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访谈精华】刘更生教授:中医古籍的研读攻略

上医问道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11/22
帖子
136
获得点赞
16
声望
0
本帖最后由 上医问道 于 2015-8-18 15:50 编辑

《黄帝内经》到《难经》,从《神农本草经》到《药性歌括》,从《濒湖脉学》到《医学三字经》,从《难经》到《针灸甲乙经》,从《伤寒论》到《脾胃论》,从《辅行诀》到《医林改错》.历代先师大家,倾毕生心血,撰书立说以传后世,功德无量。如此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对后学说来部部经典,读来却步步难行。

经典到底要不要背?哪些需要背诵?还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
古籍怎么研读?有没有什么绝招和妙法?
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真的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对于古籍和现代语言习惯的差异怎么把握原著的本义?

11月9日,上医网上隆重邀请到刘更生教授做客上医访谈,和各位中医学子、临床医生分享“中医古籍的研读攻略”。

刘更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5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秘书长。
主要研究领域:中医医案、中医思想史、各家学说等。强调学习中医要“学死用活”、“书要知守”、“书用校读”等,对中医古籍的学习方法有深入研究,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著有《中医医案概论》《中医哲学基础九讲》《中医必背·红宝书》《中医必背·蓝宝书》等著作,任《医案医话医论名著集成》、《中医综合类名著集成》《实用中药辞典》等多部著作主编和副主编、并点校了《洞天奥旨》、《千金方》、《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等多部经典。

【阅读书目须知】

问:【纵然那么多中医古籍,想要细细阅读并非一日之事,对于中医古籍的学习是否应该给自己排一个合理的阅读顺序?如何从一个点涉猎到一个面?老师,您能否举例和大家分享一下经验?】
答:【阅读顺序】对于初学中医的人来说,读书有两条途径:一是由浅入深,即先从浅显易懂的开始,如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然后再向经典进发;一是由深而浅,即先读经典,然后再学基本知识。两条入径各有长处,但无所谓好坏,主要看个人的具体情况。
学中医一定要读书,我很赞成宋代史崧在《灵枢经》序中说的话:“夫为医者,在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王孟英则说:“识见之超,总由读书而得。”从读书的角度的看,教科书是不能代替读古籍的。

问:【能不能列一个大纲必读或基本要读的书籍?】
答:【基本阅读书目】有人问能否提供一个基本的阅读书目,我想把我总结《名老中医之路》中各位前辈的读书书目提供给大家参考。《名》共100篇文章,记载97位医家经验。经统计,被20人提及的阅读书目有:伤寒论65(人),金匮62,内经60,难经43,温病条辨29,汤头歌诀28,神农本草经25,医宗金鉴24,药性赋22,素问21,千金21,濒湖脉学20。虽然伤寒和金匮在前,但内经被分成素问和灵枢了,所以内经还应在前的。继濒湖脉学之后,还有温热经纬15,本草备要15,灵枢14,外台14,三字经14,临证指南医案12,本草纲目11,医学心悟11,诸病源候论10、景岳全书10,医方集解10,类经10。

问:【很多人说中医四大经典必须熟背,但是作为中医大四在校生,我想说在校期间根本没时间背啊,经典也只是背要求考的部分,但是都背了的话,真的对临床有好处吗?】
答:【四大经典】如果大学期间都没时间诵读,那哪里还有时间?背了是否有意义,我只想说一句:下工夫,才有功夫!当然,不是说四大经典需要全部背诵。

问:【您强调学习中医要“学死用活”、“书要知守”、“书用校读”等,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理解并实践好这句话?您能否举个例子说明呢?】
答:【打好基础守住关键】学死用活,就是中医最经典、最重要的东西要学死——记住!比如《内经》《伤寒》条文、方歌之类,必须记熟。在应用时,第一阶段,就是“用死”,用原文、原方;逐步到“活”。书要知守,即不必一上来就读那么多的书,能守住关键即可,不是一上来就“博采众长”。书用校读,指研究阶段,要对比,要研究。

问:【看到您的简介,您点校了《洞天奥旨》、《千金方》、《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等多部经典。想问老师,在您点校一本本经典古籍的过程中,是否对所点校的经典古籍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深度学习认知和平常的阅读学习存在哪些不一样?老师能否从几个方面说说您的体会?】
答:【阅读与抄写】点校一本需要反复几遍甚至几十遍地阅读,过去没有电脑时,还要抄写。所以,点校一本书,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点校过的书,认识上当然比一般阅读的书要要印象深,理解深了。比如我整理过《千金》,我对该书的学术特点(对疾病的认识、处方用药等多个方面)就比别的书要深刻。

【临证学习须知】

问:【看古典名著,如何看效果最好呢?学习中医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有人说就是背书,可是没有临床经验,实在难学?】
答:【次第】先熟而后思。没有基础,如何临床?

