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别解

山西高长青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6/03
帖子
10
获得点赞
0
声望
1
所在地
山西太原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别解

作者:高长青


摘要:本文通过《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详细解释,证实了汤液醪醴篇是岐黄学派通过攻击、贬低汤液经法,提高自身学派的声望和地位的文章。

关键词: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

杨绍伊夫子在《伊尹汤液经》的考次汤液经序中得出结论:针灸疗法、五脏六腑理论、经络理论是岐黄学派的核心理论,代表作为《黄帝内经》;汤液经法为神农学派的核心理论,代表作为《伤寒论》,两者之间遵循的原理、方法不同,是完全不同的治病方法论。近日研读《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篇第十四,豁然间感觉此篇便是岐黄学派和神农汤液经法为不同派别之明证。特此详解如下:

备注:以下黑体字为《黄帝内经》原文,宋体字为本人注解(据百度汉语及百度百科)及释文、段解。释文之中,括号外为直译文,括号内为意译和展译。段解相当于段落总结,对文内所想表达的思想作进一步的解释。为了方便明了,把原文分条标明顺序。

第一条: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⑴

注解:

为:会意字。早期的图形文字,像一只形状毕肖、躯体备全的“象”正驯顺地站在地上,象头之上有一只控象的“手”,表示牵象去干活,役象以代劳。引申为做、干,又引申指种植、建造、制作、充当、掌管、当作等,又虚化为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相当于被、比。此处为制作之意。

五谷:“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结合上下文,在此是一种泛指:泛指以五谷等药食一体的中草药为主的中草药群体。作者在此用五谷二字有把汤液派的汤液醪醴看成食品,不足以治病之意。

汤液:指中草药煎制而成的液体,即中药汤剂。

醪醴:原意是醪酒、甜酒。此处指中药剂型之一:药酒。

释文:

黄帝问说:如何按照汤液经法用五谷类制作汤剂以及药酒呢?

第二条: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⑵

注解:

必:汉语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柲”(指的是兵器的柄)的本字,本义是“标杆、标准”,引申作副词,表示“必定”等。此处表示必定。

稻米:五谷之一稻的实。古代有粳米、籼米、糯米三大品种。粳米、糯米具有补中益气、温暖脾胃等功效;籼米具有补脾、利胃、清肺等功能,此处泛指各种稻米。实践经验显示:中药汤剂用粳米为好;制作醪醴以糯米为佳。

炊:本义烧火做饭。此处指烧火。

稻薪:稻的秸秆用于烧火称之为稻薪。

完:其义之一为全:完备、完全、完整、完善、完好。此处指全面之意。

坚:本义指坚硬或坚硬的土,引申为坚固的事物,又引申为固执。此处为坚挺之意。

释文:

岐伯答说:(制作中草药汤液,不管药味多、寡、品种各异)均需要加入适量稻米(粳米)(醪醴的制作更是以稻米为主了),煎制烧火时要用稻的秸秆。因为稻米功能全面,稻薪坚挺。

第三条:

帝曰:何以然?⑶

注解:

何: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此处作为什么。

然: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此处作这样。

释文:

黄帝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四条: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⑷

注解:

此:本义就餐。引申义:到位。再引申为位置指示的代词:近处、就近、这里、这。此处为代词,代稻。

天地之和,高下之宜:魏晋骈文。用于此处是说稻子得天地之精华(稻子在高山、平地的水中生长,能在至阴之地生长,并且高山、平地都适宜,古人认为这样的物种可以得天地之精华)。

释文:

岐伯说:稻子得天地之精华,所以得气最完备:收割的时候在秋天,所以稻秸秆得到坚利之气(二者皆有利于驱逐疾病)。

段解:

以上四条,第一条是核心。黄帝提问的核心在五谷二字,作者在此用五谷二字有把汤液派的汤液醪醴看成食品,不足以治病之意,开篇就已经亮明了自己的观点。第二条开始是古人制作汤液醪醴时的实践经验总结,他们观察到,制作汤液醪醴时,加入稻米,并且用稻秸秆烧火制作成的汤液醪醴之中药效果往往都很好,至于什么原理并不太清楚,只能是猜测是稻子得到天地之精华而带来的功能。其实加入稻米,因为稻米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人在吃药的同时补充了营养,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所以病好的比较快;用稻秸秆烧火文武火比较好控制,能按照方剂不同的要求快速实现文武火的转换,使得熬制的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作者第二到第四条叙述汤液醪醴制作的过程是想表达汤液醪醴制作繁杂费时,不如鑱石针艾快捷、方便。第一到四条表达的中心观点就是:汤液醪醴就是个食品,治病没有什么大效果,制作过程还繁杂费时,所以治病当然选择鑱石针艾了。

第五条: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⑸

释文:黄帝说:既然上古的圣人发明了汤液经法,有汤液醪醴多种用于治病的剂型和方论,为什么(大部分的医者)不用了呢?

