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母亲忽冷忽热、自汗、浑身酸痛、胃寒等百症缠身,心痛至极,求助老师指点迷津

方3 白马骨15克,绣花针15克,黄栀子根15克,灯心草10克,鳖甲10克,黄荆根15克,瘦肉100克,红糖20克
肾阳虚的病人吃你这个方会更虚啊!
 
肾阳虚的病人吃你这个方会更虚啊!
你可能只看到了药材,而没看到瘦肉和红糖。也不是我出的方子。
 
最后编辑:
这个帖子,我一直在关注、学习,想学习各位老师的分析思路和用药经验。而现在楼主已经一月余无语了,不知道采用了几个建议——但无论几个,可能效果都不是太好,不然怎么求助“神婆”,而之后又这么久的静默如此呢?

其实这个病就是一个中气不足(略下陷)造成的:面色红润,舌鲜活红润不会是阳虚、血虚、阴虚的!至于舌面横纹,长期气虚也会形成。中气不足,则生寒、便后无力、大便烂;气不固表,则汗出;中气下陷,则头晕。另外,我还看到:口唇及舌下络脉略带浅紫色,右侧络脉怒张,也是气虚生寒后形成的寒凝瘀滞。如果这个分析成立,开方用药就简单加减就可以了——其实他的第一个方子还是比较靠谱的,有半夏之类,可能是老师考虑“恶心想吐”,稍加变化应该还可以。不知道患者吃了第一方多久就放弃了。

——请各位老师分析批驳,共同进步,并帮助其母脱离病痛!
 
中医看病,既要全面了解、整体把握,又要抓住重点。若不全面了解、整体把握,就会出现盲人摸象。若不抓重点,就会被众多症状把思维搞乱、迷失主攻方向。
 
不要在舌象上过多纠结。黄腻苔可以温补吗?这几乎是常识,不能温补。可是有些黄腻苔患者,别人就用大温补给治好了。
还有,数脉,一般都断为实证热证。可是,偶尔也会遇到虚证寒证是数脉的。
 
脉浮数无力为血虚,虚寒好像不会数。

黄腻苔有可能是气虚、气陷痰湿久停郁而化热所致,本虚标实。
 
从全面了解来看,这个患者的重点有哪些?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脉浮数无力为血虚,虚寒好像不会数。

黄腻苔有可能是气虚、气陷痰湿久停郁而化热所致,本虚标实。

黄腻苔用温补法治好,肯定是本虚标实。如果知道是本虚标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四诊合参、全面了解、整体把握,去伪存真。通过 这个例子说明,不要只凭舌苔谈治法。

虚寒 证的病人也可以见数脉。现在引用几条伤寒论原文供探讨:

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第120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还有,见迟脉也不一定是肾阳虚。
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从全面了解来看,这个患者的重点有哪些?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黄腻苔用温补法治好,肯定是本虚标实。如果知道是本虚标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四诊合参、全面了解、整体把握,去伪存真。通过 这个例子说明,不要只凭舌苔谈治法。

虚寒 证的病人也可以见数脉。现在引用几条伤寒论原文供探讨:

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第120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若以上几种证候,遇到数脉,误以为是热证实证,就用清下法,那后果就严重了。
 
还有,见迟脉也不一定是肾阳虚。
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若上述阳明实病见到迟脉,误用温阳法,那后果也会很严重。
 
所以,医者必须坚持四诊合参、整体把握、去伪存真、辨证施治的诊治法则。
 
从全面了解来看,这个患者的重点有哪些?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黄腻苔用温补法治好,肯定是本虚标实。如果知道是本虚标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四诊合参、全面了解、整体把握,去伪存真。通过 这个例子说明,不要只凭舌苔谈治法。

虚寒 证的病人也可以见数脉。现在引用几条伤寒论原文供探讨:

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第120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脉法与《脉经》脉法有别,“促”不是指“数”而是“寸浮而关尺沉”,表未解的脉象。

  第120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这条是吐法伤阴,阴虚火气上逆导致的,所以“饥不能食、欲食冷食”。

