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伤寒论本旨新解(原创)生理篇1

不是清水样的鼻涕,就好像流动的液体样浆糊,而且往里吸气也受到了影响,不能深呼吸,就是吸气不深,不知道是脾虚腹胀导致的吸气困难,还是阳虚导致肾气不足,吸纳清气的能力下降了?
张口吸气,如果深呼吸会咳嗽,肾就有问题
 
请问老师,肾气(卫气)和肺气(卫气)本质上有区别吗?负责从脉外吸收水谷精微和清气进络脉的肾气,出现能力降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肺朝百脉的具体理解还不够清楚,是输送吗?还是只负责水谷精微和呼吸进来的氧气合成为含有营养成分的血液,由卫气负责通过经脉输送给各个脏腑(押运粮草)?各个脏腑收到的营养成分的数量由谁来决定呢?是先到先得吗?如果肺脏转换血液的总量减少了,那么处于身体最下端的肾脏是不是最后一个得到养分?造成大部分的养分被其他脏腑吸收后,已经没剩多少了,甚至已经没有了,导致后天转换的肾精不能满足肾功能正常的支出,形成现在普遍说的肾虚呢?肺朝百脉的功能降低了会影响水谷精微对血液的转换数量吗?如果脾胃输送给肺脏的水谷精微由人主动进食量来决定,那么肺的朝百脉的能力(转换血液的能力)就应该远远大于脾胃的输送能力,才不会产生未转换成血液的水谷精微的滞留、浓缩,变成无法吸收的痰饮,但是这些痰饮不能进入经脉(血管),又为什么能从上呼吸道的表皮不断地渗透出来,变成大量的白痰被吐出来呢?综合来看,这个痰饮到底是肺脾肾哪个脏器功能弱化的产物呢?又为什么产生的痰饮一定要从上呼吸道排出,而不从二便排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感恩老师解惑?
 
请问老师,肾气(卫气)和肺气(卫气)本质上有区别吗?负责从脉外吸收水谷精微和清气进络脉的肾气,出现能力降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肺朝百脉的具体理解还不够清楚,是输送吗?还是只负责水谷精微和呼吸进来的氧气合成为含有营养成分的血液,由卫气负责通过经脉输送给各个脏腑(押运粮草)?各个脏腑收到的营养成分的数量由谁来决定呢?是先到先得吗?如果肺脏转换血液的总量减少了,那么处于身体最下端的肾脏是不是最后一个得到养分?造成大部分的养分被其他脏腑吸收后,已经没剩多少了,甚至已经没有了,导致后天转换的肾精不能满足肾功能正常的支出,形成现在普遍说的肾虚呢?肺朝百脉的功能降低了会影响水谷精微对血液的转换数量吗?如果脾胃输送给肺脏的水谷精微由人主动进食量来决定,那么肺的朝百脉的能力(转换血液的能力)就应该远远大于脾胃的输送能力,才不会产生未转换成血液的水谷精微的滞留、浓缩,变成无法吸收的痰饮,但是这些痰饮不能进入经脉(血管),又为什么能从上呼吸道的表皮不断地渗透出来,变成大量的白痰被吐出来呢?综合来看,这个痰饮到底是肺脾肾哪个脏器功能弱化的产物呢?又为什么产生的痰饮一定要从上呼吸道排出,而不从二便排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感恩老师解惑?
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下面是我的理解:
卫气是相对于营气来讲的,肾气肺气都不是卫气
内经的东西太深了,初学不宜
五色五味入五脏,各有各的去处
肺本身产生的痰,并不是从别处来的,肺本身就是最容易生痰的器官
血管内也会生成痰
大肠也会排出痰,大便黏腻就是这个原因
人体无处不会生痰,哪里有组织液存在,哪里就会有痰可能生成
 
有关“中医基础——肺朝百脉、主治节”,在古代,全身之脉称为百脉,肺朝百脉,即全身血液都朝会于肺。肺朝百脉的生理意义在于:全身血液通过肺脉流注于肺,通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全身。肺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之气机,而血液的正常运行,亦赖于肺的敷布和调节,故有血非气不运之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素问》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这是将肺比喻为辅助一国之君主的宰相,协助心君,调节全身。肺的治节作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二是肺有节律地呼吸运动,协调全身气机升降运动,使脏腑功能活动有节;三是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与排泄。因此,肺的治节功能,实际上是代表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若肺主治节的功能失常,则既可影响到宗气的生成与布散,又因肺气虚衰,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既可影响到津液的调节与排泄,又可影响到气机的升降运动。


