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中医文化 趣味中医

岐黄小学徒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7/03/08
帖子
391
获得点赞
29
声望
28
年龄
41
所在地
广东 深圳
第一章 名医治病趣闻
名医治病趣闻,既不同于单纯以猎奇为目的的传说,也不同于纯粹的医家学术经验介绍,而是一种将故事与医案结合在一起的“故事性医案”。每个医案都以史实为依据,既有包括事件始末在内的故事情节,还有治疗的方法等,寓医理于故事之中。
 
1、张仲景蜂蜜治便秘

张仲景年少时随同乡张伯祖学医,由于他聪颖博达,旁学杂收,长进很快。

一天,送来一位唇焦口燥、高热不退、精神萎蘼的病人。老师张伯祖诊断后认为属于“热邪伤津,体虚便秘”所致,需用泻药帮助病人解出干结的大便,但病人体质极虚,用强烈的泻药病人身体受不了。张伯祖沉思半响,一时竞没了主张。

张仲景站在一旁,见老师束手无策,便开动脑筋思考。忽然,他眉宇间闪现出一种刚毅自信的神情,他疾步上前对老师说:“学生有一法子!”他详细地谈了自己的想法,张伯祖听着听着,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张仲景取来一勺黄橙橙的蜂蜜,放进一只铜碗,就着微火煎熬,并不断地用竹筷搅动,渐渐地把蜂蜜熬成粘稠的团块。待其稍冷,张仲景便把它捏成—头稍尖的细条形状,然后将尖头朝前轻轻地塞进病人的肛门。一会儿,病人拉出一大堆腥臭的粪便,病情顿时好了一大半。由于热邪随粪便排净,病人不几天便康复了。张伯祖对这种治法大加赞赏,逢人便夸。这实际上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药物灌肠法。

以后,张仲景在总结自己治疗经验,著述《伤寒杂病伦》时,将这个治法收入书中,取名叫“蜜煎导方”,用来治疗伤寒病津液亏耗过甚,大便结硬难解的病证,备受后世推崇。
 
2、孙思邈葱管治尿闭

孙思邈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非常提倡医德,强调医生要时刻为病人着想。

一次,一位得了尿闭症的病人找到他,痛苦异常地说:“救救我吧,医生。我的肚子胀得实在难受,尿脬都快要胀破了。”

孙思邈仔细打量这病人,只见他的腹部象一面鼓一样高高隆起。病人双手捂着肚子,呻吟不止。

孙思邈见状心里非常难过,他想:尿流不出来,大概是排尿的口子不灵。尿脬盛不下那么多尿,吃药恐怕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从尿道插进一根管子,尿也许就能排出来。

孙思邈决定试一试。可是,尿道很窄,到哪儿去找这种又细又软、能插进尿道的管子呢?正为难时,他忽瞥见邻居家的孩子拿着一根葱管吹着玩。孙思邈眼睛一亮,自言自语道:“有了!葱管细软而中空,我不妨用它来试试。”

于是,他找来一根细葱管,切下尖头,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并象那小孩一样,鼓足两腮,用劲一吹,果然,病人的尿液从葱管里缓缓流了出来。待尿液放得差不多后,他将葱管拔了出来。病人这时也好受多了,直起身来,连连向孙思邈道谢。

在医学史上,孙思邈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
 
3、钱乙黄土治肾病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他着有《小儿药证直诀》,人们尊称他为“儿科之圣”。

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

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于是,钱乙被召进宫内。皇帝见他身材瘦小,貌不出众,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来,只好让他为儿子诊病。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

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难道黄土也能入药吗?”

