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白话正义

火哥的未来密码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11/01
帖子
27
获得点赞
16
声望
3
所在地
上海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火哥翻译】


黄帝问岐伯:我听说天称之为阳,地称之为阴,日称之为阳,月称之为阴。大小月360天为一年,人体的变化与这些自然现象是对应的。今天听说三阴三阳,不是一阴一阳,也不是《易》中的二阴二阳(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这是为什么呢?



【火哥详注】

这一段中讲了大小月360天为一年,不是365天,这是为什么呢?这里的360天成一年是干支历法,干支历又称星辰历、甲子历等,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古老历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年法;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其基本内容。干支历法将一岁划分为十二月建(十二月令),“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并通过参考太阳回归年,设置闰月使其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干支历的年月日均由天象决定,无需通过人为调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至今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传统数术中。中医中的“五运六气”学说的推导也是用干支历法。



为什么我们现在主要用西方历法?是“祖传”的干支历法太落后了吗?



穷人总是模仿富人,虽然贫穷不是历法造成的,但是富人不用的东西,我们也不能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崛起并主导了近两三百年的世界格局,建国后我们国家比较落后,虽然落后不是历法造成的,但是为了和领先的西方接轨,就改用西方的历法。但是从历法的科学性角度来看,中国独有的干支历法是比西方历法更综合、更完整的。火哥预言,当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强国时,包括干支历法在内的这些“祖传”的好东西会重新被全世界热捧的,当然,中医也是其中之一。呃。。。好像又扯远了。



在这一段中最重要的核心观点就是“人亦应之”这四个字。古代人已经建立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包括每个人在内的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再通俗一点说就是每个人的身体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客观世界的周期性规律是一样的,准确一点说,就是每个人身体的变化规律是要符合客观世界的变化规律的。看懂鼓掌!



最后一句“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讲的是和《周易》中的阴阳概念的区别。《周易》中有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四个阴阳划分,分别代表事物出生、生长壮大、收获、衰亡的四个状态,这四个状态是一个完整的循环周期,这种循环变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所以叫做“周易”。所以《周易》中的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四个阴阳划分是从宏观的角度笼统的概括了事物循环变化的规律,但是没有具体到阴阳变化的多少、阴阳转化的趋势这么细的程度。所以和《黄帝内经》所讲的“三阴三阳”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因为《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讲的是人体的阴阳变化,没那么宏观,必须讲阴阳变化的多少、阴阳转化的趋势。别急,本篇在下面会详细讲阴阳概念在《周易》和《黄帝内经》中的区别。



【原文】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火哥翻译】


岐伯回答说:阴阳的概念,可以代表十种事物,由此展开可以象征百种事物;也可以代表千种事物,由此展开可以象征世间万物,万物的数量是无穷大的,不能一一罗列,但是其中的真理只有一条。



【火哥详注】

这一段表达了两个深层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类推之的类比、归纳的“象思维”。比如呈现相同形态的不同事物、呈现相同变化规律的不同事物、呈现相同特性的不同事物等等,表面上看很多事物是不同的,但是经过“象思维”的类比和归纳之后,可以找到相同的特点。比如用“象思维”看汽油和水,二者都有流动的形态,以此可以归纳二者同为“水象”,区别是阴阳不同。阴水藏阳,阳气生发可以点燃的就是汽油;阳水藏阴是点不着的就是普通的水。



你要问:为什么阴中一定藏阳?阳中一定藏阴?说明你还没看过我之前的文章。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的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一个整体,通俗大白话讲就是任何事物都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与后来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二元论”是有本质区别的,火哥称之为中国的“二元论”。从概念的逻辑范畴上讲,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是能包含西方哲学“二元论”的;也就是西方哲学的“二元论”真包含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是不是有点绕?用大白话讲,阴阳学说概念是个大圈圈,里面有个小圈圈是“二元论”。