有这种解释就足够了,实际上理解肺升降出入,弄懂了氧气二氧化碳在体内的循环路径,也就差不多明白了。
肺脾都是太阴,脾是水谷精微,肺是氧气,两个都是能源转化成能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血液在全身循环的速度是很快的,脾从小肠吸收水谷精微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过程,细胞的新陈代谢是需要时间的,你理解了交通的意义也就会明白,为什么港口那么多货物也是可以顺利的流转,中国有那么多车,为什么不会堵死了几天都回不了家,为什么每个车都能找到要去的地方,细胞学生物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请问老师,肾气(卫气)和肺气(卫气)本质上有区别吗?负责从脉外吸收水谷精微和清气进络脉的肾气,出现能力降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肺朝百脉的具体理解还不够清楚,是输送吗?还是只负责水谷精微和呼吸进来的氧气合成为含有营养成分的血液,由卫气负责通过经脉输送给各个脏腑(押运粮草)?各个脏腑收到的营养成分的数量由谁来决定呢?是先到先得吗?如果肺脏转换血液的总量减少了,那么处于身体最下端的肾脏是不是最后一个得到养分?造成大部分的养分被其他脏腑吸收后,已经没剩多少了,甚至已经没有了,导致后天转换的肾精不能满足肾功能正常的支出,形成现在普遍说的肾虚呢?肺朝百脉的功能降低了会影响水谷精微对血液的转换数量吗?如果脾胃输送给肺脏的水谷精微由人主动进食量来决定,那么肺的朝百脉的能力(转换血液的能力)就应该远远大于脾胃的输送能力,才不会产生未转换成血液的水谷精微的滞留、浓缩,变成无法吸收的痰饮,但是这些痰饮不能进入经脉(血管),又为什么能从上呼吸道的表皮不断地渗透出来,变成大量的白痰被吐出来呢?综合来看,这个痰饮到底是肺脾肾哪个脏器功能弱化的产物呢?又为什么产生的痰饮一定要从上呼吸道排出,而不从二便排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感恩老师解惑?
这么多问题。
肾气不是卫气,肾气分两种,一种是处于命门之内的肾气,稳定人体。一种是运行于脉内的肾气,又称营气。这个营气运行于经脉内,能够起到濡养与制约作用。
肾的纳气作用是在肺腔内把吸入的清气吸纳至络脉内,肾气只管纳气,而脉外的痰饮水湿,是脾的作用。这两种都是针对络脉起的作用。和经脉没有关系。而和经脉有关的是肺卫之气,其实就是卫气,肺气的呼吸,只是卫气在肺腔内发挥作用的过程,称之为肺气,不知道明白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肺气就是卫气作用于肺腔内。卫气作用于肺腔内是呼吸的肺气,作用于全身各处的,还是叫卫气,总而言之,就是卫气。卫气运行于经脉之外,能够起到运行经脉,透散外出经脉内的营气来濡养肌体。这就是人体中的卫气的正常生理功能。
为什么痰饮从肺腔内透散,不从大便透散。说明了你还没有综合起来理解卫气与经脉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达到肌表的经脉,和到达胃肠道的经脉,都是同步的,卫气在经脉外面运行经脉,使得经脉扩张运行,遍及全身,并且能够开腠理透散经脉内的津液与阳气,到肌表为汗,到胃肠道为胃液,如果形寒饮冷,导致卫气不能正常的行经脉开腠理,不汗出,无胃液分泌,这个时候,经脉内的津液与阳气就会过多的充斥于肺腔内,所以出现了肺腔内的过多的透散,形成了痰饮。这里面的道理好好的想想吧。再不明白就没办法了。
 
