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验方秘方 原方原帖炙甘草汤

夜视仪

声名远扬
金标会员🌹
注册
2020/10/15
帖子
4751
获得点赞
816
声望
113
所在地
昆明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方如此,而现在百度百科以及其他书的建议用量是
方剂名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四两(12g)、生姜三两(9g)、人参二两(6g)、生地黄一斤(50g)、去皮桂枝三两(9g)、阿胶二两(6g)、去心麦门冬半升(10g)、麻仁半升(10g) 、擘大枣三十枚(10枚)。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然后用法仍然是酒七水八,这个就完全是乱写了,这个升到底按什么来算?
配比完全打乱了。

而正常应该是
炙甘草60g 生姜45g 人参30g 生地240g 桂枝45g 阿胶30g 麦冬70g 麻仁50g 大枣30枚重量计100g 米酒1400g 水1600g,煮取600g然后纳入阿胶,分三次服用。

汉代剂量一两按15g计算,而一斤是16两,地黄的用量达到了240g
这里麦冬,麻仁的半升因密度不同,重量不同,水每升按200g计算,大枣因大小不同用重量计算,12枚按45g算,30枚110g左右,按100计,米酒酒精度较黄酒低,用黄酒时候,建议使用500g黄酒加900g水代替1400g的米酒,注意人参不可用党参代,用红参或者生晒参。

如果选用三分之一剂量也应当是炙甘草20g 生姜15g 人参10g 生地40g 桂枝15g 阿胶10g 麦冬25 麻仁15g 大枣30g 黄酒150g 水800g ,煮取200g。

而按照明清时期建议古之一两今之一钱算。那么应该是按3的倍数来算,就变成了书上的:
炙甘草12 生姜9 人参6 生地48 桂枝12 阿胶6 ,麦冬 麻仁 大枣这个就非常不好计算 所以用了10g 10g 10个来计算,那么又煮取三碗。那么这样的一碗的剂量大约能只能达到原方一碗五分之一的效果了。

这就是为什么药效变慢的原因吧,一剂药的效果差了5倍。
 
据说集中营里的人出来后,饱食大鱼大肉而暴毙。可见并不是量大就好。
暴雨之于久旱之地,只有破坏,毫无益处。
所以,审病之内伤外感,非常必要。内伤者多虚,外感而延及者,反而多实。所以病如何用药,大有讲究。
 
据说集中营里的人出来后,饱食大鱼大肉而暴毙。可见并不是量大就好。
暴雨之于久旱之地,只有破坏,毫无益处。
所以,审病之内伤外感,非常必要。内伤者多虚,外感而延及者,反而多实。所以病如何用药,大有讲究。
我一直觉得经方的用药剂量应该是个经过试验的剂量,特别是用矿石类的,剂量小了完全没有效果。
倒是古人和现代人体质的区别可能会有影响,比如古人常吃粗糙的谷物,基本上蛋白质脂肪缺乏,那么大承气汤如果不是那个剂量恐怕就无效,而且现代人类多体虚,甚至于健身房里看着肌肉鼓胀的人,说不定都内虚,脱口秀的健身教练ROCK都在台上说受不了餐厅里的冷气,所以基于这个情况也许祛邪的药恐怕要小心使用,我觉得三分之一剂量,然后一次一碗的用,还是可以接受的,中病即止,或者再折中一下,熬两碗分两次服用,也就是二分之一的量了。五分之一这个恐怕太低了点,当然大人小孩病重病轻这个另说。

大承气汤的芒硝,我试过几次5g,没有效果,需要增加到10g,如果按照百度上那样用很可能就无效。
肠道里水始终不够,大便也不可能软化。
 
最后编辑:
经方的危险性或许也在于剂量,在判断错误的情况下一剂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当然如果对的话,也是一剂就生效,就是常听人讲的效如桴鼓,覆杯而愈。
特别是感冒的时候,这种情况经常会出现,就只需要熬一次药,像桂枝汤我都是剂量按15g的一碗,也就是三分之一的量,但是熬出来一碗,那么其实还是原方剂量,晚上睡前吃,然后盖被子,第二天就好了,当然按照愈解时应该白天吃,不过晚上比较方便,早上为了巩固效果吃个二煎也是可以的。
如果按照百度说法,桂枝9克,熬成三碗,一次一碗,我相信,这恐怕是得用三付才会好,一碗的剂量只有3g了,这也是为什么小柴胡颗粒治疗效果不好的原因,至少五袋才抵得上一碗汤剂。
 
最后编辑:
忽略了酒的作用,现在的炙甘草汤还有多少是λ酒的。
病在肠胃以酒剂,很多治大病的方都有酒,医字的繁体就有酒,象形字。
酒精对人体的渗透力远强于水,药借酒力效果是成倍的提高。
 
忽略了酒的作用,现在的炙甘草汤还有多少是λ酒的。
病在肠胃以酒剂,很多治大病的方都有酒,医字的繁体就有酒,象形字。
酒精对人体的渗透力远强于水,药借酒力效果是成倍的提高。
这么煮酒精都挥发了,我觉得是酒精对药剂的萃取作用吧
 
更新煮出来的效果,大约需要煮一个小时,阿胶需要打碎才好融化,汤浓稠味道甜腻,喝到胃里也感觉腻。
这个大约就是滋腻的感觉吧,正好大枣和生地都是很腻的东西。
 

附件

  • QQ图片20201124175501.jpg
    QQ图片20201124175501.jpg
    1.1 MB · 查看: 43
  • QQ图片20201124175511.jpg
    QQ图片20201124175511.jpg
    1.1 MB · 查看: 45
阿胶烊化很难。而且不能混煎,只能烊化。所以,我现在都是用阿胶珠。
 
