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文献学教案【转习】

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后世《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 以六经辨证论治伤寒,介绍各经病证的特点和治法,此外还说明了各经病证的传变、合病、并病,以及因外治不当而引起的变证、坏证与其补救方法。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治疗,对三阳病以消除病邪为主,对三阴病则以恢复机体抗病能力为基本治疗原则。从此对外感热性病有了具体明悉的辨证方法和准确有效的治疗手段。
《金匮要略》以内科杂治为主,兼及外科、妇产科及有关急救、食禁等内容。书中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作为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在诊断方面,除运用望问闻切四诊外,还对舌诊和脉诊进行深入研究。
《伤寒杂病论》记载方剂269首,使用药物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在方剂应用中,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具体运用了汗、下,吐、和、温、清、消、补八法,所载方剂类型有汤剂、丸剂、散剂、洒剂、洗剂、溶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软膏剂、肛门栓剂等.而且书中所载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古临床实际。所以《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一直指导着后世臣的临床实践,被奉为圭臬。另外,本书为中医方剂学奠定基础,故称之为“方书之祖”.芒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也有巨大影响。它是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教科书,至今值得继摩和发扬。
二、医药文献的整理
刘向、刘歆父子对医学文献的整理
汉成帝河子三年(公元前26年),组织人力,由刘向负责,将天禄阁、石渠阁等国家藏书及从民间征集的书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理,并做了具体分工。

小结:了解战国至三国时期医药文献研究发展概况和医药文献的整理情况,对于加深认识中医药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概况具有重要价值。
思考题:
1.如何评价此一时期所出现的重要中医著作。
 
2.汉代医药文献的整理情况。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医药文献的
发展与整理研究(公元265年至581年)
一、医药文献的发展
(一)医学理论
脉学是中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魏晋以前,脉学史料已经相当丰富。
《脉经》编纂了从(黄帝内经)以来,直到华佗,有关脉学的经典理论和重要方法,各按类别依次排列,对中国公元s世纪以前的脉学进行总结,并作丁发挥.首先,《脉经》系统论述并总结出24种脉象,即:浮、芤、洪、滑、数、促、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基本包括了今天循环系统生理、病理所能出现的脉象,奠定了脉名种类的基础,以后脉学著作的脉名分类均在此基础上增减而成
其次,《脉经》确立了寸口诊脉法,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明确提出左右手六脉脏腑分配原则,为寸口诊脉法的临床普遍应用铺平了道路。在脉象主病上,书中作了大量的论述,井把脉象、主证及治疗结合起来.从文献学角度讲,《脉经》保留了一些已佚脉学文献资料。《脉经》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太医署把它作为医科学生的主要教材之一,宋代太医局的方脉科也将其作为教材,被视为脉学的经典著作。《脉经》诞生后不久,即流传国外,在国际间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针灸学著作,最有代表性的是皇甫谴的《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把针灸理论系统化,总结了晋以前针灸疗法的治疗经验,集俞穴之大成,成为针灸学的经典文献。后世的针灸学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础上发挥写成的.该书传到国外,对外国的医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反映脏腑辨证理论的著作有《中藏经》.
(二)药物学
中药炮制,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南朝刘宋时.雷斆总结了中药炮制的经验,写出了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简称《炮炙论》.全书分上、中、下3卷,载药300种.原书在元代以后已佚。本书分门记载药物的性味、煮熬、炮炙、修治等理论和方法。该书总结了药物炮炙加工方法,有炮、姓、嘻、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瞧、
 
涤、曝、露等17法。为药物炮制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方书
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方书有了很大发展,种类与数量都大为增加.仅《隋书•经籍志》所记,有数十种之多,
《刘涓子鬼遗方》基本上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方面的主要成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书。
《小品方》又名《经方小品》,12卷,首见《隋书•经籍志》。由当时的古方筛选,择其精良编汇而成,反映了当时方书发展的水平,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二、医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南北朝时期,梁代阮孝绪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整理了官、私藏书,并撰成《七录》一部目录书。医药书目被著录在“术伎录”,计记医经50卷、经方部1259卷。
作为医药文献的专科性整理有以下几方面。
(一)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
1.(内经》的整理与注释
这一时期注释《内经》的有齐、梁间全元起的《素问训解》.
全元起的《素问》注奉,是最早的完整注本。全氏依据是《素问》9卷本。不仅保存了最早的《素问》的面貌,而且在对原文的注释方面也有很多发挥之处.但是在编集原文的篇次上存在着篇目的重出和错易,文字的重叠、拆散、杂揉等.
2.《伤寒杂病论》的整理与研究
这一时期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有突出贡献的是西晋的王叔和.
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由于兵燹频繁,时局动荡,遂致流传中残缺不全.加上传抄的讹误,使《伤寒杂病论》大失原貌。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对《伤寒杂病论》进行了一番整理。而王叔和整理过的《伤寒杂病论》的名称和卷数,现在说法不一,但其原貌已难以查考。但是,王叔和本人撰写的脉学专著《脉经》中.收录了张仲最",芍寒杂病沦》的绝大部内容,借此可以窥见池整理《伤寒杂病沦》的概貌。
(二)本草著作的整理扣充实
 
