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时间的三角函数本质

黄帝内经预测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10/02
帖子
541
获得点赞
4
声望
18
所在地
重庆、北京丰台中康医院
《参考消息》2015年7月31日第7版【科技前沿】
登载《时空旅行会产生另一个你》(责任编辑:耿凌楠)
——时间的函数周期本质与时空旅行的谬论
作者:范仲毓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7月29日报道】题:回到未来?极端理论称,时空旅行会导致复制人出现并最终相互毁灭”
——从这个题目一看,就知道对“未来”的概念不明确——未来是地球自转公转没有完成的直角三角函数周期,比如:2019年9月9日,相对于2015年8月14日是未来,而2015年7月31日已经过去,已经完成。这是由于时间是地球人运用阿拉伯数字计算的是地球月球自转公转的函数周期。由于人在地球自转公转轨道上作质点运动,其轨道周期、轨道角速度、轨道位移是相对于太阳、月亮是恒定的。空间是地球三维空间与星体的轨道空间。人类是被动的在地球自转轨道上作360°的轨道圆周运动,同时进行地球公转轨道365.25°的椭圆运动。所以,人类从出生开始,就会在地球自转力和地球公转力的作用下,走向死亡。是不可能出现“时空旅行会导致复制人出现”的情况的。
“想象一下,将来你可以在时空中回到过去,并见到你的祖先。只不过,这会有些严重副作用。”
——从这里可以看出“将来”“过去”是没有区别开。将来是地球自转公转没有完成的轨道周期,过去是地球自转公转已经完成的周期。由于地球自转公转的周期是被动的被太阳控制着,其轨道周期永远如此循环往复。而人仅仅是其轨道上生命质点的运动。人的生命周期仅仅不超过120岁——也就是不超过地球绕太阳公转120圈次。人类不可能回到过去。不可能“见到你的祖先”——只能见到祖先的尸体。不可能见到你的活着的祖先!
“时空旅行会导致你的好几个版本出现,有的生活在现在,有的生活在过去。而你的复制人最终会相遇,并最终相互毁灭。”
——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作质点运动,只能是生活在现在。过去则是指地球自转公转轨道周期已经完成的状态和记录及其标志。不可能出现“你的复制人最终会相遇,并最终相互毁灭”的情况。因为人的生命是通过母体受孕而产生,离开母体之后,就不可能回到母体内而存活——这就是说,人离开母体之后,不可能回到过去。人体的复制现在的科学技术不能实际“克隆”“复制”。
“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不过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知识,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写出了一个数学方程式,证明这是可能发生的。”
——这里是不可能的。理论物理学家写出的数学方程式是什么?无论什么数学方程式,是不能证明人可以复制和不可以复制的。
“我听说过很多次,以超过光速的速度运动就可以穿梭时空回到过去,”密歇根理工大学物理学家罗伯特•尼米罗夫对《每日邮报》说,“虽然我是个专业的天体物理学家,我也不懂这到底将如何发生。因此,我和一名学生就尝试找到一个简单的例子。”
——“以超过光速的速度运动就可以穿梭时空回到过去”,这是一个谬论。光速是300000公里/秒,这是一个线速度单位。时间——则是地球以及其他天体自转公转的直角三角函数周期单位,包含了天体的角速度、位移。人类可以穿越三维空间,而不能穿越时间而回到过去——这是由于地球的地面时间的参照物是太阳光及其太阳光照射的角度有关,角速度有关,与光的线速度无关——超越光的线速,改变不了地球自转公转的角速度、位移弧度及其函数周期。
过去与未来,现在,与地球及其他天体的轨道函数周期有关,与运动的线速度无关,与运动的角速度有关,所以此理论是错误的,荒谬的。
“这个例子就是,让一艘宇宙飞船以5倍光速的速度从地球出发,飞向一个10光年外的行星,然后飞船会回到离发射地不远的一个着陆场。”
——这个例子能够说明什么?说明人能够死而复生?说明人能够复制?无稽之谈!首先,宇宙飞船的速度是线速度5x300000公里/秒,其次,“从地球出发,飞向10光年外的行星”是说的地球与行星的轨道直线距离为10光年=10x300000公里/秒x365.25x24x60x60秒,得到的是一个直线距离的数据,说的是地球与这个行星的直线距离。与人的复制和穿越时间——天体自转公转角速度、位移弧度及其直角三角函数周期没有必然的联系。宇宙飞船不论多快的线速度飞离地球又飞回来,说用的时间=距离÷线速度,设线速度为5倍光速,距离为10光年,则单向二者之间所耗费的时间=10x300000公里/秒x365.25x24x60x60秒÷5x300000公里/秒=2年,从这里的计算看,这里的2年,是地球公转周期,即是地球绕太阳公转2圈次。比如,当宇宙飞船从2015年8月14日从地球出发,以5倍光速的速度飞行到10光年的行星,往来的时间为4年,也就是当从行星飞回地球的着陆点的时候,已经为2019年8月14日。相对于2015年8月14日而言,2019年8月14日为未来时间,与产生另外一个人,复制人没有任何关系。这个未来时间之所以可以计算、可以预测,这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周期是恒定的365.25天所致。
“大家知道——而且没有争议——可以乘宇宙飞船飞快地到达未来然后再回来,”尼米罗夫说,“越接近光速,旅行的距离越远,你就能到达越远的未来。那么过去呢?坐着宇宙飞船能回到过去吗?”
——这里,“宇宙飞船飞快地到达的未来”的表述是错误的,应该是到达离地球轨道直线距离很远的地方,再回来。回来的时候,与飞船出发的时候比较,相差很久了,是地面时间的未来某个时候。当宇宙飞船返回地球时,地面时间为2019年8月14日。相对于2019年8月14日而言,2015年8月14日则为过去。不能宇宙飞船的速度有多快,有多么超越光速的速度,都不能再回到2015年8月14日,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公转永远不会停止,而时间是计算地球自转公转的函数周期单位,与光速无关,与地球人见到太阳光的早晚有关。所以,飞船速度无限大,也不可能回到过去。因为这个过去的时间是地球自转公转已经完成的轨道周期,这个轨道周期是永远进行下去的。地球自转公转完成周期是不可逆的,所以,人类不可能回到过去——是被动的不可逆!
“唯一的方法就是假设飞船能以超光速飞行,然后再回来。”
——这是不可能的。就是以无穷大的速度飞行,都不可能回到过去,这是由于过去是地球自转公转已经完成的轨道周期,而地球自转公转是不可逆的。下面,尼米罗夫的推论就更荒谬:
尼米罗夫说:“尽管方程式回顾起来很简单,但我们花了很大功夫才想明白如何让它成立。我们得到的唯一结论就是会有成对的时空旅行者出现并消失。我们预测,这对复制人中的一个会有奇怪的负质量,另一个则有正常的正质量。”
——由于文中没有给出具体的方程式——具有欺骗性。但是我们的编辑往往信以为真!不可能有一对复制人出现,也不可能有什么奇怪的负质量的人和正质量的人。
“按照尼米罗夫的理论,还会出现一对幽灵飞船,一艘是负质量,另一艘则是正质量。因为飞船发出的光比飞船的速度要慢,在飞船回到地球后,地球人会看到飞船的一个影像正在出发,而另一个影像正在回来。”
——这也是谬以传谬。不可能有幽灵飞船,也不可能有什么负质量的、正质量的飞船。地球上的时间是地面时间,是地球月球自转公转轨道角速度、位移弧度、直角三角函数周期,与宇宙飞船及其速度与发光等无关。
 
中医天文学
中医天体运行论


范仲毓 著

孟庆云审定








内容提要




阴阳五行、九宫八卦、五运六气科学观是研究《内经》、《周易》《周髀算经》的核心内容,又是5000年中国科学技术文化的活水源头,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史书中间断的记载和历代有人反对,至今仍然是一个科学的谜团。我的研究发现,解决了《周易》、《黄帝内经》的所有理论难题和预测技术的难题。
本书依据《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黄帝内经灵枢》原文中关于阴阳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九宫八风的原文结合《周易》、《周髀算经》的原文研究和解读,第一次创造性地从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以及高等数学等科学的角度,发现:
1、《黄帝内经》、《周易》中阴阳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是关于地球(天体)自转与公转规律的计算与法则;
2、解读了困扰中国人5000年的阴阳五行学说的自然科学的难题;
3、破解了10天干12地支是计算地球经纬网中经纬度的难题;
4、破解了60甲子的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运动与运动方向的难题;
5、解读了《内经》中关于南北政是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轨道的上下问题与地球南北半球的划分问题;
6、破解了《周易》中八卦的经纬网中经纬度计算法则;
7、回答了《周易》中关于“水火不相射”的地球的自转轴南北轴与公转轴东西轴的问题;
8、回答了《周易》中的“易,逆数也”本质是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相逆的旋转方向问题——与现代地理学规定的地球自转公转同向的规定本质上是一回事;
9、回答了时间概念的科学含义——地球自转公转函数周期、位移弧度、角速度的直角三角函数计算法则;
10、区分了五行终始与人文科学的五德终始的不同含义;
11、发现了《周易》中关于“六爻”中“初六、六二、六三、六四”的含义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律的法则与原始记载;
12、发现中国的阴阳合历的日历是计算和运用地球月球自转公转运动规律的最好历史证据和应用科学证据;
13、发现河图洛书是计算地球仪、天球仪经纬网的法则,本质上,也是计算地球-天体自转公转运动规律的法则。
14、发现28宿是计算地球仪、天球仪经纬网的法则。
正面地从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高等数学、中医学、历史学等学科正确地揭示了“阴阳五行”的自然科学与中医学科学联系。这样,阴阳五行是唯心论、机械的循环论、伪科学论的言论就不攻自破。阴阳学说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学说,阴阳针对于地球的自转指地球的昼夜更替,针对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则是计算地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以及昼夜长短变化的法则。阴阳分为地球——天体自转之阴阳与公转之阴阳。地球——天体自转角速度为180度、公转角速度为182.625度的计算法则——这个数据,采用的《淮南子》中的数据。五行针对于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就是五期轨道周期计算的法则,就是把地球自转公转周期按5期计算的法则——包含了地球自转公转角速度、位移的计算法则。由于自转循环函数周期——赤道周期360度与公转循环周期中的回归函数周期——黄道轨道周期365.25度的不相等,5步5行5运就略有差别,即赤道自转72度与公转黄道73.05度/行/运/步的计算法则,相差1.05度,所以《史记 》说“均五行”就是说的平均等分360度自转循环函数周期与公转循环回归函数周期365.25度的含义。这是与自转公转运动的六步——6期法则是一致的,自转循环函数周期的6步法则,就是每步60度的法则,公转循环周期6步的法则,就是每步60.875度的法则——《内经》中原文是有记载的。也与“四时”法则是一致的,四时法则---公转循环运动和自转循环运动均等分为4;“五行时”——当然就是把地球自转公转循环运动的时间等份为5,等份为5步,这样就可以计算地球自转公转循环的角速度、位移,以及公转自转的轨道状态。由于时间的概念5000年来悬而未决,这给理解“五行时”“五行”“五运”造成了客观上理解的困难。《内经》原书科学地计算了地球自转与公转循环函数周期时间、位移、角速度的换算法则,精确到了公转的6步每一步60.875度——这是今天的角速度概念,0.875°换算为地球自转时间为今天的21小时。本书可以作为研究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哲学、中医学基础理论、高等数学,以及天体物理学史、地球物理学史、高等数学史、哲学史、中医学史的参考书。尤其应该将“阴阳五行是研究天体(地球)自转公转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与应用科学理论体系”的结论作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增加到中专、专科、本科教材和研究生教材中去,也应该作为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生的继续教育科目进行强有力补课。应该将其史实增加到小学、初中、高中的地理、数学、物理学、古文教材中去。尤其是应该对《周髀算经》中的直角三角函数计算法则,重点进行 研究,这是中医界忽略了这几方面学科的研究造成的,也是这几门科学技术在解放后研究和翻译严重滞后造成的。2014年4月8日,孟庆云教授赐书名为《中医天文学》。
 
绪论
阴阳五行学说与天球及天球运动规律的关系
一、 阴阳学说与天球、地球概念
中国古人的阴阳学说强调“昼为阳,夜为阴”,这是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冬至至短,夏至至长”这是地球公转运动的结果。所以,要明白阴阳学说,得首先明白天球、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要明白天球及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则必需明白球的概念。要明白球的概念,则必需明白经纬网的球坐标功能与作用,否则,是理解不了阴阳学说的。

球是一个三维立体物,人在观察时,只能观察到其中的一部分。能够观察到的部分,称为阳;不能观察到的部分,称为阴。由于《内经》中经纬网概念的运用,所以,需要明白经纬网的功能和特点。
地球地理经线的功能特点
经线具有以下六大特点:
1形状:半圆形,两条正对的经线——其经度和为180度,东、西经性质相反,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能平分地球。
2长度:所有的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20000km。
3作用:指示南北方向,确定东西位置。经线最大的作用,就是计算地球自转的角度,这是以当地地方时为依据——具体的参照物是太阳光升起的高度与当地经度的连线为一条直线,且与当地地平面垂直,实际上是地球当地城市地平面相对于太阳而言,逆向自转了90°。由于今天规定了地球城市的实际坐标的经度、纬度,通过地理方位,就可以计算地球自转的角度。也可以通过地方时换算地球自转过的角度大小。这是由于24时区是固定的,每一个时区是间隔经度15°——这就好比中国古人的【24节气法则】,既可以计算地球公转15°【日、天】,也可以计算地球自转15°,原理是一致的,是相同的,说法不同而已。

4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只有赤道附近的经线近似平行。
5间距:任意两条经线之间各处的间隔——纬度线的长度不等,赤道处最大,约为111km/度,向两极递减。
6区分:区分经度。历史沿革:中国的“子午为经””虚张为经””南北为经”
地球纬线的功能特征
纬线的概念是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中国古人又称为“卯酉线”。是“卯酉为纬”发展而来的,也有六大特点:
1形状:圆形,除极点外,每一条纬线都自成纬线圈,但是,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
2长度:从赤道向两极渐短,赤道最长约40000km——毛主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是指的这个距离。两极缩短为极点,长度为0。南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3作用:指示东西方向,确定南北位置。
4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5间距:任意两条纬线之间的间隔——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111km/度。
6区分:纬度。历史沿革:中国古人的“卯酉为纬””房昴为纬””东西为纬”
经度与纬度的比较:
经度
1定义:人们为了区分经线而给经线标注的度数,就是经度。中国古人用的是60甲子来标定的。有等份的,也有不是等份的。由于5等份6等份经度与纬度的运用使得大家错误地认为是迷信的东西。
2实质是当地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二面角。
3经线的起点是0度经线,也就是本初子午线——中国古人这时没有0度的概念,用的是阴阳的概念和自转的时间的起点来描述的。结合八卦的一些数字、六爻的一些数字来计算,这样由于大家对八卦、六爻的文字符号不能科学地解释,5000年来,就成了天下奇书,没有一个中国后来的学者正确翻译这一自然科学理论,实在是5000年的奇冤!
4划分:自本初子午线开始向东、向西各划分为180度,向东为东经度,向西为西经度。中国古人就是用甲乙、庚辛来表示,用阴阳来表示180度之差。
5代号;东经(E),西经(W)中国古人的代号东——木——甲乙——卯,西——金——庚辛——酉等等。
6度数变化:东经度的度数越往东越大,西经度的度数越往西越大,东西经180度线是同一条线.中国古人是一个线圈为360度分阴阳而已
纬度
1定义人们为了区分纬线而给纬线标注的度数,就是纬度。
2实质是当地与地心的连线——或者是当地地平面的垂线与赤道平面构成的线画角。
3起点:赤道,0度纬线。
4划分:自赤道开始向南、向北各划分为90度,向南为南纬度,向北为北纬度。
5代号:南纬(S),北纬(N)。中国古人的代号南——火——丙丁——午,北——水——壬癸——子等等
6度数变化:北纬度的度数越往北越大,北极点为90度N;南纬度的度数越往南越大,南极点为90度S.
经纬网的定义就是在地球仪或者地图册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构成的网络,就是经纬网 ——实际上,地球上是没有这些网络的——中国古人就是用12地支10天干结合八卦、九宫八风来标定这些网络——今天不用了,这样大家已经不知道其本来面目——这无疑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大不幸。
经纬网的作用
1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
A、在经纬网中,用地理坐标——经度数和纬度数来表示地球表面任意点的位置;高空某物体的位置可用经度、纬度和该物体的绝对高度——海拔三个值来确定。
B、地球表面某点关于地心的对称点为对趾点。这两点的纬度数值相等,但是南、北纬相反;两点所在经线一定构成经线圈,即经度之和等于180度,但东西经相反。如116度E,40度N的地心对称点的坐标是64度W、40度S。
C、写地理坐标时,经度一定要注明东、西经,纬度一定要注明南、北纬。
2确定地球表面两点间的相对方向。
3计算地球表面两点间的距离。



文献依据:
1《管子•五行篇》
“经纬星历,以视其离,通若道【笔者注:天体的运动轨道】,然后有行-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
经纬概念,就是立体的三维球体法则,同时,这里包含了天球的轨道运动法则。
2《左转》昭公二十五年载: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
经,是经纬网的“经线、经度”,同时还包含了纬线、纬度的法则。六气,五行,同样是经纬网的球坐标法则。
3《国语•周语下》
“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
这里明确记载了天地数的五与六与经纬网的关系,也就是经纬网、经纬度用五分、六分法按等差数列计算。如经度360°按5分法,则各为72°,按6分法,则各为60°;纬度180°,按5分法,则各为36°,按6分法,则各为30°;南北纬各90°,按5分、6分法则各为18°、15°。
4《周髀算经》
“立二十八宿,以周天历度之法---分度以定,则正督经纬,而四分之一,合各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笔者注:这里用小数法则,就是91.3125°,就是365.25°的四分法则),于是圆定而正。”
这里的记载28宿,也是球坐标的经纬网法则,而且在《周髀算经》中已经测定了黄道轨道——今天被西方人改称为“地球公转轨道”周期的精确值为365.25°(天、日),公转轨道周期四分法则——四季法则就是春夏秋冬各91.3125°(天、日)
5《淮南子•时则训》记载:
“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是月分上的匹配关系。这是公转轨道周期时间的匹配关系。6等分法则,轨道上轨迹的6等分分野、分度法则。
6《淮南子》中有“经纬六合”的记载,就是说的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计算法则。把公转轨道的轨迹12月的12个点连接起来,就是6组等份的经纬度。
7唐•吴筠“经以五行,纬以四时”,说的是四时五行是经纬网法则,即是一个球坐标法则,并包含了天球的轨道运动的轨迹法则。
8唐•王冰“六气为经,五运为纬”,说的是六气五运是经纬网法则,即是一个球坐标法则,并包含了天球的轨道运动的轨迹法则。
 
二、阴阳学说与地球自转余弦函数周期的昼夜交替规律
1、昼和夜的形成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一面(半球)就是白昼——昼半球——中国古人称为阳——其半球弧线今天又称为昼弧,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中国古人称为阴-_-其半球弧线今天又称为夜弧。
2、晨昏线(圈)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圈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这个圆是人为规定的,其实是不存在的——中国古人称为“阴阳”——阴阳圈——阴阳线。其中。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向昼半球更替的弧线叫做晨线——中国古人称为阳,由昼半球向夜半球更替的弧线叫做昏线——中国古人叫做阴。
3、阴阳学说与依据晨昏线的变化移动来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公转运动规律
以北半球为例来说明:
春季夏季所在的上半年,春分——全球昼夜等长;然后是
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白昼越来越长;
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夏至——昼最长,北极圈内部全部为极昼(包括北极圈)。然后是
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白昼越来越短;
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秋季冬季所在的下半年,秋分——全球昼夜等长。然后是
夜长>昼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白昼越来越短;
极夜范围从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冬至——白昼最短,北极圈内部全部为极夜(包括北极圈)。然后是
夜长>昼长;
白昼逐渐变长;
极夜范围从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回到春分——全球昼夜平分。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变化规律也相反。
4、昼夜长短时间的计算
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分别决定昼长和夜长,一地的昼长或夜长可以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度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度
这一计算法则的详细记载及计算,从《内经》到刘完素的《刘完素医学全书》中的“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中的“太阳早晚出入”中,记载的很明确。用100刻流水计时法对24节气的昼夜长短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刘完素计算的昼夜长短冬至、夏至的昼夜长短相差20刻,就是今天的4.8小时。按经度差计算相差72°。以此来计算纬度高度是可以的,但是很复杂。我运用三角函数法则计算了出来。按刘完素交代的每9天相差1刻——这显然是公转的9天时间,20刻则是公转180天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显然是公转轨道180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关系决定的,抓住这一本质,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按地球是正圆球计算。180度纬度高度等分为五则为36°。
5、昼夜更替的意义
昼夜更替才能证明地球在自转,昼夜长短的变化才能证明地球在公转。中国古人把这两个运动统称为阴阳法则,区分是通过赤道法则来说明地球的自转;黄道来说明地球的公转。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一个太阳日。也是公转周期的1度。中国古人用100刻流水漏时法则来计算自转的周期。地方时、区时等概念,这是依据中国古人的12时辰法则演变而来的计算地球自转的法则。
6、地方时与区时
(1)地方时:由于地球的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而各地都将一天中太阳位置最高的正午时候定为12时,这样,各地的时间就不同,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间(时刻)叫做地方时。注意这里的经度——地球上本来是没有经度的——这是为了计算地球自转运动而规定的——但是,今天地球上规定了经度以及经度的计算法则,参照物是地球上固定的城市。我国古书上又称为“真太阳时”本质上是地球自转的时间、时刻。每向东15°,地方时早1小时,向东30°早2小时,为中国古人的1个时辰法则。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这里的计算法则,就是在《黄帝内经》中记载、计算的。中国古人用了很多种方法来计算和区别。这是为了计算地球自转,中国古人使用的概念,与地球公转的365.25天区别、也与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29.5天有区别。5000年前,中国古人就区别开了,5000年后的今天,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区别不开,是一件自然科学上的奇怪的现象。爱因斯坦说“时空有隧道”,显然是错误的。空间有隧道,时间是测定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周期的物理量,这是没有隧道的,这是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运动所致——时间的起点和终点是相对的,具体单位因为使用的周期长短不同而不同。时间只有过去时、未来时,规定一定时间段的进行时。没有霍金教授说的正时间、负时间。这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属性决定的。地球自转1周今天规定为24小时——24时区,中国古人规定为100刻制和12时辰制。回归公转1周365.25天(12月)地球转过之后不会回转、公转之后也不会回转,过去的永远过去,每时每刻都是新的运动轨迹,因此只有重复循环运动,时间的起点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是与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运动,不是直线的向两端的运动形式,因此,正负时间的概念没有实用意义,但是有坐标轴意义。这也是《内经》记载的“神回不转,转则不回”的本质——就是时间基因、轨道基因的概念。
(2)区时
地方时虽然很准确,但因为地球经度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了统一时间——这里是指地球自转的余弦函数周期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1个时区的方法,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这个划分法则。与中国古人的十二时辰——可以理解为12时区、每个时辰可以理解为1区时,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就是中国人将地球赤道——地球自转轨道周期等分为12等分,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法则,是在我国古人的法则上进行细分——这记载在《内经》中(24步为日——自转的公转的都如此计算)。24时区的划分法仅仅是地球自转的周期法则——中国古人运用二十四向八刻图来标示。中国古人用24分法则同时划分了地球公转运动函数周期,而全世界的科学家没有正视中国自然科学的历史,不知道“时间”为天体——包含地球、月球自转公转函数周期
现在国际上的法则是: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的时区为中时区(即0时区),跨东、西经各7.5度。中时区以东,依次为东1区、东2区东12区,它们的中央经线分别为东经15度、30度180度;中时区以西,依次是西1区、西2区西12区,它们的中央经线分别是西经15°、30°180°。其中,东12区和西12区各跨7.5度,合为一个时区。每一时区的东西界限——就是相邻时区的界线各距中央经线7.5度(时间相差30分钟).0时区——中央时区的区时,就是世界时——国际标准时,在0度区的东西侧,两地相差24小时,在东西12时区(180°W),东西相差12小时。现在的规定是以伦敦所在地为中央时区——0时区——本初子午线——经度0°为标志。而中国古人的标志是在现在的东八区、或者东七区所在地为本初子午线,按中国古人的计算,一个时辰为2小时,经度相差30度,按现在的法则,经度相差为15°。这样本初子午线的起点不同,具体的时间上,相差19~20小时,地球自转的角度相差285°~300°
 
阴阳学说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某点水平切线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指正午12时时的太阳高度角——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说的圭表上测得的“日影的长度”,本质上,就是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由于《内经》是研究中医科学的,其中的地球物理学、天体物理学上的相关概念——被人为忽略了,这样,自然科学的本来面目就被淹没了。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两极降低;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降低;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降低。
2)随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这是由于四季的划分是以中国所在的北半球气候变化为参考依据的,南北球同样有四季,正好与北半球的四季季节相反。这就是《内经》123个残字中“反一,四方各作解”的本质——也是自从王冰以来1000语年误解的原因——不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球坐标系、极坐标系的功能造成的!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一次直射90°,其他地区有2次直射。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法则
对于一个地点来说,太阳位于天顶的时候,它的高度是90°;太阳位于地平线的时候,高度是0度。——中国古人使用的数字,就是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以及八卦符号和六爻符号来计算的。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度,从这里开始,太阳高度向四周降低,作同心圆分布。到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着。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
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的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当地的夏半年取正值,反之取负值。
太阳高度的应用
内容很多,主要点:确定地方时;判断日影长短以及朝向;房屋采光的多少;楼高和楼间距的关系;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的角度问题。
重点讲一下判断日影长短以及朝向的问题,《内经》中讲到的阴阳学说问题,正确解读《内经》中的这个关键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圭表的具体功能,也是中国古人对世界自然科学的重大贡献。
(1) 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公转的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半球则是夏季(夏至日),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影子可以朝南,也可以朝北,且直射时无影子。一般太阳方位与物影朝向相反,但极点一致,即北极太阳永远在南,影子永远朝南;南极则相反。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正西,日落时日影朝正东。
北半球夏半年时太阳多直射,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到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到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四季更替与五带
四季的更替是昼夜的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本质上是地球公转运动的4个时间段的等分法则。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换而变化,使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不同的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别导致太阳辐射具有显著的纬度高度(地区)差别,这样就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和不同的五个气候带。我国的四季气候仅仅是北半球的四季气候,南半球的四季则在季节的时间上与北半球相差182天左右。注意这些区别。五带就是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还有其他一些划分法则。
地球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运动的,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运动。地球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的关系是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赤黄交角来标示的——这是中国人命名的,也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法则。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的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的度数是23°26′。本质上,这是中国人计算南北回归线的法则。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就是一个回归周期1回归年,具体的就是中国古人的24节气法则。

