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再论痹症(风湿类风湿)治法

风湿病,痛无定处,具有游走性;类风湿,痛有定处——这正是“类”所警告的,它不是风湿,所以不是风邪。
  
  《素问·痹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素问·五藏生成》:“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素问·评热病论》:“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中藏经》:“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

  《医学入门》:“顽痹,风寒湿三邪交侵……初入皮肤血脉,邪轻易治;留连筋骨,久而不痛不仁者难治,久久不愈。”
  

======


《风湿免疫疾病中医特色疗法》
  作者:张剑勇 娄玉钤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03-0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侵犯的靶器官主要是关节滑膜,滑膜炎可反复发作,而致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本病可累及多器官、多系统,引起系统性病变,常见有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间质性肺炎、肾淀粉样变以及眼部疾患等。RA多发于40~50岁的中年女性,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3左右。我国发病率为0.32%~0.36%。

  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学痹病的范畴,与“历节”“顽痹”“尪痹”等相似。

  本病的病性是本虚标实,正虚(肝肾脾虚)为本,邪实、痰瘀为标。基本病机是素体本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风寒湿邪痹阻脉络,流注关节,痰瘀痹阻。本病初起,外邪侵袭,多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可出现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候,并可因之造成气血津液运行无力,而风寒湿等邪气侵袭,又可直接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如此恶性循环,导致痰瘀形成。痰瘀互结终使关节肿大、强直、畸形而致残,不通不荣并现。病位在肢体、关节、筋骨、脉、肌肉,与肝、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病变后期多累及脏腑,可发展成脏腑痹。
 
  内风湿是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跟情绪抑郁和营养过剩密切相关,在有一定先天遗传禀赋的背景下发病,主要病机是“湿热至萎(肌萎、筋萎、骨萎)”。
  
  我前面这个说法不准确,更正一下。

  萎证和痹证的区别,查资料对比后个人觉得主要有:
  萎证突出的症状是萎软萎缩(肌萎、筋萎),而痹证突出的症状为痛麻僵硬(骨痹)。
  痹证的“风邪病因病机”明显,比如得之于风寒湿热四淫,又如每天早上的晨僵一两个小时之后缓解,而萎证的“风性”不明显症状比较稳定。
  
 
主要是我对风的理解不一样了,以前我以为是乱窜的那种是风,后来我觉得流动性就是风,有风大风小的区别,那么再关节处,受寒或者痰饮,导致风在这里过不去了,其他地方流通顺畅,这里急速变小,就形成了压力,产生了痛感,那么如果降低这个风,都变小,刚好能够通过,没有压力了,其实也不会痛,急性的疼痛时间长了就变慢性病一样,人体会自己调整,就变成偶尔急性发作,平时只是僵硬。
  
  类风湿是西医名,全称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对应中医的“痹证”,多数属于“湿热痹”。
  但风能胜湿,除了治疗“风痹”要用风药之外,治疗“寒湿痹”治疗“湿热痹”同样要用到风药,所以说类风湿病同样是兼有风邪的。

  如果认为类风湿的病机没有风邪,就不能很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理法与方药脱钩是会影响疗效。

  晨僵实实在在就是一种风证。
  晨僵是本病诊断的首要症状: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曾修订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①晨起关节僵硬(至少持续1小时,≥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大(≥6周)。③腕、掌指或近侧指间关节肿大(≥ 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大(≥6周)。⑤手部X射线改变。⑥皮下结节。⑦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存在任何4种,诊断为本病。此诊断标准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0%。
  
如果这么理解的话,那任何病都有风的因素,因为任何病都跟血液有直接或间接联系,而血液总要流动的,只要流动不正常,久而久之自然出现病症。这样来说的话,是不是任何病的药方里面都可以加入风药?难道消去“风”这个现象,一定得用驱风药?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名言,岂非虚言?
 
如果这么理解的话,那任何病都有风的因素,因为任何病都跟血液有直接或间接联系,而血液总要流动的,只要流动不正常,久而久之自然出现病症。这样来说的话,是不是任何病的药方里面都可以加入风药?难道消去“风”这个现象,一定得用驱风药?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名言,岂非虚言?
  
  大部分疾病都有风邪的病因病机,但所占比例有大有小,风邪致病权重较大的即可称之为风证。
  
  这不奇怪,因为:风为百邪之长,风为百病之始。

  风属阳邪,数行而善变,首先侵袭体表,即所谓风伤卫。
  而肌肤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很多疾病都是在内因的基础上,由外感风邪因引发或加重的。

  所以《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谈如何摄生防病时,
  不说其它五淫(寒暑湿燥火)而单独强调:“上古真人之教下也,皆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风邪不全是外来的,也有内生的,比如血虚生风、阴虚风动、肝阳化风等。
  凡能使机体产生不稳定的间歇性的亢奋状态的各种内外因素,皆称为风邪。
  
  明清以来代以《景岳全书》和《临证指南医案》为代表的观点认为“中风非风”,乃“阴精亏损、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所致,因此忌用辛温发散之药,{大小续命汤}的使用越来越少。
  这种认识虽然抓住了导致内风的主要病机,但却忽略了外风(气候因素)对中风发病的影响,以及风药具有{祛湿散火/疏肝活血}的功效,执其一端/矫枉过正,反而不利于提高中风的临床疗效。
  
 
如果这么理解的话,那任何病都有风的因素,因为任何病都跟血液有直接或间接联系,而血液总要流动的,只要流动不正常,久而久之自然出现病症。这样来说的话,是不是任何病的药方里面都可以加入风药?难道消去“风”这个现象,一定得用驱风药?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名言,岂非虚言?
还是有点区别,六经病无非过与不及,那么在调整某个位置的时候,肯定是有补和泄的,流动性是附带的,比如桂枝汤,桂枝有气味的流动性,生姜也有气味的流动性,一个会影响气,一个会影响水,那么这里既补了太阴,也补了太阳,原先在太阳表现出来的流动性太过就消失了。

如果说痹症,那么似乎也有这种因素,虚症如果内里也不足,那么还不会痛,因为都是先顾护脏腑,只有在有能力往外输出的时候,在关节部位遇到了压力,才表现出疼痛
 
现在医疗行业你如果说根治卫健委可以罚款。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