肾的地黄丸系列,健脾的四君子汤,补肺的补肺阿胶汤等。食物有五谷,红枣,芝麻,核桃,莲子,芡实,桂圆,银耳,银杏,鸡汤,鱼汤等等,市面上的大多数食疗书籍都是属于此类。

以上只是略作说明,具体应用方面,不管是用药还是食疗,我的水平都还差很多。如读者想学习具体用药方法,还请参照中医高等院校的入门教材。食疗方面,社会大众只能以补法为主,具体请参考各种媒体和养生书籍上的详细介绍。

郑重声明:以上方法仅供日常保养身体的参考,读者如有疾病请上正规医院就诊,不可因观看本文而产生误解,擅自盲目用药或食疗,这并非笔者原意。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第十二章 略谈中医现状

说明:本文讨论中医目前的现状,当代中医人才短缺的原因,以及当代社会对中医的抨击等几点,试图理清当下中医的一些混乱现象,并告知读者真正的中医应具的风范,以供读者参考。本人学识尚浅,文中如有失误之处,还请读者见谅。2016年1月于北云台

一、身边的现状

大家好。今天来聊些中医现状的话题,先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

中医确实在没落,这是事实。不过同各个行业一样,中医高手在任何时代都是少数。还是先看一段《内经》。

《内经》: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按:由此文可见,汉代以前,良医就是少数了。

《伤寒杂病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始终顺旧……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按:可见东汉时代良医也是少数。

《名老中医之路》:书中一些名家提出,当代医生大多不看《内经》。

如今的中医院,大部分医生甭说看《内经》,连脉诊都省略了。当前中医院的医生,在用药方面几乎全是中成药加西药,还会加上抗生素吊针。当然,目前的社会大众也乐意接受这样的治法。

所以《名老中医之路》上的名医,多数都是20世纪初生的人,这一代过世之后,下一代,基本可以断定是难以为继了。而且在当代经济利益的推动下,现在的医生,医德的滑坡更加严重。据笔者有限的观察了解,本地的中医经营情况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独立开中医门诊的实力派。

付医生算是个中医高手,自己开门诊,看病的准确率不错,说是高手,如果用“九层之台”来形容医术高度的话,付医生也最多算是在四层的水平。这样的水平在现代已经是非常稀有了。

优点:诊所为了经济利益,一天的药,比正规药店至少贵了5倍。这也能理解一些,毕竟他的中医门诊还要养数十个工作人员,有时总比打吊针便宜、安全,还能解决一部分医院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因为是在自己的诊所拿药,日常用药的药量正常,药的味数也标准。

缺点:由于有了名气,前来就诊者较多,付医生每天上午要看病30-40个号,其中大多都是匆匆诊断,诊病准确率降低。由于药材要追求最大利润,所以药材质量比正规药店差了一大截。

第二种,中药店聘医生。

譬如某中药堂聘来的医生,一般是网罗各大医院退休的有些实力的老中医,不过实力都不如付医生,差距不小。

优点:好处是中药堂药价透明公开,个人诊所的药价是暗箱操作。

缺点:因为是药店聘的医生,奖金和卖药的钱直接挂钩。所以老中医们都开出量多量大的药。中药堂的医生在药剂的味数方面,成人一般开出30味药,比常用的中药味数至少多一倍。用量是指单味的量,譬如当归一般用10克以内,中药堂则开出20克或以上。

笔者自学的三年中,方剂的味数一般控制在15种以下,而药店的医生为了经济利益,动辄30种甚至更多。药物也有毒性,却被如此滥用,医德丧尽。这些老中医们都至少年过七旬,时日无多,为何不想到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积些福德?只能说,他们对华夏文化中儒家,道家,佛教所宣扬的因果理论全部失聪,或视而不见,不明因果,对善恶有报的道理完全麻木。

第三种,各大医院中尚存的一些高手。

各省市级的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中,尚有一些中医高手,这些高手目前都已经是院长或主任医师级别,在名声、职位和收入等方面都已功成名就。

优点:因为正规医院的药价和奖金不挂钩,所以医生用的药量正常,药价也正常,这是优点。

缺点:这些所谓的高手,比付医生还是差了不少。原因之一是现在的医院分科过细,高手们都分布在各科,像呼吸科,消化科,神经内科之类的。中医内科本是一个整体,像这样照搬西医的分类法切分开来,反而限制了医生的成长。长此以往,医生眼界狭小,无法形成统一的内脏和经络整体观。所以即使是各大医院中高水平的,和付医生相比也差不少级别。不过即使这样的水平,在医院中也像凤毛麟角一样少了。而且,这些院长、主任级别的医师,都已经功成名就,又是铁饭碗,凭着他们这点水平都算是高手了,更不用平时学习研究,求上进了,而老一辈的名家们,都是活到老学到老。另外,这些藏在各大医院的高手们,每周仅坐诊2-3个半天,号早就被提前抢光了,找他们看病非常困难。

第四种,一些水平不高的中医独立开门诊。

这种情况更是缺点一大堆,优点则完全没有了。

再谈谈汤剂和丸剂的使用感想。

中药有多种剂型种类,内服主要有汤剂和丸剂,这两种剂型各有相应的优缺点,分别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

汤剂适合急症,优点是释放药效快,药店有代煎业务;缺点是药材浪费严重,汤剂要随时煎煮也比较麻烦。

丸剂适合缓症,优点是释放药效慢,一次制作后可长期保存,不浪费药材,省钱;缺点是中药店没有代制业务,需要亲自动手制作,制丸的方法比较麻烦。

现在的中医为了追求卖药效益,全部使用汤剂,造成药材的严重浪费,而且在适合丸剂的病症中减弱了用药效果。以六味地黄丸为例,如果将汤剂1天的药量制成丸剂,可以吃5天,效果还要比汤剂好。有的药汤剂丸剂均可,如补中益气汤(丸),这种情况应尽量使用丸剂来减少浪费。

以上讲的是我身边的中医情况。
 
第十二章 第二节

二、为什么中医人才越来越少

中医人才为什么越来越少?谈谈个人看法。

第一,医道艰难。

1.学中医要有古代文学的功底。《名老中医之路》上的国家级的老中医们,大都从小读过私塾,古代文史功底深厚,阅读古文献的能力强。

2.要有阴阳五行八卦的知识。我在2000年学六爻占卜,虽然半途而废,但是阴阳五行的知识已经足够初步学医使用了。

3.思路开阔,善于辩证。这一条就把绝大部分的女性筛除在外了,女性的思路没有整体观,逻辑思维混乱,思路狭窄。其实男性具备这点的也是少数。

第二,没有短期的经济利益。

学习中医要具备长年累月的积累,功夫在诗外,很难短期就出成效。作为高考的优等生源,当然是首先考虑清华北大,其次是985,211的名牌专业、热门专业,这样毕业后一下子就功成名就了。而选择了中医,天知道能学成什么样。毕业以后能不能有中医院接受?即使进了中医院也只是个普通门诊医生,待遇一般。如果自己开门诊,很可能没有生意,最后混得落魄潦倒,可能还不如学两年推拿,按摩,拨火罐挣得多,甚至还不如摆早点摊的。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付医生的强者风范了,他中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人民医院工作,一年后就辞职了。

