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湿与湿证的辨证治疗

四、湿为阴邪,阻碍气机,易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留滞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常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或出现脘痛、里急后重等。湿邪易伤脾阳,使脾失健运,而出现腹泻、溺少、水肿等。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湿胜则濡泻,甚则水闭胕肿”。
五、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是说湿邪侵袭肌表,清阳不升,故头昏沉重如束布帛。湿邪留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称为“湿痹”或“着痹”。故《素问.痹论》曰:“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而言。湿邪致病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泄、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脂水等,都是湿性秽浊的体现。
六、湿性粘滞
“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所谓粘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即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如: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以及分泌物粘浊和舌苔粘腻等。一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粘滞,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如湿痹、湿疹等。
 
七、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水性就下,湿类于水,其质重浊,故湿邪有下趋之势,易于伤及人体下部,其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它如带下、小便浑浊、泄泻、下痢等,亦多由湿邪下注所致。但是湿邪浸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非独侵袭人体下部,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只是说明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为其特性之一而已。
八、湿邪可随寒化或热化
湿邪侵入人体,常视人体脏腑功能的不同,素质的差异,以及治疗之当否而转化。如脾阳素虚者易从寒化,胃热素盛者易从热化;过用寒凉者易于寒化,妄加温燥者易于热化。湿从寒化多易损伤脾阳,湿从热化多易损伤胃阴,这是湿邪寒化或热化后的发展趋势。湿为长夏主气,湿热熏蒸侵犯机体,初多表现为湿热病症,但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盛则阳微,湿从寒化,乃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
九、湿病多舌苔滑腻、脉濡
舌和内脏通过经络、经筋的循行联系起来,脏腑的病变可以在舌上反映出来,舌苔禀胃气而生,湿邪阻滞,舌苔多表现为滑腻,湿邪阻压脉道则常见濡脉。
 
第四章 湿证的常用诊法
作为一名医者,行医的目的就是治疗疾病,而要想治疗疾病,就必须首先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诊断。而要想诊断准确无误,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诊断方法,然后再对疾病进行诊断。望闻问切作为中医诊断疾病的常用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湿证的诊断。
一、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或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的状态。湿证的望诊主要包括望面部面色,望皮毛,望排泄物,和望舌质舌苔等。
1、面色:我国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黄色乃脾虚湿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气血不充之象。面黄虚浮,称为“黄胖”,多是脾气虚弱,湿邪内阻所致。黄而肥盛,多胃中有痰湿。面黄发热,身重体痛,为湿邪在表。面黄润而微者多为湿热,黄而昏滞者多寒湿。面目爪甲一身具黄,称为“黄疸”,面黄鲜明如橘子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之故,面晦黄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瘀阻,胆液外溢之故。
眼眶灰黑者往往是肾虚,或为水饮,或为寒湿下注之带下病。
 
