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茯苓和泽泻

夜视仪

声名远扬
金标会员🌹
注册
2020/10/15
帖子
4751
获得点赞
817
声望
113
所在地
昆明
本来是写在知乎的,转过来吧

说点更浅的更容易理解的象形比喻吧。知乎里有高手,能学到不少东西。

茯苓我自己吃过不少,泽泻用的没有茯苓多,用的多了就发现茯苓这个东西的甘淡渗利和泽泻的咸是一组相对的东西。咸淡相对。

茯苓的利水是利用渗透压,作用方向是从细胞或者细胞间隙的组织液中抽水到血液系统,为什么有补脾的效果就是从小肠吸收水分也是这样的一个方向,造成血液是低压区,组织液细胞液是高浓度的高压区,这样水以及水中物质能够正常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水谷精微能进去,不要的废料也能进去。

那么咸味是个相反的方向,泽和泻,那么就是血中的水进入组织液,五苓散的渴是靠泽泻解决的,润泽缺水的肌肉和体表组织,那么动脉血进入组织液,静脉血从组织液抽废水,这是一个合力,泽泻和茯苓是这么一个对子。泄的地方在于血中的东西能进组织液,当然也可以通过肾的过滤方向排出多余的水。



这样的理解并不是非常的准确,但是用起来方便多了。



苓桂术甘汤有因为能量不足无法运化水的问题,泽泻汤不存在这个问题,也就是没有桂的事情,就是水循环问题,标准的一个循环是五苓散,白术或者说苍术有水分从体表散的方向,猪苓有废水从膀胱排出的方向,泽泻,茯苓这是一个对子,桂芍是一个对子,简单理解就是一个增加动脉动力,一个增加静脉动力,这样就可以自己组合了。
 
功能分析上很不错,下面补充一下:
茯苓,土中水;泽泻,火中土。火生土,土克水,所以泽泻利水功能太强,久服伤身;茯苓则没有这个问题。二者配合使用,相互制约,所以茯苓泽泻常常搭配使用。
 
泽泻是 利下焦 的水,尤其湿热用效果很好,但是不分好坏,它是真阴、湿热一起利的,没有选择性。
茯苓的力量弱很多,偏中焦,一般叶天士用茯苓是通胃阳、引虚阳下行,常配合白芍来做轻量潜肝阳的搭配。
茯神的利水比茯苓更弱,但安神效果好。叶氏在甘缓益营法中从没用过白术、泽泻,但是茯苓、茯神用的频率很高。
 
功能分析上很不错,下面补充一下:
茯苓,土中水;泽泻,火中土。火生土,土克水,所以泽泻利水功能太强,久服伤身;茯苓则没有这个问题。二者配合使用,相互制约,所以茯苓泽泻常常搭配使用。
这个火土的 我就搞不清楚了,不知道他们是以一种什么方式来赋予的
 
泽泻是 利下焦 的水,尤其湿热用效果很好,但是不分好坏,它是真阴、湿热一起利的,没有选择性。
茯苓的力量弱很多,偏中焦,一般叶天士用茯苓是通胃阳、引虚阳下行,常配合白芍来做轻量潜肝阳的搭配。
茯神的利水比茯苓更弱,但安神效果好。叶氏在甘缓益营法中从没用过白术、泽泻,但是茯苓、茯神用的频率很高。
我是发现 如果水不足 用白术会有点烧心,脾胃虚弱的人有些不适合用白术来补
 
