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古籍数字化 医经大旨 全4卷 明·贺岳编撰 明刻本 红叶山文库旧藏 日本内阁文库数字化 PDF 下载

二戒老中医

闻名全坛
管理员
注册
2010/04/22
帖子
14416
获得点赞
79239
声望
113
年龄
48
所在地
confidential
这本书在中国大陆基本也是佚书了,里面保留了20多条朱丹溪的从未在其他书里出现的医案,研究朱丹溪的朋友不要错过。

医经大旨 全4卷 明·贺岳编撰 明刻本 红叶山文库旧藏 日本内阁文库数字化

医経大旨
内閣文庫漢書子の部
[請求番号]子021-0017[保存場所]本館[人名]著者:賀岳(明)[数量]8冊[書誌事項]刊本 ,明[旧蔵者]紅葉山文庫
 

附件

  • 册1-02.jpg
    册1-02.jpg
    3.4 MB · 查看: 26
  • 册8-02.jpg
    册8-02.jpg
    3.7 MB · 查看: 21
  • 册7-02.jpg
    册7-02.jpg
    3.5 MB · 查看: 14
  • 册6-02.jpg
    册6-02.jpg
    3.3 MB · 查看: 19
  • 册5-02.jpg
    册5-02.jpg
    3.4 MB · 查看: 19
  • 册4-02.jpg
    册4-02.jpg
    3.4 MB · 查看: 27
  • 册3-02.jpg
    册3-02.jpg
    3.4 MB · 查看: 26
  • 册2-02.jpg
    册2-02.jpg
    3.5 MB · 查看: 22
  • 医经大旨 全4卷 明·贺岳编撰 明刻本 红叶山文库旧藏 日本内阁文库数字化.pdf
    342.8 MB · 查看: 55
这里还有一个藏于江户医学馆的版本,4册,属于不同的版本了,这书也很罕见了,所以一并在此提供。

医经大旨 全4卷 明·贺岳编撰 明嘉靖35年 (1556年) 刻本 江户医学馆旧藏 日本内阁文库数字化

医経大旨
内閣文庫漢書子の部
[請求番号]301-0134[保存場所]本館[人名]著者:賀岳(明)[数量]4冊[書誌事項]刊本(序刊) ,明嘉靖35年[旧蔵者]医学館
 

附件

  • 册1-002.jpg
    册1-002.jpg
    3.4 MB · 查看: 13
  • 册2-002.jpg
    册2-002.jpg
    3.5 MB · 查看: 21
  • 册3-002.jpg
    册3-002.jpg
    3.6 MB · 查看: 16
  • 册4-002.jpg
    册4-002.jpg
    3.6 MB · 查看: 23
  • 医经大旨 全4卷 明·贺岳编撰 明嘉靖35年 (1556年) 刻本 江户医学馆旧藏 日本内阁文库数字化.pdf
    424.3 MB · 查看: 59
昨晚看到这篇论文才去找的书,附于此,有兴趣的朋友自己阅读。

《医经大旨》征引《丹溪医案》考述徐晓聪郑洪中华医史杂志, 2021,51(3) : 177-182. DOI: 10.3760/cma.j.cn112155-20200714-00111
摘要
《医经大旨》为明代海盐贺岳所著,书中引用了《丹溪医案》的部分内容,部分医案为首次发现。运用文献学方法将《医经大旨》征引《丹溪医案》内容,与《丹溪医按》《格致余论》《丹溪纂要》《丹溪治法心要》等书中所记载的朱丹溪医案对比研究,证明《丹溪医案》与《丹溪医按》实为2本书。此外,《医经大旨》征引《丹溪医案》的部分内容,保存完整,对校勘其他医著中所记载的朱丹溪医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引用本文: 徐晓聪, 郑洪. 《医经大旨》征引《丹溪医案》考述 [J] . 中华医史杂志, 2021, 51(3) : 177-182. DOI: 10.3760/cma.j.cn112155-20200714-00111.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医经大旨》是明代贺岳编辑的一部临证类医书。贺岳,字汝瞻,明代医学家,生卒年不详,浙江海盐人,“初因母病,尽购岐黄书诵之,且从四方国手讲究,遂精其术”[1]。关于其学医的具体经过,据清雍正年间(1723—1735)《浙江通志》载:“师澉川韩克诚,得脉法;师武林胡翠岩,得针法;又西走吴,得王维雍,亲炙王道等;方东走越,得曹靖之延之,以归日与讲求。”[2]其著有《医经大旨》《明医会要》《诊脉家宝》《药性准绳》等书。

