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临证心得 阳虚?阴虚!好多人诊错了!

江海老师在哪里啊,我寻医看了5年改善较少,很伤心绝望,开始自己着手研究,既然您不接诊,指导一下可否?
 
说实话,时方的安全性高于经方,相对应的,对人体的影响程度也低,经方如果不是一根筋那种,一剂药对还是不对,心里应该有数的,我经常会吃错的,当然我自己以身试药的情况也是有,不对的时候,我会调整,或者用别的方来解一下。
这话不错,现代时方的有效性安全性都高于经方,在古代,古人对药材的药性了解有限,只停留在冷热寒凉,对人体的副作用了解的维度不够,比如对心率,血压,血脂,血象的影响,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可以说现代时方是对经方的进一步升华,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效果立竿见影,便于推广和应用。当然任何病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能拘泥一个理论,时方久治不愈的,也得求助于经方,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最终目的。
 
其实我们就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去学习中医,不能把宝全压在一个理论身上,当然了多年的治疗经验来之不易,也应当铭记于心,便于下次运用。中医理论目前还没到跟现代物理学,化学一样完善的地步,这也可能就是医学的瓶颈所在:试错成本太高,不能以生命为代价。所以现在来看,没有一个理论来统一中医届,那就只能根据疗效来判断。也就是现代中医思维和古中医治病思路相结合,像现在中药店里耳熟能详的:莲花清瘟胶囊,参松养心,驴胶补血颗粒等都是近代的时方,如果疗效不好是没有人来买单的,更不会批量生产。也就是说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现代中医思维一般情况下,疗效还是不错的,副作用也偏低,更能被患者接受。本人有此经历,鄙人母亲干咳近一年,前后共用二十多个方子,还是反复咳嗽,最后在药店推荐下,买了两盒颗粒,吃完了竟然痊愈了,从此就给我一个很大的震动,当自己的思路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要大胆的换个思路去尝试,那些简单明了的汤头也许就能解决问题,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了,现代中医思维治不好的,就得求助于古中医思维,关键在于一个“变”字,活学活用,随机应变,才是可取的中医发展道路。
 
其实我们就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去学习中医,不能把宝全压在一个理论身上,当然了多年的治疗经验来之不易,也应当铭记于心,便于下次运用。中医理论目前还没到跟现代物理学,化学一样完善的地步,这也可能就是医学的瓶颈所在:试错成本太高,不能以生命为代价。所以现在来看,没有一个理论来统一中医届,那就只能根据疗效来判断。也就是现代中医思维和古中医治病思路相结合,像现在中药店里耳熟能详的:莲花清瘟胶囊,参松养心,驴胶补血颗粒等都是近代的时方,如果疗效不好是没有人来买单的,更不会批量生产。也就是说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现代中医思维一般情况下,疗效还是不错的,副作用也偏低,更能被患者接受。本人有此经历,鄙人母亲干咳近一年,前后共用二十多个方子,还是反复咳嗽,最后在药店推荐下,买了两盒颗粒,吃完了竟然痊愈了,从此就给我一个很大的震动,当自己的思路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要大胆的换个思路去尝试,那些简单明了的汤头也许就能解决问题,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了,现代中医思维治不好的,就得求助于古中医思维,关键在于一个“变”字,活学活用,随机应变,才是可取的中医发展道路。
整个医学体系太庞大了,不可能学的面面俱到,时方和经方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用一个思路走不通的时候,换个思路会更好,但是能掌握两种思路的,少之又少,太难了,很容易变的东不成西不就。

实际上如果当医生,恐怕精通一种就足以门庭若市,而自己给自己人调,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自己就真的没办法了,患者觉得医生不行了还可以换医生,我有时候遇到问题解决不了,也会去找别的医生,看看别人对我的情况是个什么判断,参考一下,的确有效。
实际上大的思路还是一个,就是用药方法不同,或者说你那二十多个方子里有对的,但是剂量比例有点问题,就会无效。
 
药店卖的颗粒药剂量按理说低于咱们熬的汤剂,不然怎么可能一盒才二十来块钱可以吃三天,同样的方子自己熬可能得一百多了。所以我就在想,你可以通过医案来总结经验,但千万不要非得整出个理论来解释,医学的东西不是线性的,它是立体的东西,我们掌握的维度还是太少了,抱着开放的态度去学习中医,不要一下子想那么大,只要能解决问题,其实没必要刨根问底。
 