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

宋神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心中的疑虑已去几分。正好这时太子又开始抽筋,皇后在一旁催促道:“钱乙在京城里颇有名气,他的诊断很准确,皇上勿虑。”于是,皇帝命人从灶中取出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帖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两剂,病竟痊愈如初。

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技术,把他从翰林医官提升为有很高荣誉的太医丞。
 
4、张子和巧法治惊证

张子和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他善用攻法治病,人们常称他为“攻下派”。然而,他还是心理疗法的一代大师。

有个叫卫德新的人,其妻在一次旅途宿店时,当晚碰上一群强盗抢劫,吓得她从床上跌到地上。此后,凡听到些许声响,她便会昏倒在地,不省人事。诸医用药治疗,病逾一年而不见好转。

张子和经过细心观察、分析,认为属胆气伤败,应采取心理疗法。他让两名侍女抓住病妇的两只手,将她按坐在高椅上,然后在她的面前放一张小茶几,张子和指着茶几说道:“请娘子看这里!”话音未落,“砰”地一声,他用棍使劲打在茶几上。病妇见状大惊,张子和说:“我用棍子打茶几,你怕什么呢?”待地心神稍定,张于和又敲打小茶几,这回她果然不那么惊怕。张子和重复以上动作,并用手杖敲门,暗中让人划病妇背后的窗户纸。病妇渐渐惊定,笑问道:“你这算什么治法呀!”张子和回答说:“《内经》说:‘惊者平之’。平,即平常的意思,见惯自然不惊。对受惊者,治疗时要设法让他对受惊的诱因感到习惯,觉得跟平常一样。”这一番解释,说得病人点头称是,当晚,张子和又派人敲打病人的门窗,通宵达旦地折腾她。

从这以后,病人即使听见雷响也不再惧怕了。
 
5、李东垣苦思出奇方

在金元四大家中,与张子和攻邪学说针锋相对的是李东垣,他主张使用温补脾胃之法治疗各种疾病,后人称他为“补土派”。

东垣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联系实际研读经典著作,常能提出一些与他医不同的治法,挽救行将垂绝的病人。

一次,汴京酒官王善浦患小便不利,症见眼珠突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几废,生命危在旦夕。请来的医生,都给他服甘淡渗泄的利尿药物,均无效益。

眼看病情越来越重,病家慕名请李东垣诊治,李东垣仔细检查后说:这个病太复杂,按一般常法不能奏效,须得精思熟虑,让我回家想想吧。病家见他说得在理,也就同意了。

东垣回家后,联系病人的症状,默诵《内经》,苦苦冥思,未得其解。夜已很深,他干脆和衣而卧。半夜,他忽然掀被跃起,连声说道:有办法了!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东垣想:病人小便出不来,是气化不利的缘故。前面的医生用淡渗的阳药本能促气化,为什么不奏效呢?王冰在注释《内经》时说:“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气化过程靠阴精和阳气共同作用完成,甘淡渗泄药虽能化阳,但病人病久伤阴,有阳无阴,所以气化仍不能正常进行。

第二天一早,他满怀信心地来到病人家,开山“群阴之剂”。病人服后,疾病果然慢慢康复了。
 
6、张景岳急智解危难

张景岳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人们都知道他善用温补,却很少知道他还有一段急智解危的故事。

一户姓王的人家有个儿子,刚满一岁。一日,母亲随手拿一枚钉鞋的圆铁钉给儿子玩。小孩不知,误塞入口中,吞到喉间出不来。其母见状大惊,忙倒提小孩两足,欲倒出铁钉,哪知小孩反而鼻孔喷血,情况十分危急。孩子的父母连呼救命。

恰好张景岳路过这里,他见状急命其母将小儿抱正,小儿“哇”地一声哭开了.景岳断定铁钉已入肠胃,小儿父母早吓得六神无主,迭声哀求张景岳想想办法。

张景岳陷入沉思中,他记起《神农本草经》上有“铁畏朴硝”一句话,想出一个治疗方案。他取来活磁石一钱,朴硝二钱,研为细末,然后用熟猪油、蜂蜜调好,让小儿服下。不久,小儿解下一物,大如芋子,润滑无棱,药物护其表面,拨开一看,里面正包裹着误吞下的那枚铁钉。小儿父母感激不已,请教其中的奥秘。

张景岳解释说:使用的芒硝、磁石、猪油、蜜糖四药,互有联系,缺一不可。芒硝若没有吸铁的磁石就不能跗在铁钉上;磁石若没有泻下的芒硝就不能逐出铁钉。猪油与蜂蜜主要在润滑肠道,使铁钉易于排出——蜂蜜还是小儿喜欢吃的调味剂。以上四药同功合力,裹护铁钉从肠道中排出来。

小儿父母听完这番话,若有所悟地说:“有道理!难怪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原来各味药在方剂中各自起着重要作用哩!”
 