《医经大旨》初刊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现存有3个版本,分别是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刻本、明余氏敬贤堂刻本和明刻本,有4卷和8卷之分[3]。全书首附《本草药略》和明代方广《古庵药鉴》,其中《本草药略》“出于东垣《珍珠囊》《丹溪秘传随身备用》,计七十种”[4]。正文分列“中风”“伤寒”“瘟疫”等89门。《医经大旨》作为一部综合性医书,广参诸家,尤重丹溪之学,正如贺岳所说:“丹溪治病……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予每用此三方,兼以郁法参治,无不效焉,治病用药者宜识此意。”[4]

《丹溪医案》,据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记载,作者为朱丹溪,卷数为1卷,只是至今未见有刊本、抄本存世。然而,《医经大旨》中保存了部分《丹溪医案》的内容,为考证《丹溪医案》的成书与流传,研究丹溪学术思想,参订、校勘其他古代医学文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 《医经大旨》征引《丹溪医案》概况
《医经大旨》在编写体例上,仿照《丹溪心法》类医书,按病分类,“凡诸病总论,皆采《内经》要旨以为提纲,纪以历代名医、《丹溪医案》可法之语,间或附以己意,续成篇段,非漫尔杜撰也”[4]。以《第一中风》为例,分列总论提纲、“附诸贤要论”“《脉经》云”“不治证”“附诸贤治法”“丹溪医案”“丹溪活套分治法”“附方”“又附方”等条目。条目单独成列,以大字顶上栏(图1)。其他各病,或有增加“丹溪载”“方法”“见证”等条目,总体与之相类。

图1
明余氏敬贤堂本《医经大旨·第一中风》书影
全书共载医案169则,其中许胤宗医案1则,《医学正传》虞恒德医案10则,其余158则皆为朱丹溪医案。169则医案按记载方式可分为2部分。第1部分为“丹溪医案”条目下记载的医案,共有117则,有46 则为首次发现。第2部分共52则医案,分散载于“治法”“丹溪载”“丹溪治”“丹溪书云”“附诸贤要论”等条目下。“丹溪医案”单一条目,显系用以区别出自丹溪其它著作的医案,且这些医案数量较多,内容连贯,应出自《丹溪医案》一书;另在“四十二疝病”门中有 :“《丹溪医案》载:治一虚损,身发潮热,偏坠小肠气,以四物汤加小茴香、吴茱萸、葫芦巴、枳子(即橘核——原注)、青皮、糖球(即山楂——原注)”[5],这则医案在《名医类案》中有收录,“一人虚损潮热,肾偏坠,小肠气。四物加小茴香、吴萸、胡芦巴各五分,枳子、青皮、山楂,渐愈”[6]257,明确指出出自《丹溪医案》可为旁证;在“麻木”门中,“丹溪医案”条目下附了双行小字注解“中风篇载”(图2),记载了3则医案,说明这3则医案出自《丹溪医案·中风篇》,可知《丹溪医案》也分篇章,进一步说明该书是一部完整的著作。同时,这3则医案在《名医类案·中风》中也有收录,分别是“王从一”案、“胡清”案与“何澄”案[6]6-7。

图2
明余氏敬贤堂本《医经大旨》征引《丹溪医案·中风篇》3则医案
《医经大旨》所征引《丹溪医案》医案特征明显。如《中风》载:“何澄,患中风,四肢不知痛痒,麻木,乃气虚,大剂四君子汤加天麻、麦门冬八钱、黄芪、当归身。”[7]又:“姜晟,广信府人,年五十三岁,好饮酒,患中风,口眼㖞斜,搜风汤内加黄连姜制、地龙、全蝎各八钱、羌活、荆芥各一钱。”[7]其余皆如此。可见,《丹溪医案》所收录的医案,文字叙述简洁,内容完整,通常记录了患者姓名、籍贯、年龄、诊断、症状、治法及方药,当为诊疗时的原始医案。有的医案还记录了病人服药后的病情状况,是否服药后痊愈,如《中风》载:“邱信,常山县人,年四十三岁,患中风肚甚疼,口眼㖞斜,苏合香丸服之就愈,后加姜汁、竹沥全愈。”[7]可见这些医案当为诊疗之后补记或门诊病例再次整理而成。