第三,教育体系问题。

医道之精,确实需要一流的人才来学习,这点古今的名家都有论述。在民国以前的传统教育中,普遍采用师徒相授的模式。学生即来拜师求艺,至少都是抱着谋一份饭碗的心态来的,得尽全力。对老师来说,要对自己的名誉负责,不会糊弄学生。学生每天随师出诊,泡在临床实践的环境中,老师以“眼见,口传,心授”的方法教学。学生如果没有古文功底,将无法完成阅读和背诵经典的要求,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就会因学不下去而自动退学了。这些教学情况在《名老中医之路》中多有记述。

反观当代教学体系,只剩下二流、三流的人才报考中医大学。这些学生大多数是因为高考分数无法考上更好的大学,才迫不得已选择了中医学校,抱着混个文凭或在医院谋份差事的心态来就读的,其中许多学生还没毕业就考虑转行了。而中医大学的教育方法,还是以死记书本的应试教育为主,严重脱离临床实践。大学教授们当然乐得逍遥,可学生们学了5年,大部分没有任何诊病经验,即使是毕业前的一些实习,也是走走过场,应付差事,几乎毫无用处。而且学生们走进中医大学之前,对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五行知识的了解近乎完全无知,古文功底浅薄,甚至没有。在大学里即使没有学好本领,也能拿到毕业文凭。

第四,医者的初衷。

上等立志:悲天悯人,救死扶伤。如医圣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是仲景学医的动力,以救死扶伤为根本,后世誉为医圣。今日读起《伤寒论》的序文,仍觉仲景其人,如在目前。

中等立志:兴趣为先,如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成就不用提了,先生的脉诊著作《濒湖脉学》已成为后世公认的脉学经典。

下等立志:自身体弱,习医养病。如元代李东垣,因脾胃先天较弱而立志学医自救,之后又转为中上等立志,泽被苍生,创《脾胃论》,位列金元四大家之一。

下下等立志:糊口谋生或挣钱发财。

上上等立志:原因不明。如传说中的岐伯,雷公,扁鹊。

清代医家黄元御,写了一本医学著作叫《四圣心源》。四圣指的是:黄帝,岐伯,扁鹊,仲景。可惜华佗被曹操所害,临终前把自己的著作焚毁,没有医书传世,不然一定可以与上述四圣并称为五圣了。曹操此举,真是足以位列中华民族千古罪人之行列,甚至比他挟天子令诸侯的罪过还要大上万倍。要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都要留下农业和医药书籍。好在历代留下的医书著作已经足够后世研习的了。
 
第十二章 第三节

三、现代对中医的抨击

以鲁迅先生为例,他说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这也难怪,他从小就看到他的父亲吃药无数,最后还是因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去世了。后来他去日本学了西方医学,可是他学了西医才活了56岁。(鲁迅1881年-1936年)

对于鲁迅先生的意见,我还是用之前的观点:三教九流,各行各业中,都有高手、平手、庸手之别,而高手毕竟是少数。这也是西药抗生素得以普遍使用的最重要的原因。因为抗生素和中医庸手比,当然就有优势,但是和高手比,就显出劣势了。

不过中医其实也不是非常难学,仅以我的浅薄水平,从2013年至今,没有用过抗生素吊针。在此我并没有诩为高手的意思,只是因为病在自己身上,判断起来更为直观和容易,比起替别人判断,准确率高了不少。

听我祖母讲,她的兄弟就是20多岁死于肺病,最后可能是肺结核死了,吃了许多中药无效,和鲁迅父亲的情况一样。那时如果有抗生素,肯定是能够救回来的。所以,鲁迅先生的愤慨,我完全能理解。抗生素有优势,关键时候,是保命的宝贝,这点要肯定。

抗生素和中医庸手比,当然就有优势。但是和高手比,就显出劣势了。而高手在任何时代都是少数,在现代就更少了。这时我们不靠抗生素,要靠谁呢?不能怨祖宗,祖宗已经把最好的医学财富留给我们了。

鲁迅先生的观点,足以代表近现代的抨击中医的各种思想。何况现在打着中医旗号行骗的各种行业太多了,各种中医骗子层出不穷。近些年著名的有:健康教母马悦凌,红薯博士林光常,(自称是)太医之后刘弘章,绿豆专家张悟本。他们所宣传的中医理论中都有部分真材实料,但是都掺杂了太多的自身利益。

林光常提倡五谷养生法,蔬菜要吃当季,这是对的。刘弘章提倡节欲,饮食清淡,保养胃气,这是对的。张悟本用绿豆治百病,而现代大多数人的身体内火过多,这也算是无毒无害的食疗法。马悦陵的固元膏,红遍了大江南北,产生了洛阳纸贵的效应,拉升了阿胶的价格,真是不简单的女人。他们的错误和荒谬之处,大家可以上网了解。注意,马悦陵的生吃泥鳅,当归注射法有危险,千万不要尝试。她推广的固元膏不是人人适合,我的看法,适合的人最多不超过百分之五。以上这些各领风骚两三年的打着中医旗号骗钱骗财忽悠大众的“领航人物”,动不动就被抓进牢里去,让人们怎么对中医产生信心?
 
第十二章 第四节

四、辨别中医高手的方法

在此替广大群众问一句:如何才能辨别真正的中医高手?