这一时期,本草著作的整理和充实,表现在对《本草经》的注释.梁代陶弘景编写了《本草经集注》。
《神农本草经》成书以后.药物品种不断增加,对药物性能作用的认识逐渐提高.出现了许多新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整理加工,有失。原貌,鸵药品种不全,分类不一,药物主治互有异同。陶弘景对以前的土范学著作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他以《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365种药物为基础又补充了《名医别录》的365种药物。7卷共载药730种。为了使新旧内容分别。陶氏把原有的内容用朱写,新加的内容用墨写。《本草经集注》是继《神农本草经》以后,对药物学的又一次整理提高.对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首先对《神农本荜经》收载蛇365冲药物进行了逐一整理.纠正了原书传抄中的错误。改进了药物分类的方法。
其次,对药物的性味、产地、采收、形态及鉴别等方面的论述.有较多的补充和发挥。
第三,在总论中提出了诸病通用的药物。
另外,从文献整理的角度看,《本草经集注》的朱墨书写方法,为后世古籍整理提供了规范。
(三)综合性医著的编辑
随着医学的兴盛.出现了一些著名的综合性医学著作。现存的有葛洪的《肘后救卒方》。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医药文献
的发展与整理研究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科学技术进步.医学文献也取得了全面发展。
这一时期,临证各科均有显著发展。外科、妇科、儿科、伤科亦形成专科,并出现了相应的医学著作。
一、医药文献的发展
(一)病因症侯学的总结
 
《诸病源候论》是干隋大业六年(公元6lo年)由太医博士巢元方等医官编撰的。简称《巢氏病源》。
《诸病源候论》共50卷.67门,1739论。但论病源,不载方药。大致门为病名,论为病证.分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的病因和症状.其中以论述内科疾病最为详尽.约占全书之半,其他如外科仅金创一类就记载了13种病侯。妇科杂病记载了140多种。皮肤病.眼科病3日种,汜载相当广乏,
《诸病源候论》在病因方面的记载不仅病种范围广而且精确。本书对多种疾病症候的描述十分准确。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7世纪前病因症候学的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沦述病因症候学的专书.对后世病因症候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药物学著作的大量出现
隋唐五代的药物学发展迅速。除了唐政府组织编写的《新修本草》以外,药物著作大量出现,记载药物的范围扩大,特点突出,有地方性奉草.有介绍和研究外来药物的专著,也有营养和食疗方面的总结性奉草著作。
1.《本草拾遗》
《本草拾遗》是唐代医家陈藏器编写的私人本卓著作。
《新修本草》
2.《蜀本草》
《蜀本草》原名《重广英公七草》.由后蜀翰林学士韩保升等奉命编撰。
3.《海药本草》
《海药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外来药物专著,也是唐末五代南方出产药物的总结。反映我国唐代与中亚、南亚以及西亚各国之间的医药文化交流。该书内容为后世本苞所援引。其中以《证类本草》援引最多,
4.《食疗本草》
《食疗本事》,五代孟诜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营养学和食物治疗专著。
(三)综合性医学著作的编写
 
隋居时期,综合性医著最有代求性的足盾代医冢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1.《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干金要方》,是唐初孙思邈参考子大量唐以前的医学文献,并结合本人的学术见解和经验撰写的综合性医学著作。
2.《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充的内容主要是本草、伤寒和养老等内容。
《千金翼方》收录了《伤寒论》的内容,成为《伤寒论》的古传本之一。
本书记载了对老年病的防治的丰富经验,对老年保健延寿有着独到的见解。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立方遣药,治疗老年病.其治疗方法归纳为饮食疗法和药物补益两大类,而食疗比药疗具有更多的优点。本书还非常注意养生以延年益寿,就是通过养性、治未病,防患于未然,还提出适当运动,预防老年病.孙思邈终年102岁,这与他重视运动.讲求卫生,擅长养生是分不开的。
(四)临证医学著作
隋唐时期.临证医学有了迅速发展,在综合性医著中,记载了大量临证各科的内容.此
外.出现了妇产科、小儿科、伤科等的专著。
1.产科专书
《时贤产经》唐人时贤撰,共l卷。
《杨氏产乳集验方》。
《产宝》3卷,唐代咎殷,公元897年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书。
2.儿科专书
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囱经》。
3.伤科专书
唐会昌年间《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名《仙授理伤续断方》、(理伤续断方)).原书4卷,今存l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书。
二、医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一)古医籍的整理研究
 
