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湿与湿证的辨证治疗

李荣伟; 说:
李荣伟 发表于 2015-7-10 21:04
还没看就说“好书”,这个是不是有点儿不真实呢?还望老师看后多提意见。

看到五十楼,把我看困了,明天继续。我一定会看完的
 
3、湿热证
湿热证是由于感受湿热秽浊之邪,或脾胃不健,湿热内蕴,而形成“湿遏热伏”、“湿热交蒸”病变的概称。多因外感邪气或素嗜酒酪,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交阻所致。常见于泄泻、痢疾、黄疸、臌胀、水肿、淋证、癃闭、痿证、痹症、湿温、伏暑、暑温、带下等疾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口干不欲饮,或面目周身发黄,皮肤瘙痒,小便赤而不利,大便臭秽不爽,妇女带下黄稠秽浊有味,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因病机:长夏季节,气候湿热交蒸,外感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或素体热盛复感湿邪,或湿邪淤久化热,均可导致湿热为患伤害机体。湿邪重浊粘腻,易阻气机,故见身热不扬、头身困重。热为阳邪,易伤津液,故口干。或湿热内阻津液不得上承亦口干。湿为阴邪,与饮同类,故不欲饮。湿热内阻,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则见胸闷、腹胀、不思饮食。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则见面目周身发黄。湿热之邪郁于肌肤,则见皮肤瘙痒,湿热下注膀胱灼津耗液,膀胱气化失司,则见小便短赤不利,湿热淤阻大肠则见大便臭秽不爽。湿热下注冲任,损伤任带,则见妇女带下黄稠秽浊有味。舌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内蕴之症。
治法方药:湿热为病治疗总宜清热利湿,但湿热之邪可阻于机体任何部位,临床表现各有特点,故治法也不尽相同。
(1)泄泻: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食酒酪肥甘,酿湿生热,湿热下注损伤胃肠,症见:腹痛、泄泻,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口渴,小便短赤等。治当清热利湿止泻,方用葛根芩连汤(《伤寒论》)加味。
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加白头翁或秦皮清热解毒,加茯苓、木通、滑石、甘草以清热利湿,诸药合用湿热分利而泄泻自止。腹痛甚者为湿热阻滞气机不畅,宜加木香、槟榔理气,白芍和营止痛。兼食积者泻下腐臭难闻,宜加神曲、山楂、麦芽以消食导滞,湿偏重者,脘腹满闷,舌苔微黄而腻,宜加苍术、厚朴、车前子、生薏仁以增其祛湿之力。热偏重者身热口苦,泻下不爽,宜加连翘、黄柏、马齿苋以增强清热解毒止泻的作用。夏季盛暑之时发生泄泻,症见泄泻如水,自汗而垢,烦渴尿持,可加藿香、香薷、扁豆衣、荷叶等以清暑化湿。
 
本帖最后由 老熊猫 于 2015-7-11 09:19 编辑

前两天还真碰到一回用葛根芩连汤的机会。

先是周五感冒,流鼻涕,头有点晕,无其他四诊,下午早早下班。
晚上吃了两带参苓白术散,我琢磨吃两袋还不能增强点去湿功能? 结果不理想,第二天周六有加重迹象。
周六吃了一粒康泰克,因为赶脚有点怕冷,好像还后袋清心明目上清丸。周六白天也没见好。
此时已两天没大便,周六下午蹲了一会马桶,拉的不多,大便有点干燥迹象。但是肚子里面老咕咕响,心理琢磨不是好兆头。
前一个月刚刚扔掉一袋品色不好的大黄,有点后悔。

周六晚,开始低烧37度左右,老婆给我刮痧,脖子酸痛,恍然大悟应该用葛根芩连汤。但是家中无炙甘草,也浑身不舒服,不想动了。
我就想着,咋样把我肚子里的屎整出来。肚子里的稀屎还没出来呢。
睡前吃了一粒康泰克,加两袋清心明目上清丸。

周日上午持续低烧,上午吃了一袋一清颗粒,就是三黄汤,中午熬了一剂没有甘草的小柴胡加石膏天花粉。
到了下午五点,终于拉稀了,肚子好痛。
拉完之后,体温陡然升到38.5,脉也起来了,之前一直是沉而弱。略感心安。

