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内经中根结、终始、标本含义及关系考论

现代中医冲虚子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0/07/19
帖子
84
获得点赞
18
声望
8
所在地
山西太原
内经中根结、终始、标本含义及关系考论

冲虚子​



根结、终始、标本这些术语是内经针灸、脉法理论必须涉及到的专用术语,这三者的含义、彼此关系历来争议不断。本文就此做一些讨论,由于运用的是冲虚子的内经新解构理论,故得出了许多和以往很大不同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原创性质的。还有一点是七篇大论中有多处讨论标本问题的,但和经脉没有关系,且冲虚子不认为七篇大论为内经文,故不予置论。

“根结”的出处和含义

《黄帝内经》中出现“终始”一词的凡十多处(不含七篇大论),和“标本”、“根结”语义较近者,仅在《素问疏五过论篇》、《灵枢经˙卫气》、《灵枢经˙根结》、《灵枢经˙终始》等篇中。《素问˙疏五过论篇》说: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

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疏五过论篇》在通行本的第二十三卷,第七十七篇,全篇由黄帝、雷公答问而成,根据冲虚子的新解构办法,定为雷公学派的作品。全篇阐述了医家在诊治(主要指诊断)时,应该避免的五种过失。“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一句出现在阐述第五种过失的时候。余:实。绪:“虚”的音转(见周海平《黄帝内经考证新释》第381页,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余绪即虚实。名:“病”字的音转。合:可能是错字,应为“分”。终始:注家对“终始”一词都注解为病情的终始。冲虚子认为,这一句的“终始”和“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的“终始”的意思都是切脉时的两个脉诊点,用以代指脉诊法。这样,“凡诊者必知终始”一句的意思就是:医生在诊断病情时,一定要熟悉掌握脉诊的点位,才可以准确切出脉的虚实来。切脉时应问清病情,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要区分男性、女性患者的不同。“审于终始,可以横行”的意思就是只要医家熟练掌握脉诊法,能够通过脉象准确判断出病情,那就可以横行天下而无惧了。

《疏五过论篇》和《素问》中的《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和《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等七篇雷公学派的作品被认定为内经早期作品,如高世栻说这七篇“词古义深”,龙伯坚先生认为其文字讹误错脱的地方极多,提示着年代古远。所以可以认定“终始”作为脉诊法的专用术语最早出现于《疏五过论篇》中,遗憾的是《疏五过论篇》没有阐述“终始”的具体内容。那这里的“终始”代指的脉诊点又可能是什么呢?我们知道,雷公学派是人迎寸口脉法的创制者,但为什么这篇文章里没有提及呢?冲虚子猜测,《疏五过论篇》虽然和上述其他六篇论文属于内经时代的早期作品,但可能晚于《著至教论篇》、《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早于《五色》、《禁服》,此时已经由三阳三阴合病诊断法进化到终始脉法,但尚未明确为人迎寸口脉法的时候。如果这个判断准确的话,那“终始”所表达的脉诊法就是人迎寸口脉法,只是还处于初始的草创阶段。

“标本”讨论

以“标本”一词入文章题目的,仅《素问˙标本病传论篇》一篇,但其中的标本并不是一个意思,只有“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中的“标本”属于经脉用语,指经脉的两个点位,和“终始”、“根结”同义或近义,是我们讨论的对象。而其余的诸如“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等等,“本”指发病的原因部位,“标”指发病的表现部位,都不是经脉用语。这种一篇文章里同一术语而语义不一的情况在现代汉语语法中为偷换概念,但在内经中稀松平常,比比皆是。包括《灵枢经˙病本第二十五》、《灵枢经˙师传第二十九》中的标本,都属于这一类。研究脉法上的标本,非研读《灵枢经˙卫气第五十二》不可。《卫气》一文并无卫气内容,实为脉法之标本、经脉学之气街专论。《卫气》中的“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一句,是岐伯学派里少有的的表达经脉意义的用法,并做了解释。其脉法及治则尤应重视:“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下”指“本”,“上”指“标”,清晰地表明了经脉的标本就是脉诊点,脉诊的办法是通过标、本脉象的比较,得出诊断结论,正如《卫气》所言,本虚则厥,本盛则热,标虚则眩,标盛则热痛。