认识误区之怕冷=阳虚
很多人怕冷,有的人甚至夏天都不敢穿短袖,平时也比别人多穿好几件衣服,尤其空调房不敢呆;除此之外还容易感冒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第一反应就是阳虚,脾肾阳虚,卫外不固。殊不知,这是在温饱不能保证的年代的病因。如果你家或你自己是这样子的,那么请自问,是穿不暖还是吃不饱?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就会产生热量,来对抗外界的寒凉。当然这是正常情况下的情形,当阳气向外的通路受阻的时候,外周的阳气自然也是不足的,那么对于外界气温的适应力就会下降,怕冷就出现了。这一种情形就是我们中医常说的真热假寒,而且是缓慢形成的。有人会说,我什么什么时候受了冻,进了寒气。呵呵,恰恰不是进了寒气,而是寒气把热闭阻于内,不得向外延展;比如我们常常说的风寒入里化热,寒包火型的咳嗽,一些胃病心脏病,颈椎病,腰椎病等都是外寒内热的典型,这时候你如果采取的是温散的办法,会更增内热,使病情更严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祛痰逐淤清内热,使得阳气向外发越,可以稍稍兼用一些平性的散寒药,外部的寒邪自然就消解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见怕冷就说是阳虚,要补气温阳,治来治去,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和金钱,却还是病情如故。这种情况不知道是医生的悲哀呢,还是病人的悲哀!
需要注意的是,清热药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祛痰逐淤兼清热生津。清热药的应用也是要遵循一些规律,用量少了或多了,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只有恰如其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其实就是以通为补。
症状同,因不同。
 
到处都是宣扬保阳气的推送文章,动不动就是气虚阳虚,肾气虚,感觉天空快被遮蔽了,不见天日啊!现代人有吃有喝,穿衣还要讲好看,衣服的保暖功能都不能说退居其次,而是一次再次了。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真的有那么多虚寒证吗?张仲景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缺衣少食,最重要的是那时的气候真的比现在寒冷,所以伤寒的多。就像建国初期,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水平很低,温饱问题还是主要的社会问题,所以虚寒证的人不少,所以也造就了李可老先生。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生活条件大幅提高,要再说有很多虚寒证的,可能么?之所以现在中医疗效不佳就是这种观点占主流的结果。理论尚需联系实际,只知生搬硬套,盲目相信某些人士的理论,哪怕实践的结果根本与预期相反。这不是中医粉,而是自称中医粉干着中医黑的事儿,确定他们不是中医黑粉?
连大众都知道三高证是富贵病,其实就是人体内空间有限,容纳不了过多的营养物质而导致的,治疗的方案应该是增加消耗,减少摄入,这才是附和时下所说的管住嘴迈开腿的方法。也是因为从贫困到富贵,饮食的度没掌握好,吃饱了还要吃好点。《内经》讲的“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就是说吃的太饱太好了,脚上就会生大丁疮(痈疽),正正好和现在糖尿病足相符。
读书不求甚解,还要误导别人,实实可恶!
真的是阳虚吗?其实是身体阳气转化的通道出了问题,身体自身不能将食物转化为某一部分的阳气,多数是中下焦的阳气。而多余的阳气滞留在上焦,就很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所以如果你的症状类似虚寒症,但是一吃温阳剂就上火,那么很有可能就是这种情况了哪怕主要症状有一点点好转。也就是说并不是真的阳气虚,而是痰瘀阻滞经络,阳气下降的通路和下焦都被堵塞了。不仅不是阳虚,反而最初的最初是由阴虚,湿热酿痰造成的。专学伤寒的人没见过,很容易就误诊为阳虚。实际上,彭子益说过,温病是阴虚也是阳虚。因为一份阴液就有一分阳气,阳气是附着在阴液上面而流行全身的。所以阴虚的患者身上出现阳虚的症状一点儿都不奇怪。如果是单纯的阳虚,那么如何需要不断的补充阳气?难道患者的身体象沙漏一样,留不住阳气吗?有些人吃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附子剂,还不醒悟,还真是可悲可叹啊!
如果在外来阳气和身体自身由饮食转化阳气之间,你会选择哪个?再说直白一点,你是愿意一直用附子剂温阳还是愿意打通自己的经络让饮食物正常的转化为阳气?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会选第二条吧?我一直在说阴虚的人忌升散,还用大热的附子剂。那明显的就是实实,属于误治,虽然不一定有感觉到坏处,但是最明显的就是只能控制一段时期内的症状,很快就会控制不住继续恶化;此时大部分的人不会往附子剂或误诊误治上面想。因为本就阴虚内热,还要再助热,脏腑首先受不了,最先就是肠胃的各种溃疡,再就是心肝肾的异常或衰竭。而要是第二种打通经络的方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摸清楚各脏腑之间的强弱,根据情况来开出药方,期间还有可能按照疾病发展的顺序反向的出现各种症状,也是容易误导人的地方。况且,方子里面稍微有一点偏差,甚至有一味药的剂量不对,就有可能整个方子失效。还有,刚开始的时候服药可能会如石沉大海,茫然无觉,觉得没起作用,其实恰恰相反,药物已经在和体内的病邪作斗争了,只不过过程很艰难,到能感觉到效果的时候是需要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的。
再有,温病的向愈是和伤寒的向愈完全相反的。伤寒的向愈是阳气功能的表现,主要是精神健旺,食欲旺盛,活动力增强;而温病的向愈是随着阴液的充足而来的,那么相应的就是阴气的表现:精神倦怠,困倦思睡,短时间内食欲减退甚至不思饮食,不想活动等等。这一条尤其重要,特意单独列出来!
医处地域,运气,病人,所以大法有异
 
