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中医文化 【慧宇杂谈】—论人格

慧宇居士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9/02
帖子
292
获得点赞
7
声望
18
年龄
74
所在地
北京
【慧宇杂谈】—论人格
2018年2月3日初稿
人格——指人的性格或者说做人的资格。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意愿欲求想法情感与言行,这些东西构成了自己熟知的和别人认为的人格。这个“格”可以形象的理解为分成许多小格子的储物架,我们的想法说法做法及其后果或主动或被动的放在了各自不同的格子里。
人格是由意识相和真气态组成的,每一个意识相和与它相对应的真气态构成人的一重人格。“人之初,性本善”,是因为他的人格简单,或者说单纯,随着不断成长,每接触一个人或一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就增加了一重人格。
我们看完一本小说一部电影后,也都会把其中的人物分类放在不同的格子里。让我无法接受的就是一个一直以正义慈祥和蔼可亲的面目示人的老者最终竟是一个图财害命的杀人犯,这样的情节会让我无法接受而郁闷好长时间。一个人如果表现出多变的人格说明在他的身体里有着若干意识相和真气态的组合。这样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我们说了解一个人,就是观察他在不同的场合都有什么样的表现。当看到一个你十分尊敬的人对别人像哈巴狗一样摇尾乞怜的时候,你的人生观一定快要崩溃了。而人生的阅历就是在不断的崩溃中逐步的丰富和完善的。我国现在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让人难以接受,
我们习惯于把人分类为好人坏人,富人穷人,君子小人,恩人仇人,伟人奸人,从而僵化的看待周围各类人等的人格。其实人格的复杂多变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为不论是意识相还是真气态都在按照周围的环境和自身的规律随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往往脱离了我们的意愿,意识只是被动地随波逐流。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大概意思是:与其说我们是在为欲望服务,倒不如说欲望就是我们自己本身(关于我们的感觉,意欲,兴趣,我们可没有说它们是为我们服务的,它们倒是被当作独立的力量和权力,因而这些就是我们自身。—逻辑学第2版序言);这个欲望就是此时此刻的意识相与真气态交互作用的产物。当人们在世俗生活中试图保持正直完美的外在形象时,更多的是被欲望冲动所左右从而不断的变换自己的人格。
我们还习惯于以自己在特定观念特定利益特定环境特定经历形成的畸变的眼光来评判别人的人格,凡是自己看着不顺眼的都是异类。由孔孟之道浸泡出来的腐儒穷酸除了帝王和父母看谁都像是缺少家教,不懂礼数。
人格其实也是此时此刻的意识相与真气态交互作用的内在意愿和外在表现,因此人格是一个复杂多变,难以把握的存在。环境改变了意识,于是妄念丛生;意识带出了真气,于是欲火中烧。当真气出来的那一刻,你就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你了,虽然从外表上看不出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杀人事件都是熟人作案,因为那个人在受害者不知不觉中已经从朋友变成了恶魔。
虽说意识相与真气态变换不定,但此时此刻的意识相与真气态却是一个暂时稳定的既成事实。对于这样一个既成事实,能够让意识满意的不多,因为这个事实是随机形成的。比如让你在大庭广众面前上台演讲,真气一下子就出来了,你紧张得浑身发抖。这对你既是机遇又是考验,要是能够克服紧张,发挥出平时的水平,就可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大家的赞许。如果你不能克服紧张,就可能嗓子发干,动作失调,甚至是大脑一片空白,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羞辱感。当你的真气态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你的意识想要保持原来的人格,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此时的你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意识相的形成依赖于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文明与文化,一个文明的社会产生宽容和理解,一个野蛮的社会产生斗争和杀戮。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触景生情”。我们说人之初性本善,是因为此时的意识相是单纯的,真气态是平和的。“道生一”,生命就是从“一”开始,此时的人是抽象的,只有纯阴和纯阳即纯精神和纯物质,即所谓的“一念不生,一气不起”。到了二的境界纯阴分为般若即内在的大智慧和意识;纯阳分为元气灵气和真气。此时是一个单纯的人,也是开始与外界接触,逐渐变得复杂。当实存的个体从二向着三四 五六发展时,复杂的人际关系,多重的利益链条,就构成了复杂多变的人格,在这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就是欲望。所谓人有三欲:食欲性欲求知欲,欲望者何也?不外是真气出来造成的结果。胃部的真气出来了就会有饥饿感,相应部位的真气出来了就会有性冲动,至于求知欲也是如此,试想与自己的切身利益与情感息息相关的事自己却不了解是不是很难受,这个难受正是真气出来的表现。
人格的复杂多变其实是被限定在经验的范围之内,这也是区分人群的一个成见。一个懦弱的人不可能表现出强势,除非他在假装懦弱;一个故意杀人犯以前必定有过类似杀戮的经历。可是在经验的范围之内,人格的转变却是自己难以把控,别人无法想象的。所谓阅人之术就是通过对方的一言一行透露出的蛛丝马迹来洞悉他的过去。所谓情商其实就是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情商低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这个人听不出好赖话。在世俗的人际交往中,只要有几次应对失误且得到大家 的印证,你在人群中的威信就会直线下降到冰点,而且很难翻过身来。