当晚老婆要我周一 去医院,嘴上答应,心里赶脚周一应该可以上班。
周一上午直到九点,稍微有点低烧,36.8度,确认没问题了,上班去了。

木有人指点,学医不精,误治一次。

连续两天低热,病好了之后,感觉皮肤不怕冷了,今年春天开始一直冷热极其敏感,易打喷嚏。去年冬天则很好。

这次感冒的后遗症是鼻腔里总是有干鼻涕,现在也烦熬中药,吃了两次保和丸+蛇胆川贝胶囊, 目前来看也有点效果。
总比那些啥子苍耳子汤加霍胆丸有效。
 
前两天还真碰到一回用葛根芩连汤的机会。

先是周五感冒,流鼻涕,头有点晕,无其他四诊,下午早早下班。

回老师,不知老师仙居何处,就不知道老师哪里的气候特点。不过不管老师是哪里人士,我觉得现在祛湿不是用参苓白术散的时候。现在感冒流鼻涕,头晕,也不是普通感冒药就好的。现在祛湿咱喜欢用六一散、藿香正气之类,感冒用午时茶、感冒清热颗粒等。低烧37度左右,脖子酸痛,我觉得也不该用葛根芩连汤。
保和丸+蛇胆川贝胶囊是不是就适合,不知道你的具体情况,不知道你哪里的气候特点,咱也不好说。自酌吧,愿老师健康,愿阖家安康幸福。
再次感谢老师的关注,常交流,多指教。
 
回老师,不知老师仙居何处,就不知道老师哪里的气候特点。不过不管老师是哪里人士,我觉得现在祛

可千万别叫我老师,我真比较烦这称呼。 我是人见人烦的笨猫一只。在上海这破地方。

多谢楼主指点,也祝您每天开心。
哎。我不善于客套,看楼主把自己的东西一点点手工录入发出来,一定是有价值的,那我就看看,最好能坚持看到完。
又看楼主每天嘻嘻的很开心,这个俺比较喜欢。

现在学医木有多大志向,现在连爱好估计都算不上了,算是消磨时间的东西吧, 因为总也学不好。也没有以前的那么大兴趣了。
 
可千万别叫我老师,我真比较烦这称呼。 我是人见人烦的笨猫一只。在上海这破地方。

多谢楼主指点,也

上海这破地方?上海哪圪垯应该是个不错的地方吧,嘻嘻,虽然我没去过,但咱好多亲戚朋友或亲戚朋友的子女都在哪圪垯嘞。

至于中医吗?学而乐之,乐儿学之,具体学到什么程度,无所谓的。高兴就行,幸福就行,呵呵,快乐就行。
 
(2)痢疾:外感、内伤湿热之邪,蕴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治法:清肠化湿,调气行血。方用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黄芩、芍药、炙甘草、黄连、大黄、槟榔、当归、木香、肉桂。
方中黄连、黄芩、大黄清热化湿解毒,兼可推荡积滞。当归、芍药、甘草行血和营以治脓血且缓急止痛。木香、槟榔理气导滞以除后重,少佐肉桂,其性辛温大热,辛能散结,热可防它药苦寒之过。痢疾初起一般去肉桂加银花甘寒解毒,兼饮食积滞者可加莱菔子、神曲、山楂等以消食导滞,湿重于热者大便白多赤少,苔白腻可去当归、大黄、黄芩,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等健脾祛湿,热重于湿者,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喜热饮,可加白头翁、金银花、黄柏、秦皮等直清里热,若痢下鲜红者,再加地榆、苦参、丹皮、侧柏叶等以凉血止痢。
(3)黄疸:外感、内伤湿热交阻,熏蒸肝胆,胆汁外溢与肌肤,表现为:目黄、身黄,黄色鲜明如橘,发热、口渴,或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退黄,热重于湿者用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减,湿重于热者用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合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加减。
茵陈蒿汤:茵陈蒿、山栀、大黄。
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桂枝、茯苓、猪苓、泽泻、白术。
甘露消毒丹:滑石、茵陈、黄芩、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仁。
茵陈蒿汤用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主药,用量宜偏重。栀子、大黄清热泻下,可酌加茯苓、猪苓、滑石等渗湿之品,使湿热之邪从二便而去。茵陈五苓散以茵陈为主药,配以五苓散化气利湿,使湿从小便而去。甘露消毒丹用黄芩、木通等苦寒清热化湿,滑石、茵陈清热利湿,藿香、白蔻仁、菖蒲芳香醒脾化浊以宣利气机,川贝母、射干、连翘、薄荷可去而不用。临床若胁痛较甚可加柴胡、郁金、川楝子等疏肝理气之品。若恶心欲吐可加橘皮、竹茹,如心中懊恼可加黄连、龙胆草。
 
