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易学原理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1607
获得点赞
252
声望
8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易学,华夏古人创立的哲学理论体系,它是从阴阳两个因素出发,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最基本的普遍规律。事物运动变化有两个基本动力因素,分别称为阴和阳。阴与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
 
阴与阳是相互对立的。就是说,增强阳气会削弱阴气,增强阴气会削弱阳气。削弱阳气会增强阴气,削弱阴气会增强阳气。

所以,当一个人感染细菌病毒后,需要增强阳气以提高免疫力。此时我们需要明白,阳气与阴气是对立的,增强阳气会削弱阴气。那么我们就需要考察病人的阴气是不是充足。如果阴气充足,可以增强阳气以提高免疫力。如果阴气不足,则不可以增强阳气。病人阴气充足的情况比较简单,增强阳气就可以促进疾病康复,以最快的速度增强阳气,使疾病极早康复。当病人阴气不足,则不可以增强阳气,可以以时间换空间,不让阳气增强,也不让阳气减弱,维持现状,疾病也可以康复,只不过时间长一些而已。

譬如太阳病,病人阴气充足,可以增强阳气以提高免疫力。阳明病,病人阴气不足,不可以增强阳气,可以以时间换空间。
 
当病人感染细菌病毒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免疫系统被激活后,免疫细胞会分裂增殖,并且制造抗体和各种免疫因子。此过程依靠人体的阴气。然后免疫因子发挥免疫作用,此过程依靠人体的阳气。如果病人的阴气充足,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阳气,让免疫因子发挥最大的作用,以尽早消灭细菌病毒。如果病人的阴气不足,增强阳气会消耗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这样不仅不能增强免疫力,而且导致人体迅速熄火。有人会说,怎么就不行呢,也可以增强阳气,让现有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发挥最大作用也是好的嘛。问题是,人体的各个方面的阴气资源是共享的。阴气不足而增强阳气,免疫力似乎可以提高,但是实际上人体会迅速衰竭,不仅导致免疫力不增反降,而且导致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力迅速熄火。所以,阳明病切忌增强病人的阳气。
 
如何考量人体的阳气和阴气?

当病人感染细菌病毒后,细菌病毒本身会增强病人的阳气。如果病人的阴气充足,则病人会发热并且恶寒、无汗。如果病人的阴气不足,则病人会发热却又恶热、出汗。

阴气充足,则病人发热而神志清醒,思维敏捷,精神饱满。阴气不足,则病人发热而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或反应迟钝。

如果病人阴气很虚弱,则感染细菌病毒后不能发热,阳气不能增强,身体状况很差,病情危在旦夕。这是阴阳俱虚弱的表现。

所以,人体感染细菌病毒后,阴阳组合有三个:阳虚阴盛、阳盛阴虚和阴阳俱虚弱。阳虚阴盛名曰太阳病,阳盛阴虚名曰阳明病,阴阳俱虚弱名曰少阴病。有人可能会说,阴阳组合还有第四个:阴阳平衡。这是疾病康复了。
 
《伤寒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阳虚阴盛,治疗原则比较简单,增强阳气。如何增强阳气?第一,避寒就温。第二,使用辛甘温药。《黄帝内经》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此之谓也。代表方是麻黄汤。麻黄、桂枝味辛,甘草味甘,辛甘化阳,增强阳气。

所以,太阳病切忌使用酸苦之品,也切忌使用物理降温。
 
阴与阳,好比是木材与火焰。木材是阴,火焰是阳。我们根据木材与火焰的关系来研究阴与阳的关系。木材与火焰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火焰烧得过大会导致木材供应不足,木材供应过快会导致火焰烧得更小。这是对立的关系。同时又是统一的关系,既没有木材就没有火焰,没有火焰木材就没有作用。

所以,没有阳,人体就是死肉。没有阴,人体就会迅速熄火。
 
人体有一个“神”,它会自动体验人体的阴阳平衡状况,并根据阴阳平衡状况对人体的“心”发出明确的信号,引导人体“自觉”地作出合理的应对。

譬如当人体遭受细菌病毒感染时,神会让心感觉到需要提高体温,心发出恶寒症状,引导人体避寒就温。如果避寒就温还不足以解决问题,那就让骨骼肌发颤抖,增加产热。体温升高而增强阳气。发热而无汗、恶寒。发热与无汗和恶寒,三者是一致的逻辑,都是增强阳气。那么,出汗、恶热和体温降低也是一致的逻辑,都是降低阳气。增强阳气提示需要增强阳气,降低阳气提示需要降低阳气。如果病人既发热又恶热,既发热又出汗,这是自相矛盾,提示人体陷入了两难境地,既需要增强阳气,又阴气不足而不能增强阳气。

