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越婢汤病机分析

最后一句说不通,十二经脉明显就是十二经,血管可没法按这个算,我认为脉就是通道的意思,经脉就是气的通道,血脉就是血的通道,经脉和血脉在有些地方是重合的,比如寸口。
血管有大血管,小血管,毛细血管,那么经络有经脉 络脉 孙脉有什么奇怪。
对于经气,经水,经脉,经隧这四种,其实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表达的意思不一样。经隧的隧是指道路,也就是经脉就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道路,是指通道的意思,其实就是经脉。经脉是指运行气血津液的脉管,经水是指经脉内运行的水津,经气是指运行于经脉外的气。
经脉外面运行的是气,也就是气道,《灵枢·营卫生会》“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所以我们学习内经要综合起来考虑。其实,气道就是脉外之气运行的道路,类似于现在医学的神经,动脉外的神经是卫气运行的通道,静脉外的神经是肝气运行的通道,心脏运行的窦房结引起的神经冲动是宗气的作用。
 
不要试图用现在的简化汉字理解古文。请区别一下经隧和经脉的概念。
脉字以前看过说文解字的,意指水流在肉体里,隧我刚刚看了,大约是墓道,通道的意思,大意是内部通道。
脉本身是指血流,血管,但是汉字很多时候都有引申,不然如果解释山脉,山的血流?山的血管?那么矿脉呢?这些不都是推阔的使用吗,像血管一样绵延分布的山,有脉络可寻,橘络,形似网状。
字是可以推阔使用的,那么这里就可以说经脉就是气的通道的意思。
如果按你的来算“ 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 ”这个地方的动脉是哪条?
 
对于经气,经水,经脉,经隧这四种,其实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表达的意思不一样。经隧的隧是指道路,也就是经脉就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道路,是指通道的意思,其实就是经脉。经脉是指运行气血津液的脉管,经水是指经脉内运行的水津,经气是指运行于经脉外的气。
经脉外面运行的是气,也就是气道,《灵枢·营卫生会》“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所以我们学习内经要综合起来考虑。其实,气道就是脉外之气运行的道路,类似于现在医学的神经,动脉外的神经是卫气运行的通道,静脉外的神经是肝气运行的通道,心脏运行的窦房结引起的神经冲动是宗气的作用。
我觉得气道理解为经络更合适,就跟血液一样,流在血管里的是血,从毛细血管里渗透出来的也是血。经络中运行的是气,经络外充斥的也是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神经作为有形的存在作为卫气通道是不合适的,那个是属于传感系统,应该归于副交感神经,大约是少阳控制范畴,心脏的控制是神经传导,但是控制源头在副交感神经,而心跳的快慢决定因素绝对不是气来控制的,这个是身体的自我调节,表层的是少阳,底层的是厥阴。
 
脉字以前看过说文解字的,意指水流在肉体里,隧我刚刚看了,大约是墓道,通道的意思,大意是内部通道。
脉本身是指血流,血管,但是汉字很多时候都有引申,不然如果解释山脉,山的血流?山的血管?那么矿脉呢?这些不都是推阔的使用吗,像血管一样绵延分布的山,有脉络可寻,橘络,形似网状。
字是可以推阔使用的,那么这里就可以说经脉就是气的通道的意思。
如果按你的来算“ 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 ”这个地方的动脉是哪条?
“汉字很多时候都有引申”,这是自然的,不过要看引申义在什么时候用的多,不能随便把后世引申义用上去,那时候作者所在的时代都没有那个说法呢。比如“精”原来指的是精挑细选的米,因此有精华之义,比如内经里提到的精微物质就是这种。但后世说什么狐狸精,精明,都是引申义。你能把这个引申义去解释黄帝内经吗?古时可没这个用法。

山脉,指的是像血管那样连贯而自成系统的东西。你自己都提到这里用到是引申义了,为什么还要刻舟求剑去找什么“山的血管”?后世有用引申义,那么内经作者就非得是用脉的引申义吗?自己看看内经讲的就是人体生理,脉最初就是从人体而来,在起源的地方用引申义,这就好比你回到老家不说方言非要说外语一样——内经作者不可能这么做。