2、皮毛
①、水疱:皮肤表面隆起,小如针尖,大如棋子,内容为清亮或浑浊液体,疱壁可薄可厚,或单发散在,或集簇成堆,红色小水疱多属湿热,大水疱多属湿毒或毒盛。深在性小水疱多属脾虚蕴湿或受寒湿所致。寒湿阻滞肌肤的水疱,色多白,周边红紫,或发生于暗红色、青紫色肿块上,破后渗液清稀,亦可形成糜烂、溃疡,久不愈合。风湿郁肤的水疱,状如粟米,清亮隆起,多有瘙痒,好发于出汗多的部位。水湿外发之水疱,多大如棋子,或如鸡卵,疱液初清后混,甚或有血色,壁薄松弛易破,破后疮面浅淡。湿热蕴结水疱,多因脾湿心火偏盛,湿热搏结而发,水疱常充盈饱满,紧张光亮,起于红斑上,或周围起红晕,破后结痂快。
②、脓疱:脓疱表浅,小如粟粒,反复发作,脓液浅黄,干后结成浆痂,多因肺热脾湿,二气交感,蕴结肌肤而成。
③、结节:结节初起散在稀疏,颗粒小,呈浅褐色,质地硬,不破溃,剧烈痒痛,多发于下肢,乃脾虚气弱,聚湿生痰,痰湿流注,聚于肌肤而发。结节初起不红不肿,以后渐大而色红,多发于四肢,呈带状分布,日久破溃,流稀薄黄色脓液,结节之间有条索装硬结,为寒湿阻络所致。
④、鳞屑:皮肤发生局部或广泛之干燥粗糙,形似鱼鳞蟾皮而起皮屑,触之棘手,油性鳞屑多属湿热。有热毒蕴结者,皮疹迅速融合,泛发全身,弥漫性潮红,大量细小糠状脱屑,或成大片落叶性脱屑,自觉灼热痒痛,多因素蕴湿热,感受毒邪,致毒热炽盛而发。又有寒湿痹阻者,皮损呈大片旺红斑,或为点滴状,表面鳞屑不多,或成较厚的痂性鳞屑,常伴有关节肿痛变形,寒冷加重,多因寒湿邪侵,痹阻经络,气血凝滞而发。
⑤、糜烂:皮肤破溃,疮面鲜红湿润,渗出淡黄色清亮之脂水,多属湿热所致。若脂水流溢它处则生疱疹,糜烂上结有褐黄色脓痂,则系湿毒侵淫所致。若疮面色淡或微红,潮湿浸淫成片,渗液清稀,呈慢性过程,多属脾虚湿胜,或感受寒湿之邪。若疮面色淡或暗红,渗液少而持久不平,痂皮反复出现,皮肤干燥脱屑,是阴伤湿恋的表现。
⑥、溃疡:疮面肉芽水肿,多为湿盛。
⑦、白pei(此字打不出):湿热郁蒸,汗出不彻所致。
⑧、痱子:暑湿熏蒸肌肤,闭塞毛窍,汗泄不畅,湿热郁于肌肤而发。
⑨、缠腰火丹: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疱壁松弛,或有湿烂,疼痛略轻,属肺脾二经湿热所致。水疱稀少而不丰满,或无皮疹,伴有久不消失的刺痛,此乃气虚不能行水,血瘀湿聚所致。
⑩、天疱疮:多因心火脾湿蕴蒸,兼感风热暑湿之邪,诸邪侵肺,不得泄越,发于肌肤而成。
⑾、湿疹:素有湿热蕴伏,复感风邪,风、湿、热邪博于肌肤而发,湿胜者水疱累累,糜烂渗液,浸淫成片。
⑿皮肤皲裂:脾虚湿恋者,多发于手心、足跖、手背、耳后、乳下、阴囊、鼠蹊部等。初起红斑、丘疹、水疱、瘙痒,日久皮暗肥厚,干燥脱屑,皲裂处痛痒相兼。湿毒侵淫者,多发于单侧,其后可见双侧手掌、手背、足跖、趾缝、足跟、足侧等处,瘙痒脱屑,逐渐融合成片,皮厚裂口,常伴有油灰指甲。
⒀、眼睑:眼睑皮红如涂朱砂,但睑边赤烂,渗有黏液,或有水疱,脓疱,甚则波及腮、颞、颊等部位,皆因风与湿热相搏而发,不过有血虚受风者,有脾虚夹湿者,有湿热偏盛者,有郁火上冲者。
 
2、皮毛
①、水疱:皮肤表面隆起,小如针尖,大如棋子,内容为清亮或浑浊液体,疱壁可薄

耆婆万病丸。组成
牛黄1分,麝香1分,犀角(1方云1铢)1分,朱砂、雄黄、黄连、禹余粮、大戟、芫花、芫青6枚,人参、石蜥蜴1寸,茯苓1分,干姜1分,桂心1分,当归1分,芎藭1分,芍药1分,甘遂1分,黄芩1分,桑白皮1分,蜀椒1分,细辛1分,桔梗1分,巴豆1分,前胡1分,紫菀1分,蒲黄1分,葶苈1分,防风1分,蜈蚣3节。