西方后来诞生的”决定论“和阴阳学说的世界观有点类似。《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一切都是由“天气”决定的,“气”的含义是能量的状态。清代玉揪子在《四圣心源》里写作“祖气”,并总结为“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也就是说某人聪明还是笨、长寿还是短命、贫穷还是富有,都是由“祖气”决定的。换句话说,就是人出生自带的“自然禀赋”决定了人的一生,而这个“自然禀赋”是客观世界能量状态决定的。宋代程公许在诗里写道“意恐混沦凝祖气,心疑圆峤没归墟”,其中“祖气”也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中医的世界观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都是由客观世界决定的,这个客观世界太抽象,就用“天”、“天气”、“祖气”来形容。再通俗一点解释,就是宇宙中天体运转是动态的,宇宙的能量的变化状态也就是动态的,人出生的一刹那间的天体运转的能量状态的定格就是“祖气”,决定了人的自然禀赋如何。看懂鼓掌!



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西方后来诞生的”决定论“,用以帮助理解。



象思维是中医的核心思维,也是一种高等级的思维。西方定义的科学是基于统计学层面的,西方定义的科学是任何事物只有被量化之后才能被研究、才是科学。说白了,统计学的潜台词是“概率”二字。那么概率对于我们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有意义吗?这就必须要讲这一段中的第二层含义了。



原文“万之大不可胜数”的字面意思是:万物的数量是无穷大的,不能一一罗列。字面意思背后是中国古人的另外一个世界观:客观世界是无限大的、没有边界的。



既然世界是无限大的,那么概率还有意义吗?如果分母是无限大的,不管分子是多大的数字,结果都是无限趋向于0的。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概率都无限趋向于0,这时候量化研究就失去价值了。

1635742875946.png

上图:在无限大的客观世界中,我们认识的世界只是很小一部分​



不管你承认与否,在无限大的客观世界中,任何概率都是没有意义的,任何统计学的量化研究都是自欺欺人的,所以爱因斯坦说:”上帝从不掷骰子“,直接就否定了“概率”二字。这个观点如果扭转不过来,是无法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事实上在解放前,我爷爷那一辈读过几年私塾的、没有完全被西方教育洗脑的那一辈人,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到我父亲那一辈就很难理解中医基础理论了。我小时候看爷爷行医,就是感觉神奇,后来花了几十年才开窍,从根源上把弯弯扭转过来,才能理解《黄帝内经》中的基础理论,这时候才明白中医并不神奇,一切都取决于你如何认知客观世界。



火哥在这里不是唯中医论,并不是全盘推翻西方科学。只是在科普中医经典概念的时候,必须要适当的讲一讲中医概念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否则很难从根源上讲透。



人类的感官是有限的,在人类感官可以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的有限的范围内的世界中,西方科学是比中国传统学科更有效用的,可以极大提高生产力(人类感官世界中);但是有个缺点,就是不能解释客观世界的本质。而站到更高维度探究无限大的客观世界,中国传统科学更能直达本质;但是中国传统科学也有个缺点,就是不关注人类感官世界的改造。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里就不展开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我之前的文章《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吗?告诉你中医为什么是一门科学》。



【原文】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火哥翻译】


和自然世界一样,只有天覆盖万物,同时地承受一切的时候,才是阴阳相交,万物才能生长。没有生长出来的,因为其生命力的根源在阴处,所以名叫阴中之阴;已经生长出来的,叫做阴中之阳。



【火哥详注】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的含义就是客观世界的阴阳本质。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天覆盖着,地承载着。在张景岳《类经》中解释为“天覆地载,即阴阳之上下也”。火哥认为他的解释是不准确的,因为太极阴阳图并不是二维的,应该是三维的。所以阴阳即可以是上下关系,也可以是左右关系,也可以是前后关系。黄元御写的《素问悬解》是“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地下曰阴,地上曰阳”,更是错的离谱(喜欢《四圣心源》的朋友别骂我,其实黄元御书里还有其他错误,咱们要用客观的眼光看前人写的书。黄元御最大的问题就是啥啥都和脾胃有关系,在他书里,“中医学”应该改叫“脾胃学”才对)。下面的段落火哥会讲太极阴阳图的源头,对此有详细解释。