解剖学上有“外踝前动脉”,就在外踝前面,脉管不大(绿圈中红色的血管):
足外侧表层解剖.png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足太阴经是在腿部内侧,并不经过外踝,而是经过内踝。内踝附近是有解剖学上的“腓后动脉”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足太阴经是在腿部内侧,并不经过外踝,而是经过内踝。内踝附近是有解剖学上的“腓后动脉”的。
你不觉得,足背的趺阳脉更粗大明显一点吗
 
内经里有句话,好像是经脉篇里。言,饮酒者,卫气先充皮肤,再充络脉,满则经脉盛。
怎么说呢,不要有一定之见。确定下来的思维就落了下乘。
经络有孙络,孙络又孙络,细胞是否本身就是一种络。
古人说营卫气血,本就一物,何来气血精神四称。卫者,行在营先,就如饮酒者,皮肤先充血,其应卫气者,压力?温度?感觉神经?总和其所有,共成卫气。卫气为何物?本来就无物。
营是否就是血?气又是何物?
我总说方法论的本质是为了说理,如果你理解了它,你还囿于方法论,那么,那就刻舟求剑了。身体的本质就是身体的本质,它就卫气也好,叫免疫应答也好,叫温控压力等等中枢也好,又能改变它的本质一分吗?
明白就明白,不明白,就只能等你明白的那个契机了。
 
经络就是经和络的统称,因为古文很少用双音词来指代概念,大多都是单音,比如李、杏、枣、麦、粥,除非是加修饰词表示复合意义的词——杏仁、麦麸、热粥——但不管怎么修饰,中心词还是不变。甚至这在古人取名字上也有体现——直到三国时,除了复姓或少数民族,还是很少见到姓+双字的名字(比如张飞、刘备、关羽全都是一个单名)。后世才慢慢出现了类似李世民、赵匡胤之类的双名。所以经脉要么是修饰意义的词,要么是两个概念的统称。

如果经就是脉,脉就是经,那么太阴脉和太阴经是一回事,为何侯脉不说成侯经?寸口脉不说寸口经?进一步,灵枢说:
动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实虚。女子手少阴动甚者妊子。
显然这个“动”说明能摸得到,这个脉就是血管动脉。
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
如果经就是脉,那么这里就说不通了,为什么不说“为合,手太阴脉也”? 显然,手太阴经包含了动脉,但不等于就是动脉。

黄帝问脉度(而不是经度),岐伯说到,“…… 督脉任脉, 各四尺五寸,……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之别者为 …… ”
可见,大络为隧,大隧为脉,经并不完全等于脉。经是纵向主干道,络是横向支干道。所以才有经脉一说,就是纵向的脉,而脉可以横可以纵,故有络脉和经脉的区别。隧则是比脉要小一点的干道,纵向的叫经隧,横向的叫大络,络以下有更细小的孙络、浮络不可计数。

“留着于,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或着络,或着经,或着输,或着于伏冲之”这句话可见,如果经真的就是脉,那么孙脉、络脉岂不应该叫孙经、络经之类?

在《动输》中黄帝问: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于是解释了桡动脉、足背动脉、 胫后动脉。很明显,桡动脉和手太阴经的路线并不重合,同理,足阳明胃经路线跟足背动脉路线也不重合,足少阴肾经路线与胫后动脉路线也不完全重合。它们之间只是路线比较接近而已。

由此可知,经脉指的是合成,它包含了经和经之脉两者。前者不是血管,后者是随经路线上的血管。

《经水》: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 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这是用外界的河水与人体相应,人体的经脉就跟外界河水一样。