七种癖块,五种癫病,十种疰忤,七种飞尸,十二种蛊毒,五种黄病,十二时疟疾,十种水病,八种大风,十二种(疒帬)痹;并风入头,眼暗漠漠;及上气咳嗽,喉中如水鸡声,不得眠卧;饮食不作肌肤,五脏滞气,积聚不消,壅闭不通,心腹胀满及连胸背,鼓气坚结,流入四肢,或复心膈气满,时定时发,十年二十年不愈;五种下痢,疳虫、寸白诸虫;上下冷热,久积痰饮,令人多睡,消瘦无力,荫入骨髓,便成患滞,身体气肿,饮食呕逆,腰脚酸疼,四肢沉重,不能久行立;妇人因产,冷入子脏,脏中不净,或闭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滞,出流不尽,时时疼痛为患,或因此断产;并小儿赤白下痢;及狐臭、耳聋鼻塞等病。
 
3、舌
(1)、舌质:舌质纹理细腻,其色娇嫩,其形多浮胖,称为娇嫩舌,由于气血亏虚不充形成,或阳虚生寒,水湿不化所致。舌体胖大,多因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所致。淡白舌有裂纹满布者,或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见裂纹者,多为脾虚湿侵。舌有齿痕主脾虚或湿盛,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常属寒湿壅盛,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舌伸出口外,内收困难,形松而润,如絮浸水中,是气虚有湿。
(2)、舌苔:
白苔:苔白粘腻是痰湿征兆,或中焦湿热之脾瘅。舌前半部白滑是寒湿在表,后半部白滑多是下焦寒湿。苔白而滑润,在外感为风寒湿邪,在内伤多为水气上溢,非湿即痰。苔白润略厚,或为风寒邪盛,或为邪入半里,病在少阳,或在杂病属中焦寒湿。苔白厚腻,是中阳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淤积,上溢于舌。苔白厚腻而滑,如涂豆浆,或如面粉发水形,亦属脾阳不振,水湿停留,或里寒湿滞,痰饮停聚。白厚腻干是胃燥气伤,湿滞不化,或脾胃湿淤热滞,总是湿滞津伤之象。
黄苔:舌苔淡黄较厚,则为胸脘湿热,气滞不宣。舌淡胖嫩,苔黄滑润,则可能为阳虚水湿不化。黄苔不甚厚而滑者,是湿邪入里之初,当未伤津,或水黄苔为湿温病,或湿热而兼水饮,或见于黄疸病。苔黄粘腻是湿热痰涎胶结为患,深黄粘稠是热重于湿,浅黄稀薄是湿重于热。深黄而垢浊胶结,称黄浊苔,多属湿热秽浊内盛。
灰苔: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寒湿内阻。
黑苔:淡黑色,黑中带白,多属寒湿在里,中黑边白而滑润,是虚寒夹湿,多见于脾阳不振或水饮内停。苔腻涩而有黑斑,是湿热内盛之侯。若舌黑而滑,是水来克火之阴证,多见于寒湿浊邪停于胃肠。苔灰黑厚腻而粘,则是痰湿夹热,伏于中焦,若边尖黄而中心黑腻,是湿热内盛之象,嗜酒之人多此苔,总属脾胃湿热。
绿苔与霉酱苔:满舌滑腻,中见绿色,多为湿热痰饮,因湿热郁蒸而现绿色,属阴邪化热之侯。湿痰、痰饮证亦有满舌滑腻而见蓝色者,为阴邪化热之侯。霉酱苔是红中发黑,又带黄色,类似霉酱之色,是胃肠先有宿垢湿浊,积久化热而成,故主湿热久郁。
苔质:白而厚者为中脘素寒,或湿痰不化。黄而厚者是湿热内滞,黄浊愈深,入里愈深,热邪愈结。白厚粉湿滑腻,多为里寒湿滞。滑苔主寒主湿,水滑乃有湿有寒的反映,因上、中、下三焦阳气衰少,不能运化水湿,以致为痰为饮,随经脉而上溢于苔。白滑者为风寒湿,滑腻者是湿与痰,滑腻而厚者为湿痰与寒,黄而滑者为湿热发黄,或为无形湿热中虚之象。苔黑而润多属虚寒夹湿,灰黑而润多为湿食停滞。苔黄腻为痰热、湿热、暑温、湿温、食滞以及湿痰初结,腑气不利等。黄而滑腻为痰饮停积,或为湿热而有水饮。苔白厚腻滑,多为湿痰、湿浊、寒湿。舌苔布满全舌,多见于中焦痰湿阻滞。
 
