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红,其实可以有标准。现在有一种“比色计”的仪器,非常精准。只是哪个中医愿意用啊?
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一种“色条”的纸带,放在病人旁边,然后和病人一起照像下来。这样的对比就非常客观了。目前网上医生泛滥,往往要求病人发来舌象照片,却不知使用色条参照,导致拍摄的光线和像素产生失真。其实若把色条放在边上,若是失真就会一起失真,还是可以对比的。
但是要知道“红”这个概念是相对概念,不是绝对概念哦。
比如说,某位患者,天生舌尖就比较红。如果按照绝对概念,用比色卡去对比的话,那岂不一辈子都不正常?
非洲黑人也个个脸色黧黑?
 
红,其实可以有标准。现在有一种“比色计”的仪器,非常精准。只是哪个中医愿意用啊?
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一种“色条”的纸带,放在病人旁边,然后和病人一起照像下来。这样的对比就非常客观了。目前网上医生泛滥,往往要求病人发来舌象照片,却不知使用色条参照,导致拍摄的光线和像素产生失真。其实若把色条放在边上,若是失真就会一起失真,还是可以对比的。
“把色条放在边上,若是失真就会一起失真”,这个就必须要求网络另一端的医生使用同型号的色条,方便知道真正的颜色是什么样的。这样一来,天南海北所有人只能共用一套了,然而人在不同地方不同工作环境饮食等因素,造成这种颜色可能标准色条无法全面照顾到位,这确是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就算全部的颜色都考虑到,恐怕根据细分程度不同,也有几十上百种,这倒还没关系,也就麻烦点,但问题在于,不同人有可能出现不同的颜色,但是病机相同。那么还是把问题抛给了人。总之,中医标准化,非常非常难。只要能标准化,那就可以直接通过机器来诊断了。
 
色条,实际上早就有了,而且是国际标准,主要应用于纺织工业。不然的话,出口的衣服、丝线、绣品颜色不对,就会导致退货!只需要纺织厂或丝线厂提供国际标准的色条就行了!我们中医界不会连跨行业的互相支援都不懂吧?
怕只怕“老猪腰子”,盲目自信,自以为是!要知道,既使是世界著名的画家,老了以后也会把一切颜色看淡,主观以为年轻时期的画作着色太浅!那么,当一个中医成为“老中医”以后,会不会因为眼光的问题而把过多的病人断为寒证呢?
至于天生的特例,会影响大局吗?那是不会的。右位心,左撇子,对现代医学产生了干扰了吗?既然对西医都无伤大雅,对中医就有严重影响?
 
纺织厂或丝线厂提供国际标准的色条那是针对衣服布料之类,不存在个体的生活环境以及饮食习惯造成的差异,但人的体质导致各个症状的反应就不一样了。

“世界著名的画家,老了以后也会把一切颜色看淡,主观以为年轻时期的画作着色太浅!”这是审美原因,基于艺术的,自然没有太绝对的标准,但医学经验则不一样,绝不会出现因为审美而产生判断误差,只会越来越精确。看看庖丁解牛的故事,一开始都喜欢利刃,砍削自如,但很快就刃卷了,后面炉火纯青之后,普通刀子都可以用好几年,因为完全是从肌肉骨骼间隙中切,丝毫不费力,也不折刃。所以,舌苔颜色对应什么证,时间长了,经验只会越来越丰富和老到,不可能出现除了视力原因之外的偏差。所以 当一个中医成为“老中医”以后,是不存在眼光的问题而把过多的病人断为寒证的。
 
素阴阳离合论: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这由厥阴之表所致。厥阴所以之表,是阴阳气相接以为和。这是少阳少阴为枢,由厥阴从中参和。厥阴参与这个和,是本着少阴由右而上升,则少阳就当由左而下降,或少阳由左而上升,少阴亦当由右而下降。如此便是阴阳气相接以为和了。故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人之行走,两足能不如是乎!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阴中含阳 阳中含阴,生化无穷。医学 归根结底是用来看病的。如此多的理论对看病有意义吗?“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不也是一种态度吗。
 
素阴阳离合论: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这由厥阴之表所致。厥阴所以之表,是阴阳气相接以为和。这是少阳少阴为枢,由厥阴从中参和。厥阴参与这个和,是本着少阴由右而上升,则少阳就当由左而下降,或少阳由左而上升,少阴亦当由右而下降。如此便是阴阳气相接以为和了。故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人之行走,两足能不如是乎!
这个解释我觉得挺好。
 
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气里形表不相成以为病。
 
哈哈,各位,可真没少解释,可以离开了上古纯正自然科学。
提示一下吧:左右,是指运动!
 
