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与中医的不解之缘(1)

天涯之草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20
帖子
26
获得点赞
9
声望
3
记得我中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问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曾经回答过要当医生,但是没想到最后意外学的是中医,理想这事儿我都不记得了,还是多年以后同学聚会的时候,有人说我当年曾有这个理想,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本来第一志愿报的也不是中医,后来阴差阳错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学了中医。

其实在上大学之前已经有数次应用中药的经历,想来也是与中医的不解之缘。

记得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感冒了,已经不怎么流鼻涕了,但是仍然发热,感觉心里很烦,躺在我们家的炕上,当时北方农村都是火炕,周身都很不舒服,听见外面落在我们家电视杆线上的小燕子在那叽叽喳喳的叫,心里烦的不得了,让我爸把那燕子赶走,记得我爸当时还笑话,说你发烧感冒跟小燕叫有什么关系,但还是把燕子赶走了,当时我有一个亲戚是开村卫生室的,我妈去卫生室买了一个中成药,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小柴胡颗粒,喝下去很快就好了,当时也不烧了,也不烦了,所以我对这个药当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就感觉中药用对症确实很有效果。

农村是缺医少药的,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了,嗓子疼的特别厉害,就是咽后壁那个地方,吃了很多药也不管用,当时记得还有什么土霉素,头孢拉定什么的,效果不明显,最后也是吃了一个中成药,叫栀麦清火片才好的,从此就对中医药印象深刻。
时间很快来到初中,我初中是在镇上读的,作为农村的孩子,学校离家里比较远,记得每周骑自行车上下学,平时住校,那时候农村普遍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也没什么钱,记得经常是周日晚上或周一带一罐咸菜去,有时候配上馒头稀饭就当早餐,有时候舍不得去食堂打饭,就去当时校门口的商店买一根麻花凑合,记得很清楚,那时候还流行郑旺酱菜,买一袋酱菜能吃好几顿,初中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加上吃的不好,又有学业压力,导致经常生病,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那时候的瘦削脸的照片,真是感慨万千,宿舍是集体宿舍,住的大通铺一个屋将近20个人,而且没有暖气,只有单层窗户,冬天的时候,盖着厚厚的被子躺在被窝里,冻得瑟瑟发抖,而且当时宿舍人多,很容易有各种声音,一有动静就会影响到睡眠,初四的时候为了能早起,多学一会儿,我跟班主任手里把教室的钥匙要了过来,每天第1个起床,去教室里学习,为了不打扰别人休息,我都是把毛巾和肥皂牙刷拿到教室里去洗刷,冬天起来的时候,天往往都是黑的,周围静悄悄的,一片肃静,只有路上那清冷的路灯灯光与我陪伴,记得有一次考的不好,考了年纪三十几名,当时好像说一中只收前50名,害怕考不上一中,就很上火,起了满嘴的泡,有一天睡觉迷迷糊糊的,就感觉起床时间到了,于是就一个人悄悄的出了宿舍门,去教室里学了一会儿,感觉非常奇怪,怎么一段时间了怎么还没有人来,后来拿手表一看才凌晨2点多,于是我又回去睡觉了,快考高中那会儿感觉压力挺大的,害怕考不上一中,经常睡不好觉,晚上翻来覆去的,后来就买了安神补脑液,没过几天睡眠就明显好转。
 
写的不错,挺有趣的,确实有那个年代的感觉,一步一步从农村走出来,确实不容易
 

与中医的不解之缘(2)​

转眼到了高考结束后,我来到了北方的一所中医药大学,现在还清楚的记得第1天去报到的场景,我是一个人去的,自己拿着简单的行李第一次做上绿皮火车,独自出门去那么远的地方,对火车也很好奇,这里摸摸那里看看,报道第1天看见了一群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那时候的普通话推广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大力度,大家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说话都听不大懂,连说带比划的,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当时围着校园走了一圈,感觉是比较失望的,想象中的校园应该是很气派很大的,可是我们学校,既不大,也没有那些很气派的大楼,与周围的两所211大学对比过后,失望之情,难免产生。