火哥注解:天覆地载=阴阳相交。进一步说,万物只要有形,必然是阴阳兼具。阴阳缺其一,就不会有形(前面讲阴阳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已经提到过了)。所以“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这一段里讲的“阴”有两个含义。这一段里面的两个”阴“的含义一定要搞清楚,否则很容易看不懂下面的原文。



第一个是”未出地者,命曰阴处“。万物出生之前在哪里呢?阴阳相交,万物之根在”阴处“,用”象思维“类比就是”地“。所以,第一个”阴“的含义指的是万物出生之前所在的地方。



第二个是特指”气“(能量)的状态为阴。



万物出生之前,这时候”气“(能量)的状态是”阴性“的,并且还在出生之前的”阴处“待着呢,所以叫做”阴中之阴“。一旦出生,意味着已经成形,”气“(能量)的状态就变成了”阳性“了,所以叫做”阴中之阳“。看懂鼓掌!



《内经》这一段其实是为了下面阴阳离合的内容做了铺垫。继续。



【原文】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火哥翻译】


阳决定了万物生长的具体发展走向、萌发的时间等,阴主导了万物之形最终的生长的形态、归宿等。所以出生因为春天阳气萌发,生长壮大因为夏天的阳气旺盛,收获是因为秋天阳尽阴生万物已经长成了最终形态,万物生命的收藏是因为冬天是阴气向内收敛内藏的。如果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这种阴阳变化的道理,在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预知的。



【火哥详注】

这一段相当于上面内容的小结,古人通过观察四季变化和万物荣衰的规律认知客观世界。今天我们都知道,四季变化是由天体运行的周期性规律造成的,理解这段话的时候,我们要站到更高的视角俯视我们面对的客观世界,就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这一段的关键是”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这一句,简简单单八个字总结了阴阳的本质和特点。



”正“字的含义是决定;指的是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或对另一事物起决定性的作用。例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维龟正之,武王成之”中的”正“字也是决定的意思;含义类似”财富决定购买力“中”决定“一词的含义。



”主“字的含义是主导;指的是统领全局的意思。



阴阳的本质是对立统一在一个整体中的。阳为动,阴为静;阳为顺,阴为逆;阳为来,阴为去;阳向外,阴向内;阳发散,阴内敛;阳刚健,阴柔顺。



按照象思维进行归纳,古人总结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包含的阴阳变化的规律。由于四季变化是恒久不变的,所正常的情况下万事万物都是符合这种阴阳变化规律的。反之如果如果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如果放在人体健康方面,这种阴阳变化的规律也是适用的。基于此,人体健康的变化情况就是可以推测并预知的。



【原文】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火哥翻译】


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

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太冲所在的位置,阴气越来越少,名叫少阴;少阴的上面,阳气越来越多,名叫太阳;太阳的根在阴气极大的位置,结束于耳眼之处,所以名叫阴中之阳。



【火哥详注】

这一段从圣人面南背北开始讲起,说明阴阳变化的特点与东南西北有关。在中国人独有的世界观中,空间与时间是一体的,东南西北对应春夏秋冬。

1635742911501.png

上图: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上面这张图就是中国人独有的世界观中的“时空一体“思维(中医讲的“气”是一种能量,本质就是时空能量,时空是周期性运动的)。这张图看不懂没关系,火哥下面由浅入深详细讲这张图是怎么来的。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首先要搞清楚概念的源头在哪里,这样才能彻底学会这门知识。



