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民间中医师承脉法

脉者,气之宗也。阴阳各行二十五度,会于太渊。必以平旦,饮食未进,查疾于无形之中。
 
脉者,气之宗也。阴阳各行二十五度,会于太渊。必以平旦,饮食未进,查疾于无形之中。

是的。这个在以后的内容会涉及到。目前还只讲述脉象。
欢迎讨论交流。
 
本帖最后由 fubabazyg 于 2013-12-11 10:07 编辑

现在来说说紧脉吧。
紧脉的形态,主要在“紧”字上做文章。怎么个紧法呢?《素问》指出:“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意思是说紧脉有刚劲的形象。张仲景则用“如转索无常”来形容紧脉,意思是犹如绳索的转动一般,具有绷紧的感觉;王叔和则说“数如切绳”,意思是犹如手指按在绳索上的哪种感觉,与仲景的意思一脉相承;但二人却终究不肯说破,朱丹溪则是一语捅破玄机,则说“如纫箄线,譬如以二股三股纠和为绳,始得紧而成绳”,就这样,紧脉的形态就更加惟妙惟肖了,也就是说,紧脉除了刚劲有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它在指下的搏动,令人有一种左右旋转而紧急的感觉,好像摸到无数次转动的绳索,又好像是在按切绳索;又好像摸到联缀竹木筏的绳索那样地紧急有劲。换句话说,紧脉不仅来往有力,还有绷急、绞转,枭动夭矫的形态。这个在民间更容易理解,因为民间有不少自己制作绳索的经历,但凡见过的,自然不会忘记。倘若城镇之人未曾见过如何制作绳索,不妨去买一根较粗的绳子来,看看制作过程中那股绞动的劲儿,那紧脉的形态就跃然纸上了。
 
脉虽有二十七种之多,但每种脉皆能在临床上出现吾不信也。故余较认同脉理八钢辨证,浮 沉 迟 数 滑 涩 虚 实。景岳《脉神章》周学海《脉书四种》绍琴《文魁脉学》柯韵伯《脉法》可互相参看。
 
脉虽有二十七种之多,但每种脉皆能在临床上出现吾不信也。故余较认同脉理八钢辨证,浮 沉 迟 数 滑 涩 虚 实

呵呵。脉象二十七种是医者必须掌握的,临床中常见的却没有二十七种,若不掌握,若是遇到则可能混淆。
 
菩提医灯; 说:
菩提医灯 发表于 2013-12-1 17:50
现在来说说紧脉吧。
紧脉的形态,主要在“紧”字上做文章。怎么个紧法呢?《素问》指出:“来往有力,左右

先贤所述脉理多比喻法,如轻刀刮竹,细雨粘沙,按类琴弦之类,读者若无亲身体验,反复领悟,虽读至白发亦无长进。
 
先贤所述脉理多比喻法,如轻刀刮竹,细雨粘沙,按类琴弦之类,读者若无亲身体验,反复领悟,虽读至白发亦

取象比类,就是体验中医。我们学习中医亦然。不亲身体验,永远弄不懂其中的奥秘。
 
菩提医灯; 说:
菩提医灯 发表于 2013-12-3 14:42
呵呵。脉象二十七种是医者必须掌握的,临床中常见的却没有二十七种,若不掌握,若是遇到则可能混淆。

以脉定病,以脉主症多乱后人耳目,故衍变成二十七种之多。若不结合四诊,光谈脉理即是欺人。脉法本不分民间或宫廷,一切皆以诊病作为对象,学者不可买椟还珠。
 
以脉定病,以脉主症多乱后人耳目,故衍变成二十七种之多。若不结合四诊,光谈脉理即是欺人。脉法本不分民

非也,非也。虽是四诊合参,正如吴鞠通所说,“四诊之法,惟脉最难,亦惟脉最为可凭也”。王叔和创24脉,李时珍创27脉,李中梓、李延昰创28脉。难道他们都错了?
 