《通天》: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脉大血在中而气外。
经小脉大
足以说明不同,不然怎么可能经小而脉大?血在中,气在外,而我们知道“营”是精微物质中清的气,而卫是浊气,且“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而岐伯也说过,营卫就是精气,血就是神气,所以血与气,异名同类。即精气就是营养物质,提供身体所必需的的养料的,如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等;而神气则是体现生命的东西,那是各种酶、激素、因子等调控表现生命的物质成分。他们都存在于血和组织液中,所以才说血和气是同类性质的东西。

不过也要注意到,人除了血管,还有淋巴管,而古人可能也把淋巴管归为脉之列。
 
最后编辑:
你不觉得,足背的趺阳脉更粗大明显一点吗
那是足阳明脉。 趺阳脉又称冲阳脉。切脉部位之一。在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
 
内经里有句话,好像是经脉篇里。言,饮酒者,卫气先充皮肤,再充络脉,满则经脉盛。
怎么说呢,不要有一定之见。确定下来的思维就落了下乘。
经络有孙络,孙络又孙络,细胞是否本身就是一种络。
古人说营卫气血,本就一物,何来气血精神四称。卫者,行在营先,就如饮酒者,皮肤先充血,其应卫气者,压力?温度?感觉神经?总和其所有,共成卫气。卫气为何物?本来就无物。
营是否就是血?气又是何物?
我总说方法论的本质是为了说理,如果你理解了它,你还囿于方法论,那么,那就刻舟求剑了。身体的本质就是身体的本质,它就卫气也好,叫免疫应答也好,叫温控压力等等中枢也好,又能改变它的本质一分吗?
明白就明白,不明白,就只能等你明白的那个契机了。
《灵枢·经脉篇》说的是“饮酒者,卫气皮肤,先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这里面不是单纯的理解字义,要明白内含的道理。饮酒之辛辣,进入阳明胃肠道,首先刺激的是胃肠道表面的卫气,使得卫气运行加速,卫气运行加速,就促进了经脉的透散外出的作用,所以,古人这里说卫气先行皮肤,这里的皮肤包括两种,一是肌表的皮肤,一是胃肠道表面,都是一个道理,说明了卫气运行加速,卫气有两个作用,行经脉,开腠理,开腠理有三个作用,分别是出汗,小便,胃液分泌,这都是卫气的作用。如果不相信,想想生姜的作用,降胃气止呕,温中散寒,还能散寒解表,都是生姜的辛辣刺激了卫气的运行,喝酒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这就是喝酒卫气先行皮肤的道理。
为什么先充络脉?这里面涉及到经脉与络脉的交接问题,内容太多,可以参考我说的脉道学说。络脉的开始有四个,其中一个是从皮肤开始。其他三个是从三焦开始。从三焦的分别是,肺,胃肠道,肾三个地方。可以从内经中寻找答案。
络脉的开始,是起始于孙络,继而浮络,继而大络脉,最后到络脉,这是从小到粗的一个过程。络者,拢络汇聚的意思。其实就是人体的静脉。
饮酒,刺激了卫气运行,胃肠道内的分泌增加,出现了蒸津液,泌糟粕的过程,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这个化其精微,与上注于肺脉的过程,就是络脉的输运过程,水谷精微经过脾的运化,吸收进入到孙络内,所以古人这里说先充络脉,充者,充斥,充满,络脉充斥满了,上行于心包与肺内进行上焦气化,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说先充络脉的道理。
接下来看看经脉与络脉的交接过程。
《素问·缪刺论》“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

这是不是经脉与络脉的交接,交接于何处,两个地方,一头是心包,另一头也就是前面说的四个地方,皮肤与三焦。说实在的,明白了动静脉交接,也就明白了经脉与络脉的交接。一个道理,只不过古人说法不一样,理解思路是一样的。
 