问:【大学里学习可以保持重点学习中医,而了解西医这样的态度学习呢?】
答:【基础】个人观点:大学期间就是打基础,不一定划分什么重点。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基础都重要。基础早一天打牢,就可能早一天入临证之门。

问:【学习中医达到什么地步叫入门!】
答:【入门】敢于给人看病,而且有基本思路,理、法、方、药能够基本贯通。虽然不一定一看就能好,但一般病能看、会看,大概就入门了。

问:【处方用药时,药的味数您是如何把握的?我觉得用药如用兵,“药少而精”与“药多而杂”您怎么看?我一直很郁闷,为什么同样达到治病效果,有的医生方子好大好大,有的医生仅仅数味药就搞定了?这样的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答:【摸索经验】中医治病并没有标准方案,与医生个人对疾病和治疗的理解有关,所以开方子差别很大。这是中医的特别之处,也是妙处所在。至于你个人如何处理,要慢慢摸索经验,时间久了,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这种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问:【我对经方小方情有独钟,可自己处方时,往往下笔就是15~20味药,不知您如何看待?怎么解决?】
答:【至简】先是“学死用死”,然后求变求活。

【文献价值例举】

问:【对于《濒湖脉学》的学习,如何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呢?老师能否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答:【濒湖脉诀】学习脉象,最好心中先有个“象”,这个“象”可以通过《濒湖脉学》先建立,如浮、沉、滑等,待到摸病人脉的时候可以相互印证。所以,《濒》的歌诀要背熟为好,这样越来越熟,诊脉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了。如果提前不建立,即使摸到了,也不知是何脉,别说“心中了了”,而是“心中无无”。所以要熟记。

问:【老师能否谈谈《辅行诀》这本书的价值?】
答:【辅行诀】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其中涉及早期组方的问题。但对于初学来说,可能价值不大,因为一下子弄不懂。所以,若是初学,可以先不要学它。

问:【首先要感谢老师你为我们整理了红蓝宝书这两本好书。然后问老师几个问题:1、关于各种古代书籍版本的问题,是不是以人民卫生出版社最好呢?2、关于不同出版社的出版同一本书,我们应该怎样分辨?3、对于千金方,外台秘要这两本大书应该怎样读,感觉太浩瀚了,读起来好吃力?】
答:【版本的问题】问得很好,可能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趁今天访谈开始前的时间,我简单回答一下:1.关于版本,当然是要讲究一下的,但并不绝对。一般说来,凡是整理过的通常比不整理的要好,尤其是名家整理的,大多是可以信赖的。至于出版社,人卫是很好的,但具体到某一书,也不能绝对化。2.同一书,不同出版社,如果是名著,大概也不至于有很多差别。但有些出版社的确不负责,整理后的古籍错误很多,一定要慎重选择。购书前要仔细看看,如果一打眼就有错误,那就不必买了。3.《千金》和《外台》一类书,不适合初学阅读,如果有一定水平,需要提高的话,则应该阅读,而且要深入阅读。以上回答,请参考。

【古汉语与背诵须知】

问:【因古籍和现代语言习惯的差异,怎么把握原著的本义?对于古汉语不是很好的同学,学习古汉语,您有什么书籍推荐吗?】
答:【古汉语】我觉得学古汉语,教材就行。

问:【有人认为学中医应该先学好古汉语然后研读古籍,您认为这与中医药院校培养模式有冲突没?经典古籍到底有没有必要背诵,比如针灸临床与针灸医籍之间的关系?要怎么把握这些问题?】
答:【古汉语】学中医要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因为要读一点古籍,这与培养模式没啥关系。古人师带徒不学古汉语,但人家本来就用当时的语言,我们今天不一样,所以要学才好。【关于背诵】不背是肯定不行的!比如你连穴位在哪里不知道,如何给人扎针?往哪里扎?如果熟悉了《标幽赋》,对临床就很有帮助。一定下功夫,你才有功夫!

问:【在古籍中遇到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读不懂,中医也不像西医那样有个一定标准,而且缺乏临床经验,读到不懂的地方就容易产生怀疑,甚至从而失去信心。四大经典,语言简练古奥,只能生搬硬套,一知半解,不得要旨。请问老师读四大经典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吗?】
答:【读经典】我以为,读经典的诀窍在于“先熟后明”,也就是说先要不断诵读,反复诵读,越熟越好,一开始不要急于理解。因为理解是需要过程的,可能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不要指望一学就有用。凡是经典熟透的,没有不会看病的。关键是先相信中医,不信中医、不爱中医,动力就没了,信心就没了。还得给自己加油!



文章:刘更生教授上医访谈 整理所得
如何参与:关注微信公众号“上医网(shangyiapp)”,点击“明医访谈”参与问答。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