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儒医乃中医之正宗!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0
声望
63
年龄
62
儒医乃中医之正宗!

金栋按:儒医一词,始于宋代。《辞海》说:“旧指儒生而行医者。《宋会要辑稿》:‘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此可备一说。而鄙人则认为,中医最高或核心理论体系源于儒家之思想者,谓之“儒医”,始妥。

有人认为中医源于巫、源于易(卜筮)、源于道(玄)等,殊不知,实非如此!

以编纂成书于汉代之今通行本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黄帝素问》+《灵枢》)《难经》而言,阴阳五行说是其最高理论体系之推演工具。试问,无论是巫,还是易、道等,能通帅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体系之工具而推演的《内经》《难经》全书吗?

《内经》《难经》为什么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体系之推演工具?因为《内》《难》编纂成书之年代,正是阴阳五行说极盛时代——两汉,且是统治哲学,该书自然受其影响。

据史料,五行是汉代之思想律、统治哲学,而先秦道家、阴阳家之天道阴阳观,至汉亦被汉儒五行化了,故汉代之五行说实则阴阳五行说。当时各种学术思想无不浸淫阴阳五行说。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说:“汉代人的思想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没有不用这套方式的。”又说:“汉儒生在以阴阳五行为信条的社会里,便没有不受阴阳五行说的浸润的,阴阳五行即是他们的思想的规律。”(《古史辨自序》)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说:“及至秦汉,阴阳家之言,几完全混入儒家。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所谓今文家之经学,此其特色也。”又说:“欲明西汉人之思想,须先略知阴阳家之学说。欲略知阴阳家之学说,须先略明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此时之时代精神,此时人之思想,董仲舒可充分代表之。”

梁启超《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说:“春秋战国以前所谓阴阳、所谓五行,其语甚希见,其义极平淡。且此二事从未尝并为一谈,诸经及孔、老、墨、孟、荀、韩诸大哲,皆未尝齿及。然则造此邪说以惑世诬民者谁耶?其始盖起于燕齐方士,而其建设之传播之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要之,两汉所谓今文家经说,其能脱阴阳五行臭味者,什无二三,大率自仲舒启之。……汉儒阴阳五行之学,开于仲舒而成于向、歆父子。”又说:“《黄帝内经素问》,此书为最古之医学书,殆出汉人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五行说作为汉代官家统治哲学,源于西汉武帝时期大儒董仲舒,见《春秋繁露》。《汉书·五行志》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而大倡五行说,后其说大显。其《贤良对策》见《汉书·董仲舒传》,后被汉武帝采纳从而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施政纲领。

赵洪钧《内经时代》说:“《内经》理论体系中,有以下四个自然哲学理论。即:①阴阳学说②五行学说③天人相应学说④气和气化学说。”

以上四个自然哲学理论,都早被汉代儒家全面吸收而且是两汉的主流思想。汉儒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汉书·五行志》说:“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正是他促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局面。董氏的代表作《春秋繁露》就充斥着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和气化思想。正如近代人梁启超所说:“两汉所谓今文家经说,其能脱阴阳五行臭味者十无二三,大率自仲舒启之。”(《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所以,可以毫无疑义地断言:《内经》理论体系受董仲舒思想的影响最大,因而带有典型而深刻的汉代儒家思想烙印。(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

俗话说“一个儒生半个医”“儒生学医,笼中抓鸡”,可谓“医学实在易”(陈修园语)。世传宋代儒臣范仲淹曾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此即指“儒医”。所谓儒医,《辞海》说:“旧指儒生而行医者。《宋会要辑稿》:‘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

据医学史料,“儒医”一词始于宋代。“儒医”是对古代中医的最高评价。他们不仅以丰富的学术著作立起了医学理论的一座又一座丰碑,而且以丰富的儒学修养构建了渊博的中医药文化传统。可以说没有儒医的参与,就没有中医药文化。

儒医当读哪些书?