所以,当人体遭受细菌病毒感染时,发热、恶寒和无汗,神志清醒,那么不用在意体温升高到多少,让人体继续发热就好了。让体温继续升高,免疫力继续增强,细菌病毒必定会被清除。当病人既发热又恶热,既发热又出汗,或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提示人体遭受细菌病毒感染,需要增强阳气而阴气不足,不能耐受增强阳气。两难境地。也有办法,以时间换空间,维持现状就是了。

前一种情况是太阳病,后一种情况是阳明病。太阳病应该增强阳气,阳明病不能增强阳气。在太阳病与阳明病之间有一个中间状态,称为少阳病。比阳明病更严重的是太阴病,比太阴病更严重的是少阴病,少阴病不死则恢复到厥阴病,厥阴病继续恢复则恢复健康。
 
《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泛指人体的消化系统(其实胃家比消化系统更广泛),中医藏府理论包括胃、脾和大肠、小肠,西医解剖理论包括整个消化系统。胃应该是比脾更早形成的一个概念,后来把它称为胃家,胃则成为胃家的一分子。

把胃家区分阴阳两个构成要素,胃指其阳,脾指其阴。把胃又进一步划分,则区分出大肠和小肠。所以,其实胃与大肠和小肠其实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胃包括大肠和小肠。

所以,胃家也可以泛指胃、大肠和小肠,把脾排除在外。

实,指病人感染细菌病毒,而正气不虚。不虚,既是阳气盛,也是阴气不虚。实证的本质是邪气盛,阳气增强而阴气还可以支持增强的阳气,不至于出现熄火的情况。

所以,张仲景其实给阳明病作出了一个基本的阴阳平衡状况判断和藏府定位判断。

阳明病局限于胃家,邪气盛而正气不虚。说正气不虚,并不表示阴气很充足哟。正气很充足的情况并不是阳明病,而是太阳病。就是说,病人的阴气其实还是不足的,否则就会既发热又恶寒和无汗。而阳明病发热而恶热、有汗,呈现两难境地。

最简单的生物必有三个藏府:第一个是负责从外界摄入营养物质的,被称为胃。第二个是负责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被称为膀胱。第三个是起支配作用的,被称为心。当然人体是复杂生物,除了这三个藏府之外,还有肝、脾、肺、大肠、小肠、胆等其它藏府。胃家指的是第一个。阳明病,病在第一个部位。就是说,阳明病,病不在膀胱,也不在心。

太阳病,病没有深入到胃家。太阴病,病超过胃家。阳明病,病达到胃家。
 
人体有一个“神”,它会自动体验人体的阴阳平衡状况,并根据阴阳平衡状况对人体的“心”发出明确的信号,引导人体“自觉”地作出合理的应对。

譬如当人体遭受细菌病毒感染时,神会让心感觉到需要提高体温,心发出恶寒症状,引导人体避寒就温。如果避寒就温还不足以解决问题,那就让骨骼肌发颤抖,增加产热。体温升高而增强阳气。发热而无汗、恶寒。发热与无汗和恶寒,三者是一致的逻辑,都是增强阳气。那么,出汗、恶热和体温降低也是一致的逻辑,都是降低阳气。增强阳气提示需要增强阳气,降低阳气提示需要降低阳气。如果病人既发热又恶热,既发热又出汗,这是自相矛盾,提示人体陷入了两难境地,既需要增强阳气,又阴气不足而不能增强阳气。

所以,当人体遭受细菌病毒感染时,发热、恶寒和无汗,神志清醒,那么不用在意体温升高到多少,让人体继续发热就好了。让体温继续升高,免疫力继续增强,细菌病毒必定会被清除。当病人既发热又恶热,既发热又出汗,或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提示人体遭受细菌病毒感染,需要增强阳气而阴气不足,不能耐受增强阳气。两难境地。也有办法,以时间换空间,维持现状就是了。

前一种情况是太阳病,后一种情况是阳明病。太阳病应该增强阳气,阳明病不能增强阳气。在太阳病与阳明病之间有一个中间状态,称为少阳病。比阳明病更严重的是太阴病,比太阴病更严重的是少阴病,少阴病不死则恢复到厥阴病,厥阴病继续恢复则恢复健康。
纠正错误:少阳病不是介于太阳病与阳明病之间,而是介于阳明病与太阴病之间。
 
人体有元气,元气的本质是阴气,而不是阳气。当然,也可以把元气进一步区分为阳气和阴气。那么,阳性的元气称为元阳,阴性的元气称为真阴。

元气的本质是阴气。元气不足的本质是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必定属于慢性病,而单纯的阳气不足属于急性病。