中国古人的圭表,表高8尺,标示直角的一条边,而另一条直角边为所测日影的长度——记载在《周髀算经》中,我希望数学学得好的、古文基础好的读者去从新翻译一下,这是数学界欠下的一笔很深的历史账。当时中国古人就运用三角函数法则测定和计算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圭表的运用,还要结合【日晷】,也就是一个【正圆360°,中国古人又称为量天尺】
圭表的功能,大致有如下几个功能:
1测定当地地方时,实际上就是测定地球上某地地平面相对于太阳逆行自转了90°;规定了当地的经度,则可以计算【时差】和经度跨度、经度差;
2可以测定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当测定了【黄赤交角23°26′,今天所说的南北回归线】之后,也可以当测定和计算当地的纬度高度;也可以计算纬度跨度;也就可以计算地球公转运动轨道
3可以通过昼弧夜弧的长短变化,测量和计算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直角三角函数法则,就是在实际的测量和计算中产生和运用的。


中国古人是把“时间”看成是“三角函数”——“太极阴阳图”的本质,在西汉时代,公元前1世纪,已经运用直角三角函数计算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孟庆云教授在《中国医药报》1997年12月9日第六版《中医学中的数学文化》一文中指出“在中国古代科学中,数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还以自然哲学等文化意蕴参与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也是赋予中医学特质的重要因素。”同时,文中指出“生命是时间函数的科学命题。”见《中医百话》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本第315~316页。正因为如此,生命就可以预测。时间有地球自转余弦函数周期时间、地球公转正弦函数周期时间、月球自转公转函数周期时间。而时间是关于天体角速度、位移弧度的直角三角函数周期,中国古人运用太极阴阳图标示了出来。也就是说:时间的概念是一个直角三角函数概念,是通过直角三角函数法则测定和计算的。
 
三、阴阳学说与天体轨道运动特征
阴阳学说与地球自转基本特征:
1地球自转的中心
地球 的自转是一种绕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的自转轴称为地轴。地轴的空间方向是稳定的,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因地球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在地球上看,北极星在天空的位置几乎是不动的。这是人为规定的,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这是中国古人发明了指南针之后进行的概念的规定。由于指南针始终指向一个固定的方向,中国古人规定为南方,相反的一方规定为北方,上空的星体,相对固定不动的叫着北斗七星。这样,具体规定了东南西北。
2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这是今天的地图、地球仪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坐标图而言的。从北极上空看就是逆时针自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旋转。中国古人的计算法则,是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与今天的地球仪和地图册颠倒了180度,这是人为的。由于中国古人同时规定地球的公转运动为今天的顺时针方向,自转为今天的逆时针方向运动,这样5000年来,《周易》《内经》中的顺逆运动——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方向,就发生了不同的规定。今天规定为自转公转同向了。与中国古人的顺逆规定发生了改变,这样,计算起来,就容易出现错误。5000年来,《周易》中的“易,逆数也”没有一个后世的中国的学者翻译正确,错误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请大家务必注意这一关键性问题——搞不清楚,就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之时的地球仪的运动方向——这是今天教科书上规定的方向,而且是以从北极上空看为准的。相反看,则是从南极上空看,运动的方向有发生了改变。中国古人面对北极星时,地球自转就是逆时针自西向东运动的。北半球的公转气候则是顺时针运动,这就是《内经》主气不变、客气逆转的道理——中国古人用“五运六气推转盘”来揭示的。由于现代学者不学习,不知道其中的自然科学真理——反而埋怨中国古人“伪科学”贻误后人!
3地球自转的余弦函数周期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天空某一恒星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所需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称为一个恒星日,它是地球自转的恒星周期。这里的上中天——是指天体每天经过观测者所在的子午圈平面两次,离天顶较近的一次叫上中天——注意这里的球坐标系概念,很重要。注意这里的子午圈平面,就是中国古人的计算时辰的标志演变而来的。若以太阳以及太阳光为参照物,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4小时。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周期为1天为24小时。与选定的参照物不同而略有差异。
4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的概念:就是地表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角速度的大小约为15°/小时,即每4分钟转过1°。南北两极点的自转角速度为0。这在《内经》中和中国历代的文献中,记载的就是这个法则。单位时间有12时辰、有年、有月、有日、有24节气、有四时、有候、有72物候、有五运、有五行、有五行时、有三气、有六气等等。有的是自转的单位时间,有的是公转的单位时间。由于我们在5000年后的今天都没有区别开,所以以前的诠释全是一本糊涂账。
线速度的概念:地表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线速度的大小因各地纬度不同而有差异,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赤道的线速度最大,为1670km/小时;南北纬60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南北极点的线速度为0;纬度相同的两地,线速度相等。《灵枢•五十营第十五》中的计算法则,似乎就是“弧长”,人体的810丈,似乎就是“线速度”。具体的由于没有更多的历史资料,我不知道是或者不是,请各位读者去查阅历史资料,研究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毛主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不知道读者会不会算?是如何计算的?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中国古人说“昼为阳,夜为阴”就是这一本质的揭示;
(2)产生不同的地方时——这是用经度法则计算的,就是中国的“子午为经”的12地支、12时辰法则的细化,4分钟转个经度1°来计算的。请大家务必注意,地方时的不同,是地区经度不同造成的,当规定了统一的时区、区时,则地方时,又可以相互换算。这是球坐标系产生的原因和基础以及标志。只有用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才能够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周期、角速度、位移弧度三者的关系,关于球坐标系的实物,就是中国现在能够看到的圭表。
(3)产生地转偏向力,假设地认为就是中国古人的“五行所胜、所不胜”的力
(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阴阳学说与地球公转的特征

1地球公转的轨道
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地球公转的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笔者查到:这是董仲舒记载中国计算地球公转轨道的概念。梁启超不知道其中的含义,写下了臭名昭著的《阴阳五行之来历》一文。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一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七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轨道”一词,中国的最早的历史文献在《史记•天宫书第五》中“---轨道,司其出---”《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验于轨度,以次,作《天宫书》第五。”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汉代已经知道运用“轨道””轨道度数”的概念来描述天体的运动。中国古代叫做“黄道”的,今天的学者改称为地球公转轨道。赤道本是地球自转的轨道,今天又改称为0°纬线,以此划分地球的南北半球。不注意这些古今差别,自己就会糊涂。
2地球公转的方向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相同,这是今天的规定,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沿顺时针方向绕太阳 运转。这与中国古人的规定是一致的,只是中国古人的地图、地球仪与今天的颠倒了180度,中国天体物理学界、地球物理学界至今没有统一这些认识,不知道问题出错在今古地球仪和地图册颠倒了180度上,反而指责这是封建迷信、唯心主义、机械主义、伪科学等等。邓铁涛教授发现了这一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反而开始怀疑自己的正确性,于是改弦更张了。值得我们很好地反省呀!历代反对阴阳五行的学者、专家都是发现了问题,却没有纠正问题,然后走向另一个极端错误的方向。
3地球公转的正弦函数周期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但因选定的参照物不同而一年的时间长短和名称略有差别。若以距离地球遥远的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地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365日6小时9分10秒,这叫做一个恒星年,它是地球公转的恒星周期。若以太阳的回归运动为参考依据,则一年的时间长度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中国古人是以365.25天=365.25°来描述的,从365.25度的“轨度”的黄道度数来看,说明了中国古人认识到的公转回归周期365.25°>360度的圆周,也说明了这是一个“椭圆”——只是中国古人说“这是大周天”,而且中国古人已经测定和记载是“椭圆”的概念——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有记载。中国古人又称为365.25°的轨道周期,我电话咨询了南京天文台的一位姓李的专家,他说这是正确的。由于我没有研究,不能是正确错误,我都希望读者去研究。其实正确与错误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种思想,思维的方向就是科学而正确的。
4地球公转的速度
(1)平均速度:平均角速度为1°/日,这样按公转一周360度计算,就是360日,与实际的公转回归周期365.25°有5.25度的差距,中国古人在汉代测定为365.25°,与今天运用地球卫星测定的365.22°,误差很小。这是太阳本身也在运动的结果。平均的线速度约为30km/秒,地球绕日的轨道长度为94000万千米。毛主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地球自转的轨道线速度,而不是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因为这里94000万公里/365.25天≈258万公里/日≠8万公里/日。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1670km/小时x24小时≈8万里/日。注意这个算法,中国古人没有具体的线速度,要用角速度、自转周期时间、公转周期时间换算。
(2)角速度变化:一月初,近日点,角速度为61分/天/日;七月初为远日点,角速度为57分/天/日。线速度和日地距离也有变化。中国古人用的平均角速度1度/日/天。这个具体的数字记载在《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的原文中,以及其他七篇运气大论中。所以,中国古人很巧妙地运用了地球自转周期、公转周期的相互换算和相互作为参照物。并且以月球的朔望周期为共同的比较参数,这样,地球自转、公转与月球的公转运动就可以连续永远地计算下去。中国的万年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关于“近日点、远日点”中国古人用圭表测定是依据昼弧夜弧的长短变化为依据的,记载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中,这也是“五运六气”中的“初运”,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的初始点,要规定为中国农历“大寒节”为开始的科学依据。涉及定向圆、矢量、向量的数学及物理学方法。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最早记载的书籍是《周髀算经》中二十四节气的日影的长短的记载和计算法则,这是必须用三角函数才能够计算和测定的。中国中医古代医书中有记载,金元时期刘完素和明代张介宾都有记载。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周髀算经》日影长短的记载,通过我用比例尺法计算,春分秋分的纬度高度大致为北纬43°,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7°。用正弦、余弦定理去计算一下,是可以计算出其他22个节气的太阳高度角大小的。这是中国古代数学和现代高等数学的鼻祖。也是保证中国天体物理学领先全人类的前提和基础。
(3)四季更替、五带产生——这就是中国古人的四时春、夏、秋、冬与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的划分法则。这也是中国古人的六气或者五气、五行、五行时相对应的风、火(相火、暑)、湿、燥、寒周期性变化更替的自然科学本质。五带则是纬度高低的五分法则。这就是王冰所说的“六气为经,五行为纬”,吴筠说的“四时为经,五行为纬”的自然科学本质。由于这些概念是无形的概念,而且是地球自转公转的运动状态。
 
四、五行学说与天体坐标及轨道运动的关系
1 天球坐标:
依据:唐•吴筠“经以五行,纬以四时”;唐•王冰《天元玉册》“六气为经,五运为纬”,说的是经纬网的概念,也就是球坐标的概念,今天划分为天球、地球。中国古人的天球概念,在《尚书•顾命》记载“河图天球传”,实际上,河图是一个天球以及天球的轨道运动编码系统。具体的依据是,刘歆说“河图洛书相为经纬,九宫八卦相为表里,此语自有传授,非后世所能言之”——这一句话也成了2000年的谶语。河图洛书是一个天球以及天球的运动系统——这在中国国家天文台、北京古天文台有天文仪器为证据。
2天体轨道,如地球自转轨道

(2)天体公转轨道
面对北斗七星地球逆时针公转和自转这是今天的规定。自转的方向与中国古人的规定是相同的。但是,公转的规定与中国古人相差了180度,而且现代地球仪和地图册颠倒了180度,中国地球物理学界、天体物理学界、数学科学界都被忽悠了。不知道错误出在古今地图颠倒了180度,一切都需要换算。
赤道面为地球自转的轨道轨迹平面,现在又用来标记地球纬度的起点0度,中国古人没有0度的概念——用“中”来标记,以此划分地球的南北半球。23°26分,中国古人叫做“赤黄交角”,而今天叫做“南北回归线”,就是23°26′S、23°26′N的含义。赤黄面就是中国古人的黄道轨迹——本质上是地球的公转轨迹、轨道平面。66°34′就是今天的南北极圈的概念:66°34′S、66°34′N。
关于“黄赤交角”为24°的记载,最早见于《隋书•天文》,记载说,是张衡用浑天仪法则,测定了“黄赤交角为24°”——这个交角只有用直角三角函数法则测定和计算。
3天体轨道函数周期
(1)天体自转轨道余弦函数周期2期法则——阴阳法则
(2)天体公转轨道正弦函数周期5期法则——五行法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的地球公转周期的计算法则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下为寒变,奉长者少。”
原文是在说地球上地处北半球的我国的公转气候的春天的养生法则。同时也是公转三月的时间和公转91.3125度的角速度的描写。南半球则为秋天。3x30.4375=91.3125度=91.3125天(日)。这里换算为公转的线速度为94000万公里/4=23500万公里,自转线速度以赤道计算4万公里x91.3125=365.25万公里。其他三季也是如此。
由于30.4375天、日是地球公转回归正弦函数周期365.25日、天的12等分法则,包含了地球公转角速度、位移弧度的计算法则。现在的历法书籍、天文书籍,没有人指出这一本质和计算方法,不能解释其科学本质和科学内涵。
中国古人运用“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的朔望周期29.5天”比较计算,计算方法:中国古人实际测定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为一周、一次计算为一月等于29.5天,这样29.5x3=88.5天,春三月如此,其他三月也如此。这是计算“月球绕地球运动的朔望轨道周期”,354天的含义是月球绕地球12圈次的实际周期概念。384天,则是月球绕地球13圈次的实际周期概念。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29.5天,是以地球自转一周360°且为地球公转轨道黄道轨道1°=1日=1天为参照物,实际上,以“太阳光不动”作为轨道参照物,而不是以“太阳视运动作为参照物”。
原文:“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我国公转气候夏季的3个月养生应该注意的养生法则。南半球则为冬天。“冬至重病”则是说的我国地理气候夏至到冬至是在地球公转182.625度之后,发生病情的转变和加重的变化——公转182.625度,实际上也是公转182.625天以后发生的病情加重或者走向死亡的情况。病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地球公转了182.625度。是公转91.3125°的计算法则3x30.4375=91.3125度=91.3125天。
中国古人运用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的朔望周期29.5天来计算,计算方法是:中国古人实际测定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为一周、一次、一圈计算为一月等于29.5天,这样29.5x3=88.5天,夏三月如此,其他三月也如此。连续计算则是这时完成88.5+88.5=177天,这是月球绕地球运动6个月——6圈次的实际轨道周期

“冬至重病”的理解不是日本人丹波元简说的“据前后文例,四字恐剩文”错误认识;
张介宾说的是“火病者畏水也”显然又是错误的,火病者是得水而灭火而愈,而不是畏惧水而害怕用寒凉法或者补水滋阴法,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临床上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比如高热病人,如果不用大剂量的白虎汤、三黄泻心汤之类方剂,不用大剂量的寒凉药物进行治疗,肯定病人是走向死亡。因此张介宾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改为“火邪畏水”才成立。在这里就是不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法则所致的谬衍经旨;
张志聪说:“今夏逆于上,秋无以收,收机有碍,则冬无所藏,阳不归原,是根气以损,冬至时寒水当令,无阳热温配,故冬时为病,甚危险也。”张志聪之说似乎是正确的,因为认识到了冬至时寒水当令——这是地球公转轨道黄道轨道北半球我国区域地理气候的情况。但是,从文意看,又把违逆夏气养长之道则伤心的前提换了。
原文是说“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前提是违逆夏季养长之养生规律,就会伤害心脏、心气,秋天可能发生疟疾,到了冬季就可能加重而死亡或者病情进一步加重而恶化。这是冬季心脏疾病猝死的自然气候因素——轨道运动因素。也就是我与范俊德副教授已经提出的人类的轨道基因(时间基因、气候基因、环境基因)所致。因此“冬至重病”不是剩余的文字,相反,应该将其他三季的养生规律补充出来如下:
“春三月---秋季重病”;
“秋三月---来年春季重病”;
“冬三月---来年夏至重病”。
运用五行学说之原理,本质上,就是地球公转规律——黄道轨道平面的4期、5期等分法则,与地球自转轨道平面4期、5期等分法则不同。

原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以北半球我国地理气候来说明——地球公转三月的气候与养生之规律。
计算方法是这样的,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
地球公转轨道公转91.3125°度的计算法则3x30.4375=91.3125度=91.3125天。连续计算则在这是完成了30.4375°x9=273.9375°
中国古人同时运用了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的朔望周期29.5天来计算,这里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中国古人实际测定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一周、一次、一圈计算为一月等于29.5天,这样29.5x3=88.5天,秋三月如此,其他三月也如此。这时连续计算,月球绕地球9圈次的实际周期为88.5x3=265.5天

原文:“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原文:“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这里的四时是指地球公转轨道正弦函数周期4期法则,即91.3125x4=365.25度的法则,也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
中国古人同时运用了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的朔望周期29.5天来计算比较计算。计算方法是这样的:中国古人实际测定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函数周期”为一周、一次、一圈计算为一月等于29.5天,这样29.5x3=88.5天,冬三月如此,其他三月也如此。这时连续计算,月球绕地球12圈次的实际周期为88.5x4=354天,这就是中国古人的1岁的法则和具体的数据。
由于地球绕日公转回归正弦函数周期365.25天、日,计算为1年与月球绕地球12圈次周期354天计算为1岁的差值为365.25天-354天=11.25天,这就是“岁差”的本质含义。本质上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回归周期与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是不同的,长短不一致所形成的结果。
由于这个差值始终存在——由于地球公转周期与月球公转周期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为了连续比较计算,就必须增加一个月,计算为13月为384天,这就是“闰月”的本质。365.25天与354天的最大公约数为360天,计算为360度,作为24节气的“正天球”标准,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每一节气,就为15天,也计算为黄道=公转轨道15°;二者的最小公倍数为19,是这样计算的365.25天x19=6935天≈354x19=6726天。这就是19年左右,置7闰的科学依据,这里的科学本质,就是地球绕日公转回归周期19年“圈、次、周期”与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朔望周期29.5天运动12圈次计算为1岁,在19岁时,月球绕地球实际朔望周期为19x12=228圈次,是大致相等的,又进行下一个19年周期的比较计算。地球回归1周期与月球朔望周期12圈次=12期,按黄道轨道周期计算,19年大致吻合一次,轨道位移度数大致相等。
《周髀算经下卷之三》记载:“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天以更元,作纪历。”
原文“十九岁为一章”,就是指地球自转周期、公转周期与月球公转周期规定相同的轨道起始点位置,则19年内大致吻合一次。现在的计算法则,就是阳历——地球绕太阳公转回归周期365.25天计算为1年。用2月4日计算为轨道开始和结束的状态,同时阴历——月球绕地球公转朔望周期12圈次计算为1岁。用“正月朔日平旦”计算为轨道开始和结束的状态,二者的轨道状态19年吻合一次。故称为“十九岁为一章”;“四章”的含义则是4x19==76岁,这就是原文“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的含义;“一遂”的含义则是20x76==1520岁,这就是原文“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的含义;“一首”的含义则是3x1520=4560岁,这就是原文“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的含义;“一极”的含义则是7x4560=31920岁,这就是原文所说的“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含义。
《内经》的法则,与今天的《万年历》规定的轨道初始点是不同的。《内经》五运六气法则,计算五运的开始与结束、计算24节气的开始和结束、“六气”的开始和结束、按今天的术语称之为“六期法则”,均是从24节气的“大寒节”开始和结束的,这里是主运——地球公转周期1年365.25天——阳历五期、五行、五运法则,各73.05°;主气——地球公转周期1年365.25天——阳历六期、六气法则,各60.875°;主气主运中以月球周期计算主气——月球绕地球公转朔望周期12次354天——阴历1岁六期、六气法则,各59天;以月球周期计算主运——月球绕地球公转朔望周期12次354天——阴历1岁五运、五期、五行法则,各70.8天。客运也是如此,涉及地球公转周期与月球公转周期。实际上,这里主运、主气;客运、客气,本质上,涉及今天“角速度、位移”单位大小的含义,也就是说,本质上用不同的“角速度、位移”来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运动,规定的轨道初始状态都相同,然而,因为“角速度、位移大小单位”的不同,就会出现“数有迭移”的情况——轨道度数有差前错后的情况。

原文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原文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中的“少阳、太阳、少阴、太阴”,汉代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是这样记载的:“春者,少阳之选也;夏者,太阳之选也;秋者,少阴之选也;冬者,太阴之选也。”说的是四季,这就是四季与“少阳、太阳、少阴、太阴”的对应和匹配关系,是地球公转气候。由于在《内经》中出现,自然地用中医学术语来解释的,可以是指人体的经络,同 样是成立的,即:
少阳——指的是足少阳胆经与肝经互为表里;
太阳——指的是手太阳小肠经与心互为表里;
太阴——指的是手太阴肺经而不是足太阴脾经;
少阴——指的是足少阴肾经而不是手少阴心经。
结合下文,理解为地球公转运动的四季4期更替更准确,下文把“四时阴阳”和“阴阳四时”作了2次强调,在写作时又颠倒了二者的顺序,就是为了强调阴阳的含义的2分法、4分法则与后面的6分法则的不同,这里的阴阳=365.25度/2=182.625度的含义。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互文见义,说的是春夏秋冬养阴阳,这里有自转之阴阳——指每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白昼与黑夜相距180度角度,时间上相差12小时,线速度以赤道计算相差4万里,同时又完成公转运动0.5度,时间半天,公转完成位移为258/2=129万公里以及公转状态下的白昼和黑夜的长短变化;也有公转之阴阳——指的季节性气候变化——中国古人以5天为标志分为72物候,实际上就是5度X73.05=365.25度=365.25日=73.05度X5。本质上是说,养生既要重视季节变化(地球公转阴阳),又要重视每一天昼夜天气变化(地球自转阴阳)。由于自转中有公转,公转中有自转,二者同时存在,割裂了二者的联系,肯定是错误的养生、治疗法则。历代中医大家仅仅认识到某一个正确的方面。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法——今天仍然用这种方法,只是作了细微的改进和概念上的国际化——没有使用中国古代的相同含义的相关的术语或者把相关术语作了规范。主要是后世有了0度的概念之后,取代了“中”的概念,也取代了“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的中国古老的等份经纬度、等份地球自转与公转角速度、位移、周期的概念,用具体的5度——中国古代叫“候”——区别于5天,15度,30度,45度,60度。均记录在原始的《内经》文献中。
原文: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原文是说遵从阴阳之道就能够生存,违背了阴阳之道就会死亡。遵从了阴阳之道就会身体正常,违背了阴阳之道就会身体正气混乱。违反正常的状态叫做逆乱,这又叫做内格。因此,圣人不是仅仅治疗既发病,而是主张防治在疾病没有发生之前。这好像一个国家,不要到了乱子发生后才去平定,而是要防犯于动乱发生之前。治病防病的道理与治乱防乱的道理是一样的,相同的、相通的。这一条原文集中体现了《内经》“未病先防”的思想。这正是研究预测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防患于未然”。孔子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不可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十分宝贵。因此,在古人看来,预测生命的未来意义十分重大,必须准确把握。这里的阴阳有地球自转阴阳、地球公转阴阳的不同,因为计算的起点和终点的不同,实际上就是昼半球、夜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的不同,还有地球自转、公转轨道运动方向的不同,就必需分别顺转与逆转——这是一者动,另一者不动的法则。
这里的“顺与逆”的含义理解很重要,在中国古代的《内经》中“顺”是指的中国所处的北半球的公转气候为公转轨道运动的方向的具体定位:东南西北为顺时针方向,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这是地球仪或者地图册的定位体系。地球自转则与之相逆,现在全世界规定为面北为上,面南为下,这样,就把地图册和地球仪颠倒了180度。不论地球仪、地区图册怎样改,但是北极星是改变不了的,面对北极星的运动地球自转始终是逆时针运动。这就是中国古人强调顺逆的本质。《周易》中“易,逆数也”的本质——就是计算天体自转公转轨道方向的不同的规定。这样,就可以计算地球自转公转周期已经完成的状态——这就是我们祖先所说的“过去”;同时也可以计算地球自转公转没有完成的状态——这就是我们祖先所说的“未来”。
“春三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黄道轨道——地球公转轨道91.3125度;这里换算为地球公转的线速度为94000万公里/4=23500万公里,还要注意这里的“春三月”用中国古人的太阴历,就是我们现在的“农历、阴历法则”,计算为29.5x3=88.5天,这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实际周期。正是中国古人计算和测定了月球的公转周期,这样就可以与地球公转周期相比较。
自转轨道系统线速度以赤道计算完成4万公里x91.3125=365.25万公里。0°到90°,12时辰制中的三个时辰,等于24小时周期制中的6个小时,中国古代100刻钟的25刻,同时公转0.25度
“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黄道轨道——地球公转轨道91.3125度;这里换算为地球公转的线速度为94000万公里/4=23500万公里,
自转轨道系统线速度以赤道计算完成4万公里x91.3125=365.25万公里。90°到180°,12时辰制中的三个时辰——等于24小时周期制中的6个小时,中国古代100刻钟的25刻,同时公转0.25度,累计为0.5°=50刻
月球绕地球公转3圈次周期实际为29.5x3=88.5天
“秋三月……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黄道轨道——地球公转轨道91.3125度;这里换算为地球公转的线速度为94000万公里/4=23500万公里,
自转轨道系统线速度以赤道计算完成4万公里x91.3125=365.25万公里。180°到270°;12时辰制中的三个时辰——等于24小时周期制中的6个小时;中国古代100刻钟的25刻,同时公转0.25度,累计为0.75°=75刻
月球绕地球公转3圈次周期实际为29.5x3=88.5天
“冬三月……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黄道轨道——地球公转轨道91.3125度。这是地球公转轨道上的角度、角速度、时间、位移、轨道周期的计算法则。这里换算为公转的线速度为94000万公里/4=23500万公里,
地球自转轨道系统线速度以赤道计算完成4万公里x91.3125=365.25万公里。270°到360°,12时辰制中的三个时辰——等于24小时周期制中的6个小时,中国古代100刻钟的25刻,同时公转0.25度,累计为1°=100刻
月球绕地球公转3圈次周期实际为29.5x3=88.5天。这样月球绕地球公转12次、圈,实际周期为88.5天x4=354天。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回归周期365.25天,二者的角速度与位移是不一致的。这样中国古人在公元前一世纪时候,就采用阴阳合历法则,具体记载在《周髀算经》中。《内经》中的五运六气法则,本质上,就是计算地球自转公转函数周期与月球绕地球公转函数周期的比较法则的文字记载。五运六气法则与地球自转公转运动、月球公转运动也是相吻合的。
四季共完成公转94000万公里的线速度,自转则以赤道计算完成4万公里x365.25=1461万公里。一回归年中地球自转完成的总的角度为360x365.25=131490°。
正是顺应四时不同情况而变化调养精神,以达到防病于未然。这是地球公转的气候,针对的是中国的所在地北半球而言,则南半球季节是相反的,虽然同样是四季。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的经纬网经纬度法则、轨道法则、角速度法则、自转公转法则