答:医道同源。让我们回到道家的智慧上来找答案。辨别真正的医术医德俱佳的中医高手,就要以黄老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作标尺:“清静无为,为天下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说具体一点以便让大家辨别,德艺俱佳的中医高手和伪专家的特征如下: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德艺俱佳的高手知道学无止境的道理,为人往往低调谦虚。伪专家喜欢自夸,整天忙着写“畅销书”或是上电视,在书中只一味地夸大疗效,吹嘘自已。如果以《名老中医之路》的名医作为标准来参照,不客气地说,凡是在大众传媒中所能接触到的,至少90%都是伪专家和以沽名钓誉或赚钱为目标的专家。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中医高手承认中医的弱项和西医的长处,承认有许多病无法治好,承认自身医学水平有许多不足之处,承认用药中的许多失误和风险,不会过度宣传用药和食物,或某种治病方法的疗效。而伪专家们喜欢用花言巧语沽名钓誉,不管大病小病,难病易病,到了他这里全都非常容易地搞定,而且方法非常简单易行,充分利用了普通大众为了追求健康而产生的盲从和急躁的心理。

3.清静无为,淡泊名利。《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名老中医之路》的老一辈反复强调:学医需要尽毕生的努力。医德好的高手一心钻研医术,无暇顾及名利。而在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情况下,名利会自然地汇聚于身。伪专家们不想努力,只想名利,整天忙着包装自己,推销自己的药品或“特色疗法”, 有的一年能写好几本养生畅销书,哪里还有空去钻研医术?大众与其去买这些畅销书,还不如买中医学院的教材更合适。

以上是对伪专家的看法。

问:当代中医哪有这样的优秀人物呢?即使有,像你说得这么低调,也不会为社会大众所了解。

答:确实如此,对现在的社会大众来说,只能通过《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才能了解前代的名医风范,不过书中这一代的名医大多已过世。但是通过看这本书,至少可以了解名医们低调谦虚的态度,从而防止各种伪专家的忽悠。

如《名老中医之路》中江育仁先生的文章,通篇都在讲自己治病中的失误案例和不足之处,以此来引导和警示后学。这些老一辈先生的医学水平,比起现在市面上的这些“畅销中医养生书籍”的作者们,不知道强了多少倍,可是他们那一代名医,从来不去写这些迎合大众的畅销书,终其一生都是在扎扎实实地写自己的医学著述,而这些真正有助于大众健康的医学书籍,绝不会成为畅销书。

其实不只是中医,在任何行业都是如此。如在美术界,当代名家吴冠中先生(已过世)德艺俱佳,毕生钻研绘画,淡泊名利,堪为楷模,大家可以查询了解,以吴老的毕生经历和言行事迹为参考。
 
第十二章 第五节

五、炎黄的血脉

如果让笔者像上述的伪专家一样,推荐一种包治百病的食物的话,我宁可推荐小米。

黄河水灌溉了黄土地,黄土地长出黄小米,黄小米养育了黄皮肤,黄皮肤创造了炎黄文明。

《内经》用五谷对应五脏,小米称作稷,黄色,方位属中央,对应脾土。所以,不要忘了黄河水,黄土地,黄皮肤,不要忘记祖先叫炎帝和黄帝,要多吃黄小米,多读《黄帝内经》。现在出国定居的国人很多,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人们争先恐后地离开了黄土地,也抛弃了炎黄文化。

可是美国人把中国移民的二代叫做“香蕉”,黄皮白心。内心的黄土地和黄河水早已经远去,这样的二代移民,在他们所在国度的历史中找不到祖先的身影,有何自尊心以黄皮肤的身份在西方世界立足?当他们听到“香蕉”这个绰号时,不知心里是何感想。

说到华裔移民,让我想到了李小龙这个例子,可以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李小龙的死因被认为谜雾重重,甚至还有阴谋论等说法,其实结合先天和五脏理论,也并没有什么玄机。看相关资料,李小龙小时候身体较弱,他父亲为了让他身体强健些,送他去学咏春拳。这个决定没错,咏春拳属于刚柔并济的拳术,刚练筋骨,柔养内脏。太极拳偏柔,就养内脏偏多些,五禽戏更养内脏。

李小龙小时候身体较弱,证明他先天的内脏分值并不高,拿汽车比喻的话,最多相当于1.8L排量的普通汽车,不可能相当于吉普车,这是保守估计,也许仅仅是1.6L的。李小龙如果按照咏春拳的路线走下去的话,应该不会在33岁的壮年逝世。错误就是,他后来受美国的健身潮流的影响,开始注重锻炼肌肉。健身法的原理就是加速内脏的运转来生产肌肉,虽然一身健壮的肌肉在电影上看起来很漂亮,可是这样的锻炼却大大加重了他内脏的负担。用汽车比喻: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在1.8L的普通汽车上,换上防弹汽车的外壳,这样对汽车的发动机会是什么后果。小龙兄,你以为人家史泰龙叫龙,你也叫龙就能锻炼肌肉了吗?有请刘天王出场说明。

《天下无贼》片断
李冰冰:(头晕)可是你刚才也喝了。
刘德华:(奸笑)不是我能喝你就能喝的。
李小龙:本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扶清灭洋,没想到误中洋人圈套……
史泰龙:躺着也中枪。

李小龙的猝然离世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是题外话,不多谈了。不过我想,如果他的父亲在儿子小时候安排他学习医术而不是武术的话,那么凭李小龙的才华,今天的《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上,也许要多出一位名叫“李振藩”的名医了。

关于中医的现状就想到这么多了。
 
:008:好像是的。我记得好像发了。
 
第九章

第九章 略说阴阳

说明:本文是我在同学群里谈养生的记录修改,试图以最浅显的类比说明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读者若无相关知识也许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属正常情况。本人学识尚浅,也许有些解释显得牵强附会,错误之处还请指正。2016年1月于北云台

一、略说阴阳

早上好。今天来说阴阳。

阴阳是中医的理论知识主干,具体应用可分为五行藏象学说和人体经络学说两类。我目前对经络还一窍不通,所以只能跳过经络讲阴阳了。上次讲心脏养护时说到了部分阴阳知识。阴阳理论不仅是中医理论核心中的核心,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如果不明人体经络理论,学医就不算登堂入室,可是不谈阴阳,更是外行中的外行。可是即使作为华夏子孙,还是有许多人不愿意听这些枯燥的理论。如果觉得枯燥的话,还请直接屏蔽吧。以下通过华夏经典中的几句名言来了解一下阴阳论。

《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属阳,地属阴。动属阳,静属阴。男属阳,女属阴。背属阳,腹属阴。头属阳,足属阴。四肢属阳,五脏属阴。这些背教材的知识,买一本《中医基础理论》就可以了解全面。如需进一步了解易经六十四卦知识,可以参考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比较浅显易懂。

我的心得是,大到国家,人种,小到动物,植物,一粒种子,都可用阴阳理论划分与统一。比如,西洋人属阳,东亚人属阴。西洋人喜欢谈判,通过公开协商订下契约,达成双赢;中国人喜欢阴谋诡计,背地暗箭伤人,最后损人害已。一方水土一方人,西洋人体质偏阳,所以西洋参滋阴补气。中国人体质偏阴,所以吉林参温阳补气。

动物中,阳性偏强的是虎鹿鸟类。虎骨,鹿茸补阳,鸟类体温高,怕冷,属阳,鸟类天一黑就归巢,侯鸟冬天还要迁徙,这是鸟类喜阳辟阴的属性,乌鸦,麻雀等鸟类住在高处,得太阳之精华。所以古人用三足乌作为太阳的吉祥物。

