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什么是阳明病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1573
获得点赞
250
声望
6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伤寒论》“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这三段原文全面表述了什么是阳明病。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这句话给阳明病下明确的定义。阳明病是指“胃家”病,阳明病是胃家的“实”证,而不是虚证。什么是实证?实证是邪气盛,而阳气不虚。什么是阳气不虚,即阳气可以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从西医的角度来讲,病人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可以基本上正常工作,没有出现病危的状况。即生命体征平稳。什么是胃家?胃家指整个消化系统。其实胃家就是胃,是一种方言的说法。胃是指整个消化系统,而不是仅仅指西医的胃。它主要包括胃、大小肠、胰腺。胃家实,是指整个消化系统功能基本上正常工作,而消化系统正在遭受邪气侵袭。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这句话指出了阳明病的主要症状。从症状可以揣摩病人的阴阳对比关系。“身”热,身体发热,即测量体温高于37.2摄氏度,而无论病人自觉发热还是发冷。不恶寒反恶热,指“心”热,即病人自觉发热,而无论病人是不是身热。身寒与心寒应该是一致的,身热与心寒也应该是一致的。如果病人身热而心亦热,这是出现了两难境地。于是原文说,病人身热,而心不怕冷,反而怕热。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病人的阴气不足。阴气好比是木材,阳气好比是火焰。身热提示阳气增强,那么木材消耗必加快。在太阳病时,木材充足,故而身热心寒。阳明病则木材不足,故身热而心亦热。身热是因为需要增强阳气,心热是因为阴气不足以支持增强的阳气,需要控制阳气。所以,病人怕热,而且“汗自出”。

所以,阳明病的病理是阴虚阳亢,而且邪盛于胃。谓之胃家实证。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这段话既指出为什么会得阳明病,又指出阳明病的病位在胃,特征性的病理机制是阴虚,特征性症状是便秘。病人本来是太阳病,也就是说并不阴虚,本来应该使用辛温发汗疗法,但是医生却采用苦寒泻下疗法,或采用淡渗利小便法,导致病人阴虚。阴虚,故而消化系统不能分泌消化液,胃中干燥,出现阳明病。当然对于这句话需要灵活理解,因为得阳明病还有其它途径,譬如病人本来就是阴虚,此时感染邪气,不泻下,不利小便也会得阳明病。

总而言之,阳明病是邪气盛,阳气不虚,阴气不足,消化系统不能分泌消化液的病证。阴虚阳亢是基本病理表现。其轻证是阳明经证,重证是阳明府证。所谓阴虚阳亢,即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不配阳,有余之阳表现为邪火。所以阳明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是邪火盛,而不是正气盛。治疗原则是泻火保阴。轻证辛寒,重证苦寒。
 
内经原文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为虚。阳明病有中风有中寒。怎么到你这里就变成阳气不虚?记得说胃虚用辛温的好像也是你吧。原来如此,你把阳明中寒的不能食,大便初硬后溏而欲作固瘕的情况当胃虚了。阳明篇都在,你可以再去好好看看。
 

内经原文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为虚。阳明病有中风有中寒。怎么到你这里就变成阳气不虚?记得说胃虚用辛温的好像也是你吧。原来如此,你把阳明中寒的不能食,大便初硬后溏而欲作固瘕的情况当胃虚了。阳明篇都在,你可以再去好好看看。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为虚。这句话需要正确理解。正确理解是,邪气盛是实证的必要条件,精气夺是虚证的必要条件。如果邪气盛,精气夺,此为虚证,而不是实证。如果精气夺而没有被邪气侵袭,这也是虚证。实证与虚证是相互排斥的,不可以既诊断为实,又诊断为虚。实就是邪气盛而精气不夺,虚就是精气夺,无论邪气盛还是不盛。
 
内经原文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为虚。阳明病有中风有中寒。怎么到你这里就变成阳气不虚?记得说胃虚用辛温的好像也是你吧。原来如此,你把阳明中寒的不能食,大便初硬后溏而欲作固瘕的情况当胃虚了。阳明篇都在,你可以再去好好看看。
所谓阳明中寒,其实不是阳明。什么是阳明病,伤寒论原文已经定义得再清楚不过了。阳明中寒当然不属于阳明病。
 
《伤寒论》原文:“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不发热而恶寒”,实际说的是发热而不恶寒。这段原文说的是,病人感染邪气,发病首日就发热而不恶寒,这是阳明病。而不是太阳病。因为太阳病必定有恶寒,而不是恶热。这段原文说的是后世医家说的伏气温病。病人本来就是素体阴虚,感染邪气不表现为太阳病,而直接表现为阳明病。

“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这句话是用来解释为什么邪气侵袭而直接表现为阳明病,而不是以太阳病起病。其实解释得并没有什么说服力,只能代表原文作者的个人不成熟理解。后世医家往往错误理解这句话,理解为邪气传到阳明就不会再传。于是有人干脆说阳明无死证。阳明怎么可能无死证呢,它不会传入三阴吗?