江海老师,
第一个问题,寒药问题
你的重点是排热於通经络,但通经络全用大寒药,还是存在疑惑,寒性药力下去,本身就会降低生命活动,影响药力运行,要知道,津因气而生啊,气弱了,津如何生长出来呢?为什么不找一些微寒甚至平性的药呢。

第二个问题,真的需要通吗,还需要通很久,
2016年底,我头晕,找一诊所的钱医生,他用了柴胡疏肝散,并且用药思路很坚定,三天后,头晕好了,一周后,又找他看,本想巩固,他还是守方,结果头又开始晕了,从这临床经验来看,是不是过于疏散了?两周后,我给他反馈,他就加了赤芍,我当时认为是过于疏散,肝阴不足了,应该用白芍的,但人家是重庆名老中医,我只能听他的,结果一付药未完,头晕加重,我自已擅自作主,把赤芍换成白芍,好了,江海老师,好了啊,头不晕了,从此我就知道脉弦不一定要疏肝的,弦也有细弦啊,真的是没有物质了,还在疏散,必加重头晕。

第三个问题,是否走极端?
我知道火神派,用药效显或效不显,一定时间后,都会加重姜附药力,
2018年初,我咳,用寒凉药屁都不放一个,还加重了,咳得整层楼都能听见了,同事听见都怕,
于是我找了扶阳派谢医生,用药三天显效大有好转,之后补虚加以巩固,以潜阳封髓丹为底方,加附子龟板红参和五灵脂,效果也非常不错,
两周后,谢医生就开始走极端了,增加了姜附药力,合并补中益气汤,马上就头晕了,
我反馈问题,居然还又增加了姜附药力,这是嫌药力不够啊,
你知道我怎么纠正过来的吗,降低姜附药力,减少补气药力,增加白芍,好了,头不晕了,真不晕了啊。
你说谢医生医术不行吗?他每天的病人都有挂不上号的啊,并且很多老病号,还治好过白血病,你说我们医患信息沟通不彻底吗,我描述了很多情况啊,医生也耐心听了的,
所以我有此疑问,扶阳派会在自已的理论上走极端,寒凉派是否也可能在自已的理论上走极端?
 
我不难为自己当前辈,特别是被骂的前辈!太苦逼了!哈哈
有些人值得教一教,有些人还是算了!
我也不难为自己当医生,其实我并不喜欢临床,我的学习方案也与众不同,不需要太多的临床来验证,只需要多种方法(针灸,运动,养生,中药,营养等等)相互验证即可,也就是说医理想通了,方子方法就出来了!一直以来,出入都不大。所以,很多人有败案,除了放弃治疗的,我几乎没有。当然,很多人真的是把我方子的功劳安到别chu了,我也是顶多不关注他,不理他罢了。时间能证明一切,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有人喜欢看别人的医案来佐证,呵呵,说实话,好多年前我也是在一片温阳补气的困境里希望从别人的医案里面找答案,运气不错,被我找到了,才有我现在的旗帜鲜明的观点。但是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现代人的医案假的太多,古人的医案才是真实,虽然有时候不被人理解,但是真的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毫不夸张。所以后来我就不看现代医案了,自己也觉得没有记录和发表医案的必要。
信者有缘,甄别良莠吧!
谢谢老师写出实情,为后来者指了路 :084:
 
又看一遍帖子,还是能学到新东西。
第一,我发现寒药的用法,大多先得有余热,也多数是六腑的用药,阳分如果有热,在入阴的时候就会烧灼津液,这样不好,所以要把多余的热清掉,在表的可以发散,在里的可以泻下,通大小便。
第二,这个也蛮有意思,弦脉不代表一定是某一种症,是代表了很多种可能,偏弦的水饮,弦而气血旺的可能在胆,气血虚的可能在肝,但是单单弦,其实只代表了血管的紧张程度,而这个紧张到底是什么影响的还得判断,虚实情况都可以导致弦,以我的经验看,就是很多症状看起来非常像,但是实际上是相反对立的两种原因。
第三,火神派的东西我也仔细看了,我觉得他有大补阳气以期望打通全身的想法,就是说阳之极又生阴,一开始是少量是让身体习惯这种改变,让你的身体兴奋起来,就和你锻炼身体一样,一开始慢走,到慢跑,到跑五公里,十公里,忽然停下了你还会不舒服。
但是补的中间还是会卡主,就看卡在哪里了,能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的确也是会出现江海老师说的,干烧。
你减量后,其实我的感觉就是你维持在目前的身体状态了,比如说你习惯了跑五公里了,但是冲击体能极限10公里失败了,跑五公里你会很舒服,跑十公里会难过,也许加量后会头晕,但是后续头晕这种情况处理好了,那么十公里这个坎就过了,然后迎接你的是下一个坎,又会出新状况,看你卡在哪里,有些地方卡着也没什么大问题,因为身体会习惯,小毛病不治也无妨。
高见
 