《医经大旨》所征引《丹溪医案》医案编写体例有别于他书所记载朱丹溪医案。以《名医类案•伤寒》为例,本篇共收录朱丹溪医案34则,依据《丹溪医案》医案特征,可以看出除了第1则外,其余33则皆出自《丹溪医案》,且33则中有13则见于《医经大旨•第二伤寒》中。考其第1则医案,“丹溪治一人,旧有下疳疮,忽头疼发热自汗,众作伤寒治,反剧,脉弦甚七至,重则涩。丹溪曰:此病在厥阴肝,而与证不相对。以小柴胡加龙胆草、胡黄连热服,四贴而安”[6]30。成书较《名医类案》更早的傅滋《新刊医学集成》也同样记载[8]。而《丹溪医按》作:“朱仁五官,近三十岁,旧有下疳疮,屡求治,以不能忌口却之。一日头痛发热自汗,众作伤寒阳证治之,病反剧。予诊其弦,其七至,重按则涩。予曰:此病在厥阴,而与证不相应。速以小柴胡加龙胆草、黄连、胡黄连,带热服四帖,而病脱然。”[9]71此当为此案的原始记载。《丹溪医案》与《丹溪医按》所载医案相比较,前者更加简洁,且后者的医案被征引时多做了较多的文本加工,患者姓名多被删去。

《医经大旨》“丹溪医案”条目下此类医案总计96则,分别载于“中风”“伤寒”“湿证”“痢证”“痰证”“咳嗽”“泄泻”“内伤”“汗证”“头痛”“腹痛”“痿证”“手麻木”“便浊”“遗精”“水肿”“虚损”“诸血证”门中。《名医类案》中此类行文风格的医案也有60则,与《名医类案》收录的其他朱丹溪医案风格不同,集中记载于卷1“中风”“伤风”“伤寒”3门。其中30则见载于《医经大旨》“丹溪医案”条目之下,30则是《医经大旨》未载的,都应出自《丹溪医案》。《丹溪治法心要》收录医案颇多,且为其他诸板《丹溪心法》《丹溪纂要》所未见[10]。而《丹溪治法心要·医案拾遗》记载的31则医案[11],16则同样见载于《医经大旨》“丹溪医案”条目之下,另15则《医经大旨》未载的亦行文风格相同,说明此部分医案都出自《丹溪医案》。由此可见,《丹溪医案》所记载的医案应当远不止这三本书中收载的141则。

2 《医经大旨》征引《丹溪医案》篡入部分考证
《医经大旨》征引的“丹溪医案”条目之外,除许胤宗医案1则与《医学正传》虞恒德医案6则,尚有源自朱丹溪其它著作的医案,考察其来源,是转引自明代卢和《丹溪纂要》。

如《丹溪纂要》记载一案:“一人勤劳而有艾妻,且喜酒。 病反胃半年,脉涩不均,重取大而无力。便燥,面白形瘦,精血耗故也。取新温牛乳细饮之,每次尽一杯。昼夜五七次,渐至八九次。半月便润,月余而安。然或口干,盖酒毒未解,间饮以甘蔗汁少许 (一云先与蔗汁煎六君子汤,加附子、大黄,饮之,大便稍润,乃以牛乳饮之,二月而安——双行小字)。”[12]《医经大旨·噎膈》几乎原文照录,小字注解相同。而这则医案的原始出处是《丹溪医按》,“台州一木匠,有艾妻……先与甘蔗汁煎六君子汤,加附子、大黄饮之,俟大便稍润,令以牛乳汁常温饮之,其余菜果粥饭皆不入口,近两月而安”[9]55。可以看出,小字注解是卢和依据《丹溪医按》所作,贺岳《医经大旨》转引,而并非其本人所作,可证明贺岳有从《丹溪纂要》中征引医案。

