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湿与湿证的辨证治疗

老师,就是得了低血压、高血脂才郁闷哟
 
第三节 清热祛湿法
清热祛湿法是运用具有清热祛湿作用的药物组成方剂,用于治疗湿热病的一种祛

老师认为最好少喝水,这意见如何
 
老师认为最好少喝水,这意见如何

嘻嘻,身体需要的时候少了不行,身体不需要的时候多了不行。

咱以为体内的湿不是水产生的。
 
嘻嘻,身体需要的时候少了不行,身体不需要的时候多了不行。

咱以为体内的湿不是水产生的。{:soso_e11

支持老师,一定程度合理性。
但我觉得如果没有水,肯定没有湿。所以推荐泽泻白术常泡茶喝。减肥茶的有。现在很流行
 
一、常用清热祛湿药
1、黄芩: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胜热,可用于多种湿热病症。如湿温困阻之湿温病、肝胆湿热之黄疸、胃肠湿热之泻利、湿滞膀胱之热淋等。
2、黄连:大苦大寒而质燥,清热燥湿之力甚强,且厚肠胃,可用于肠胃湿热或热毒下痢及泄泻等证。
3、黄柏:苦寒质燥,性主沉降,其清热燥湿作用尤长于治下焦湿热证,可用于湿热泻利、黄疸、带下、热淋,足膝肿痛等证。另外黄柏有泻火解毒之功,可用于疮疡肿毒、烧伤、湿疹等证。
4、大黄:苦寒泻热,通便逐瘀,亦能利小便,清导湿热,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及淋证,可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出。
5、龙胆草:苦寒质燥,能清热泻火燥湿,尤善于治肝胆湿热下注所致的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等证。
6、苦参:苦寒,功善清热燥湿,可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黄疸、泻利、带下、阴痒、小便涩痛等证。另外本品能祛风杀虫,且善止痒,可用于皮肤瘙痒及脓疱疮、疥癣、麻风等证。
7、茵陈:苦泄下降,功专清热利湿退黄,善渗泄而利小便,为治黄疸要药,不但可以用于湿热之阳黄,通过适当的配伍亦可用于寒湿之阴黄。本品清热利湿亦可用于湿疮、疥癣、风疹等皮肤病。本品用于治疗湿温初起亦有很好的疗效。
8、栀子:苦寒清热利湿,善清三焦之热而利小便,可使湿热由下从小便排出,是治疗湿热黄疸及热淋小便短赤的常用药。
9、连翘:味苦而微寒,兼有清热利尿之功,可用于热淋、小便不利证。
 
二、常用清热祛湿方
1、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蒿、栀子、大黄。
方解、主治: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的第一方。湿热黄疸,病由湿邪与瘀热蕴结于里所致,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蒿为君,以其最善清热利湿退黄。以栀子为臣,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引湿热自小便而出,以大黄为佐,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三药合用使湿热瘀滞下泄,黄疸自退。
2、霍朴夏苓汤(《医原》)
组成:藿香、半夏、赤苓、杏仁、生薏仁、白蔻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
方解、主治:本方有解表化湿之功,主要用于治疗湿温初起,症见: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腹脘痞,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等。湿温初起,邪在肌表,治疗当清热利湿兼解表,方以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薏苡仁甘淡性寒,渗利湿热而健脾,加入猪苓、泽泻、赤苓,淡渗利湿,增强清热利湿之功,以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痞,诸药合用,三仁相伍,宣上畅中渗下,复加藿香、豆豉以加强其解表之力,治其在表之邪,使气畅湿行,热清脾健,三焦通畅,诸症自除。
3、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
方解、主治:本方可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用于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上扰下注所致的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证。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黄芩、栀子苦寒,具有清热泻火燥湿之功,助龙胆草泻肝胆实火,滑利肝胆湿热。木通、车前子、泽泻利水祛湿,使肝胆湿热从小便而出,然肝为藏血之脏,肝经实火必伤耗阴血,故用生地、当归养血养阴以柔肝,使邪祛而不伤正。肝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火邪内郁则肝气不舒,故又用柴胡舒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经,甘草调和诸药以免苦寒伤胃,并可缓肝之急,以制其横逆之性。诸药合用,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循经所发诸症乃可相应而愈。
4、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炙甘草、木通、大黄。
方解、主治:本方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可用于湿热下注膀胱所致的诸症。湿热下注当清热利湿,方中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均为清热除湿、利水通淋之品,即可祛湿热以除病因,又可改善淋涩之证。栀子清泻三焦湿热,亦可助通、前等以利水。大黄荡涤秽浊、破结滞,泻火解毒直挫病邪,甘草调和诸药并可缓急止痛,诸药合用热退火清、尿利淋通,诸病自除。
5、二妙散(《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苍术。
方解、主治:本方清热燥湿,用于治疗下部湿热证。如湿热走注、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方中黄柏苦寒燥湿清热,直达下焦,苍术苦温燥湿健脾,用除生湿之源,二药相伍合成清热燥湿之效,使热祛湿除诸症愈。
 