我们先了解一下《卫气》。

黄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化行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藏,而外络支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卫气》的作者借用黄帝的口说:心、肝、脾、肺、肾五藏,是储藏精神魂魄的所在。六腑是受纳水和食物而化为能量的器官。这句话是个大概齐的说法,本来“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的说法(《素问˙宣明五气篇》)也没有什么科学道理。“受水谷而化行物者”应为“受水谷而行化物者”。这句话表达的是保持生命的基本要素是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这个观点现在看也是很了不起的。“其气内干五藏”的气指的是人体必需的精气,精气的作用在内对五藏(其实也包括六腑)起着管理作用,干:干预、管理的意思。对外则联络、控制着四肢及所有关节的运动功能。精气是个大概念,还分为卫气和营气。不在经脉内而浮在体表的是卫气,运行于经脉内的为营气。这两种精气一阳(卫气)一阴(营气),一里一外,你跟着我,我接着你,好像是一个圆环一样没有尽头不停地运行。精气不仅可以分出阴阳,还可以通过标、本的位置切出或虚或实的脉象以及病位。离:“罹”的音转,患病。所:位置,指患病的部位。能够区别阴阳十二经脉,就可以知道病从哪条经脉产生。切出虚实来,就可以了解病位,高:头部,下:头部以下。“知六腑”一句难解,冲虚子的理解是:懂六腑营气运行的重要通道,就能够知晓打开、关闭哪条经脉的门户了。六府:《甲乙经》为“六经”;解:打开;结:《说文》说“缔也”,如《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九针十二原》有“结虽久,犹可解也”一句,《官针》有“知解结,知补虚泻实,……”句,《刺节真邪》对“解结”有详细的解释:“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契绍”无法解释,可能有错字,《甲乙》卷二第四“结”后无“契”字;于:从前句文字看,应该是“之”字,或表达“之”义。懂脉象的虚实以及坚软的,就明白补泻何处。“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的意思是,能够懂六经标本的,就可以诊断清楚天下所有的病了。天下:代指天下的所有病。这句话应该高度重视,为什么知标本,就可以无惑于天下?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标本是用来诊断的,就是我们说的脉诊法,标本概念属于脉法,属于诊断法范畴。下面详细介绍了标本的位置: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俞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俞与舌本也。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俞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本段标、本的位置为:足太阳——本在跟以上五寸中,即跗阳穴;标在两络命门,即晴明穴。在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命门者,目也”一类的句子,都可能是后人加注的,不是原文。足少阳——本在窍阴之间,相当于临泣穴处;标在窗笼之前,为听宫穴。足少阴——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下”位衍字,“上三寸”应为“上二寸”,为交信穴;标在背俞(背部肾腧穴)与舌下两脉(廉泉穴)。足厥阴——本在行间穴上五寸,相当于中封穴处;标在背俞(背部肝俞穴)。足阳明——本在厉兑,非厉兑穴,而是大趾间上趺阳脉处;标在人迎颊挟颃颡,颃颡[háng sǎng]:咽喉,这里似乎指喉结处;“挟”可能是一个衍字,标在人迎到喉结这个区段。足太阴——本在中封穴前上四寸之中,相当于三阴交穴;标在背俞(背部脾俞)与舌根。手太阳——本在外踝之后,相当于养老穴;标在睛明穴上一寸的位置,命门:眼睛,睛明穴。手少阳——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相当于液门穴;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耳后上角处相当于角孙穴,下外眦相当于丝竹空穴。手阳明——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指从肘骨中(曲池穴)到别阳之间,别阳:杨上善说:“背臑,手阳明络,名曰别阳。”张介宾认为其义未详;标在颜下合钳上,相当于头维穴。手太阴——本在寸口之中,相当于太渊穴;标在腋内动,相当于天府穴。手少阴——本在锐骨之端,相当于神门穴处;标在背俞(背部的心俞穴)。手心主——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相当于内关穴;标在腋下下三寸,相当于天池穴,第二个“下”可能是多出的文字。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凡候此者”四字,极其重要,这四字再一次明确告诉我们,上面的标本是用来候脉的,即脉诊点。“下”指“本”,“上”指“标”,“下虚则厥”的意思是本处的脉为虚(这里指虚、弱)、标处的脉正常,则可判断为寒厥证;本处的脉为盛(这里指强,实)、标处的脉正常,则可判断是热症;标处的脉为虚、本处的脉正常,则可判断为头晕病;标处的脉为盛、本处的脉正常,则可判断为得了热痛病。对脉实的,要用针刺的办法阻断病邪,消灭病邪;对脉虚的,要通过针刺让精气激发起来以补虚。《卫气》篇只列出四种形态,实际绝不会只是这四种情况,见下表。

