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内经》论针刺深度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9
获得点赞
62
声望
10
年龄
53
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浅,一般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针刺深度直接影响针刺的疗效,是针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标准在各类腧穴教科书中已作具体规定,且国家标准已颁布,但针刺深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作为治疗对象的人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操作时,针刺深度还需灵活掌握。在《内经》中,许多篇章讨论了针刺深度的选择标准和依据,认为针刺深度与刺法、穴位、病证、病人的体质和季节因素有关。其立论充分,说理透彻,仍不失为现今临证施针的重要依据。本文拟从下列五个方面作一简要讨论,供同道参考。

1.针刺深度的一般原则

《素问·刺要论》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由此可知,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刺浅刺深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治深刺,各应达到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违背这一法度。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所,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因此,针刺深浅不当,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所以针刺时就做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素问·刺齐论》)前四句是说应当深刺者,则不能浅刺;后三句是说应该浅刺者,则不能深刺。说明针刺深度,是以病邪所在部位为主要依据,病深则刺深,病浅则刺浅,这是选择针刺深度的一般原则。

2.据体质和年龄定针刺深度

针刺深度因人而异,《灵枢·逆顺肥瘦》篇论述较具体:“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春气清以迟。……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灵枢·根结》篇则云:“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由此可见,体质强壮者,多血浊气涩,应采用深刺结合留针的方法;性情轻劲易动者,多血清气滑,就应针刺浅而出针快。体质虚弱者,也应当浅刺疾出针。

对个体胖瘦的差异,应该“度其形之肥瘦,以调气之虚实”(《素问·三部九候论》)。具体内容如《灵枢·逆顺肥瘦》篇云:“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脸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显然,胖人气血充盛,皮肤坚固,应深刺久留针;瘦人血清气滑,肌肤瘦薄,应浅刺疾出针。

年龄的大小,也是针刺深度不可忽视的因素。《灵枢·逆顺肥瘦》篇云:“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刺,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由于婴幼儿肌肉脆薄,血少气弱,针刺时应选用较细的毫针浅刺疾出,一日两次。可见,古人早就注意根据年龄来决定针刺的深度。年幼者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属稚阴稚阳之体,不宜深刺;年青力壮者,气血旺盛,则可深刺。而年老气血衰退,形气不足者,也不可深刺。

3.据病证和脉象定针刺深度

在针刺治疗时,可根据气血盛衰来决定针刺的深度。《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氵啬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已发针,疾按痛,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因为脉急者多属寒证,脉涩者则多血少气而微有寒,宜深刺而久留针,以温阳散寒;脉缓者多有热象,脉大者多气少血,脉滑者阳气盛而微有热,宜浅刺而疾出针以泻其热。而《灵枢·终始》篇云:“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也就是说,实者宜深刺,虚者宜浅刺。脉之沉浮也影响针刺的深度,如《灵枢·官针》篇所云:“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亦即脉沉者宜深刺久留针,脉浮者须避开脉管而浅刺之,以泄其邪气。

不同的病证,施用针刺,其深度也不一样。如《灵枢·终始》篇云:“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之。”说明久病、慢性病宜深刺久留针。还说:“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痒者阳也,浅刺之。”以病证区分,痛属阴,宜深刺;痒属阳,宜浅刺。《灵枢·卫气失常》篇云:“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根据病情轻重决定针刺深度,病轻者宜浅刺,病重者宜深刺。因为病情的轻重反映了病邪在体内的深浅程度,采用相宜的针刺深度,以针至病所。显然,实证、久病、病重者,病在内宜深刺;虚证、急证、病轻者,病在表宜浅刺。

4.据经穴和刺法定针刺深度

穴位所在的部位有深浅、厚薄之别,故针刺也有深浅之异。《灵枢·阴阳清浊》篇云:“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阴阳是古人用以概括人体各部位的代名词。具体地说,头面、腰背、四肢外侧属阳,宜浅刺;腹胸、四肢内则属阴,宜深刺。然而胸腹诸穴内有重要脏器,故《素问·诊要经终论》云:“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显而易见,胸、腹、脊柱及两侧的腧穴内有重要脏器及组织,宜浅刺或斜刺。反之,四肢及肌肉丰厚处则可适当深刺。

针刺方法不同,其针刺深度差别也较大。《灵枢·官针》篇云:“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显然,针刺深浅各有所宜,运用不当,反滋变证。《灵枢·官针》篇中的各类刺法各有所宜,深浅各异。扬刺、半刺、毛刺、直针刺、浮刺等浅刺皮肤,除在表之疾;合谷刺、恢刺、关刺等深入肌肉筋络之间,以疏筋活络;输刺、短刺等针至骨所,直取骨痹。这些针刺方法进一步提醒人们注重病位深浅,采用适宜的针刺深度。

5.据四时变化定针刺深度

生活在自然界的人,自然要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针刺深度亦须因时而异。《素问·诊要经终论》云:“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具体如《灵枢·本输》篇所说:“春取络脉诸荣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因为“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为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为齐。”(《灵枢·络始》)由此可见,季节的变化影响人体气血运行、汇聚和留止,针刺深度应作相应的调整。《内经》中还有许多篇章中有类似的论述,内容更为详尽,足见古人对此的重视。简言之,针刺深度为四时的关系就是:春夏宜浅,秋冬宜深。

综上所述,针刺深度的选择与许多因素有关。就《内经》所言,大凡急性病、实证、寒证、里证、秋冬之季、肌肉肥厚处、肥人、正气旺盛者宜深刺;反之,慢性病、虚证、热证、表证、春夏之季、肌肉菲薄及近内脏处、瘦人、正气虚弱者宜浅刺。显而易见,《内经》对针刺深度的论述是相当全面而精辟的,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广大针灸医师奉为圭臬,对现今针灸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熟能生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