这个火土的 我就搞不清楚了,不知道他们是以一种什么方式来赋予的
这是辅行诀里面的药物分类法,药味的体用。
 
前几天看高渗状态和低渗状态对人体细胞的影响,似有所得,高渗状态是脱水多于脱盐,人体细胞脱水,会口渴,而低渗状态脱盐多于脱水,人体细胞反而会水多,不会口渴,似乎对应了阳明症和太阴症,而且这两种情况,实际上人体内的水都是不足的,血液和组织中都缺水。
那么也会有这么一种情况,身体内部热,比如这个热很深,在骨,在血,热要散掉,必须往外界散,这个热也必须通过水分来散,热交换,到达体表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汗正常,一种是出汗不正常,出汗正常的,这个热散发了,但是会导致一个问题,水走了,水中的水谷精微留下了,在体表形成了一个浓度过高的状态,这是痰饮,恰好能对应舌边高鼓齿痕这种情况。
身体体表有痰饮,也必然会导致肝郁这种现象,因为流通肯定不畅。这个时候也会表现出气虚,细胞内外的新陈代谢不畅,这也是论坛里重用玉竹消齿痕的经验这篇文章给我的灵感,黄芪的气虚偏向于细胞的虚弱或者供给的不足,而玉竹的这种气虚,应该就是这种细胞环境问题导致的气虚,文章解释是气阴虚,现代的人体,肥甘厚味吃着,不至于缺少水谷精微,而且大部分齿痕舌都是胖子,那么很可能就有这么一种情况存在,本身肌肉细胞消耗不足,那么堆积在细胞周围的物质就会多,如果因为吃辣刺激,这个从内向外散热的过程,必然带走很多水分,但是细胞又不缺水,那么口不渴就会不愿意补水,最终出现全身都是痰饮的状态。
 
前几天看高渗状态和低渗状态对人体细胞的影响,似有所得,高渗状态是脱水多于脱盐,人体细胞脱水,会口渴,而低渗状态脱盐多于脱水,人体细胞反而会水多,不会口渴,似乎对应了阳明症和太阴症,而且这两种情况,实际上人体内的水都是不足的,血液和组织中都缺水。
那么也会有这么一种情况,身体内部热,比如这个热很深,在骨,在血,热要散掉,必须往外界散,这个热也必须通过水分来散,热交换,到达体表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汗正常,一种是出汗不正常,出汗正常的,这个热散发了,但是会导致一个问题,水走了,水中的水谷精微留下了,在体表形成了一个浓度过高的状态,这是痰饮,恰好能对应舌边高鼓齿痕这种情况。
身体体表有痰饮,也必然会导致肝郁这种现象,因为流通肯定不畅。这个时候也会表现出气虚,细胞内外的新陈代谢不畅,这也是论坛里重用玉竹消齿痕的经验这篇文章给我的灵感,黄芪的气虚偏向于细胞的虚弱或者供给的不足,而玉竹的这种气虚,应该就是这种细胞环境问题导致的气虚,文章解释是气阴虚,现代的人体,肥甘厚味吃着,不至于缺少水谷精微,而且大部分齿痕舌都是胖子,那么很可能就有这么一种情况存在,本身肌肉细胞消耗不足,那么堆积在细胞周围的物质就会多,如果因为吃辣刺激,这个从内向外散热的过程,必然带走很多水分,但是细胞又不缺水,那么口不渴就会不愿意补水,最终出现全身都是痰饮的状态。
你绕不出来了,因为方向错的。
 
那么还有一种汗散不出去的问题,这个就是湿热症,也不能说绝对散不出去,而是只有足够热的时候,热迫汗出能够散出去一些,但是大部分时候散不掉,这个有很大程度源自于体表有湿,热交换的水到达体表后,体表的湿也是水,这两个一混合,温度不够了,就不够出汗的条件了,这样新的水就停留到体表这个位置,而水中的水谷精微也留下来了,这个偏向于麻杏薏甘汤的症,风湿在表,内里的热引发风把太多的物质送到体表了,而体表这里却不能消耗和散发,湿郁在表,相对的是水气偏多的情况,更严重的应该是溢饮的大小青龙汤症。
 
你绕不出来了,因为方向错的。
我在思考古人观察结果的更深层可能性,不一定对,后期读书多了再慢慢修正吧,理工科的人就是喜欢搞这种
 
我在思考古人观察结果的更深层可能性,不一定对,后期读书多了再慢慢修正吧,理工科的人就是喜欢搞这种
你先把古人那套搞精通再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