非也,非也。虽是四诊合参,正如吴鞠通所说,“四诊之法,惟脉最难,亦惟脉最为可凭也”。王叔和创24脉,李

试问历来《伤寒论》注家不下百余人,这是为何?
无非自己都看不懂而已。其注释越多,思绪越繁。同样脉法亦是如此,脉象分的越细,临证越是困难。昔贤李时珍、李中梓虽有功于医林,但至于脉学上纯是步王叔和后尘而已,无甚发挥。又如近代备受追捧的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现竟已晋升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余读是书每多质疑,其人只不过继承叶天士之余韵而已,其医术尚待考证,何足以谈脉也。
 
试问历来《伤寒论》注家不下百余人,这是为何?
无非自己都看不懂而已。其注释越多,思绪越繁。同样脉法

阁下所言也可以说是一家之言,但毕竟脉学还是中医诊断的一个很重要的技能。
它不仅是技术,也是学问。我们今人不仅要继承,还要传承。
 
菩提医灯; 说:
菩提医灯 发表于 2013-12-3 20:40
阁下所言也可以说是一家之言,但毕竟脉学还是中医诊断的一个很重要的技能。
它不仅是技术,也是学问。我

任何学术皆是一家之言,余最崇古,尤喜脉法,尝考《褚氏遗书》以尺为寸,以寸为尺;《太素脉》以左右脉互易;起初读时颇觉至理,后于临证却毫无干涉,又如《高氏脉诀》之杜撰,《丹溪脉诀》之牵强,岂能为之继承? 三李之书有功于医林,唯脉法今人不从其类也。仲景医中之圣也,《伤寒论》辨脉法中亦不过例举阴阳十种脉是也,后世柯韵伯,赵文魁脉法皆以此衍变而来,难道赵文魁是清宫太医就能算宫廷脉,而张仲景脉法只能是民间脉法吗?这显然是无稽之谈。
 
任何学术皆是一家之言,余最崇古,尤喜脉法,尝考《褚氏遗书》以尺为寸,以寸为尺;《太素脉》以左右脉互易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周学海在脉学四种种说,李时珍与脉学有何发明?殊不知,李时珍造下如此下里巴人的作品,为脉学的传承可谓是点燃了星星之火。
张仲景对于伤寒杂病以及方药却有大的贡献。对于脉学也有贡献,但后世脉法并不以仲景脉法为宗,为什么呢?为何以叔和的脉法为宗?很显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大医可能在某一个领域的成就很深,但并非是面面俱到。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周学海在脉学四种种说,李时珍与脉学有何发明?殊不知,李时珍造下如此下里巴人的作品

首先任何医学之传承不能与医学之本身划上等号。其次对于脉学之源流以谁为宗这不是重点,一切皆要以切合于临床作为评判标准。再次至于群众的眼睛是否雪亮我也要打个深深的问号,毕竟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余不学无术,仅对疑问发表个人言论而已。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周学海在脉学四种种说,李时珍与脉学有何发明?殊不知,李时珍造下如此下里巴人的作品

“一个大医可能在某一个领域的成就很深,但并非是面面俱到”,赞。
 
首先任何医学之传承不能与医学之本身划上等号。其次对于脉学之源流以谁为宗这不是重点,一切皆要以切合于

真理的确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么真理必须要被大众所接受。不然那叫什么真理?
阁下所言并非没有道理,但说脉学只掌握几种脉象还是不够的。需要不断开拓创新。
阁下日后研习更多脉学书籍,或许能够接受脉学的各家学说。
另外,阁下是个有心人,敢于质疑,这种精神可贵,望发扬之。
 
祛邪以补正,常法也。补正以祛邪,变法也。然脉之八纲,常法也。二十七脉象,变法也。路歧而同源,真理明然,岂众人不查乎?
脉书之繁不下于伤寒,博采众家之长理所当然,然拓之愈细,则道之愈晦,由博返约既是创新。
余非驳斥古人之非,任何学术都有发展至完善的过程,今人已踩在古人的肩上,理应归纳总结,去伪存真。如王鸿骥之《利溥集》、丹波元简之《脉学辑要》皆为近代归纳脉学之佼佼者,脉学源流,可思过半矣。
 
祛邪以补正,常法也。补正以祛邪,变法也。然脉之八纲,常法也。二十七脉象,变法也。路歧而同源,真理明然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若不知变通,如何由博返约,如何返璞归真?
若阁下直言李时珍二十七脉有误,大可撰文批判李时珍。更何况,知常达变是诊家必备神器,常和变二者皆为必须,缺一不可。学者不可舍本逐末啊。
 
二者之争鸣,铁拳对铁掌,可谓是不打不相识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