只是因为遇到一个能把中医原理讲明白的人不容易,还有对中医的向往,才会多问了些问题,多谢老师!期待老师新的文章。
 
从今天开始,零星的把自己学习伤寒论的一些肤浅的体会,发布出来,不论对错,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要想理解伤寒论的内在思路,必须要明白内经与伤寒论中的生理功能,只有明白了生理功能,才能解开伤寒论的大门,由于张仲景深入学习内经的生理功能,使得产生了一套统一的生理体系,还无法用一般的语言表达(或者有已经遗失),只能借助条文病理表现,从反面来衬托出人体的生理功能。在经过反复学习伤寒论以后,借助有限的条文,结合内经,来分析甄别张仲景的话语,从而得出不一样的思路,在此做一浅释,以求同道指正。

要深入理解伤寒论,必须要明白几个常用的词语概念,不然不好理解。至于这些词语,每家都有各自的说法,说法不尽相同,希望能够全面解释伤寒论的条文,至于有些单独的词语,我也是没法全部来解释,那可能是我的理解能力有限的问题,在此只是说说常见的问题。

伤寒论本旨新解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生理篇,病理篇以及药物篇。

对于伤寒论中的生理功能,我们先从脉道开始论述,明白了脉道学说,继而脉之内外的营卫学说,明白了营卫学说,继续脉内的阴阳学说,,明白了脉内的阴阳气,继而分析进出脉之内外的气化学说,四大学说明白了,还要结合特有的吸附功能,最后结合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为什么先从脉道学说开始,由于这里的脉道学说是伤寒论中的厥阴的部分,涉及到全身的各个方面,只要明白了厥阴的生理病理,整个伤寒论的框架就出来了。厥阴病的千古疑案也就迎刃而解。

伤寒论本旨新解的内容比较奇特,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在先入为主的学术思想下,不容易接受,不容易明白,但是这是古医学的心法,是古人不易外传的生理。所以各位老师不要嘲笑。能接受就看,不接受就弃之。
伤寒论的生理,是以内经五行系统为基石建立的。张师在序言中就言明,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明了内经阴阳五行系统,解读伤寒论就能有根有底,做到触类旁通了。
 
伤寒论的生理,是以内经五行系统为基石建立的。张师在序言中就言明,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明了内经阴阳五行系统,解读伤寒论就能有根有底,做到触类旁通了。
说的有道理,只不过张仲景对于五脏的理解和现在的不一样。
 
说的有道理,只不过张仲景对于五脏的理解和现在的不一样。
是的,时代在进步。但不是说今天的五脏变了。两千年来,人类多长了一个心吗?还是多长了其他器官?显然没有。无非是更加精细化,复杂化,但这都不是问题,都没有脱离物质世界,所以说不是现在的五脏不一样了,而是当代习医者掉进了狭窄小黑屋,看不见了外面更广阔的天地。
 
是的,时代在进步。但不是说今天的五脏变了。两千年来,人类多长了一个心吗?还是多长了其他器官?显然没有。无非是更加精细化,复杂化,但这都不是问题,都没有脱离物质世界,所以说不是现在的五脏不一样了,而是当代习医者掉进了狭窄小黑屋,看不见了外面更广阔的天地。
不是五脏变了,而是对五脏的生理功能的理解,和千年前的理解思路不一样,过去对于五脏的理解处于宏观的理解中,而现在的理解虽然更细致化了,更精确化了,但是,理解的思路与方法改变了,古人的“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是对生理功能的综合,而现在只是在五脏单独的生理功能中,不能究其根本。尤其是脏腑理论中,中药机理与针灸机理一直混肴者,不能甄别分清。导致现在的中医都是根据经验来用药,也说不清这位中药是如何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就拿柴胡来说,服用柴胡以后在体内如何调节肝气的升发输运。这就需要一个重新认识中医生理功能的过程。也不是掉进了小黑屋,就是掉进了小黑屋,也是西医的小黑屋,呵呵。
 