刚上大学那会我的身体素质还是比较差的,尤其是上大学以后没人管,大家的作息习惯并不相同,有的同学在那儿打电脑游戏,开着音箱再加上敲键盘噼里啪啦的,宿舍睡的普遍比较晚,经常12点后休息,所以那时候我的身体素质比较差,经常晚上从被窝里爬出来,上趟厕所,第2天就感冒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时我的颈椎不是很好,经常颈肩疼痛,跟高中的劳累也有关系,高三的课间班主任经常在课间的时候趴到后门窗户往里看,估计我那个年代很多同学懂的都懂,说谁在里面抬着头就是没在学习,结果我上课经常低头做题,下课了又低着头,颈椎得不到休息,结果就颈肩部很不舒服,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上交叉综合症,(其实还有很多人腰椎也不好)于是我痛定思痛,决定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开始锻炼身体,于是我决定跑步。来到操场,看到了很多热爱跑步的朋友,一开始我的体质比较差,跟在人家后面跑,很快就累得不行了,然后我就走走跑跑,跑累了再走一会儿,开始从400米慢慢的加到800米,再加到1200,然后到大二的时候,我就发现我的身体素质,变强了很多,也不容易感冒生病了,力量也比之前大了不少,再加上学了中医,当时总想练练手,当时我们学校流行着一句口头禅,男的都肾虚得吃六味地黄丸,女的都肝郁,得吃逍遥丸,当时同学们之间一说某某同学,你这个是肾虚,得吃六味地黄丸,面子上就觉得非常过不去,既尴尬又恼怒,好像一下子被戳到了痛点,就怼回去,你才肾虚呢,可私下里又想补补,当时在这种环境下,一学校里普遍流行了一股补肾之风,但大家都是悄悄的买,我当时就想枸杞是补肾的,恰好当时的宿舍楼下有一间药店,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就偷偷摸摸的一个人去药店买了点枸杞,你想当时一个刚20岁的小伙子,就已经开始为肾虚这个话题焦虑了,可见中国这方面的市场有多大,当时营业员问我买点什么,我也不敢大声说话,很心虚的说买点枸杞,长这么大还是第1回买中药而且是补肾的,很羞涩,既不好意思开口,也毫无经验可谈,营业员又问我买多少,我说先买10块钱的吧,于是在销售员鄙视的眼光中,我拿着那些枸杞也没细看,飞也似的逃了出来,生怕被熟人认出来,知道买补肾药很尴尬。

回到宿舍拿出个玻璃杯子,拿开水一泡,一看不对呀,这枸杞个头很小不说,还在不断的褪色,只见那红色的不断往下掉,在水中沉浮全是染料,可见中药质量造假那时候就很普遍,想扔掉,转念一想,这也是我花钱买来的呀,于是就喝了一口,入口一股苦涩的味道,丝毫没有那种书上写的甘味,至此我彻底放弃了那包枸杞,补肾之事自此画上句号。从此以后我没再去过那家药店,这也算是我多年来隐藏在心底的一个小秘密了。

此外我上学期间的脾胃不是很好,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跟我在高中时候养成的不良习惯进食过快有关系,加上当时大学那个食堂是南方人承包的,他们经常做的米饭就是夹生饭,好像他们南方当地就喜欢吃这种米饭,而我的脾胃当时很虚弱,对这种米饭的腐熟能力很差,主要表现就是饭后胃脘部胀闷,堵的很厉害,胀的难受,经常打嗝,甚至吐清水,舌苔也白厚,自己不是也学中医吗,于是就想试着给自己调理,当时也学了方剂学,知道了泻心汤和补中益气丸,心想我这是脾胃虚弱啊,得补,于是就去买了补中益气丸,刚开始吃了两天的时候,确实有效果,感觉胃比原来舒服了,可是继续吃之后,不仅没有疗效,还觉得胃越胀越厉害,立马停服,加上我自己平时揉肚子,外力辅助胃肠蠕动,症状总算缓解了,然后我又开始试试泻心汤系列,泻心汤最常用的是半夏泻心汤和生姜泻心汤,半夏是有一定毒性的,有生半夏和制半夏之分,生半夏的毒性要大,如果有人要用的话,一定要注意剂量,喝了一个星期的半夏泻心汤,除了感觉味道很苦涩难喝外,并没有什么效果,于是我改喝生姜泻心汤,自己从市场上买来,生姜切碎加在药里一起熬,过了三五天依然感觉效果不大,于是我对泻心汤就彻底死心了,现在看网上还有人推崇说,治痞当用泻心汤,确实令人堪忧,其实泻心汤对脾胃虚弱或脾胃阳虚的人其实效果并不好,方歌里说的是寒热错杂痞证,从此我就觉得中医药重在实践,效果好与好,亲自试一试不就知道了,辩证要准确,尽信书不如无书。于是我就买了李东垣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大概看了看,发现基本上看不大懂,也试过几个里面的方子,效果也不好,总感觉理论说的挺好,可是实际上应用不是那么回事,想来应该跟我学艺不精有关系。后来也去买过大山楂丸,因为山楂丸是帮助消化的,当时我想帮助消化么,总该没有什么问题吧,于是去药店买了大山楂丸,多少钱不记得了,只记得是大密丸,用白色球包装的,外面封着蜡,回去打开一看,好家伙,那大蜜丸那硬啊,都硌牙,也不甜,我想钱都花了,好歹我得吃吃试试啊,于是我咬着牙,冒着颞颌关节发炎的风险,使劲咀嚼就着水吞了,感觉也没啥效果,直到多年以后,一次偶然机会,我买了同仁堂的大山楂丸,打开一比较,那色泽柔软度及味道,才知道不同的药厂生产的药品质量差别有多明显。
 
学中医,感觉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太大,没有尝百药、试百方的经历难成良医!
 