谢谢老师写出实情,为后来者指了路 :084:
多谢关注! :084: 这是几年前的观点,现在也有所改变了。
现在是有选择的看现代医案,一般是中西医诊断都有的验案,这样比较好联系起来。
 
多谢关注! :084: 这是几年前的观点,现在也有所改变了。
现在是有选择的看现代医案,一般是中西医诊断都有的验案,这样比较好联系起来。,开个玩笑
谢谢老师,每个人都在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不断更新认知,不断进步 ,为什么说老中医老中医,看来中医老一些的确各方面可能更好,呵呵开个玩笑!大家一同进步:082:
 
阳虚可能指代谢缓慢,尤其基础循环功能不足,火神派用药多以增强心肺功能为主。
阴虚可能指代谢亢进,入不敷出。滋阴补气益虚损,或者宁心安神。
 
阳虚可能指代谢缓慢,尤其基础循环功能不足,火神派用药多以增强心肺功能为主。
阴虚可能指代谢亢进,入不敷出。滋阴补气益虚损,或者宁心安神。
多谢关注! :084:
阴虚比阳虚要复杂,阴虚也有从兴奋转入抑制的,也有兴奋和抑制同时出现的。
 
阴虚的人一般都是日久逐渐形成的,所以在自己无所察的时候就已经过了纯阴虚的时期了。多的是痰瘀阻滞经络出现了不适的症状才会有感觉。论坛也有人建议阴虚的人阴阳双补,结果都不好!因为补阳容易而补阴甚难,用温阳的药物哪怕很少也会耗伤阴液,最著名的例子当属八味地黄丸了,去掉两味药物就成了纯滋阴的了。
有道理!没有明显不适症状自己一般不会察觉自己已经‘虚’了,其他慢性病也一样,最初是的病兆患者自己不易察觉的,只有出现明显的问题才会注意到
 
是啊!过几年滥用经方出问题的应该就慢慢爆出来了!现在是还没意识到,没有建立起因果关系。
这样吗?那应用经方的高手有哪一些了?学习下
 
说实话,时方的安全性高于经方,相对应的,对人体的影响程度也低,经方如果不是一根筋那种,一剂药对还是不对,心里应该有数的,我经常会吃错的,当然我自己以身试药的情况也是有,不对的时候,我会调整,或者用别的方来解一下。
看来用经方得小心,尤其是剂量大的时候
 
某人一直用附子,不知你有没有把贴从头看到尾,他只提温阳的好处,一直强调附子的功劳,反对清热滋阴。如果真是按他所说的那样做,我想他早就出事躺进救急室了。你看他从头到尾为什么吃梨,大黄,凤尾草,就是桂附地黄丸里还有丹皮,泽泻,生山药,茯苓。为什么吃这些凉的东西,一共吃了多少次?我老早在贴子里就说过长时间用附子也未必不行,因为我也曾经帮人治病有长达半年连续用附子过。前提是要对证,而且要配伍一些清热或养阴药这样才能久服,再一个量要掌握好不可死板板一直大量。
我也曾说过古人著医书(特别是有派别的),无一例外都有一个臭毛病:很喜欢过于扩大强调自己的理论主张,过于偏执。所以你如果光看他的理论而不看他的医案用药的话,很容易会象打了鸡血似的被带到沟里去(因为我曾经也这么经历过)。
再回到用附子的那个人,你看看是不是我说的那样子?
无论他说过些什么,那不是最真实的,具体还是要看他做了什么,因为人的身体很诚实。虽然嘴上不承认,但是诚实的身体己经反对了他所说的话:功劳是大家的,为何你厚此薄彼?做人不厚道啊!
在长期使用附子时若无阴药,凉药配合肯定是会伤阴的,还有个问题就是,当身体某个局部一下子通不了(如肿瘤类),或者通的很慢时,就会产生补进去的热会在局部堆积,那样就对局部产生了伤害。很明显的问题,既然须要长期用药,那么就不可能指望局部病灶会象正常一样通畅。就象一段100长的寸管,中间接个10米长的四分管,你说对水流会不会影响?道理跟这个类似。
专家就是专家,高手就是高手 :080: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