不是五脏变了,而是对五脏的生理功能的理解,和千年前的理解思路不一样,过去对于五脏的理解处于宏观的理解中,而现在的理解虽然更细致化了,更精确化了,但是,理解的思路与方法改变了,古人的“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是对生理功能的综合,而现在只是在五脏单独的生理功能中,不能究其根本。尤其是脏腑理论中,中药机理与针灸机理一直混肴者,不能甄别分清。导致现在的中医都是根据经验来用药,也说不清这位中药是如何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就拿柴胡来说,服用柴胡以后在体内如何调节肝气的升发输运。这就需要一个重新认识中医生理功能的过程。也不是掉进了小黑屋,就是掉进了小黑屋,也是西医的小黑屋,呵呵。
古人云大道至简,现在是越来越复杂了,容错性就越来越低,错一点点,药就没效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
请老师给讲讲,食气和脉气是如何在体内流动的?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
请老师给讲讲,食气和脉气是如何在体内流动的?
脉气流经,这里的脉气是指络脉外面的气,脉是指络脉,气是指肝气,肝气作用于络脉外面,具有升发疏运作用,能够疏运络脉内的水谷精微上行到心肺。所以接着说,流经,流就是运行,经是指经脉,谁主管经脉,心包(现在的心脏)。流经就是指流入心包的经脉。
经气归于肺,这里的经气,经是指经脉,气是指宗气,宗气搏转心包,把肝气升发疏运上来的水谷精微运行到经脉内,这就是经气,为什么归于肺,经脉的一个分支就是连接于肺,也就是说,心包把水谷精微运行到肺内进行气化,心与肺之间的运输关系就是上焦气化过程。
心肺阳气气化完成水谷精微以后,把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再怎么办?这个时候,卫气开始发挥作用。卫气作用于经脉之外,也就是说,凡是人体中的经脉外面都是卫气在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就是行经脉,开腠理两个作用,所以古人根据这个机理,定名为肺朝百脉。也就是卫气运行经脉到达全身,并且开腠理作用能够濡养肌体。
再接着说
卫气行经脉开腠理,都是到达何处?,古人定了表与里两个地方,表是从心肺开始到达分肉,骨节,肌肤等部位的称之为表,也就是张仲景说的太阳。里就是除了肺脏以及分肉骨节皮肤以外的四脏六腑称之为里,也就是张仲景说的阳明。因此,古人说:表——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
里——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


这就是经脉与络脉的运行规律,这个条文中的说明了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这个生理功能必须是借助经脉与络脉,结合气的运行,共同完成的。
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看出古人的用词之妙。只有明白了我i指出的四大学说,才能从另一个角度来重新认识中医的脏腑理论。
不论对错,谢谢你的提问。希望能够帮助你。
 
脉气流经,这里的脉气是指络脉外面的气,脉是指络脉,气是指肝气,肝气作用于络脉外面,具有升发疏运作用,能够疏运络脉内的水谷精微上行到心肺。所以接着说,流经,流就是运行,经是指经脉,谁主管经脉,心包(现在的心脏)。流经就是指流入心包的经脉。
经气归于肺,这里的经气,经是指经脉,气是指宗气,宗气搏转心包,把肝气升发疏运上来的水谷精微运行到经脉内,这就是经气,为什么归于肺,经脉的一个分支就是连接于肺,也就是说,心包把水谷精微运行到肺内进行气化,心与肺之间的运输关系就是上焦气化过程。
心肺阳气气化完成水谷精微以后,把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再怎么办?这个时候,卫气开始发挥作用。卫气作用于经脉之外,也就是说,凡是人体中的经脉外面都是卫气在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就是行经脉,开腠理两个作用,所以古人根据这个机理,定名为肺朝百脉。也就是卫气运行经脉到达全身,并且开腠理作用能够濡养肌体。
再接着说
卫气行经脉开腠理,都是到达何处?,古人定了表与里两个地方,表是从心肺开始到达分肉,骨节,肌肤等部位的称之为表,也就是张仲景说的太阳。里就是除了肺脏以及分肉骨节皮肤以外的四脏六腑称之为里,也就是张仲景说的阳明。因此,古人说:表——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
里——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


这就是经脉与络脉的运行规律,这个条文中的说明了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这个生理功能必须是借助经脉与络脉,结合气的运行,共同完成的。
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看出古人的用词之妙。只有明白了我i指出的四大学说,才能从另一个角度来重新认识中医的脏腑理论。
不论对错,谢谢你的提问。希望能够帮助你。
谢谢老师的解读,我认为学习中医就要把基础知识包括细节都要掌握清楚,才能为以后的辨证施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厥阴学不通,学李可的四逆汤加减治疗三阴
 
