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三句话读懂《内经》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1
声望
63
年龄
62
读《内经》则会发现:
《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最高理论。(赵洪钧《内经时代》)
以上述三句话,即可读懂《内经》。
 
最后编辑:
天人相应体系,与西汉大儒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思想有关。
 
取象比类方法,多数学者认为与战国秦汉间《易传》取象思维有关。
 
阴阳学说作为哲学概念,始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管子》等。后来战国时期的《易传》接受了当时流行的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中,先有的相克(胜)说,或始于墨家的《墨子》,并与先秦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有关。后有的相生说,始于西汉大儒董仲舒。
 
最后编辑:
阴阳五行合流,与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有关。
 
阴阳五行学说,在汉代实则五行说,完全被儒道两家吸收。五行是汉代的思想律,是汉代的统治哲学,《内经》受其影响,阴阳五行学说充斥其中,故《内经》成书时期当是两汉,即西汉中期以后至东汉时期。
 
阴阳五行学说,在汉代实则五行说,完全被儒道两家吸收。五行是汉代的思想律,是汉代的统治哲学,《内经》受其影响,阴阳五行学说充斥其中,故《内经》成书时期当是两汉,即西汉中期以后至东汉时期。
所以有学者考证,认为《汉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不是今通行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阴阳五行学说,在汉代实则五行说,完全被儒道两家吸收。五行是汉代的思想律,是汉代的统治哲学,《内经》受其影响,阴阳五行学说充斥其中,故《内经》成书时期当是两汉,即西汉中期以后至东汉时期。
故带着阴阳五行的头脑去读《内经》,无往而不适。否则,基本上读不通、读不懂!
 
天人相应体系,与西汉大儒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思想有关。
为什么《内经》如此钟情于“天人相应”呢?
这是由于,“天人相应”思想被董仲舒发挥到极致,而董氏的思想正是《内经》成书时的主流思想。
关于人如何具体地与天地相应,《内经》的说法和《春秋繁露》不完全相同,《内经》本身也不完全一致。但毫无疑问,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赵洪钧《内经时代》
 
带着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去读内经只会让初学者一头雾水。读内经应围绕着其核心内容经脉气血去读。
内经中有内容是一点感觉像是去符会天人相应等内容,让人觉得不那么靠谱,但这并不影响其在核心内容上的叙述。
 
带着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去读内经只会让初学者一头雾水。读内经应围绕着其核心内容经脉气血去读。
内经中有内容是一点感觉像是去符会天人相应等内容,让人觉得不那么靠谱,但这并不影响其在核心内容上的叙述。
那就将阴阳五行说去掉,看看《内经》会成什么样子?
 
带着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去读内经只会让初学者一头雾水。读内经应围绕着其核心内容经脉气血去读。
内经中有内容是一点感觉像是去符会天人相应等内容,让人觉得不那么靠谱,但这并不影响其在核心内容上的叙述。
如果用现代解剖生理学的知识,去验证《内经》的理论体系,看看又有哪些内容靠谱?
 
那就将阴阳五行说去掉,看看《内经》会成什么样子?
阴阳五行只是辅助来说明气血经脉,从而使经文更加简洁。
先有气血,再经脉。之后再分阴阳五行。换句话说,就像我们给孩子取名字一样可以叫阿狗,也可以叫阿猫。比如阴阳三分的太阳,阳明,少阳具体指什么。是根据气血多少来分的,明白这个才是本质。空洞的太阳,阳明,少阳。你说有什么意义。
 
内经本来就是从解剖而来的,经中不是讲:先古圣人端络经脉列别脏府。但是古人的解剖是以经脉为目的。
 
内经本来就是从解剖而来的,经中不是讲:先古圣人端络经脉列别脏府。但是古人的解剖是以经脉为目的。
恕我直言,这还是没有读懂《内经》的缘故!
 
内经本来就是从解剖而来的,经中不是讲:先古圣人端络经脉列别脏府。但是古人的解剖是以经脉为目的。
如果从解剖而来,找找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看看在哪里?
 
如果从解剖而来,找找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看看在哪里?
经脉,血管也。
可是很多人,都不愿去接受这个事实。好像太简单了。
有人会问人体那条血管与某条经脉一致?似乎一定要找到与之一样的。
那么我想说我国的高速公路网的分类,也是在形成网络之后才全国统一分类的,没有哪 ̄条路是一直是在一条线的。
 
经脉,血管也。
可是很多人,都不愿去接受这个事实。好像太简单了。
有人会问人体那条血管与某条经脉一致?似乎一定要找到与之一样的。
那么我想说我国的高速公路网的分类,也是在形成网络之后才全国统一分类的,没有哪 ̄条路是一直是在一条线的。
脉,血脉、血管也。“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汉书.王莽传》)脉是气血(营气、血液)循行之通道,具有将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之功能。此为脉之最初含义,源于古代解剖。

脉之前冠以“十一”、“十二经”、“二十八”及“三百六十五络”等数字,乃推演(衍)而来,台湾学者李建民谓之“数术天学”“数术观的身体”(《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即以天人相应体系为指导思想,以比类取象为推演方法,构建了庞大的理论体系及框架,使之具有了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等多方面之功。此已经远离了“血脉”最初之含义!

李建民说:“‘脉’的意涵,在整部《内经》不是给予严格的界说,而是将其放在庞大的阴阳五行的网络组织下,(推衍)其理论知识。古代医者并不关心脉的实质,而是取天地阴阳与之类比,甚至是做天人同构的推衍。……例如,每个人都有三百六十五节、十二经脉‘以应天地’(《灵枢.邪客》),但这套系统并不是通过解剖人体可得的。”(《生命史学》)所以至今解剖未能找到和证实经脉、经络这些组织结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