第六条: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⑹

释文:

岐伯说:上古圣人发明的按照汤液经法制作的汤液醪醴等,治病都是作为备用的!(上古时期的人形与神俱,邪气犯人, 一般病也不重,主要还是用鑱石针艾治疗),所以一般是不用的;中古之世,人们道德稍微衰落,邪气也容易侵害人体,(治病时,除了用鑱石针艾治疗以外),外加服用点汤液醪醴以保万全。

第七条: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⑺

释文:

黄帝说:现今之世(大部分的医者都奉行鑱石针艾之术)对按照汤液经法制作的汤液醪醴一点也不用了,为什么呢?

第八条: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⑻

释文:

岐伯说:现今之世的病(和上古、中古的不一样),必须用药力峻猛的药物(按照汤液经法制作的汤液醪醴根本起不了作用,所以不用)内治;用鑱石针艾外治,才能有治好病的希望。

段解:

以上第五条到第八条,描述了书写此文时的世间医者大部分奉行鑱石针艾的治疗之术,以汤液经法为指导的汤液学派已经是孤微至极的现实局面,并且试图通过问答的形式分析其原因,因为作者本人应该就是鑱石针艾的拥护者和实践者,所以其列出的原因是按照汤液经法制作的汤液醪醴用于治病本来就是备用的,治病主要还是要靠鑱石针艾,在上古时期根本就用不着;到了中古时期人们因为道德滑坡,疾病有疾病增多加重的趋势后,才在用鑱石针艾治病的时候,用一点汤液醪醴来促进疾病的尽快康复;现在人们的道德更不好了,得的都是难于康复的疾病,必须内用峻猛之药(汤液经法指导下的制作的汤液醪醴都太过于温和,对于现在的疾病根本不起作用),外面用鑱石针艾,疾病才有康复的希望。

从上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书写此文的年代,虽汤液经法已经孤微之极,但是持鑱石针艾治法的医者群体还是大力排挤,大有“痛打落水狗”之势,明显可见两种治疗理论和方法在当时是如何的势不两立,甚至有“除之而后快”之心。

第九条: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应者何?⑼

注解:

弊:本义是故意把物体弄成歪斜。引申义为人为的错误。同引申义还有衰败等义,此处作衰败之义,也有人为的错误之嫌。

释文:

黄帝说:(用鑱石针艾治疗病人中),有一部分出现形体衰败,血尽(肉枯)的情况,但是病并没有好转,为什么呢?

第十条:

岐伯曰:神不使也。⑽

注解:

神:本义是天神,泛指人们身体上的精神和虚无缥缈的神灵。此处指人身体的精神。

使:本义为派人做事、差遣、指派、使者。引申为使用。此处作使者之义。

释文:

岐伯说:病人精气神的衰败导致已经不能遍行全身,输送营养了。

第十一条:

帝曰:何谓神不使?⑾

释文:黄帝说:精气神衰败不能遍行全身、输送营养,病就好不了是什么原因?

第十二条: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⑿

注解:

道:甲骨文字型是一个人处在十字路口的情形。有选择道路、方向之义,引申为道路、水流通行的途径、道德、技艺、学术和宗教的思想体系等。此处做疏通人体经脉通路之义。

释文:

岐伯说:针石类外治法治病时是通过疏通人体经脉通路来实现的(一般情况下,精气神相对充足的人,经脉通达了,病自然就好了)。如果精气神都衰败了,加上病人消极的心态问题,那么病就肯定好不了了。今天的人们嗜欲无度、患得患失的忧虑无时不有(加上没有及时治疗),导致气消神散,自身抵抗力低下,所以导致虽然经过鑱石针艾治疗经脉通路顺畅了病也好不了了。

第十三条: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⒀

注解:

良工:工在这里代表医生,良工就是良好的医生,有名望的医生。

成:成在这里代表严重。

逆:逆在这里代表病情逆向发展,越治越坏。

释文:

黄帝说:凡病在初起的时候,是极其轻浅而单纯的,病邪只是潜留在身体的表层。(但是有的病经过著名医生治疗了一段时间)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最终变成针石不能奏效、汤药更是无法企及的不治之症。现在的著名医生都熟练掌握用鑱石针艾治疗疾病的方法、并严格遵照禁忌来治疗,并且病人的亲友每天守候,不离寸步,病还是没有好,这怎么能说是没有抓紧治疗呢?

