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其他 看了一篇文章关于古儒家的没落

乡村中医师傅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22/12/31
帖子
924
获得点赞
103
声望
28
所在地
中国
《汉书》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说到底就是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看了一篇文章,说古儒家的没落。
作者是这么说的,说是科举制后古儒家逐渐没落了。到元朝清朝还利用科举制成了一种控制读书人统治工具。

实际上,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本身没有错,这有啥错呢。

古儒家的人格独立性是非常强的,也遵循了古之道统,就是在道德教育上,所有人都在一个道德范围内,包括君主。比如孟子的义,董仲舒阐述君王做错事情会引起感应报应,有的人说是天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什么意思,就是天道面前,所有人没有特权,一视同仁。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孟子的王做的不对也可以换。虽然有时候会惹得那些君王不高兴,但是基本还是接受。
也就是说,古儒家的的人格,风骨这是没有问题的。绝对不是君王一怒,众人跪拜。那时候是没有科举制的,一般都是君王去请,就好像刘备三顾茅庐,周文王请姜子牙。看这个君王不顺眼,还不干,不想辅佐你。看你顺眼了,觉得你德行还可以,才跟着你干。所以,贤明之君才能遇到良臣。良臣也可以实现自己理想抱负,实现功成名就。

但是科举制后,当然也有为了功成名就,也有为了名利。那时候,很多人排起队的想高中状元。君王不缺人,但是科举制不能一定就选出贤能,有的可能文章是好,到不一定能胜任。

到了元朝清朝,所有读书人参加科举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因为那时候华夏不华夏,你让他们怎么生出理想抱负,统治者也不可能让你有理想抱负。乖乖的听话,管下那些老百姓就可以了。这样的环境除了吃就是睡,为最大理想了。顺便抱着留下儒家书籍背诵作为最后残存精神依靠了。
儒家讲大义,他们有吗,当然没有,最后就剩下背死书,练书法。还有啥追求呢。

更不敢谈君王是非。清朝时候杀了好多敢谈君王是非的。这个时候君王是有了道德特权。道德只对普通人,君王等除外。康熙还常常以道德圣人自居。

所以,我觉得那篇文章作者写得好,古儒家确实没落了。
 
清朝的文字狱,你敢说什么康熙乾隆什么是非,都得下牢狱。所以,康熙什么就成了道德圣人,十全教主。那时候没儒家的,只不过是一些完全顺从的奴才。

因为一提到儒家首先就是风骨。儒家风骨都没有怎么算儒家呢。
 
儒家述尧舜,主要是给后来君王树立榜样,这样做就是好榜样,你看桀纣,这就是坏榜样,别学桀纣,要学尧舜。儒家从事文化教育,包括君王都要教育。而不是说君王除外。董仲舒给汉武帝说,君王做错事有天谴的。
放到清朝,不敢这么说的。
儒家本身没有错,而是学儒的人变质了。特别是科举制后,逐渐没落了。最后科举制还成了元朝清朝统治工具。
 
《战国策》记载: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此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睢再拜,秦王亦再拜。

那时候,盛行“贤能政治“。人才而得到充分尊重和礼遇。
君王请人才时候,好像怕人才跑了,不跟自己一样。到了那种程度。

科举制后,“贤能政治“也没落了。
科举制产生的人,很多人可能只会写好文章。但未必都真才实干,平庸的人还是占大部分。那时候排着队都想中,中不中,考官和君王来定要不要。所以,产生的人才,并不突出。并不缺“才“。就好像老板选员工,来应聘太多了,都那样,谁听话选谁。而且科举制后,人才选择也固化。

到清朝,科举通过后,还要跪拜,喊着“谢主隆恩“。能选择你,那是皇上的“皇恩浩荡“。哪里还敢说三说四。只会说“皇上说得对,皇上说的好“。心想终于可以发财致富。
 
打错了没删掉,应该是君民的关系,我认为这个也可能是儒家没落的因素
 
看了一下,我的理解,儒家确实在讲一种秩序。这种秩序由“位“组成,“圣人之大宝曰位“。守位,则秩序井然。
但是,这种秩序是一种从家庭到社会国家的伦理秩序,道德秩序,并非是政制或者其它,他和任何政治制度无关。
这种道德秩序,涵盖了所有人,从君主,社会成员,到普通家庭成员。
他不像清朝,像康熙自称是道德圣人,所以,是排除在外的,自己所说所做都是对的,不可否定的。