我们现代人看古典医籍论述,首先就要分清述事逻辑。古人常用的逻辑有两类,一为举例型论述;二为概括型论述。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逻辑结构,不可不察!
《内经》整段原文如下: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
前四句,都是举例型论述。
万物之上下不止于天地,不过以天地来举例;
阴阳的差异不止于男女,不过以男女来举例;
阴阳之道路不止于左右,不过以左右来举例;
阴阳之征兆不止于水火,不过以水火来举例。
只有最后一句,才是概括性总结:
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
能,就是能量;使,就是作用的方向。
阴阳,就是世间万物的能量作用方向!这不是举例,而是总的概括,没有什么事物能逃脱其外。对于万事万物,其能量作用方向概括性地分为两类,即为阴阳。其中,向内聚敛为阴,向外发散为阳,例子已经举在前面了,这不过是一些非常浅显的道理!
所以我才说,高等学府的某些人,既不通古文,也不通逻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岂可得乎?
 
经典之著,为文简纯。因为左右列于方位中。皆本阴阳离合而言。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是以东西南北方位为准。天运当以日光明。月为阴,日为阳,大小月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人亦应之。日出于东自左而升,月出于西自右而降。此因左右列于东西方位之间,圣人从天之运以为道,故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读经典,不仅要知文法,而且要知逻辑。
左升右降,只是阴阳的道路(运动轨迹)之一,而不是全部,这是可以确定的。
地球转动,也只是宇宙运动(阴阳现象)之一,而不是全部,这也是可以确定的。
所以,举例性论述与概括性论述这两种逻辑必须分清,绝不可以互相取代。
 
古中国人对于逻辑,没有西方人那么重视,也没有人写过《逻辑学》。这种现象的弊端,可见于诸多经典。
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便是战国中后期(公元前298年),在平原君的组织下, 公孙龙与孔子七代孙孔穿,以“臧三耳 ”为命题的一场极有意义的辩论。
【周纪】 原文:
平原君好士,食客尝数千人。有公孙龙者,善为坚白同异之辩,平原君客之。孔穿自鲁适赵,与公孙龙论臧三耳,龙甚辩析。子高弗应,俄而辞出,明日复见平原君。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辩也,先生以为何如?”对曰:“然。几能令臧三耳矣。虽然,实难!仆愿得又问于君:今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其亦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无以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辩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终必受诎。
译文:
平原君好养士,门下食客常有几千人。其中有个公孙龙,善于作“坚白同异”的辩论考证,平原君尊他为座上宾。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与公孙龙辩论“奴婢有三个耳朵”的观点,公孙龙辩解十分精微,孔穿无以对答,一会儿就告辞了。第二天他再见平原君,平原君问:“昨天公孙龙的一番论述头头是道,先生觉得如何?”回答说:“是的,他几乎能让奴婢真的长出三只耳朵来。虽然如此,毕竟不是事实。我想再请教您;现在论证三个耳朵十分困难,又非事实;论证两个耳朵十分容易而确属事实,不知道您将选择容易、真实的,还是选择困难、虚假的?”平原君也哑口无言。第二天,平原君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再和孔穿辩论了,他的道理胜过言辞;而您的言辞胜过道理,虽可得呈于一时,久后必有问题。”
现在大家来看:
什么叫做“理胜于辞”?道理本来是对的,却不善于用语言逻辑来表达!
什么叫做“辞胜于理”?非常善于巧言诡辩,明明是歪理,却能使人无法辩驳!
这叫什么状况?这就叫作“没有逻辑规范”!公孙龙与孔穿都是名人大家,而且还在平原君这样一个权威人士的监督之下,却由于当时中国没有逻辑规范,正确的一方竟然辩不过错误的一方,这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而且是千古的教训!
如果这个时候有一本《形式逻辑》,公孙龙会赢吗?孔穿会输吗?平原君会无法分辨对错吗?都不会!
至于孔穿第二天所说的那番话,虽然打动了平原君,却并不是从逻辑上说事,只是运用了一种类似“奥卡姆剃刀”的原则:论证三个因素比论证两个因素困难,所以为了省事,不要额外增加一个因素!
历史上,关于这件事,直到后来邹衍见到平原君说了一番话,才稍微有了一些逻辑规范的初步概念。邹衍所说的大意是:“所谓辩论,应该区别不同类型,不相侵害;排列不同观点,不相混淆;抒发自己的意旨和一般概念,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如此,辩论的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胜者也能获得有益知识,这样的辩论对双方都有益处。如果用繁文缛节来作为凭据,用巧言饰辞来互相诋毁,用华丽词藻来偷换概念,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就会妨害治学的根本道理。那种纠缠不休,咄咄逼人,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做法,有害于君子风度,我邹衍不屑为之。”
我们不禁要为邹衍举手叫好!
然而遗憾的是,邹衍并没有把他所主张的这些逻辑规范编写成书,他所留下的《邹子》只是记叙了“五德始终说”;而且就他对平原君的这番言论来说,也不是以严肃逻辑规范为主旨,而是以“与人为善、双方有益”的心性为主旨。于是,假如就是有人心怀恶意胡搅蛮缠呢?中国的“正人君子”似乎依旧无法运用逻辑的武器加以澄清!而且千百年来,由于不习惯于运用逻辑,中国古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基本上是各自孤立,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
所以,直至现代,如果我们这些中医人还不能以逻辑的武器来分析古典医籍和古中医理论,中医只会消亡,很难与时俱进!
 