(4)臌胀:湿热互结,浊水停聚,表现为腹大坚满,脘腹疼痛,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溲赤便秘,或身目发黄等。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清热利湿宜用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攻下逐水可暂用舟车丸,得泄即止。
中满分消丸(《兰室秘藏》):厚朴、枳实、黄连、黄芩、知母、半夏、陈皮、茯苓、猪苓、泽泻、砂仁、干姜、姜黄、人参、白术、炙甘草。
茵陈蒿汤(《伤寒论》):茵陈蒿、栀子、大黄。
舟车丸:(《景岳全书》):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黑丑、木香、青皮、陈皮、轻粉、槟榔。
中满分消丸用炒黄连、炒黄芩苦寒清热燥湿,炒厚朴、炒枳实、半夏、陈皮、砂仁、干姜理气消胀、健脾燥湿,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姜黄活血化瘀,知母清热滋阴,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清热利湿、理气健脾。茵陈蒿汤用茵陈蒿清热利湿,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大黄降泻瘀热,二方合用清热利湿之功倍增。舟车丸用甘遂、大戟、芫花攻逐脘腹之水,大黄、二丑荡涤泻下,使水从二便分消,青皮、陈皮、槟榔、木香理气利湿,轻粉走而不守,逐水通便,诸药合用攻下逐水之力甚猛,只可暂用不可久服。
临床热毒炽盛,黄疸鲜明者,去人参、干姜等热药以防助火,加龙胆草、半边莲之类。腹胀甚,大便秘可加商陆。小便赤涩不利者加陈葫芦、马鞭草,或吞蟋蟀粉、蝼蛄粉、沉香粉。热迫血溢,吐血、便血者去苍术、蔻仁、川朴,加水牛角、生地、丹皮、生地榆等,或配服犀角地黄汤。烦躁失眠,狂叫不安,逐渐转入昏迷者,为热入心包,可配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热凉营开窍,静卧嗜睡,语无伦次转入昏迷者,可配服苏合香丸以芳香温开透窍。
 