第十四条: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⒁

释文:

岐伯说:病人是本,医生是标,二者必须想得。没有病人的配合固然不行,有了病人的配合,而没有好的医生,这也叫标本不相得,病邪同样不能驱除,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病人遇上了徒有虚名的医生,没办法啊)!

段解:

以上第九条到第十四条主要是岐黄学派对一些治不好的病解释原因,主要是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病入膏肓,无医可救;第二种是病人不配合和及时就医;第三种是医生的医术不精。最后的结论是岐黄学派以鑱石针艾为主的治法是没有问题的,有些病好不了都是因为诸多的客观原因造成的。

第十五条: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⒂

注解:

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一般用于比喻极其细小、细微的事物。这里表示轻的意思。

充郭:充本义为满、足,引申为填满、装满,郭本义是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引申为表面、边界。充郭合用在这里代表津液充满表层,形成浮肿。

其魄独居:魂魄相依,魄独居言外之意失去了魂。其魄独居乃是精神无所依,呈现失魂落魄之状。

孤精于内,气耗于外:精气本相依。今精气相离,精失气肆意横行;气失精耗散无形。

释文:

黄帝说:有的病并不是按照从轻到重的规律发展,而是一开始就很重,直接开始于五脏的伤竭,它表现的症状是:身体浮肿,精神失魂落魄,身体内的津液失去了外表卫气的束缚和管制,浮肿到衣服都要撑开了一样。这是表层症状紧急而内部虚弱,卫气失去对津液的管束功能导致津液溢流于表的结果,这用什么方法治疗呢?

第十六条: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剌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⒃

注解:

平:“卒”字传抄失误。其字有二音:读zú时本义指完成、终结;读cù时有急迫、仓促之意,与“猝”通。此处为急迫之意。

权衡:本义为秤砣和秤杆。引申为衡量、平衡等,此处是指事物在动态中维持平衡的状态,意指魂魄相依、精气相依之身体平衡状态。

释文:

岐伯说:急迫之时,首先要赶紧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方法是:去淤血,消积水,首先用细小的针刺穿皮肤表层多点微放血(见血即可),然后让病人穿温暖的衣服(捂汗),使阳气渐渐传布,再用缪刺的方法,使他身体平衡状态逐渐恢复起来(阳气来复)。再想法使汗液畅达、小便通利,注意观察病人情况,适时地给些营养食物吃。待五脏阳气输布了,表层积液荡涤了,那么精气自然会调和,形体自然会强盛,精气、骨肉相辅相成,气散于外(孤精于内)的情况自然就消除了。

第十七条:

帝曰:善。⒄

释文:

黄帝说:讲得非常好。

段解:

以上第十五到第十七条主要是讲了急性全身水肿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强调岐黄学派这样的重急症都能治的,绝对不是汤液经法拿几味药食同源的草药熬的汤液可以比的。意在提高自身派别形象,贬低汤液经法。

纵观汤液醪醴论全文,其本质就是岐黄学派通过攻击、贬低汤液经法,借以提高自身声望的观点鲜明的文章。两千年来因为《黄帝内经》在从医人心目中的神圣特性,导致其蒙蔽了无数先贤和大师,使得大家不明所以、稀里糊涂。今山野之夫冒天下之大不为,指出其所代表本质,以期能为中医药的发展和提升贡献尘埃之力,可无憾无悔矣!



