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揭开《伤寒论》真相的不二法门

河洛真人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4/20
帖子
120
获得点赞
4
声望
16
伤寒之书,向称难读。诚然也,非唯今人有此感慨,伤寒历代注家各执其见,众说纷纭即是最好的明证。
伤寒之书,又非为难读也。如能依照医圣指引,从《黄帝内经》入手,潜心“思求经旨”, 伤寒不解,求诸内经;内经不解,求诸易经。一门心思深入下去,则无不能登堂入室,亲拜医圣门下,亲证伤寒真义。
可惜千百年来,学者不是依从于王叔和热论六经张冠李戴之谬,就是执迷于注解各家牵强附会标新立异之说,却唯独把伤寒正宗“本师张仲景”抛在了九霄云外。殊不知回归经典,深入经典,才是揭开《伤寒论》真相的不二法门。
中医兴亡,匹夫有责。真人不揣浅陋,抛砖引玉,若有一二贤人能从拙作得受点滴启发,则已足慰连日来键盘前敲打之劳累。

甲 伤寒杂病解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伤寒杂病论》序——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
《九卷》又称《针经》,就是现在的《灵枢》。
《灵枢》第六十六篇篇名叫做“百病始生”。
“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既然是百病始生,那么伤寒和杂病是否包括其中呢?好像还不大好确定,是吧。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这句话哪里来的呢,同样是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同样还是提到了这个燥温寒暑风雨。
岐伯还告诉黄帝,“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那么这个燥温寒暑风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里,皇帝说过,“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鬼臾区说的应该就比黄帝更明白些: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呵呵,闹了半天,原来这个燥温寒暑风雨就是天之阴阳,就是六气啊!
岐伯还说过,“喜怒不节则伤脏”。这个喜怒又是什么东东呢?关于这个黄帝是明确过的。“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原来这个喜怒啊,是讲人的五志。
这里还剩下一个问题,“清湿则伤下。”既然百病始生,皆起于这些因素,那么这个清湿又是讲哪方面的呢?
我们知道,《内经》啊,是以易经为理论和哲学基础,用文字有针对性的来诠释那些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内涵的。那么易经是什么呢?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天之六气,人之七情五志,这个清湿,讲的是否就是地之五行呢?大家可以考虑一下。
这样一来不得了啊,难怪敢于叫做“百病始生”。 一句“风雨寒暑,清湿喜怒”竟然天地人的因素皆尽包含其中了!
在这里,我们姑且也套用一下刘刘力红博士在《思考中医》里的套路:凡是天之六气致病的,起于寒暑燥湿风火的,就是伤寒;余下的地、人因素的就是杂病,这样可以吗?
貌似可以。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因为在《素问》里,不止一处在强调,“夫风者,百病之长也”。长沙公凭什么以伤寒来命名呢?为什么不是伤风杂病论呢?
大家可以看一下,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里,岐伯在论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的时候,是怎么个情况。首先是太阳之政,接下来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什么是这么个次序呢,经曰:天气右行,地气左行。是天地运行方向截然相反的结果。
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
帝曰:太阳之政奈何?岐伯曰:辰戌之纪也。
“则天道可见”。天道是什么呢,是以太阳司天为首的。太阳又是什么呢?“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寒气又是什么呢?“所谓本也”!
现在明白了吧,能够代表天之六气的,恰恰也只能是这个寒气最合适。其余清湿喜怒,包括地人因素的,能够找出象寒气这样有足够代表性的吗?真没有,那怎么办,用杂病概括可以吗?
 
本帖最后由 河洛真人 于 2014-5-11 11:11 编辑

斑竹休息了吗?不知道一个帖子要审查多久?
辛苦啦,谢谢!
 