据《宋会要辑稿·崇儒》,宋代医学设三科,即方脉科、针科、疡科,各习七书。其中《黄帝素问》《难经》《巢氏病源》《补注本草》《千金方》这五书是三科必习者,而内方脉科加习王叔和《脉经》、张仲景《伤寒论》,针科加习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龙本论》(《龙木论》),疡科加习《针灸甲乙经》《千金翼方》。《灵枢》与《金匮要略》因残缺,宋代未予校正,后未被正式列入所习之书目。

而上述这些古典医籍,亦正是目前中医所习读者。
 
最后编辑:
此事值得商榷,因为独遵儒学是汉武帝才开始的,在这之前是百家争鸣的,医学家自成一体,很多人,如上古名医并不是儒家人士,如扁鹊仓公列传,史记有记录,扁鹊他就是一个开店的并不是儒学弟子。仓公也不是儒学弟子,他只是一个看仓库的,王叔和也没有儒学弟子的记录,他早期就是一个普通乡村医生,也就是与儒学无关,在王叔和时期也没有进行开科取士,到了隋朝开始才有了科举制,这时候很多儒学弟子才开始接触医学,为什么早期很难有儒学弟子从事医学?那就是古代医学是下九流的岗位,只有读书做官才是一流行业,特别是在隋开始,士农工商排行,士排名第一,自然读书人不肯从事医学了
 
最后编辑:
到了唐朝以后由于读书人增多,有很多读书人考不上科举,于是才开始改行去当医生的,也是一种糊口的技能而已,到了宋朝,读书人从事医学开始流行,产生的原因是宋开始用大学士校正医书,医生地位开始出现大幅上升,又能糊口,所以很多读书人纷纷选择当医生了。这是儒学弟子第一次大规模愿意当医生的开始,随后医生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了名利双收的行业了,到了清代后儒学弟子当医生就是很成熟的套路了。如郑钦安等人本来是儒学弟子,是打算参加科举的。后来临时改变。就当了医生了
 
顺带补充一点古法一般人是没钱读书的,因为古代,特别是隋朝以前能读书的大多数是官僚和贵族,这样的人读书后是不可能从事医学的,因为那时候医生和戏子。摆摊的人一样地位低,所以作为有钱人一般人是不肯降低地位去当医生的
 
医疗只看疗效。儒医也好,道医也罢都不重要。也许国医大师治不好的病乡村医生几毛钱就给治愈了。以往儒医自诩正宗尤其是瞧不起蒙医。在中原地区,蒙古大夫成为非常不礼貌的语言。其实蒙医也有很多优点,尤其是在艾灸和骨伤科方面。我们医院的院长(中国医科大学早期毕业生)非常瞧不起中医,也瞧不起农村来的护士。结果在一次急诊治疗中院长不听那位护士的劝告造成病人死亡。医疗技术无止境,高傲自大害死人。
 
儒医乃中医之正宗!

金栋按:儒医一词,始于宋代。《辞海》说:“旧指儒生而行医者。《宋会要辑稿》:‘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此可备一说。而鄙人则认为,中医最高或核心理论体系源于儒家之思想者,谓之“儒医”,始妥。

有人认为中医源于巫、源于易(卜筮)、源于道(玄)等,殊不知,实非如此!

以编纂成书于汉代之今通行本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黄帝素问》+《灵枢》)《难经》而言,阴阳五行说是其最高理论体系之推演工具。试问,无论是巫,还是易、道等,能通帅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体系之工具而推演的《内经》《难经》全书吗?

《内经》《难经》为什么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体系之推演工具?因为《内》《难》编纂成书之年代,正是阴阳五行说极盛时代——两汉,且是统治哲学,该书自然受其影响。

据史料,五行是汉代之思想律、统治哲学,而先秦道家、阴阳家之天道阴阳观,至汉亦被汉儒五行化了,故汉代之五行说实则阴阳五行说。当时各种学术思想无不浸淫阴阳五行说。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说:“汉代人的思想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没有不用这套方式的。”又说:“汉儒生在以阴阳五行为信条的社会里,便没有不受阴阳五行说的浸润的,阴阳五行即是他们的思想的规律。”(《古史辨自序》)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说:“及至秦汉,阴阳家之言,几完全混入儒家。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所谓今文家之经学,此其特色也。”又说:“欲明西汉人之思想,须先略知阴阳家之学说。欲略知阴阳家之学说,须先略明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此时之时代精神,此时人之思想,董仲舒可充分代表之。”

