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经络里流动的是血吗?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9
获得点赞
62
声望
10
年龄
53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
“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侣山堂类辨》。
“血色独红者,血为心火之化。”--《医碥·血》
“肾之精液入心化赤而为血”--《类经》

从这些理解,只有‘化赤’的才称为血。

但在经络学中,提到的气血的流注、某经气血之多少里的“血”,并非全部‘化赤’,既然不是红色,还是血吗?不是血,又是什么?
 
动静脉里流动的是血,经络搞不清楚
 
回复 2# 今古子 的帖子

总以为,因古人限于对解剖的认识,把血液循环系统和经络循环系统弄混了,所以出现了‘血’字概念的模糊。
 
肯定是血,这个没有疑问,不必疑问。
真正的疑问应该是:《内经》说的血和哈维说的血是不是一回事
 
设血脉系统和经络系统是各自相对独立的,血脉属阴,是血的运行之所;经络属阳,是气的运行之处。
当然属阴的血脉系统也有阳性的营、卫之气的作用。
属阳的经络系统中也有阴性的津作为依托【所说的‘津’,也是暂时如此称呼,是否合适,有待高明酌定。因其并未化赤,相比用‘血’称呼更合理些,并且对由此引发的一些疑虑更好解释,不至于混淆。】

引发的这个话题是不是‘闲扯淡’?
容我抽空,再把为何如此胡思乱想的根由发上来。。
 
回复 7# gqdxk 的帖子

为何如此肯定?
 
回复 8# 白头翁 的帖子

六月去北京的时候,程玮大哥送了本《经穴探源》。因整天的瞎忙,直到最近才粗略的看,各穴除从穴名进行解析外,也介绍了各穴‘气血’的分布特点。比如列缺穴的气血特征表明的是:地部经水(即血),性温热。此穴内经水对任脉有分流作用,对改变男女生殖系统的内环境有调节作用,如白带过多的,可以用逆经手法,减少肺经经水对任脉的分流,从而减少白带。而量不多及异味重的可以注射生理盐水0.3--0.5毫升,增加对经水对任脉的分流,并附有治验,疗效非常好。

这里出现的疑问就如本帖的提问,程大哥虽开始在经水后标有{即血}但接下来的描述,都与我理解的‘化赤之血’无涉,虽然也与程大哥讨论过,但难以清晰。。

还要说明的是,临床中我很少用针,对经络‘气血’更是难以体会,自然的把这个疑问带到中药的运用上来,,,,,,,,,
 
原帖由 白头翁 于 2008-11-23 22:23 发表
为何如此肯定?

[font=华文新魏]本藏第四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font=华文新魏]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月,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font=华文新魏]经脉第十(节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关于血、津、液、水等的相互转化是肯定的。但用血来命名经络中的‘阴津’或者《经穴探源》中的‘经水’。难免会与血脉里的‘赤血’混淆。最直接的就导致血脉体统与经络系统的混淆。当然血脉系统与经络系统是密切联系的,我说的是相对把他们分开,是不是能更好的解释一些疑问?
 
回复 14# 今古子 的帖子

如果经络是功能层面的一个概括,期间的‘气血’流注又是如何实现的?
 
回复 11# 白头翁 的帖子

比如 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

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赵本作“为”)伤寒。

注解伤寒论中说:为寒气客于经中

桂枝汤证治疗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是伤于营。

是不是麻黄汤证主要是寒影响了经络系统,而桂枝汤证主要影响了血脉系统?

影响经络系统有无汗是因经络系统中以气为主,阴津本少之故?
 
原先也没太在意。看了金老师的见解感觉还是颇有内容可挖。
 
《内经》的最大的一个遗憾是没有把针灸看不见的经络与人体内看得见的经络混尧了,《伤寒论》书中所说的经络,是人体中看得见的,里面运行的是血,而针灸的经络运行的是经气。两个经络是不一样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