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太阳病与恶寒

夜视仪

声名远扬
金标会员🌹
注册
2020/10/15
帖子
4752
获得点赞
819
声望
113
所在地
昆明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那么温病到底可不可以算在太阳病里呢,这其实很像个古汉语解读的问题,就像太阳病有伤寒,中风的区别一样,温病为什么不能是太阳病中的一种?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而桂枝汤症却有恶寒的条文,那说明太阳中风不止有桂枝汤症,还有不恶寒的风温。

这样的话太阳病的总纲第一句就有问题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脉浮和头项强痛而恶寒,就不是一个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而是脉浮算太阳病的一个鉴别要点,头项强痛而恶寒也是一个鉴别要点,只有有其中一样就算太阳病。
实际上很多时候桂枝汤症并不会有头项强痛的情况,麻黄汤症这个情况才明显,毕竟有压力才有痛感,不通才通,桂枝症没有不通,反而是通太过了,不会有痛症。同样的少阳病总纲口苦咽干目眩,用的时候也是“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说明这也是个并列条件关系。


这样一来恶寒就只是表证的一个表现了,太阳病可以恶寒,少阴病也可以恶寒,其他各经病都可以恶寒。
那恶寒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卫气不足,卫气温分肉....的功能失效。麻黄汤症恶寒比较严重,是因为表闭,卫气无法温煦最表面的皮肤,桂枝汤症可能出现恶寒,是因为营阴不足,最表面的皮肤仍然有可能出现卫气不足,不管何种原因,只要导致人体最体表的部分卫气不足,就会感觉怕冷,比如白虎汤症的热深厥亦深的情况,津液在体内就灼烧殆尽了,根本到不了体表,实际上卫气仍然是不足的,桂枝附子汤的表虚,是阳不足,营气虽然过去了,但是没有能量,营气无法生出卫气,而湿温风温等,有恶寒有不恶寒,区别点应当也是这个原因,卫气的根源是营气,营气不够,不通,不畅,不转化,卫气自然也不足,也就怕冷。
 
哈哈哈,我觉得你想得有点多--非得把温病纳入伤寒的范畴。真不用你纳,广义伤寒本就包括温病,但我们通常说的只是侠义的伤寒。其实有些经方铁粉就是这么干的,觉得经方也能治温病,时不时就跑出来炫一番。还可以去经方论坛看看可能比你这还能自圆其说,自信得不得了!
你以为把温病单列出来的人是啥呢?可不止一个人哦!
还有这种把温病杂糅到伤寒里的做法,古代就有了,最有名的就是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现在发行的是经过另外俩人整理的《重订通俗伤寒论》。里面很有意思的是把每一个病名前都加了伤寒二字,也出了很多名方。

《重订通俗伤寒论》简介:
本书融合古今有关论著,结合作者(清-俞根初)临床经验阐述伤寒证治较详。既能发皇仲景本意,又能融汇历代医家精辟之论。每能给读者以启发。现行的通行本,前后曾经几位医家加工,如何秀山的按语,多系经验之谈;其孙何廉臣等复为增订,综合了张仲景以后直至近代各家的伤寒、温热学说。近人曹炳章又补其缺漏,徐荣斋复予重订,改名为《重订通俗伤寒论》,于1956年由新医书局出版。现存1916年铅印本等。
 
哈哈哈,我觉得你想得有点多--非得把温病纳入伤寒的范畴。真不用你纳,广义伤寒本就包括温病,但我们通常说的只是侠义的伤寒。其实有些经方铁粉就是这么干的,觉得经方也能治温病,时不时就跑出来炫一番。还可以去经方论坛看看可能比你这还能自圆其说,自信得不得了!
你以为把温病单列出来的人是啥呢?可不止一个人哦!
还有这种把温病杂糅到伤寒里的做法,古代就有了,最有名的就是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现在发行的是经过另外俩人整理的《重订通俗伤寒论》。里面很有意思的是把每一个病名前都加了伤寒二字,也出了很多名方。