7、孙一奎便方治难症

孙一奎是明代著名医家,号“生生子”。他一生治愈不少疑难重证,深受群众的爱戴。

明末年间,在孙一奎行医的一带有户贫苦农民,其妻产后失养,患上“子宫下垂”病症。她坐不成,睡不适,痛苦异常。邻居们非常同情她。一天,大家为她请来一个所谓的女科医生。这医生简单地看了看,开口说:“你这病治起来并不难,不过,要吃一百帖‘补中益气汤’,每帖需人参三钱,服满二斤,病才会痊愈。”农民—听,面露难色,说:“我家日无隔宿之粮,夜无御寒之被,哪有钱吃人参啊!只好听天由命了。”病妇也淌下辛酸的眼泪。

名医孙一奎凑巧从这里路过,他十分同情这位妇女,径直到了病人家——那时请一位医生的出诊费高得吓人。孙一奎仔细地检查病人后,转身批评那位女科医生:“你怎么可以强人所难呢。病人明明穷得连锅都揭不开,哪有钱吃二斤人参?医生应该首先替病人着想。再说,这位妇女的病并不是气虚引起,你为何开出百帖人参处方,难道你认为处方昂贵就能显示出医生的本事么!”他越说越气愤,那人灰溜溜地走了。孙一奎对农民说:“我有一个单方,用不了多少钱,三、五天后就能见效,不妨试试。”

病家久仰孙一奎的大名,现在见他主动上门治病,分文不取,乃破涕为笑,忙请孙一奎开处方。孙一奎让农民从地里割来二斤韭菜。煎取浓汁倒入盆中,再搞来一块二斤重的生石灰,投入盆中,持石灰溶解时发出的“咝咝”声刚过,便滤去灰渣,让病妇乘热坐到盆上,先熏后洗,并用韭菜揉搽患部。坚持三日,农妇的病便慢慢好起来。

乡里人得知农妇恢复得这么快,都非常佩服孙一奎的高明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并把治愈那位病妇的处方叫做“赛百帖人参汤”。
 
8、叶天士摸脚治红眼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病颇有高招。

一次,他遇上一位两眼通红的病人,病人眼眵堆满眼角,眼泪直往下淌,不断地用手去揩,显露出十分忧虑的神情。

叶天士见状,详细地询问病情,然后郑重地告诉病人说:“依我看,你的眼病并不要紧,只需吃上几帖药便会痊愈。严重的是你的两只脚底七天后会长出恶疮,那倒是一个麻烦事儿,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病人一听,大惊失色,赶忙说:“好医生,既然红眼病不关紧要,我也没心思去治它了。请你快告诉我有什么办法度过这个难关?”

叶天士思索良久,正色说道:“办法倒有一个,就怕你不能坚持。”病人拍着胸脯保证。于是叶天士向他介绍了一个奇特的治疗方案:每天用左手摸右脚底三百六十次,再用右手摸左脚底三百六十次,一次不少。如此坚持方能度过难关。

病人半信半疑,但想到这是名医的治法,便老老实实地照看做,七天后果然脚底没长出毒疮。更令他惊异的是:红眼病竟不知不觉地痊愈了。他高兴地向叶天士道谢,叶天士哈哈大笑,向他和盘托底,说道:“实话告诉你吧,脚底长毒疮是假的,我见你忧心忡忡,老是惦记着眼病,而你的眼疾恰恰与精神因素的关系很大,于是我想出这个办法,将你的注意力分散、转移到别处。除掉心病,眼疾便慢慢好了。”

病人听完,惊奇不已,连声赞叹叶天士医术高明。
 
9、程钟龄施计治“足痿”