“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对比一下,太阳病是邪气留恋于太阳,多日发热而恶寒。这是病人平常阴气充足。如果病人平常阴气不足,则以阳明病起病,首先也是以恶寒起病,接下来发热,然后“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发热与恶寒和无汗是一致的,发热自汗出而恶热是矛盾的。为什么矛盾?邪气侵袭而需要发热,阴气不足而不能耐受发热,故而一边发热,一边恶热而出汗。这是阳明病,不是太阳病。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为虚。这句话需要正确理解。正确理解是,邪气盛是实证的必要条件,精气夺是虚证的必要条件。如果邪气盛,精气夺,此为虚证,而不是实证。如果精气夺而没有被邪气侵袭,这也是虚证。实证与虚证是相互排斥的,不可以既诊断为实,又诊断为虚。实就是邪气盛而精气不夺,虚就是精气夺,无论邪气盛还是不盛。
精气夺,被谁夺?你这明显是不符合临床,纯虚无实根本就不是病。小儿清虚之体,本就是最好的身体状态。再多的就不解释了。
 
所谓阳明中寒,其实不是阳明。什么是阳明病,伤寒论原文已经定义得再清楚不过了。阳明中寒当然不属于阳明病。
原文里的属阳明的论述,就和人属于动物一种,不等于人就是动物。你这歪曲经文了。
 
邪气侵袭人体,需要发热以增强免疫力。但是,病人阴虚,阴不配阳。阳有余则生热,也就是火气。什么是火气?火气就是不能配之以阴的阳气。不能配之以阴则亢,亢则害,害则名之曰火。阳明病的本质是火。
 
《伤寒论》原文:“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原文说的意思是,本来是太阳病,病人的阴气不虚,故而发热恶寒无汗,但是病人的胃家却不那么强,反复呕吐而不能进食。于是就会导致阴虚,故而从无汗而反汗出濈濈然,这是邪气传入阳明,从太阳病转化为阳明病。
 
《伤寒论》原文:“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原文的意思是,伤寒太阳病的脉象特点是紧,而不是大。如果脉由紧变大,这也是邪传阳明的征象。

紧与大是矛盾的。紧则必不大,大则必不紧。所以,脉由紧变大,本身就提示邪气有传变。而阳明病的脉象特征是大。至于说是三日还是几日传变,恐怕还需要研究统计。
 
《伤寒论》原文:“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这里把阳明病区分为两类:阳明中风和阳明中寒。

就像把太阳病也可以区分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是一个道理。太阳伤寒的特点是纯寒无热,也就是病人没有阴虚。而太阳中风的特点是病人略微有一些阴气不足,也就是病人不能很好耐受增强阳气,故而一阵发热,然后又一阵出汗,然后又一阵发热。太阳伤寒完全不阴虚,故而一鼓作气发热,邪除才出汗退热。

阳明病也可以区分为中风和中寒。阳明中寒是胃阳不足,阳明中风是胃阳不虚。阳明病的特点是胃家邪火,而不是胃家阳气很强,这一点要搞清楚,不要混淆。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指胃家邪气盛而阳气不虚,也就是不出现腹泻。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腹泻一定是阳气虚,不腹泻提示阳气不那么虚。阳明病的诊断依据必有阳气不那么虚,但是不表示阳气有那么强。但是,阳明病的诊断依据必有胃家邪火盛。所以,阳明病可以区分为阳明中风和中寒,可以理解为中风是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功能完好,能吃能消,但是不能排便。能进不能出。而中寒则是不能消化吸收,于是既不能排便,又不能进食。不能进不能出。

为什么阳明中风称为风呢,因为风为阳邪,也就是火气。火气可以化食,但是不能推进胃肠道蠕动。为什么阳明中寒称为寒呢,因为寒为阴邪,它既不能消化饮食,又不能推进胃肠道蠕动。

阳明病,轻证是中风,重证是中寒。太阳病,轻证是伤寒,重证是中风。
 
越看错误的论断越多,腹泻一定是阳气虚?葛根黄连黄芩汤和白头翁汤都是可以用在阳气虚的人身上呗。
算了,不再继续回复了。
 
《伤寒论》原文:“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这里说的其实是介于阳明病与太阳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恶寒,脉浮而紧,这是太阳病的症状。口苦咽干,腹满微喘,这是阳明病的症状。原文指出这样状况不能使用苦寒泻下法治疗。为什么呢,因为既然还有太阳病的症状,提示病人有阳气不足。太阳虽然是三阳,但是邪气的存在而需要的是四阳五阳,阳气还是不足的。那么不能使用苦寒损阳的治疗方法。否则就会出现腹满加重,而且小便减少。请记住,腹满和少尿都是阳虚的症状,而不是阴虚的本证。