原文:“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六合”又有以下几种含义:
《淮南子》上说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计算法则。用12地支等分地球的经纬度为6分的等差数列法则。即是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经纬度的12等分等差数列法则、6等分等差数列法则。中国古人关于“六合”概念和运算,本质上,是球坐标系经纬度、天体自转公转函数周期时间、角速度、位移的换算。
一、直角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的结合
东、南、西、北四方——这是中国古人的直角坐标系法则,结合上下方,称为“六合”。这时的“六合”的含义,与今天天球、地球实为同一个概念的不同的词语,相互为词,属换称的手法。指球坐标系天球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地球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6等份法则。与今天的180度法则不同的是:中国古人用阴阳法则——阴干、阳干;阴支、阳支来区分180°。中国古代地球仪、天球仪是一个罗盘上架设一个地球仪或者天球仪——中国古人称为浑仪与天仪,北京古天文台有实物证据。
二、经网经度与纬网纬度的换算法则
十二支与五行的化合,即:
子丑合化土——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经度分界线“平面”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网纬度连线“平面”;
寅亥合化木——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经度分界线“平面”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网纬度连线“平面”;
卯戍合化火——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经度分界线“平面”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网纬度连线“平面”;
辰酉合化金——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经度分界线“平面”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网纬度连线“平面”;
巳申合化水——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经度分界线“平面”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网纬度连线“平面”;
丑未合化土,这是说的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经度分界线“平面”之间的两点连线变化成了纬网纬度连线“平面”。
这是地球、天球以及天球轨道运动的轨道坐标12等分等差数列法则演化为5等分、6等分的等差数列法则。十二时辰与五行的化合关系,匹配关系,对应关系,如果年、月、日、时中的天干地支排列中出现以上二支,称为相合。共计“六合”如:地支中有丑、未二支,是为相合,有合好之义。若没有,则不为合。在五运六气中,此含义用途最广,意义重要。由于中国古人用天地支等分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造成的。这些化合关系,是计算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以及公转自转运动的轨道角度度数、位移及函数周期时间的等差数列法则,一定要重视。不然,不知道其具体含义,也不明白其力学原理——本质上是天体的引力学原理。
常说“晓阴阳,通六合”,指的是阴阳五行规律。六合之后,又化为五行。这样,相合之中又有生,有克。这种生与克,是球坐标系中经纬网的互换法则:
子与丑合,子为水,丑为土,土克水——是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的经度,换算为纬网中的纬度;
卯与戍合,卯为木,戍为土,木克土——是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的经度,换算为纬网中的纬度;
巳与申合,巳为火,申为金,火克金——是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的经度,换算为纬网中的纬度;
六合之中三合且合中有克。而合中有生,则是越合越好,越来越好,越来越合作,越来越密切、默契。这在选择双打选手的体育项目上很有实用价值。如:
寅与亥合,寅为木,亥为水,水生木——是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中的经度,换算为纬网中的纬度;
辰与酉合,辰为土,酉为金,土生金——是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中的经度,换算为纬网中的纬度;
午与未合,午为火,未为土,火生土——是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的经网中的经度,换算为纬网中的纬度;
是为合中有生的三组地支。但这种合中有生要不犯相冲与空亡才为上,为大吉。否则,也是无用之合或被人利用之合。常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在老子《道德经》“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本质上说的是地球、天球的经纬网、轨道网的球坐标系与轨道力学原理以及其精确的计算法则——人类个体生命质点在地球自转公转轨道上合一作质点运动,必然死亡——这是轨道力学原理决定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扩展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万般规律,不逃阴阳五行之理。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是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和左右的自然力量和规律。这是目前太阳系中最大的力量决定的。一定要注意这里的“天地之道”的含义,就是今天“地球自转公转轨道”的含义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的“数”,读“shù”,当然是指“数理”,指“天体轨道函数周期规律”。本质上是人类个体生命质点处在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上,与地球同步轨道被动运动。“其生五,其气三”,讲的“数字”,讲的是“天数”、“气数”、“至数”,即“轨道函数周期规律”。这些函数周期规律涉及经纬网和经纬度、轨道网轨道度数的相关计算,角度、角速度、位移的计算法则,自转函数周期时间与公转函数周期时间的计算法则。
全句的含义是:病人如果地球轨道周期数理上凌犯了阴阳五行规律,就会导致发病。因此,阴阳五行学说是生命的根本规律。《周易》说:“极数知来之谓占”,说的是预测学(术)是通过数字的推算而判知未来。这也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决定的,不是人为的,这是可以精确计算的。
研究生命及预测生命历程,最终要确定在生命历程的时间段或具体时间上是否有病灾、凶灾、死灾、伤灾等种种情况,这才有价值,而且要进行防范和化解,最后化险为夷,化坏为吉,转危为安,方为上策,实为上策。这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与月球周期以及地月日三者轨道状态轨道力学运算和应用的科学法则。人,仅仅是地球自转公转轨道被动运动的一个在轨运动的质点——中国古人称为“人是一个小宇宙”,“天人合一”——地球自转公转轨道合一。
《周易》说:“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譽譽者,莫大乎蓍龟”。天下之事,有好有坏,而好坏的信息,是靠正确的方法来预测而得的。对好坏信息结果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应期”,又叫“应验之时期”“报应之时期”,即定准吉事到来或凶事发生的具体时间,这个时间,叫做“应期”——“预报且应时而到之时期”。定应期是一切信息预测的最后阶段,关系到信息预测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人把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进行了科学的计算得到的科学的结论。
前面说到“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含义是:天干与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六十甲子又每十日为一旬,分成六旬,每一旬以甲为始,故称“甲六”,即甲子旬,甲戍旬,甲申旬,甲午旬,甲辰旬,甲寅旬,共六甲旬,终而复始,始而复终,以定每年之岁运,每月之月码、每日、每时之位置。
60甲子列表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戍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戍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戍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戍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戍 癸亥
中国古老的二进制数字计算的原始编码,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的编序和轨道初始状态的规定。可以编码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也可以编码月球以及其他天体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从上表可以看出:
“天有十日”指“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计十天干,以此纪日——编码地球自转360°,地球公转1°及月球绕地球公转(360/29.5)°。十日为一旬,共计六旬,每旬始于甲,共计六甲,又称甲六。
纪年——轨道周期编码法。《内经》又称之为“首甲定运”。讲的是首先从甲子开始,确定天体轨道运程。共计六十,故又称六十甲子或花甲子。这是中国古老的地球自转公转周期轨道的编码表。
《淮南子》一书,记载有“经纬六合”“东西为纬,南北为经”
《内经》“子午为经,卯酉为纬”“虚张为经,房昴为纬”以及“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的记载,实质上是说的地球与天球的经纬网与经纬度的球坐标问题。
中国古人最早使用指南针——地球仪的三大要素就全了——至今在使用中国的发明创造“子午线”、“本初子午线”来确定地球的经纬度——这些均是人为规定的,为了描述地球仪和地图册必需使用的,今天做了改进,没有用10天干了,地支用的很少——已经用具体的阿拉伯数字替代了中国六十甲子的等份等差数列法则。“卯酉为纬”已经用0度~90度的具体的数字符号取代了中国的天干地支计算法则。中国古代的原始法则完整地保存在《黄帝内经》中,这是中国自然科学的奇迹,中国科技史上的 奇迹。由于这是古代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计算法则,科学界已经没有运用中国古代的数字符号和文字符号,在行为上已经是自然地被废除了。“五行”、“五运”是中国古人把圆周360度和自转时间周期(24小时)与公转时间周期365.25天等分为5期的计算法则,包括了今天的角速度、位移弧度法则。5000年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历代圣贤都有反对和否定“阴阳五行”的,不是他们反对没有道理——而是这些方法保存在中医古籍中,读到阴阳五行理论却不能科学解读其理论本质——已经没有能力读懂自己本民族的科学历史资料。中医界的同志读到了却没有去研究古代的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古代高等数学。这样5000年,大家均不知道“阴阳五行”到底为何物?由于这种方法仅仅保存在中国历法中——中国人称之为万年历,就是10000年均使用均实用的历法——本质上则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时间、自转公转的角速度、位移的法则。这是中国古代的天体物理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相关科学理论。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已经现代化了,这仍然是中国的原创而且仍然指导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5000年后的今天测量的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与中国古人的测量和计算误差很小或者说没有误差——实践证明了中国古人的测量和计算是科学的。
三、地球自转函数周期4期法
原文:“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以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图中的“日阴阳”的进一步划分,实际上,是对昼夜节律——地球自转阴阳的细分。中国古人把地球的自转周期时间与人体的气血运动作了规定:平旦规定为地球晨昏线之开始——0度,日中——90度,日西——180度。本质上,这是地球自转轨道的状态180度状态的规定,只是中国古人规定地球自转的方向面对北极星为逆向运动。平旦是以我国东海海平面为依据,由于我国东部的浙江、江苏、山东、台湾、福建、广东等地,东临大海,一天之中见到日出规定为早上,为一天的开始,在这些地区生活的人们,在夏季在凌晨3点钟左右就可以看见天光——天就开始明亮了——所以,中国古人一直采用的“寅时法则”——就是以今天凌晨3点至5点计算为寅时,为一天的开始——见到天光——日光为依据——这在汉代以前,夏、商、周三代采用了。子、丑、寅三个时辰来计算一天的开始,到汉代才固定下来,与中国的东部见到天光“晨昏线的晨线”为依据,这也就是董仲舒所记载的“三代改制”,梁启超不知道其含义,写下了错误批判的《阴阳五行的来历》一文,影响也是十分深远而且有害的,希望后世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还要继续规定和划分。注意四时与三时的区别,四时是公转气候的四季,实际上就是公转轨道上的4期为365.25日,椭圆周为365.25度,位移弧度为365.25°弧线;三时在这里显然是指自转一天中的白昼的3个时间段,周期为180度。与黑夜的180度共同构成360度。张志聪说:“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这就是自转周期360度的四分法与公转周期365.25°的四分法,面对北极星“天道顺旋、地道逆旋”——顺逆就是今天的顺时针与逆时针运动的方向——这是今天的定向圆、矢量、向量的数学、物理学法则,就是以我国的公转气候更替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方向和月球的自转公转方向。在〈〈周易〉〉中又称为“四营法”,一分为二的法则在〈〈内经〉〉中称为“五十营法则”这些都是由于中国古人把一天分为12时辰100刻制与今天的24小时制,今天划分为24个时区的实质是相同的,这样时间、角速度、位移就可以相互换算。






说明:这组图说明了地球自转的方向。中国古人用的是八卦图、先天图、后天图等等来说明的,也用数字标明的,就是先天数、后天数以及“甲子数”等等。这里的旋转方向《内经》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0度与180度“水火者,阴阳之征兆”——这是南北定位的标志,通过指南针标明轨道定向圆的方位,也通过指南针建立了直角坐标系。《内经》的原文包含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和轨道角速度、位移及其直角三角函数周期。



说明:这个图是地球仪吗?不是。仅有经纬网与经纬度,没有方向、没有地轴,所以不能说明是地球仪。方向是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才规定的。地球上本来是没有方向的。是中国人用指南针规定的。地轴也是没有的——中国古人运用“开闔枢”原理建立的。



说明:这个图没有极点、没有方位、没有运动方向。刘歆的“经纬、表里”说就是这个图的含义。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中的自转公转法则、数字地图、数字地球仪法则、二进制法则、五行角速度等份法则
原文:“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所谓四时之胜也。”
论述是用圆球的概念来论述的——“天有八风,经有五风”这说的是地球和天球的经纬网的8分法则与5分法则。“经”是经纬网、经纬度的含义,风则是风力——地球自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的综合力学概念,中国古人没有这3个概念,用的是“胜”的概念,而且是以北半球的我国公转气候为准来进行描述的。“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这里虽然是是四时之胜,却实际上是用的五季,也就是356.25/4=91.3125°与365.25/5=73.05°的差别,实际上,就是角速度的大小差别,为18.2625度之差,《内经》很多描述是用18日来描述的,要换算。《史记》中有“均五行,推五胜”的记载,就是说的这个法则。主要是由于自转360°为一周,为一日,约为公转1°和公转365.25°的公转轨道度数比较(365.25°-360°=5.25°)有5.25度的角度之差,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轨道,这个差值,只能用圆周的性质比较:说明一个是正圆360°,一个是365.25°>360°的椭圆轨道,进行五等分之后,有余数,即小数点尾数的不同,需要进行处理。公转周期的91.3125度整数/时,73.05度/行/运/星/季要进行计算。这里还没有规定轨道开始的状态,只有四分和五分的等份法则,只有规定了轨道的初始状态,才能作相应的计算,这就要规定东西南北和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实际上就是“终始”
的问题——今天叫做定向圆、向量、矢量——中国古人在《内经》中是讲清楚,这样,地球公转的具体函数周期时间和具体的角度以及公转的位移弧度就可以测定和计算。
“八风发邪,以为经风”中的“经”可以理解为球坐标系中的经纬网中经纬度,也可以理解为“经络”。这里两个含义可以兼而有之。八风是说风向的角度为22.5°——今天地球物理学、天体物理学一直在沿用。
原文:“东风生于春,病生于肝,俞在颈项;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这是地处北半球的我国公转气候为依据而划分的公转轨道5期的轨道状态。由于中国古人在当时已经明确“南北为纬,东西为经”《淮南子》《史记》中有球坐标系中经纬网概念。通过我国的区域地理、区域地图中的气候变化来阐述地球自转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这样就能很好地进行计算和掌握运用。“肝生于左”的概念——这是地球的公转状态和自转状态的初始轨道状态的描述方法,而不是解剖上的肝脏部位。很多人以此嘲笑和讽刺中医。这是不明白中国古代的经典的“肝生于左”是一个球坐标、轨道坐标的定位发则,而不是解剖部位法则。把我国公转轨道气候等份为5步/五星/五运/五行/5期的的法则。为的是区别地球上区域地理方位、区别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方向。
原文:“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这里是对图“日阴阳”的细分法则。涉及今天定向圆、矢量、向量的问题。
“平旦至日中”的“至”是动词“到”的含义,显然是指太阳光线的运动——晨昏线的运动,涉及地球的自转运动及运动方向。“天之阳”的“之”可以是“的”,也可以是“到”;“阳中之阳”的“之”可以理解为“的”,也可以理解为“到”,后面的几个“之”也是如此。本文认为“到”与“至”的含义相吻合,描述地球的自转运动的轨道状态,是对函数周期时间的分段划分。地球“自转四时”的“子午卯酉”与公转四时的“子午卯酉”有本质的区别。从函数周期时间的划分上规定了地球自转的轨道状态——规定地球自转的“阴阳”划分,以子午卯酉为界,是从子→卯→午→酉→子的轨道运动方向。中国古人规定的地球晨昏线的运动的方向——自东向西运动,与今天的机械时钟的方向顺时针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今天规定的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是同向的——而且地图册、地球仪的标志相差180度。规定了自转的方向,同时规定了公转的方向——轨道的运动有顺逆方向,就可以进行计算。大家务必掌握。中国古人规定的地球自转的方向面对北极星是逆时针运动。这是不能改变的,地球永远如此运动。《周易》“易,逆数”说的就是这个本质。

前面讲了“四时之胜”的公转情况,这里是讲地球自转的情况。这里描述地球自转的函数周期时间和时间单位大小标志,包含了自转角速度和自转位移的计算方法。地球自转函数周期时间法则,用“阴阳”理论——一分为二,规定了地球晨昏线的运动方向和初始状态:平旦、日中、黄昏、合夜、鸡鸣,五个时间段——这是地球自转周期中的5个时间段。这在现代时钟上分别对应于:平旦对应于9点位;日中对应于12点位;黄昏对应于3点位;合夜对应于4点位,鸡鸣对应于6点位。中国古人把一昼夜划分为12时辰,一个时辰是今天的2个小时。而且古代是流水记时法则:一昼夜是100刻,而不是今天的24小时时钟,要进行相应的换算。这样中国古代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法则就完备了。100÷5=20刻,所以,按五步/五行法则,这是可以除尽的,用24小时法则,却不能整除,为4.8小时/运/行/步。由于中国古人100刻制的使用,360°等分为100等分,则每刻为3.6°=36分,这与《灵枢》28宿中每一宿36分的含义有联系。
原文:“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
南方赤色,如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
规定了地球晨昏线的状态可以计算地球自转的状态,所以《周易》说:“易逆数也”是相对于中国古人规定的地球自转公转状态的轨道方向不同向而言的。原文规定地球公转的状态。四时、五行时与地球仪、地图册上方位的规定和地球公转轨道方向及公转4期、5期的规定。
这里的“东方应四时上为岁星;南方应四时上为荧惑星;中央应四时为镇星;西方应四时为太白星;北方应四时为水星”,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五大行星运行方位图和测量方法。这是“五行”的又一个含义,指的中国古代在当时已经发现了太阳系中五大行星为岁星——木行星;荧惑星——火行星;土星——镇行星;太白星——金行星;辰星——水行星,有的概念至今一直沿用。也涉及今天的直角坐标系的定位系统。
五行相生的本质之一
中医规定的五行的顺序是依据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次序为依据而相生,由太阳而远离地球为:→水星→金星→镇星(〈〈史记〉〉中是填星,可能是形体字之误)→火星→木星;由外地行星而靠近太阳则是相反的一个相生图:木→火→土→金→水→木,
五行的本质之二
计算地球公转回归时间周期实际上又分成了五个运行时间段——5期,同时规定了公转的方向,这就是五行时的本质含义,实际上也是73.05度/行/运/星角速度、位移弧度、函数周期的计算法则。
计算地球自转的轨道周期、位移弧度、角度大小各自等分为五的连续计算的法则。均被现代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一直沿用。

五行的本质之三
涉及“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球坐标系、柱坐标系、轨道坐标系”的相关数学、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的科学知识。关于“五星”是球坐标系中经纬网、经纬度的概念,最早的历史书籍为《史记》,结合《内经》的十天干、十二地支经纬网概念、等差数列的概念,完整的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的划分就完成了。
原文中的“东方其数八,南方其数七,中央其数五,西方其数九,北方其数六”这是《周易》中的“成数”的概念,结合“东方其生数三,南方其生数二,中央其生数五,西方其生数四,北方其生数一”是一个完整球坐标系的数字地球仪或者数字地图册,这是河图洛书的数字的概念,又是我国地处北半球的区域地理气候,中国古人已经运用经纬度、经纬网的概念和相关计算法则,一直沿用至今。
《周易》“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也是“天地数”之间的“二进制”,这是中国人的“二进制”的原始记载,后来西方人改了一下名字——并作了计算编码——中国古人是以八卦和10天干与十二地支作了精确的编码——这是原始的电子计算机二进制编码。《周易》的书名,是说天体的周天运动,指大周天、小周天。即是今天所说的天体自转与公转运动变化发生。由于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周代”,使得大家误以为是“周代的变化”。《周易》是计算天体自转与公转的文图并茂的一本自然科学关于“天体周天变化、变易”的科学书籍。
这里的方位系统涉及今天的直角坐标系,以此计算地球自转系统——包含地球仪球坐标系统——《淮南子》说“天道曰圆,地道曰方”,也是说地球的自转轨道系统用方位来标示,区别于地球的公转轨道——天道的圆或椭圆轨道——圆周360°,没有始点和终点,只有通过方位来规定运动转动的方向——这就是定向圆、矢量、向量的科学知识。可是后世学者错误地认为“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人认为地球是“方”的。
生数系统1为五行位水,为北极点、北半球,为自转公转轨道平面的后面;生数系统2为五行火位,为南极点、南半球,为自转公转轨道平面的前面;3为东为左为木,这是地球自转系统的晨线的规定,也是东半球极点为的规定,自转公转轨道平面的面向南极的左右定位、定向、定点、定量、定性的规定。4为金为西,则是地球自转的昏线,也是西半球极点的规定。这样不同的轨道平面放在一起,后世学者没有分开,而且仅仅运用平面直角坐标法则,没有科学对应,肯定是错误的。





说明:这是地球的轨道运动模拟。每一行公转为73.05°,自转为72°/行/星/运。
实际上这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册、地球仪与指南针。其中的数字是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的数字说明。这是刘歆说的“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宫相为表里,此语自有传授,非后世所能言之”的球坐标系经纬网的含义。由于刘歆父子将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仪、经纬度的理论私相传授和刘家天下的灭亡,河图洛书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仪、经纬度概念的传授断代2000年。涉及对“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天地数”之间的“二进制”,通过“二进制”的代换关系进行一一对应于球坐标系地球仪、地球地理方位——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地球的轨道运动方位——定向圆。图中的1,6位为正北方位;2,7位为正南方位;3,8位为正东方位;4,9位为正西方位;5,10 为位+字坐标轴位南北轴-东西轴位。这是数字球坐标系地球仪、数字球坐标系经纬网、数字指南针——平面直角坐标系、数字轨道——定向圆、矢量、向量等与图例的结合。如果这些数字不出现在《内经》中,我不会认识到这是球坐标系地球仪经纬网、经纬度、经纬仪,数字指南针——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由于在《内经》原文反复地与东南西北中、春夏秋冬一一对应,我就把此图与洛书看成了我国的地理方位图,我国的气候图,看成了球坐标系地球,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指南针,轨道运动定向圆、矢量、向量问题。请教中国中医科学院孟庆云教授时,孟老认为很好,由于我的研究方向与孟老师的研究方向是一致的。同时,孟老鼓励我尽快成书。在此,深表谢谢意和敬意。
这里的1、2、3、4、5,就是《周易》的“生数”;6、7、8、9、10,就是“成数”。联系“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结合阴阳的光学概念,结合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经纬仪;定向圆、矢量、向量;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的概念。这样昼半球、夜半球、南半球、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上半球、下半球、左半球、右半球等等立体概念就出现了;“生”与“成”又是事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概念,这又与中国的地理区域气候有关,由于《史记》中有“轨道”“轨度”的概念。这样,数字轨道、数字地球仪、数字指南针、数字地图、数字时钟就出现了。希望读者对照地球仪、对照地图册、对照机械时钟,比较一下。《内经》中的数字涉及这些概念的综合运用,尤其是计算60年气候中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个数字,是河图中的这九个数字代表的方位,而不是洛书所代表的方位,注意区别。
结合《内经》的文字解说中“机械的二进制”编码与中国的具体气候与方位对照。更主要的是《内经》原文有关于球坐标系“经纬”——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经纬仪的“书眼”——一本《内经》的眼睛。
 
第五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的极点法则、12等份法则、二等份法则、四等份法则、顺逆——自转公转方向法则、乘方法则、五等份法则、光学原理
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是说天体含地球的运动轨道运动周期一分为二的法则。《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这个含义。由于太阳系中的地球以及其他行星的轨道有自转轨道和公转轨道的不同。地球自转轨道位移为360°弧线,地球公转轨道位移为365.25°弧线,这样,一分为二,其位移的值就是180°弧线与182.625°弧线。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这里的阴阳的含义就是简单的光学原理,现代地理学称为:地球有阳光照射的一面称为昼半球,没有阳光照射的一面称为夜半球。以此划分晨昏线,以此判定地球的自转方向。阴阳的含义,在《内经》中有昼夜(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以及昼夜长短(这是地球公转的结果)的含义,也有正午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变化的含义,这二者的结合,可以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至今沿用。因此“天地之道”是指天体(含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规律。现在地球物理学告诉我们,昼夜的交替的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而且随着公转运动,昼夜的长短发生规律性变化——中国古人已经在《内经》成书时开始了测量和科学记载而且今天仍然在使用;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来测定地球的公转运动。由于正午是中国古人的“午时”今天的12点时钟,实际上是测量地球自转角速度、位移 周期的一个方法;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可以测定纬度的高低和太阳的直射角和偏斜角,并以此测定地球的公转运动。我国现在仍然在使用的历法——这是可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世界上最早的最原始精确的测定和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直角三角函数应用法则。“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是中国古人经过实际的测量的 "南北极点"的概念。公地球转运动则是指太阳直射地球南北回归线23.25度的时候及其公转的角速度、位移。由于公转运动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就形成了地球上寒极、热极的自然变化。本质上是说地球的南北回归运动。
原文:“水为阴,火为阳--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原文中“水为阴,火为阳”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太阳高度角大小的计算法则,
水——为北为下位——子——壬癸——现代代号为N;
火——为南为上位——午——丙丁——现代代号为S,
二者是一个对称轴180度的概念实际上是指地球的南北两半球或者南北两极,按现代测定的地球极半径6356.8千米计算,二者相差6356.8X2=12713.6千米
“火”现在的术语叫做热带、亚热带了。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从地理学角度理解:这是说太阳直射的角度大小以及太阳辐射强弱与大气之间的关系。由于我国地处地球的北半球,以嵩山为界的南方区域气候处在低纬度地区受太阳的直射时间长,在我国的夏季尤为明显。但受空气的反射和吸收作用,太阳的辐射发生了一些改变。如四川盆地由于盆地的作用,大气的吸收和反射的作用,纬度虽然低于新疆地区,但实际上的太阳辐射却是新疆地区高于四川盆地地区。从中医学临床治疗角度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争论很大。这是由于每一位医生的临床角度不同,得到的认识是某一方面的正确认识。
原文:“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这里的“天有四时五行”是说的地球的公转气候、函数周期时间的四分法——4期则与五分——5期法则。“寒暑燥湿风”是我国的公转气候五个季节的不同气候特点,这是我国特定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实际上就是365.25天5期的划分结果。按纬度高度和纬度跨度化分,这就是现代五带气候带的划分法则。由于不同的划分法则与不同的标准,结果就不同,计算的方法、原则是相同的。现在已经划分为五带——五个气候带,即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这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规律的必然变化,也是对“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公转气候的深化和发展。这是太阳直射地球,地球南北半球在绕太阳的轨道运动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造成的。
原文:“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在音为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从中医角度运用“二进制”的理论进行机械的换算。
原文的“玄”是“弦”的含义,是指风的性质与三大力学关系:地球自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的综合作用。“玄”的含义是什么?其实,这个“玄”是通假字“弦”的含义,是说“风的三大力学原理”。由于不知道风的力学原理。“在人为道”则是说的自然的轨道的法则与规律是人可以掌握和认识的,是可以进行描述的。在《史记》中记载“轨道、轨度”。《道德经》中的“玄之又玄”的“玄”,也是指的“弦”,与中国古人的“勾三股四弦五”的直角三角函数法则测定天体自转公转轨道周期的法则是一脉相承的。