4、排出物
(1)、痰:咳痰量多,白滑而易咯出,为湿痰,若兼湿热,其色或黄或咳吐脓血臭痰,因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
(2)涕:湿热者涕黄浊而量多。
(3)唾:胃家有湿滞则多唾。
(4)血:湿证所下之血如烟煤、屋漏之水。
 
二、闻诊
1、听声音:湿热内蕴,上蒙心窍,可见胡言乱语,神志朦胧。肾阳不足,气化失司,致水湿内停,凌心射肺,肺气上逆可致喘。
寒湿犯胃,呕声低沉,或先吐清水,继而吐出食物,脘腹冷痛较剧,吐后腹痛可缓解,多苔滑脉沉。中焦寒湿停滞,其肠鸣音声大如雷,频频发作,伴有脘腹冷痛,呕吐清水,大便稀溏,形寒肢冷,面色发青等。大肠湿热,其肠鸣音多伴有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大便奇臭,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身热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2、嗅气味:狐臭和漏液均属先天性疾病,往往是因湿邪或湿热郁蒸而成。脚臭为素体湿热较盛,湿热下注所致。脾胃湿热口臭多伴有身目发黄,身重倦怠,口苦、恶心,呕吐,便溏不爽,舌红苔厚腻,脉滑等。鼻流黄浊粘稠腥臭之涕,伴有头痛、身热、口干咽燥,苔黄脉数等,多属肺热或脾胃湿热内盛。耳内流腥秽气臭的脓液,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多因风湿热之邪所致。目臭,睑缘赤烂如丹砂,渗出粘液,或有水泡、脓疱,糜烂腥臭,胶粘结痂,多因体内湿热相搏,随肝经上攻于目所致。小便臊臭,其色黄而浑浊,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口苦,身热,舌红、苔黄等,为膀胱湿热内盛。大便恶臭,伴有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赤白脓血或黄色稀便,舌红、苔黄,脉滑数,为大肠湿热内盛。妇人带下腥臭,其色黄,粘稠量多,为肝经湿热下注。带下气腥,色白粘稠量多,多为肝经寒湿下注。
 
三、问诊
1、问寒热:湿温潮热的特点是:病人虽自觉热盛,但初按肌肤多不觉甚热,扪之稍久才觉灼手,是湿热病特有的一种热型,又称身热不扬。是因为湿热之邪阻遏中焦,阳郁不宣,热伏于里不易透达于外。湿温潮热多见于午后热盛,同时当伴有头痛身重,胸闷呕恶,便溏不爽,苔腻而黄,脉濡等症状,为湿热内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
2、问汗:头面多汗,若伴有身重倦怠,泛呕胸闷,身热不扬,小便不利,苔黄腻,是中焦湿热,循阳经上蒸头面而致。
3.问疼痛:疼痛伴有沉重感,为重痛,多因湿邪困阻气机而致。湿邪外入或脾虚湿邪内生,滞留经脉,气机不畅,故见疼痛。湿邪重浊粘滞,易困阳气,湿邪停留可使人有沉重感。头痛,头重如裹,肢重者,属风湿头痛。胸闷而痛,咳喘多痰,多属痰湿。胁部胀痛,身面发黄,为肝胆湿热蕴结的黄疸病。腰部冷痛,以脊骨疼为主,活动受限,多为寒湿痹痛。腰痛如坐水中,身体沉重,腰间如带重物,脉濡细者,湿也。若腰重疼痛,腰间发热,痿软无力,脉弦数者,湿热也。背痛连肩,游走性疼痛,多为风湿痹痛。四肢关节疼,周身困重,多为湿痹。
4.问周身其他不适:头晕伴有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神志昏蒙,为痰湿内阻,清阳不升,脑腑失养所致。肝火湿热上扰可出现耳病,如耳鸣,鸣声持续,伴有口腻、胸闷心烦,属湿热。听声不清易引起错觉,伴有头晕眩,脑胀痛,身肢重着,浮肿肢麻者是湿邪阻滞,清阳不升所致。痰湿内阻,阻遏胸阳,可导致胸闷。腹胀伴有冷痛,呕吐清水,多是寒湿犯胃。四肢麻木以麻为主,活动正常,伴有关节痛等,多为寒湿阻滞,见于痹症。局部肌肤顽麻,知觉尚存,多为痰湿阻滞。
 