参考文献: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⒄郭霭春主编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049711





2021年5月23日星期日
 
此文章内容有助于医者理清岐黄理论和汤液理论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可相互借鉴但是绝对不可以混为一谈,更不可以相互解释。强而为之,只能是解而愈迷
 
必齐:然考之“必”乃“火”字之误;“齐”同“剂”也;毒药,当泛指攻逐疾病之药。必齐毒药,《扎迻[yí]》卷十一云:“对‘馋石针艾’为文,‘必’字当为‘火’。《史记·仓公列传》云:引以火齐汤,火齐汤即诸和煮汤”。又如《韩非子·喻老篇》:“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如此,“火齐毒药”与“镵石针艾”方成对文。《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神:我的理解,应该不是指精神。精神应该是神的下一层。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来表达。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高注:有病从内而生,阳之内耗),五藏阳以竭也(高注:阳竭则寒),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高注:因寒而衣不可温体),此四极急而动中(高注:四肢寒而拘急,腹中拘动),是气拒于内(高注:内寒),而形施(高注:施者弛也缓也)于外(高注:精神萎靡,形体拘躬),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高注:平人也)治于权衡(高注:气口也),去宛陈莝(疑脱“藏腑”),微动(高注:按摩)四极,温衣(高注:因寒而温之),缪刺其处(高注:“缪刺”治络。此四句治表),以复其形(高注:去宛陈)开鬼(魄之误)门,洁净府,精以时服(此三句治里)(高注:莝),五阳已布(高注:去宛陈),疏涤五藏(高注:莝),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高注:巨者,膀胱,主一身之阳气)气乃平(平人,膀胱之气恢复,人身则正立)。鬼(魄之误)门:汗孔。(我注:权衡指肺还是藏腑?)(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帝曰:善。

【校后文】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精孤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莝[cuò]陈,微动四极,温之,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魄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校】《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一〕其有不从毫毛而生:金刻本、胡本、读本、赵本、周本、滑抄本“而生”二字互乙。“而”字属下读。《太素》“其”下有“病”字。
〔二〕阳:《太素》作“伤”。按林校引全本作“伤”,与《太素》合。(高注:此“阳”与“五阳已布”之“阳”相合。故“伤”错。)
〔三〕充郭:《太素》作“虚廓”。
〔四〕孤精:按“孤精”二字误倒,应作“精孤”。“精孤,与下“气耗”对文。《圣济总录》卷七十九《十水》引正作“精孤”。“孤”作“虚”解。
〔五〕形不可:《太素》作“形别不”。
〔六〕平治于权衡:金刻本“治”下无“于”字。《太素》“平治”作“卒治”。
〔七〕去宛陈莝[cuò]:沈祖緜[mián]说:“此句当作‘去菀莝陈’。《说文》‘莝、斩芻 [chú]也。’”去、莝相对为文。宛、陈亦相对为文。宛与菀通。按,沈说是。去宛、谓去血之瘀结。莝陈、谓消水之蓄积。

去宛陈莝:《新校正》云:“按《太素》花作茎”。’合本《太素》卷十九“知汤药”同《新校正》,接下读。据此,应在“去宛陈”处断句,“”字或为衍文,或为“茎”字之误。“茎”、“莝”二字古常误,如《医心方》卷八第八“唐犀角汤”方中“紫苏茎”的“茎”就误写为“莝”。“去宛陈”为古代络脉放血之法。此法在其他篇中亦有记载,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苑陈则除之”;《灵枢·小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素问·针解篇》:“宛陈则除之者,去恶血也”,“宛”,一作“菀”,又作“郁”,也作“蕴”;“陈”,指久旧。宛陈系指络脉中的瘀血,非指积水而言,殆无疑义。“去宛陈”,则是一种刺络放血疗法此法用于治疗水肿病,属一种治标之法,且在《内经》中早有论述。《灵枢·水胀》“: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耶?岐伯曰:先写去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又如《灵枢,四时气》:“风㽷[shuì]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历代医家多将“去宛陈”误解为以药逐水之法,而刺络放血治疗水肿病之法被湮没无闻,实乃憾事。《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八〕微动四极:胡本、读本、赵本、吴本、周本、朝本、藏本“微”上并有“是以”二字。
〔九〕温衣:滑抄本“衣”作“之”。
〔十〕鬼门:按“鬼”疑为“魄”之坏字。《生气通天论》“魄汗未尽。”肺主藏魄,外主皮毛,故所出汗,谓之“魄汗”。因此汗孔出入之门,亦称“魄门”。但此与《五藏别论》内所称之“魄门”不同,彼“魄门”指糟粕之门。此“魄门”是谓汗孔。