(5)水肿:内外湿邪郁久化热,湿热蕴结于内,膀胱输化无权。临床表现为:遍身浮肿,皮色润泽光亮,胸腹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沉数等。治法:分利湿热。方用疏凿饮子(《世医得效方》)加减。
商陆、泽泻、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大腹皮、槟榔、生姜、羌活、秦艽。
方用羌活、秦艽疏风透表,使在表之水气从汗而疏解,以大腹皮、生姜皮、茯苓皮协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肤之水,用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协同商陆、槟榔通利二便,使在里之水邪从下而夺。疏表有利于通里,通里有助于疏表,如此上下表里分消走泄使湿热之邪得以清利,则肿势自消。
临床若湿热久羁,可以化燥伤阴,有水肿与阴伤兼见之象。一则水湿潴留而水肿,一则津液亏耗而咽干口燥,大便干结,当此之时滋阴有助水之弊,利水又虑伤阴,治疗上颇感棘手。治当兼顾,可用《伤寒论》猪苓汤,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清利水邪,阿胶滋阴养血,共凑清热利水之功。
(6)淋证、癃闭:湿热蕴结于膀胱或肾移热于膀胱,湿热胡结,膀胱气化不利发为淋浊或癃闭。临床表现为小便热涩疼痛,甚或点滴不通,尿色黄赤或混浊如米泔,小腹胀满,口苦、口粘或口渴不欲饮等。
治法:清热利湿通小便。方选八正散或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甘草、木通、大黄。
程氏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萆薢、车前子、茯苓、莲子心、菖蒲、黄柏、丹参、白术。
八正散中用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通利小便,山栀子清化三焦湿热,滑石、甘草清利下焦之湿热,大黄通便泻火。程氏萆薢分清饮用萆薢、菖蒲清利湿浊,黄柏、车前子清热利湿,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莲子心、丹参以清心活血通络,使清浊分,湿热除,络脉通,脂液重归其道,用于尿色混浊如米泔之膏淋较为适宜。
(7)痿证:外感内生之湿热浸淫经脉,阻滞气血,气血不运,发为痿证。证见肢体痿软无力,微肿麻木,下肢尤甚,或有发热,胸脘痞闷,小便涩痛等。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筋脉。
方药:加味二妙散(《丹溪心法》)化裁。
黄柏、苍术、当归、牛膝、防己、萆薢、龟板。
方用黄柏清热,苍术燥湿,萆薢、防己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当归、牛膝、龟板滋阴养血强筋壮骨,可加木通、薏苡仁、蚕沙、木瓜等利湿通络,临床若湿邪偏重,胸脘痞闷,肢重目肿者可酌加厚朴、茯苓、泽泻理气化湿,长夏雨季酌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浊,如形体消瘦自觉足胫热气上腾、心烦、舌红或中剥,脉细数哦,为热盛伤阴,上方去苍术酌加生地、麦冬以养阴清热。如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舌质紫,脉细涩,为夹瘀之证,酌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通络。
 
(5)水肿:内外湿邪郁久化热,湿热蕴结于内,膀胱输化无权。临床表现为:遍身浮肿,皮色润泽光亮,胸腹

玉米须泡水喝治疗湿与湿证的辨,水肿的。主水肿,小便淋沥,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糖尿病,乳汁不通。

1、治风疹块(俗称风丹)和热毒:玉米须烧灰,兑醪糟服。(《四川中药志》)
2、治糖尿病:玉蜀黍须一两。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3、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玉米须、西瓜皮、香蕉。煎服。(《四川中药志》)
4、治脑漏:玉蜀黍须晒干,装旱烟筒上吸之。(《浙江民间草药》)
煎服30~60g。
1、《滇南本草》: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
2、《岭南采药录》:和猪肉煎汤治糖尿病。又治小便淋沥砂石,苦痛不可忍,煎汤频服。
3、《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能降低血压,利尿消肿。治鼻血、红崩。
4、《四川中药志》:清血热,利小便。治黄疸,风热,出疹,吐血及红崩。
 
(8)痹症:湿热流注关节而成痹症,症见关节红肿灼热,疼痛拒按,得冷则疏,多半有发热、汗出、恶风、口渴、烦闷,小便黄赤,舌苔黄腻等。治法:清热通络,祛风利湿。方选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
防己、杏仁、连翘、滑石、薏苡仁、半夏、蚕沙、赤小豆皮、栀子。
方用防己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辅以滑石、薏苡仁淡渗利湿,杏仁宣肺利气,蚕沙、半夏、赤小豆皮除湿化浊,连翘、栀子清泻郁热,湿祛热清,经络宣通,则痹痛自除。痛甚加海桐皮、姜黄、苍耳子、萆薢、地龙之类宣络祛风利湿药,并可配用二妙散,以增强清热燥湿之力。
(9)带下:湿热之邪直犯阴中或流注下焦,累及任带二脉,发为带下。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赤,或赤白相兼,质稠有臭味,或少腹疼痛拒按,或阴中灼痛,或有月经增多,或经期延长,伴小便黄热或淋涩,大便或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止带方(《世补斋不谢谢方》)加减。
茯苓、猪苓、泽泻、赤芍、丹皮、茵陈、黄柏、栀子、牛膝、车前子。
方用茵陈、栀子、黄柏清热除湿,丹皮、赤芍清热凉血,牛膝活血引诸药下行,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湿,茯苓健脾渗湿,全方具有清热利湿作用,带下量多呈脓样者可酌加忍冬藤、连翘、蒲公英、败酱草以清热解毒,阴痒者加土茯苓、白鲜皮、蛇床子等杀虫止痒。
(10)皮肤湿疹:湿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邪聚结于皮肤发为湿疹。症见:皮肤潮红、肿胀、糜烂、流溢浸淫,结痂瘙痒,伴便秘或腹泻,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合二妙散加减。
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芩、栀子、甘草。
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二妙散(《丹溪心法》):黄柏、苍术。
龙胆泻肝汤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燥湿,木通、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可制利水渗湿伤阴之弊,柴胡疏肝以助除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有清热利湿之功,用于热胜于湿者较宜。萆薢渗湿汤合二妙散以萆薢、薏苡仁、茯苓、泽泻、滑石、通草利水渗湿,丹皮清热凉血,黄柏清热燥湿,苍术健脾燥湿,诸药合用渗湿之功较龙胆泻肝汤为著,用于湿重于热者较宜。临床湿疹发于上部者加桑叶、野菊花、蝉衣,发于中部者重用龙胆草、黄芩,发于下部者重用车前子、泽泻,伴有青筋暴露者加泽兰、赤芍、川牛膝,瘙痒甚者加白鲜皮、地肤子、徐长卿,焮红热盛者重用鲜生地、赤芍、丹皮,便秘者加生大黄,便溏者重用焦山药、焦扁豆。
 