“在音为角”这是中国古代的音律法则,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乘方”技术——具体的算法在《淮南子》中。依据陈广忠副教授在《淮南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142页中是的计算法则是这样的:
1子 置1=1
2丑3的1次方=3
3寅3的2次方=9
4卯3的3次方=27
5辰3的4次方=81
6巳3的5次方=243
7午3的6次方=729
8未3的7次方=2187
9申3的8次方=6561
10酉3的9次方=19683
11戌3的10次方=59049
12亥3的11次方=177147
“其音为角”的“角”,与今天的“角速度”的概念有联系。按照南京天文台天文学家卢央教授的解释,音律法则,又是中国古人的“对数法则”——本质上,即是“三角函数法则”。
“胜”是“四时之胜”的运用,实际上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力学原理,古人认为很神奇,没有引力的概念——用这种“相胜之力”来表述。
计算法则是自转四分法则为90度法则与五分法则为72度法则,
公转四分法则就是91.3125度与五分法则就是73.05度的4期法则与5期法则的结合运用。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说的是上下位置的定位系统,针对于地球仪和地图册而言,就是上下定南北,左右定东西, 这样就能识别地理方位。由于中国古人当时已经发明并运用指南针,可以确定南北与东西。这是地球上本来不存在的,人为规定的。中国古人的“八卦”,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地球仪的挂图,也是地图册的挂图,因为有比例尺、有方向和经纬度和图例——整部《周易》就是对地图册和地球仪的运用和天体自转与公转规律的说明,外国朋友进行了很好的翻译和解读然后做了细小的改动,这样,中国人自己反而认识不了自己祖先的发明创造了。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定向圆、矢量、向量法则——指左右方向是太阳与月亮的“视运动方向”。由于在北半球的中国区域地理位置上,太阳是始终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注意这里东西方的规定是以我国所处地理位置而言——今天的国际时区的分界线是用的伦敦所在地为本初子午线——相差很大;月球则有时从地球的西边升起,有时从东边升起——要随地球的公转运动而发生位置的改变——这是由于地球和月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不同,“视运动”角速度有差别造成的。但是不变的是月球在我国农历15(望日)这一天永远是从我国的东海岸升起,在地球另一半(西半球)的巴西则又是相反的。这样中国古人以此确定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公转周期为朔望周期大约为30天(实际为29.5天)。地月日三者连线的位置就可以进行计算。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南北为一直线、东西为一直线相交的直角坐标系。然后不断地在轨道质点上运用坐标系进行运算——人类最古老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中国的罗盘——同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轨道定向同心圆法则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以中国地理方位为准进行球坐标系上下定位,南(火——S——丙丁等二进制法则)北(水——N——壬癸等二进制法则)定位,东(日出为东)西(日落为西)定位——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位。这里的水火还有夏为火,冬为水的含义——极点、极坐标定位。指的是地球公转气候、位移、角度的不同,以地球冬季、夏季温度绝对值与相对值的不同可以感知和计算判断的;还指地球自转的状态白昼昼弧为——阳——火,夜晚、夜弧为——阴——水,这是昼夜温差的绝对值与相对值不同还可以感知、计算和判断的决定的。中国古人科学测定方法是用圭表实现的直角三角函数法则。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里的“能始”是“能始终”的省略——涉及定向圆、矢量、向量法则,是说可以计算开始,也可以计算结束。这是地球上的方位确定之后,或者地球仪和地图册定位之后,就可以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轨道初始状态及结束状态。
中国古人是以“春分”——阳历为3月21日前后,而公转黄道轨迹的0度的开始则是正月朔日——正月初一——立春节和结束状态的365.25天(度)的公转时间周期;
以“秋分”——阳历为9月23日前后,为公转黄道轨迹182.625度为公转划分标志,这实际上已经计算和测量到了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形性质——这记载在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中。《淮南子》记载的这些数字信息——通过《淮南子》中的数字记载也可以算出是椭圆——这在西方世界是1600年之后的科学时代了。
以“夏至”——阳历为6月22日前后,这个时节大致是中国重要的节日端午节5月初5日,实际上以此测量公转轨迹和公转的角度91.3125度为标志,来确立我国的上下半年的气候分界,实际上这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造成的——中国古人这时没有北回归线的概念,但其具体的角度和具体的时间分段就是这个本质——中国古人测量到黄赤交角为23度26分,这是今天的南北回归线23°26′的含义。
“冬至”——阳历12月22日前后,这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间和角度和角速度,中国的黄道轨迹角度为273度左右。这些计算方法,在历代历书中用的最多。《内经》以此来预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由于公转的周期时间是确定的,公转的角速度、位移弧度是相对恒定、稳定不变的。地球公转一周——地球回归周期一年的气候就总是可以进行预算、预测的,并可以提前掌握轨道气候的变化来指导养生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自转的状态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计算和预测。但是圆周法则有5.25度的偏差,需要进行不断的1度的整数计算,于是中国古人就用“置闰”技术,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每四年置闰一天的法则。

原文强调球坐标系地球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地图册、定向圆运动轨道的上下定位、左右定向。
原文:“帝曰:法阴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这里的“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中的“能”是通假字“耐”的含义,这是公转轨道182.625°的情况,用地球自转角度可以计算360°x182.625=65745°,当然也可以换算为地球自转的时间、也可以换算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公转的线速度等等

推论
1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午时12点时候,太阳对当地地表某一点(某一经线上的某一点,与纬度的高度如何?)的引力最大?
2当地午夜子时0点的时候,太阳对当地地表某一点(某一经线上的某一点,与纬度高度的关系如何?)的引力最小?
这是由于昼半球和夜半球,按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在日地连线间,二者的直线距离相差6378.1x2=12756.2公里。按赤道4万公里计算,二者的自转距离相差2万公里。
按地球公转的绕日公转距离94000万公里计算,冬夏之间相差距离为94000除以2=47000万公里。后面其他处的计算也是如此。
这里是对《素问•金匮直言论篇第四》“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又一次说明,实际上这仍然是地球公转规律而言的。因为,春夏秋冬,这是我国四季的划分。这阐明了四时是如何相胜(克)规律。要准确理解这段原文,需要将“四时”换算为“五行时”;将“春”换称为“木”,将“长夏”换称为“土”,将“冬”换称为“水”,将“夏”换称为“火”,将“秋”换称为“金”。换称,本来是中国古人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说法、称谓。有等同替代的关系,数学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今天西方人换成了“二进制”。大家不知道这是中国自己的原创。这样,“胜”之意就显而易见是“乘”或“相克”之含义了。有人说:“本节是说的四时不正之气——胜气,对人体的影响。所谓‘春胜长夏’,在气候来说,是长夏反得春天的气候,在对人体的影响来说,是肝木得胜气之助而克脾土;‘长夏胜冬’,是冬天反得长夏的气候,使人身脾土得胜气之助而克肾水;其余以此类推。所谓“得四时之胜”,其大意如此”。其义显然有悖《内经》原旨。“长夏反得春天的气候”、“冬天反得长夏的气候”都是凭空妄加的,怎能不违背经旨呢?更不能“其余以此类推”。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金匮真言》此段文字的正确含义是:我们所说的掌握四时相克(胜)规律就是:
春(木)克(胜)长夏(土),
长夏(土)克(胜)冬(水),
冬(水)克(胜)夏(火)
夏(火)克(胜)秋(金),
秋(金)克(胜)春(木),
这是四时相克的规律及其次序。本质上是说春、夏、长夏、秋、冬的运转次序,运转方向以及运转的力学原理。正是由于对这一规律及次序不能正确把握(“得”)。《内经》中运用换称或借代手法比较多,如果不注重这些形式上的研究,就会造成对内容的理解错误。〈〈内经〉〉称为“五行时”——本质上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结合轨道5期法则——以我国地处北半球为依据,这里的南由于我国的地理区域并未越过赤道,因此理解气候的时候我们的思绪往往是不能超越赤道的——但是中国古人很早就有赤道、黄道、红道、白道、黑道来描述地球、月球的运动轨迹,是一个上南下北的中国地图坐标模式。


一个球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定向圆。

注意图中的方向、旋转的方向。如果结合自转的时间周期和公转的时间周期运动的方向,可以准确地标示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轨道方向。这是把365.25度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回归轨道周期、回归时间周期5期法则。依次五步五运五行相生;间隔一行表示相克,相胜,表示正克,表示相乘,表示所胜。这里面的相胜的图形最好是理解为一个五角星,把一个公转轨道365.25度的椭圆圆周等份为5,五角星的上角正好是南,左右四角是东与西,下为北,各为73.05度/行/运,这就是公转73.05日,公转角速度为73.05度的含义。理解为一个地球仪的椭圆圆周的轨道的运动
原文:“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东南方阳也……
西北方阴也……
故天有精,地有形;
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
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这里有养神、养生之道,也有天体自转公转之规律。这里对我国的地理气候规定为东南方、东方为阳;西方和西北方为阴。依据我国的地理地势的实际走势,西北地势高,东南地势低。这种阴阳的划分实际上是从光学原理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概念,以此划分为四个半球的。东方为阳,西方为阴,针对地球的自转运动则是说的晨昏线的晨线为东为阳,昏线为西为阴。针对公转的状态东西则为公转182.625度的公转轴,为0度~182.625度的数字轴含义。
“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这里的“神明”按照《淮南子》的记载是“十二地支所在,神明之府也”即是说,中国古人规定的12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是计算地球自转周期的时间和分为12等份的角速度为30度、位移为30°弧线的含义,同时结合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天干规定球坐标系地球及天球的经纬度以及经纬网。与现在的纬度高度是可以换算的,与经度也是可以换算的。我国的每一个节气,就是公转气候的标志,也是公转角速度的标志,也是公转时间长短的标志。12时辰可以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初始状态;10天干可以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状态,有了二者的结合,才能说明是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的关键问题。通过二者编码规定固定的顺序和初始状态,说明是地球绕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地球转,60甲子规定方向和初始状态的科学意义。同时60甲子是一个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经纬度的计算法则,还是一个机械时钟的法则,也是一个质点轨道运动的法则——可以理解为时钟的秒针、分针、时针的运动轨迹——我们的祖先设计好了,但是后来者没有制造出具体的机械时钟——英国人的机械时钟的原理就是60甲子的原理。金元时代,中国人已经开始运用60分钟、60秒钟计算时间,元代以后,这种方法传到了西方,后来英国人制造出了机械时钟,沿用了这种法则——往往误以为是英国人首先发明并使用了60分钟、60秒钟的法则。
 
第六章《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中公转周期法则、60度、 180度法则、光学原理、地球轨道载体原理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一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
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计算法则是公转周期标准为360日,公转角度标准为360度,这实际上是地球的公转周期以恒星为参照物的运动周期,天为180度——半周期,地为180度——半周期。三阴三阳就是把180度等份为三,各为60度的角速度的计算法则,时间上就是60天,这显然是公转周期。为了区别地球自转周期360度而运用的时间单位“日”和公转的“岁”“年”。中国古人作了特别的规定,这是现在整个地球人类都没有搞清楚的时间问题。英国科学家霍金甚至错误地认为时间有“正时间和负时间”,就是不知道这是中国古人用来描述地球以及其他天体自转与公转,时间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函数周期长度单位,地球自转一周为今天24小时为1日为360度圆周,以太阳为视公转中心地球公转回归运动一周则为365.25日,位移弧度为为365.25度椭圆周,角度为365.25°。以其他恒星为公转视运动中心则为360日,也等于为360度则是圆周运动,但不是地球的回归周期运动。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阴阳的划分标准是以阳光为依据,这是很重要的划分法则,没有生长出土的为“阴中之阴”,长出地表的为“阴中之阳”这是用植物的生长态势的180度直线法则来说明与地球的水平面的180度形成的垂直相交的运动生长关系,这是球坐标系90度法则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区别说明,这样才能体现光学原理,才能体现球坐标系地球的立体属性。这里重要的是提出了“天覆地载”的“地球轨道载体”的光辉理论和思想,其伟大的科学理论,被今天的航天科技手段所证实——中国古人是如何知道“地球是轨道载体”的?——这涉及人类的起源问题:人到底来自何方?为什么中国人当时已经知道轨道载体思想而西方人还认为人是泥做得呢?
原文:“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浮,命曰一阳。”
这里的三阴与三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体经络的关系,是用人体的经络关系来说明天体的立体属性,同时也是为了说明球的旋转的转轴。“圣人南面而立”,是交代面对地球仪或者地图册的上下方位,也就是规定了南北方向。三阳各60度,而且以“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这是以人体的三阳经来说明天体的自转与公转的枢轴,这也是规定180度0度、60度、120度及180度的角速度计算法则,后面的三阴也是如此。这是为了说明气候的三圈环流的需要而提出的概念。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与下文的“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这是轨道半周期、轨道位移半圆弧、轨道角度180°一分为三的法则——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含义就是说天体的轨道一圈、一周期,划分为二期——阴阳,二期中的阴或者阳又划分为三,就是这里的三阳与下文的三阴。实际上是针对1个轨道的1个函数周期的划分。还有天体不同,轨道不同可以进行1、2、3的编码。注意区别。而三阴、三阳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轨道周期。开、闔、枢,则是球坐标、轨道坐标的定位系统。不是平面概念,是立体概念。
注意这里的“太冲”的“冲”与下文的“阴阳冲冲”——在天文学上,“冲”是指天体轨道的0°与180°的轨道位置关系。
《道德经》“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如下图中的繁体字“冲”的位置,在天文学上意义很重要。合与冲是标示行星与太阳在公转圆周轨道上处于0°与180°的轨道状态或者天球经度差为0°与180°的情况。当0°为冲,则180°位为合——类似于今天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Y轴,垂直轴、纵向轴。


太阳系行星轨道定向同心圆示意图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冲”的含义是标示行星绕太阳公转圆周轨道上处于0°与180°的轨道状态或者天球经度差为180°的情况。这就是说,哥白尼仍然是沿用的中国古老的方法或改进的方法。《道德经》“大盈若冲,其用不穷”“道冲”的天文学含义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天文训》“岁星之所居,五谷丰昌,其对为冲,岁乃有殃。”
“其对为冲”,就能够很好地说明轨道力学关系,好比两人在180°的直线上,相对而发生碰撞。天文学上,一直是这个含义,而且一直沿用到今天。“冲”是在一个特殊的轨道位置的标志。中国古人,这时候没有使用0°与180°的阿拉伯数字来描述的天体在同一轨道平面上下位置处在0°与180°的轨道位置上,在(天球上)则是处在同一纬度平面上的经度差为0°与180°的关系。这可以说明两个天体之间的作用力、反作用力在统一轨道平面上的方向问题,当方向相反——称为对冲,好比汽车与汽车在公路上迎面相撞——称为对冲,这也是预测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否则,预测不准确。
原文:“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无沉,名曰一阴。阴阳 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以人体的下肢经络为依据来说明“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实际上是为了说明天体的立体属性和计算角速度的法则,涉及自转轴与公转轴的问题。涉及地球仪上的南北轴为假想的自转轴,假想的公转轴则是东西轴。是把“一阴”分为“三阴”——针对轨道180°等分为三,则各为60°。当用“九九制会”——直角坐标系各90°法则理解时,可以理解为南北纬各90°,等分为3的三圈环流法则。
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具体的天文模型基础之上,因而是科学正确的,而其他的平面的思维,是不正确的,也不符合中国的古天文实际记载和实体模型。
 
第七章《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地球公转1度和月球公转13度法则、60度、90度法则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气数者,所以纪生化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余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这里是测定和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法则。
“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计算的方法是60度X6=360度=360日=1岁=1年。
“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生化之用也”这里在《内经》明确的解释和定义“天度”“气数”与今天轨道的角速度、位移弧度大小及函数周期的概念是吻合的、一致的。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这里十分科学地计算了地球公转一天为一度“日行一度”是说的地球每一天公转一度,同时完成了自转360°。这里的“日” 可以理解为“太阳”,但这种理解却是错误的。省略了主语地球。“行有分纪,周有道理”,就是说天体的运行是可以计算的,可以是五行、可以是八正、可以是四时/季节等,均是定向圆周的轨道运动法则。月球每1天绕地球运行13度有余,故大小月365日而等于1周年。所以“日行1度”只能理解为地球绕日公转每日1度,而不能理解为太阳每天运行1度,如果这样理解:
1、与“月行十三度有奇”的记载不符合。
2、与“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记载不相符合。
3、与“积气余而盈闰”的记载不相符合。
中国古人已经精确到四分之一度。中国古人测量月球绕地球公转是每天运行13度多,这与现代测量的、实际运行也是相符合的。中国古人用阴历的月份是用朔望月——绕地球公转的函数周期来计算的,实际上是29.5天,把365.25天用12月来平均,则每月运行30.4375日,节气以地球绕日15度=15日来计算的,实际上是15.21875日/天。每个节气平均得15日左右,每月相当于2个节气.因此,月份常不足,节气有余,计每月余1日弱,积累3年则余1月强,故每3年必需有一个闰月——就是增加一月——本质上是月球并没有绕地球实运动这一周,而是为了计算地球公转周期的比较需要,人为地增加一周。这样,约19年之间有7个闰月,则节气与月份复归一致——这是“闰月”技术。还有“闰日”的技术——这是每4年增加1日在阴历的2月的最后1天的技术,这样中国古人运用“置闰”技术,解决了地球绕日公转每天1度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速度每天13度有余的速度差,至今都是很科学的,与地球和月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误差很小。现代测量得到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约为1度,实际上是冬季在近日点时为61分/天/日,误差为1/60;夏季在远日点为57分/日/天,误差为3/60=0.05′,可见中国的自然科学技术在5000年前的辉煌成就。
4与“立端余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记载不相符合。
圭表是中国古人测量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角大小的仪器,实际上就是测量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直角三角函数法则。圭表上标有圆周或者后来的椭圆法则——轨道法则的开始0度,90度,180度,270度,360度的法则。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清朝以前对现代的量角器——称之为量天尺,所以中国古代的量天地的工具实际上就是现在的量角器,实际上涉及今天的角速度、位移弧度。中国人已经用了5000年都十分精确的法则,至今在历法中保存在。这里交代了地球每日公转1度与月球每日公转13度有余的一个比例尺。这是一个数字比例尺,也是一个角速度、位移弧度的比例尺,是以角速度、位移弧度为依据的比例尺。有了这些概念,完整的地图册和地球仪才是成立的。
清代张志聪的理解是:“言六六之节,所以正天之度。盖岁有三百六十五日,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也。”这是科学的、正确的。这是地球公转周期用椭圆轨道是365.25°的含义。用时间——地球自转一周360°计算为一天、地球公转一度来比较,公转则为365.25天。下面的理解又出现错误了。张志聪接着说“制,度也。天度者,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日日行一度,一岁而一周天,月日行十三度,一月而一周天,盖以天之度数以纪日月之行也。”这里错误在“日日行一度”,错误地理解为太阳的运动——这时离西方提出“日心说”之后有300年了吧?张志聪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错误地臆断。后面张志聪说:“行有分纪者,谓日月之行有分野纪度。”这实际上是轨道的分野、轨道的度数。接着说“周有道理者,谓日月之周天有南道北道之理路也”——这说的就是公转轨道的南北方向——当以地球不动时,则是太阳、月球在地球南北两极的中线——赤道轨道平面上下升降——中国古人又把这个中线称为地平线。张志聪等人接着说“按历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左旋于地,一昼一夜,则其行一周而又过一度。日月皆右行于天,则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故曰有奇也。”这里张志聪等人没有搞清楚的是这里的“左旋于地”与“右旋于天”的本质,中国古人以北斗七星、指南针作为参照物,顺时针计算为“左旋于地”,以此,计算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以北半球我国区域地理气候作为参照物。实际测定地球公转回归函数周期为365.25°=365.25天/日,这就是中国历法的科学本质。
“一昼一夜,则其行一周而又过一度”是地球自转一周,计算为360°同时计算为地球公转轨道1°——中国古人称为黄道轨道1°的换算法则。这里明白地说地球是“右旋于天”的,即是与公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而自转——这与今天规定的地球自转公转同向——逆时针自转公转本质是一回事情。因为在规定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方法是用“顺时针为加、逆时针为减”来完成的。实际上仍然是沿用中国古人的法则——黄道左旋于地;赤道右旋于天。
对于这个问题《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有进一步的计算。同样的错误出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评》一书,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1月第1次印刷版本的第67页,在“注释”“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中这样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360度)要365天,平均每天运行近似一度,古人认为地不动而日行,故曰日行一度。月亮绕地球一周,要27.32天,平均每日运行13度有余(360°/27.32=13.18),故曰月行十三度而有奇。”这里明明是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错误地解释为“古人认为地不动而日行”,就是不清楚这里的“日行”,说的是“地球公转轨道黄道1日约等于1°的含义”。这里的“左旋、右旋”涉及定向圆、矢量、向量等数学、物理学法则。具体体现在中国古人的“日晷”的运用上。
原文:“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五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这里对地球公转函数周期365日=365度又一次进行了计算。用的是60甲子法则——以10天干和12地支的排列进行计算的。排列是有序的,而不是无序的组合法则。由于计算天体的运动方向必需分顺序,否则是不能计算的。天体的运行是有序自动控制系统——中国古人称为“道法自然”。中国古人通过甲子的有序的规定才能作到正确的科学的计算。后面的九野——中国古代早期的地图册的概念。人体是立体的属性,用人体的立体属性来说明地球的立体属性与地图册的平面对应法则。60甲子可以标定天体轨迹运动和运动方向。“九九制会”的九九,就是90度的法则,在《周易》“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这些法则是四方的平面直角法则,平面90度法则,实际上也涉及球坐标法则。把〈〈内经〉〉〈〈周易〉〉结合才能明白这些含义。正是运用圭表的平面圆周与直立的直角三角形,运用三角函数法则,测定了地球公转周期四期/四时各为91.3125°,这是《淮南子》中的数据,我用小数点法则标示而已。
关于九野,《淮南子•天文训》中的记载,用28宿作为经纬网把地球仪、地图册分成九个部分的方法;同时,可以把地球月球运动的轨道分为9个部分的定向圆、矢量、向量法则。
具体是这样记载的:“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
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
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
北方曰玄天,其星须女、虚、危、营室;
西北方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
西方曰颢天,其星胃、昴、毕。
西南方曰朱天,其星觜巂、参、东井;
南方曰炎天,其星與鬼、柳、七星;
东南方曰阳天,其星张、翼、轸。”
这是完整的28宿作为经纬网法则,标示地球仪、地图册上的9个方位的法则,同样标示地球自转公转、月球公转自转的轨道运动以及轨道运动的方向。由于5000年前,中国古人古人用28宿来作为计算轨道运动以及经纬网的双重任务,传到其他国家之后,就发生了改变,以致面目全非。



天球坐标28宿经纬网定位示意图

中国古人用二十八宿来计算地球公转周期的方法《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如下:
“欲知天道,以日为主。六月当心,左周而行,分而为十二月。与日相当,天地重袭,后必无殃。星(当为“日”),正月建营室,二月建奎、娄,三月建胃,四月建毕,五月建东井,六月建张,七月建翼,八月建亢,九月建房,十月建尾,十一月建牵牛,十二月建虚。
北斗七星在这个平面图中是旋转坐标定位系统——实际上这是中国古人的球坐标定位系统。中国古人测定天体的运动时候,是在浑天仪(天球仪)下面架设一个指南针,实际上采用的是定向球的运动法则——不仅仅是平面图法则。含有平面直角坐标系、天球经纬网坐标定位系统。
《道德经》“大道氾兮,其可左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等原文为何强调左右方位?
中国古人的坐标定位是:左位为东,右位为西,前位为南、后位为北。就是左位为青龙,为东方位的坐标位;右位为白虎,为西方位的坐标位;前方位(上方位)为朱雀,为南方坐标位;后方位(下方位)为玄武,为北方坐标位。与今天的坐标位有区别。搞不清楚,天文学家分成两派,一派主张左旋,另一派主张右旋。明白原理、计算方法,不论是左旋、右旋,都是可以的。
由于天体的运动本来是没有方向的,中国古人发明创造了指南针之后,才可能完成和实现的科学实践。才有可能实现定向圆法则——天道曰圆地道曰方的法则。对于天体而言,任何天体都可以用定向圆法则来测定和计算。由于中国古人在这时用的阴阳五行法则、五行法则、五星法则。具体的针对白昼而言,《淮南子》原文,则是指今天的地球公转轨道周期。


轨道定向圆角速度位移周期经纬网示意图

由于针对地球——太阳二者而言,中国古人在地球上,只能以天球不动,太阳在“视运动”——用圭表法则就可以测定太阳光直射点的轨道位移——这就是12月法则、72物候法则、二十四节气法则等,十二时辰图,既可以计算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计算地球公转周期。当用月的单位时,肯定是指地球公转周期同时又涉及月球自转公转周期。《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十二月与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显然,是计算地球公转运动规律的。
中国古人计算地球公转轨道周期十二期与二十八宿的具体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

表地球公转轨道周期与二十八宿对应关系
1月——正月——寅月——角、亢、氐;
2月——卯月——房;
3月——辰月——心、尾、箕;
4月——巳月——斗、牛、女;
5月——午月——虚、(有的又为须);
6月——未月——危、室、璧;
7月——申月——奎、娄、胃;
8月——酉月——昴;
9月——戌月——毕、觜、参;
10月——亥月——井、鬼、柳、星;
11月——子月——张;
12月——丑月——翼轸。