人体遭受细菌病毒感染时,如果病人元气充足,则表现为太阳病。太阳病一定是自限性疾病。如果病人死于太阳病,要么是医生的过错,要么是病人自己的过错。如果病人元气充足而出现太阳病,病人过错而不能自愈于太阳病,会导致元气不足,疾病从太阳病发展为阳明病,或发展为少阳病。少阳病对比阳明病,少阳病的阴气更不足。

所以,平常元气充足的人感染细菌病毒,只要保养得当,一定可以自愈于太阳病。如何判断病人平常元气充足还是不足呢,从症状上可以判断。发热、恶寒、无汗,神志清醒,思维敏捷,精神状态好。那么,只要保养得当,一定可以自愈于太阳病。
 
元气的本质是阴气,不过可以进一步把元气区分为阳气和阴气,阳性的元气称为元阳,阴性的元气叫做真阴,又称为真气,也称为元真。元气不足属于慢性病,而不是急性病。当人体元气不足时,感染细菌病毒时具有危险性,不容易自然痊愈,容易病死。
 
在《黄帝内经》,元气被称为真气,或称为真。因为元气的本质是阴气。

人体的气好比是树,元气是树根。
 
黄帝内经素问:“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讨论一下,这两个概念是:精和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这里是把元气区分为阴和阳,而不是区分为阴气和阳气。其阴被称为精,其阳被称为真。精属于物质,真属于气。二者的关系是阴与阳的关系,类似于木材与火焰的关系。原文说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平常胡吃海喝,荒淫无度,就会导致精不足,于是也就导致元气不足。元气不足就会导致短命。

精是人体的物质之根,真是人体的气之根。元气既可以指精,也可以指真,不过既然有精的概念,那么元气指的就是真。所以,元气一般指的是真,也就是阴性的元气,而不是指精。

真气不足为什么容易短命呢,譬如他们感染细菌病毒不容易自然痊愈,容易病死。
 
在《黄帝内经》,元气被称为真气,或称为真。因为元气的本质是阴气。

人体的气好比是树,元气是树根。
反对以树根比喻元气,这可不行,因为树根它也是会生长的(是故采阴补阳,采阳补阴之邪说起矣) 。

元气又被称为元阳(黄师称之为祖气) ,其本质就是纯阳(童子也谓之纯阳之体也) ,它在出胎前或结果後就已经被完成了收藏(=定形了) 。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元阴(女童不该被称为纯阴之体也,因为女童消耗的也是元阳) 。

所以生长基本上是阴生阳长(木生火长=春生夏长) ,而非阳生阴长,机体其所消耗的就是元阳,元阳它支持机体之生长
元阳不能被後天所补充(先天不足之谓也) ,所以其耗尽者必亡!
修仙应该是好多个例外吧!!!

或以蜡烛为喻,其本体为阴质,其烛火为阳气外発,烛明谓生(有呼吸消耗养气) ,烛灭谓死(无呼吸不消耗养气) 。
所谓尽天年者,等于本体完全烧尽,而死也!
而夭折者,其本体尚未烧完,但烛火却已熄灭矣。即所谓透支了生命是也。

风烛残年,未有不闻之者也!!!
 
最后编辑:
黄帝内经素问:“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原文明确指出了感染细菌病毒后传经的次序:首先是太阳,然后是阳明,然后是少阳。

太阳病的基本症状是“头项痛,腰脊强”。对比伤寒论,太阳病的基本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两者是一致的,而伤寒论描述得更准确和全面。头项痛腰脊强,即头项强痛,其实是恶寒的表现。病人出现恶寒,就表示阴气是充足的。

阳明病的基本症状是“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对比伤寒论,说的是“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二者也是一致的。两者综合起来更好,更全面。所谓身热,是指病人自觉身体热,而不是指医生给病人量体温有发热(当然发热也是有的)。实际上就是恶热。对比太阳病,病人发热(即医生量体温有体温升高),而丝毫不觉得自己身热,还觉得自己身寒。发热而身寒,这是太阳病。发热而身热,这是阳明病。发热而身寒,这是正常情况,发热而身热,这是不正常,所以特别强调一句说“不恶寒反恶热”。太阳病无汗,阳明病有汗。不得卧,指出病人烦躁不安,这也是阳明病的特征性症状。目痛和鼻干也是阳明的特征性症状。目痛指的是眼睛干涩,于是就会痛。目痛也好,鼻干也罢,都是粘膜分泌不足的表现,提示病情比太阳病更严重。粘膜分泌不足,直接提示病人阴气不足,因为粘膜分泌取决于阴气。恶热,隐含烦躁不安的意思。病人决定自己身体很热,肯定会烦躁不安。为什么会烦躁不安呢,提示脑细胞受到影响,阴气不足的表现,阴于内热才会烦躁不安。阳明病的本质是阴虚内热,太阳病的本质是阳虚外寒。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