冠以“丹溪医案”条目的117则医案中,有4则为《医学正传》虞恒德医案。另有17则医案同样见载于《丹溪纂要》,而且并非《丹溪医案》与《丹溪纂要》内容互有重叠,也是贺岳编写《医经大旨》时征引自《丹溪纂要》。

如戴原礼《金匮钩玄》载:“张子元气血两虚,有痰,痛风时作,阴火间起,小便白浊,或带下赤白,方在前痛风中。”[13]157《丹溪纂要》亦征引,作:“一妇人气血而虚,有痰,痛风时作,阴火间起,小便白浊,或赤带下,用青黛、蛤粉、椿、大滑石、干姜、黄柏(炒),为末,神曲糊丸,仍用燥药。”[14]将患者“张子元”误为“一妇人”。《名医类案》《丹溪心法》皆作“张子元”。考张子元,元至正年间(1341—1368),方国珍占据浙东,自置江浙枢密院,分治上虞新城,张子元任同佥枢密院事[15]。《医经大旨》作“一妇人”,应为征引自《丹溪纂要》。

再如《医经大旨·痛风》“丹溪医案”条目下载:“一老人,性急作劳,两腿痛甚,此兼虚证,宜温补,与四物汤加桃仁、陈皮、牛膝、生甘草,入生姜研,潜行散热饮,三四十贴而安。”[5]《丹溪纂要》中的记载与此相同。《格致余论》记载:“东阳傅文,年逾六十,性急作劳,患两腿痛甚,动则甚痛。予视之曰:此兼虚证,当补血温血,病当自安。遂与四物汤加桃仁、陈皮、牛膝、生甘草,煎入生姜,研潜行散,热饮三四十贴而安。”[13]23可见,这则医案是卢和据《格致余论》中的医案删改而来,贺岳《医经大旨》再次转引《丹溪纂要》。

此外,《医经大旨·痛风》载:“一妇人素多怒,因食烧肉,面肿不食,身倦,脉沉涩,左豁大,此体虚有痰,气为痰所膈,不得下降,当补虚利痰为主,每早以二陈汤加参、术,大剂与之,后探吐出药,辰时后用三和汤三倍术,睡后以神祐丸七丸克其痰,一月而安。”[5]原文亦见于《丹溪纂要》。而此案最初记载于《丹溪医按》,“孺人五十余岁,素多怒,因食烧肉,次早面肿,绝不思食,倦怠,脉浮沉涩,独左豁大。予作体虚有痰,气为痰所隔不得下降,当补虚利痰药为主。每日早以二陈汤加参术,大剂与一贴,后探令吐出药;辰时后,用索矩三和汤三加白术;至睡后,以神祐丸七丸以挠其痰。如此一月而安”[9]25。

由此可见,这17则医案征引自《丹溪纂要》,是卢和据《格致余论》《丹溪医按》《金匮钩玄》等书中医案删改润色而成,后被贺岳原文征引入《医经大旨》。

3 《医经大旨》征引《丹溪医案》的文献价值
讨论《医经大旨》所载《丹溪医案》的文献价值,首先有必要对其真实性进行考证。这批医案不仅数量较多,书写体例独特,而且患者基本信息详实,有的患者有史可考。如患者周本道,“台州人,元末为长兴州判官,明于经术,优于政治,惠爱及民,至今称之”[16]。《丹溪医案》记载:“周本道,伤寒头疼,略寒,小柴胡汤加人参、白术、川芎、当归、白芷。”[7]《局方发挥》亦记载其“年近四十,得恶寒证,服附子数日而病甚”[13]92,求治于朱丹溪。病好后,周氏“官于婺城,巡夜冒寒……以猪腰子作片煮附子,与三贴而安……知其附毒易发,彼以为迂。半年后,果发背而死”[13]48。患者张景初,元至正年间(1341—1370)任广信府推官,“患痢疾,赤白相和,身发热”[7]求治于朱丹溪。再如“痢证”门记载一则医案,“卞千户1,年四十六岁,黄岩县人,患痢疾久矣,服丸愈……”[7]。“元升黄岩为州,州有千户添设,诸寨为巡检司,制防视宋有加。”[17]这也与朱丹溪生活年代相符,医案即使非丹溪所记,也是亲炙弟子所录。