因为古人生活时代,邦国最高管理者就叫君长,只是个实际词语。现在是什么总统,什么长等等。他只能用那个时候的词语。
但是他描述的是一种这种道理是不变的。

他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有子的样子。他并没有说,君有特权,君想怎么就怎么。在道德秩序下,一视同仁。没有任何特殊人。
君做的不对,君下。比如他拿尧舜做好榜样,这就是君要有的样子,然后拿桀纣做坏榜样,这就是君做错事的后果。这样教育所有人。赞美尧舜美德。
这就好像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啥是好的,啥是坏的。知道美丑。
 
最后编辑:
儒家讲,和。并不是说有丑恶事情,和气不去管。
讲公平,公正,正义,美丑最多的就是儒家。
和的意思,就是当所有人都做好自己后,然后才有和。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所有人都做好自己,天下就归仁。
遇到丑恶事情,不管,那不叫和,那叫妥协,退让,躲藏,自私自利的表现。

两个人打架,大家都退让一步,双方妥协,那是以和为贵。如果只一个人退步,那不是和。
 
最后编辑:
打错了没删掉,应该是君民的关系,我认为这个也可能是儒家没落的因素
君和民,只是古儒家道德秩序中两个关系位。儒家的道德秩序,涵盖所有,没人例外。没人特殊。
位的道德秩序。比如老板和员工,如果老板为人不错做的很好,员工却和老板闹别扭,道德肯定站在老板这边。如果员工做的很好,也没有问题,老板和员工闹别扭,道德站在员工这边。老板有问题,员工可以闹别扭。员工有问题,老板可以闹别扭。这就是道德秩序。
 
清朝时候,儒家确实丧失了原本本色,仅仅义这块就没做到。现在到底有没有真儒家都还是问题。
 
儒家讲的这种道德秩序,他和任何政治制度无关,为什么?比如君,投票选举的,传袭的,还是禅让的。他都叫君。
当然,儒家比较崇尚禅让,也就是古代贤能政治。有贤能者为君。也就是古人说的王天下。让贤能的人来做君王。选贤与能。理念是这个理念。但是怎么方式选出贤能者,没有说,各个时代方法也不一样,不管投票选举也好,推荐也好,无非就是人们想一个有能力品行也不错的人上台。这个和古儒家说的贤能政治并不冲突。世界任何国家的选举,也不想选一个废物智障上台领导国家。实际上都是崇尚贤能。只是有的国家,可能总统是利益集团代言人。
 
假如社会和国家没有道德秩序这种文明。
肯定就会有其他规则来维持一种秩序。那可能就是靠神教,靠力,奴役来维持,比如种姓制度,农奴制度,娃子制度,军阀军管制度,政教合一制度等等。不然会无休止动乱。
 
《汉书》云: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
—————
翻译成白话文:
  然而对儒学文章迷惑不解的人失去了对其中微言大义的理解,而邪辟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解附会文章内容,背离了其道理本意,只知以喧哗的言论来博取尊宠。后来的人依循着去做,所以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儒学就逐渐衰微;就是那些邪僻的儒者所留下来的祸患。
 
最后编辑:
这里有篇关于和儒家相关的文章。作者也写的很好。分享一下。
—————
关于“天下为公“。看了后,就知道,原来天下为公是“传统道义“。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吕氏春秋》中“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

意思就是,天下并非一家或者一姓的私物。事关天下事,不能一人说了算,要大家商量。
————
作者列举了明朝关于立太子事情为例子。以下是文章摘录:
……
顾宪成上奏万历皇帝时,这样写道:“夫为天下之主者,未有不以天下为心者也。”东林党主张天下非皇帝之私也,不可以以一己之私而掩天下,要“天下为公”。