讲解上图之前,先小小的跑题一下。天圆地方不是课本里描述的那么愚昧,真正的天圆地方其实就是下面这张图。周易六十四卦的两种排列方式,分别是“无端之圆“代表时间,”有方之地“代表空间。二者合在一起也体现了一个中国人独有的世界观中的“时空一体“思维。至于为什么这么排列,这里就不展开讲了,本篇主要讲中医理论,反正大家记住一句话,六十四卦中每两个卦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看看卦辞和爻辞就知道了。

1635742937689.png

上图:另外一个时间和空间关系的模型——天圆地方​



OK,跑题结束。

首先,从太极图的诞生开始讲起。

太极图并非迷信,只是被坏人利用,让老百姓误以为这是迷信。

太极图起源于中国古人测量日影长短。古代最早的测量工具叫做“日圭“,如下图。
1635742957219.png

上图:日圭​



日圭测量影子(实际是它直接代表的阴与阳)在圭面“显影区”来回运动:“往者”,指相对于观测者来说,影子离开,也就是冬至过后,影子渐渐变短、“离开”观测者而向远处去了一般;“来者”,指夏至过后,影子逐渐变长,对于观测者来说,影子是渐渐地走“来”了一样;“逆”,是颠倒、倒置的意思。如下图所示。

1635742991471.png

上图:日圭测量日影原理图


如果把一年中日影长短排列成一个平面的圆形,就是下图的样子。
1635743068324.png

这个图形还不是最后的太极图形,因为我们展示的日影长短是个二维的平面图,其实我们地球在宇宙中不是二维的运动,而是螺旋运动。大家经常被下面这张图误导。
1635743088425.png

上图:平面的地球公转图

1635743108323.png

上图:立体的地球螺旋公转图

真实的地球运动轨迹就如上图,是螺旋的轨迹。螺旋轨迹运动的时候,加上地球本身的自转,我们固定在地球上的观察位置为面南背北,在运动中的相对方位的一半是镜像的。这种镜像的运动原理看似很难理解,其实用下面一张图解释就很容易理解了。

1635743139445.png

按照这个原理,我们再把日影长短顺序调整一下看看,如下图:
1635743172764.png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太极图了,这个太极图是二维平面的,其实是描述三维空间的。换句话说,太极图应该是个三维图形,是个立体的。火个没有绘制三维图像的能力,不能把脑海中的三维太极给大家画出来,但是火哥可以用文字描述一下,大家可以先想象一个螺旋运动的立体图像,然后再把这个图像的一半想象成镜像的,在脑海中就差不多有个立体的太极图了。



这种镜像双螺旋结构是能描述客观世界变化周期的,因为整个太阳系其实也是在进行周期性的螺旋运动。火哥在网上找了一个差不多的双螺旋结构三维太极图修改了一下,虽然也不是最精准的,还是能把大概意思体现出来,如下图。

1635743213607.png

上图:不是最精准的双螺旋结构三维太极模型。注意:黑红两个小球不是实体存在的。​



好了,讲到这里,大家就知道了中医的阴阳概念来自于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察,一年四季日影长短变化是时间,圣人南面而立观察世界变化是空间。时间和空间的周期性变化就是“时空”的能量变化,时空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叫做“气”,相信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对中医“气”的概念就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了。另外,古人不仅观察客观世界,还用象思维提出定理:世间万物的周期性变化都是一致的,都和时间空间的变化周期一样。我们人体运行也是如此。



彭子益写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在现代中医界是很受认可的,但是他理解的圆运动还是二维的,准确的说,他没有进一步精准的理解阴阳太极的本质是一个三维立体的双螺旋周期性运动。



我们再回到《内经》的原文。(火哥注:下面的原文也一定要联系时间和空间才能彻底的讲清楚。目前所有的白话翻译都没有完美讲透《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这一篇中的真正含义。)