《医经大旨》征引的《丹溪医案》文献,直接证明了《丹溪医案》与《丹溪医按》为二本不同医书。《丹溪医按》有抄本传世,流传有序[18],已于2005年收录于《丹溪逸书》点校出版。《丹溪医案》至今未发现抄本、刊本,二书是否为同一本书,一直以来聚讼纷纭[19]。如《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将《丹溪医案》的史志书目记载出处,放在《丹溪医按》提要之内,混为一书。现将《医经大旨》征引《丹溪医案》的内容与《丹溪医按》内容相比对,无一例医案重复,足以证明《丹溪医案》与《丹溪医按》为二本不同医书。

《医经大旨》所载《丹溪医案》的医案保存完整,既可窥见《丹溪医案》原貌,也可用以参订《名医类案》《丹溪治法心要》等书中所录朱丹溪医案。《名医类案》在收录《丹溪医案》中的医案时,对其内容有所删改,或删去患者姓名,或删去患者籍贯,如《名医类案·中风》所记载的姜晟为广信府人,邱信为常山县人,徐浦二为浦江县人,顾京一为黄岩县人。这些地名皆为义乌周边地区,在《名医类案》中皆已删去。《丹溪治法心要》中征引的《丹溪医案》内容,也已经进行了删改,患者姓名等信息已删去,统一改为“一人……”“一人患……”。

再者,如《丹溪医案》记录这些医案时,习惯称患者为“某某官”,如徐浦二官、顾京一官(图3)。江瓘在编写《名医类案》时,将“官”字皆删去。其在《凡例》中说明,“某人案惟先达著名者,则书其字号或官,如朱子注书例,凡先达称官称爵称字号之类;案可采而声未著者,直书其名,欲人易晓也”[6]凡例。他理解为这些人虽为官,然声名不显,故将“官”字删去。清王应奎《柳南随笔》载:“吴俗以行次称人曰‘官’,在古已有之。骆宾王《秋日送尹大赴京师序》云:‘尹大官三冬业畅,指南台而拾青’。又《秋夜送阎五还润州诗序》云:‘阎五官言返维桑,修途走金陵之地。’”[20]可见,江浙一带旧时按排行次序称人时,加“官”字表示尊重,并非表示官职。如“徐浦二官”案,《丹溪医案》记载:“徐浦二官,浦江县人,好酒色,妾四人有色,患中风,四肢麻木无力,半身不遂,四物汤内加天麻、苦参、黄柏、知母、人参、白术、黄芪、僵蚕、麦门冬、全蝎(而愈)。”[7]《名医类案》作:“徐浦三,好色,妾四人有色,患中风……。”[6]6这样的医案,在《名医类案》中共35案,虽无碍于临床,但从文献学的角度,有必要还原文献本来面目。

图3
明余氏敬贤堂本《医经大旨》征引《丹溪医案》“丘信”案、“徐浦”案与“顾京”案
其次,可以发现,这些患者名字的命名方式有的是“姓+汉字+数字”形式,如徐浦二、顾京一、王从一等,在《医经大旨》中共有37则。从古至今,人的名字多种多样,其中有以数字为人名,这种人名命名方式由来已久。宋元时期,南方地区的普通民众使用的数目字人名是他们的正式人名。近来发现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公文纸本《魏书》纸背文献,多数文书系元代江浙行省所辖诸路及相关司县的行政公文,这些文书中人名约90%为数字式人名,而“姓+汉字+数字”的姓名形式在《魏书》纸背文献中又最为常见[21]。上海图书馆藏宋刻元印本《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纸背公文,记载了900户元代湖州路户口、事产登记,其性质是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湖州路户籍册。在这批文书中,数字人名占98.08%,“姓+汉字+数字”的姓名形式也大量存在[22]。这些文书的发现,再一次为证明这批医案记载于元代提供了有力证据。