  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这条本身已经说明了脉数的原因:数为客热。
  客热在消耗和调动阳气,令患者阳气受损、胸膈和胃的阳气不足,从而脉数而吐逆。

  阴血为阳气之母,《伤寒论》中的阳气,不是后世所独立指代的“阳气”,而是“阴血”与“阳气”的“复活体”。
  这个很好理解,肠胃血液灌注充足,蠕动和消化能力就强,肠胃缺血消化道黏膜苍白,消化液分泌和胃肠的蠕动就会变慢。
  

  线粒体是细胞的发动机,是人体热能和力量的来源。
  在细胞线粒体没有衰老或者被抑制的一般人(非虚劳患者)身上,
  哪里阴血充足,哪里阳气就充足,阳气不在阴血外,而在阴血中。

  但是真正的阳虚者,即细胞线粒体没有衰老或者被抑制的人除外。
  而真正的这种细胞线粒体受损的虚劳病人,心率是快不起来的,他们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慢心率的心衰(功能不全)”,这种是很不好治愈且不可能速效的,[薯蓣丸]慢慢调养。

  《伤寒论》津液观浅议: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705/19/57510857_768100046.shtml

  
《伤寒论》津液观浅议(360个人图书馆).jpg
 
不要在舌象上过多纠结。黄腻苔可以温补吗?这几乎是常识,不能温补。可是有些黄腻苔患者,别人就用大温补给治好了。
还有,数脉,一般都断为实证热证。可是,偶尔也会遇到虚证寒证是数脉的。

脉浮数无力为血虚,虚寒好像不会数。

黄腻苔有可能是气虚、气陷痰湿久停郁而化热所致,本虚标实。

虚寒 证的病人也可以见数脉。现在引用几条伤寒论原文供探讨:

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第120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若以上几种证候,遇到数脉,误以为是热证实证,就用清下法,那后果就严重了。

我说:“偶尔也会遇到虚证寒证是数脉的”。并说:“若以上几种证候,遇到数脉,误以为是热证实证,就用清下法,那后果就严重了。“

你反对:“脉浮数无力为血虚,虚寒好像不会数。”


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是:虚寒证有没有数脉的问题。

探讨问题不要扯远了。第21条在理解上有分歧,先不说它,后面单独再说这个问题。
伤寒论第120条、第122条都涉及到了数脉,就这两条所涉及到的症状,是不是虚寒证?能不能用清下法?问题很简单,你若认为是虚寒证,不能用清下法,那我们在这个问题就没有分歧,也就没有争论的必要。
 
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脉法与《脉经》脉法有别,“促”不是指“数”而是“寸浮而关尺沉”,表未解的脉象。
现在,探讨一下伤寒论第21条:
关于伤寒论中的促脉的理解:
伤寒论平脉篇原文: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从这个原文来看,说得非常清楚:脉跳得很快(数),突然停一下,这叫促脉。

再看看当代公认的大名家刘渡舟的理解:”促者,速也,迫也。促脉在这里不是指数脉跳六至一止,而只是指脉跳得很快,实际上就有数脉的意思。“
 
按刘渡舟的理解,促脉不仅”有数脉的意思“,而且比数脉跳得还要快。
 
现在,探讨一下伤寒论第21条:
关于伤寒论中的促脉的理解:
伤寒论平脉篇原文: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从这个原文来看,说得非常清楚:脉跳得很快(数),突然停一下,这叫促脉。

再看看当代公认的大名家刘渡舟的理解:”促者,速也,迫也。促脉在这里不是指数脉跳六至一止,而只是指脉跳得很快,实际上就有数脉的意思。“
更正:“伤寒论平脉篇”应为“伤寒论辨脉篇”
 
伤寒论第120条、第122条都涉及到了数脉,就这两条所涉及到的症状,是不是虚寒证?能不能用清下法?问题很简单,你若认为是虚寒证,不能用清下法,那我们在这个问题就没有分歧,也就没有争论的必要。
  
  非寒即热吗?
  这两条的实质我认为是误催吐和误发汗导致的“相对而言的”气阴两虚。

  我说的是阳虚证无脉数。
 
最后编辑:
电影歌剧《刘三姐》对歌,很好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