5.问饮食与口味
病人口渴,伴有口中粘腻,头重身困,或有浮肿者,多属湿困脾阳所致。病人口渴不多饮,伴有身热不扬,腕闷苔腻,多属湿温。湿热内困不能化热蒸津上承于口,则口渴,内有湿郁则渴不多饮。若病人渴喜热饮,伴有头重身困,乏力,食少便溏,多属寒湿困脾,清阳不能蒸津上承,津液施布障碍所致。
食欲减退,若伴有腕闷、头重身困,肠鸣泄泻,苔腻,多为湿邪困脾,脾为湿困,清阳不升,胃气不和所致。若伴有厌油食表现,兼见身目发黄,腹胀脘痞,恶心倦怠,尿少而黄多属脾胃湿热。湿热蕴结脾胃,脾胃不和而致。若病人胃中嘈杂,似饥非饥,不欲饮食,伴有胸闷多痰,多属痰湿。痰湿阻滞,气机不利,食而不化所致。若病人口中粘腻,渴而不欲饮,胸闷呕恶,或有大便不爽,多属湿困脾胃,湿浊内阻,脾胃阳气不化、不行所致。
6.问二便
溏泄多因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失常,肠内水湿过多,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职,水湿直趋大肠所致。若肾虚命门火衰,大肠失煦,燥化失职,水湿并走大肠亦可泻下。病人泄泻,泻热急迫,稀如蛋汤或黄糜,或便溏不爽,或有脓血,其味腥臭,多伴有肛门灼热,为湿热下迫,传导亢进而致。
水湿不能下入膀胱,而泛溢于肌肤则尿少,尿少伴有浮肿,乃肺、脾、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小便频数,伴有急迫感,多为气机不利,湿热下迫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或因肾气不固,气虚失摄,或因下焦寒湿膀胱失煦,气化不利所致。小便短赤,频数急迫,多为湿热下迫膀胱而致。排尿时伴有灼热疼痛感,多为湿热流入膀胱,灼伤经脉,气机不畅所致。
7.问睡眠
湿邪困阻,清阳不升,脾气虚弱,中气不足,不能上荣,皆可使精明之府失于清阳之荣,出现嗜睡,表现为困倦嗜睡,伴有头目昏沉,身重腕闷,苔腻脉濡等。
8.问妇女
一般来说,带下量多,多因脾虚蕴湿化热,湿热下注所致。
 
四、切诊
风邪挟水湿郁于肌表可出现浮脉。暑温兼湿,困阻中焦,气分湿温之热重于湿均可出现洪脉,洪大而长为暑温兼湿。凡湿邪伤人,或困阻脾胃,或留滞经络均可见细脉。湿热下注以致小便涩痛可见滑脉,滑数为痰火或为湿热。沉滑为痰食或湿热。脉缓而浮为伤风或为风湿,脉缓而沉为寒湿或为湿痹。脉濡缓主寒湿,濡数主湿热。湿温病中,濡缓为湿重于热,濡数为湿热并重。动滑之脉为痰湿。
 