夜间出来活动的动物属阴,譬如兔子、龟蛇、蟾蜍等,这类动物平时住在洞穴中,喜阴辟阳,蟾蜍是阴中之阴,得月之精华。所以古人用兔子和蟾蜍作为月亮的吉祥物。

《太上感应篇》说:不要杀龟打蛇,蟾蜍等。因为这些动物与大地最亲近,有地震等大灾害时,都能预先知道,最有灵气,人伤害这些动物就会伤害天地的灵气,损害自身阴德。其实任何野生动物都不可随意杀害。天地生育万物,为万物父母,其中待人最厚,赋予人类的最多,所以不可以在任何情况下怨天骂地,如果有人愚昧如此,这就相当于拿鸡蛋碰石头,只会损害自身的福德,天地则不会有任何损伤。

人的属性是三阴七阳,适合白天活动。饮食中,五谷和薯类中和偏阳,蔬菜中和偏阴,水果比蔬菜更偏阴些。肉类中,畜禽类偏阳,鱼虾类偏阴。单粒的五谷,单个的水果,果皮偏阳,果肉偏阴。现代人吃五谷也去皮,吃蔬菜也去皮,这样长期下去,人的脾肾阳气就会偏弱。但是现在使用农药化肥多,去皮也是没办法的事。

二、阴阳失衡的譬喻

以下通过类比法来说明阴阳理论在人体平衡中的应用。

譬如一个相对封闭的小村庄,约200户人家,有1000人左右,男女人数相等,田地刚好够1000人耕种。所以,村庄男婚女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民安居乐业。

把这个村庄比喻成一个健康的人体。男人就是身体的阳气,女人就是身体的阴血。阴阳平衡就身体健康,阴阳失去平衡,身体就亚健康,失衡严重就成疾病。

阴阳失衡大致有两种类型,共四种情况。以阴阳各100分作为标准分值。

第一类是阳过量或阴过量。譬如阳120分,阴100分,叫阳偏盛;阳100分,阴120分,叫阴偏盛。

第二类是阳亏缺或阴亏缺,譬如阳80分,阴100分,叫阳偏虚;阳100分,阴80分,叫阴偏虚。

阴阳偏盛的就要用减法使其恢复平衡,偏虚的就要用加法恢复平衡。

第一种情况:阳偏盛,阳120分,阴100分,阳过多。

比如这个村庄重男轻女,大家都想生男孩,就用现代手段杀死了许多女胎,结果二十年后,男孩逐渐比女孩多出100个,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可以想像一下,一个村庄多出这么多男青年,却没有相应的女青年婚配,多余的单身男青年无法成家,就会成为村庄的不稳定因素,如果留在村里,就会到处躁动,闹事。这种情况发生在身体上,就是元代名医朱丹溪说的:“气有余便是火。”这种情况就是阳气偏盛化火,治法是用寒凉药清除体内多余的阳火。

可是在社会中,多出的男人是无法清除的,这正是当前国家政府头疼的原因。这种过错的出现,责任在愚昧的人民,不在政府。

第二种情况:阴偏盛,阳100分,阴120分,阴过多。

比如这个村庄重女轻男……二十年后,女孩逐渐比男孩多出100个。

听众:胡说!哪有这种事?

呵呵,在我们国家这种事当然不会出现,但是在人体中会出现阴寒偏盛的情况。只是比喻。

阳100分,阴120分,阴偏盛。

如果村庄的女孩多出100个,那么,将有100个男人可以娶二姨太,本来男人的力气足够下地干活,可是一下子多出这么多二姨太,男人的阳气耗不过阴气。这时村里的劳动力(阳气)就慢慢衰败了,庄稼也就减产了。

这种情况发生在身体上,就是人体阳气正常,寒气偏盛,这时要用温热药去掉体内的寒气。

总结第一类阴阳偏盛的情况,就是内经讲的:“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寒则温之,热则寒之。”人体多余出来的阴阳能量,属实证。治疗实证要用减法,减去多余的20分。

第三种情况:阳亏损,阳80分,阴100分,阳偏虚。

这个村庄的男青年听说到城市打工挣的钱多,都外出打工去了。到了城市工作稳定之后就在外地婚配,不回村庄了。这时村里的年轻男性就下降了100个,只剩下年老和年弱的男性,村庄的主要劳动力一下子减少了,地也无人耕种。这时的情况是,村庄的女性还是正常的数量,可是由于男性的减少,村里就相对地多出100个女性。阳动阴静,男动女静。流失了100个青年男性,村子就显得阴气沉沉,没有活力了。这种情况反映在人体上就是阳虚证,人显得没有精神,少气懒言,治法宜用温阳补气法,而不是用热药驱寒。

第四种情况:阴亏损,阳100分,阴80分,阴偏虚。

比如这个村庄的水土很好,女青年漂亮,家教也好,周围县城里的人就慕名而来,争相聘娶,村子里嫁出去100个女青年。这时村里就是相对地多出100个男性。多出的男性无法婚配,又开始躁动。这种情况在身体上就是阴虚证,阳火相对旺盛。这时的治疗措施不可用清火法,而是应该用补血滋阴法,补充身体津血来搭配相对过剩的阳气。

总结第二类阴阳偏弱的情况,人体阴阳能量衰减,属虚证。治疗虚证要用加法,补上亏损的20分。

这前后两类的治疗区别是,前者阴阳过剩是用清法,是减法。后者阴阳短缺是用补法,是加法。总之,是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为目标,多出100分的就是多余,要清除,低于100分的就要补充。犹如村庄的标准人口是男女各500人,多出的就成负担,少了的就要及时补充。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明白这个意思。

《内经》说:“阴阳之道,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推下去可以无穷无尽,举例说明也不可胜举,阴阳就说到这里吧。
 
第十三章 第一节

第十三章 医德与医术

说明:本文从医德与医术的重要性谈起,进一步引申出德行与命运之间的关系,结合道家与佛教的观点,试图理清命运的脉络,兼谈普通人如何把握命运的问题,以供读者参考。本人学识尚浅,文中如有失误之处,还请读者见谅。2016年1月于北云台

一、德与术

记得《火影忍者》中,有段比较精彩的观点交锋。在论及什么是“忍者”的真正含义时,鸣人和大蛇丸的观点各有侧重。

鸣人认为:忍是指忍耐,忍者就是能够包容和承受一切的人,重在德行。

大蛇丸认为:忍是指忍术,忍者就是把忍术修炼到极致的人,重在技术。

这个观点的争论,可以涉及到几乎任何行业,在医学方面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问:那么,医德和医术到底哪个重要?