(11)温病:在湿温、暑温、伏暑、湿疫等外感湿热病中可见湿热的三焦分证。
①上焦湿热证:恶寒无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盛,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脘痞闷,口粘不渴,苔白腻,脉濡缓。治法:宣化湿热。
方药:藿朴夏苓汤(《医原》)加减。
藿香、半夏、赤茯苓、杏仁、生薏苡仁、白蔻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
方用淡豆豉、杏仁宣肺疏表,肺气宣化则湿随气化。藿香、厚朴、半夏、蔻仁芳香化浊,燥湿理气,使里湿除而气机得畅。猪苓、赤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为湿邪寻求出路。本方集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于一方,使表里之湿内外分解。若热象明显者可加竹叶、滑石泻湿中之热。
②中焦湿热证:发热汗出不解,午后热盛,口渴不欲饮,肢体困重,胸脘痞闷呕恶,便溏不爽,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苦辛开降分解湿热。
方药:王氏连朴饮(《霍乱论》)加减。
厚朴、黄连、菖蒲、半夏、豆豉、栀子、芦根。
方用黄连、栀子苦泻里热,厚朴、半夏开泄脾湿,苦辛并进共奏分解湿热之效,同时用豆豉宣透蕴热,菖蒲芳香化浊,芦根清热生津以治口渴。临床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络,神志昏蒙者当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方用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加减。方用山栀子、连翘、丹皮、竹叶等清泻湿中之蕴热,以菖蒲、郁金、竹沥、玉枢丹等化湿豁痰开蒙苏神,并以木通、灯芯导湿热下行,诸药合用可使热清湿化,痰豁窍开神苏,临床也可根据痰热、湿浊偏盛而酌情分别应用至宝丹,或苏合香丸。
③下焦湿热证:小便癃闭,渴不多饮,或大便不通,小腹硬满,头胀昏沉,神识昏迷,苔灰白、黄腻,脉濡数。
治法:湿热偏在膀胱者淡渗分清,偏在大肠者导浊行滞。
方药:淡渗分清用茯苓皮汤加减,导浊行滞宣清导浊汤加减。
茯苓皮汤(《温病条辨》):茯苓皮、薏苡仁、猪苓、大腹皮、通草、竹叶。
宣清导浊汤(《温病条辨》):猪苓、茯苓、寒水石、蚕沙、皂角子。
茯苓皮汤以茯苓皮、薏苡仁、猪苓、通草、淡竹叶淡渗利湿,大腹皮理气化湿,以使小便通行,湿浊下泄。宣清导浊汤用蚕沙化肠道湿浊,皂角子宣通肠道气机,以猪苓、茯苓、寒水石利湿清热,一以逐有形之湿,一以化无形之气,迨浊化气畅则大便自通。