10·经脉与络脉的疾病分析

为了帮助明白经脉与络脉的临床应用,加深理解经脉与络脉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借用中风病来做一分析,以便更加深入的理解张仲景分析中风病与古今录验续命汤的组合机理。

组成是:麻黄3桂枝3杏仁40,人参3甘草3,当归3川芎1.5,石膏3干姜3

原文主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受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在金匮要略书中,对于中风病的病机分析,张仲景做了分析说明。我们先分析张仲景的理解,再结合续命汤。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对于中风病的认识,结合了经脉与络脉以及脏腑来认识,但是,对于形成的原因,也是根据经脉与络脉来推理的。脉浮而紧,一看是伤寒的脉象,但是在这里却不是。脉紧是为寒邪郁束经脉,说明了经脉不能正常的运行透散,经脉腠理处于闭塞状态,一是说明了经脉运行不好,和伤寒一个道理;一是说明了经脉内的津液透散不好,一行一散说明了脉紧的发病机理。这是针对脉紧而言,但是这里张仲景却说脉浮为虚,不是指卫气表浮,而是血虚,先不要说血虚,既然是虚浮,与不能正常的外行的经脉相搏结,说明了“邪在皮肤”,这里的意思有两个,一是肌表皮肤的寒邪郁束腠理,肌表不能正常的透散津液。一是络脉升发输运的津液不能正常的从肌表透散,致使经脉内的津液营血从其他地方透散。这就是邪在皮肤的含义。

那么,这里的血虚是什么含义,接着张仲景分析了脉浮的含义。脉浮者血虚,是指肝血不足,肝血位于哪里?肝血运行于络脉内,这里的血虚,是指络脉内的血行减少,络脉内运行的空虚,也就是说络脉内的阴液肝血虚少了,络脉内不能正常的充盈。络脉内的营气不能正常的制约脉外的肝气,使得肝气作为了贼邪,升发太过,这就是张仲景说的“贼邪不泻”的意思,肝气升发太过,上冲于心包,心包搏转加速,这时候经脉内的气血津液就要急速的往外运行,就要结合经脉的分支了。由于脉浮紧的缘故,肌表外行支的经脉不能正常的透散,这一支除外,如果外行支能够正常的透散,能够汗出,则不会大量的气血津液上冲于头。如果肌表不能正常的透散,就会寻找其他的地方透散,肝气升发输运的大量的气血津液就会从另外三个地方透散,从内行支的胃肠道则引起呕吐,腹泻,充斥于肺内则胸闷咳嗽,吐痰多,甚则吐血。上冲于头部则扰及神明,神明不能正常的支配肌体,出现了肢体偏废。如果气血津液从头脑透散出血,冲于左边则左边瘫痪,冲于右边则右边瘫痪,那为什么肢体正好相反?张仲景给我们说明了,就是“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是指气血津液从一侧透散以后,则脉内的过多的气血津液得以透散而减缓,相反的没有透散的地方,正气反而出现了急迫状态,急则收引,随即出现了正常一侧的偏废,出现了健康一侧的半身不遂。这是中风病的发病机理。

紧接着,张仲景指出了中风的不同表现,中风有急有缓,张仲景在深入结合经脉与络脉以及脏腑理论的同时,分别定为四种。我们知道,肝的疏泄分为两种,一种是太过,一种是不及,太过与不及均能引起中风病,太过就是前面的分析,不及就是少阳病的发病机理,和少阳有关,就是情志不遂引起的,情志爆发时,肝疏泄太过,引起中风,这样的急迫。有的是情志爆发时没有发病,爆发完以后,肝气不能正常的升发输运了,导致出现了络脉不升,经脉不行的病机。也就是肝气升发太过以后,肝原之气出现了升发无力,引起宗气搏转无力,卫气运行无力,血行不畅,壅堵于脑,引起中风病,这样的中风病和急性爆发时的发病机理不一样。所以也就出现了张仲景指出的不同的定位表现。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如果血行不畅,壅堵于络脉内,使得络脉不能正常的升发输运,经脉运行不畅,肌体失养,出现了肌肤的麻木不仁。

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如果血行不畅,壅堵于经脉内,导致络脉不能正常的升发,脾不运化,肌体运动无力而四肢沉重,不能正常的运动。