万历十四年朝廷对策时,顾允成针对皇太子册立问题直言不讳指出:“皇太子国之本也,忠言嘉谟国之辅也,两者天下公也。郑贵妃即奉侍勤劳,以视天下犹皇上一己之私也,以一己而掩天下,亦以偏矣”(高攀龙《高子遗书》)。万历二十一年 再次上疏:“昔人有言:天下事非一家私事。盖言公也。况以宗庙社稷之计,岂可付之一人之手乎”。

知县樊玉衡上疏 :“皇上牵于皇贵妃体貌难处之故,优游隐忍,甘以宗社为戏,不知天下者非我皇上皇贵妃之天下。”万历要求延期册立太子,首辅沈一贯竟然将皇帝的圣喻奉还。 万历皇帝为废立太子一事前后和群臣争执了二十年,所有的文臣都不妥协,万历皇帝只好认输。
—————
以上是作者的文章内容,可能这事有人说,一个事情争来争去,效率太低,效率是另外回事,就是说从中看到,不说古儒家,单单明朝的儒家那人格独立性尊严是肯定的。不像清朝,那就是奴才。道义道德来说,君王也不能跳出道义道德之外。清朝是跳出了。

来看看文章中写道: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叙论》说“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君权“可禅、可继、可革”。黄宗羲说:“天下为主,君为客”,臣下“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
看到这段,实际上孟子也提到过,并非明朝才有的观点。按照道统道德,如果君主像桀纣,无道昏庸,是可以被革的。这不是什么新概念,而是过去一直就有的“传统“。因为道德道统就没有把君王放在外,而是包含在内的,做的不好,必然会被说三说四。
 
最后编辑:
再来分享作者的文章,关于清朝,如下:

在满清皇帝眼里,天下除了奴隶就是奴才。谁敢管我家的私事。

满清政权出于压迫,在君臣关系上把君主抬高到极端。雍正在《大义觉迷录》说:“人生天地间最重者莫如伦常,君臣为五伦之首,较父子尤重。天下有无君之人,而尚可谓之人乎?人而怀无君之心,而尚不谓之禽兽乎?尽人伦则谓人,灭天理则谓禽兽,非可因华夷而区别人禽也。且天命之以为君,而乃怀逆天之意,焉有不遭天之诛殛者乎?”
雍正这么骂吕留良:“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吕留良于我朝食德服畴,以有其身家,育其子孙者数十年,乃不知大一统之义,”很明显满清把明代以来的主流的“民本思想”变为“君本专制”。他说:“天下都是俺大清的,一草一木都是姓爱新觉罗的,你们这群奴才到哪儿去都逃不出我大清的手心,吃的用的都是我大清的恩惠。他(吕留良)敢反对俺大清,这是忘恩负义!”。 这里雍正还歪曲了“大一统”观念,把“大一统”扭曲成“天下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大清的恩惠,你们只要活着就要感恩带德。”。雍正自己写的对联是:“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当满清的“薙发令”引起朝廷广泛争议时,有个叫孙之獬的上奏,对“薙发令”发表看法,他认为如果一旦不实行,那就是“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于是满清政权下了决心,残酷执行“薙发令”,满清统治者之所以实行野蛮的“薙发令”,和他们落后的奴隶主思想不无关系。他们要的是奴才和奴隶而不是要人。
 
继续分享:

自古以来传统的儒家思想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生民而立之君以利之也。”满清如此暴政和中华传统道德道统是根本对立的,诚如孟子所言,是之为“独夫”也,所以顾炎武说“古人讲有亡国者,有亡天下者,率兽食人,亡天下也。”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继续分享:

“道统在是,治统亦在是。”。(意思是道德我说了算,统治我也说了算)
  --康熙
  

  其实历史上的君权并不是万能的,比如各个朝代,在君权之外,在“治统”之外,都存在着一个与“治统”并不完全统一的“道统”,皇帝所作的事情如果不符合“道统”,那就是不正确的。所以,官员们常常不以天子的是非为是非,可以在朝廷上与皇帝据理力争。这是很多朝代屡见不鲜的事情。
……
 
  如何收归道统呢?大清采用的是恩威并举的方式,又疼又打的做法,即一方面大力提倡程朱理学,这个没什么新鲜,只是程度加重了而已。另一手则新奇而绝妙,就是侮辱、痛贬道学家们的人格,使他们颜面扫地、斯文扫地,根本没资格以“名儒”“名臣”自居,更遑论像明朝官员那样动辄和皇帝争个长短较个高低了!
  