湿热证讨论: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二者互相裹结,胶结难解,临床治疗过用温燥有助热邪,过用苦寒有碍祛湿,因此临床对药物的选择,用量的多少非常重要,因该根据湿与热的孰轻孰重恰当选择药味和用量。若素体阳热亢盛,或过用温燥之品以致湿渐退热渐盛化为燥热者,治当清热润燥兼化其湿。若素体阳弱阴盛,或过用苦寒克伐阳气,化为寒湿之证者,又当以寒湿论治,温阳健脾化湿。
湿热之邪,特别是热重于湿者,胶着不解,久必耗损机体阴精,故在疾病的后期有阴伤见证者当滋阴清热利湿。
 
4.痰湿证
痰湿证,湿痰证,是指湿浊内停日久而产生的痰证。多因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所致。常见于咳嗽、喘、呕吐、昏迷等疾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色白质稀,或吐涎沫,胸部痞闷或痰鸣喘促,或呕恶纳呆,四肢困重,面色萎黄或虚浮,舌淡胖,苔滑腻,脉滑或缓。
病因病机:外感湿邪或过食生冷,克伐脾阳,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日久不解,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气机不畅则胸部痞闷,痰湿阻于气道则咳嗽痰多色白质稀,或痰鸣喘促。痰湿中阻胃气不降,则呕恶纳呆。痰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故见肢体困重。痰湿阻滞,气血运行不畅,面色萎黄或虚浮。舌淡胖,苔滑腻,脉滑或缓均为痰湿内阻之症。
治法、方药:痰湿证虽可见于咳嗽、喘、呕吐、昏迷等多种疾病中,但其基本病机均为痰湿阻滞,治疗可异病同治,祛其痰湿即可,当然不同病症要经过加减配伍才能使方药更切合于病情的需要。
治法:燥湿化痰。
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橘红、半夏、茯苓、甘草、生姜、乌梅。
方用半夏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橘红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痰,既可制半夏之毒,且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有散有收,相反相成,使痰祛而不伤正。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可用于治疗各种痰湿之症。
加减:咳嗽见痰湿证者,以咳嗽痰多、痰易咯出,色白质稀为特征。喘证见痰湿证以呼吸急促、痰鸣胸闷,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特征,兼有呕吐、纳呆、口粘不渴,苔白厚腻,脉滑,治疗当燥湿化痰、止咳平喘,方选上方加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减。呕吐见痰湿证以反复呕吐痰涎为特征,治宜和胃降逆燥湿化痰,方选上方加枳实、竹茹,或改用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神识昏迷见于痰湿证者见喉中痰鸣漉漉有声,呕吐痰涎,神志模糊,语言不清,昏迷不醒,为痰湿上蒙清窍所致,治宜燥湿化痰、开窍醒神,方选上方加胆南星、石菖蒲送服苏合香丸。
痰湿证讨论:痰湿证在病机演变过程中易出现脾虚湿困证与胃气上逆证。脾气虚弱,水湿停滞,易生痰湿,而痰湿中阻则进一步损伤脾气,因此痰湿证易兼夹脾虚湿困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胸脘胀满、纳呆、呕吐、溺少便溏、头重如裹、肢体沉重、呕吐痰涎等。治疗当益气健脾化湿,可用香砂六君子汤之类加减。痰湿阻滞中焦,兼夹胃气上逆,其表现有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治疗当健脾祛湿、和胃降逆,可用小半夏汤和苓桂术甘汤加减。
 