意识与真气的关系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就像一对前世有仇的夫妻。意识想要控制真气,结果“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真气出来多了,就会带来各种难受的感觉,痛苦和疾病。人格就是在意识与真气的争斗中风雨飘摇的变换着自己的形态。因为意识本身就是当事人之一,它又无法掌控真气态,只能在真气的肆虐之下随波逐流。
在思想意愿上,意识是主导者,随着外在环境作出自己的对应。而在实际行动上真气是主导者,因真气产生的欲望冲动决定了人的意愿和言行。
我们常说的人格分裂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只是有人表现出来,有人隐藏在内心。当我们力求在众人面前表现出一个自认为满意的相对稳定的人格时,内心中龌龊的想法时不时的闪现出来。
人格分裂的典型案例不胜枚举,一个不差钱的女明星到商店偷东西,而且屡教不改,一个家中的慈父夜晚在外面变身为杀人狂魔。试想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是不是常常被一些阴暗的企图给吓到了?这就是意识相与真气态交互作用的结果,意动气动,真气一出来,意识就不堪一击,谓之气迷心。有一个词叫“道貌岸然”,说的就是那些看起来德高望重,其实是人格分裂的凡俗之人,只有在被双规以后才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过这也很正常,因为这就是世俗中普遍的人性。
通常认为精神病患者是没有人格的,其实也不是没有,就是他的人格之变化他自己和别人都无法把控,也就不再把他当人看。因为精神病患者的意识相与真气态完全乱套了,在跨度极大的不同人格之间毫无依据的转换,具有很大的破坏性。说到底,任何精神病都起源于抑郁,各种不同症状的抑郁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意识与真气的关系。一般来说,得抑郁都有一个诱因,得一场大病,强烈的精神刺激,女人生孩子等等,其共同点就是大量的真气出来,让意识不知所措。意识想要控制真气,真气反而出来的越多,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于是就“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错乱的真气态让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痛苦之极。于是有的人自杀了,但保住了人格;有的人精神分裂了,保住了身体,却丧失了灵魂与人格。
有一个命题很时髦,也很让人困惑,那就是: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生老病死是人一生的缩影,无论是皇帝领袖还是草民百姓都逃不脱这个宿命,佛学谓之流浪生死。那么生命的真谛到底在哪儿?老子给了这样的解答:人是道生的,最后回归于道。老子的这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表达了这个意思。“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曰常,知和曰明”。到了“和”的境界,意识归根,真气归根,没有妄念,没有怒火攻心,没有欲火中烧,一片清净圆明,谓之证道。
在世俗生活中,人们吃喝拉撒睡外加吃喝嫖赌抽,每一种行为都会造成真气态的改变乃至泛滥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格。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一个稳定的人格都是奢望。在利益决定一切的今天,没有一个稳定的人格将成为社会发展中极大的隐患。但就个人来说,多变的人格似乎还影响不大,但是对于国格,民族格来说,多变就是一个大问题。它意味着一个国家民族在其精神状态和经济发展上摇摆不定。诚然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过于频繁的否定无异于自残。
我们看老子的《道德经》,总觉得太宽范,跟现实联系不起来,那是因为没看懂。老子传承了“古之善为道者”的高度文明,从人类自身出发(注意:不是从上帝真主出发,不是从皇帝领袖出发。)全面的阐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
回到前面那句话,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我从“道”来,最后回到“道”那里去。“道”生了我们,我们回归到“道”那里,“道”是我们的发源地,也是我们真正的家。所以处在世俗之中的我们要能够站在世俗之外来看待世俗,站在“道”的角度来看待世俗。否则就“不识庐山真面目”。世俗之中是有为,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
那么作为凡俗之人我们应该怎么办?首先尽量让意识摆脱感觉和感觉背后的真气的羁绊,这句话听起来不可理喻,却是一条甚夷的大道。《金刚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不要眼睛耳朵鼻子,而是尽可能的消除感官对人的生理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开发出人体潜在的功能,从无眼到无眼界即无为而无不为。我们说无为的境界就是“和”的境界,因为在有为的世俗生活中,意识跟真气是无法真正的相合,永远处在无休止的斗争之中的。佛学中有四念处:身受心法,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还有四圣谛:苦集灭道。说的就是如何处理意识与感觉和感觉背后的真气的关系,即所谓离苦得乐。什么是乐?清净圆明是乐,无为而无不为是乐,五蕴皆空是乐,心无挂碍是乐,远离颠倒梦想是乐,没身不殆是乐。