第四节 利水渗湿法
利水渗湿法是通过通利小便而祛除停留在体内的水湿、寒饮、痰浊的方法。该法所用方剂由渗除水湿的药物组成,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使用该法可使体内积聚或泛滥的水湿从小便排出,达到湿去病愈的目的。临床适用于水湿停聚体内而致的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湿邪或湿热合邪所致的淋浊、关节疼痛、黄疸、湿温、腹泻、痰饮等症。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凡因湿邪引起的病证,一般都可应用利水渗湿法治疗。但利水渗湿如使用不当,易耗伤津液,因此临床应注意:①应根据不同的病证分别选用不同性质的利水渗湿药,如治疗小便不利可选用滑石、车前子一类药,治疗黄疸要选用茵陈一类利湿退黄药,治疗淋浊、尿道涩痛等病症要选用萹蓄、瞿麦一类利水通淋药。②利水渗湿为治标之法,因根据不同病症适当配合其他治本之法,如脾虚运化失司而致水湿内停者,配用健脾助运法,水湿之邪重浊粘滞而有形,每每阻滞气机,致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失健,气化失司,又当配合理气行气之法。若因阳虚而致水湿痰饮内停者,还须配用温阳之品等。③利水渗湿法易伤津液,不宜久用,中病即止,阴亏津伤者应慎用,必要时要与养阴添精药并用。
 
一、常用利水渗湿药
1、茯苓:药性和平,利水而不伤气,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凡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内停之证,无论属寒属热、属虚属实,解渴应用。脾虚则生湿,脾健则湿不滋生,茯苓并能健脾,实有标本兼顾之效。
2、猪苓:甘淡渗湿、利水作用较茯苓为强,凡水湿停滞之小便不利、水肿、淋病皆可应用,还可用于治疗湿性泄泻,取其利小便以实大便。
3、泽泻:甘淡,利水渗湿作用与茯苓、猪苓相似,常同用以治疗水湿停聚、小便不利而致的水肿胀满及湿胜的泄泻、湿热淋病、停饮眩晕等。
4、薏苡仁:甘淡微寒,有利湿健脾、利湿除痹之功能,脾虚湿胜所致的水肿、脚气等证,用之有标本兼顾之效。湿滞肌肉筋骨的痹痛,及湿热不攘、大筋软短之拘挛等证亦可用之。因本品性微寒,故可用于湿热淋病,以及湿温初起湿重于热胸闷不饥者。
5、车前子:甘寒,利水渗湿并能清下焦湿热,用于治疗下焦湿热的水肿,及湿热淋病、湿胜之泄泻等。
6、滑石:甘淡性寒,善清膀胱热结,通利水道,为治疗湿热淋病的常用药。本品又能清解暑湿,用于暑湿证,外用能清热收涩,用于治疗皮肤湿疹、湿疮、痱子等。
7、木通:苦寒,利水通淋,适用于膀胱湿热,小便淋漓涩痛之症。
8、通草:甘淡微寒,利水渗湿,通利经脉,治疗小便不利、淋病、湿温病及湿阻之痹痛等。
9、地肤子:甘苦寒,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主要用于湿热淋病,以及湿疮、风疹、疥癣、阴痒等多种皮肤病。
10、麻黄:辛苦微温,能通调水道,下疏膀胱而利水,以清散水肿,用于水肿而兼有表症者。
 
二、常用利水渗湿方
1、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
方解、主治:本方有温阳化气利湿渗湿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功能减弱所致的水肿、泄泻、痰饮、眩晕等。脾虚湿盛,水湿内停,当利水渗湿、温阳化气行水,方用猪苓、茯苓、泽泻通调水道,泻湿利水,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通阳气,增强膀胱的气化功能,使小便通利,并促进渗湿利水药物充分发挥作用,诸药合用,使气分水行,脾健湿运,蓄水停饮自除。
2.猪苓汤(《伤寒论》)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方解、主治:本方有利水清热、滋阴止血的作用,用于治疗水热互结、阴津受伤的小便淋漓涩痛,口渴、心烦、下利或尿血等症。水热互结阴伤,当利水清热兼滋其已伤之阴,本方以二苓、泽泻渗利水湿,滑石清热通淋,阿胶甘咸滋阴清热、止血,除阴亏之虚烦。五药合用,渗利清热与养阴并进,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使水湿祛,邪热清,阴津复,诸症自解。
3.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
方解、主治:本方有理气健脾、利水渗湿、消肿之功,用于治疗脾虚湿胜的皮水证,及其他脾虚湿胜证。脾虚湿胜当理气健脾、利水渗湿,方中以茯苓皮利水渗湿兼以补脾助运化,生姜皮辛散水饮,桑白皮肃降肺气以通调水道,大腹皮行水气、消胀满,陈橘皮和胃气、化湿浊,诸药合用,共凑理气健脾、利水渗湿、消肿之功。
 