以上是张仲景指出的缓行的血行不畅,所以在用词上使用了“在”,而在于急性发病时,出现的半身不遂,则用“入”来说明,可见张仲景的心思缜密,用词恰当。

邪入于腑,即不识人;

如果急性爆发之时,肝气升发输运增强,大量的气血津液上行于心包内,心包搏转输运气血津液,肌表不能正常的透散,则大量的充斥于内行支,内行支不能正常的过多的透散,循经逆行上达,充斥于脑,扰及了神明则不识人,出现了神明失调的表现。为什么张仲景说是“入于腑”就是说明了逆传上达引起,与内行支的腑气不降有关。

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明白了入于腑的机理,对于入于脏就好明白了,说明了肝气上冲,大量的气血津液不能从表与里两个地方透散,就直接充斥于心主之脏,以及肺脏内。为什么说心主之脏,《灵枢·客邪》中说的“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说明了心主的脏是坚固的头部。张仲景这里指出的“入于脏”就是指头部。因此表现为舌即难言。大量的气血津液通过肺脏内透散,引起的口吐涎。看看张仲景的分析多么的精细。其中的对人体的基本框架完全符合了张仲景说的“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的脏腑经络框架。

明白了机理,我们再分析方剂。

本方是治疗中风病的一首名方,但是临床应用的却很少。本方能治疗中风的在经络入脏腑,但是这个风不是外风,而是内风,是由于肝气偏盛,气血上冲于脑引起的中风病,包括现在医学的脑出血或脑血栓之类。但是大多数的医生都认为肝风内动,治疗宜平肝潜阳熄风,他们的思维都是在考虑,既然气血上冲,当引血下行,制约肝气,潜伏肝阳,这是直观的理解思维,不能说不对,但是效果却不好。这如同喷泉上冲,你能降下来吗,只能是开源支流,把血引到别出。对于此唯独孙思邈独具慧眼,治疗中风多用续命汤,为什么呢,那是他的思维与现在的不一样,这种思维继承了张仲景的学术风格,通过张仲景的太阳病位与太阴病位的区域广大,来开源支流,引血外出,减少上冲的血液,从而来治疗中风病。

要了解开源支流,必须要明白太阳与太阴的病位关系,才能完全明白。太阳的病位在人体的肌表,所出的面积是人体最大的,在正常情况下,营卫的运行由内到外,遍及全身,温养肌表,所以人体才不会出现恶寒等症状。而相反的阳明病位则是人体的内通道胃肠道,胃肠道虽属于阳明病的范围,但是在吸收与运化上与太阴作用部位是相同的,只是作用不一样。太阴为人体的三阴中面积最大的(偏重于小肠部位),所以内经有“卫气昼行于阳(太阳),夜行于阴(太阴)”,就是说明两个“太”的重要性。张仲景在组成此方时所考虑的思路所在。通过发汗与温中的方法来治疗气血上冲的两大思路。

本方的作用机理有二:一是通过发汗作用,能通达气血,布散于肌表,使上冲于头面的血液向外运行,这个作用就是解表的作用机制,所以用麻黄汤以引血外行,因此方后注中汗出愈。并且麻黄还有宣肺利小便的作用,能增加利尿,减少脑部水肿。二使是用温中的干姜,能使血液下行于胃肠道,从而达到温中的作用机理,使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加速,也有利于减少脑部的充血。这两个方法统称为“开源支流”

以上是治疗中风的两大法门,但是只用这些也不行,要有兼顾。为了防止宣散过度,所以加人参以顾护正气,防止伤及气阴。气血下行于胃肠道,为了防止引起胃热,所以加用石膏来清胃肠道内干姜所温散的阳热之气。另外为了血脉的通畅,加用当归与川芎来活血通络,不仅有利于血脉的通畅,还能瘀血的消散与吸收(离经之血便为瘀血)。全方合用,既能引血外达,又能促进瘀血的消散。其方剂的配伍与组方机理,可谓是绝妙。
这个都可以自成一家了,只看一个开头,伤寒论断断续续看了好多,一直看不懂,现在是当新华字典用的
 
这个都可以自成一家了,只看一个开头,伤寒论断断续续看了好多,一直看不懂,现在是当新华字典用的
慢慢来,始而难,后而易。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