好帖要顶!期待更新!zcbjkkefhjjiowwwyioppuw13478900ghhj凑足十六个字
 
若有一二贤人能从拙作得受点滴启发,则已足慰连日来键盘前敲打之劳累。
——————————————————————————————————

网络虽属虚幻,但是则则医案却永久存在广阔的空间,无始无终无边无界,供有缘人取用。把自己所用记录下来,对于中医的发展乃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乙 伤寒杂病论
弄明白了什么是伤寒杂病,大家可能还会有一个疑问:对中医影响如此深远的一部经典著作,作者干嘛不直接取名《伤寒杂病经》,而要屈尊于“论”呢?
了解佛教的朋友都知道,在佛教里面,只有记述佛菩萨所说的内容的才能称为佛经。而后世高僧大德,无论你年寿多老,名望再高,围绕佛经所做的著述也只能称作是论。这就是规矩,这就是次第。
在中医领域颇具影响的畅销书《思考中医》里,作者刘力红博士引经据典,已经详细论述了何为经,何为论,似乎这里也没有必要再去深究了。但是这个“经”“论”之别,却远不是字眼所表现出来的这么简单,因为它关乎到的正是中医的次第问题。
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里说的是天地之道,那么在中医里有没有这个尊卑贵贱呢?有的,而且,最能体现出来的就是这个“经”和“论”。其实啊,要搞明白这个“经”和“论”的区别,也真没有必要在那里旁征博引,查康熙字典那么麻烦。大家看一下医圣声明撰用的《素问》的体例即可明白。
《素问》81篇,除了五脏生成、宣明五气等9篇,其余72篇每一篇的题目无一例外的都是“论”——“****论篇第**”。《黄帝内经》讲什么呢?往大说,四海九州天地宇宙无所不包,往小了说呢,四肢九窍脏腑经络气化精微历历分明。而组成《素问》,构成《黄帝内经》的这些篇目,这些论呢,则每一篇都有侧重点的阐述讨论一个或多个具体问题。
“经”和“论”的区别,看到这里心里应该有数了吧。但是这些和《伤寒杂病论》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接着再来看《素问》:热论、疟论、 欬论、风论、痹论、痿论、厥论,这些篇目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的病。黄帝在讲述这些病的时候呢,篇名也都是取个“论”字而已。那到了张仲景了,写伤寒杂病了,怎么办,会僭越吗?当然不会!为什么?因为张仲景对整个《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都理解的那么透彻,还能犯这种形式上的低级错误吗?
但是医圣不会犯,却并不代表别人不会。所以到了后世王叔和、皇甫谧的时候,那可就毫不客气了,直接就把自己的作品定名为经。
当然,就后人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程度来说,这无疑就是一部经。就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成就和对中医的贡献来说,尊奉其为经也未尝不可,但的的确确它就是一部论。而弄清楚这个论字,不仅让我们明确了这部著作的定位,明确了学习方向,同时也证明了医圣对《黄帝内经》,对整个中医的了如指掌,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敬佩医圣那虚怀若谷,不计名利的大家风范。
 
本帖最后由 河洛真人 于 2014-5-16 11:39 编辑

看来是不如讲方子来的实用啊。
 
丙 伤寒杂病论序言解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宗族遭受重创,促成了《伤寒杂病论》的诞生。前面我们已经明白了,伤寒就是天之六气所致之病,但是伤寒怎么会厉害到这种程度呢?
关于《伤寒论》的学习方法,有人是主张全文背诵的。为什么呢,好“有是症,用是药”。但是纵然你倒背如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数百条文之中,有哪一例条文足以令“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呢?
有吗?真没有。那是怎么回事,是医圣言过其实,故弄玄虚吗?不是。接着往下看。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撰用《素问》、《九卷》多部经典,医圣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啊, 不是简单的“论广汤液”,更不是对《黄帝内经》一窍不通。那在《黄帝内经》里能找到答案吗?
在《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里,“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下面岐伯有一大段论述: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又有下位已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
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如此即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已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
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庚金运,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如此则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详天数,差的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乙柔干,即上庚独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天运孤主之,三年变疠,名曰金疠,其至待时也。……
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上壬未近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差之微甚,各有其数也,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微甚如见,三年大疫。……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下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其刺法亦如木疫之法。
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上失其刚,柔地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浅深,欲至将合,音律先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刚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即名火疠。
什么是疫疠,200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SARS--“流行性非典型性肺炎”,大家还记得吧。2000年农历是庚辰年,“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庚金运,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如此则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详天数,差的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
三年变大疫,是不是2003年啊。乙庚金运,五行里怎么归属的,肺属金。现代医学怎么诊断的,“流行性非典型性肺炎”。会死人吗?会大面积死人吗?大家应该都清楚。其实,不光是“流行性非典型性肺炎”这个金疠厉害,木火土金水哪一种疫疬都不是闹着玩的。现在还怀疑医圣说的话吗?是故弄玄虚,言过其实吗?
《黄帝内经》里不止一处在讲,“不知年之所加,不可以为工也”。 这个“年之所加”是什么,为什么这么重要啊?“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
这个年之所加是天道啊,这个天地之气,金木水火土,寒暑燥湿风火,正是医圣创作《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依据啊!
可悲的是,时至今日,为数不少的学者却依然把中医老祖宗的话置若罔闻,反而竞相以“有是症,用是药”为荣。医贵明理。医者人命关天之事,岂非儿戏。连书名和序言都读不懂,却还在那里自以为是,洋洋自得,诚可谓辱没先圣,玷污经典。
“《内经》、《难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基础理论,就谈不上学好临床。如果仅读点汤头、药性去治病,那是无根之木。”
这是蒲辅周老先生在《名老中医之路》里的一句经验之谈,引录于此于诸君共勉。不明白什么是伤寒,不明白伤寒的理论,医圣的方子再好,也仍然只是个“汤头”而已。
 
