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来自体内,不是来自外部,所以体内的湿热的热也是需要体内的阳供给
私以为:有湿有滞,就会生内热。这种内热不需要体内的阳供给,而是那些运化不出的东西自己憋闷出来的热。
内热憋出来后,上火,咽痛,人就去消炎,喝凉茶,饮料,吃水果……怎么舒服怎么来,这样的操作过度了,才损阳。至于脾运化出了问题,从而导致耗费更多的阳气,这种损耗应该是有的,但我觉得不会损阳。损阳应该是指功能被削弱。阳气损耗虽多,但能及时(通过吃饭睡觉)补充回来,自然不会有功能削弱的问题。
也就是说,一开始,人体内有了富余的东西,积滞久了,就变成了湿热。这些多余的热,往往就是运化不良养分,是需要清理出去的。而当正常渠道(大小便汗)也清理不出去的时候,热就往上走,因为热是自然上升的,变成上火,乃至于引发感冒流涕咳嗽(症状其实是一种非常排泄渠道,不应该过早抑制)……而清理不出去的湿则继续往下走,到下焦继续憋热的同时,又堵塞通道,影响脏器组织的功能,形成下焦湿寒(寒实际上就是功能偏弱,而热则相反),上焦燥热……所以这个热,一开始就是多余的,并不会被身体脏器组织所利用,不属于正常的阳气,是邪。而损阳,只是在处理上火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状况。
所以我总觉得,清热尽量使用下火降火的策略,就是用上焦多余的热,去温下焦的阳,以强化下焦功能,将下焦的湿邪升腾排出。而不单单是对上焦进行消炎。因为消炎清热药,往往是对全身作用的。下焦本来就寒,再清一清,更寒了,功能就更跟不上了,那就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湿,恶性循环。其中,损阳,损的主要就是下焦的阳。亦即湿邪和用药削弱下焦的脏器组织的功能。伤阴,主要就是上火伤了上焦的阴。更多表现为肺燥、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