答:当然是医德重要。

唐代大医孙思邈广集前代用药成就,编著了医学史上的不朽巨著《千金方》,后世誉为药王,这似乎是唯一可以与医圣相比的名誉了。他在《大医精诚》中写到,作为一个医者,要么做苍生大医,反之就是含灵巨贼,并没有中间的道路可走,这其中的判断标准就是医德。

《中国医学史》把《大医精诚》中的医德规范归纳为八条,摘录如下:

第一,济世求人,仁爱为本,以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
第二,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视同一等。
第三,无畏艰难,勿避险道,或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第四,悉心施治,处判针药无得参差,不得于性命之上,自呈其意,邀名射誉。
第五,举止端庄,不得多语调笑,或谈论杂事,大声喧哗。
第六,尊重同行,不可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第七,精勤不倦,虚心好学,不可因偶然治愈一病,就昂头戴面,自许天下无双。
第八,职业担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心细,施治果断。

在读《名老中医之路》中,从许多名家自述学医从医经历的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浓厚的救死扶伤胸怀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其中一位老中医,自揭过去误治人命的失误案例,令他回忆起来辗转难安,让人为之动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胸怀坦荡,直面已过的人物,注定不会是碌碌之辈。如果医者品德高尚,本着求死扶伤和利益他人的胸怀,必定会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有自强不息的学习和钻研精神,则医术方面必然长进。如《名老中医之路》中的岳美中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记录白天的病案,晚上再去钻研。反之,如果医者只是为了一已之利,遇到不明之处便不会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只是草率地糊弄过去,这样就必定不会有动力去精研技术,从而无法借助患者的病例得到长进,在技术上只是吃老本罢了。

《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代表天,“自强不息”指人们在知识和技术层面的努力。知识和技术属阳,所以知识和技术可以通过考试和检测而验证,从而划分出各种分数等级。

《坤》代表地,“厚德载物”指人们在德行层面的努力。德行属阴,所以德行无法考试和检测,只能通过具体的事件才能间接地反映和体现出来。

《易经》中的这两句话被许多大学作为校训,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德行无法考试和检测,所以当前的国家教育(甚至国际教育)一味强调知识和技术的培训,而毫不重视德行的培养。可是,在德与术两者的重要程度上,无论是对于社会,家庭,还是个人来说,无法检测的德行却远重于可以检测的知识和技术。

在茫茫宇宙中,恒星的数量要远远多于有生命的星球的数量。同样,在茫茫社会中,有技术的人才要远远多于有德行的人。德术并重,而德更稀有,如果没有大地承载和包容一切,那么阳光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德术并重,而医德较医术更为优先。
 
第十三章 第二节

二、德行与命运

我在20岁学《周易与预测学》,从那时起,始终抱有这样的疑问:

人的命运,到底能不能改变?

在命学中摸索了一段时间,得出的结论是:命学方面,人出生时八字已经定好,命学高手可以凭此推断出某人一生的吉凶祸福。相术方面,相术高手可以凭面相,手相,体相等推断出某人的一生贵贱贫富。

那么,既然命运已经定好,学习命学还有何用?所以我抛弃了预测学。当时我的“改变命运”的标准,就是社会上最普遍的价值观:发财。(背景音乐:刘天王《恭喜发财》)

之后我为了这个目标,到南京读了设计专业,毕业后想在南京闯荡,结果不但没有挣到钱,还在电脑前坐出一身病。这让我心灰意冷,决定回原单位复职考研。研究生毕业,也没有改变命运,工作还是原来的工作,甚至连普通的职称都没有按时升级。在此期间,我想寻找人生的答案,查阅了很多书。各种书籍主要是宗教方面,历史方面,和各种思想著作,在近代历史中,看到了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倾轧,迫害,争斗,贪婪,愚蠢,而结果往往是损人害己。中华民族从甲午战争至今的120年来,翻开其中每一页的历史,竟然都如石碑般沉重,浸满了民族的血泪。看惯了人性的丑恶,社会的堕落,心中的毒素累积到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程度。唉……!我多灾多难的华夏土地。

在此期间经常读南怀瑾先生的著作,从中颇能感受到历史的浩瀚与思想的深邃。在南老的影响下接触了本土佛教,尤其是《楞严经》对我影响甚大。“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经中的义理精微,文学造诣一流,让人神往,从此踏入了佛教经藏的海洋。在汉传佛教典籍的旅程中,沿途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有一本明代袁了凡的诫子书《了凡四训》,了凡先生以已为例,谆谆善导,详细说明了命运可以改变的原理和方法,让我又看到了一些希望。

最后我找到的答案虽然不一定正确,在此仅仅是先说出来,以供读者参考。对于个人的修心方面,佛法固然可以解决。可是对于社会大众来说,都达到佛教的标准是不现实的。所以,还是回到祖先的智慧上:清净无为,为天下正。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淮南子.诠言训》: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性之本,在于去载。去载则虚,虚则平。平者,道之素也;虚者,道之舍也。

到底是人主宰着欲望,还是欲望控制了人,这个问题,想通不容易。所以,我的工作还是原来的工作,收入还是原来的收入,我还是原来的我。我并没有解决“发财”的问题,只是超越了“发财”的问题。发不发财,对我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举例说明:譬如有两个大学生,家境都较拮据,这时苹果手机流行了。其中一个想得到苹果手机,于是拼命打工挣钱,用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地干了三个月,终于得到了苹果手机。虽然得到了,也就是不到一年的新鲜感。一年过后,新的机型不断出现,这个同学对原来辛苦打工挣来的手机逐渐没了兴趣。另一个同学,虽然也没钱买苹果手机,但是他已经通过其他事物的类比推断出这个结果,所以乔布斯的苹果,诱惑不了他,平时仍然按着原先的目标,不紧不慢地走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

后来,我为了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而学习医术,治好了自己的疾病,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对此我感到很欣慰,至于有没有改变命运,并不重要。这些年来,我学习佛陀的教法,改变了部分的心态,以前我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用佛法的术语就是瞋心很重,瞋心就是怨恨心,现在这种情况好多了。以前我见到美女就心动,现在学会了用佛法中教导的不净观来对付。以上,我确实改变了自己部分的身体状况和心灵状况,至于有没有改变命运,这已经不重要了。还是回到这句话上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中的古老智慧既然可以预测命运,那么改变命运的方法也一定藏在其中。这些年来,我并不能确定自己到底有没有成功地改变命运。但是,如果命运真地可以改变,那么这把命运的钥匙一定就是这句话。

如前文所言,自强不息是指在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努力,要领在于自我完善与超越。《老子》:“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不断超越自己的人才是强者。厚德载物是指在德行方面的努力,要领在于自我反省与改过。《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改过的人才是明白人。
 