一个人到了无为的境界,就能阴阳相和,也就是意识与真气相和,也就能真正做到“心使气”,做到“抱一”。具有这样人格的人才能做到自胜自强自立自在,否则就是自卑自怨自虐自残,害人害己,流浪生死。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超出世俗的民族精神,要“以道莅天下”。一个唯利是图的民族,就只会在金钱财富利益情感里面摸爬滚打,这样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就像蒙古民族,曾经强大到统治了半个世界,但是只知道放牧狩猎,打打杀杀,到现在还处于游牧的生活状态。商鞅的变法,在强大了秦王朝的同时也毁掉了秦王朝的生机,结果二世而亡,真的是得不偿失。最令人痛心都是延续了两千多年来自于秦王朝的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的中华民族 ,国力日渐衰微,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中两次亡国。一个民族想要强盛,必须找到一个超出世俗的民族精神。而这个超出世俗的民族精神,我以为只有传承于“古之善为道者”的老子学说才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名符其实的超出世俗的民族精神。人类文明中其他传承于地外文明的民族精神都是片面的,错误的,荒谬的甚至是野蛮的,例如已经消失的玛雅文明,上帝创造的犹太文明,北方游牧民族的萨满文化等等。
说到人格就不能不提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吸引周围的人聚集在自己身边的主要原因。所谓的人格魅力其实也只是一个相对的东西,不过是把人的本质当中美和好的部分片面的集中反映在公众的视野里。所以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具有人格魅力。我们通常理解的人格魅力是长相大气,能说会道,反应机敏,气度不凡等等。历史上凡是有所作为的皇帝领袖,无一不是极具人格魅力的。但恰恰是这个人格魅力,掩盖了其中一些人的疯狂,妄为,偏执,暴虐。有句话叫“听其言观其行”,通过他的一言一行分析他的意识相和真气态。一个具有混乱的真气态的人是不可能有理性的。
老子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其领导者必须是一个圣人,处处为民着想,为民族的发展和未来着想,这样才能长治久安,社会体制才不至于分裂崩溃。意识归根,真气归根,“抱一而为天下牧”。“一”是圣人的境界,为什么说“抱一”?如果圣人只是处在“一”的境界,就不用去特意抱一。既然圣人要去带领一个民族进步发展,就要进入世俗生活之中。老子这样形容:“圣人在天下兮兮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身在世俗中为百姓排忧解难却时刻不离一的境界,谓之“抱一”。“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看到了吧,这才是真正的领袖,高居上位而百姓不觉得沉重,走在前面不会对百姓造成伤害。
再仔细看看老子的这段话:“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三宝,是谁的三宝?是圣人的三宝,是善人的三宝,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的三宝。有了这三宝,“故能成器长”,器者,由人群组成的社会,国家。只有在这三宝的护持之下,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繁荣,真的长治久安。说到慈,好像说的是一个人的心态,其实不然,一个国家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更要有慈。若是有人为了一己私利,受各种歪理邪说的蛊惑,好勇斗狠,骄奢淫逸,置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则死矣”。谁死?还是那句话,不是专制独裁的暴君死就是被专制独裁的暴君祸害得生机全无的国家死乃至民族亡。
人格魅力即使是表现得光芒万丈,天花乱坠,也不过是世俗中的相对有限的落花流水而已。老子说:“人之迷,其日故久”,于是在这些“迷人”的眼里笼罩着夺目光环的人格魅力就是他的地,他的天,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无论是歌星,影星,球星还是政治家他们的人格魅力都是自己或团队刻意营造的。但是这些迷人们却迷失在被刻意营造的人格魅力中。其实剥开这层人格魅力的外衣,都不过是一些凡夫俗子。哪一个不曾年少懵懂?哪一个不曾不知所措?缺失了几千年文化的传承,我们不都是两眼一抹黑的摸索着走过了自己的人生?但我们要做的不是寻找思想情感的寄托,不是让自己依附于上帝真主皇帝领袖,生活在他们圈定的模式里为了某种莫名其妙的目的徒劳的工作生活。我们要找回真正的自己,到哪里去找?我们从“道”而生,不是因上帝真主而生,更不是皇帝领袖暴君独裁者所生。一张口就是:“我是你们的父亲”,脑子没毛病吧?就连那些县太爷们都可以称自己是父母官,可老百姓也认头,动不动就高呼“青天大老爷给我们做主”。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让谁来给我们做主?我们从小是父母做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产生叛逆情绪,为什么?因为父母都是俗人,他们总是表现出局限性,片面性,时而暴躁,时而软弱,时而亲切,时而絮叨。他们的优点稀松平常,他们的缺点暴露无遗
我们从“道”而生,生长,成熟,然后回归于“道”。如果这辈子被世俗的贪欲迷惑,没有找到回归的门路,就只能流浪生死。回归于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人类的必由之路。老子的《道德经》给我们指出了这样一条路。我说的“老子学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的顶峰”“企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今天是我六十八岁生日,谨以此文作为我对人生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文!这上面的话,一直是我做人的准则!有这三样垫底,远离祸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