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江油正宗生附子

二戒老中医

闻名全坛
管理员
注册
2010/04/22
帖子
14153
获得点赞
72567
声望
113
年龄
48
所在地
confidential
江油正宗生附子,生者仅是接触皮肤,即感痛痒难耐,悍戾之性,可见一斑。
 

附件

  • IMG_20220610_144333.jpg
    IMG_20220610_144333.jpg
    3.8 MB · 查看: 309
  • IMG_20220610_144143.jpg
    IMG_20220610_144143.jpg
    4.6 MB · 查看: 320
  • IMG_20220610_144131.jpg
    IMG_20220610_144131.jpg
    4.9 MB · 查看: 300
最后编辑:
蒸过的生附子。。
 

附件

  • IMG_20220610_155725.jpg
    IMG_20220610_155725.jpg
    3.9 MB · 查看: 172
  • IMG_20220610_155734.jpg
    IMG_20220610_155734.jpg
    4.6 MB · 查看: 175
提倡按医圣之法用附子!现在经过反复折腾出来的附子基本上都成药渣子,这是现代医家用几百克都没事的主要原因。伤寒论中的四逆汤是治少阴伤寒重症的救命方,附子才用一枚。
伤寒论: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医圣用生附子,“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这最多不过煮半小时而已。
为什么医圣用生附子在不久煮的情况下,不但不中毒、反而能救人?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认为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用药对症。有病病受,无病体受。
第二,用量少,只有一枚。一枚附子晒干了有多重?
第三,姜(生或干)和甘草能解附子毒。
 
医圣那个时代的附子,是野生附子,比现代人工培植的附子要厉害得多。
以医圣之法用附子,能大大提高疗效、节省药物。
 
小火煎药大概每10分钟蒸发掉200毫升水(汉代的一升)
微火煎药大概每15分钟蒸发掉200毫升水(汉代的一升)
(实测数据)

[四逆汤]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水减少一升八合(360毫升)
其中还包括药材膨胀的吸水量,保守估计不会低于60毫升。

姑且按微火煎药、蒸发掉300毫升水算,最多煎23分钟。
[四逆汤]按汉代张仲景的煮法,平均大概也就只煎20分钟。
 
现在跟患者抓药的,一般是用制附片,也就是黑附片,我都没有让患者提前煎煮,一般都是让患者煎30分钟左右就可以直接吃,绝大多数没有问题,但是偶尔有个别患者感觉到嘴巴麻,这样就只好让他们煎到四五十分钟就解决问题了,生附片的话,30分钟太短了,估计没有哪个医生敢搞,宁肯没效果,也不冒这个险。
 
  
附子炮制的意义是以{多耗药材}换取{安全易用}。

生附子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乌头碱},充分炮制的附片主要有效成分是{次乌头碱},两者毒性相差数百倍至上千倍。

所以将生附子炮制之后,其安全剂量范围由{很窄},变成{很宽}(几克到几百克),
既便于根据所需药效的大小来精细调整使用剂量,又使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缺点是需要消耗更多的原生药材。
  
 
现在跟患者抓药的,一般是用制附片,也就是黑附片,我都没有让患者提前煎煮,一般都是让患者煎30分钟左右就可以直接吃,绝大多数没有问题,但是偶尔有个别患者感觉到嘴巴麻,这样就只好让他们煎到四五十分钟就解决问题了,生附片的话,30分钟太短了,估计没有哪个医生敢搞,宁肯没效果,也不冒这个险。
  
  张仲景用四逆汤,那是在真正需要回阳救逆的时候,不会像今天这样乱用。

  抢救生命必然是要冒风险的,今天的西医同样如此,
  高压电击心脏复率……激素冲击疗法……体外循环……,风险都很高吧。
  古代中医没有西医这些现代手段,急煎四逆汤就相当于今天的这些抢救措施。

  而且一把钥匙一把锁,如果确实是寒极的危证,对生附子乌头碱的耐受性就要远大于一般人,更远远大于实热证和热性体质的人。
  所以用普通轻度阳虚患者身上得到的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来套到需急当回阳救逆的病人身上,会有很大误差。
  
 
  
  张仲景用四逆汤,那是在真正需要回阳救逆的时候,不会像今天这样乱用。

  抢救生命必然是要冒风险的,今天的西医同样如此,
  高压电击心脏复率……激素冲击疗法……体外循环……,风险都很高吧。
  古代中医没有西医这些现代手段,急煎四逆汤就相当于今天的这些抢救措施。

  而且一把钥匙一把锁,如果确实是寒极的危证,对生附子乌头碱的耐受性就要远大于一般人,更远远大于实热证和热性体质的人。
  所以用普通轻度阳虚患者身上得到的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来套到需急当回阳救逆的病人身上,会有很大误差。
  