那是足阳明脉。 趺阳脉又称冲阳脉。切脉部位之一。在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
我们的分歧在于我认为脉字就做通道讲,在不同的词里意义是随时变换的,有时候是脉动,有时候是通道,有时候是血管,而不能把经脉这个词说成是人体的动脉,这完全不合逻辑。
不然很多词你就没法解释了,不能自洽。比如任督二脉,带脉,就完全不会是血管。奇经八脉,有八条大通道呢,十二经都是小通道了,再小的是络。古人也是懂解剖的,汉代还没有那么严重的礼教思想,再往前还人吃人呢,所以华佗这一脉还是懂解剖学的。
都说内经不是一个人写的,那么不同的经书,用同一个词极有可能不是指的同一个东西。
 
所以说,学习内经要区分针灸的经络 以及经脉与络脉的不同,不能混肴。越混肴越乱。还是分别对待好。
 
我们的分歧在于我认为脉字就做通道讲,在不同的词里意义是随时变换的,有时候是脉动,有时候是通道,有时候是血管,而不能把经脉这个词说成是人体的动脉,这完全不合逻辑。
不然很多词你就没法解释了,不能自洽。比如任督二脉,带脉,就完全不会是血管。奇经八脉,有八条大通道呢,十二经都是小通道了,再小的是络。古人也是懂解剖的,汉代还没有那么严重的礼教思想,再往前还人吃人呢,所以华佗这一脉还是懂解剖学的。
都说内经不是一个人写的,那么不同的经书,用同一个词极有可能不是指的同一个东西。
动脉是经之动脉,还有经之不动脉。如果经脉是动脉,那孙脉、络脉呢?也是动脉吗?显然不是。我在上面证明的是经和脉不是同一个概念,得到结论是:经脉是一种合称,它包含了不动的经脉和经之动脉两部分。前者不是血管(可以是淋巴管,或分肉间的通道,也就是你说的管道),而后者是经所巡行路线上的动脉。
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
精包括血,但不单单是血。所以脉有血管的意思,但它还可以是淋巴管,还可以是分肉下的管道(后面这些都是经之不动脉),故所有经的动脉和不动脉统称为经脉。

来看一下刺法就知道刺的经脉在哪个位置: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分肉在哪?就是肌肉下到骨头间的筋膜间隙,它是具有多角、套管、复合、立体形的间隙多元疏松结缔组织,经脉的外周实质可能主要是根基于此中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络脉中也包括含有血管还淋巴管以及分肉间的通道,其中可见的部分就是浮络,即浮在皮表的青色血管,络脉不可见的部分包括大静脉,以及经脉中分肉与骨骼间隙通道的横向分支,还有淋巴管分支。
 
《灵枢·经脉篇》说的是“饮酒者,卫气皮肤,先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这里面不是单纯的理解字义,要明白内含的道理。饮酒之辛辣,进入阳明胃肠道,首先刺激的是胃肠道表面的卫气,使得卫气运行加速,卫气运行加速,就促进了经脉的透散外出的作用,所以,古人这里说卫气先行皮肤,这里的皮肤包括两种,一是肌表的皮肤,一是胃肠道表面,都是一个道理,说明了卫气运行加速,卫气有两个作用,行经脉,开腠理,开腠理有三个作用,分别是出汗,小便,胃液分泌,这都是卫气的作用。如果不相信,想想生姜的作用,降胃气止呕,温中散寒,还能散寒解表,都是生姜的辛辣刺激了卫气的运行,喝酒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这就是喝酒卫气先行皮肤的道理。
为什么先充络脉?这里面涉及到经脉与络脉的交接问题,内容太多,可以参考我说的脉道学说。络脉的开始有四个,其中一个是从皮肤开始。其他三个是从三焦开始。从三焦的分别是,肺,胃肠道,肾三个地方。可以从内经中寻找答案。
络脉的开始,是起始于孙络,继而浮络,继而大络脉,最后到络脉,这是从小到粗的一个过程。络者,拢络汇聚的意思。其实就是人体的静脉。
饮酒,刺激了卫气运行,胃肠道内的分泌增加,出现了蒸津液,泌糟粕的过程,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这个化其精微,与上注于肺脉的过程,就是络脉的输运过程,水谷精微经过脾的运化,吸收进入到孙络内,所以古人这里说先充络脉,充者,充斥,充满,络脉充斥满了,上行于心包与肺内进行上焦气化,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说先充络脉的道理。
接下来看看经脉与络脉的交接过程。
《素问·缪刺论》“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