程钟龄是清代著名医家,他临证经验丰富,别人久治不愈的疾病,经他治疗常能奇迹般地康复,名噪康熙、雍正年间。

有—富翁,身患足痿,欲行必以手持物方可缓慢移步,服过许多药皆无效。他久慕程钟龄的大名,让人抬了去求治。

程钟龄见他六脉调和,得知病人遍服中药无效,断定这是心病,非药物所能治,决定施计治疗。他替病人收拾了一间房子,安顿病人住下。

程钟龄预先在病人住的房间里摆上许多古玩,并特意在病人坐凳旁放置一瓷瓶。他向病人介绍说:“这是我的古董收藏室,所藏之物皆属珍品。”他一一告诉病人它们的价值。最后,他指着瓷瓶说:“这是我的传世之宝,十分稀罕,千金难求。”实际上,包括瓷瓶在内的所有东西都是赝品,只是病人属于外行,被蒙在鼓里罢了。

病人在屋里闷坐了两天,见程钟龄既不处方,也不寒喧问暖,甚至回避见他,憋得心慌。第三天,他决定出去走走。因离开重物难以迈步,他只好就近抱着瓷瓶小心冀冀地起身。

岂知程钟龄在旁边窥视已久,待病人举步欲走时,程钟龄突然出现,猛喝道:“你好大的胆!竟敢偷走我家的宝瓶!“病人一惊,手一软,“当”的一声,瓷瓶从手中滑落到地上,摔得粉碎。这下病人大惊失色,垂手痴立在那里。

程钟龄见病人不靠支持物已能站立,心里十分高兴,暗自思忖:这病已去几分,应该趁热打铁。于是,他上前握住病人的手说:“你别害怕,跟我来!“那人竟跟在程钟龄身后走出屋外,他举步平稳,行走如常,多年顽疾,一下子就治好了。

程钟龄这才告诉病人,他摔碎的东西并不是什么稀世之宝,是为了解除心理上压力、转移注意力而设的计谋。病人恍然大悟,连声赞扬程钟龄的高明医术。
 
10、医家相轻与相亲

一提到历史上医家之间的关系,许多人会联想起“扫叶庄”与“踏雪斋”的故事,说是叶天士与薛生白常互生龃龉,各在自己书斋的取名上做文章,影射攻击对方,似乎不扫、不踏,不足以解恨。上百年来人们把它作为笑谈传闻。

叶、薛二位均是温病学医家,从二位医家的为人及治病态度看,这个传闻颇值得怀疑。

叶天土以虚心好学著称,即便是他成名以后也是这样。关于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故事很多。为了学到知识,他曾改名换姓,拜一位姓刘的名医为师;他也曾煞费苦心,乔装打扮成穷人模样拜老僧学艺,学成后方才披露姓名。

他的字号也表现了他的医学志向。他号“香岩”,这中间还有一段趣事。在叶天士同时代,苏州有位乐工,技艺超群。为谋生,他进京卖艺,挣到不少钱。回苏州后,见许多贫困人家无衣无食,他慷慨解囊,在一个叫“虎丘山”的地方建造了一所“普济院”,专门接济贫苦百姓,他的名声很快传遍乡里。康熙五十五年,清圣祖玄烨听到此事,亲笔写下“香岩普济”的匾额,颁发到普济院。叶天土以“香岩”二字为号,表明他志在学习这位艺人乐于助人的精神。

尽管叶天士名气很大,但他从不矜夸,十分谦逊。在治病中,常请别的内行医生帮忙,碰上自己治不好的病,也不逞强,乐于倾听同道的意见。对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治愈他母亲疾病的一位章姓医生,他逢人便夸:章医生的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看病。不解的是:这位虚怀若谷、谦逊向贤的叶天士,难道就单单跟薛生白过意不去,而不怕别人笑话他?这不是和他历来的治病态度格格不入吗?