你说再多,临床上中医都不会这么干的,中医别说医死人,就算是没有救回危重患者,都是医疗事故,放在西医那边,屁事没有,该死。
 
  
  在经方中,除了{四逆辈},
  其它用于{慢性/亚急性}的“阳虚证”的{附子类方}全部用的是〈炮附子〉。

  [桂枝附子汤(及去桂加术汤)]和[大黄附子汤]中的炮附子剂量最大,为3枚,
  如果按附子“大者”一枚30克计算,最大剂量为〈90克〉炮附子。
  
 
你说再多,临床上中医都不会这么干的,中医别说医死人,就算是没有救回危重患者,都是医疗事故,放在西医那边,屁事没有,该死。
西医是按契约办事的,先得家属签生死壮:知情同意书。
就不知中医能不能按同样的程序办事了。
 
  
  在经方中,除了{四逆辈},
  其它用于{慢性/亚急性}的“阳虚证”的{附子类方}全部用的是〈炮附子〉。

  [桂枝附子汤(及去桂加术汤)]和[大黄附子汤]中的炮附子剂量最大,为3枚,
  如果按附子“大者”一枚30克计算,最大剂量为〈90克〉炮附子。
  
那就可以这样说。我碰不到需要进ICU的患者,碰不到需要回阳救逆的患者,所以我就没有用生附子,我其实也没有用过生附子,都是蒸后用的。
 
那就可以这样说。我碰不到需要进ICU的患者,碰不到需要回阳救逆的患者,所以我就没有用生附子,我其实也没有用过生附子,都是蒸后用的。
  
  附子的炮制过程其实就是加热达到一定温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使其原乌头碱慢慢分解成次乌头碱的过程。
  煎药的过程也是一种炮制的过程,煎煮的时间越久,附子中乌头碱分解成次乌头碱的比例越大,毒性越小。

  和某些中药材不同,附子的有效成分与有毒成分是同一类成分(乌头碱家族),
  最终是有效还是有毒,除了患者的情况之外(不同证候状态的人,乌头碱的“量效比”差异可能很大),区别在于这类成分的摄入量和形态(原碱还是次碱)。
  
  如果[四逆汤]不是只煎二三十分钟,而是煎两三个小时,也就相当于用的是炮附子了。
  所以云南吴佩衡开超大剂量的附子处方时,嘱咐患者用大锅加很多水久煎,以药汁不麻口为度。
  而仝小林用乌头时,让患者一次加足量的水,连续煎8个钟头,他说即使是生乌头,也煎熟了。

  黄煌药证讲义:
  ……现代云南名老中医吴佩衡先生,附子运用十分得手,而且其量很大,有达400g者,令人昨舌,人称“吴附子”……吴佩衡先生主张用大锅大水长时间煎煮附子……
 
现在的附子,从地里挖出来都要用胆巴水泡几天,然后捞起来切片,再用水浸泡……
如此折腾下来,不仅有效成分大量流失,而且还有胆巴残留。
我觉得,附子从地里挖出来后,洗净去皮切片,然后再进行高温炮制比较好。如此会使附子毒性低、效果好,用量少。
 
医圣用生附子只一枚,而用炮附子可以用到三枚。由此可知,经过炮制过的附子毒性比较低,用量大大超过生附子。
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医圣所用炮附子是如何炮制的?
 
  
  附子的炮制过程其实就是加热达到一定温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使其原乌头碱慢慢分解成次乌头碱的过程。
  煎药的过程也是一种炮制的过程,煎煮的时间越久,附子中乌头碱分解成次乌头碱的比例越大,毒性越小。

  和某些中药材不同,附子的有效成分与有毒成分是同一类成分(乌头碱家族),
  最终是有效还是有毒,除了患者的情况之外(不同证候状态的人,乌头碱的“量效比”差异可能很大),区别在于这类成分的摄入量和形态(原碱还是次碱)。
  
  如果[四逆汤]不是只煎二三十分钟,而是煎两三个小时,也就相当于用的是炮附子了。
  所以云南吴佩衡开超大剂量的附子处方时,嘱咐患者用大锅加很多水久煎,以药汁不麻口为度。
  而仝小林用乌头时,让患者一次加足量的水,连续煎8个钟头,他说即使是生乌头,也煎熟了。

  黄煌药证讲义:

吴佩衡(1888~1971年

1654926734840.png
 
  
  附子的有效即毒性成分乌头在主要分布在皮上,仲景用火烧到皮黑裂开。
  现在江西的建昌邦仍然采用这样的炮制方法(大体相同,细节有差异,生附子采后用的是盐水浸泡)。

   “建昌帮”是我国南方古药帮和中药炮制的重要流派之一,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为全国13个大药帮之一。

《伤寒论》:
四逆散方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
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