《重订通俗伤寒论》简介:
本书融合古今有关论著,结合作者(清-俞根初)临床经验阐述伤寒证治较详。既能发皇仲景本意,又能融汇历代医家精辟之论。每能给读者以启发。现行的通行本,前后曾经几位医家加工,如何秀山的按语,多系经验之谈;其孙何廉臣等复为增订,综合了张仲景以后直至近代各家的伤寒、温热学说。近人曹炳章又补其缺漏,徐荣斋复予重订,改名为《重订通俗伤寒论》,于1956年由新医书局出版。现存1916年铅印本等。
没看过,也不是把温病放到伤寒里,而是把温病揉进我的系统里,总得知道温病的根源是什么,伤寒中风能够寻根究底,那么风温湿温应该也可以,治法嘛又不一定非用伤寒论里的方,胡希恕治风温用的麦冬地黄加白虎,那不就是增液汤加白虎汤吗,一个温病的方加一个伤寒的方,为什么非要分伤寒还是温病呢?
这算不算着相了?

风温也算中风的一种,伤于风,划在太阳病里,也没啥问题,只要他脉是浮的,伤于湿的湿温,只要他脉是浮的,我划在太阳病里依然可以。

如果风温,脉微细,我把他划在少阴病里也未尝不可。

六经病的各经里有伤寒,中风,未必不可以有温病,伤燥,伤暑,热病,湿病,再分的细一点,说起来不过是六气变化的组合,甚至七情内伤,即便病因不同,外在症状表现仍可以是同一种,无非是身体的寒热燥湿,瘀血痰饮,过与不及,还不是同样的治法?
 
没看过,也不是把温病放到伤寒里,而是把温病揉进我的系统里,总得知道温病的根源是什么,伤寒中风能够寻根究底,那么风温湿温应该也可以,治法嘛又不一定非用伤寒论里的方,胡希恕治风温用的麦冬地黄加白虎,那不就是增液汤加白虎汤吗,一个温病的方加一个伤寒的方,为什么非要分伤寒还是温病呢?
这算不算着相了?

风温也算中风的一种,伤于风,划在太阳病里,也没啥问题,只要他脉是浮的,伤于湿的湿温,只要他脉是浮的,我划在太阳病里依然可以。

如果风温,脉微细,我把他划在少阴病里也未尝不可。

六经病的各经里有伤寒,中风,未必不可以有温病,伤燥,伤暑,热病,湿病,再分的细一点,说起来不过是六气变化的组合,甚至七情内伤,即便病因不同,外在症状表现仍可以是同一种,无非是身体的寒热燥湿,瘀血痰饮,过与不及,还不是同样的治法?
哈哈哈,你真执着!
 
去看黄元御,还有搞明白六经气化。太阳足为膀胱寒水,手为小肠君火。
两千年,多少天赋高绝之辈?继承发扬,先把各流派都继承得差不多再想着自创吧。
 
恶寒和表证的关系。首先,就是说太阳病恶寒,但不能见到了恶寒就诊断为太阳病。为什么呢?因为太阳病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说脉浮有力又恶寒,那肯定是太阳病。如果脉无力,恶寒,那是少阴病,需要用附子。另外,少阳病也恶寒,只不过少阳病是恶寒恶热交替出现。阳明病也恶寒,但是阳明病恶寒的时间短,一两天就消失了,比如急性扁桃体炎的小孩子,刚得病时也会怕冷,但却不能按太阳病治疗。阳明病的恶寒,同时会口渴,这是个鉴别点。另外,阳明病和太阳的脉是不一样的,阳明病的外证脉大,或者洪大。太阳病是脉浮紧或者脉浮缓。另外,从舌苔上也可以鉴别,太阳病舌苔湿润,阳明病舌苔干燥。至于脉无力的,怕冷的,就需要用附子了,这个在经方里很多地方豆提到了。准确的说,有一分表证就有一分恶寒。但是,有一分恶寒,却不一定就有一分表证
引用一下张老师的帖子吧,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太阳病,说的是标,其脉证看起来像太阳病。其本可能是太阳本经病,也可能是传经病。
太阳之为病,说的是本。太阳经阴阳偏胜失衡、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有碍所表现出来的脉证。
举例:麻黄汤证恶寒为太阳本经病,太阳寒闭,阳不得宣发而恶寒。四逆汤证恶寒为母病及子传经太阳(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少阴为太阳之根,少阴阳虚传经太阳无力宣发而恶寒)
标本之理须臾不可离!
 