与中医的不解之缘(3)
大学的时候经常去图书馆看书,然后把图书馆里的书借出来复印,我们学校旁边就有那种打印店,然后自己复印了很多书,什么秦伯未的,蒲辅周的,疫疹一得啊,临证指南医案,经方实验录,温热逢源,难病奇治,也去买什么景岳全书,医学衷中参西录,还有什么辩证录,理虚元鉴,目经大成等,还看了名老中医之路,刘力红的思考中医等等,课外书买了三四十本,基本也看不大懂,囫囵吞枣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全当工具书使用了。

当时看了几本医案,就自信心爆棚,觉得自己已经很牛了,到后来自己上临床以后才体会到了孙思邈的那句话,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大学的生活说快也快,转眼就到了大四下学期,要准备考研了,考研其实就是一场长跑,而不是百米赛跑,所以要细水长流,不能说我哪一天晚上拼命看书,熬到1:00 2:00才睡,这样既影响白天的效果也不能长久,我当时尽量做到每天早上7点多一点就起床,8点就到自习室,大学的时候,考研占座是很疯狂的,因为中医院校里,大家都知道本科生不好找工作,就业比西医差得多,所以考研率特别高,至少90%左右我觉得都考研,但教室里的座位就那么多,僧多肉少,所以抢座特别疯狂,还记得当年暑期早上开门占座的情景,数百人一起堵在门口往里冲,特别疯狂,当时早上8点到,然后学到晚上11点,中午回去睡一会儿,真的是特别累,中医里面好多内容都需要背诵,像方剂,中诊,中药,针灸,中内,每每在教室里看书累了就到走廊里或者在校园里找一个僻静的角落背书,每次在走廊里总会遇见很多的同学一样在小声的背书,想起10多年前的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我们学校实验室的旁边就是操场,每当久坐,感觉到颈椎腰椎不舒服的时候,我就在下午,换上买的那种军训鞋,到操场跑步,运动确实是缓解颈腰椎疲劳的良药,也能放松眼睛。但当时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确实消耗精力消耗的非常厉害,后来我感觉有点吃不消,就一周改为锻炼三次,就这样经常傍晚的时候也是困的不行,精力实在跟不上,我就在傍晚的时候回宿舍睡一觉,睡醒了以后接着去教室学习。当时的教室是晚上11点往外赶人,每当在这个时候和路上三三两两的同学一起往回走,伴着路灯发出的清冷的光,感觉到心里特别充实,有种努力拼搏,自己感动自己的感觉。

考研阶段确实非常艰苦,气血消耗的很厉害,有的女同学累的脸色发黄,我当时也感觉很累,总感觉到精力不足,心想我是不是虚啊,于是我就买了十全大补丸,心想气血虚这回我全给补上,应该就没问题了吧,哪知吃了没一个星期,一天早上,大学4年多从来没流鼻血的我突然流鼻血了,我就明白了,原来没那么虚,十全大补丸虽是补药也不能乱吃,不然照样会有副作用。

最后凭借着个人的努力加上一定的运气,我顺利的考到了北京的一所院校,我的考研生涯也算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都是一些自己当年的经历及感悟,不妥之处请多多包涵。
 
由读医案案想到的
读医案的时候,感觉有的确实水分很大,所以有人建议让我们读民国以前的医案,可信度高一些,很多医案一眼假,吹成百年不世出的奇才,什么癌症肾衰等疑难杂症都是手到擒来,各种西医医院治不了,判了死刑的病人到了他们这里都妙手为春。读多了以后不禁就会产生疑问,中医这么牛,怎么还在走下坡路呢,为什么学中医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医案里很少都有失败的案例,都是成功的,是不是那些都是经过别人挑挑拣拣修饰美化过的,甚者有很多人为了某些目的编造“医案”,这样的医案完全没有任何参考价值,还误人不浅。
现在的中医环境乌烟瘴气的,群魔乱舞,大量非专业人员涌入,没读过两本书,连资质都没有的人,各个号称养生大师,张口闭口中医理论说的头头是道,就敢给人看病,忽悠的外行一愣一愣的。

这种现象在清代名医喻嘉言的医门法律序言里写的非常清楚,病者苦医之聚会盈庭,具曰予圣。浅者售;伪者售;圆滑者售;而以其身命为尝试。医者苦病之毫厘千里,动罹颠踬。方难凭;脉难凭;师传难凭;而以人之身命为尝试。
 
其实西医界也有骗子,但是人家的门槛高得多,中医很多连证都没有的人,有的连中医爱好者都不算,就敢评头论足给人开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