【注】《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①五藏伤以竭也:杨上善说,“有病不以风寒暑湿外邪,袭于毫毛腠理,入而为病,而五藏伤竭,此为总言。”
②充郭:李笠说。“按王注训‘郭’为‘皮’,盖以‘郭’为‘?’非也。‘充郭’者,犹充满耳,然五藏既竭,又云津液充满者,无此理,故从《太素》作‘虚廓’方合。”杨上善说:“廓、空也。”(高注:阳竭则寒,寒则阴盛,故津液充郭。)
③其魄独居:孙鼎宜说:“津液既虚,则血气已竭。魂魄无所依附,故曰独居。”
④保:有“近”义。
⑤四极急而动中:“极”与“末”义近。“四末”即四肢。“急而动中,谓四支拘急而中气动也。
⑥气拒:“拒”与“距”通,《广雅·释言》“距,困也。”“气拒于内”即气困于中而运行不畅之意。
⑦形施:“施”读为“弛”。见《周礼·遂人》郑注。“弛”作“缓”解。形缓是谓形体不充。王注“浮肿施张于身形之外。”其实“施”和“张”意义不同,不能用来比喻浮肿。林校谓“施”字疑误,亦非。
⑧平治于权衡:此应作“卒治权衡”。杨上善说:“卒。终也。权衡,藏府阴阳二脉也。病从内起,终须调于藏府阴阳二脉使之和也。”
⑨微动四极:王冰说,“谓微动四支,令阳气渐以宣行,故曰温之。”
⑩缪刺:即病在左而治右,病在右而治左的治疗方法。
⑾净府:指膀胱,谓利小便。
⑿精以时服:孙鼎宜说:“精”审也。审时可服汤否。”
⒀五阳:王冰说:“五阳,是五藏之阳气,渐而宣布。”
⒁巨气乃平:“巨”与“精”通。“拒气”与上:“气拒于内”相应。藏府既和,气机条达,故曰“拒气乃平。”
 
对于你的结论我不赞同。
我的研究理解,伤寒论植根于黄帝内经。你仔细去理解伤之症状与黄之脏腑之症状,一致的。阴阳五行是一致的,术数是一致的。
 
必齐:然考之“必”乃“火”字之误;“齐”同“剂”也;毒药,当泛指攻逐疾病之药。必齐毒药,《扎迻[yí]》卷十一云:“对‘馋石针艾’为文,‘必’字当为‘火’。《史记·仓公列传》云:引以火齐汤,火齐汤即诸和煮汤”。又如《韩非子·喻老篇》:“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如此,“火齐毒药”与“镵石针艾”方成对文。《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神:我的理解,应该不是指精神。精神应该是神的下一层。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来表达。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高注:有病从内而生,阳之内耗),五藏阳以竭也(高注:阳竭则寒),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高注:因寒而衣不可温体),此四极急而动中(高注:四肢寒而拘急,腹中拘动),是气拒于内(高注:内寒),而形施(高注:施者弛也缓也)于外(高注:精神萎靡,形体拘躬),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高注:平人也)治于权衡(高注:气口也),去宛陈莝(疑脱“藏腑”),微动(高注:按摩)四极,温衣(高注:因寒而温之),缪刺其处(高注:“缪刺”治络。此四句治表),以复其形(高注:去宛陈)开鬼(魄之误)门,洁净府,精以时服(此三句治里)(高注:莝),五阳已布(高注:去宛陈),疏涤五藏(高注:莝),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高注:巨者,膀胱,主一身之阳气)气乃平(平人,膀胱之气恢复,人身则正立)。鬼(魄之误)门:汗孔。(我注:权衡指肺还是藏腑?)(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帝曰:善。

【校后文】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精孤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莝[cuò]陈,微动四极,温之,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魄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校】《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一〕其有不从毫毛而生:金刻本、胡本、读本、赵本、周本、滑抄本“而生”二字互乙。“而”字属下读。《太素》“其”下有“病”字。
〔二〕阳:《太素》作“伤”。按林校引全本作“伤”,与《太素》合。(高注:此“阳”与“五阳已布”之“阳”相合。故“伤”错。)
〔三〕充郭:《太素》作“虚廓”。
〔四〕孤精:按“孤精”二字误倒,应作“精孤”。“精孤,与下“气耗”对文。《圣济总录》卷七十九《十水》引正作“精孤”。“孤”作“虚”解。
〔五〕形不可:《太素》作“形别不”。
〔六〕平治于权衡:金刻本“治”下无“于”字。《太素》“平治”作“卒治”。
〔七〕去宛陈莝[cuò]:沈祖緜[mián]说:“此句当作‘去菀莝陈’。《说文》‘莝、斩芻 [chú]也。’”去、莝相对为文。宛、陈亦相对为文。宛与菀通。按,沈说是。去宛、谓去血之瘀结。莝陈、谓消水之蓄积。