第五章 湿病的诊断
湿淫为病,可发生于人体的各个部位,遍及脏腑、经络、肌肉、皮肤,上下表里无处不到,且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上则头重目黄,鼻塞身重,在中则痞满不适,在下则足胫胕肿。在经络则日晡发热,在肌肉则肿满如泥。在肢节则屈伸强硬,在隧道则重着不移。在皮肤则麻,在气血则倦怠。在肺为喘满咳嗽,在脾为痰涎肿胀,在肝为胁满、颓疝,在肾为腰痛阴汗。入腑则泄泻肠鸣,呕吐淋浊,入脏则昏迷不醒等等。
湿邪犯人又常与其他淫邪相兼为病,如湿与寒合为寒湿,湿与热合为湿热,湿与风合为风湿,湿与暑兼为暑湿,湿与痰凝为痰湿,故临床又有伤于风湿者,有伤于寒湿者,有伤于湿热者,有伤于暑湿者,有痰湿凝聚者。
临床上一般湿邪侵入机体,又随机体阴阳盛弱的变化而变化,所谓“阳盛则火胜,化为湿热,阴盛则水胜,化为寒湿”即是。
临床辨别诊断治疗湿病,关键就在于辨别湿邪阻滞的部位,寒热属性及其兼夹之邪。具体诊断辨证见中篇各论。
 
第六章 湿证的常用治法及方药
第一节 概述
湿邪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湿邪为病表里上下无所不到,寒热虚实变化多端,临床治疗当辨其内外,察其虚实,论其寒热,务求其本,根据其寒热属性和阻滞发生部位的不同,结合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
湿邪为病首当祛其湿,通常所说的祛湿法是指用具有化湿、利湿或燥湿作用的药物,以治疗水湿停聚所致的风湿、湿痹、水肿、淋浊、痰饮、泄泻、湿温等水湿为病的方法。由于湿邪为病有在表在里、在上在下、寒化热化或虚实的不同,祛湿法又分为芳香化湿、清热利湿、温阳化湿、补脾化湿、苦温燥湿和祛风胜湿等,还有填精挤湿、滋阴利湿等法常被忽视。治湿之法虽有多种,但为了适应复杂的临床变化,诸法又不能截然分开,常须两法或多法合用才能使治疗更为恰当对证。
湿邪之变虽多种多样,但湿邪的形成总与脾胃功能障碍有关,故治湿尤当重调补脾胃。又因人体内水湿的运行主要与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有关。肺气有宣化、肃降功能,脾气有升降、转输功能,肾气有温化蒸发功能,如果三脏功能失职,气化失常,则可致机体水液代谢谢失常而形成内湿,因此祛湿当重调气,气化则湿化。然治疗疾病关键在于给邪以出路,才不致于有闭门留寇之弊。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通道,“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故调气必先调三焦。三焦畅,一身之气机皆畅。气化得行,湿有出路,则湿邪自去,即有相兼之邪,亦与之具化。
外感湿邪,湿邪淤阻肌表,卫外阳气被遏制,出现恶寒、发热、头重身痛,与寒邪郁遏肌表的证候颇相类似,凡在表之湿邪宜微汗散之,不宜大汗。如《金匮要略》言:“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具去也”,“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内湿的形成与脾关系密切,治疗应重健脾补脾,然脾虚久可致肾虚,脾肾具虚更使水湿泛滥,因此一般说来,外湿的治疗应重宣发肺气,里湿证均应重视健脾化湿或补脾温肾。湿邪久郁,随体质及其他因素发生寒化、热化、化燥者,又当根据其临床表现随时调整治疗方药。
临床又有湿邪与阴伤并存者,更有湿燥同病者。湿邪与阴伤并存时,称为阴虚湿病,通常认为滋阴碍祛湿,祛湿更伤阴,但在临床施治时,恰当选择滋阴利湿之品,只要运用得当,祛湿滋阴并用可相得益彰。湿燥同病,可看成湿热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要适当选药,燥润同施。
另外精虚可以生湿,其表现主要是精血亏虚的证候,如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耳鸣、夜间咽干,腰膝酸软,尿频数,还可有精神萎靡,形体消瘦,肌肤枯涩,面色黧黑或晄白,舌体瘦瘪,舌质红,苔厚腻或黄白等证候,其中舌质红而瘦,苔厚腻是精虚湿病最为主要的辨证依据。精虚湿病的基本治法应补益填精为本,治湿为标,若有其他兼症又当灵活参以他法治之。
临床治疗湿病尤当注意的是:湿热之病不可过用寒凉,以免冰伏其邪。寒湿之证不可过用温燥,以免其化燥伤阴。治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根据疾病的变化随时更方调药。又湿性黏滞,湿病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贵在坚持彻底,愈后要注意饮食调护,注重调节脏腑功能,顾护正气,以杜其再生。
 