金匮要略中风厉节病脉证治篇:……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此谓不遂,即谓因病而致左右不遂阴阳之道。8
 
“理胜辞不胜”。这个时候,就不需要“圣人面南而立了”?
 
形式逻辑是对于客观事物的表述上的规范。那么这种逻辑也有其适用范围。中医是不能全部使用形式逻辑的,否则就和自然科学一样,根本不会出现学不会难懂的问题。为何会这样?因为中医本身不是自然科学,它用的是辩证逻辑,和兵法、烹饪、音乐类似,以和谐或调和为主,讲究灵活。形式逻辑用在这里太死板。

比如做菜、做食物怎么才好吃?每个人口味不同,当然方法可有灵活调整。国外人看中国菜谱就傻眼了,因为他们看到“盐少许”,“味精适量”之类的字眼,就不会做。因为他们脑子很死板,文艺复兴发展出来的西方文化只会认死理,麦当劳、肯德基精确到具体配料的多少量,加热多长时间,丝毫不差,当然做出来的口味全都是一样——这也是他们所自豪的,毕竟品牌要稳定,口感也一样。

音乐也一样,中国就没有西方这些和声理论,旋律要满足什么要求,不能怎么搭配——但在中国全然没这个约束,一首曲子调性可以随意变,刚开始听起来还挺明亮,中间转为有点忧郁,后面又明亮,调性游移不稳定,而这在西方是非常忌讳的。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曲子不好听,或者没有规则就无法掌控。

看看被形式逻辑所浸染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全都都是书呆子的形象,对于变化太多的,他们就沙雕了,就不会了。你就不难理解他们为啥学不会中医。因为人体生病从来都不跟你讲标准和规则,毕竟每个人体内的可变因素以及外界环境可变因素太多了,我们无法完全掌握。无法掌握就会慌,慌了就会抓住救命稻草式地用各种西药,就如同美国打仗只会呼叫飞机炸,炮弹轰,然后士兵在坦克掩护下推进。说白了,死板得很——这就是为何我军武器装备极度落后,后勤线还被轰炸的志愿军,仍然能把美联合国军抵抗在三八线的原因,因为中国人的文化思维是灵活的。

又比如马谡熟读兵法,被诸葛亮青睐,在收降姜维之前一直有意把他作为接班人培养,但马谡不也失街亭了吗?开阔道路无险可守,故而上山扎营(兵法说兵力少就要守险要),结果被团团围住,他还认为类似背水一战凭借士兵顽强求生欲俯冲下攻能打败敌人,熟料被断水道又放火烧山而败。要知道那小山包是孤山,在兵法中称这样没有后路而且极度危险的地方为“死地”。熟读兵书的他怎会不知道?诸葛亮在他出发之前还说要当道下寨,其战略目的就在于阻碍张郃等人快速驰援,在于迟滞敌人行军,而不是杀敌或固守。他不会变通,认死理,所以失败。

又如,在古代战争中,想要取胜是需要考虑多方因素的,但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有很多情况是说不准的。所以,但凡是想取得胜利的军队,除了军队本身的实力之外,还需要对战场形式有一个灵活的变通。也就是要考虑战场上多方因素。去打仗,敌人逃跑要不要追,如果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那么遇到伏兵怎么办?又或者,不去追,但就丧失了可将其消灭的千载难逢战机,使得敌人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如果追的太厉害,对方会不会激起斗志,反而越战越勇呢?凡此种种,都需要去做一个合理的考量。 很多人以为是“穷寇勿追”。但毛主席却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难道作为指挥战斗经常胜利的他也会犯这么简单的错误吗?并不是。《孙子兵法》说: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兵法说的是勿遏、勿迫。意思是不要阻拦也不要逼迫,否则敌人会拼了命死战。追还是要追的,只不过具体怎么追,怎么打也要看当时的战局态势以及敌我情况。

中医病邪正气斗争就如同打仗一样,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无法用形式逻辑去讲清楚,只能用辩证逻辑去分析,用基本原则去灵活变通。
 
素问阴阳离合论因何为圣人南面而立为论?因眼为命门由太阳所结,不可相背,本当正面以对之。而所谓前曰广明,是太阳根于至阴以为开。脉要经终篇: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这是冬至后,日所出处地之东南,正于圣人南面而立左足外侧至阴穴相对应。其间已是昼时渐长,未及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故曰: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而后三月四月 ,春分之际,日出正东,其间昼夜时间相等,故曰:天气正方 地气定发 ,人气在脾.。夏至,日出东北,日所出处正于南面而立圣人左手之少泽穴相对应。故曰: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 ,人气在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