比叶天士小十三岁的薛生白,平素对叶天士的高明医术也推崇备至。据《苏州府志·薛雪传》“记载:薛生白“每见叶处方而善,未尝不击节也。”既然薛氏内心如此佩服叶天士,怎么可能反目为敌,甚至相互辱驾呢?况且,这与薛生白的个性亦不相符。薛生白著有《一瓢诗话》,很强调“人品”。认为“具得胸襟,人品必高。人品既高,其一謦一欬(指谈笑),一挥一洒,必有过人之处,”把人品的修养与事业上的成就直接联系起来。可见,他很注重品行修养。所以,那些传闻无论从哪一角度分析,都难以令人置信。然而,正是这些传闻,把两位医家的高尚形象一笔抹杀,给中医界造成不良影响。

不错,历史上的确有过“扫叶庄”,但其本意并不是针对叶天土的。沈德潜《归愚文钞》卷九有《扫叶庄记》一文,介绍了薛生白“扫叶庄”的来历。大意是说:“扫叶庄”是薛生白著书立说的地方。因为那里树木葱郁,落叶封径,薛生白常呼书童缚帚扫除地上落叶,故取名为“扫叶庄”,此其一义;又因为薛生白注释《易》,能补俞氏《易》所末及,屡定屡更,挑除疵漏,就象扫除落叶一样。此其二义,丝毫也没有针对叶天土的意思。将树叶与叶天士的姓联系在一起,完全是牵强附会。

记述“扫叶庄”、“踏雪斋”这段传闻的书,以王友亮的《双佩斋文集》为代表。然而,有人已从医史和文学等角度加以论证,认为该文不是王友亮本人所作,而是后人在整理刊行时根据传闻添加上去的。至此,叶、薛的这段“冤假错案”可以平反昭雪了。

历史上,医家精诚团结、肝胆相照的事例很多。金元时代的著名医家朱丹溪与葛可久的交往便是一例。一次,浙中有位女子患“痨瘵”(即今之肺结核),骨瘦如柴,奄奄一息,许多医家束手无策。病家抱一线希望请朱丹溪诊治。经过丹溪的认真治疗,病情有明显好转,但脸颊上的红晕却始终不退。朱丹溪对病家说:“我只能治到这个地步。现在要请吴县名医葛可久施用针灸治疗,方能彻底痊愈。不过,这个人很难请”。他略一思忖,说:“这样吧,我写一封信给你带去,他必定会来的。”病家很高兴,雇了一只小船去请葛可久。葛可久—见朱丹溪的信,即“不谢客行,亦不返舍”,登舟而来。朱丹溪详细介绍了那女子的病情,请葛可久诊视。葛可久认为病在胸肺,余邪未净,应针刺两乳。于是,他取出针具,隔着薄衣,针刺她的两乳,病人脸上的红晕随之消失。朱丹溪在旁边仔细观察,认真琢磨,亦学到了针灸知识。在医技上,朱丹溪当着病人的面承认自己的短处,这需要多么宽阔的胸怀!葛可久有求必应,亦体现了与丹溪的真挚情谊。这则故事可算是中医“会诊”的珍闻。

当然,由于学派不同,学术见解不一,医家之间产生学术争鸣是常有的事,它能促进医学发展,值得提倡,如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即是如此。另外,受封建陋习的影响,个别医生也的确存在—些门户之见,它阻碍中医发展,不利于中医学术交流,应坚决摒弃。
 
泻药

很久以前的一个炎热夏天,一位布衣郎中在一颗大树下休息,当他酣睡之际,从树上爬下一条蟒蛇,把他连同药箱一口吞进肚里。医生在蛇肚里叫苦不迭,他想:“这下可糟了,想个什么办法出去呢?嗯,有了!”他急忙将药箱打开,取出一包包大黄粉,巴豆米撒开来。于是,立刻听到大蛇的肚子发出“咕噜噜”的声响,接着,蟒蛇猛烈地泻肚子,这位郎中只觉得天旋地转,随着“哗啦”一声响,医生被泻了出来。

医生庆幸自己的急中生智。正想继续赶路,忽然记起药箱还忘在蟒蛇肚里,便向蟒蛇求情道:“对不起,刚才出来得太急,我把药箱忘在你肚里了,求你再吞我一遍!”

蟒蛇扫兴地说:“嗯,医生,你的泻药我已经受够了!”
 