去看黄元御,还有搞明白六经气化。太阳足为膀胱寒水,手为小肠君火。
两千年,多少天赋高绝之辈?继承发扬,先把各流派都继承得差不多再想着自创吧。
看过,我觉得彭子益算是黄元御的一种发展吧,还有根尘不偶的,也吸收了一点进来。
不过始终感悟还是有限,需要一点一点的修正。
 
少阴手为君火,亦有足少阴肾为寒水。这些基础的东西都得好好去看,六经气化这些东西是内经七篇大论的核心。
 
这么说吧。
温病初起是肺经病,应该算是手太阴病了。但和伤寒的足太阴有很大区别的。
肺主皮毛,太阳主一身之表;意思是说卫气分为阴阳两方面,太阳病是阳气虚,这个阳气虚可以仅仅是表阳虚,也可以是里虚寒,整个伤寒体系就是在讲怎么区分这个程度,哪个程度用什么方法治疗。
而卫阴呢,也是如此,有肺阴虚的,也有从下焦肝肾阴虚的,还有阴虚夹痰瘀的,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所以情况就更加复杂。
而你总是觉得很简单,并且试图用简单的思维来梳理复杂的病情,其结果可以预料的。
 
看过,我觉得彭子益算是黄元御的一种发展吧,还有根尘不偶的,也吸收了一点进来。
不过始终感悟还是有限,需要一点一点的修正。
你不要觉得靠聪明,不熬练就能搞明白这些东西吧?不下苦工,还是别搞这些东西了。所有能成为学科的东西都不是光靠想就能搞定的。我用了10年才算继承了7-8成。
 
这么说吧。
温病初起是肺经病,应该算是手太阴病了。但和伤寒的足太阴有很大区别的。
肺主皮毛,太阳主一身之表;意思是说卫气分为阴阳两方面,太阳病是阳气虚,这个阳气虚可以仅仅是表阳虚,也可以是里虚寒,整个伤寒体系就是在讲怎么区分这个程度,哪个程度用什么方法治疗。
而卫阴呢,也是如此,有肺阴虚的,也有从下焦肝肾阴虚的,还有阴虚夹痰瘀的,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所以情况就更加复杂。
而你总是觉得很简单,并且试图用简单的思维来梳理复杂的病情,其结果可以预料的。
刚在另一个说经络的帖子说到肺循环的动静脉与体循环的动静脉是相反的,好像这里也适用。
 
你不要觉得靠聪明,不熬练就能搞明白这些东西吧?不下苦工,还是别搞这些东西了。所有能成为学科的东西都不是光靠想就能搞定的。我用了10年才算继承了7-8成。
没有觉得自己聪明,只是一点点小感悟,或许有前人阐述过,我没有看到,或者说我已经陷入到一个误区里,我觉得都没有关系,能发现错了的话,也是一种所得,离正确就又近了一步
其实你的帖子也给我一些灵感的,比如这个
楼主这帖子是啥意思?没明白啊。
恶寒即是表证。太阳中风这个忘了是第五条还是第六条就说了,发热恶寒汗出脉缓的就是中风,哪里来的痛症?你这书看的不透彻啊。即使是阳明篇,该用葛根桂枝等汤的也得用。
上感本身就包括伤寒,温病,湿温。但是你用的这些名词你都搞明白了没?
恶寒既是表证,表证却不一定就恶寒,不恶寒也有可能恶热,那温病不就是不恶寒而恶热吗,风温如果是表证的话,是否有可能是因为疏泄太过,疏泄太过本身应该是厥阴的问题,但是症状又表现在太阳上面,就跟桂枝汤一样,桂枝汤也是疏泄太过,从卫气营血分析又是营卫不合,那么是否是因为营血的疏泄不及跟卫气的疏泄太过的矛盾。反过来看风温,是否是营血也疏泄太过,卫气也疏泄太过,都是一些猜想,需要慢慢验证。

那麻黄汤因为寒导致体表血管堵塞,汗孔也不通,应该属于太阳经的营血疏泄不及,和卫气疏泄不及,那应该还有一种是营血疏泄太过和卫气疏泄不及的症,阴盛阳衰,我还没想到是哪个证。
 