第十三章 第三节

三、德行的规范

知识和技术属阳,可通过努力学习来掌握,再经过反复实践来进步和提高,这就是当今社会中经常宣传的:知识改变命运。不管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还是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很多真实的人物和事例可供参考,此处不再赘述。

德行属阴,通过学习能够记忆,而内化的过程则要复杂得多。其中的要领是,通过深邃的思考和严密的辩证,推断出:“损人即是损已,利人即是利已”的结论。推已及物,人我相同,互损互害最终损人害已,互助合作才能共存共荣。如同西方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赢理念。利益分配方面,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条件下,发挥仁厚谦让的精神:“不敢为天下先”,如此则小到家庭,中到国家,大到自然生态,可望天下太平。

如果把无法检测的德行在个人的行为上体现出来,进一步落实为具体的细则,那么就是老子所说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简说就是:“慈,俭,谦。”三个字。如果觉得这样的概念过于模糊和笼统,那么更加细化落实的只能是佛教中的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当今世界三语系佛教中通用的规则,主要是针对在家修行的居士而设的德行规范,除了不杀生和不饮酒这两条略有出入之外,其他九条完全符合当今社会的公德规范。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在五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可分为身体行为,语言行为,意识行为三个方面,以下从社会大众的角度来略作说明。

身体行为规范三点

1.不杀生。上天有好生之德。世间万物莫不贪生怕死,杀害生灵,会损伤天地的生气,也损伤杀生者自身的生气。这条对大众而言,主要遵守不杀人和尽量避免杀胎,其次避免无意义地杀害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饮食上,根据个人情况尽可能地减少肉食,这与养生祛病延年的目标也相符。如能做到上述几点,就足以于这一条上无愧于心了。

2.不偷盗。禁止各种明抢暗偷、巧取毫夺、行贿受贿、诈骗传销、缺斤少两、以伪充真、以次充好、窃取公共财物、占小便宜,尤其是占辛苦劳动的社会底层的人的便宜,这一条许多人都容易犯,看似表面得到了实惠,实则严重损伤了自身的阴德。

3.不邪淫。主要指不搞婚外情和不去各种情色场所,还有不传播色情书籍或视频等。

语言行为规范四点

4.不妄语。不恶意撒谎骗人骗钱,不造谣诽谤,不自我吹嘘等。

5.不两舌。不到处搬弄是非,不说人坏话,或此言传彼,或彼言传此,散播各种于人不利的言论等。

6.不恶口。不骂人,不说脏话,不恶语伤人等。

7.不绮语。不说于人于已无益,扰乱人心的废话。

思想行为规范三点

8.不贪,对应俭。对社会大众而言主要指不贪财,不贪色,不贪权,不贪酒等。居士的进一步要求还有不贪娱乐,不贪美食,不贪名誉,不贪过度的服装和日常用品等。

9.不瞋,对应慈。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选择,不随便看他人他事不顺眼,多一些理解交流和沟通,不随便发怒。如果有必要发怒的话,发怒之前一定弄清楚事实真相,辩明是非,对事不对人,怒所当怒,不扩大,不添乱,这样才能避免事后生悔。

10.不愚痴,对应不敢为天下先。本人的心得有三点:第一,是知识的广度方面,要广闻博览,积累知识,开拓眼界。第二,是思维的深度方面,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事物保持质疑和探索的精神。第三,了解人类与自我的渺小与局限,对天地,自然,他人,乃至世间万事万物皆保持敬畏之心。

不饮酒戒

11.不饮酒。属于身体行为规范,饮酒涉及到社会礼仪,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只能用不醉酒的标准来通融。在不醉酒的基础上,尽量少饮即可。

普通人通过遵循五戒十善是否可以改变命运?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青年人的例子:李某某。他的父母为他安排了最好的精英教育,甚至出国留学,可这种精英教育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与技术,在德行方面则严重缺失。就事实来看,他的父母对五戒十善的道理近乎无知。

李某某首次因打人被判劳教。出于瞋心,看别人不顺眼,进一步引发恶口,打人,打人伤人也属于杀生的范畴。

第二次因强奸被判刑。李某某和恶友泡酒吧,饮酒,绮语,结交恶友,出于愚痴心。强奸犯邪淫,出于贪色心。恶口,打骂受害人,出于瞋心。

可见,德行教育虽然无法通过考试来检测和衡量,却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和家庭中必不可少的道德支柱。李某某的父母给他安排了同龄人中最好的教育,可是这“最好的教育”只包括了知识和技术,却没有包括德行。如果他的父母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以身作则,耳濡目染,以五戒十善的标准来培养好孩子,那么必定可以使这个孩子避免他命运中的罪恶。

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以戒为铠甲,可以保护身口意,从而让修行人不受伤害。”当然,也可以保护自愿遵守十善道的每个社会大众。提醒一句,普通大众若是以站在求福避祸的立场上来遵守十善道的话,就无须履行某种宗教程续或仪式,或捐钱,或买物……等等,你懂的。还是用禅宗六祖的话最有说服力:“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至于你们信不信……咳咳,王部长已退休,请尊重老人,让他安静地颐养天年吧。

最后,还是让我们听听那些千百年来经常飘荡在祖祖辈辈的耳边,如今却被淹没在现代电视中声嘶力竭的舞台演唱和道路上车水马龙的鸣笛声中的正在逐渐微弱的古老回响……

《增广贤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增广贤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老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朱子家训》: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聊斋志异》: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在漫长的历史轮回中,有着数不尽的事例可供参考,读者宜自行查阅,思考,领会。在此要提示的是,以上的善恶理论并不是机械和呆板的,更不能像做买卖一样把德行与福报随时兑现,若读者对此仍有疑问,请参考《了凡四训》。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第十四章 养生与读书

说明:本文是群中最后一讲,从呼吸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谈起,结合宗教的修行理论,再谈到养心与读书的联系以及治学畅理以养气的观点,供读者参考。本人学识尚浅,文中如有失误之处,还请读者见谅。2016年1月于北云台

一、养生与呼吸

1.生命与呼吸

各位同学好。今天是最后一讲,先回到最初的话题:养生。

养生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养生就是《内经》上说的春季养生,夏季养长,秋季养收,冬季养藏。指生长的生,犹如种子发芽及成长。广义的养生指生命的生,我们平时所说的养生,大部分指广义的养生。

生命分为身体的心灵两部分。在养生之中,也可分为养身和养心两部分。养身的部分已在前章用五行藏象理论基本说明,养心的部分涉及到教育与自我教育,前几章也说了一些。我在教育行业工作多年,对教育真正的感想,尤其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可以总结为两句话。