“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讲的是我们在地球上的观察位置和视角是固定的。



这样大家就能理解原文的含义了。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太冲所在的位置,阴气越来越少,名叫少阴;少阴的上面,阳气越来越多,名叫太阳;太阳的根在阴气极大的位置,结束于耳眼之处,所以名叫阴中之阳。



这里火哥先提醒一下大家,一定要注意原文中的“前后”概念,因为双螺旋结构运动的时候有镜像,所以原文中的“前后”位置要根据阴阳的位置进行镜像才行,不能死板的按照一个运动方向理解“前后”。



这一段原文讲的“命门”,就是耳眼。现行的中医教材翻译直接写睛明穴和听宫穴,往前追朔,唐代的《黄帝内经太素》、明代张介宾的《类经》、清代黄元御的《素问悬解》都没有详细的解释为什么手足太阳二经的终点为什么在耳眼。



按火哥上文的详解,“太阳”的意思是阳气越来越多,按照原文前面讲的“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耳眼是感觉器官,阳气越来越多则万物出生,一切都从无形变成有形,这时候耳眼是能感知到的。所以手足太阳二经的终点在耳眼。事实上十二经穴位的分布、命名都与自然变化的周期有关,就是和时空的能量周期性变化有关,这些的核心就是阴阳的变化规律。下面火哥会讲。



另外,现在几乎所有的《内经》翻译都采用孔子写的《易经》中的定义,都把“少阴”翻译成出生时的阴;把“太阳”翻译成成熟的阳。这不符合原文“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的含义啊。黄帝前面的提问,相当于明确表达了中医阴阳与易学阴阳的含义是不同的。后面现代翻译者又把阴阳翻译成易学里面的含义,这是严重的前后不一致的错误。



火哥我在网上也看到有些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发布的短视频讲中医知识,利用自媒体弘扬中医是没错,但是这些零零后的年轻学生们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学的有些知识是不准确的,他们毕业后又怎么能治病呢?所以现在很多人质疑中医,其中有中医自身的原因。那就是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只会一味的、浅薄的理解古人书里的字面含义;不重视基础理论教学,课程里面只挑选《内经》一小部分粗浅的讲讲,而且占考试的比重不高,即使《内经》理论这门课的考试成绩一般般,对症经方、经络穴位、药性归经、针灸配伍等等背的熟练了,一样能高分毕业拿执业证书。好像又跑题了。





【原文】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火哥翻译】


阳气由中心内部由内而外发的向上升腾的阶段叫做广明;广明的下一个阶段阴气越来越多,叫做太阴;太阴向着阴阳之气相当的阶段发展,阴阳之气相当的阶段叫做阳明。阳明的根在芒种之后立秋之前的五月和六月,根在仲夏,所以叫做阴中之阳。

厥阴的外在表现,名叫少阳。少阳的根发起于秋分节气开始之初的阶段,此时阳气越来越少,所以名叫阴中之少阳。

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火哥详注】

这一段开头的“中身”并不是指人的身体中部,如果翻译成人体中部,那么后面就无法对应了。这里的“中身”二字还是要回归道地球的螺旋运动周期,回到三维的阴阳太极模型。正确的翻译应该是“由中心内部由内而外发的向上升腾”,此处的“中”应该是中心的意思,“上”是向上升腾的意思。



前文已经讲了,圣人面南而立,前面的广明就是正南方,按照时空对照就是夏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的那天,这一天之后太阳直射点将逐渐南移,所以阳气越来越少叫少阳。



广明就是少阳,广明之下,就是广明的下一个阶段阴气越来越多,叫做太阴。此时地球的螺旋运动发生镜像,前后关系也要镜像一下,所以原文“太阴之前”其实是太阴之后的一个阶段,这里的“前”不是从前、以前的意思,而是前方、之后的意思,之所以《内经.阴阳离合论》很多人都翻译不准,就是没有搞清楚这篇文章里面的前后、上下关系的背后是地球公转的螺旋运动加上自转,会导致相对的位置描述发生镜像的现象。