梁启超《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说:“春秋战国以前所谓阴阳、所谓五行,其语甚希见,其义极平淡。且此二事从未尝并为一谈,诸经及孔、老、墨、孟、荀、韩诸大哲,皆未尝齿及。然则造此邪说以惑世诬民者谁耶?其始盖起于燕齐方士,而其建设之传播之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要之,两汉所谓今文家经说,其能脱阴阳五行臭味者,什无二三,大率自仲舒启之。……汉儒阴阳五行之学,开于仲舒而成于向、歆父子。”又说:“《黄帝内经素问》,此书为最古之医学书,殆出汉人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五行说作为汉代官家统治哲学,源于西汉武帝时期大儒董仲舒,见《春秋繁露》。《汉书·五行志》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而大倡五行说,后其说大显。其《贤良对策》见《汉书·董仲舒传》,后被汉武帝采纳从而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施政纲领。

赵洪钧《内经时代》说:“《内经》理论体系中,有以下四个自然哲学理论。即:①阴阳学说②五行学说③天人相应学说④气和气化学说。”

以上四个自然哲学理论,都早被汉代儒家全面吸收而且是两汉的主流思想。汉儒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汉书·五行志》说:“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正是他促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局面。董氏的代表作《春秋繁露》就充斥着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和气化思想。正如近代人梁启超所说:“两汉所谓今文家经说,其能脱阴阳五行臭味者十无二三,大率自仲舒启之。”(《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所以,可以毫无疑义地断言:《内经》理论体系受董仲舒思想的影响最大,因而带有典型而深刻的汉代儒家思想烙印。(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

俗话说“一个儒生半个医”“儒生学医,笼中抓鸡”,可谓“医学实在易”(陈修园语)。世传宋代儒臣范仲淹曾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此即指“儒医”。所谓儒医,《辞海》说:“旧指儒生而行医者。《宋会要辑稿》:‘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

据医学史料,“儒医”一词始于宋代。“儒医”是对古代中医的最高评价。他们不仅以丰富的学术著作立起了医学理论的一座又一座丰碑,而且以丰富的儒学修养构建了渊博的中医药文化传统。可以说没有儒医的参与,就没有中医药文化。

儒医当读哪些书?

据《宋会要辑稿·崇儒》,宋代医学设三科,即方脉科、针科、疡科,各习七书。其中《黄帝素问》《难经》《巢氏病源》《补注本草》《千金方》这五书是三科必习者,而内方脉科加习王叔和《脉经》、张仲景《伤寒论》,针科加习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龙本论》(《龙木论》),疡科加习《针灸甲乙经》《千金翼方》。《灵枢》与《金匮要略》因残缺,宋代未予校正,后未被正式列入所习之书目。

而上述这些古典医籍,亦正是目前中医所习读。
巫在上古属于帝王系统,中华文明的核心在百家争鸣之前基本都集中在帝王家族这小圈子里,而易就是其核心,阴阳五行在巫的时代就有雏形,在黄帝时代以不尊阴阳五行而讨伐过其他诸侯。而儒属于臣子系统,帝王系统的帝王之学有些需要言传身教的东西并没有被儒很好的传承下来,有好多些没写在书上的都是父子相传。儒家是尽力把这些东西传承下来,但是又越发碎片化,导致中医被碎片化过度世俗化。孔子难望老子项背,老子是接触过这些帝王之学的真貌的,而孔子老而自学易而有所成,孔子内心有个皇子梦,被传授这些学问之愿景,乃非其核心只好自学,孜孜不倦亦有所成,爱屋及乌,遂有意传于世俗布衣也,开平民讲学之先河。刘邦一介布衣,未全秦之宗庙,自己并不会去攻读这些学问,皆是由手下臣子系统来研习。一切的真相得靠秦始皇陵来正其名。儒家只能说是一个尽力的学习者及传承者,有其功过,其功在于传承,其过在于化简为繁,后世子弟不知所从也,直捣黄龙才是为学之道。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