第一,教会孩子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第二,教会孩子照顾好自己的心灵。

教育的所有目标都可包括在这两条之中,此外决无其他的教育目标了。但是家长要孩子能够学好,不仅靠言传,更主要是靠身教。《老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个人认为,家长能够做到的,占50%。孩子的天份,占50%。

在此把养生和养心最重要的秘决推荐给大家,其实这个秘决任何人或多或少都知道,我在年少时就了解到这个方法,然而至今已近二十年,还是没能做到。

这个秘决,就是呼吸。

人不吃饭,可以活至少一星期,不喝水,可以活至少三天。不呼吸,三分钟内就完蛋。呼吸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条件,可是由于呼吸是免费的,大家都不去注意。不过近几年的雾霾,好像全国上下都开始注意呼吸的问题了,难道非得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吗?真是无奈。

2.养身呼吸

养生之中,可以分为养身呼吸和养心呼吸。属于养身范围的呼吸,有两个要点。
第一,腹式呼吸。这在任何宗教,医学,瑜伽,太极,气功等等……不用在此啰嗦了。

第二,主动呼吸。不要等到五脏向我们要氧气时再呼吸,要时刻注意让身体处在氧气有余的状态,这就要靠主动呼吸。主要呼吸就要靠锻炼心灵,这就已经踏入养心呼吸的范围了。

以上这两点,我用了近20年也没有做到。说是没有做到,其实只是经常不放在心上,多年来孜孜汲汲于名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老子》说:“大道至简。”我想就是这个意思,简单却难以做到。以上是养身呼吸。

3.养心呼吸

再说养心呼吸。养心呼吸学好了,养身也包括在内。养心呼吸涉及到各宗各派的修行理论,无法简短地理出头绪,只能从黄老的书中找几句作为代表,让大家简要了解一下。

《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按: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神疗。传说黄帝他老人家寿命在120岁左右。

《老子》:抟气致柔,能婴儿乎?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按:五代有个道教名人叫陈抟,字希夷。传说寿命也在120岁左右,他的名和字就是来自《老子》书中这两句话。

《阴符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禽之制在气。

按:眼耳口是最容易感受外邪之处。五色迷眼,郑声乱耳,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三窍受邪,心神则乱,故需要时刻防护,而控制身心的办法,就是控制好呼吸。

总结:以上是道家养心的呼吸方法,已经部分踏入宗教修行的领域了,道家修行和佛教修行的呼吸法有许多共同之处。读者如仅想达到要养生祛病延年的目的,学习太极呼吸和瑜伽呼吸已经足够,其中没有什么高深的技巧,任何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做到。养心呼吸则难以把握,需要精通调心的理论,如想学习,就要做好长期努力的心理准备,笔者拙见,只有通过学习三要领:“多读书,多思考,勤实践。”才能做到,请见下文。
 
第十四章 第二节

二、养生与读书

1.读书的本质

读书也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指任何内容的书籍,包括言情武侠玄幻盗墓笔记心灵鸡汤,相信没人认为这类书能够成为“人类进步的阶梯”。通常所说的指狭义的读书,即通过阅读来学习人类文化中的精华成份。

读书的格言数以千计,其中真正能让人受益的却很少,在此只摘录三句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名言。

《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按:读书的本质是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学术精华,读书只是形之于外的表面现象而已。

《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按:读书不可一味贪多,学习的目的是要为生命服务,而不可让有限的生命淹死在无限的学海里。

西汉.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按:读书要根据自身的疑问来进行针对性的选择,而不是毫无目的地乱读一通。笔者拙见,读书第一要广闻博览,批判继承;第二要启发心智,解决疑惑,使思路通达。

有关读书的具体论述,历代名家多有谈及,此不赘述。我读的书不算太多,如果以目前的水平在此卖弄,不免贻笑大方,只是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有许多疑问,所以平时佛教和道家的相关书籍就多看了几本,权可作为读者修心的参考。

2.养气与读书

回到养生的目标来谈读书,养生与读书的联系是:养身先养心,养心先养气,养气先读书。

(1)养身先养心。要想使身体健康就必须调理五脏,五脏的重点是先天肾脏和后天脾胃。肾为先天之本,是五脏六腑精华之源,只有保养好肾气才可以延缓衰老,但肾脏却容易受到情欲的诱惑,消耗肾精而难于补充。后天之本脾胃为身体的粮仓,非常重要,但脾胃却容易受到饮食的诱惑而过食、乱食、饮酒等受伤。所以,想要保护先天和后天,必须节制欲望。节制欲望就要养心,此处指心灵的心,就是意识思维方面。如果想有效抵御各种欲望的诱惑,就必须拥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深思熟虑的远见和批判思考的学习能力,所以只有培育好心灵才能达到节欲养身的目的。

(2)养心先养气。想要养心,就要控制好呼吸,使气息平和,上文已述。

(3)养气先读书。然而世事纷繁多变,人处其中,难免思绪万千。《素问》:“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调理气机又谈何容易?所以,只能通过学习继承前代智者的学术思想成果,才可以理清思绪,去除疑惑,使心智畅达,意气平和。

3.学术分类

前代学术思想的精华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宗教型,二是学术型。学人要达到理清思绪,去除疑惑、畅达心智的目标,可以两条道路择其一,也可以先广泛了解之后再按自身兴趣有选择地深入学习。

对汉民族来说,宗教道路的代表当然首推中国的老子和印度的佛陀,学术道路就是历代民族和世界学者的学术精华。说明,在此分成两条道路只是依世俗既定的习惯,以便于分类说明和理解,依笔者的拙见,这两条路看起来泾渭分明,实则殊途同归。
 
第十四章 第三节

三、宗教书籍简介

(一)儒家和道家代表著作

1.华夏的三教合流

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历代文化基本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在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中,三教的精神互相消长并互相融合,宋明之后三教融汇合一的倾象更为明显。

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潮,三教的各种典籍论著浩瀚如海,笔者在面对这片海洋时还犹如幼稚的孩童,仅在海边拣起一两片贝壳而已。以目前的水准,只能挑选部分亲自读过的书目简要介绍给读者,在此难免挂一漏万,若有失误之处,还望读者海涵。

2.南怀瑾先生著作

近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博览三教,著作可供入门参考。南老是儒道佛三家的优秀导游,好比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没有导游的话,将不知从何看起。南老的代表著作有《易经杂说》,《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如何修证佛法》等等。如果读者仅想对三种文化作大概的了解,看南老的书已经足够了。

3.儒家经典略览

《论语译注》杨伯峻注释 中华书局

《论语》为儒家源头经典,作为华夏子孙,孔老夫子的智慧是必须吸取借鉴的。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称为儒家四书,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了解。

《易经》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儒道两家都奉为经典,笔者了解不多,无法介绍书目。