5.湿遏卫阳证
湿遏卫阳证是湿温病邪初袭机体,遏郁卫分所致的证候。湿属阴邪,其病有六,一为伤湿,有表里之分,在表由于居湿涉水、雨露沾衣,从外而受。在里由于喜饮茶水,过食瓜果,从内而生。二为中湿,猝然昏倒与中风相似。三为冒湿,因冒早晨雨露,或冒云瘴山岚之气。四为湿热,夏末秋初感受为多,他时为少。五为寒湿,先伤于湿,后伤生冷。六为湿温,湿酿成温,湿末为热,最难速愈。六者早期均可出现湿遏卫阳的证候。
主要临床表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身热不扬,午后热盛,胸脘痞闷、不饥,口亦不渴,面色淡黄,苔白腻,脉濡缓。
病因病机:湿邪郁遏于卫,清阳被湿所蒙则头痛如裹(湿遏头痛多以胀重为主,不若风寒束表或邪热上蒸的疼痛为剧)。湿郁于表,卫失所宣,且热为湿所遏,故恶寒而身热不扬,病人虽感热盛但扪其皮肤反而不甚热。午后属阴,湿为阴邪旺于阴分,所以午后身热较甚。湿性重着,客于肌表,所以身重疼痛并觉体倦乏力。湿阻气机则胸脘痞闷,面色淡黄而苔多白腻,口不作渴,即偶有口渴的亦多渴不喜饮。湿遏于卫,气为湿困,所以脉来濡缓。
治法:芳香宣透,化湿解表。
方药:藿朴夏苓汤(《医原》)加减。(方药、方意见湿热证篇)。
临床若属寒湿郁遏卫阳,寒偏重于湿者可加香薷、羌活解表散寒祛湿。湿渐化热者加竹叶、滑石泄湿中之热,或加茵陈解表清热利湿。
湿遏卫阳证的讨论:本证多为冒雨淋湿或感受湿热之气所致,好发于长夏初秋之际,此时雨水较多,气候闷热,湿蒸热郁,体弱之人每易感受湿热之邪而患本证。临床上若见湿热为患常须忌食油腻、厚味之品,恐助内湿,应以清淡食品为宜。由于湿性粘滞难除,故虽为湿温表邪亦绝非可望一表而除或一清而退,因此有“湿温忌汗”之说。大发其汗常致津耗而湿不除,故湿温之表症需通过芳香宣透,腠理疏达,使气机流通,才可微微汗出而解,庶无湿热稽留之弊。
湿遏卫阳证是湿温初起的表现,然外湿为患易引动内湿,常会导致“湿郁表里证”。因湿为阴邪其性粘滞,常易入里而阻遏气机,出现太阴湿土的病变,表现为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身重、胸闷等症。治当理气健脾祛湿。湿热互结又可见湿重于热、热重于湿的不同表现,且因湿热所犯部位不同,表现为各种湿热病变,临床必须详辨。
 
6.湿遏热伏证
湿遏热伏证是指湿邪阻遏气机,郁热不能宣散透发,以发热不甚,午后较显,胸脘痞闷,苔白,舌绛等为主症的证候,常见于湿温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头痛,身重,发热不甚,肢体困倦,胸脘痞闷,懊恼,口不渴,纳食呆滞,小溲黄赤,舌苔白而质绛,脉濡数。
病因病机:内有蕴热,复感外湿,湿困热外,湿热合邪,热处湿中,湿邪郁遏,清阳被阻则见头痛、身重。外湿引动内湿,脾气失于运化,则见肢体重着困倦,蕴热扰心则心中懊恼。湿为阴邪与饮同类,故口不渴。湿阻气机,中焦升降失司则见腹胀纳呆。热被湿遏则发热不甚、舌苔白而底绛、脉濡数等。
治法:辛开苦降化湿透热。
方药:王氏连朴饮(《霍乱论》)加减。(方药、方意见湿热证篇)。
蕴热扰心,心中懊憹者加麦冬、栀子清热定心。
湿遏热伏证的讨论:本证好发于长夏初秋,此时溽暑蒸腾,人在气交之中,湿邪困聚,气机失宣,热伏于里,即成此候。其辨证要点在于发热不甚,舌苔白质绛,苔白为有湿邪,质绛为内有热邪,此亦为与其他湿热证候相鉴别的关键。
本人临床常用自拟湿温病方治疗此证,摘如下,以供参考。
湿温病方:柴胡、茵陈、藿香、菖蒲、甘草(栀子)、陈皮、半夏。
方中柴胡体质轻清,气味具薄,香气馥郁,性主升散,能解郁热,散邪气,透肌表。茵陈清热利湿,专清湿中之热。藿香、菖蒲芳香化浊、醒脾开窍,甘草调和诸药。临床伴呕恶纳呆者加用陈皮、半夏,若心中懊恼者加栀子。
 
