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神农本草经》之药有三品 孑遗先秦古音真义

医古文先秦真义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2/14
帖子
11
获得点赞
3
声望
3
所在地
河南郑州
自学中医,快速入门,首推《神农本草经》。问世几千年来,以用药精准,简便易学著称。滚瓜烂熟应是祂,积聚信念应是祂。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现在常见,是流传最广的清朝辑本,语言平实的多,小学生读之也不觉吃力,虽然提问会让人崩溃。

但仍有些一“古音孑遗”,偶有疑云。譬如:中药学著作,因何叫“本草”呢?上品药“轻身延年”,是成仙还是治病?

上经,一看,就是先秦【方仙道】韵味,据传起自黄帝师广成子、黄精子等上古练气士,轩辕黄帝终也“白日升仙”而去。

尤切【养命】【养性】,跟白话文理解不同,但也无伤大雅。

欲要彻知【性命双修】旨要,先品观下图——
PicsArt_02-14-06.19.55.jpg
 
《性命圭旨·性命说》 传尹真人高弟行法

夫学之大,莫大于性命。性命之说,不明于世之久矣。
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
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
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则谓之命;在人,则谓之性。
性命实非有两。况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

故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中庸曰:天命之谓命。此之谓也。
【点评】现代人,一般认为,“性与命”是肉体与精神的内外关照,对立统一。但其实,似真而假,跑题里外。于修真而言,关注点不对焦。
 
附1.《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译注】故易经说:天道变化,(万物有灵)各个正视长久气息。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附2.《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①之“谓”:『wūi在.存在.停留.居住』;
②“率”性:『shái主人.主宰.神灵』;
③修“道”:『dù道理.规矩.习俗.仪礼』;
④“教”化:『jài忍耐.耐心.毅力』。
【译注】《中庸》说:“天气息”之在长久,“人长久”之在规矩,“修规矩”之在忍受。
【大白话】天道长久存在,岁差四时24节气等。
病人想活长久,务请你遵医嘱。
要想人前显圣,背后吃够苦功。
 
看不出来搞这些玩意儿有什么意思?本经里头的药怎么用都在汉唐的方里头。书都搁在那,就是没人看。
 
看不出来搞这些玩意儿有什么意思?本经里头的药怎么用都在汉唐的方里头。书都搁在那,就是没人看。
看过王力著作的都知道,汉字历经上古、中古、今古和普通话之变。医医卜星书,未遭『焚书坑儒』之劫,因此上,行文上四音缠杂。
传医药不上不下,结合医削足适履,当代中医又人设全息学、分形学等等,太过超前。
本人深耕先秦文字、三代陶文十年,希望彻底厘清“古今之变,中医首尾”,为迈向现代中医,打开一个可行的方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习读《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以及道藏的朋友们,常为『“三才”天地人』所惑,玄之又玄。
  尤切,中西医结合以“现代西医”着眼,阉割了“说不清道不明”的阴阳五行内容,缘木求鱼。
  但其实,先秦三代,中国逻辑概念还未萌芽,朴素哲学大行其道。医巫星相卜等术数,关于“三才”是有实质的,最少有聚焦点的。
  比如,中医药品观下图——
PicsArt_02-16-09.55.05.jpg

  显而易见,中医药所言“天道”,着重于精神方面,《本草》上经120种药物,西医与之比对的就是镇静剂、安慰剂、毒品等。
  中医药所言“地道”,着重于体魄方面,《本草》中经120种药物,西医与之比对的就是麻醉剂、抗衰老药、蛋白粉、兴奋剂等。
  中医药所言“人道”,清楚地指“病人自己”、“各个患者”、“医者我”等等。现代中医,将中国人体质(魄)划分为(按五行)二十五种。金元中医“寒凉”、“攻下”、“补土”、“养阴”四大名家;清朝学习西医的内科、外科、小儿科等分类,都是有益尝试。
  道无先后,“我”法天地。医者仁心,拿捏火候。
 