第五节 健脾渗湿法
健脾渗湿法是通过健脾的作用,得到治疗湿邪的一种常用治湿法,其组方所用药物大都有健脾助运化的作用,适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所致的多种病症。
脾虚是导致湿邪为病的主要原因。脾虚失健,湿阻气机,运化功能减弱,易导致外湿的侵袭。外邪侵袭困阻脾阳,常加重脾虚,脾虚湿不得化,又易导致内湿的产生。内外合邪困阻中焦,脾失健运,三焦失畅,水湿不行,可见脘腹胀满、呕吐、纳呆、泄泻、水肿等多种病症。湿病既为脾虚所致,那么治疗湿病补气健脾当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临床脾健,运化水湿的功能正常,水湿得化,湿病可愈,但临床具体应用时,由于湿邪胶结难除,单纯的健脾对于治疗湿邪显得有些不足,常须与他法同施。如:芳香化湿法所用药物大多有醒脾之功,既可芳香化湿,又可助健脾除湿,两法合用,化湿有助于健脾,脾健有益于化湿。利水渗湿法除湿治标,可减轻湿困脾土的程度,有助于健脾,两法合用有标本同治之效。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气机阻滞,三焦不畅,水道不通,则湿邪不易祛除,配合疏肝理气之法,使气机通调,三焦通畅,则湿邪易除。
 
一、常用健脾燥湿药
1、党参:甘平,补气健脾,用于脾虚、寒湿困阻者佳。
2、黄芪:甘微温,补气健脾利水,可用于气虚无力运化、水湿停滞的浮肿、溺少等症。
3.白术:苦、甘温,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之功,脾虚兼水湿停滞所致诸症用之均宜。
4、山药:甘平,益气健脾、养阴补肾,益气健脾燥湿而不伤脾阴,可用于脾虚湿盛的便溏、泄泻、妇女带下等症。
5、白扁豆:味甘微温入脾胃经,有健脾化湿和中之功,其药力平和,补脾而不滞腻,化湿而不温燥,可用于暑湿及脾虚湿盛诸症。
6、陈皮:气香性温,能行能降,具有燥湿理脾、温通中阳、调中扶膈之功,用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胸闷腹胀、纳呆倦怠、大便溏泄、舌苔厚腻等症。
7、草果、草豆蔻:两者均为辛温之品,归脾胃二经,有温中燥湿之功,用于脾胃寒湿诸症。
 
二、常用健脾燥湿方
1、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白扁豆、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缩砂仁。
方解、主治:本方有益气健脾、渗湿和胃之功,用于治疗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诸症。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困阻中焦,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变生诸症。治疗当益气健脾、渗湿助运,方用人参、山药、莲子肉益气健脾,辅以白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渗湿健脾,佐以甘草益气和中,砂仁和胃醒脾、理气宽中,更以桔梗为使用以载药上行、宣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诸药合用益气健脾、行滞除湿,两和脾胃,则诸症自除。
2、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厚朴、陈皮、甘草、茯苓、草豆蔻、木香、干姜。
方解、主治:本方有温中行气、燥湿除满之功,用于治疗脾胃寒湿证。
寒湿阻滞脾胃,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气机郁阻,可见脘腹胀满或疼痛,四肢倦怠,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等症,治疗当温化寒湿、行气除满,方中厚朴辛温苦燥,入脾胃,能温中散寒、燥湿除满、行气止痛,草豆蔻、干姜、木香、陈皮温中散寒、行气宽中,茯苓健脾渗湿,生姜、甘草调中和胃协和诸药,诸药合用,共成温中行气、燥湿除满之功。
 
第六节 温阳祛湿法
温阳祛湿法是通过温补脾、肾之阳,祛除湿邪的一种方法。其组法选用之药大多有温阳化气行水的作用,适用于阳虚不化、寒湿内阻,或湿从寒化诸症。
湿为阴邪,易遏气机损伤阳气。素体脾肾阳虚,水不化气,复感寒湿之邪,更损其阳。阳虚寒凝,水不化气溢于肌肤,则见四肢沉重疼痛,甚或水肿。水湿下注则腹泻便溏,痹阻关节则骨节疼痛、形寒肢冷。又湿为阴邪,性寒,易从寒化,因此治疗湿邪为病阳虚寒化证,温阳是必不可少的治法之一。
温阳祛湿为治本之法,临床单纯的温阳不能利水除湿,常需与利水渗湿法同施。
 
一、常用温阳祛湿药
1、桂枝:辛温,既能发汗解表、温通经络,又能助阳化气行水,可使人肌表经络感受风寒湿邪得以从表而解,又可用于阳虚水湿不化的水肿、小便不利及痰饮眩悸等证。
2、附子:辛热,温脾肾之阳,用于脾肾阳虚水气不化的水肿,又能温经散寒、除湿止疼,善于治疗寒湿侵于经络周身骨节疼痛之痹症。
3、干姜:辛热,温脾燥湿,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证及寒湿下侵之肾着病。
4、吴茱萸:味辛苦,性热而燥,能散寒行气、燥湿止痛,适用于寒凝、湿滞所致的脘腹疼痛、寒湿脚气疼痛,以及寒湿泄泻等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