败酱治病

古时候,有一人拜师学医,他见老师常用花椒、茴香等药治病,心想:这有什么为难的,谁家中没有这些调味药。哪值得学这么久!于是,他辞谢老师,回家后自开诊所,开始坐堂行医。

一天,一妇人领着儿子前来请他看病。那孩子用双手捂住肚子右侧,不住地呻吟。这医生拿了本医书,翻了半天,比划着说:“你的儿子患的是‘肠痈’,好在我这里备有陈年的食酱,回家服下即可痊愈。”哪知道,第二天那孩子便一命呜呼。孩子的家人追问其故,这医生说:“书上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治肠痈用败酱吗?”

原来,他把治肠痈的败酱草当成了陈年腐败的食酱。
 
不可余药

从前,有一庸医,不学无术,却偏偏声称熟读《内经》、《伤寒》。

一天,一位病人就诊,诉说几天前淋雨感冒,现感腹部胀满,烦燥不安等。这医生翻开《伤寒论》,念道:“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不可用其他的药),宜抵当丸。”于是,他照着书本开好处方,对病人嘱咐道:“回家后将药煎好,连药渣一起服下,这样才能有效。这是书上说的。”

病人愕然。
 
覆杯则卧

有人患失眠症,去求教某医。这医生只开了半夏、秫米两味药。见病人半信半疑,这医生沉着地说,“至关重要的还在后头哩。服药之后,一定要将药杯翻过来放在茶几上,这样便能安睡。”

旁人请教其中的奥秘,这医生解释道:“《灵枢·邪客篇》说:“目不瞑者,饮以半夏汤一剂(由半夏、秫米组成)。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旁人笑道:“《灵枢》‘覆杯则卧’这个词可是用来形容药效神速的啊!”
 
锡饧不辨

戴元礼是明朝的名医。有一次,他因事进京,听说京城里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医生,医术高明,治病往往很快见效,于是,他决定去拜访这医生。到了那里一看,果然门庭若市,应接不暇。这时,刚好一位病人取药从戴元礼旁边经过,忽见那名医追了出来,对病人说:“煎药时可别忘了放入一块锡。”

戴元礼想:我行医这么多年,只听说金银玉石铜铁可入药,唯独没听说过锡能入药。这难道就是他的过人之处?于是,他施礼向那人讨教。

那名医认不得戴元礼,不屑地说:“难道你没见仲景小建中汤与的‘饧’字吗?”

戴元礼一听,乐了。张仲景小建中汤可从没说过用锡啊,倒是原文里有一“饧”字。饧者,饴也。饧原来就是我们爱吃的饴糖!
 
郎中止风

从前,有和尚、道士、郎中三人随大伙坐船渡河。船到江心,忽然刮起大风,渡船在风浪中颠簸不止,众人大惊,乱作一团,小船有翻沉的危险。船夫央求和尚、道土用法术止住恶风,稳住众人情绪。

和尚欣然同意,他捻动佛珠,口中喃喃有声:“有请现音大士快把风浪制伏。”

道士接着把手往南方一指,念道:“风伯雨师,各就各位,急急如律令。”

他刚住口,只见郎中捻着银须,不慌不忙地开口道:“防风——僵蚕——天麻——乌梢蛇……—齐上阵。”

众人疑惑不解,郎中笑道:“它们都是止风的药啊。”大伙—听,无不捧腹大笑,紧张心情顿时松弛了不少。
 
起死回生

鲁国有个名叫公孙绰的人,曾向别人吹牛说:“我能起死回生。”

人们问他用什么办法,他回答说:“我平时能治疗半身不遂的病,现在只须再加—倍用药,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吗?”众人大笑。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岂有病添一分,药加一份之理,何况是死人呢。
 
退热

—户姓杨的人家有个宝贝儿子患上热病,全身发烫,忙请张姓医生诊治。医生开药后离去。哪知病孩服下医生开的药,顷刻间便命归黄泉。这户人家悲愤不已,找这医生评理,指责他杀人不用刀。医生听了不服气,争辨道:“刚才病儿全身发热,现已全身发凉,说明热势已退,怎好来责备我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