元末明初,江浙地区出现了一大批朱丹溪的私淑弟子,他们著书立说,传播丹溪之学。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托名朱丹溪的医书,以致卢和编写《丹溪纂要》时说,丹溪“制作本率略,复传久致讹,且有杂以他说己意者。使今之人欲为医,不能舍先生之书;即其书,无以的先生之真,深为憾焉!”[23]。由此可见,在朱氏去世后,留下的众多医案是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虽不能亲炙丹溪,也能较为完整的学习朱氏的学术思想。如对于咳嗽的证治,虞抟《医学正传》记载:“喘嗽遇冬则发,此寒包热也,解表热自除。枳壳、桔梗(各一钱)、麻黄、防风、甘草、陈皮、紫苏、木通、黄芩(各等分)。如严寒,去黄芩,加杏仁五分。”[24]109并说此为丹溪方法之一。《丹溪心法》记载:“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宜养血以流动乎气,降火疏肝以清痰,四物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姜汁之类。”[25]这2条方法,来源于《丹溪医案》的2则医案,“何宇亨,年四十五岁,患咳嗽,遇冬则发,此乃寒包热也,宜解表,则热自除,治法用枳壳、桔梗、半夏、陈皮、加麻黄、防风、紫苏、木通,黄芩。寒嗽甚,加杏仁,去麻黄、黄芩”;“张光显,年四十二岁,患肺胀咳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降火疏肝以清其痰,四物汤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7]。可以看出,丹溪学派的私淑者,将朱氏的医案改为一条条成法,作为疾病施治的一般规律,在临床中可以直接套用。同时,虞抟又强调了丹溪的“活套”,他说:“凡集诸贤成方,盖为后学设绳墨耳。学者不可固执古方以售今病,故又以丹溪活套备录千各条之后,欲使后学执中之有权耳”[24]4,提倡根据病情适当加减。这种“成法”与“活套”相结合的做法,使学者有门径可入,扩大了丹溪之学的传播,又适合临床需要,化繁为简。

4 小结
《医经大旨》所载《丹溪医案》文献的发现,证实了《丹溪医案》确有成书,与《丹溪医按》并非同一本书,且所记载医案特征鲜明,自成体系,除了《名医类案》《丹溪治法心要》中有部分记载外,未见丹溪及其弟子所著书中有所记载。这些医案即使非丹溪所记,也是亲炙弟子所录,较全面的体现了《丹溪医案》的原貌,可用以参订、校勘他书所载朱丹溪医案。同时,首次发现的46则医案,丰富了丹溪学的研究,可为临床提供借鉴。

1
千户,官名,金朝始置,为世袭军职。

参考文献
1胡震亨. 海盐县图经[M]. 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1166.
2嵇曾筠,李卫.雍正浙江通志:5[M]//凤凰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浙江.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0:157.
3薛清录.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793.
4贺岳. 医经大旨:凡例[M]. 明余氏敬贤堂刻本.
5贺岳. 医经大旨:卷2[M]. 明余氏敬贤堂刻本.
6江瓘. 名医类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7贺岳. 医经大旨:卷1[M]. 明余氏敬贤堂刻本.
8傅滋. 新刊医学集成[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353.
9刘时觉,薛轶燕. 丹溪逸书[M].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
10刘时觉. «丹溪心法»及朱氏相关著作考[J]. 中华医史杂志,1995,25(2):111-113.
11高子正. 丹溪治法心要[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1.
12卢和. 丹溪纂要[J]. 浙江中医杂志,2002(6):23-26.
13朱丹溪.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14卢和. 丹溪纂要:卷5[M]. 明书林乔山堂刻本.
15唐煦春. 上虞县志[M].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0:769.
16赵定邦,丁宝书. 长兴县志[M].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83:1786.
17陈钟英,王詠霓. 黄岩县志[M].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5:874.
18刘时觉,薛轶燕. «丹溪医按»的流传和考证[J]. 中华医史杂志,2005,35(2):79-82.
19朱丹溪. 朱丹溪医案[M]. 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3:234.
20王应奎. 柳南随笔·续笔[M]. 北京:中华书局,1983:28.
21张重艳.别具一格的元代数字式人名——从公文纸本«魏书»纸背文献谈起[J].河北学刊,2015,35(3):167-171.
22魏亦乐.宋元时期数目字人名新说——以新发现元代湖州路户籍文书及宋元碑刻文献为线索[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20(1):33-80.
23卢和. 丹溪纂要[J]. 浙江中医杂志,2002(1):23-26.
24虞抟. 医学正传[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
25朱丹溪. 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丹溪心法:大字版[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109.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