标本脉象表

项目及内容本处脉象标处脉象诊断意见治法
1
虚​
正常​
寒厥​
引而起之​
2
虚​
虚​
3
虚​
盛​
4
盛​
正常​
热症​
绝而止之​
5
盛​
虚​
6
盛​
盛​
7
正常​
虚​
头晕症​
引而起之​
8
正常​
盛​
热痛症​
绝而止之​
除此之外,冲虚子还觉得,上面的这段有关脉诊和治疗办法的话,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以足太阳脉为例,足太阳的本在跗阳穴,标为晴明穴,如果趺阳脉虚而睛明穴脉象正常,则可判断为寒厥证;如果趺阳脉盛而睛明穴正常,则可判断是热症,前者或许还有点可能,但后者恐怕不太可能。如果睛明穴的脉象虚,就会头晕吗、睛明穴的脉象实更容易头晕。还有更大的问题。几个背俞穴的脉象如何获得呢,背俞穴显然不是脉动点啊。所以,冲虚子认为,《卫气》的作者可能并不是一线临床医生,根据现有资料编写了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并没有搞清楚原本的意思。

三、《根结》中的脉诊法信息

《根结》在《灵枢经》卷二,为第五篇。根据冲虚子的学术流派划分,为岐伯学派作品。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藏六府,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根结》开篇第一段的信息量很大,要搞懂,也需要一番周折。文章开始用了一个排比问句,而且有层层递进之意。第一个文句说,在天和地的相互感应下,寒暑易节,阴阳之道发生变化,《甲乙经》为“阴阳之数”,比《根结篇》容易理解,意思是说在四时不同的情况下,每个季节的阴气、阳气强弱不同,具体情形是什么样的呢?第二个问句和第三个问句是对上面的回答,同时又提出新的问题。第二和第三问句为分述,阴气为偶数、阳气为奇数这句话放到这里,对我们理解文义造成了干扰,这句话不是说季节分偶奇数,而是说不同季节(阴阳气不同)针刺的办法和数量、时间不同,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就是,春、夏是阳气季节,阳多阴少,阴阳不平衡,这样的季节发的病针刺的数量、时间为多少才可以起到或补或泻的效果呢?同样,秋、冬季阳少阴多,为阴气季节,阴阳也是不平衡的,这个季节发的病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针刺数量、时间来实现或补或泻的效果呢?总结上面的问句,意思是指要了解季节变化对大自然阴阳气带来的影响。这和根结有什么关系呢,作者没有说,却道出了根结的功能,即“不知根结,五藏六府,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就是说,根结的功能是负责脉气的开合、关闭以及交互。“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这句话值得玩味。“九针之玄,要在终始”在《甲乙经》里为“九针之要,在于终始”,《甲乙经》的意思是对的。前面用的是“根结”,为什么这里又变成了“始终”了呢?杨上善说:“终始,根结也”。杨上善的意见是正确的。冲虚子通过自己的内经新解构理论认识到,“始终”是雷公学派使用的专业术语,“根结”是岐伯学派的使用术语。雷公学派从未使用“根结”这个一词,岐伯学派以使用“标本”、“根结”为主,间或使用“终始”,如我们在《根结》里看到的。说明雷公学派早于岐伯学派,岐伯学派继承和使用了雷公学派脉法,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终始”的原本含义也变得模糊,甚至转变、增加了不相干的内容,如本篇就把原本是获得脉象的诊脉点,变成了针刺点。至于张志聪在注解《根结》时所言的“根结者,六气和六经之本标也;开阖枢者,藏府阴阳之六气也;终始者,经脉四气之始终也”,已经完全背离了其脉诊法的本源。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穷其本也。

本段一些字词无法解释,其原因是将当时记录人或持有人注解的文字误入正文,如“命门者目也”、“颡大者钳耳也”、“窗笼者耳中也”、“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都是后来做的注解,不是正文。再如“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里的“折”和“则”,原文可能是“折”,就是“则”的意思,彼此通假,现代汉语为“如果……,那么……”。“则”不是原本的,是后人加上的,是对“折”的注解。很多注家没有意识这些不是正文而是后人加注,就做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解释,如“折”,很多注家解释为损伤(张介宾),那文句就没有办法理解了。根据文章对“渎”的解释,“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原文可能是“故开折皮肉渎而暴病起矣”。“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穷其本也”,都是后人批注的文字,不应是正文。所以,冲虚子认为这一段的原文应该是: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皮肉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合折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枢折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