太阳病的本证可以出现呕吐,不可以出现腹满。可以多尿,不可以少尿。因为太阳病在表而不在里。
 
《伤寒论》原文:“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不能食,这是阳明中寒。阳明病本身就是阴虚生邪火,阳明病中寒则阴阳俱虚弱。阳明病中风可以“攻其热”(也就是泻其火),而中寒则不可以。阴阳俱虚弱,则助阳是首要。如果使用苦寒药泻火,则导致频繁呕吐,病情加重。
 
越看错误的论断越多,腹泻一定是阳气虚?葛根黄连黄芩汤和白头翁汤都是可以用在阳气虚的人身上呗。
算了,不再继续回复了。
腹泻一定是阳虚,你就理解为阴虚病人一定不会出现腹泻吗?阴阳俱虚弱,阳虚甚于阴虚,可以出现腹泻吗?
 
越看错误的论断越多,腹泻一定是阳气虚?葛根黄连黄芩汤和白头翁汤都是可以用在阳气虚的人身上呗。
算了,不再继续回复了。
痢疾病人必有阴虚,但是可以阴阳俱虚弱。阴虚而粘液脓血便,阳虚而腹泻。
 
《伤寒论》原文:“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阴虚则脉数,阳虚则脉迟。阳明病必阴虚,脉应当数,而不能迟。脉数才有可下之证,脉迟必不可下之。“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出现了阳明病阴阳俱虚弱的情况,病人的消化系统功能减退,所以不能吃饱,吃饱了就会导致全身阳气不足的表现,突出的表现就是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功能减退。这这种情况当然更不可以使用苦寒泻下法损伤阳气。不要因为病人有便秘和腹胀就使用苦寒泻下法,否则不仅不能解除腹胀,还会导致病情恶化。
 
《伤寒论》原文:“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伤寒呕多”。“伤寒”是一种病,“太阳病”和“阳明病”则其实是一种证。病与证的关系,一个病在病程中先后出现几个证。伤寒病首先出现太阳病,然后出现阳明病。伤寒病太阳证本身可以出现呕吐,但是不能频繁呕吐。如果出现频繁呕吐,提示病人平常胃阳虚。那么当邪气传入阳明时,即使表现为阳明府实证也不能轻易使用苦寒泻下法,因为苦寒泻下法会损伤胃家阳气。这是原文的意思。当然应该灵魂理解。既然阳明府实证,不使用苦寒泻下法又有什么其它的治疗原则呢。只是说不能单纯使用苦寒泻下法,譬如不能使用大承气汤。
 
《伤寒论》原文:“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指的是西医说的胃。心下硬满,即胃失去动力,不能排空。这是里寒证,阳虚的表现。需要指出的是,心下硬满并不是阳明病的症状。阳明病的本证是中腹部硬满,也就是大小肠失去动力。所以原文是说,阳明病有中腹部硬满,也有心下硬满,这种情况不可以盲目使用苦寒攻下药。中腹部硬满,大便不通,这是阳明病的阴虚里热证,即阳明府实证。但是,病人又有阳气虚弱的心下硬满。这实际上是正气欲虚,邪气要传入三阴的阳气欲衰证,阴阳俱虚弱的表现,不可以盲目使用苦寒泻下药攻之。如果使用了攻下药,可能利不止而死,可能还可以好转,就看阳虚到什么程度,保养得如何。当然也可以随证补救,意思是说阳虚使用苦寒泻下法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伤寒论原文:“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意思是说,邪气侵袭人体时发生阳明病,邪气盛而正气不虚者谵语,正气虚弱者郑声。

太阳病和少阳病都不会谵语,阳明病则会谵语。谵语的病理机制是阴虚阳亢,即邪火盛。什么是邪火?就是不规则活动。阴虚阳亢才能产生邪火,邪火有别于正气。正气使脑细胞正常思维,邪火扰乱脑细胞的正常活动,表现为乱动,故而胡言乱语。胡言乱语提示脑细胞在强烈活动,只是活动得失去规则而已,这显然提示有邪火。如果邪火熄灭了,正气又很虚弱,则思维低落下来,不会胡言乱语的。要么干脆嗜睡,要么重复一句话。就像邪火扰乱大肠小肠的运动,使其不能有规则运动,而是乱动,不能推动排便,导致便秘。如果病人阴阳俱虚弱,基本的生命活动不能维持,则脑细胞思维活动迟钝,但还是有邪火扰动,就会不断重复一句话。

所以原文是指出如何根据病人的思维来判断实证还是虚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