《黄帝内经》为大家提供的一个天球经纬网的法则。《黄帝内经素问》“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一个经纬网的立体球运动轨迹法则,且对这个天球定向转动进行标示。中国古人在天文观测的时候所使用的天球下面架设一个指南针,永远不会迷失天体运动的轨迹的方向——不会出现错误计算。
地球公转轨道按东→南→西→北→东的次序,从1→2→3→4→5→6→7→8→9→10→11→12→1→这样的轨道次序和定向圆方位来计算,这就不会错误。反之,方向相反,也可以计算。由于今天的地图册、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做了统一的规定,所以,用现在的地图册、地球仪对照、比较计算一下,从根本上化解掉左旋、右旋的争论。依据《淮南子》原文的计算如表所示。
表地球公转轨道定位与二十八宿对应关系
1月——地球公转轨道位在的(6)未月位——28宿轨道位在室位
2月——地球公转轨道位在(7)申月位——28宿轨道位在奎位
3月——地球公转轨道位在(8)酉月位——28宿轨道位在胃位
4月——地球公转轨道位(9)戌月位——28宿轨道位在毕位
5月——地球公转轨道位(10)亥月位——28宿轨道位在井位
6月——地球公转轨道位(11)子月位——28宿轨道位在张位
7月——地球公转轨道位(12)丑月位——28宿轨道位在翼位
8月——地球公转轨道位(1)寅月位——28宿轨道位在亢位
9月——地球公转轨道位(2)卯月位——28宿轨道位在房位
10月——地球公转轨道位(3)辰月位——28宿轨道位在尾位
11月——地球公转轨道位(4)巳月位——28宿轨道位在牛
12月——地球公转轨道位(5)午月位——28宿轨道位在虚位



与平面直角坐标法比较,就会发现,确定方向的重要性,这是为了计算定向圆的需要而建立的。所以,中国古人用不同组数字的排列,标定了地球自转公转前进后退的方向——顺逆方向、顺逆时针方向,标定了地球仪、地图册经纬网。因此,对九野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平面图上的九个方位,而是球坐标上的9个方位。

地球自转公转定向同心圆法则
原文:“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72物候——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五天一候,一年365天为73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72候。本质上是计算地球公转的轨道度数。1候等于地球公转轨道黄道5°,等于公转5天,5日。中国古人又称为“天数”——天体轨道运动函数周期性单位。对1周年为地球公转1周的计算法则,为365天,按椭圆形轨道计算为365度。中国古人用正圆360°进行比较计算,这样360÷7=5°,实际上是中国古人很精确:365.25°÷72≈5.07291666666667°/日/天,这就是说,中国古人的5天为一候的算法,是数学法则,通过三角函数测定计算的。
(正月) 黄道30.4375度-——地球公转轨道30.4375°/天/日——是中国古人“天数”365.25天演变而来,二者是地球自转周期360°单位,又是计算公转的1°的单位。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则为29.5天,月球的恒星周期——今天叫做月球的自转公转周期27.32天,二者的参照物不同,计算的结果也不同。
1、立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
三侯,鱼陟负冰。 陟,言积,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2、 雨水: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 ;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二月) 黄道30.4375度——地球公转轨道30.4375°(天、日)。但是,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则为29.5天,月球的恒星周期——今天叫做月球的自转公转周期27.32天,这样,二者的参照物不同,计算的结果也不同。

3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4 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 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三月) 黄道30.4375°——地球公转轨道30.4375°(天、日)。但是,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则为29.5天,月球的恒星周期——今天叫做月球的自转公转周期27.32天,这样,二者的参照物不同,计算的结果也不同。

5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 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6 谷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 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鵀,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鵀鸣。
(四月) 黄道30.4375度——地球公转轨道30.4375°(天、日)。但是,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则为29.5天,月球的恒星周期——今天叫做月球的自转公转周期27.32天,这样,二者的参照物不同,计算的结果也不同。

7立夏: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 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 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8 小满: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五月) 黄道30.4375度——地球公转轨道30.4375°(天、日)。但是,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则为29.5天,月球的恒星周期——今天叫做月球的自转公转周期27.32天,这样,二者的参照物不同,计算的结果也不同。

9 芒种: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 二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也。
10 夏至: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 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 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六月) 黄道30.4375°——地球公转轨道30.4375°(天、日)。但是,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则为29.5天,月球的恒星周期——今天叫做月球的自转公转周期27.32天,这样,二者的参照物不同,计算的结果也不同。

11小暑: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织,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 三侯,鹰始挚。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12大暑: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 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三候,大雨行时。
(七月) 黄道30.4375度——地球公转轨道30.4375°(天、日)。但是,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则为29.5天,月球的恒星周期——今天叫做月球的自转公转周期27.32天,这样,二者的参照物不同,计算的结果也不同。

13立秋: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蝉小而青赤色者。
14 处暑:初候,鹰乃祭鸟。鹰,杀鸟。不敢先尝,示报本也; 二候,天地始肃。清肃也,凉也; 三候,禾乃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
(八月) 黄道30.4375度——地球公转轨道30.4375°(天、日)。但是,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则为29.5天,月球的恒星周期——今天叫做月球的自转公转周期27.32天,这样,二者的参照物不同,计算的结果也不同。

15白露:初候,鸿雁来。自北而南也; 一曰:大曰鸿,小曰雁;二候,玄鸟归。燕去也。三候,群鸟养羞。羞,粮食也。养羞以备冬月。
16 秋分:初候,雷始收声。雷于二月阳中发生,八月阴中收声;二候,蛰虫坯户。坯,昔培。坯户,培益其穴中之户窍而将蛰也; 三候,水始涸。国语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间也。见者,旦见于东方也。辰角见九月本,天根见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余。
——这里的角、氐、房是中国古人的28宿,是计算经纬网、经纬度的功能,也是计算时间的功能,可以标定地球自转、公转、也可以标定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天根,是说计算轨道初始状态或者是直角坐标系中的45°轴
(九月) 黄道30.4375度——地球公转轨道30.4375°(天、日)。但是,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则为29.5天,月球的恒星周期——今天叫做月球的自转公转周期27.32天,这样,二者的参照物不同,计算的结果也不同。

17寒露:初候,鸿雁来宾。宾,客也。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盖将尽之谓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飞者化潜,阳变阴也; 三候,菊有黄花。诸花皆不言,而此独言之,以其华于阴而独盛于秋也。
18霜降:初候,豺乃祭兽。孟秋鹰祭鸟,飞者形小而杀气方萌,季秋豺祭兽,走者形大而杀气乃盛也;二候, 草木黄落。阳气去也; 三侯,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
(十月) 黄道30.4375度——地球公转轨道30.4375°(天、日)。但是,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则为29.5天,月球的恒星周期——今天叫做月球的自转公转周期27.32天,这样,二者的参照物不同,计算的结果也不同。
19立冬:初候,水始冻;二候,地始冻;三侯,雉入大水为蜃。蜃,蚌属。
20小雪:初候,虹藏不见,季春阳胜阴,故虹见。孟冬阴胜阳,故藏而不见;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将;三侯, 闭塞而成冬。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
(十一月) 黄道30.4375度——地球公转轨道30.4375°(天、日)。但是,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则为29.5天,月球的恒星周期——今天叫做月球的自转公转周期27.32天,这样,二者的参照物不同,计算的结果也不同。

21大雪:初候,鹖鴠不鸣,鹖鴠,音曷旦,夜鸣求旦之鸟,亦名寒号虫,乃阴类而求阳者,兹得一阳之生,故不鸣矣; 二候,虎始交。虎本阴类。感一阳而交也;三候,荔挺出。荔,一名马蔺叶似蒲而小,根可为刷。
22冬至:初候,蚯蚓结。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 二候,麇角解。阴兽也。得阳气而解; 三侯,水泉动•天一之阳生也。
(十二月) 黄道30.4374度——地球公转轨道30.4375°(天、日)。但是,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则为29.5天,月球的恒星周期——今天叫做月球的自转公转周期27.32天,这样,二者的参照物不同,计算的结果也不同。

23小寒:初候,雁北乡。一岁之气,雁凡四候。如十二月雁北乡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正月侯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盖先行者其大,随后者其小也。此说出晋•干宝,宋人述之以为的论; 二候,鹊始巢。鹊知气至,故为来岁之巢;三候,雉雊。雊,句姤二音,雉鸣也。雉火畜,感于阳而后有声。
24大寒:初候,鸡乳,鸡,水畜也,得阳气而卵育,故云乳; 二候,征鸟厉疾。征鸟,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 三候,水泽腹坚。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
中国的探月工程测定的月球自转公转周期为28天左右,每自转180°和公转180°,都要耗时14天——以地球自转一周360°计算为地球公转1°作为参照物——这是人造卫星拍摄和计算的结果。
把72物候列出来,是为了给读者说明,这是中国古人用5天为单位,就是今天的公转周期以5天为单位,以及公转的角度5°为单位,公转位移5度弧线来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的本质。由于5°既可以计算地球的自转又可以计算地球的公转。
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3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72候。用72物候的时候,角速度实际为5.0729166666667°。这是中国古人运用正天球、正地球360°标准法则的结果。
这是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函数时间进行区别计算的法则,本质上是轨道法则:
5日=5度=1候;3X1候=15日=15度=1气;6X1气=1时=6X5度=90度=90日;4X1时=4X90=360度=360日=72X5.这就是“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的含义。“候亦同法”与””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的含义相同,均是以5天=5日=5度为公转的固定的角速度分为72物候,也是以固定的72度的角速度划分为“五运””五行”的含义。“时立气布”指这是“四时”与“节气””六气”划分的标准和依据,这实际上就是公转轨道的计算法则,当然自转的法则也在其中,后面,中国古人还要区别运算。注意这些细微的表述法则。中国古人在运气七篇中的六气,与这里的24节气中的六气所使用的数据是有区别的,希望读者注意,五运六气中的六气,是指地球公转回归周期的12等分法,也就是365.25天÷12=60.875天/度/日。
五日谓之候的含义,就是在运气七篇大论中要讨论的“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的含义,也就是5天一候计算的开始,就可以计算地球公转轨道——黄道轨道的开始——发生——0°,中国古人用特定的“春生”的季节特性来说明地球公转0°。由于中国地处北半球,当太阳直射北半球的开始时候,中国大地就是一片生机盎然,这是以气候变化作为参照物。今天叫做太阳向北半球回归,也可以理解为地球以赤道为平面——中国古人又称为地平面,相对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中国古人称为黄道轨道平面在做上下升降23°26′运动。
原文:“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有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从这里看出〈〈内经〉〉中的七篇大论不是后人加的。
这里“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就是一个圆周360度运动的轨迹、轨道的初始状态的规定,等份为五,就是五运,就是五行,这是自然科学的名词,是指角速度72度/运/行/运行。只是地球公转回归周期为365.25度,法则相同,数字略有不同。这里涉及定向圆、矢量、向量等数学、物理学法则,值得大家重视!
原文:“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余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起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罴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这里再一次对四季和方位的确定,以对应于我国的公转气候和公转轨道和轨迹,这里对《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作了补充说明。这里是《内经》中唯一的一次“五行时”的记载。
这证明“五行时”是计算时间的法则,不是哲学概念,不是政治概念,不是迷信,不是伪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的计算天体运动的5步法则,5个时间段的法则、5期法则——涉及天体自转公转角速度、位移及其直角三角函数周期法则。由于自转周期与公转回归周期的不等,要进行具体的计算。
这里“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的“五行、五行时、得五行、得五行之胜”要仔细理解一下。这里的“五行时”是《内经》中唯一的一次表述,正是这唯一的表述,整部《内经》的五运、五行、五行时、阴阳五行、四时五行等等概念是一脉相承的。当揭示其中的自然科学含义之后,大家就不会误解“五行”是哲学概念,这是中国古人计算公转时间的分段——分期的标志,涉及今天单位时间、公转周期单位时间、角速度大小恒定为73.05°位移73.05°弧线。这是一个固定的法则,自转角速度大小为72°,今天的24小时周期制,自转时间每一行为4.8小时=4小时48分钟。
“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这里的含义是:气候变化就会导致人体发病。“我克”天时就病情轻微,“天时”克我就会病情严重,这时,若再感受他邪,就会导致病人死亡。因此,不是天时相克、相冲、正气衰之时,病情就很轻微,若恰好天时相克、相冲,正气衰之时,病情就会严重。
相冲,指子午对冲之类,见十二支相冲,这是经纬网上经纬度的 计算法则,也是轨道上的力学原则。这是两个质点的相对运动的关系。符合流体力学有关两个质点的相对运动的相关理论。

张志聪说:“如春木主时,其变为骤注,是主气为风木,变气为湿土,变气为主气之所胜,而民病则微;如变为肃杀,是主气为风木,变气为燥金,变气为主气之所不胜,而民病甚”。
有人在其书中将“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注释为:“所胜与所不胜,是指主气与变气之间的关系。微与甚,指病的轻重。主气所胜的变气至,病就轻微,主气所不胜的变气至,病就严重”。
显然,“所胜与所不胜,是指主气与变气之间的关系。微与甚,指病的轻重。”是对的;
“主气所胜的变气至,病就轻微,主气所不胜的变气至,病就严重”。显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要搞清这个问题,确实太难。首先,必须明白“所胜”、“所不胜”的含义:
“胜”是指地转偏向力。地理学上,人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它只在物体相对地表做水平运动时产生,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并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相垂直,北半球偏向右,南半球偏向左;其大小与纬度、物体运动速度成正比。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风向、水流方向都会深受影响。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第九》说:“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黄帝专门讨论这一问题:“何谓所胜?””歧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有相似“得四时之胜也”的论述。这里所说的“所胜”是指“所克”,“所不胜”则指“所不克”。关键在于“所克”与“所不克”到底是针对什么东西而言?先贤多认为是指“主气与变气之间的关系”,只说对了一部分,歧义就出在这里。“所胜”、“所不胜”是一种力量针对另一种力量的对抗的结果。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今天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含义,这是无形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对称轴上的两个力。
《六节脏象论》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有人的注解为:“五运六气之中每年轮转的客气加在固定的主气上,称之为‘客主加临’。年之所加,即指各年主客气加临之期,观察主、客气的相得与否以辨别顺逆”。有人译为“不知道当年主、客气的加临、节气的盛衰,病气虚实的起因等问题,就不能算为一个良医”。同样没有搞清楚,这个“年之所加”应该是主要针对病人,而不仅仅是针对主运、客运的加临关系。这说的是病人与“年之所加”。即病人与天时产生了一种地球载体轨道运动上力量对比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实际上是指计算方向合力为0的一种关系——今天的地球自转偏向力。所谓:“天忌不可不知”是也。“所胜”与“所不胜”也是讲的病人与天时之间的生克关系——本质上是地球轨道载体运动轨迹上的力学关系。即病人克天时就病轻微;天时克病人就会病情严重,甚至死亡——这种力学关系与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现代人并没有研究,而中国古人可以用此来预测人类的生与死,这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为人类找到长寿的突破口。

〈〈内经〉〉称为“固气”。实际上就是一个轨道次序、轨道顺序的编码。实际上是在计算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的连线的轨道状态。只有这种计算,才能够知道地球在绕太阳运动,月球是在绕地球运动。也才能够计算月球在地日连线的上下左右位置以及偏离的角度的大小。
古人对六十甲子是了如指掌的,运用也是自如的。现代人则未必知道“六十花甲子”,其实,不知道甲子周期表应该是近100年的事情,也就是改用公元纪年的1911年辛亥革命才废弃不用的。——天干转了10周,故今年也是辛卯年,2011年,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将六十花甲子表作为常识放在本书中。本书认为这是中国古人的巨大贡献。称之为“人体生命六十相节律编码周期总表”或者是“人体六十相生物钟编码周期总表”。知道了六十甲子之后,才能编码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这是用六十甲子编码地球自转公转周期律。
地球月球公转轨道周期的编码
年上起月法,这是计算以正月初一为朔日的月球所在轨道状态的方法。同时是以此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的开始的法则:
歌曰: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之岁寻庚上,丁壬壬寅顺水流;
若问戊癸何处起,甲寅之上好追求。
年上起月法,就是查每一年十二个月的每一个月是什么名称(干支),知道了每个月的名字,就能知道每一个月的月令。这也是八卦预测中的排年月日时的起月法。排好月码之后,根据万年历查出对应日的名称(干支),然后根据日上起时法,排定时码,这样,年月日时就能排好。由于我已经找到了天干、地支是计算经纬网、经纬度的相关文献,以此,大家在计算的时候,就用经纬网、经纬度的法则去计算,本质上是相同的。
“甲己之年丙作首”就是逢甲年和己年时,正月的月干是丙,支是寅,故正月为丙寅,依次是丁卯,依次顺排十二个月(见年上起月表)
以顺时针方向编码地球公转运动的方法,以面对地图上为南、下位为北、左位为东、右位为西的顺时针转动的法则。与今天规定的的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是颠倒了180°。其实地球运动就是一个绕太阳的顺逆运动——中国古人规定以招摇宫为中心,面对北极星,就是一个逆时针向的运动——相对于中国气候春、夏、长夏、秋、冬为顺时针运动而言——后世学者把机械时针规定为顺,已经是十八世纪左右的事情了,这样就混淆了中国古人的科学概念。但是,中国古人运用各种方法和数字进行了编码,永远不会因为人为的改变而错误,这就是中国的实际气候与地球相对于北极星的运动而言。由于今天的地球仪、地图册颠倒了180°公转、自转的起点又是被人为改动了,与中国古人规定的不同,这样,天文学家找不到原因,中国的天文学界也没有统一认识——不知道错误的原因,没有办法统一认识。



年上起月表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正月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二月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三月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四月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五月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六月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七月 壬甲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八月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九月 甲戍 丙戍 戊戌 庚戍 壬戍
十月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十一月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甲子
十二月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乙丑
如1984年是甲子年,1989年是己巳年,其年干分别是甲、己,故:这两年的正月都是丙寅月。
“乙庚之岁戊为头”,就是乙年和庚年的正月的干支是“戊寅”,二月是己卯,依次下排。
其他查表可知可推。
现举一例说明如下:
1989年,三月,十四,午时。
己巳,戊辰,己酉,庚午。
知道了月的天干地支,就能在万年历上查到相应日的天干、地支,然后根据“日上起时表”排定时的干支。

地球自转轨道周期编码
日上起时法:
这是计算地球自转的轨道状态。以子时为标志的状态与地球公转轨道状态——正月朔日平旦(卯时)为开始状态的区别计算方法:
歌曰: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甲己还加甲”,讲的是甲日、己日的子时起“甲子”时,这是甲日、己日的子时的干支名称。
甲日、己日的天干地支名称,是从万年历上——地球不毁灭,其公转自转周期永远是如此,所以万年适用,永远适用。可以查到的,然后按查到的日子干支,再根据日干来确定时干。这样,只要知道了每一天“子”时的天干,就可顺查其他时辰的名称。
“乙庚丙作初”就是“乙日”、“庚日”的子时起丙子,丑时是“丁丑”时。
“丙辛从戊起”就是“丙日”,“辛日”的子时起“戊子”,丑时是“己丑时”。
“丁壬庚子居”,就是“丁日、壬日”的子时起庚子,丑时是“辛丑时”。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就是“戊日、癸日”的子时起“壬子时”,丑时是“癸丑”时。
日上起排时表
这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运动规律的应用法则:

甲 己 乙 庚 丙 辛 丁 壬 戊 癸
子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丑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寅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卯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辰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巳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午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未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申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酉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戍 甲戍 丙戍 戊戌 庚戌 壬戍
亥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现举例如下:
1989年,三月,十三,子时。
同类同类 日元 反侮
己巳年, 戊辰, 戊申, 壬子。
根据己年,查出三月叫“戊辰”,根据《万年历》上查到三月十三日,是“戊申”日,就根据“戊日干”查到子时是“壬子时”。这一天的十二个时辰的名称,就按“日上起时表”查出。以此类推。
六十甲子表,是排年、月、日、时必不可少的。人的出生的年、月、日、时中,天干地支的排列,就是一个人的生命运程的信息标志。如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身体、财运、官运等等一生命运之好坏,尽在其中。这就是能测出和测准人的命运好坏、祸福的依据,再结合临床症状、色、脉、五音等许多因素,就能够预测病人生存、死亡之时期。用年月日时预测人体信息准确,运用范围广、具体实用。同时,八卦预测时,运用年、月、日、时的排法,以月令、时令作为标准,可以决定卦象之旺衰。
月令是月球绕地球公转函数周期与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函数周期的比较
特别是月令,它有主宰生杀之权力,故月令极为重要。不知月令,就无法衡量卦象的旺衰,也就无法判断所测信息的成与败,好与坏。这是中国古人把地球、月球连线来计算其轨道位置、轨道方向、轨道速度的一种方法。与地球的自转轴——南北轴相对而以月球15日望日出现在我国区域地理的东方——我国的东海岸的东西轴组成一个天然的十字坐标轴——这在中国的指南针上是可以计算和判断的。
如正、二月木旺,码中庚申、辛酉之金,为金遇死地,为不利。
秋天金旺,码中甲寅、乙卯之木,为木遇死地,不吉。他如“五行旺相休四”所示。
春天木旺,脾土病久处死地,不好;
夏天火旺,肺金久病处死地,不利……
分承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上下文说的两个不同的含义,分别对应和分别承接其不同的含义,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正常的叙述应该这样:
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故非其时则微;
变至则病,所不胜则甚,当其时则甚也。
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
 
第八章、《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计算公转四时、八风、
六合、五行法则
原文:“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这里四时就是91.3125日/天/度法则,寒暑就是182.625天/日/度法则——这是地球公转周期的4期法,2期法
朝夕则是180度法则,实际上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半周期法则。
朝夕就是今天的晨昏线法则。


说明:此图与下图均是说明地球的公转运动。此图涉及《内经》所说的升降关系的计算法则。
此图G-H 位为地球北回归线23°26′N ;F-E位为地球南回归线23°26′S。这是把地球看成在上下移动而太阳光不动的法则。G-E 连线为赤道,就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运动的轨道;H-F连线为黄道,就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线。①为北极星;②为北极圈90°~23°26′N;③为黄道轨道平面。这个图证明中国人掌握了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律的科学计算法则。当地球的赤道轨道不动,则是黄道面在作升降运动。当以黄道面不动,则是赤道面在做升降运动,这就是“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也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原始含义,后来由于人们不理解,就进行篡改,改成哲学概念“形而上学”。

说明:此图是北纬40度的太阳高度的 变化情况。中国古人是通过圭表的日影的长短来测定的。以此确定昼夜的长短,明确季节,本质上是测定和明确了南北回归线以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这是北京所在地的纬度高度。这是把太阳光看成在移动而地球不动的法则。当把这个图逆时针旋转90°时,也可以理解为地球自转轴南北轴在相对于不动的太阳上下升降23°26′,这就是中医的“气机升降学说”的科学基础和物质基础。

太阳高度角大小为:这是北京当地12时的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如下:
夏至:90°-|40°-23°26′|=90°-16°34′=73°26′;
春分、秋分: 90°-40°=50°;
冬至:90°-|40°+23°26′|=26°34′

中国古人5000年前的方法——用中国古人的圭表来测定的。12点就是当地的地方时,中午12点,以此可以计算经度的大小、地球自转的位移、角度、时间、太阳直射地球的具体位置。

原文:“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行闻乎?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这是对《金匮真言》“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进行解说。
原文“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
这里对“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的运用作了说明。六合的含义具有经纬度、经纬网、经纬仪的功能。
自然科学概念关于地球自转公转周期的含义:五行——木、火、土、金、水,各主公转周期时73.05天,公转角速度73.05度/行,公转位移为73.05°弧线;自转角度则为72度/行,自转周期时间为4小时48分钟/行,自转位移为72°弧线。这样有1度的速度差和时间差,以此区别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四时就是90度=90天法则,八风就是45度法则,也是九宫法则。“六合”是经纬度和经纬网法则——是12时辰的等份法则,针对经度为360/6;针对纬度则是90/6等等。
 
第九章、《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轨道法则、轨道思想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原文:“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文中的“神转不回,回则不转”说的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没有止境的运动
这里的“易”,从上文看,是指阴阳易位,改变了轨道部位。与“阴阳反作”“阴阳反他”应该是意义相同,是对“易”的进一步的阐释。“重阳死””重阴死”说是是“阴阳反作”之后的恶果,物极必反,走向死亡。注意顺逆的概念,事实上就是要注意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当然人体的运动规律也是如此。凡是《内经》中的顺逆、逆从、始终等术语,都涉及定向圆、矢量、向量等物理学、数学法则。
“奇恒事””揆度事”实际上也是说的“权衡相夺”之事。“度”有天体运动的轨道“度数”的含义。
原文:“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华矣。”
这里可以理解为:医生运用恒定规律——“得以四时死”——地球公转周期4期规律和根据特殊情况——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太阴肺经开始推算:
五行中我所不胜——克我者,就是违背相生规律的逆象,克我的逆象出现,我就有死亡的危险;
五行中我所胜——我克者,就是一种顺吉之象,我克的现象出现就会我生存良好。这不仅仅指太阴肺经寸口之脉象出现克我之脉和我克之脉,还包括了八风、四时的种种克我与我克之理与五行相克的理论是一致的。这种“所胜”、“所不胜”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一旦违犯,引起的奇、恒变化就不可胜(尽,全)数。若能懂得这些道理,揆、度、奇、恒的精髓及其理论精华就完全掌握了。
八风就是22.5度X8=180度;
四时就是91.3125度X4=3605.25 度,
这是公转的轨迹的运动。。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中“行奇恒之法”的“行”与“行所不胜”、“行所胜”的“行”含义是不同的。这里的“太阴始”可以是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可以是太阴月亮,总之是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轨道初始状态的规定。
“行奇恒之法”的“行”,是一个动词,指医生运用、使用。“以太阴始”规定了地球自转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这里可以是太阴肺、也可以是太阴脾,也可以是指月球。
“行所不胜”、“行所胜”的“行”,是一个名词,指五行之中的某一“行”。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这里,一定要注意顺序,注意方位:
木、火、土、金、水,顺次相生,这是由于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次序、周期5期的时间顺序决定的。相生之中,又分我生,生我之不同。这是永恒的,不变的规律——恒法。由于地球自转公转周期是恒定的、不变的,永恒的规律。也是球坐标法的经纬网法则,这记载在《史记》中。
这里的“太阴”可以是足太阴脾经,也可以是手太阴肺经,也可以是指中国古人说的“月亮”,无论如何,均是为了规定五行的开始和结束的轨道状态,本质上是计算地球自转公转或其他星球自转公转运动的轨道初始状态的描述和规定。
木→土→水→火→金→木,依次相克,这是轨道力学原理决定的。相克之中,又分正克,反克。正克,反克是五行永恒不变的规律——恒法。
正克与反克,在正常情况下,又是动态平衡的;只有在失去动态平衡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病变,甚至出现病人死亡。
这种动态平衡的失恒,又分以下情况:

1、若木太过,这时克土,称为“乘”。如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顺次相“乘”;也称“胜”;也称“正克”。
2、若木虚克土,土太过,则反侮木,这时,称为“反侮”,有侮辱,羞辱之意。指受克之某一行气旺,反克之力强而侮“克我之行”。这时的反克,是由于受克之行的力强,故称“反侮”或“反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
对这里的理解,难点在于“行所不胜”,“行所胜”的理解问题。
1、“行所胜”举木为例:
木克土,此乃正克。
木太过之时,克土,称为木胜土,木乘土。针对于木而言,木之所胜,就是土,这就是“行所胜”。“从”,是针对木而言的,木从,木顺,木活。也就是:我行所胜,曰:我从,我从则我活。是为对我有利。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也,从者,顺也。其他四行伤此。
2、“行所不胜”仍然以木为例:
木太过之时,克土,但针对于被克、受克之土的我而言,叫做我所不胜,“我行所不胜”,叫做我逆,我逆则我死。“土所不胜者,木也”。
所以,“行所不胜”所指是被克、受克之“我”行;“行所胜”是指我主动克制,战胜他行。
即是针对的对象不同,即:
木行所胜,土地;木行所不胜,金也;
火行所胜,金也;火行的不胜,水也;
土行所胜,水也;土行所不胜,木也;
金行所胜,木也;金行所不胜,火也;
水行所胜,火也;水行所不胜,土也。
这就是五行各有所胜,各有所不胜。我所胜,则我活,我所不胜,则我死。
木行所胜,土也,土死木活;
木行所不胜,金也,木死金活。
火行所胜,金也,金死火活;
火行所不胜,水也,火死水活。
土行所胜,水也,土活水死;
土行所不胜,木也,土死木活。
金行所胜,木也,金活木死;
金行所不胜,火也,金死火活。
水行所胜,火也,水活火死;
水行的不胜,土地,水死土活。
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这是地球公转自转轨道力学原理决定的,永恒的规律与法则。
临床中实际价值和意义
例一:结肠癌、子宫癌
段某,女,出生于农历1968年2月28日辰时,四川江油市人。
其地球(含月球)自转公转周期轨道编码如下:
1968年 2月28日辰时
被克同类日元反侮
戊申乙卯乙未庚辰

从此年月日时,以日码为准,而与其他天干论生克,其结果如下:
乙木克年码天干戊土,属我克他,于我有利,我生,戊死。我为日码,日元。
乙木与月码乙木同类,有肩并肩之义
乙木与时码庚金相克,是我所不胜,于我不利,我死。
我为日码,也称日元。
同时,月码地支卯木同时受年码地支申金相克,日元地支未土与时码地支辰土,同时反侮卯木(月码地支)
此人患结肠癌,于二○○四年七月十九日作手术切除,二○○五年,六月八日(阳历)作子官肿瘤全切,现已全部转移到脾、腹部肿瘤扩散。死期不会超过三个月。
例二:不孕症
覃某,女 出生于农历1976年5月12日晚7点15分钟。重庆市沙坪坝人
病人于阳历2015年6月25日来求治疗:
病人出生时的地球(含月球)公转自转轨道编码:
被克 相生 日元 相生
丙辰甲午 壬辰 庚戌
此人生在戌时,绝子嗣。不能生育或生育机会很小。

《史记》中“推五胜”就是这个法则。
 
第十章、《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地球公转周期12月节律

原文:“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地球公转周期12月与人体器官的对应关系,是为了说明天体与人体的立体属性和地球公转周期为12月的公转规律与人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这里的公转气候是用我国的区域地理气候为依据的。




太阳光直射点示意图


说明:中国古人称谓黄道轨迹,就是今天的地球公转轨道轨迹。起始点位置不同,方向不同,计算结果也不同。







说明:是说明月球运动规律的,能够分清地球的方向,才能读懂《内经》中的“生月、死月”的力学关系。以此可以计算妇女的月经来潮时间和正常的生理性排卵以及受孕时间,也可以预测妇女能否受孕以及男人是否生育。
例1,男,不育
青X,男生于阳历1971年6月17日中午。
地球(含月球)自转公转轨道周期编码如下:
相生 相生反侮
辛亥 甲午癸酉 戊午

此男带着80余岁的老母来就诊,母亲病好之后,他又请我诊治皮肤病,皮肤病影响了他的婚姻,皮肤病已经治好,但已经错过了婚育最佳年龄且此人绝子嗣,因此,多为孤人。
 
第十一章《素间•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地球自转公转节律
原文:“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为散--”
平旦是现在地理学中的晨昏线的晨线、在现代时钟早上具体的时间点上是7~9位。具体的晨昏线圈是不存在的。这是人为规定的,便于理解和计算。中国古人的“阴阳有时”中的阴阳,可以理解为无形的晨昏圈与晨昏圈的升降运动。
“叁伍”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夫叁伍之义,以叁相较谓之叁,以五相类谓之伍。而必欲搜其隐微之谓。如《易》曰:‘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我认为,《周易》中“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原文叁伍属互文,意为:“叁伍错综以通其变数,”能够决定病人的生存与死亡的不同;四诊合参,也能够决定病人的生存与死亡的不同;二者结合,更能判定病人的生存与死亡的不同。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属互文见义,意为:“叁伍错综以变其数,通其变。”三而成天,三而成吧,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伍”则指“五行”。因此,“叁伍”说的是“其生五,其气三”。指阴阳五行之轨道运行的法则,本质上就是自转公转各自的2等分、5等分法则。
“以此参伍”中“参伍”应该是一个动词,可以理解为“参悟”,指综合前面的“叁”与“五”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推理、判断,最后得出结论的整个行为过程。“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的“参伍”——参悟,可以理解为通假,意为彼此参悟,综合运用,心领神会,以达决断死生的不同情况。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记载说:“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同样是说医生要综合多种因素以诊断疾病的行为过程。这里的日之寒温有自转节律的昼夜温差的含义,也有地球公转运动的冬季、夏季季节性温差的含义。月则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这是中国古人以月球在农历15日——望日固定出现在我国的东海岸为依据的固定的法则。四时就是地球的公转运动,三者必须综合分析。地球上的地区位置事实上也是相对位置,比如:我国的东海,是在我国陆地的东边,而针对太平洋而言,又是西太平洋。注意这些区别。
原文:“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笔者注:这个经字也是经纬网、经纬度的含义)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数),补写(循数)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这段话中的含义就是说的“天运转大”的轨道问题:自转的,公转的轨道问题都包含在内。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小周天”与“大周天”,也就是赤道与黄道的问题。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轨道的问题——在汉代就有轨道的概念和科学地运用,具体记载在《史记》中。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本《黄帝内经素问》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第2版第6次印刷本,书中183页在【注释】“其与天运转大”的时候,由于作者不知道,这里的“天运转大”是指的“天为大周天”,也就是今天的“地球公转轨道”的含义,把“大”字删掉,这样,含义就变了。在182页的【校勘】中,也错误地认为“此后原衍‘大’字,据《太素》卷十四四时脉诊及王冰注删”。《太素》卷十四四时脉诊注:“人身合天,故请言人身与天合气转运之道也。”——人体生命的质点运动,与地球自转公转轨道合一转动的规律。
这里有“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其实,“冬至四十五日”与“夏至四十五日”,交待的就是地球在公球轨道上的圆心角为45°每3气(节),即9宫8步为标准,每步为圆心角45度,为八候等于45天的一个换算关系,可是大家没有去换算。
由于地球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轨道,记载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中,我所说的圆心角的概念并不是很准确。但是针对地球的转自运动可以如此理解。
正是这样,“阳气微上,阴气微下”与“阴气微上,阳气微下””上下”,交代的是南北问题,就是方位问题,包括了旋转的顺逆问题,这样便可以把阴阳测量和计算,而且是“阴阳有时”的。为什么是“阴阳有时”?为什么又是“阳气微上,阳气微下”?为什么“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是如何测量和计算的呢?
实质上,就是一个昼夜长短的时间问题-地球自转的时间与速度的问题与太阳照射高度角的问题--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公转问题。太阳高度的问题,记载在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中,即24节气日影的长短。
时间的概念——时间的概念就是中国古人用来描述地球自转一周360度为一天,古为100刻制 ,今天为24小时,是为了说明地球自转速度而产生的与速度、距离——位移的相对的概念。
月球自转一周称为一月为28天,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是朔望周期为30天,这样用一年来描述地球的公转运动,中国古人实际测得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回归周期为365.25天(日、度),换算为角度则为365.25度,这是在《内经》中和《淮南子》中都有记载和运用的。时间又是计算公转的速度和公转位移的一个物理量。这样,时间单位在中国古人运用60甲子、10天干、12地支进行编码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之后,时间已经具有以下6个职能:
1、计算地球(天体)自转循环周期时间、公转循环周期时间;
2、可以换算天体自转公转距离——位移的弧度;
3、计算天体自转公转角速度;
4、可以换算为地球经纬网中的经纬度;
5、可以标定地球仪地图册上的具体的方位——通过当地地方时来完成;
6、可以标定天体(地球)轨道运动的各种状态。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没有给时间进行准确的定义,就是由于中国古人描述地球自转用12时辰1日1天计算360度周期运动——今天称为24个时区——这也是中国古代的12时辰发展演变而来的。公转又用1日表示公转1度,1月为公转约30度,一个回归周期为365.25度=365.25日=1年,全世界的科学家没有区别时间是地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的单位,因此,就没有办法给时间做准确的定义。本文认为时间就是计算地球以及其他天体的周期运动的长短周期的单位,以此计算人类寿命长短的单位。
中国古人又是如何记载和解决这一问题的?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的十分详细。如:“禹(当为离)以为朝昼昏夜。夏日至则阴乘阳,是以万物就而死。冬日至则阳乘阴,是以万物仰而生。昼者阳之分,夜者阴之分。是以阳气胜则日修而夜短,阴气胜而日短而夜修。”
这就是中国古人划分阴阳多少的标准。即以“昼为阳,夜为阴”这是昼夜节律,自转节律。把一天分为12时辰——后来国际上划分为24时区,都是为了区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进行全球时间的统一。依据昼夜的长短变化又可以计算地球公转的时段——实际上是公转的角度,就是今天说的自转公转的角速度问题,《内经》中是记载和运用了的,就在“五运六气”的相关文献中。地球的公转节律又是“是以阳气胜则日修而夜短”——夏日;“阴气胜而日短而夜修”——冬日,为标准进行计算的。由于昼夜节律的更替是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运动的结果。加之,中国古人测定日影的长短——就是测定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就是测定地球公转运动的位置和变化,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古人掌握了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律的方法。而且这是全世界至今继承和运用的方法。这也说明中国古人的方法是世界的原创,为全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只是我们已经不知道这是中国古人的创造发明——反而说这是伪科学。于丹教授在中央台上赏析杜甫的《望岳》,使我联想到杜甫说:“阴阳割昏晓”一句诗,说明唐代时中国古人就有地球自转之阴阳与公转阴阳的概念。这样,查阅《淮南子》,找到了时代相当的历史资料的佐证,
本文认为:
地球自转之阴阳,就是昼夜节律或昼夜更替,这是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有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这就是“阳气”;背着太阳的半球就是黑夜(夜半球)这就是“阴气”。其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为24小时,白昼与黑夜更替角速度为180°。地球自转一周中国古人用小周天360度来描述的,中国古代的时间是100刻=12时辰=今天的24小时。公转一周中国古人用大周天365.25度来描述的。因此,《内经》说“阴阳有时”,指的就是白昼与黑夜的长短是用时间可以进行计算和衡量的。同时也是冬至夏至等24节气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测量和计算标准来判定和测量地球的公转规律。注意这里的时间概念,这也是 中国古人为了计算地球以及其他天体的自转与公转的速度而产生的相对的概念。就是今天的公式:速度=位移÷时间。这是现代人类社会的统一的计算公式。这是中国古人在《内经》中明确记载和科学计算的结果。可是时间概念5000年来人们并没有给以定义,为什么?就是不知道这是一个描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相对的概念。在描述地球自转时,中国古人是以12时辰——一昼夜为流水记时100刻等于现代的24小时为标准——与今天12时辰与今天的24小时法则有1个小时递进重复计算的不同——大家已经搞不清楚了。
古人的计算方法,很多书中都记载,以《淮南子》记载得十分详细,大家去查阅一下。现在,我们的方法是晨昏线进行判定。这与杜甫诗中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地球上昼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或者是晨昏圈,是一个大圆,假设的圆圈,可以把地球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这个大圈是人为设定和规定的,这就是阴阳的最初含义。这也就是太极图上阴阳的含义。
判定的方法是:晨线、昏线的判别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反之,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实际上,地球上是不成在这一线圈的,是人为假定的。我国古人称之为阴阳,实质上是阴阳线或者阴阳圈——太极图上的阴阳鱼,就是图例的表达法,可是大家并不明白。因为,中国古代太极图上的阴阳,有自转的阴阳,也有公转的阴阳。这是无形的,不存在的,是为了进行科学的表述而人为规定的科学的概念,《内经》中的阴阳概念太多,但这是最基本的自然科学概念,却被人为的忽略了。后来就发展为哲学意义的阴阳二气,是对自然科学的抽象和归纳与升华。
晨昏线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改变。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不停地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这是由于太阳始终照射地球表面的一半,面对太阳始终是东方。这就必须规定起始点位置。中国古人就是以日出东方为依据,这样面对北极星逆转,以次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这就可以确定每一天白昼与黑夜的长短,随着地球的公转,晨昏线在极点和极圈之间往返摆动,这就是昼夜长短的公转变化,公转情况下的昼夜长短变化是一个运动变化的概念。如何测定和计算?这是地球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最关心的问题。中国古人以春分秋分二分及冬至夏至二至十分特别和明显。即“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冬至至短(长)夏至至长(短)”。“冬至至短(长)”有三个含义,说冬至这一天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第二个含义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白昼时间开始相对增长,黑夜时间开始相对缩短。第三个含义就是这一天是太阳直射半球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最大值且随纬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这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实际测量和科学计算而规定的具体标准。《内经》及《周易》等书中,是以这三种含义来阐解阴阳之气的升降的并以此判定阴阳多少的。这就涉及我国地理区域划界问题。很多书上没有讲。这在《史记》和《淮南子》中有记载,在明代张介宾《类经》中也有记载。首先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处北半球,即是以赤道为界,划分为南北两半球。其次,又以嵩山为界,划分为南北区域,嵩山以北为北部疆域,嵩山以南为南部疆域,嵩山以东为东部疆域,嵩山以西为西部疆域。又以面南为上,面北为下,这是中国古代地图的上下方位图,也是中国古代的地球仪的上下方位图,这很重要。现在的地图和地球仪则是颠倒了180度,把全中国的13亿智慧的现代人给懵了。其实主要是把我们的地球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给懵了——然后来骂中国古人。由于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分左右方向——东西方向,并以此定顺逆方向——以此确定天体的自转与公转的方向。于是在我国区域内就会出现“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这里的冬至45日,就是公转45度的概念,夏至45日,也是公转45度的概念,在《内经》中就是这样计算的,这是为了区别自转45度与公转45度的不同而使用的概念。但北回归线直至赤道则就是常年君火相火司令,现在的名词叫做君火为热带,相火为亚热带了。这是由于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原因。反之,以面北为上,以南为下,以逆时针(公转自转同向)为旋转方向,则是昼夜的长短成相反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也是如此。以顺时针旋转昼夜的性质会相反。这里的上下标定了南北方向,就确定了东西方位,又标定了昼夜长短的多少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很难理解。这是理解《内经》及《周易》的难点与重点。如果没有说明这一标准,如何去理解《内经》的主气,主运在地图上的分野分类?其本质就是一个地球的南北问题,自转公转的节律与运动及方向问题,面对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的古老发明创造——因此可以推定确定地球的地理方位是中国人最早认识到和划定,问题十分简单。
由于地球自转公转时,从不同的方位看,其运动的方向是不同的。这就必须作相应的规定,才能正确计算。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俯视时的方向为自西向东运动,如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这就很容易搞反。以公转的方向又面北而看时,地球自西向东转。由于我国传统上是以面南为上,以面北为下,这是指的针对地图册或地球仪而言上下左右的方位的。由于我国古人最早发明和使用指南针并且规定和制作了地球仪地图册。且规定顺时针方向为顺,反时针方向为逆,以此划定四方并分顺逆。这就是“察之有纪,从阴阳始”的划分标准。纪,就是指纲纪,就是南北与东西,就是一个经纬网的问题——经纬网中经纬度、东南西北的方向问题、地轴问题,这是地球仪的三大要素;阴阳,就是白昼与黑夜及其变化规律同时包含了太阳高度角的冬夏变化及其规律。
后面“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数),(循数)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这就主要是在讲地球(天体)的公转运动。“始之有经”指“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必须分地球与天球——自转公转轨道的经纬网。这里的“经”是“经纬网”,不是吴昆说的“始之有经常之道”。
日本人丹波元简更错误地认为“新校正有误置之说,今删此一百字,则文意贯通,似《甲乙》为正。……”因为后文有“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数),补写(循数)勿失”这正好是在公转轨道——黄道上发生的情况。“从五行生”,就是说的自转72°、公转角速度为每一行73.05°,中国古人自转用“度”,公转用“日”加以区别。“生之有度”,也就是指自转公转“角速度”的标准。“四时为宜(数)”则指四季,公转其角速度为91.3125°=91.3125日(天)每季。这也是《周易说卦传》中“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3000余年无人正确注解的原因。“水火不相射”,指的就是地球自转轴的南北极位。“八卦相错”则指公转运动之八卦方位及运动方向与我们现代的规定的方向顺时针方向相反,于是可以“数往(公转轨道上已经过去的时间)者顺(顺时针运动\公转运动的方向),知来(自转轨道上的未来时间——自转时间\自转运动的方向)者逆(面对北极星,永远反时针的自转运动,或者与中国公转气候相反的运动),是故《易》逆数(公转轨道上的时间\轨道运动方向\顺序为顺时针运动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则是逆时针方向)也”——《周易》中的这一句话,就是规定八卦的运动方向——本质上就是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5000年来,没有一个后来的中国学者搞清楚这一问题,西方人搞懂之后,作了180度的旋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四时为数,循数勿失”是正确的“校勘”
规定了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方向,才可以准确的预测轨道的状态——而这个轨道状态就是我们祖先所说的“过去与未来”。搞反了,就会全错的。《周易杂卦传》中又把《序卦传》的先后次序自“乾刚坤柔,比乐师优”以下56卦以反对为序,无人注解的原因——说的是八卦的转动问题,实质就是天体的自转公转问题。
在《史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的记载,由于原文义为“天地有五行星”或“天地有五星行”,就是说的是太阳系五大公转行星。由于互文的使用,仍嫌附会。《内经•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记载“帝曰: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是说《内经》中确实已经使用天干地支作为划分地球与天球的经纬网——“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由于地球用十干、十二支作为经纬网,天球(黄道——地球公转轨道运动)也以十干十二支作为经纬网,很容易混淆,更由于前面没有交待天干地支是作为标记经纬网且放在同一轨道平面上,更使人糊涂了。历代资料中,没有记载60甲子的功能。因此,历代名家,凡是否定“五运六气”理论的医学大家,圣贤泰斗,错在这里——不知道经纬网的用途与自然科学的意义和价值。由于有这一记载,更无可辨驳地证明了在《内经》成书时,中国古人已经认识到了太阳及太阳系五大行星的公转与自然轨道及其规律。
按六十年甲子气候及九宫八风的记载,确认是记载的是五大行星及太阳绕中央宫——招摇宫公转。现在有了这一记载,就是铁的证据。因此,杨力教授说的“五运六气”即中医运气学适用于全球,就是成立的。因为描绘的就是地球公转六十年的气候现象和规律。由于人类是被动在地球随地球自转且在自转公转轨道上,因此人类本质上是受地球自转公转轨道控制和影响的。因此,把这一决定性因素称为轨道基因。正是轨道基因,才能把时间基因和空间基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人类在没有改变轨道基因和生物遗传基因之前,将随地球轨道之存在而存在,将随地球之变化而变化,将随地球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杨力教授说:“中医运气理论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有鉴于此,与时俱进,把五运六气学说换称为“中医轨道学”或“中医黄道学””中医地球自转公转学说””中医天体运行论”更能揭示运气学说的本质,而且避免了很多误解与误会,将会更加有利于从轨道技术中去寻找新的突破和发展。杨力教授在其名著《中医运气学》中说:“客观世界是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客观世界则是指宇宙运动”,无疑是十分中肯和科学的论断。或者翻译为现在世界上通用的“中国古代的地球自转与公转学说”。由于杨力教授没有指出这一本质,邢玉瑞教授就觉得没有说服力。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是这一句话启发了我,发现了“阴阳五行”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规律的运算法则,主要是受到“阴阳有时”的启发,当时正好听到于丹教授在讲杜甫的诗句“阴阳割昏晓”,思绪穿越5000年、2000年、1000年历史,找到了中国古代的计算天体自转与公转的法则。
这里可以理解为:阴阳之气的外降沉浮与人体脉象变化是相应的,是有一定时间规律的。若人体脉象与阴阳之气不相吻合,医生就能够判断脉象和变化而判知病变分布部位,病变部位有其四季衰旺之时间规律(旺、相、死、囚、休)。因此,就可以预知病人的死亡时间——当然也包括生存时间。这里的“分之有期”,不是今天的“分期”吗?
五行旺衰之理如下:这是中国古人把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划分为五步运行的法则——今天叫做五期或者五相,由于自转与公转的时间周期长短是不同的物理量。这样地球自转五期与地球公转五期是不同的。中国古人进行了区分,就是地球自转周期为一日,为360度,中国古代为100刻制,今天为24小时,中国古代为12时辰,今天为24时区;地球回归公转回归周期为一年,为365.25度,为365.25天,为365.25日,为12月,并结合月球的朔望周期和自转周期月来进行计量,由于公转的角速度的平均值为1度等于一日等于1天,这样大家都忽略了。
中医的五行旺衰之周期,称之为人体公转轨道五时、五相、五期生物钟周期表:
1、地球公转周期5期生物状态:
春木旺,火相,土死,金囚,水休;
夏火旺,土相,金死,水囚、木休;
长夏土旺,金相,水死,木囚,火休;
秋金旺,水相,木死,火囚,土休;
冬水旺,木相,火死,土囚,金休。


2、地球公转周期5期
春73.05天木旺,73.05天火相,73.05天土死,73.05天金囚,73.05天水休;
夏73.05天火旺,73.05天土相,73.05天金死,73.05天水囚、73.05天木休;
长夏73.05天土旺,73.05天金相,73.05天水死,73.05天木囚,73.05天火休;
秋73.05天金旺,73.05天水相,73.05天木死,73.05天火囚,73.05天土休;
冬73.05天水旺,73.05天木相,73.05天火死,73.05天土囚,73.05天金休。
5期分法同样适用于地球自转周期,只是地球自转周期五期中,每期为4.8小时——就是4小时48分钟每行/运。
旺,旺盛,昌盛;相,相助、辅助;死,死亡;囚,被困,被囚,关闭无援;休,休息停止之意。把它称之为人体五行生物钟\五相生物钟都可以。实际上,中国古人把公转的时间和自转的时间等分为5个阶段,并以此来计算人体的生命规律.当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时,显然是指公转的五个气候时间段——五行时,就是公转时间5等分的法则。
原文中的“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这里是说诊脉是一种最微妙的技术,不可不细心研究,研究有一定的纲领,应首先从研究阴阳开始,进一步结合五行学说分析,分析的方法,双以脉象与四时是否相应为尺度。补法与泻法不要误用,使人体与天地合一,这就是人体是地球的轨道载体的质点运动,是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统一,掌握了天人合一本质是人类与地球的轨道运动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情况,就能预知病人的死亡和生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医生听诊结合五音来分析判断;望诊要结合五行(地球自转公转的5个时间段)来分析;脉诊要结合阴阳(地球自转、公转周期2分法则)来判断。
“从五行生”,含义极其广泛。主要是规定自转——赤道与公转的轨道——黄道初始状态。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当然,凡是与“五行”有关的内容,都有助于“色合五行”。
在这里主要提供“长生五行”:《淮南子》中有记载。
甲阳木长生在亥,帝旺在卯,死在午,墓在未;
戊阳土丙阳火长生在寅,帝旺在午,死在西,墓在戍;
庚阳金长生在巳,帝旺在酉,死在子,墓在辰。
运行到长生帝旺之时、之地,预示其人创新,强盛快,有进财、生子、升官之庆;
运行到死、墓之时,之地,预示其人骨肉分离,身经锅患。
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天干为阴的人的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必须掌握十天干生旺死绝表:
十天午生旺死绝表,是以十干的时令旺衰来说明事物由生长、兴旺,到衰,到病死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我认为这是人体气血旺衰节律表,人体气血旺衰周期表,人体气血生物钟节律表等,是以12为节律的周期状态表或者规律表。意义重大,十分重要。我认为取名为人体十二相生物钟周期表。本质上计算公转是12月相,计算地球自转则是12时辰相,换算为小时、角度、线速度都是可以的饿。
十天干引入人体学进行信息预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它是科学的,因为人的出生的年、月、日、时中有十天干的排列关系,可以从十天干节令兴衰的信息标志中,预知人的生命兴衰的信息和自然界事物兴衰的信息。这是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运动的编码的本质决定的。这个表,大家一定要烂熟于胸,就可以预测病人的生死,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和无知的见解。