上面这一段先阐释了根、结的具体部位。凡在“×××经”前没有手(臂)、足字样的,都指的是足经,手(臂)经都有“手(臂)”字样。本篇均指的是足经。太阳经——根:至阴(至阴穴,足小趾外侧),结:命门(双目,睛明穴,古时“命”和“明”通假,故命门也即明门,非以后的命门,详见周海平《黄帝内经考证新释》第453页,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阳明经——根:厉兑,非厉兑穴,乃是大趾间上跗阳脉处,结:颡大(钳耳,头维穴,一说大迎穴):少阳经——根:窍阴(足小趾和四趾间顶端),相当于临泣穴,结:窗笼(耳中,听宫穴)。我们今天可以把太阳经、阳明经和少阳经理解为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但当时,尚没有完成经脉和脏腑的结合,或还不重视两者之间的结合,所以不一定有这个意思。在《根结》中,根、结的位置并不是文章的重点,原本是脉诊法概念的根、结,在本篇变成了治疗学的概念,所以,其具有的开阖枢的功能,才是作者认为需要重点阐述的。作者认为,足太阳经(在机体最外),具有机体真气、邪气等物质等的向外释放功能,阳明经(在机体内部),具有关闭机体血气等物质外泄的功能,而少阳经(在机体的最内部),具有负责诸经、诸脏腑血气等物质交互的功能。如果太阳经开启的话,那就会出现皮肉组织败坏的情况而突起暴病。所以患了这种病,就应该在针刺太阳经上的穴位,阻止真气流失,让机体平衡。如果阳明经关闭的话,就会因为真气不能输布到全身,邪气恰好留在了体内而患痿病,所以如果得了痿病,就要取穴于阳明经,让体内得到平衡。如果少阳经不能起到枢纽的交通作用,就会产生骨繇这种病(四肢关节不能正常运动)。这就应取少阳经的穴位,使真气流动,体内平衡。这里提醒一下,由于本篇后人的加注误入正文,历来注家不能明辨是非,硬解强释而不能通,所以就提出“故开折皮肉渎而暴病起矣”的“开”应为“关”,孰不知古人写文章,重视文字的对比和对应,改“开”为“关”,那阳明经那一句就要改“关”为“开”,那就根本讲不通了。所以,这里的“开”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注家不明白文中的“折”字乃为“则”字的通假。对“折”做出千奇百怪的解释,那自然文意就不通了。相信看过冲虚子重新编辑过的文本,一下就清楚了。

阴经部分的文字除了存在上述同样的毛病外,太阴经之后应该阐述厥阴经而非少阴经,如此方可符合“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从行文规律看,“络于膻中”也属后人注解而非正文。“有结者皆取之不足”一句为衍文,也予以删除。冲虚子重新编辑为: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故开折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阖折气绝而喜悲,喜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

太阴经(足太阴脾经)——根:隐白(足大趾端内侧)结:太仓(中脘穴);厥阴经(足厥阴肝经)——根:大墩(足大趾顶端外侧),结:玉英(玉堂穴);少阴经(足少阴肾经)——根:涌泉(足心陷中),结:廉泉(一名舌本)。太阴经在表主开,厥阴经在里主阖,少阴经最里主交互。如果太阴经处于开启的状态,那么就如仓库大门敞开,输入的粮食不仅不能得到守护,里面的粮食还要被外泄,身体上就会因真气外泄而患病,得了这种膈洞的病,应该在太阴经上取穴针刺,使太阴经正常开合而平衡机体。如果厥阴经没有正常开启,就会让真气断绝流动而让人抑郁(就是喜悲),如果患了喜悲这样的病,就在厥阴经上取穴针刺,使之正常发挥功能而机体平衡。少阴经不能正常起到交互太阴、厥阴两经的作用,就会让机体上产生淤结,这种情况下就在少阴经上取穴针刺,打通淤结使机体平衡。内经的开阖枢理论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宜专文研究。之后是营气流注的内容,不在本文研究的范围,以后再讨论。