太阴的后一个阶段是阳明。阳明的根在“厉兑”。现在通行的翻译是指厉兑穴,但是大家就没想想看,一篇讲阴阳循环变化的文章,怎么突然会跳到经络穴位呢?这不符合原文开头描述的空间和时间的关系啊。这里的“厉兑”真正的含义是指时间。



厉,指的是古代历法中的月阳,就是十天干划分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尔雅·释天》:“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月阳。”厉月就是戊月,指月亮在天空中间的位置,照此推之,就是大约农历五月六月,节气在芒种之后立秋之前这个时间段。这段时间是仲夏属阳,万物出生之处为阴,所以叫做阴中之阳。



当原文讲到阴的时候,开始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就是阴阳表里。阴为里,阳为表。所以前面原文讲阳的时候无法展开,只有把阳讲完了,讲到阴的时候,才能开始讲阴阳表里的概念。



厥阴,就是阴气衰败的意思。阴为里,阳为表;所以阴衰败,则阳崛起;厥阴之后的一个阶段就是少阳。少阳的根在秋分开始之初,就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并开始向南回归线移动的时候,这个时候是阳气越来越少的时候,万物出生之处为阴,所以叫做阴中之少阳。



现在通行的翻译全部翻译成经络,包括十二经的表里关系,完全没有讲透阴阳变化背后的真正本质的、源头在哪里。大白话说,就是没搞清楚人家古人原文的真正意思是讲地球运动周期、运动轨迹,用当时的语言和节气概念描述。其中有些名词例如“厉兑”,后来用来命名穴位。



换句话说,人体十二经(十四经)之间的关系、顺序、各经穴位的命名逻辑都是源自球运动周期、运动轨迹带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其实就是阳气的三种变化状态,三种状态的循环一周就是一阳。(此处一阳,与《内经.阴阳别论》里面的一阳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大家注意别混淆)





【原文】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火哥翻译】


黄帝说:愿意再听你讲讲三阴的离合情况。

岐伯说:向外发展的是阳,向内发展的是阴。既然中心内部为阴,其涌动勃发的源头在下,所以名叫太阴,太阴根起于立春至清明的阶段,阴气越来越多,万物生处为阴,所以叫做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叫少阴,少阴根起于春分节气开始之初的阶段,此时阴气越来越少,所以叫做阴中之少阴。

少阴后面的一个阶段,阴气进一步衰败,所以名叫厥阴,厥阴的根起于大雪至立春这个阶段,根在寒冬,所以叫做阴中之绝阴。

因此,三阴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火哥详注】

前面讲完三阳,这一段讲三阴。开篇的时候岐伯就讲了阴阳的本质” 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向外发展的是阳,向内发展的是阴。



紧接着讲既然中心内部为阴,其涌动勃发的源头在下。这一句包含了一个古人不知道的知识点,古人只是观察到了这个现象。什么现象?



我们定义的上下,基于引力。如果没有引力,就没有上下。引力向下,其方向是向着地球内部的,是向内的,所以向下等于向内,内者为阴。人体也是一样的。



火哥这里多说两句,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阳不能充分外发,阴不能充分内敛,人体的阴阳循环变化周期就会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违背健康人体阴阳循环规律的,所以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例如现在已知宇航员太空生活三个月后,血液流动速度明显变慢,四肢肌肉萎缩。从中医角度来看,手、足是人体十二经主要循行的路线所在,经络联系脏腑,四肢功能退化必然对脏腑功能有影响,这一点需要国家重视起来,在我们的天宫号实验室进行中医理论的实验进行验证。



回到正题。

关于原文“隐白”、“涌泉“、“大敦”三个词,火哥曾在图书馆查阅古代历法和天文学资料,没有找到结果。但是联系上下文,这三个词不应该是用穴位名来翻译,应该是和时间、节气、历法等有关。