十天干生旺死绝表(人体生命节律地球自转公转周期节律)
五行
时令
状态 五 阳 干 五 阴 干
甲 丙 戊 庚 壬 乙 丁 己 辛 癸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火 土 金 水
1长生 亥 寅 寅 巳 申 午 酉 酉 子 卯
2沐浴 子 卯 卯 午 酉 巳 申 申 亥 寅
3冠带 丑 辰 辰 未 戍 辰 未 未 戍 丑
4临官 寅 巳 巳 申 亥 卯 午 午 酉 子
5帝旺 卯 午 午 酉 子 寅 巳 巳 申 亥
6衰 辰 未 未 戍 丑 丑 辰 辰 未 戍
7病 巳 申 申 亥 寅 子 卯 卯 午 酉
8死 午 酉 酉 子 卯 亥 寅 寅 巳 申
9墓(库) 未 戍 戍 丑 辰 戍 丑 丑 辰 未
10绝 申 亥 亥 寅 巳 酉 子 子 卯 午
11胎 酉 子 子 卯 午 申 亥 亥 寅 巳
12养 戍 丑 丑 辰 未 未 戍 戍 丑 辰

上表可以看出,五阳干遵循“子丑寅卯”……之顺时,故称顺天时,这样的人或事物易于成功生长。而五阴干都是逆“子丑寅卯……”违天时,这样的人或物,于不顺,成功相当难,需千百倍的努力,方能上达。这是自然界的物象规律,人体亦应感于此,并非“唯心主义”。是古代中国自然科学的精华所在,应感谢我们的祖先,发明创造并运用这一规律。实际上是五期法则与12期法则的联合运用,本质上是地球月球自转公转结合律的运用。
1期:“长生”尤如人则出生于世,若降生阶段;
2期:“沐浴”为婴儿降生后洗浴阶段;
3期“冠带”为小儿穿衣戴帽阶段;
4期“临官”又称“禄”;
5期“帝旺”为身旺,运气旺阶段;
11期“胎”,12期“养”多为平运,“胎”为“怀胎”,“养”为“休养”
“死”、“绝”,走向灭亡,是事物“物极必反”所致,从事物发展规律而言,就是事物由生长、壮大到衰、败、死亡之全过程,然后循环水已,生生不息。
表中十干是指日干为主,就是本人出生的四码中的日干。
如果阳木遇亥为长生,遇子为沐浴,遇丑为冠带……遇辰为衰,遇已为病……也就是说,甲木遇到亥年、亥月、亥日、亥时都为遇“长生”,甲木遇到午年、午月、午日、午时都为遇死地死时。遇死地,死时,有必死者,也不一定必死,要看情况。死地多主运气不顺,或有凶灾。
表中从长生到帝旺为有利,从衰到绝为不利,胎养多主宰一般。
表中的地支,既指时问,又指方位。如甲木帝旺在卯,这里卯,是卯年、卯月、卯日,卯时;又指卯方——东方,多指自己出生地之东方。
甲年墓在未,墓即坟墓,即库,入库,当然不好。未是指未年、未月、未日、未时,方位指未方——西南方。
有利的事,要在有利的时间里到有利的方位去办;
不利的事,在不利的时间不办,不要去不利的方向,就可以免去意想不到的灾患。
由此可知,十天干生旺死绝表,是一个趋好避坏的方向地和时间表。目前,太阳系最不可抗拒的万有引力——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决定的,这样我才发现了这个伟大的奥秘。
推论与猜想:
1人类五脏有五组基因与地球自转公转节律相适应,这五组基因各自的时间周期按自转周期节律与公转节律各自有旺衰5时相、6时相、12时相,这五组基因可能在人体的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中,或者与之对应的六腑中,这五组基因,控制着人类的生老病死各阶段,特征:旺衰的节律相同,但是各自是并列关系、各自的旺衰高峰与低峰大小值相等,波长相等,各自的旺衰起点不同,但当5组基因的衰落期趋于一致,此人必然死亡。我希望人类用现代科学技术发现这五组基因组,这样能够破解人类死亡之迷,也能为人类长寿打开方便之门。
2控制人类生长死亡的五组基因组是沿+轴的五环状的环状运行,一组的旺衰周期间隔时间为73.05天,另一组旺衰周期的时间间隔为4.8小时---4小时48分钟,与中国古老的子午流注周期相适应,也就是与地球自转公转周期相适应.
3人类的生死与人类受万有引力控制有关,地球自转的昼夜节律的关系是以当地地方时中午12点时——昼半球状态下,日地引力或二者之合力在一直线轴上距离最短,对人类心脏和或肾脏的控制和影响最大;造成心脏猝死和肾脏功能衰竭的可能性更大。当地地方时为子时——0点的时候——夜半球状态下,日地引力或者二者之合力在一条直线轴上直线距离最大——按地球的球半径6371千米计算,直线距离加大了12742千米,对人类的心脏和或者肾脏控制影响最大,造成心脏和或肾脏功能衰竭的可能性更大。
其他脏器肝、肺则是在早上8点为,和下午3点为受日地引力或者合力的控制和影响更大,脾脏则在7点位、1点位、10点位、4点位时受控制和影响的可能性更大。
4人类的生死与地球公转节律的关系,主要是日-地-月三者的合力有关,遵循中国古人发现的12月节律,其力学大小应该可以测定和计算,可以相互换算。

5中国古人的60甲子表的节律是现代地球物理学计算4分钟绕过经度1度的古老法则,也是计算1小时绕过15度经度的计算法则的始祖,今天已经用阿拉伯数字替代了。但是,阿拉伯数字不能标定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轨道方向和力学方向,不能用于计算人类的疾病与健康状态,而中国的10天干、12地支却可以计算与地球自转公转同步的轨道节律,所以,人类目前的状态是不能永生,而且寿命普遍不能够超越120岁,而且是死而不能复生。这是人类在地球轨道载体被动轨道运动的规律决定的 。
6人类要长寿,一是必须寻找另外的空间环境,改变地球轨道的制约作用;二是同时改变人类的五组与地球自转公转节律一致的基因,使其旺衰节律更长。
7人类的特异功能与地月日的引力共振、地球磁场的关系如何?
8妇女月经的规律受地月引力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妇女的月经与排卵与月球的自转公转规律有何不然和必然法则?妇女的排卵每月一次,与月球有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没有必然联系,妇女的月经周期可不可以实现人为延长?又可不可以实现1月两次排卵?为什么?中国古人的60甲子的方法可以推算受孕期、产期,和病人必然死亡的日期,其他任何科学都不能作到这一点,用什么方法可以破解?
9人类的睡眠状态与地球自转规律的必然联系是什么?与月地引力有关吗?
 
第十二章、《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中的 地球自转公转法则

原文:“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重点是对“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对这段话的理解:
肝脏之真脏脉象出现,病人在遇庚辛年、庚辛月、庚辛日、庚辛时辰死亡,逢其一者死,不必悉具,悉具者必死。
心脏之真脏脉象出现,病人在壬癸年,壬癸月,壬癸日,壬癸时辰死亡。但逢其一者死,不必悉具,悉具者必死。
脾脏之真脏脉象出现,病人将在甲乙年,甲乙月,甲乙日,甲乙时辰死亡。逢其一者死,不必悉具,悉具者必死。
肺脏之真脏脉象出现,病人将在丙丁年、丙丁月、丙丁日、丙丁时辰死亡。逢其一者,死,不必悉具,悉具者必死。
肾脏之真脏脉象出现,病人将在戊己年、戊己月、戊己日、戊己时辰死亡。逢其一者,死,不必悉具,悉具者必死。
这是具体预测真脏脉出现时病人死亡的具体时间。查看《六十甲子表》:“甲乙”等各有六组。
由于《史记》仅仅记载10天干、12地支计算时间的功能,由于没有记载10天干、12地支具有计算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功能。这是《黄帝内经》对于时间医学的重大贡献,研究生命周期的重要内容,就是由于时间和10天干、12地支的结合,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必需工具和手段。由于是用的五等份法则——五运五行法则和六等份法则——六气法则,合称五运六气,实际上是对时间——地球自转公转周期和经纬网——自转公转轨道周期5期6期等份法则。
1、有教授译为:“肝见真脏脉则死于庚辛;心见真脏脉,则死于壬癸,肺见真脏脉,则死于丙丁;肾见真脏脉,则死于戊已民;脾见真脏脉,则死于甲乙。所以说,在是真脏脉都是死脉。”译文时,根本就回避了“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的轨道周期5期时间、轨道位移、角速度概念。
2、有教授译为:“肝之真脏脉出现,至庚辛日死;心之真脏脉出现,至壬癸日死;脾之真脏脉出现,到甲乙日死;肺之真脏脉出现,至丙丁日死;肾之真脏脉出现,至戊己日死。这就是真脏脉出现死亡的日期。”这里指出了时间概念,但并不全面。因为,时间周期包括了年码、月码、日码、时辰码。年是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周期编码;月既是地球公转周期的编码,又是月球自转公转周期的编码;日则是地球自转一周360°的编码,又是地球公转1°的轨道编码;时辰是地球自转轨道周期的编码,同时包含了地球公转轨道周期不及1°的轨道计算编码。
涉及天干地支纪时的法则,以阐明《内经》之本意:
天干的功能:
天干——计算时间周期和经纬网中经纬度以及轨道度数的工具,这在“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的记载中体现出来的。
天干,又称十天干;十二支,又称十二地支或十二支。《史记》称十干为“十母”,十二支为“十二支”,合称干支。
《史记》中的原文没有记载10天干、12地支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功能,但是,现在全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都可以用时间来计算经纬度的大小与高低——这种方法,记载在《内经》中!
1、十天干分阴阳——二期法、10等份法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素问运气论奥,论十干》载:
甲、丙、戊、庚、壬、为阳;
乙、丁、己、辛、癸、为阴,
五行各一阴一阳,故有十干。这是编定地球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昼半球、夜半球必需的工具。
2、十天干合五行——五期法、10等份法
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我,辛为阴金;
壬癸同属金,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3、十干合五方位——直角坐标系、球坐标系
我国地处北半球的地理方位,可以理解为地球仪的全球模式,这是在《素问•病论篇第七十三》中记载的:“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这就是说《内经》在成书的年代已经掌握了运用经纬网和经纬度的球坐标系概念——称为“术数”之一。这些古老的等差数列计数法则,今天已经用阿拉伯数字法则取代了 。
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直角坐标系法则
4、十干合五季——地球公转轨道周期5期
天干等份法则与中国的五季气候对应法则,实际上现在教科书称中国气候为五带,也是做了相关的改进。地球公转轨道周期5期各73.05天、位移73.05度弧线、角度73.05°。
甲乙合春73.05日,
丙丁合夏73.05日,
戊己合长夏73.05日,
庚辛合秋73.05日,
壬癸合冬73.05日。
5、十干合五体脏腑:
为了说明天体与人体外表的立体属性,外在的立体属性的对应关系。是人体外表的一个数字编码
十干配身体:甲为头,乙为肩,丙为额,丁齿舌,戊为手,己鼻面,庚为筋,辛为胸,壬为胫,癸为足。
6、十干合脏腑:
为了说明天体与人体内脏的立体属性,是内在立体属性的对应关系。是人体内脏的一个数字编码。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阳干为六腑,阴干为五脏。
7、十天干化合五运
这是同一力学轴上的力学法则
在北京古天文台的天文模具上,标示的是这样的法则:
甲己合化土——甲为自转轨道0°,己为轨道180°,这0°与180°直线,用土来标记;
乙庚合化金——乙为自转轨道0°,庚为轨道180°,这0°与180°直线,用金来标记;
丙辛合化水——丙为自转轨道0°,辛为轨道180°,这0°与180°直线,用水来标记;
丁壬合化木——丁为自转轨道0°,壬为轨道180°,这0°与180°直线,用木来标记;
戊癸合化火——戊为自转轨道0°,癸为轨道180°,这0°与180°直线,用火来标记。
这就是“五客运”关于地球自转轨道函数周期10分之后5等分的等差数列法则。

1、甲己合化土——甲为公转轨道0°,己为轨道182.625°,这0°与182.625°直线,用土来标记;
2、乙庚合化金——乙为公转轨道0°,庚为轨道182.625°,这0°与182.625°直线,用金来标记;
3、丙辛合化水——丙为公转轨道0°,辛为轨道182.625°,这0°与182.625°直线,用水来标记;
4、丁壬合化木——丁为公转轨道0°,壬为轨道182.625°,这0°与182.625°直线,用木来标记;
5、戊癸合化火——戊为公转轨道0°,癸为轨道182.625°,这0°与182.625°直线,用火来标记。
这是“五客运”关于地球公转轨道函数周期10分之后5分的等差数列法则。
8、五行长生帝旺(长生五行)查生旺死绝表(十二相生物钟法)
木长生在亥,帝旺在卯,死在午,墓在未。
土火长生在寅,帝旺在午、死在酉,墓在戍。
金长生在忆,帝旺在酉,死在子,墓在丑。
水长生在申,帝旺在子,死在卯,墓在辰。
轨道周期运行到长生帝旺之地、之时、意为:其人创新、盛快、有进财生子、升官之庆;
轨道周期运行到死、库(墓)之地、之时,意为:其人骨肉分离,身经祸患。
此长生帝旺,既指卦象,又指年月日时,顺时针计算是五阳运,阳干而言,故又称长生五行。逆时针计算五阴干。
9、四废:
春:庚申、辛酉,这是经纬网经纬度的180度轴上的力学关系决定的;
夏:壬子、癸亥,这是经纬网经纬度的180度轴上的力学关系决定的;
秋:甲寅、乙卯,这是经纬网经纬度的180度轴上的力学关系决定的;
冬:丙辛、丁已,这是经纬网经纬度的180度轴上的力学关系决定的。
唐•吴筠说“经以五行,纬以四时”,所以,春夏秋冬,五行,皆为球坐标的经纬网法则。

10、五行旺相休囚:人体四时五相生物钟表:
春木旺,火相,土死,金囚,水休;
夏火旺,土相,金死,水囚,木休;
长夏土旺,金相,水死,木囚,火休;
秋金旺,水相,木死,火囚,土休;
冬水旺,木相,火死,土囚,金休。
地球自转周期为4小时48分钟/行,角速度为72度/行;公转为73.05度、天、日/行;月球绕地球的恒星周期按360度、时间周期按朔望周期30天、日计算,则是12日、天、度/行。
凡是卦遇之都是如此。如春季起得震卦,震为木旺,为卦旺,应季节而旺为吉;起得坤卦,坤为土,为处死地,应季节而衰,公转180度轴上,不吉。
这就是《内经》所说的:
“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的具体含义。
这就是“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得可数。论要毕矣”的具体化。五行旺、相、休、囚、死,对预测疾病的生死十分重要,必须掌握。这又是人体生物钟以5为节律周期的一个节律表,或者周期表。
从上面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天干配属来看,凡是与之相关的东西都与肝、心、脾、肺、肾有生克关系,可加重或减轻病情。应不仅仅是指时间概念。可取类比象,地球经纬网,地球的运动可以用这些数字进行描述。
十二地支的功能
十二地支——经纬网中经纬度、角速度、时间、12等分、6等分的含义。力学轴上180度的计算法则。
1、十二地支合阴阳——2期法则
子、寅、辰、午、申、戍为阳;
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十二地支各为月,故《尔雅释天》有:
“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2、十二支合五行——5期法则
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
巳午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
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
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
辰戍丑未属土,辰戍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3、十二支合方位——直角坐标系法则
寅卯东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
辰戍丑未四季土。辰、戍、丑、未在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故为四季土。
4、十二支合四季——4期法则
寅卯辰为春,已午未为夏,申酉戍为秋,亥子丑为冬。
5、十二支合脏腑:
寅为胆,卯为肝,巳为心,午小肠,戍辰胃,丑未脾,申大肠,酉为肺,亥为肾,子膀胱。
6、十二支化六合——6期法则
《内经》中的“六合”应包含了此种含义。这里主要是计算纬度与纬度跨度的法则:
子与丑合化土,寅与亥合化木,卯与戍合化火,庚与酉合化金,
巳与申合化水,午与未合化土。这是把地球的纬度与纬度跨度等分为6的计算法则。
十二支六合,是用在四码中,即人物的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的排列中。
如出生的年、月、日、时中,地支中有了与丑就是子与丑合,有寅与亥二支,就是寅与亥合相合者,有合好之意。
相合,又有合中有克,有合中有生。合中有克者,是先好后坏,先热后冷,先合后分。如子与丑合,卯与戍合,巳与申合。子为水,丑为土,土克水;卯为木,戌为土,木克土;巳为火,申为金,火克金,此为合中有克。
合中有生者,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越合好,越来越好,这也是四码中有合好的信息标志。如:寅与亥合,辰与酉合,午与未合。寅为木要,亥为水,水生木;辰为土,酉为金;上生金我;午为火,未为土,火生土。故为合中有生。
还有八卦中的六爻中有合好的信息标志,也属“六合”之范围。
十二支三合局,又称三合五行。这是《内经》所说的“岁气会同”的含义,本质上还是计算经纬度、经纬度跨度、角速度、位移、时间等等的3等份、5等份的法则。
申子辰合化水局,亥卯未合化木局,
寅午成合化火局,巳酉丑合化金局。
三合化五行,有吉有凶。化生者为好,化克者为坏。
例如:
化生:设庚申年、乙酉月、甲辰日、甲子时生人,年、月、日时中有申子辰合化为水,又得年上庚金,月上酉金生水,故有水生木之喜,为受克得救,此为申子辰合水局化相生为吉。
化坏:设庚申年、戊子月、丙午日、壬辰时生人,四码中水旺,丙火日干处死地,又受码中旺水之克,本是大坏之象,但四码中又有申子辰合化水局,进而克日干丙火(午也是如此),有克无生,受克无救,则是坏上加坏。此为三合化克,为化坏局。
7、十二支相冲——轨道0°与180°位置
这是古老的力学法则,也是经纬网和经纬度的等份法则,也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也是同一轴上相向而行的两个力的关系。
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戍相冲,巳亥相冲,相冲实为对冲。好比公路上的汽车应该各行其道,但却发生迎面碰撞而发生危险。是一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好比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关系一样,没有神秘的地方。
在八卦图上可以看出,卯为木在东,酉为金在西,午为火在南,子为水在北,其他支也是如此,都是处在互对的位置上,故又称为对冲。相冲为相克之意。《内经》中“逢冲”即此意。与现代物理学中关于“流体力学”讲的点源运动以及汇原运动有关系。希望物理学基础好的读者去破译这一规律。本质上是力学轴上180度数字轴的力学关系。很多书上说是正化、对化的计算法则,本质上是一样的。
凡年月日时中逢冲不吉。六爻中逢冲有好有坏。冲去福神者为坏,冲去克神者为吉。
设:丙午年、庚子月、丁卯日、已酉时生人,年月日中有子午相冲,有卯酉相冲,此为不好之象。相冲,有相临而冲,隔位而冲,相临而冲灾大,隔位而冲灾轻。此因相临近而力大,隔位而力小。
8、十二支相害——经网经度换算为纬网纬度
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戍相害。这是轨道之间两点连线的计算法则。
相害为受害、被害,也为相克之意。
假设丙申年、乙未月、戊子日、丁已时,四码中有子未相害。相害当然不好,但还要看有制无制,有制者无妨,无制者不利。
9、十二支相刑(相克):
子刑卯,卯刑子,为无礼之刑;
寅刑已,已刑申、申刑寅,为恃势之刑;
丑刑未,未刑戍,戍刑丑,为无恩之刑;
午酉亥为自刑。
刑者,刑罚也。多主刑事犯法之事,也主伤灾病痛之疾。凡年月日时中见者不吉,遵纪守法,不作坏事可免刑役之苦。至于病灾多加防范,坚持练功可免病痛之忧。
凡年月日时中有子卯二支者(其他亦如此)为“无礼之刑”,是因无礼之事而造成犯法或生灾祸。
“特势之刑”,是因为自己仗着有权有势,胡作非为,欺压人民和他人,而导致犯法和生灾。
“无恩之刑”是知恩,得恩不报,相反陷害恩人,或杀害恩人而受到刑法的判决。
“自刑”,即是自己因为达到某种阴谋或企图而造成犯罪。
所有这些概念,实际上是描述地月日的轨道状态的关系式,用的是与人类社会的人际关系来描述,本质上是地-月-日-人四者的轨道关系律
10、二十支建月——地球公转12期与月球公转12次
这是对地球公转的12种状态和月球自转与公转状态的规定。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二月建辰,四月建已,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西,九月建戊,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故一,二为木,四、五为火,七、八为金,十、十一为水,三、六、九、十二为土。正月建寅,就是正月为寅月。正月建寅,是指北斗星斗柄指在寅位。以我国的地区气候标定地球公转的方向和规定地球公转的初始状态。汉代人董仲舒说的“三代改制”就是夏、商、周三代规定计算地球公转气候开始的计算方法各不同,分别采用的子月、丑月、寅月计算为正月,今天沿用的是寅月为开始计算的法则。
11、十二支配十二时辰——地球自转周期
这是为了区别自转的12种状态和公转的12种状态的不同。自转周期为24小时,12时辰;公转周期则为12月,24节气。
子:23—1,丑1—3,寅3—5,
卯:5—7,辰7—9,巳9—11,
午:11—13,未13—15,申15—17
酉:17—19,戍19—21,亥21—23。
子夜,指的是今天的第23时整之后到第二天的早晨1时。不要搞错了。这是阴阳交替之时,对人体影响也很大。练功就是抓住子时练功,实现人体内阴阳之更替而不逆乱。这个时候保持清醒,十分重要。搞错了也推算不准确。
12、十二支合生肖及时钟数——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制
与现代时钟数是有区别的,这是为了标定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和初始状态:
子—鼠—1——现代时钟为6点位,
丑—牛—2-现代时钟数为7点位,
寅—虎—3——现代时钟数为8点位,
卯—兔—4——现代时钟数为9点位,
辰—龙—5——现代时钟数为10点位,
巳—蛇—6——现代时钟数为11点位,
午—马—7——现代时钟数为12点位,
未—羊—8——现代时钟数为1点位,
申—猴—9——现代时钟数为2点位,
酉—鸡—10——现代时钟数为3点位,
戍—狗—11——现代时钟数为4点位,
亥—猪—12——现代时钟数为5点位。
由于古今的计算法则有差异,大家忽略了区别,就不知道这是古代的机械时钟的原始模型,这是为了计算地球自转的需要而设定的,与公转的12月进行了区别。
六十花甲子纳音表
人体吻合地球月球自转公转60期30期生物钟正向逆向运动编码总表
年号 年命 年号 年命 年号 年命 年号 年命 年号 年命
甲子
乙丑 海

金 丙子
丁丑 洞

水 戊子
己丑 霹

火 庚子
辛丑 壁

土 壬子
癸壬 桑


丙寅
丁卯 炉

火 戊寅
已卯 城

土 庚寅
辛卯 松

木 壬寅
癸卯 金

金 甲寅
乙卯 大


戊辰
己巳 大

木 庚辰
辛巳 白

金 壬辰
癸巳 长

水 申辰
乙巳 佛

火 丙辰
丁巳 沙


庚午
辛未 路

土 壬午
癸未 杨

木 甲午
乙未 沙

金 丙午
丁未 天

水 戊午
已未 天


壬申
癸酉 剑

金 甲申
乙酉 泉

火 丙申
丁酉 山

火 戊申
已酉 大
驿
土 庚申
辛酉 石


甲戍
乙亥 山

火 丙戍
丁亥 屋

土 戊戍
已亥 平

木 庚戍
辛亥 钗

金 壬戍
癸亥 大



由于古人纪年、月、日、时都是以干以相配,即六十甲子来排列的。因此,《内经》中的庚辛等十干,应是指与之对应的年、月、日、时。从六十甲子表可知,“甲乙”指天干有“甲乙”的六组年号,针对于月、日、时,也是一致的。
其本质:年、月、日,是地球公转的函数周期时间单位、轨道位移弧度单位、角速度单位;日、时辰、小时、分钟、秒钟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函数周期时间单位、轨道位移单位、轨道犄角速度单位。日是地球自转的360°单位,又是公转的1°的单位。由于自转公转同时发生。当人类用来计算有加速度和需要初始推动力的火箭和人造卫星的时候,秒的单位就需要很小的刻度,这样才利于满足计算有加速度状态下的航天工业需要。
60甲子是人体生物钟节律编码总表,人体气血旺衰时钟表。是以5相为节律及6相为节律为周期的一个总表。这个表在北宋时是以顺时针为地球公转,逆时针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来编定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迹,所以,不是迷信,而是自然科学上地球和月球的轨道编码系统,值得我们去结合现代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给出科学的解答。
 
第十三章、《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自转公转节律的运用

原文: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始生也--
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盛长也---
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
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 ,万物之所以合藏也--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注意四季的公转气候参照物是我国的公转气候,是北半球的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造成的,在这里上为南,不超过赤道,超过赤道则气候相反,这里的“钩”是为了说明地球的公转运动如鱼钩般地钩住地球的公转运动,把我国公转的气候的轨迹和初始状态作了规定,这样才可以计算五脏的具体盛衰的时间与时刻。五脏各自受气给其所相生的子脏,病变传播到其我所克之脏,病气稽留于各自相生之母脏,各自会在受到被克之时,病重而死亡。当病人即将死亡的时候,一定先是病变传变到了克我之脏,病人就会受克制而死亡。这说的是:五脏各脏受到克制,因此导致死亡。
这一段文字,进一步阐明: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所胜——指我所胜,即我所克之脏;所不胜——指我所不胜,即克我之脏。
原文:“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

五脏死亡之表如下:这实际上是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的5分法则,就是五行法则:人体生命质点被动受控于地球自转公转轨道周期,其生命周期节律是被动适应于地球自转公转轨道周期,同时受控于月球自转公转轨道周期。