下面,我们对《根结篇》和《卫气》根结和标本位置做一些比较分析。见下表。

《根结篇》和《卫气》根结和标本位置比较表

足太阳至阴跟以上五寸中(跗阳穴)命门(睛明穴)命门(睛明穴)
足阳明厉兑厉兑(大趾间趺阳脉处)颡大(头维穴,一说大迎穴)人迎颊挟颃颡(人迎穴到喉结之间)
足少阳窍阴窍阴之间(临泣穴)窗笼(听宫穴)窗笼之前(听宫穴)
足太阴隐白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三阴交穴)太仓背俞与舌本(背部脾腧穴与舌根)
足少阴涌泉行间上五寸所(交信穴)廉泉背俞与舌下两脉(背部肝俞穴与廉泉穴)
足厥阴玉英内踝下上三寸中(中封穴)膻中背俞(背部肾腧穴)
手太阳外踝之后(养老穴)命门之上一寸
手阳明肘骨中,上至别阳颜下合钳上(头维穴)
手少阳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液门穴)耳后上角下外眦(角孙穴、丝竹空穴)
手太阴寸口之中(太渊穴)腋内动(天府穴)
手少阴锐骨之端(神门穴)背俞(背部心俞穴)
手心主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内关穴)腋下三寸(天池穴)
由于未知的原因,《根结》篇里缺手三阳、手三阴的根结位置,故只能比较两者的足六经。两者的最大差异为:《根结》基本上用穴位标“根结”的位置,而《卫气》相反,更喜欢用某一容易辨别的身体部位为基准,加上具体的尺寸来表达“标本”位置,如“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内踝下上三寸中”等。第二个差异为《根结》没有背俞穴而《标本》的“标”有多个是在背俞穴上。背俞穴的出现表明“标本”已经不是脉诊点而是治疗点(针刺点)了。如《根结》篇里的太仓、廉泉、膻中穴,分别是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的脉诊点,当然也可以做针刺点。太仓穴,即中脘穴,属任脉。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足太阳脉用它做脉诊点,合理性明显。廉泉穴是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膻中属任脉,是八会穴之气会穴,心包的募穴,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的交会穴。这三个穴作脉诊点是可以理解的,但《卫气》篇里“标”如足太阴的舌本,所有的背腧穴都不可能用以切脉。但根据全文,《卫气》这一部分阐述的是脉法不假,这就出现了一个极大的矛盾。黄龙祥先生很有见地地指出:十二标本是脉诊部位,其“本”动于下而“标”应于上(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第189页,华夏2001年版)。但遗憾的是,《卫气》虽然传承了标本脉法,但却未能正确标点脉诊的具体位置。

四、讨论:

由于基本可以认定《疏五过论篇》等七篇雷公学派的作品为内经早期作品,所以可以认定“终始”最早出现于《疏五过论篇》中,是雷公学派使用的重要医学术语,遗憾的是《疏五过论篇》没有阐述“终始”的具体内容。伯高学派、少师学派和少俞学派作品中均未讨论过“终始”、“标本”和“根结”,说明他们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或他们的学术兴趣不在脉诊法上。岐伯学派论文中较少出现“终始”,“标本”和“根结”较多使用。诸多信息表明,雷公学派可能是长沙马王堆医帛书、张家山汉简医书经脉学和脉法学的直接继承者和重要的发展者,雷公学派后来消亡或并入岐伯学派,其经脉学、脉诊法等被岐伯学派继承和发展。《根结》篇和《卫气》篇虽同属岐伯学派,但不是同时的作品,《卫气》可能早于《根结》,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提示岐伯学派内部也可能有不同的支派。

“终始”、“根结”和“标本”是古人或创制或引入经脉学领域的重要术语。《素问˙疏五过论篇》说:“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终始”表达的就是脉诊法的两个脉诊比较点位。《卫气》篇尽管将“终始”换为“标本”,但依然继承了其脉诊的含义,《卫气》篇说:“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标本”是用来候脉的。“终始”的脉诊法含义自《根结》始乱。《根结》篇说:“不知根结,五藏六府,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说明这时的岐伯学派看来,“终始”和“根结”是可以互换的概念,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根结”的作用是通过针刺其“根”以实现患者经脉开阖枢的运行正常化,所以,“根结”理论属于治疗学的内容。矛盾的是,《卫气》一文对标本的阐述,明确表达了其脉诊的含义,但其中的脉诊点却明显存在问题。这提示我们,到《卫气》时,原本由雷公学派创制的脉诊法依然失传,后人根据传下来的只言片语已经无法完全复原了。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的,大多数文章都把根结、标本和气街、四海放到一起讨论,其实根结、标本和气街、四海在学术上没有什么关系,混为一谈实为误解。把根结、标本和根结相提并论,才是正确抓住了它们的共同点。(欢迎关注冲虚子公众号“非阴阳五行”,学习科学的中医,让中医护佑健康人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