去宛陈莝:《新校正》云:“按《太素》花作茎”。’合本《太素》卷十九“知汤药”同《新校正》,接下读。据此,应在“去宛陈”处断句,“”字或为衍文,或为“茎”字之误。“茎”、“莝”二字古常误,如《医心方》卷八第八“唐犀角汤”方中“紫苏茎”的“茎”就误写为“莝”。“去宛陈”为古代络脉放血之法。此法在其他篇中亦有记载,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苑陈则除之”;《灵枢·小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素问·针解篇》:“宛陈则除之者,去恶血也”,“宛”,一作“菀”,又作“郁”,也作“蕴”;“陈”,指久旧。宛陈系指络脉中的瘀血,非指积水而言,殆无疑义。“去宛陈”,则是一种刺络放血疗法此法用于治疗水肿病,属一种治标之法,且在《内经》中早有论述。《灵枢·水胀》“: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耶?岐伯曰:先写去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又如《灵枢,四时气》:“风㽷[shuì]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历代医家多将“去宛陈”误解为以药逐水之法,而刺络放血治疗水肿病之法被湮没无闻,实乃憾事。《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八〕微动四极:胡本、读本、赵本、吴本、周本、朝本、藏本“微”上并有“是以”二字。
〔九〕温衣:滑抄本“衣”作“之”。
〔十〕鬼门:按“鬼”疑为“魄”之坏字。《生气通天论》“魄汗未尽。”肺主藏魄,外主皮毛,故所出汗,谓之“魄汗”。因此汗孔出入之门,亦称“魄门”。但此与《五藏别论》内所称之“魄门”不同,彼“魄门”指糟粕之门。此“魄门”是谓汗孔。

【注】《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①五藏伤以竭也:杨上善说,“有病不以风寒暑湿外邪,袭于毫毛腠理,入而为病,而五藏伤竭,此为总言。”
②充郭:李笠说。“按王注训‘郭’为‘皮’,盖以‘郭’为‘?’非也。‘充郭’者,犹充满耳,然五藏既竭,又云津液充满者,无此理,故从《太素》作‘虚廓’方合。”杨上善说:“廓、空也。”(高注:阳竭则寒,寒则阴盛,故津液充郭。)
③其魄独居:孙鼎宜说:“津液既虚,则血气已竭。魂魄无所依附,故曰独居。”
④保:有“近”义。
⑤四极急而动中:“极”与“末”义近。“四末”即四肢。“急而动中,谓四支拘急而中气动也。
⑥气拒:“拒”与“距”通,《广雅·释言》“距,困也。”“气拒于内”即气困于中而运行不畅之意。
⑦形施:“施”读为“弛”。见《周礼·遂人》郑注。“弛”作“缓”解。形缓是谓形体不充。王注“浮肿施张于身形之外。”其实“施”和“张”意义不同,不能用来比喻浮肿。林校谓“施”字疑误,亦非。
⑧平治于权衡:此应作“卒治权衡”。杨上善说:“卒。终也。权衡,藏府阴阳二脉也。病从内起,终须调于藏府阴阳二脉使之和也。”
⑨微动四极:王冰说,“谓微动四支,令阳气渐以宣行,故曰温之。”
⑩缪刺:即病在左而治右,病在右而治左的治疗方法。
⑾净府:指膀胱,谓利小便。
⑿精以时服:孙鼎宜说:“精”审也。审时可服汤否。”
⒀五阳:王冰说:“五阳,是五藏之阳气,渐而宣布。”
⒁巨气乃平:“巨”与“精”通。“拒气”与上:“气拒于内”相应。藏府
谢谢老师的长篇引用。古人解此,已是汗牛充屋。但是兜兜转转。未必为正确。本人之解释。本为一家之言。只希望能给大家多提供一个寻觅的思路而已
 
对于你的结论我不赞同。
我的研究理解,伤寒论植根于黄帝内经。你仔细去理解伤之症状与黄之脏腑之症状,一致的。阴阳五行是一致的,术数是一致的。
老师不赞同是为正常之思维。实乃是《伤寒论》根植于《黄帝内经》之理论久已。如欲解疑,烦老师参看杨绍伊老夫子《伊尹汤液经》中的汤液经序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