这是不是经脉与络脉的交接,交接于何处,两个地方,一头是心包,另一头也就是前面说的四个地方,皮肤与三焦。说实在的,明白了动静脉交接,也就明白了经脉与络脉的交接。一个道理,只不过古人说法不一样,理解思路是一样的。
酒是在胃吸收,姜是在肠吸收的。吸收后走静脉,肠系膜静脉,门静脉,肝,后面的我就不说了。
问题是,所有的吸收都是这个过程,为何有的药物不是行卫气?
经络,经之有络,就如同枝干之相连。络之不同于经,在于结构,络不等于静脉,很多动脉其实也属于络。
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如锅炉加压一样,当临近锅炉的大通道被轻微阻塞,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但是这个阻塞物进入并联着的千万个暖气片通道的时候,这个暖气片马上就不热了,即使只阻塞了百分之二十,它也不会热。不管它阻闭的是进水管还是回水管。
生活里的道理很简单,到了人体也一样。络就是这些人体基本结构,它包括了血管神经腺体等等结构。在这些结构里,交通内外的是循环系统,所以,我们治疗的时候,更多的改善的,就是循环系统。
当然这是原理,真正的治疗,就要复杂了。
 
酒在哪里吸收不是关键,关键是他去了哪儿,酒精说起来也是谷物生成,应该算糖的变种,所以增湿增热。
这东西应该是随血液送到每个细胞那儿去了,还进了细胞里,但是细胞发现这东西没法用,属于废品,那就丢出去吧,体表的发红散热也算是祛邪的一种吧,至于体内的估计只能肝脏转化后尿液排出了。因为据研究,人体不能从乙醇里获得能量,所以喝了酒反而容易冻死。
 
酒在哪里吸收不是关键,关键是他去了哪儿,酒精说起来也是谷物生成,应该算糖的变种,所以增湿增热。
这东西应该是随血液送到每个细胞那儿去了,还进了细胞里,但是细胞发现这东西没法用,属于废品,那就丢出去吧,体表的发红散热也算是祛邪的一种吧,至于体内的估计只能肝脏转化后尿液排出了。因为据研究,人体不能从乙醇里获得能量,所以喝了酒反而容易冻死。
能量是有,冻死是因为麻痹神经。古代行商去北方游牧民族交易,带的是砒霜酒,反而没有这个弊端。
 
问题是,所有的吸收都是这个过程,为何有的药物不是行卫气?
你还是没有明白卫气的道理,卫气是开腠理透散津液与阳气,是从经脉内往外出,在胃肠道起到分泌胃液的作用,而吸收是脾运化从胃肠道内往络脉内吸收,作用机理是不一样的。一进一出。作用于经脉的例如,麻黄,吴茱萸,生姜,干姜杏仁,半夏等,都能够通行卫气。而吸收则是作用于络脉的例如白术,人参,益智仁,乌梅等。
 
你还是没有明白卫气的道理,卫气是开腠理透散津液与阳气,是从经脉内往外出,在胃肠道起到分泌胃液的作用,而吸收是脾运化从胃肠道内往络脉内吸收,作用机理是不一样的。一进一出。作用于经脉的例如,麻黄,吴茱萸,生姜,干姜杏仁,半夏等,都能够通行卫气。而吸收则是作用于络脉的例如白术,人参,益智仁,乌梅等。
那你说的就完全不符合药理学。开车喝酒还抽血化验,那不扯了吗。
看来没有讨论必要了。
 
那你说的就完全不符合药理学。开车喝酒还抽血化验,那不扯了吗。
看来没有讨论必要了。
呵呵,喝酒是促进了卫气的运行分泌,但是,酒精还是被吸收进入了络脉,酒驾抽血也是抽的静脉血,和络脉不是一个道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