这么说吧。
温病初起是肺经病,应该算是手太阴病了。但和伤寒的足太阴有很大区别的。
肺主皮毛,太阳主一身之表;意思是说卫气分为阴阳两方面,太阳病是阳气虚,这个阳气虚可以仅仅是表阳虚,也可以是里虚寒,整个伤寒体系就是在讲怎么区分这个程度,哪个程度用什么方法治疗。
而卫阴呢,也是如此,有肺阴虚的,也有从下焦肝肾阴虚的,还有阴虚夹痰瘀的,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所以情况就更加复杂。
而你总是觉得很简单,并且试图用简单的思维来梳理复杂的病情,其结果可以预料的。
我说的这个是这样的,风温从太阳起,就是太阴风温,风温从肺起,就是太阴风温,这个是论坛绞尽脑汁的一个帖子给的灵感,他把六经里每一经上到下排成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从左到右,也排成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的六份,这样的话,有一个定位的效果,帖子在这里。

我吸收这种想法,把太阳病受六气影响,都有什么可能的症状排列出来,我觉得这种办法也很合理啊,本身伤寒论单纯的太阳病只有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两种,那么太阳伤暑,太阳伤燥,太阳中湿,太阳伤热,是不是就会包括里温病的情况呢?
 
我说的这个是这样的,风温从太阳起,就是太阴风温,风温从肺起,就是太阴风温,这个是论坛绞尽脑汁的一个帖子给的灵感,他把六经里每一经上到下排成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从左到右,也排成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的六份,这样的话,有一个定位的效果,帖子在这里。

我吸收这种想法,把太阳病受六气影响,都有什么可能的症状排列出来,我觉得这种办法也很合理啊,本身伤寒论单纯的太阳病只有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两种,那么太阳伤暑,太阳伤燥,太阳中湿,太阳伤热,是不是就会包括里温病的情况呢?
前人的经验都是有坚实的临床为基础的,如果要推翻,你也得有论证有验证。
我觉得真没必要这样搞,按各自的规律来就行了。再怎么杂糅,温病和伤寒也不可能统一的了,也没有意义。
 
太阳病,说的是标,其脉证看起来像太阳病。其本可能是太阳本经病,也可能是传经病。
太阳之为病,说的是本。太阳经阴阳偏胜失衡、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有碍所表现出来的脉证。
举例:麻黄汤证恶寒为太阳本经病,太阳寒闭,阳不得宣发而恶寒。四逆汤证恶寒为母病及子传经太阳(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少阴为太阳之根,少阴阳虚传经太阳无力宣发而恶寒)
标本之理须臾不可离!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表现在太阳病的病症上,根源未必是太阳病,就像桂枝汤症,好像就对不上。
“太阳之为病,说的是本”
如果按你这样分的话,的确只有带麻黄剂的算太阳病
 
你看看你的本意是治病,但你现在的重心却转到理论上来了而且还是钻到牛角尖里面去了。
还要强行扭转已有的成熟理论,怎么看怎么怪异!
继承和发扬,永远是继承在前发扬在后的。
确实是穷则变变则通,但别人都已经进行过的曲折的探索没必要再走一遍。
 
前人的经验都是有坚实的临床为基础的,如果要推翻,你也得有论证有验证。
我觉得真没必要这样搞,按各自的规律来就行了。再怎么杂糅,温病和伤寒也不可能统一的了,也没有意义。
自己很难有那么多经验,有了想法,只能从别人的经验里验证了。
不过也不能说没有用,像胡希恕这种老先生不可能没遇到温病,也不可能解决不了,他们怎么解决的,未必是用的温病的方,也许已经对经方烂熟于心,可以随意的拆解使用,仲景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那么就肯定有人找到了仲景没有写的那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你看看你的本意是治病,但你现在的重心却转到理论上来了而且还是钻到牛角尖里面去了。
还要强行扭转已有的成熟理论,怎么看怎么怪异!
继承和发扬,永远是继承在前发扬在后的。
确实是穷则变变则通,但别人都已经进行过的曲折的探索没必要再走一遍。
其实有点像解谜游戏,中医看人体是这样的,西医看人体是那样的,六经看人体在这样的,卫气营血看人体又是那样的,人体就还是那个人体,你用红外线照出来是一张图,用CT照出来又是一张图,再用核磁共振照出来又是一张图,真的不能合起来参考验证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