本草的药物其实,在不同情况下不能定义一样,如附子日常可能没啥用,属于下品,有毒,但是需要用到附子的病,这时候其实附子已经变成上品了,所以本草的药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活用的,还有在组方时,很多药物的特点可能还会出现变化。所以有很多新用途,如附子本来是温经散寒的,但是组方后往往有很多本草没有记录的用途,如化痰,如排水。所以中医博大精深,真是难学
 
嗯,经验之谈,说的中肯。但这受了近代西医思维的影响。
中西医最大的不同:中医药『先道而后医,医病而升仙。』
中医救治病患的根本目的:治病救人是捎带。屡借机察悟人体奥秘,医者自身升华,修道以成仙,才是毕生追求!
故此,扁鹊有“六不治”。照方抓药,被视为下工。
故此,旧医士通常习炼气功,救急不救命,十道九医。
 
本草的药物其实,在不同情况下不能定义一样,如附子日常可能没啥用,属于下品,有毒,但是需要用到附子的病,这时候其实附子已经变成上品了,所以本草的药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活用的,还有在组方时,很多药物的特点可能还会出现变化。所以有很多新用途,如附子本来是温经散寒的,但是组方后往往有很多本草没有记录的用途,如化痰,如排水。所以中医博大精深,真是难学
回头看#7楼图表:附子(乌头子根附着物)有毒,不可久服。《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应地,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用之。
  先秦义【坤,大地也。“告诉/布告/指教”、“(魂)魄”、“浊”气等】。
  地道,中医指六气周流,跟人体终年打擂台。六气极端变化,为“六淫”。人体劳动过疲,三餐不定点,出门又防护不力,就易中招倒下了。谓之“六邪”。
  六邪,于人体魄而言,属于重症范畴。老幼妇残,应激反应更加明显。这时,医者就考虑“下狠手,用重药”了!
  给药原则:【以伤换命,♥及时止损。】

  病患稍复元气,才以(或同时)上药、中药、或食饮、熏香、针灸等辅助治疗。

  配伍六邪病时,如疾病延误,损及脏腑(西医器官)。医士会十分慎重,紧盯病情反复,“续方还是变方”,暗示自己用药对症,又告慰患者“吃了看看,没啥大事(西医则说‘目前还可控、还在预期内’)。”

  总而言之,辨证施治,是一个漫长过程。中医师介入【患者与地道的博弈中】,既聆听患者的病痛心声,又及时侦知“地道六气,此一轮六淫,邪在哪里。如何用药,才算对症。”

★★★下药,下策也。附子,久服大毒,慎而用之。
【地道,“告诉”】一个好医师的基本功,犹如足球中训练球感的颠球。
 
最后编辑:
这不是受了西医思维,而是总结历代名医用药经验,附子,在古代不同时期定义不同,在张仲景时代附子就是回阳救逆的,没有别的用途,到了明朝李时珍时代,本草纲目记录的附子的用途和作用明显大增,如附子和白术合用是去寒湿的圣药。这明显是以前没有的记录,然后书上还记录了不同医学家对附子的不同说法和禁忌,说明附子随着应用,被人发现了更多用途和作用。所以出现了很多新见解,到了郑钦安时期,重用附子等药又出现了新见解和火神派理论产生了,所以说中医一直是发展的,光附子这一种药都出现了这样多的变化,其它的各种药物的运用。也是如此复杂,何况中药是复方,不是单方,更复杂化了
 
到了现代在李可老中医等人的指导下知道了伤寒论运用附子等药,已经可以攻克很多西医没有办法的疾病了。如心肺疾病,和肾病很多都是重用附子等药的,放弃不了附子,所以这又是一次进步举例西医所谓的心衰,就是要重用附子的典型病
 
到了现代在李可老中医等人的指导下知道了伤寒论运用附子等药,已经可以攻克很多西医没有办法的疾病了。如心肺疾病,和肾病很多都是重用附子等药的,放弃不了附子,所以这又是一次进步举例西医所谓的心衰,就是要重用附子的典型病
嗯。赞李可老中医。
本想隔天发的。关于“三品”,《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早有精彩论述:君臣佐使,非三品之谓也。

★★★上品,上策也。“上医治未病。”其它云云。方仙道独家贡献。

  敬品下图:
PicsArt_02-16-09.47.26.jp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