4.道家经典略览

《黄帝内经》清.张志聪 集注 北方文艺出版社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释 商务印书馆

《黄帝内经》为医道源头经典,《老子》为道家源头经典,一为养身一为修心。个人拙见,国人宜终身阅读这两本书。《老子》也称《道德经》仅五千言,而历代学者的注解却汗牛充栋,陈鼓应先生集前代学者研究之精华而成此书,书中注释准确,白话译文已尽可能地浅白易懂,适合现代人阅读。《老子》的寥寥数语之中往往隐藏着极其深邃的智慧,需要细致入微地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阴符经》《常清静经》网络资料

《阴符经》四百余字,托名黄帝的道家经典,一说为张良所得之太公阴符,精炼概括地阐述了天地人的关系。《常清静经》五百余字,托名太上老君的道家经典,简要精辟地把道家和佛教的修行理论融合在一起。

《孙子兵法》云:“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以正合,以奇胜。”在道家经典中,《老子》以正合,好比堂堂之阵,不管古今中外的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想都难以撼动。《阴符》以奇胜,若想奇正相合,必读太公阴符。人生如战场,《孙子兵法》也是国人必读书。
 
第十四章 第三节

(二)参观佛教书籍

1.汉传佛教略览

首席讲师:宣化上人 美国加州万佛城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般喇密帝法师译 宣化上人讲释
《妙法莲华经浅释》鸠摩罗什法师译 宣化上人讲释
《金刚经浅释》鸠摩罗什法师译 宣化上人讲释
《六祖坛经浅释》禅宗六祖惠能门人整理 宣化上人讲释

汉传自称大乘佛法,以禅宗为代表,在汉传经典中有:“开悟《楞严》,成佛《法华》。”之说,可见两经的重要程度。《金刚经》是禅宗流传最广的经典,《六祖坛经》是中国本土禅宗的代表之作,这两部经典对于想了解中国文化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必读之作。以上经书由宣化上人讲解释义,都以浅释为题,这是法师的谦虚之词,其实讲得深浅相宜,非常适合国人了解本土佛教。

值得一提的是《楞严经》的文学性,此经在唐代由般喇密帝法师从西域带到广州,由弥伽释迦法师和怀迪法师协助翻译,初唐宰相房玄龄的孙子房融当时被贬在广州,听说此经翻译,欣然代为笔受。房融自幼秉承家学,文学和佛学功底深厚,有了他的参与,汉译《楞严经》将汉语的语言和文字美学发挥到极致,文学水准为超一流,结合经中深刻的义理,充分展现了汉传大乘的风采。

2.藏传佛教略览

首席讲师:索达吉堪布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入菩萨行论广释》寂天论师造论 索达吉堪布讲释

藏传入门的代表著作,简称《入行论》,寂天论师辩才无碍,将纷繁庞杂的佛教义理秩序井然地娓娓道出,由浅渐深,层次分明,是一部佛教初级百科式的佳作。索达吉堪布佛法造诣深厚,学识广博,经堪布的讲解疏理,使论中义理更加清晰易懂,如能充分理解和领会本论的内容,就能打好坚实的佛法实修基础。

《藏传五部大论》世亲论师 龙树论师 陈那论师等著

五部大论是指《俱舍论》,《中观论》,《因明论》,《般若论》,《律论》五部藏传显教部分的理论体系,属藏传中级的修学次第。说是五部,其实是印度历代大乘和密乘高手的著作集合,大大小小可涉及近二十部论著。藏传佛教自称密乘,以上五部大论仅为显教内容,全部通达至少要五年。有一般兴趣的读者只看《入菩萨行论》就足够了。

3.参观南传佛教

(1)印度佛教的传播

南传佛教是佛陀入灭后300年左右,由阿育王弘扬,从印度本土向南传播。南传主要国家和地区有斯里兰卡,泰国,缅甸,中国云南。也称为上座部佛教。

汉传佛教是佛陀入灭后500年-1000年,印度本土向北传播进入汉地,也叫北传佛教或大乘佛教。

藏传佛教是佛陀入灭后1000年-1500年,印度本土向西藏传播,也叫藏传密宗或大乘密教。

印度本土佛教于佛陀入灭后1500年-1600年彻底消亡,主要原因是伊斯兰的入侵。

(2)南传向导书籍

《史念原始佛法》曾银湖居士著。人间预流向学人。先生本着正直无欺的求法精神,以学术研究的严谨思路,简要精练地梳理出佛法在历史中产生和流变的轨迹,独立思考的学者风范令人钦佩。

(3)南传入门书籍

《佛陀的启示》斯里兰卡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著 顾法严居士译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斯里兰卡 毗耶达西尊者著 方之译
《觉悟之路》斯里兰卡 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法师译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玛欣德尊者 编译 云南省佛教协会印行

南传自称上座部,强调佛陀四圣谛和八正道的根本教法。三书原是用英文写成,供西方国家的普通读者了解南传教义。所以即使没有任何佛教基础的读者也可以读懂上述著作,一般兴趣的读者如想粗浅地了解南传佛教,能够充分理解这几本书的内容已经足够了。

(4)南传初级进阶著作

《南传法句经》推荐白话文译本,将经文原意阐述得更清晰。

《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经藏看佛陀的一生》斯里兰卡 髻智比丘著 释见谛.牟志京译。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人间佛陀。

《阿拉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缅甸 雷迪尊者著 蔡文熙译。三十七道品为佛法正途,修行人遵循此道即可避免种种误区。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菩提比丘著 寻法比丘译。佛教论藏精华梳理。

(5)南传经典代表著作

《杂阿含经》代表世尊原始教法的经典。(没有之一)
《清净道论》觉音论师造论 叶均居士中译,南传三藏义疏和精要。

(6)学术界代表著作

《印度佛教史》英国 渥德尔著 王世安译 贵州大学出版社
《印度佛教史》日本 平川彰著 显如法师 李凤媚 庄昆木译 贵州大学出版社

两书是历史学者研究印度佛教的学术代表著作。学术研究是严谨的考证程序,要经过调查史实和物证,再经考察,鉴别,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南传佛教经受了世界各国学者的考证,被认为是最接近佛陀原始教法的部别,为现在西方世界的佛教主流。

(7)三语系佛教

南传佛教的几个国家均采用佛陀时代的巴利语保存经典,诵经时也用巴利语,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汉传用汉语保存和念诵经典,称汉语系佛教,包括日本和韩国等地。藏传用藏语保存和念诵经典,称藏语系佛教。如今三语系的佛教都在逐渐衰微。以上为佛教书籍导航,读者如想浏览上述书籍的电子书版本,请到显密文库和觉悟之路网站下载。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