丙 伤寒杂病论序言解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宗族遭受重创,促成了《伤寒杂病论》的诞生。前面我们已经明白了,伤寒就是天之六气所致之病,但是伤寒怎么会厉害到这种程度呢?
关于《伤寒论》的学习方法,有人是主张全文背诵的。为什么呢,好“有是症,用是药”。但是纵然你倒背如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数百条文之中,有哪一例条文足以令“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呢?
有吗?真没有。那是怎么回事,是医圣言过其实,故弄玄虚吗?不是。接着往下看。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撰用《素问》、《九卷》多部经典,医圣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啊, 不是简单的“论广汤液”,更不是对《黄帝内经》一窍不通。那在《黄帝内经》里能找到答案吗?
在《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里,“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下面岐伯有一大段论述: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又有下位已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
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如此即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已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
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庚金运,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如此则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详天数,差的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乙柔干,即上庚独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天运孤主之,三年变疠,名曰金疠,其至待时也。……
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上壬未近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差之微甚,各有其数也,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微甚如见,三年大疫。……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下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其刺法亦如木疫之法。
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上失其刚,柔地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浅深,欲至将合,音律先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刚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即名火疠。
什么是疫疠,200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SARS--“流行性非典型性肺炎”,大家还记得吧。2000年农历是庚辰年,“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庚金运,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如此则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详天数,差的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
三年变大疫,是不是2003年啊。乙庚金运,五行里怎么归属的,肺属金。现代医学怎么诊断的,“流行性非典型性肺炎”。会死人吗?会大面积死人吗?大家应该都清楚。其实,不光是“流行性非典型性肺炎”这个金疠厉害,木火土金水哪一种疫疬都不是闹着玩的。现在还怀疑医圣说的话吗?是故弄玄虚,言过其实吗?
《黄帝内经》里不止一处在讲,“不知年之所加,不可以为工也”。 这个“年之所加”是什么,为什么这么重要啊?“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
这个年之所加是天道啊,这个天地之气,金木水火土,寒暑燥湿风火,正是医圣创作《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依据啊!
可悲的是,时至今日,为数不少的学者却依然把中医老祖宗的话置若罔闻,反而竞相以“有是症,用是药”为荣。医贵明理。医者人命关天之事,岂非儿戏。连书名和序言都读不懂,却还在那里自以为是,洋洋自得,诚可谓辱没先圣,玷污经典。
“《内经》、《难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基础理论,就谈不上学好临床。如果仅读点汤头、药性去治病,那是无根之木。”
这是蒲辅周老先生在《名老中医之路》里的一句经验之谈,引录于此于诸君共勉。不明白什么是伤寒,不明白伤寒的理论,医圣的方子再好,也仍然只是个“汤头”而已。
 
说得真是透彻啊,学习了。
 
读先生之文章,真有相见恨晚之感!若有机会,定当登门造访,多谢先生,您辛苦了!
 
读先生文章,看先生定是对伤寒,内经深有研究,期待先生继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