  清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召集翰林官员,出了一道题目“理学真伪论”,自己做考官,让他们做现场作文,然后大发威风,当场羞辱这帮平时颇以才学满腹自居的文士们,其中,言辞所及,还包括了康熙帝的老师熊赐履,以及已经去世的一些名儒,甚至骂这帮人是“假道学”。在提倡道学的同时,又以皇帝的威严痛斥当世最著名的道学家们,其结果,其目的,自然是告诉人们:真正懂道学的,是皇帝,真理只能在皇帝手中!
  
  到了康熙晚年,他又连续找机会,对此时已经过世的熊赐履、对曾认真教过自己的老师进行羞辱,说这种人自以为得道统之传,彼此纷争,简直就是和市井之辈没什么区别。以堂堂帝王之尊,对自己的恩师进行讥刺贬损,周围的文士们自然吓得噤若寒蝉、大汗淋漓。
  
  康熙后继有人,雍正、乾隆继续发扬光大。比如一向附庸风雅自以为博物广知的乾隆帝,经常动不动就骂道学家们“欺世盗名”“假道学”,口气更加严厉冷酷,使文人们自己都觉得自己自卑。
  
  最恐怖的一件事是,道学家尹嘉铨曾出于对道统的一腔热诚,上疏皇帝,请求把“我朝”的一批“名儒”“名臣”从祀孔庙。这本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即使不答应,也不至于治罪。而乾隆帝竟然下令把尹先生“处绞立决”!这个单纯老实的尹先生,就这样做了皇上收归道统的牺牲品。这一石破天惊的事件,让天下道学家从此再也不敢以“名儒”“名臣”自居了!
  
  清朝帝王们的高明毒辣的手段,再加上文字狱,终于强行把道统从儒士们手中抢过去了。理学的解释权在皇帝手里,皇帝才是圣人,才是最好的思想家!全国读书人从此牢牢记住了一个铁的事实:道学是要讲的,是要顶礼膜拜的,但除了皇帝,没有人能当以道统自任的道学家,要通过圣上的意思去学道统!
……
  有清一代,你能找到一个曾与皇帝据理力争的大臣吗?
  
 
继续分享:

纪晓岚在乾隆南巡时见其劳民伤财,进行劝阻。结果你猜乾隆这个暴君怎么说?他是勃然震怒:“朕以汝文学尚优,故使领四库书馆。实不过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谈国事!”

  在满清皇帝眼里,纪晓岚这样的,不过是和倡优一样的东西,原来中国历代都有的高傲的士大夫阶层,彻底荡然无存了,剩下的只是纪晓岚这样的没有半点廉耻和人格尊严的奴才和倡优。这样的情形在明代是难以想象的,对照一下正德皇帝要下一个江南,被文官集团层层阻挡的情形,正德皇帝本人也因为和文官的对抗而被肆意丑化。

………

康熙自称:“道统在是,治统亦在是。”,他自封是圣人在世:“朕惟天生圣贤,作君作师。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东华录》卷五十一) 。 从此满清皇帝成为活着的圣人,传统儒家在君权之上的道统被其彻底颠覆,满清皇帝在政治上合理合法为所欲为的同时。在精神上也成为“教主”。皇权在手,真理也就在手,权力就是真理,彻底败坏了儒学思想。
………

《孟子·万章上》说:“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按儒家的看法,在君权之上,还应该有“道”。对那些德高望重的得道贤人,君主应该恭敬如师,不能以臣子对待。君权并非至高无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