原文三阴从太阴开始讲起,前文讲三阳的时候已经讲了太阴,根据太阴在地球四季循环中所处阶段逆推,太阴根起于立春至清明的阶段,阴气越来越多,万物生处为阴,所以叫做阴中之阴。



按原文,太阴之后的一个时间阶段,名叫少阴,少阴根起于春分节气开始之初的阶段,此时阴气越来越少,所以叫做阴中之少阴。少阴后面的一个阶段,阴气进一步衰败,所以名叫厥阴,厥阴的根起于大雪至立春这个阶段,根在寒冬,所以叫做阴中之绝阴。



三阴的变化规律与三阳相同,都是三种状态。



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什么是三阴三阳。与《周易》里面的(少阴、太阴、少阳、太阳)二阴二阳是即有相同点,又有区别。



相同点都是讲阴阳的变化。区别在于中医三阴三阳更注重描述动态的变化特征,《周易》里面的二阴二阳表达的是阴阳强弱、大小的静态的含义。



结合起来看,中医《内经》阴阳和《周易》阴阳的本质是不矛盾的,只是大家描述的侧重点不同,词语的含义有区别而已。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从客观的自然世界变化讲阴阳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和特点,用现代人的认知来看,其实就是地球公转的螺旋加上自转,自转带有23°倾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移动,假设人面南站立观察,把看到的一切变化绘制成三维动画,其实就是三阴三阳的变化周期。



之所以复杂,是螺旋运动的同时又有自转,还有自转倾角,相对固定的观察角度下,相对位置关系会发生镜像。把这些总结一下,就是三维的阴阳太极模型。



古人累积针石按压皮肤可以镇痛等等经验,把找到的穴位连接起来,结合三阴三阳的规律进行对比,最后发现十二经的循行规律和自然界三阴三阳的规律是一样的,在用三阴三阳中的节气、自然变化现象等来命名穴位,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经络理论。



至此,本文已达1万多字,火哥基本把《内经.素问.阴阳别论》讲完了,由于学力浅薄,且都是业余利用碎片时间分段写的累积而成,又未校对,其中不足之处或有个别错字还请各位谅解。本文是国内唯一从概念根源上解释阴阳离合的文章,其中三维阴阳太极模型的观点是火哥多年研究的独家成果。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火哥的未来密码“,如要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即可默认得到火哥授权。

——辛丑年戊戌月壬子日撰于云间



最后火哥根据三阴三阳“开合枢“的循环原理,画了一张十二经图,赠与各位。
1635743262301.png
 
这个论坛太冷了,没人看啊,以后不发了
都在看,只不过相关内容论坛之前都已经讨论过,而且观点各不相同。你这也算是一个新的观点,都不好发言讨论到底是对是错。
 
360日法是斗建,没错。在北斗绕北极星一圈的圆环上十二等分,即是子丑寅卯…,对应十二月,二十四等分即二十四节气。每月二气,初气,中气。
在讲三阴三阳时。其实圣人南面立而…这一段,只是作者作了一个方位比喻来解释人体之中的三阴三阳之气的运行状态。南面,火之地。比喻心脏的阳气始发地,圣人前面是广明,后面是太冲,说明南面过来的阳气,照亮了主场(广明),广明,以经脉而论指半身而上的手经,手经为阳,足经为阴,以距离太阳(或心脏)远近的空间来划分阴阳。当然阳光也照到了圣人身后,冲,冲劲也,有余。说明阳气的充足,太冲部分实际是过剩的阳气。少阴承接人体阳气的过剩。作为主场广明的阳气,由太阴承接。太少其实已经说明了三阴三阳阳气阴气量的大小。厥阴,阴之尽头,阳之始也。整个人体的气血犹如这个比喻。心肺发出阳气,照亮全身,太阴主承大部分阳气,少阴主承接过剩部分阳气,阴气汇总到厥阴复输于阳。
学内经根本没必要加入易经与八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