地球公转5期与人体5期生物钟旺衰周期相应节律表
状态
五脏 受气于 传之于 死于 气舍于
肝 心 脾 庚辛肺 肾
心 脾 肺 壬癸肾 肝
脾 肺 肾 甲乙肝 心
肺 肾 肝 丙丁心 脾
肾 肝 心 戊己脾 肺
《内经》中反复阐明预测生死的方法。
从上表中,十分清楚、明白地看到: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指的是五脏受气于各自的子脏;
传之于其所胜——指的是传播于各自正克之脏,即我克之脏。
气舍于其所生——指的是病邪稽留在各自的母脏;
死于其所不胜——指的是死亡在五脏各自受到克我之脏克制时。若将五脏以天干替代之,则是:“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已死”。
地球自转周期5期法则
原文:“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这是地球自转的 节律——地球自转五行4.8小时/72°/行,必须结合公转的 73.05°/73.05天/73.05日/行的节律结合才是科学的 。这是中医针灸子午流注取穴位的依据和法则。
这是《内经》中很牛的一个论断:医生若能将一昼夜——本质上是地球的自转按五行及地支配属——地球自转的时间周期、角速度周期分析综合运用,这样就能预测病人生存或死亡的具体时间。这是自转公转结合律的具体运用和实践的真知。
在《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用心良苦,这一句话,实际上就是说的医生将24小时十二个时辰按阴阳五行及十二地支配属,结合色、脉等诸多情况,可以预测人的生、老、壮、死等各种情况,以及具体时辰。“早暮”是举一而全备,非仅指早晨与夜晚也。“五分之”就是把地球自转一天的时间分成五等份,当然,也可以更细的等份。这是地球自转节律,必须结合公转的节律,才是全面而科学的,我称之为自转公转五相法——五行时法——五行角速度法-——五行角度法——五步轨道法-——五步经纬度法——五期法,都是可以的,这也是可以运用现代科学可以计算的。有部分医学家反对这一法则,在理论上不知道地球自转公转规律的换算法则是错误的,也是没有实际计算和运用经验得出的错误结论。
请看:《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载曰: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指的地球自转的时间、自转的时刻的 计算法则。由于今天的机械时钟就是这个顺时针方向,而很容易误解。因为今天的机械时钟的顺逆是大约18世纪英国人发明了机械时钟规定的方向。与中国古人规定的面对北斗七星的顺逆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有专家注释中释为:
平旦至日中:谓自卯至午,即6—12时。
日中至黄昏:谓自午至酉,即12—18时。
合夜至鸡呜:谓自酉至子,即18—24时。
合夜、即始夜意。
鸡鸣至平旦:谓自子至卯,即0—6时
上面的注释在时辰上的对应关系是正确的,但具体的地球自转的时间的对应上与今天的对应关系是错误的。
比如:鸡鸣至平旦:谓自子至卯,即0—6时,上面时辰是对的,具体时间的时刻是错的,应以“十二支配十二时辰”为准,子时,应该是现代机械时钟的23时—1时,在实际运用中也是对的。这是由于古人的一个时辰为今天的2小时,规定的单位为不同,起始点不同,给今天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和应用上的困难。不注意这些区别,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力学原理和规律,也发现不了其中的轨道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周期5期法则
“一日一夜可以五分之”这是地球自转轨道(赤道轨道)五行的法则,一年一度也可以五分之;四季每季也可以五分之——地球公转轨道(黄道轨道)五行的法则。六十甲子就是将年、月、日、时按五行(五运、5期)分之,五分之的一个编码次序表。当然还结合有六气(六相法、6期法),即是十分神秘的“5”,“6”结合理论,实际上是把自转和公转的时间5等份和6等份,包含其角速度、位移弧度计算法则。五与六,是经纬网等差数列法则。记载在《国语•周语下》中,原文:“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原文是说,天球仪、地球仪都可以用五等分与六等分的法则来计算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用这种方法,就会得到科学的天文现象。历代以来,都把五与六神秘化,不知道其中的经纬网、经纬度的立体法则。
原文:“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
可以如此理解:五脏是相互连通的,病气的转移,都是按一定的次序规律的。假如五脏有疾病,就会各自向其所正克的脏器传播;若果不能抓住时机治疗或已经是不治之症了,按照上面的推算规则,病人的死期就是:按年度五分之可能是三个月或六个月,或者三个月到六个月之间,若将月按五分之,病人可能是在月内的三日或六日,或三日到六日之间。这要根据病变传遍五脏的情况而判断其死亡之时期,这也是疾病传向我所克而死于克我之时次序规律。“不治”可以是“不治之症”、“不治之期”、“不治之疾”,不进行治疗的行为等。当然这里应该是“不治之疾的不治(死亡)之时期”。按月计算,死期是三个月到六个月之间,按日计算,死期是三日到六日之内。我在计算和预测卡扎菲之死和验证拉登之死,运用网上公布的时间推算很准确,于是我就想到了目前宇宙间太阳系的万有引力——启发我发现了阴阳五行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规律的科学理论和引用科学体系。于是我想到了轨道理论、质点的运动等等,这样,追溯5000年历史,我终于发现这是古人的伟大的科学创造、科学实践。
“所胜”又称“所乘”,指正克。太过则“乘”。
“所不胜”,又称“所不乘”,指“反侮”所。
“三个月,六个月,”是通过五运六气,精确到月为计算单位;
“三日,六日,”是运用五运六气,精确到以天为计算单位。
这就是对“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的地球自转法则的推广运用,具体的就是查十二相生物钟周期表——这是自转公转结合律的具体运用。具体可以精确到分秒的。比如:4.8小时/行,就是每一行4小时48分钟,这是中国针灸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理论依据与科学依据。
原文:“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这里是可以如此理解的:医生若能辨别阴阳规律,就能知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也能预知病人的生存、壮盛、衰老、疾病、死亡的具体时期。说的是:知道病人如果到了被困(囚)之地(时)就会发生死亡。这是互文见义与省文同时运用:“别于阴阳者,知病从来,知死生之期”的含义,其他任何解释都是谬误的,害人不浅。
“言知至其所困而死”说的说:知道到了被困之时、之地病人就会死亡。这里“困”指我被困,我被克,即五行中被囚之时、之地。由于“困”与“囚”字型相近,是不是字形相近而误?意义应该是这样理解才正确,验之临床,也是相符的。
五行是科学的,中央台《百家讲坛》栏目很好,有教授讲到沈括对科学的贡献时,讲到沈括对“五运六气”做了重大贡献,是对的,但是,没有讲到这是中国古人研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自然科学规律。历史学家在讲班固用“五行”学说为汉武帝鼓吹“土德”,实际上就是把自然科学的固定规律和机械的科学数据的算法引向了唯心主义的泥潭。中医的五行是地球自转公转的角速度、位移、函数周期、经纬度5等份的固定推算法则。天体是如此运动的,封建哲学家和政治家为了鼓吹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就借用天体的永恒不变的自转与公转规律来证明江山永固,5000年来,中国的政治学家、哲学家把大众思维引上了邪路。
春木旺,火相,土死,金囚,水休。各行地球公转73.05天(度、日),地球自转4.8小时/72度;
夏火旺,土相,金死,水囚,木休。各行地球公转73.05天(度、日),地球自转4.8小时/72度;
长夏土旺,金相,水死,木囚,火休。各行地球公转73.05天(度、日),地球自转4.8小时/72度;
秋金旺,水相,木死,火囚,土休。各行地球公转73.05天(度、日),地球自转4.8小时/72度;
冬水旺,木相,火死,土囚,金休。各行地球公转73.05天(度、日),地球自转4.8小时/72度。
这是地球公转状态下的周期 5个时间段的生命状态的描述。现在称为五期、五时相。自转周期同时分为五期的法则。
原文:“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要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肾病传播染到心脏,发生病人筋脉牵司枸挛,病名叫做瘛病。在这个时候,可以用针炎及药物进行治疗。如果不进行治疗,满十天之后,按照前面的推算法律,病人会在其“所不胜”之时死亡。“满十日”是指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日,这十日,正好是“传五脏而当死”所说时,传遍五脏的一周所耗时10天。“法当死”是指依据前面的方法或规律推算,病人应当死亡,及死亡的具体时间,即:“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肺见丙丁死,脾见甲乙死,肾见戊已死。”也就是:“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肾病传播到心脏,心脏病邪又向肺部传播,发生畏寒、发热等症状,依照前面的推算方法,病人应当在三年之内死亡,这是疾病的传变死亡的一般规律——恒定规律,这是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规律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当三岁死”是对“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面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的又一具体化说明。法,是名词动用,又借指其方法。当然,按照年、月、日、时的情况,肺病的最坏时期是:丙丁年、丙丁月、丙丁日、丙丁时生而存活的人,世界上绝对没有一个人在这样的一组时间内会存活。因为“重阳者死,重阴者死”受克是四重,必死无疑,其他甲乙年,甲乙月,甲乙日,甲乙时,必是脾死,决无此人;戊已、庚辛、壬癸同理。所以,人的出生的年、月、日时,绝对没有一个相同干支排列的。因为这样的人不可能存活。若人有病,遇上年、月、日、时都克之,此人必死无疑。此所谓:“天忌不可不知也”——天体运动规律决定的。
原文:“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䐃,真脏见。十月之内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
其脉绝不来,若人一呼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原文:“见真脏,曰:死,何也?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其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阳,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译,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
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所说的脉与四时相逆的情况,指的是:这是公转地球的四季与人体脉象的关系,实际上是地球公转运动与人体生命运动的规律的讨论,与临床实际是相符合的。
春季切得肺脉——肺属金,克木,于肝不利;
夏季切得肾脉——肾属水,克火,于心不利;
秋季切得心脉——心属火,克金,于肺不利;
冬季切和脾脉——脾属土,克水,于肾不利。
若这些脉象都悬绝无根、沉涩无力,这就叫做:逆四时之脉象。这里的逆四时,是地球公转四时的情况,为公转轨道——黄道上的时间——本质上是受天体间的引力自动控制的。脉象与正常的四季规律相违背,则人体就会出现生病的状态。
若病人出现五脏各自不相应于四时的脉形,如春夏季出现脉象沉、涩;秋、冬季出现脉象浮且大,这就叫做:逆四时之脉象。这里四时就是公转气候、公转时间、公转位移、公转角速度。实际上就是说人体的脉象与地球的公转规律不相吻合的情况。
《内经》中脉学是四诊中一个重要内容。反复强调脉逆四时者死,从四时者生。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做到:手——病相通——切脉能够掌握疾病的种种情况,达到以决断死亡的出神入化之境界。
又《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载曰:“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
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又《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载曰:
“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结合《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列表说明真脏脉象预测轨道周期如下:
真脏脉象表(死脉)
篇名
五脏 玉机真脏论 平人气象论
肝 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
如按琴瑟弦,至肺而死 急益劲
如新张弓弦 见庚辛死
心 坚而搏,如循薏苡子
累累然,至肾而死 前曲后居
如操带钩 见壬癸死
脾 弱而乍数乍疏
至肝而死 锐坚如乌之喙
如鸟之距
如屋之漏,如水之流 见甲乙死
肺 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
至心而死 如物之浮
如风吹毛 见丙丁死
肾 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
至脾而死 发如夺索
辟辟如弹石 见戊己死
由上表可见,真脏脉的死亡之期。也可见其“所不胜”而死亡之期。实际上就是自转公转结合规律,临床医生务必掌握。是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等份为5期的时间节律,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的强大的自然力量是人类不可阻挡的——用现在科学术语就是天体之间日-地-月之间的引力目前是唯一不能屏蔽的自然力,由于中国古人已经观察和注意到地球上的生物是受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结合律影响和控制的。把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周期划分为5期——“五行时”的概念,5000年来,大家争论不休的自然科学中关于时间的悬案。这是一个轨道周期的相对的概念,涉及轨道位移、角速度、函数周期三者,这三者是一个联体婴儿,当有了线速度、加速度等概念之后,反而搞不清楚最原始的概念。
 
第十四章〈〈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地球自转公转结合律运用
原文:-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更贵更贱,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天地之至数”,按下文的阐释就是:“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按王冰的解释是:“至数,谓至极之数也;九,奇数也。故天地之数,斯为极矣。”
按张景岳的理解是:“以天而言岁,则一岁统乎四季,一季流九十日,是天之数九也。以地而言位,则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位中官,是洛书之九也。以人而言事,则黄钟之数起于九,九而九之,则九九八十一分,以为万事之本。……九数之外是为十,十则复变为一矣,故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这些解释有合理的:一季流九十日,就是90天,这是地球公转运动的90天,被中国古人计算为黄道90度、90日——今天地球公转周期的轨道概念。“至数”是指以地球公转黄道轨道上的 冬至、夏至为计算标准的数字地图册、数字地球仪、数字指南针,轨道系统;指通过这一系统测定的“冬至、夏至”的日影长短数——通过验算,这是直角三角函数法则。这里强调的是“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更贵更贱,冬阴夏阳”这里的四时五行就是公转的时间、公转的角速度、公转的位移。“冬阴夏阳”,就是我国的地理气候,北半球的区域气候,指的就是冬至与夏至,在公转轨道上的182.625度转向的计算法则。182.625/2=91.3125度,古人就用九九制会和地上的四方来说明,这就是《周易•系辞》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是原始的“二进制”法则,最早的二进制文字记载档案,这里的“二进制”是西方人改换了一个概念。这是一个球坐标系的全球数字地球仪、全球数字地图册、数字指南针,数字轨道系统,请查阅河图、洛书数字经纬网



说明:刘歆说“河图洛书相为经纬,九宫八卦相为表里,此语自有传授,非后世所能言之”——这是立体球坐标经纬网的法则。
这是一个地球仪、地图册
“河图”中白点代表“阳”,黑点代表“阴”。即一、三、五、七、九,是奇数,为阳,在天十为甲、丙、戊、庚、壬可以是北半球、可以是被直射的半球、可以是昼半球;二、四、六、八、十,是偶数,为阴,可以是南半球、可以是未被直射的半球、可以是夜半球,在天干指乙、丁、已、辛、癸。阴数、阳数是为了说明地球以光为分界线的180度线圈和360度线圈的区别。理解刘歆所说的“经纬”即是今天的经纬网球坐标法则。
据《尚书•洪范》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天一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里本质上是一个直角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的结合运用——中国古代地球仪下面架设有指南针。
一、二、三、四、五分别代表:五行水、火、木、金、土的生数,如果在其生数上各加上土之生数——五——土能生乃物,即得六、七、八、九、十,分别代表水、火、木、金、土的成数。〈〈周易〉〉原文中的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就是这个含义,就是各自为90度的起点或者终点,正是由于全是用数字进行方位计算、角度计算、角速度计算、时间计算、位移计算、轨道计算,弄在了一起,5000年来,把中国人自己搞糊涂了。生数与成数,中国古人在《内经》中作了解释“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这是地球自转轨道的5步法则与地球公转轨道的5步法则的初始状态与结束状态的规定,这就是这里的“二进制”本质。具体的是用我国的公转气候春为生为木,秋为收为金来“二进制”换算。是自转轨道——赤道的5步法则与公转轨道——黄道上的5步法则 的二进制换算。
这样这是用数字标定的经纬度和经纬网——本质上是数字地球仪、数字地图册、这里很巧妙地运用了二进制进行换算:
天一,地六,属北方水;〈〈周易〉〉原文是说每一爻“初九,初六”,是这样计算的:九,可以是中国古人的刻度100刻钟的90刻,可以是地球仪经纬网中,经纬网的90度法则。可以是直角坐标系中的90°
天一,是北方位的方位,是地球仪系统,地球轨道自转系统中的北极点。六则是地球公转系统中的北半球的我国地理区域气候冬至点,本质上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分——中国古人所说的“赤黄交角23°26′”、但是针对地球南半球则为夏季——这就是“地六”的含义,也是“地六成之”的含义。轨道平面的后方位、上下位中的下位——按“五行”的次序,仍然是“水”,这是《尚书》所说“一为水,二为火,三为木、四为金,五为中,土为中”——这是直角坐标系
地二,天七,属南方火;〈〈周易〉〉原文是说每一爻“六二,上九”。这里的计算法则同前,标示的含义是地二说的是地球仪系统中的南极点、或者南半球,自转轨道平面的前方位。天七——以地球北半球我国区域地理气候为标志的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夏至点,本质上是太阳直射地球北半球北回归线23°26′,在地球南极则又是“冬至”,故又为“地二”,这就是“地二为火,天七成之”的本质含义。经纬网的法则,大家在地球仪上去标示一下。
天三,地八,属东方木;〈〈周易〉〉原文是说每一爻“六三,九三”——计算法则同样是直角坐标系结合球坐标系

地四,天九,属西方金;〈〈周易〉〉原文是说每一爻“六四,九四”——计算法则是直角坐标系结合球坐标系
天五,地十,属中央土。〈〈周易〉〉原文是说每一爻“六五,九五”——直角坐标系结合球坐标系。
将10天干数字换为五行数。即是:
甲己化土,
乙庚化金,
丙辛化水,
丁壬化木,
戊癸化火,是为五客运,又是五化局。化生五行之意。这是地球绕日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5等份、10等份法则,就是对其椭圆轨道的分野进行计算的法则。
推衍这些数字的目的,是化为五运,合为五行,并以此论五行之生克乘侮,五运之更替以知其更贵贱——相生则贵,相克则贱。与主运、客运论生克,与四码论生克与方位论生克,与时间论生克,与五脏论生克,与六腑论生克,与五色论生克,与六脉论生克,与五音论生克,与六爻论生克,与六气(六淫)论生克——这是由于中国古人在当时没有阿拉伯数字计数法则的情况下的“二进制”编码换算。这些换算是针对地球仪、天球仪的经纬网而言的,经度与纬度要相互换算。轨道度数也需要换算。
《素问•玉机相脏论篇十九》中所言:“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笔者认为这是指的冬至夏至的时间周期函数、速度数、位移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一者,永恒不变之阴阳五行规律是也,天地一圈,轨道圆周是也)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日读之,名曰《玉机》。””至数”即是“至高无上的数理规律”,是可以的,结合中国古人的具体的运算法则,应该是指地球的冬至夏至的 运转速度、位移数、时间数。也就是:天干地支之数与五行生克之后,可以判断生死、吉凶、祸福之道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中的“术数”,也就包含有“天下至数”。应该是“数术”,指“数的技术”,当然,预测术是其中之一。养生术也是其中之一,这种技术更包含了脉诊术,望诊术,闻诊术,问诊术,遥感术等等技术,需要医生每天早暮读诵之,研究之,才能精进。具体的实质是冬至夏至的182.625/2=91.3125度的概念和计算法则。这里的“神转不回,回则不转”就是我与范俊德副教授提出的地球的轨道基因——地球自转赤道基因与公转黄道基因。这是人类必然死亡的基因——有没有人类生物遗传基因与之相适应?
不知道这些数字的含义与方位的相互关系,就不能读懂《内经素问》的七篇大论。“象”——应该是四季的自然现象与“数”——自转公转的速度数、位移数、周期时间数、经纬度度数、轨道度数的一种转换规律,换算规律,十分重要。不知道这个图,就不知道七篇的预测功能及其运用。百年以前,《周易》是必修课,所以,天天运用,时时运用,没有不知道的。
张景岳说的洛书,即是今天的数字地图册、数字地球仪、数字指南针,数字轨道系统,数字机械时钟等。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位中官,是为洛书之九也。
同样是预测天体轨道运行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也。一为冬至,九为夏至,这是我国地处北半球的区域地理气候。实际上是以太阳直射地球北半球为依据。结合《内经》经纬网经纬度的概念,这是一个数字地图、数字地球仪、数字轨道系统、数字指南针。
刘歆说“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宫相为表里,此语自有传授,非后世所能言之”说的是河图、洛书、八卦、九宫可以相互计算球坐标的经纬网、经纬度。经纬网、经纬度可以与时间进行换算,涉及角速度、位移、时间的直角三角函数换算关系,这三者之间是一个联体的婴儿,不能割裂。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是讲的医生诊脉的方法和习以为常的事就是——揆度。病人的脉象本身应与四时、五脏、阴阳相吻合——天人合一。医生研究脉象,切脉诊断疾病,判断生死,同样必须结合四时、五脏、阴阳进行揣测、度量还必须习以为常才不致有失误。《内经•素问病态论篇篇四十六》载曰:“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工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揆度者,切度之也”明明白白说的是医生的脉诊。可是有人在译文中都大同小异地认为是这样的:“并随着四时寒暑的变迁和五脏阴阳的规律,作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的生理现象。”虽然是忘却了切脉的主体是医生;“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必须是医生“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才能办到的,讲的是医生的行为。贯通《内经》,其义自现。这是由于人体内的五脏气血动力学因素所导致的,需要结合地球公转自转运动的轨道运动规律进行综合判断。注意与公转气候的5天为1候,9候为45天的九候相区别。后面的“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的公转轨道运动规律,说的是:地球公转轨道的气候,计算开始,从5天——1候开始,这就是计算地球公转轨道的开始。

“胜死”,前面已经作了很多说明,但并没有引申开去。“我胜”则他死我活;他胜我,则我死他活。这就是:“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已死,是谓真脏见皆死”。这里用数学上“二进制”计算人体质点轨道生命周期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人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
“我所胜”则他死我活;我所不胜,则我死他活。这是二者力量的 对比以及力量对比的结果。
《灵枢•经脉篇》载曰:
“手太阴气绝……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主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绝……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戊笃已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同样是讲“胜死”。本质是地球自转公转的五行法则,也就是五行时法则,就是速度、时间、位移的五步法则的高度统一。因此在译文中加入了“地点、人物、事物、动物。”是通过“取类比象”,加以更广范围的推知。《梅花易数》万物类象就涉及更广。在实际运用中确实用有预测价值,值得探讨、研究、运用。很多老师都没有讲清楚这一问题。“胜”是克的意义。说的是按照五行相克的规律传变并且发生死亡的情况。这实际上就是地球自转公转结合规律,用现代物理学的观点是点元运动与汇源运动的结果。这是中国古人长期观察和计算得出的科学结论。
原文:“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
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
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
病风者,以日夕死。
病水者,以夜半死。
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这是地球自转公转结合规律的运用:若病人九候的脉象,都是沉脉、细脉、悬脉、绝脉的情况,为病邪属阴邪侵袭阴脏,当为冬季所主宰——遵循地球公转轨道周期律;死于夜半子时阴盛之时——遵循的是地球自转周期律。
若病人九候之脉象出现盛大,躁动、湍急,快数的情况,为阴邪太盛,当为夏季所主宰——遵循地球公转轨道周期律;病人会在一日中、午时阳气旺盛之时死亡——遵循地球自转周期律。
若病人患寒热往来之病(如疟疾),将在平旦寅卯之时死亡。这是地球自转节律
若病人患内热和热(温)病,将会在日中午时死亡——遵循地球自转节律
若患者病于肝风内动、中风之疾,将会在日夕申酉之时死亡——遵循地球自转节律
若病人患水肿病,将会在子夜水旺之时死亡——遵循地球自转节律

若病人脉象出现乍疏、乍数、乍迟、乍疾等情况,死亡的时期是:一日之中属土的四个时辰即:辰、戍、丑、未。这是地球自转节律对人体的影响和控制。


地球自转节律与人体五脏三态十二相生物钟表如下:
慧 甚 静
心 平旦 下晡 夜半
肝 日中 夜半 平旦
脾 日昳 日出 下晡
肺 下晡 日中 夜半
肾 夜半 四季 下晡
这里把地球自转周期360度,计算为一天,用今天的24小时制与中国古人十二时辰制、100刻制的古今换算法则:
白昼分为上午日出(寅、卯时)与平旦(巳时),日中(午时),
下午分为日昳、下晡,黑夜又以日出和下晡为分界线,这就是“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工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揆度者,切度之也”说的是医生的脉诊与四时之间的关系。切脉的主体是医生;“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必须是医生“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才能办到的,讲的是医生的行为。四时在《内经》中很多时候是专用名词指北半球我国地理气候公转四季春夏秋冬,1年公转周期的四个时间段;这里显然是地球自转周期的24小时的5个时间段的分段法则。100年前,中国人普遍采用的滴水漏时法100刻制,今天有机械时钟、电子时钟、原子时钟了,古今计算时间的24小时单位制度发生了变化。《内经》中也有把自转1天24小时分为4个时间段的。注意这些区别。
“平旦死”,“日中死”、“日夕死”、“夜半死”、“日乘四季死”说的是:“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这是地球自转赤道五行的节律,这是地球自转节律的五行法则,五步法则,按中国古人的100刻制,就是每一行为20刻,等于今天的4小时48分钟,也等于自转转过72度每一行:“平旦”——相当于寅、卯木旺之时;日中——相当于巳、午火旺之时;“日夕”—相当于申、酉金旺之时,“夜半”——相当于亥子水旺之时;日乘四季——指辰、戍、丑、未四时,属土,故称四季。借代法。这有时间的标志,有经纬度的标志,有经纬网的标志。不做这些规定,面对太阳,只有前后,没有东西,也没有南北,这是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之后规定的面对太阳的一方为东方、后面为西方,左面为北、右面为南,实际上地球上是不存在这些方位的,是针对指南针和面对太阳而言的,这是为了描述地区地理固定位置相对于太阳而言东方,后来在规定全世界的定位上采用了这一方法进行固定,不然没有办法描述,这是人为规定的标志线。也就是说:东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等等实际上都是人为规定的,就是中国古人的10天干、12地支等经纬网、经纬度来规定之后不断细化,不断具体化,西方人把地图册、地球仪颠倒180度,以此戏弄中国的“天子”与“天朝”。
“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冬为公转轨道周期,夜半子时属水旺,为阴——地球自转周期节律。重阴者死。自转之阴与公转之阴重合、重叠,病人就会死亡。
“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日中巳午之时,属火旺,为阳,这是自转之阳,自转之节律看,这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间和标志;夏,为公转之阳,我国北半球所在地的夏季,南半球则为冬季,注意这些区别。重阳者死。同样是自转公转结合律。地球自转赤道之阳与公转黄道之阳重合、重叠,病人就会死亡。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平旦寅卯之时木旺,寒热往来之疾病位在肝胆,肝胆属木、木太过亦会导致死亡。当然,我认为“寒热病”指“恶寒、发热”症状的温热病、病变部位在肺、属金。肺金虚弱受旺水反侮,故死于平旦寅卯之时——遵循地球自转轨道周期
“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热中及热病属阳,属火;日中属阳——遵循地球自转轨道周期,这是是一天之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是一天之中,日地引力最大的轨道状态,属火;二者是火上加火,重阳者死。
“病风者,以日夕死——风,可以是春季之风——这是地球公转轨道周期的分期标志,属木,可以是肝风内动,可以是中风,五行属木。
日夕属申酉——遵循地球自转周期律,五行属金,木所不胜者金,金克木,故木死。
“病水者,以夜半死”——水,可以是水肿,五脏六腑皆可以水肿,属阴,五行属水——这是地球公转轨道定位标志。夜半子亥属水——遵循地球自转函数周期律,为阴,重阴必死。这与当地处在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一条直线上而言的,可以肯定的是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相差180度的自转轨道状态,昼夜温差可能是处在最大状态。
“日乘四季死”可以是脾土虚弱而死,也可以是肝木太旺所乘所冲克而死。其具体的推算方法,又要依据人体十二相生物钟表去查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