本帖最后由 白术优良 于 2015-5-5 10:37 编辑

or=Red]力挺支持老师精彩论述。外带求救我(汤包,爱万年,水金无刃,逗你玩)。请告诉白术老师,他说少发图片,我理解错了。我一辈子不发图片了。那些是我在网吧每小时4元,总结的心得啊。千万别给灭了啊。
 
第二节 芳香化湿法
芳香化湿法又称苦温燥湿法,是运用气味芳香,具有醒脾化湿作用的药物组成方剂治疗湿病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湿阻中焦证。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易阻滞气机,湿阻中焦则脾为湿困,运化失常。症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肢体困重,大便溏薄,舌苔厚腻,脉濡缓等。治当芳香醒脾化湿。
芳香化湿法处方用药多以苦辛、芳香、温燥之品为主,以辛开苦降、醒脾燥湿。脾为生湿之源,湿邪的产生多因脾虚失运所致。又湿性重浊粘滞,最易阻滞气机、困阻脾土,脾土被困,不但已生之湿不易祛除,更易导致湿邪的再生。前人有“治湿当健脾,脾旺湿自绝”、“治湿当行气,气行湿自化”之说,故本法又以芳香行气、健脾助运化之品为辅药,一则治生湿之源而求其本,使水湿不再产生,一则治已生之湿而治其标,使水湿易于祛除。针对不同的次要症状及兼症分别配以渗湿利水、降逆和胃、益气建中、散满除痞、升清降浊、消食导滞、清热燥湿、温中散寒、疏散风寒等药为佐药,诸品合用,共同组成芳香化湿之法,以治疗湿阻中焦之症。
 
一、常用芳香化湿药
1、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有化湿解表、祛暑止呕之功。此药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尤擅于祛暑湿,辟秽浊,理气化湿,醒脾悦胃,和中止呕,故外感风寒或暑邪,内伤湿滞而见恶寒头痛、脘腹痞满,呕恶泄泻者,秽浊湿邪中阻而见脘腹胀满疼痛、呕吐泻利者,暑湿伤中而以湿邪为甚者,多用之为主药。
2、佩兰:味辛,性平,归脾胃经,具有清香之气,擅于宣湿化浊,醒脾和胃,长于除中焦陈腐,辟秽邪气,为治脾瘅口甜、口臭之良药。故湿邪秽浊内盛而见口中甜腻、胸脘胀闷、吐利交作,苔白粘腻者,多用之为辅药,配合藿香加强辟秽浊、化湿邪、和中焦的作用。佩兰还有醒头草之美称,若见头重如裹,因于湿困清窍者,也常用之为辅药以化湿醒脑。
3、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本品芳香性燥,有较好的燥湿健脾作用,凡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肢体倦怠,舌苔浊腻者,每用为主药。此外本品辛散苦燥,能发汗、祛风湿,常用于风寒夹湿侵袭肌表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鼻塞之表证。但本品辛香温燥,易于伤阴,若非湿浊内盛、舌苔厚腻者非宜。
4、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有行气消积燥湿之功。能行脾胃气滞,又能消积燥湿,对于湿阻中焦,气机郁滞,脾胃运化失常,见脘腹胀满、呕恶食减,舌苔浊腻者,用之,可使湿除脾健,气行胀消,另外厚朴亦能治湿浊泄泻。
5、砂仁:味辛性温,有行气化湿健脾之功,凡脾胃气滞、湿阻所致之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泄泻均可应用。又因本品性温,具有温中作用,寒湿之证颇为适宜。
6、白豆蔻:辛温芳香,功能行气化湿,无论湿邪内阻中焦,脾失健运,或外感时令之邪,湿与热合,胶结不解,均可随症配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