7.暑湿证
暑湿证是指夏季感受暑邪复感湿邪,或素有内湿感受暑邪,暑、湿合邪犯于机体而出现一系列症状的概称。由于在夏季气候炎热,故暑多兼湿热,但由于贪凉或过食生冷又有兼寒湿者。
(1)暑兼湿热:
主要临床表现:身热、面赤、耳聋,胸闷脘痞,下稀水,小便短赤,咳痰带血,不甚渴饮,舌红赤,苔黄滑,脉濡数。
病因病机:暑湿内蕴,蒸迫于上则见身热、面赤、耳聋。肺主一身之气,暑湿侵肺,肺气不宣则胸闷、咯痰带血。舌质红而苔犹黄滑为邪在气分。暑湿郁蒸中焦则脘腹痞闷而不甚渴饮。暑湿迫于肠道,肠道失于分清泌浊则见小便短赤、大便下利稀水。湿热熏蒸,蒸腾于上,故舌红苔黄滑。脉濡数为湿热之症。
治法:清热利湿解暑。
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
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金汁、通草。
方用杏仁开宣上焦肺气,气化则暑湿易化。石膏、竹茹清泻中焦郁热,滑石、寒水石、通草清利下焦湿热,另用银花、金汁涤暑解毒。全方重在清暑泻热兼以利湿,诸药合用暑清湿祛,诸症可愈。临床暑湿郁滞若以中焦脾胃为主者,可选用白虎加术汤(《类证活人书》)加减。湿邪较甚者可酌加藿香、佩兰、滑石、大豆卷、通草等芳化渗利之品。暑湿证轻者可改用六一散(《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2)暑兼寒湿:
主要临床表现: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身形拘急,脘闷心烦,腹痛泻利,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因病机:寒郁肌表则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身形拘急。湿邪内阻则苔腻脘闷。暑热内郁则心烦不安,寒湿下注,气机不利则腹痛泻利。寒湿内蕴故舌苔白腻、脉濡缓。本证见于夏令,头痛身热,恶寒无汗与寒淫证候的“寒邪在表”颇为相似,其所不同关键在于脘闷心烦。
治法:解表散寒,化湿清暑。
方药: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加减。
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
方用香薷辛温芳香发汗解表、祛暑化湿以除寒热,配以鲜扁豆花、银花、连翘辛凉芳香,清透上焦气分之暑热,佐以辛温之厚朴合香薷以化湿除满而解胸闷去腻苔。诸药合用,使邪从外走,暑湿可愈。临床若表邪不甚,暑湿内阻,出现凛凛恶寒、身热烦躁、口渴、便溏等症,治宜清暑解表、化湿和中,方选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加减。寒湿内盛,腹痛利下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合剂局方》)加减。
暑湿证 讨论:暑湿多发于夏季,天暑地湿,发即入胃,若素有积滞或新伤饮食之人,暑湿则与积滞相合,而成暑湿夹滞证。症见:壮热、烦渴、汗出,腹满苔厚便结,脉洪滑而数。治宜清暑湿、导积滞,可用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合调胃承气汤(《伤寒论》)加减治疗。又暑热之邪易伤津耗气,故不宜过用利湿之品,病至后期当益气养阴。
低湿之地,隘谷之中,盛夏每有秽气郁蒸,若人受此秽浊之气则郁蒸于内,困遏气机。轻则头痛而胀、胸脘痞闷、烦躁呕恶、肤热有汗,甚则神昏耳聋,又名暑秽。及暑秽之邪蒙闭清窍、困阻清阳,郁遏气机所致,治宜芳化暑秽,方选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藿香叶、佩兰叶、陈皮、半夏、大腹皮、厚朴、荷叶)。
 
刚刚准备进门,海绵吸水很好,谢谢李老师提供水源!
 
(8)痹症:湿热流注关节而成痹症,症见关节红肿灼热,疼痛拒按,得冷则疏,多半有发热、汗出、恶风、口渴、

荷叶祛湿。主治暑热烦渴,头痛眩晕,水肿,食少腹胀,泻痢,白带,脱肛,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产后恶露不净,损伤瘀血。
 
嘻嘻,这是一字一字地打上去的,不是复制粘贴的,所以可能要慢点儿。

再加上过年贪玩儿。

原来是手工输入的啊,李老师辛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