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奇谈怪论”之十一:《内经》“五脏六腑”为“六脏六腑”之义

孙洪彪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4/10
帖子
11230
获得点赞
76
声望
38
年龄
53
刘养元


《内经》之理来自《周易》,所谓“医理源于易理”,即医易相通,一脉相承也。由于周时重“五行”,重视一个“五”字,所以脏腑之脏数为“五”,故主“五脏六腑”说;而《内经》重阴阳,重视一个“六”字。六,易之数。所以《内经》脏腑之脏数为“六”,故主“六脏六腑”说。《内经》的编撰者为了书不被烧毁,不得不仍以周时之心以论《内经》中之心,而将真君真主“脑髓”隐藏,故仍以周时之“五脏六腑”来论《内经》中之“六脏六腑”。因此,我们认为:除了单纯论述胸腹三焦之地的“五脏六腑”外,其余所论“五脏六腑”均具有“六脏六腑”之义。如:


⒈《素问·热论》说:“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内经》以三阴三阳分配十二经,十二经脉的脏腑络属为六脏六腑,以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表一里相配。说明句中“五脏六腑”,实为“六脏六腑”之义。


⒉《灵枢·经水》说:“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本则经文的内容是以十二经水内应十二脏腑,是非常清楚的。明明白白是“六藏六府”,却说是“五藏六府”,这不是《内经》有意将“六藏六府”说成“五藏六府”吗?也就是告诉后人,《内经》中之“五藏六府”一词,乃“六藏六府”之义也。


⒊《灵枢·逆顺肥瘦》说:“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内经》在《灵枢·动腧》中又说:“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杨玄操注《难经·二十八难》说:“冲者,通也。言此脉下至于足,上至于头,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故曰冲焉。”说明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能容纳和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成为“十二经之海”。可见这十二经脉之海,就脏腑来说,也就是“六藏六府”之海,而不是“五藏六府”之海。所以,这句经文当为:“夫冲脉者,六藏六府之海也,六藏六府皆禀焉。”


⒋《灵枢·五味》说:“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内经》在《灵枢·玉版》中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络也。”说明人所禀受的精气,来源于胃所化生的气血。人以脏腑为中心,既然“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做为五脏六腑之主的脑髓,难道就不禀气于胃!所以应该说是六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才合乎人体的生理状态。故《五味》篇当说,“胃者,六藏六府之海也……六藏六府皆禀气于胃也。”


⒌《灵枢·本输》说: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三焦者,是孤之府也。这是五脏与六腑相配合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五藏六府”。根据《灵枢·经脉》篇所论十二经脉,其所络属的脏腑为六脏六腑,其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三焦与心包络相络属,据此,三焦就不是“孤之府”。心包络与三焦相合,这岂不是六脏与六腑相合了吗。


⒍《内经》重阴阳,从阴阳平衡来说,人身脏腑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配,而且以脏为阴,腑为阳。“五脏六腑”乃“五阴六阳”,显然是阴阳不平衡。只有“六脏六腑”才是“六阴六阳”。可见,《内经》将“五藏六府”赋予了“六藏六府”之义,就可理解了。


若单纯论述胸腹“五藏六府”,则其义仍是“五藏六府”。如《灵枢·师传》说:“五藏六府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从“肺为之盖”可以看出,此言“五藏六府”者,是指胸腹内之“五藏六府”。故其义仍为“五藏六府”也。


又如:《灵枢·大惑论》说:“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其位在头,在胸腹之上。是知,此言“五藏六府”乃胸腹内之“五藏六府”,故其义仍为“五藏六府”也。


《内经》中之“五藏六府”,在一般情况下为“六藏六府”之义,为何不直接书写为“六藏六府”呢?这是为了躲避官方检查,有意将“脑髓”隐藏,故只能借用周时之“五藏六府”了。
 
五藏有象,阴阳应象大论篇。

形而上学,必须有象。

周易 -> 系辞上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但是已经没有象再给心包(厥阴)用了(可以跟东方肝木同象),跟脑髓有什么关系?

黄帝内经 -> 灵枢经 -> 邪客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俞,何也?
歧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
歧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馀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
本俞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写,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黄帝内经 -> 灵枢经 -> 本输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流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早期没有完整的心经(皇甫谧甲乙经竟然给补齐了),有心包经,但是手厥阴心包经,不叫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经脉篇),而是叫

心手少阴之脉。

所以,这个心主手厥阴心包络

是心包膜,还是冠状动脉,还是兼而有之。你猜啊。
 
五脏六腑对应五音六律。这个概念产生于三千年前的商末时期。在五音五钟对应十条经脉与六音六律对应十二经脉之间的产物。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