阿胶烊化很难。而且不能混煎,只能烊化。所以,我现在都是用阿胶珠。
我用的黄明胶,牛皮的,据说汉代的通常也是牛皮,不过我自己觉得动物皮都可以,猪皮也行的,不过没有猪皮胶,这个从感觉上来说好像人体缺了胶原蛋白,毕竟同根同源的东西比较容易吸收转化,就跟缺血的人医生建议吃肝脏和猪血羊血一样。
 
最后编辑:
不管啥胶,烊化起来让人崩溃。龟甲胶和鹿角胶也一样。一度,我都彻底不用胶类了。
 
复脉汤其实有很多种加减,叶氏和吴鞠通都有,可以体会。
 
不管啥胶,烊化起来让人崩溃。龟甲胶和鹿角胶也一样。一度,我都彻底不用胶类了。
是的,我一边加温一边搅拌,十分麻烦
复脉汤其实有很多种加减,叶氏和吴鞠通都有,可以体会。
好的,多谢
我自己喝一剂感觉一下,心阴应该是上次试用小陷胸伤到了,瓜蒌剂量用的太大,自此出现了心脏隐隐的痛感,喜按,隐约有心悸的感觉,大约和心下的动悸感可能也有关,本身就偏心阴虚,或者心阴阳两虚,不然不至于用小陷胸就伤到,而心阴阳两虚又有可能是泡温泉后感冒,用大剂葛根汤强发汗导致的,简直是一环扣一环。

而这个心阴虚症状不怎么明显,是因为胃热一直用石膏剂清,清到都口中泛清水了,但是停药就又生热,那么根源可能就是上一级的问题了,只能推到心阳这块了,原先也怀疑过肝的问题,用了有钩藤的抑肝散,结果悸动感变更强,连脐下都有出现了,知道用的不对。
 
用猛药,无论是温燥,还是滋腻,都只是停留在气机升降上,深一层的血络,得用微苦微辛,再深一层,奇经八脉,只能辛润加微温。
不是你用陷胸就伤了心阴,而是苦味过用,上焦郁闭了。内热相熏,逼入血络。用过滋腻,阻痹不会开的。
 
用猛药,无论是温燥,还是滋腻,都只是停留在气机升降上,深一层的血络,得用微苦微辛,再深一层,奇经八脉,只能辛润加微温。
不是你用陷胸就伤了心阴,而是苦味过用,上焦郁闭了。内热相熏,逼入血络。用过滋腻,阻痹不会开的。
当时的确有黄连用多了的情况,明显感觉到胃凉,连带腹泻。
不过后来用石膏龙胆僵蚕柴胡清过,身体的确比原先通透,上焦没有明显的感觉,也没有明显的热入血室的感觉,只是左手脉明显比右手脉弱,据此推断还是阴虚,热像也都集中在阳明这一线,胃和大肠。

据我的理解,肾阴虚而阳旺,会造成肝火旺,水干木燥又会心火旺,肾阴虚可能不那么明显,甚至于肝和心都不是太明显的热像,因为都属于五脏,毕竟属于阴,然后由阴出阳,出现在六腑的时候就会变得明显,症状开始放大,五脏的偏性对应自己相表里的六腑时候,心对应小肠,有热的时候消化快,脾对应胃,胃热,肝对应胆,血热,肺对应大肠,肾对应膀胱,当然又因为各脏腑互相的影响,出现不同的症状,入气分或者血分,出外或者入里

而我对炙甘草汤的拆解 认为是这样的

金生水,补金先补肾,肾水满了肺阴也会足,那么最大剂量的生地是大滋肾阴的,然后到肺的麦冬,然后再到入心的炙甘草,生姜大枣从脾土来推动,补后天之气,大枣30能量给的也很足,阿胶可以说是补血也可以说是粘合剂吧,这些是阴分的药,然后又用了推动心阳的药桂枝,麻仁非常有意思,没有用酸枣仁用的是麻仁,而麻仁是作用于小肠的药,也是一个润药,基本上涉及到心阴的各个方面都照顾到了。
 
  建议先考证一下药物的名实和剂量:
  一、《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生地黄〉是现在的〈鲜地黄〉、〈干地黄〉是现在的〈生地黄〉
  二、大枣12枚大约30克,如果你能记得小时候药铺里面大枣的大小,就按那个折算,那个跟汉代还比较接近,现在的优良品种就不要去称量了。
 
最后编辑:
不试试,终归是不知道这方子吃下去是什么效果,很多是猜测和自己的臆想
 
不试试,终归是不知道这方子吃下去是什么效果,很多是猜测和自己的臆想
  
  经方中的生地黄是可以榨得出汁的: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劈)
生地黄一升
  右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出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取。大便当如漆。
  
  还有用
两斤生地黄的经方,不大可能是现在的480克生地黄吧:
  防己地黄汤方
  防己一钱 桂枝三钱 防风三钱 甘草二钱
  右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㕮 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还有6个经方里面用了〈干地黄〉,如果它不是今天的〈熟地黄〉,那就应该是今天的〈生地黄〉了。
  如果经方中的〈生地黄〉是今天的〈生地黄〉,〈干地黄〉也是今天的〈生地黄〉,那就一药两名了。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