1.对《黄帝内经》的整理注释
隋唐时期,整理和注释《黄帝内经》的最突出的是杨上善、王冰两家。
杨上善,隋唐时期的医学家,籍贯不详.他首创分类注释《黄帝内经》,将《素问》、《灵 枢》两经全部拆散,按其内容归纳为19大类,即;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输穴、营卫气、身度、证候、诊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每一大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有纲有目,著成《黄帝内经太素》,共30卷。
王冰,中唐时期医家,自号启玄子,曾任太仆令,故后人亦称之为王太仆。
王冰对《素问》的篇目进行了编次,将原先第9卷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等篇移至卷首,改以养生、阴阳、脏象,诊法、病能、经络、治法等为序。强调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这对后世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王冰还删除重出篇目,合并、调整内容相关篇目.经过整理后,眉目更加清楚。
王冰还对《素问》原文进行了精心校勘。
王冰在《素问》的注释中,对中医基本理论有许多发挥,如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精辟的阐述.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注云:“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在治疗原则上,进一步阐明了治病求本,当本于阴阳的道理。
王冰又参照了张公所藏秘本,补充原已亡佚的第七卷。
2.对《伤寒论》的研究
隋唐时期,对《伤寒论》研究最有成就的是孙思邈。
孙思邈研究伤寒论创立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就是把《伤寒论》的条文,分别按方证比类归附,检索和应用非常方便。通过方证编次,进一步体现辨证心法,开后世以方类证整理《伤寒论》的先河。
(二)本草著作的整理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医学家苏敬向政府提出了编修一部新的本草专书的建议.唐政府即令长孙无忌、李勤主持编修工作,由苏敬等20余人集体编写。编写过程中,政府通令全国,选送当地地道药材,作为实物标本进行描绘。本书还收藏了不少外来药物。
 
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补充未载的药物,修订记载有误的内容。经过集体的努力,干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完成,名曰《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由政府颁行全国。
《新修本草》全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田经三部分。其中本草20卷,药图25卷,图经7卷,目录2卷.本草部分记述药物的性味特点、产地、采制要点、治疗功效等;药图部分是根据药物实际形态描绘的图样;图经部分是对药图的文字说明。共记载药物844种(一说850种),分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莱、米谷及有名未用等9类。
奉书图文并茂,增加了对药物的直观认识.书写格式清晰,态度严谨。每味药正文用大字号体作单行书写.注文用小字号字体,作双行书写。药物正文出于新增者,即在未了标以•新附”二字,每味药的小注出于陶弘景者,则在小注开头冠以“谨按”二字.这对了解古代药物资料的源流有重要意义。
《新修本草》不仅是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国家药典,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在国内,它广泛流传,直到公元10世纪中叶,才被《开宝本草》所取代。在国外,日本很早就有 该书的写奉,后来并作为医学生的必读课本。
(三)综合性医著的汇辑
隋唐时期,在汇辑古籍.撰写综合性医著方面最突出的是王焘的《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文献学价值。它全面整理和部分保存了自古代到唐初的医学典籍,成为现代校勘、辑佚古书的重要参考。
小结:两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五代时期医药文献非常丰富,这两个时期文献整理研究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特别这一时期对于中医经典文献的整理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思考题:
1. 两晋南北朝时医药文献整理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2. 隋唐时期医药文献整理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第五节 宋金元时期医药文献的
发展与整理研究
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发展阶段.医药文献大量出现,对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医药文献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医药文献的发展
(一)药物学文献
官修本草有《本草图经》。
医学家个人编撰的本草著作有以下几种。
1.《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总结了北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代表了宋代药物学的发展水平,在中国药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本草衍义》.
《本草衍义》(奉名《本草广义》.宋代医家寇宗爽撰于政和六年(公元1115年)。作者鉴于《嘉枯本草》与《本草图经》两书的排列与释义有疏误,因考诸家之说,并亲自搜集求访10余年,撰成本书。全书20卷,分为序例和药物两大部分。
3.《宝庆本草折衷》
《宝庆本草折衷》.南宋民间医家陈衍撰。
4《饮膳正要》
《饮膳正要》3卷。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撰于1330年。卷3收载食物本事药200种,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与食疗的专书,也是古代一部有价值的食谱。
(二)方剂学著作
1.《苏沈良方》
(三)基础理论文献
1.病因病机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称《三因极一病源论粹》。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三因致病说”。把复杂的病因分为三类。这三种致病因素,既能单独致病,又能相兼为病。再三强调,必
 
须分清病因辨证施治。全书条理分明,辨析严谨,文字简要.有证有论,有法有方。它使中医病因学说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三因分类的原则一直为后世病因著述所遵循。
2.诊断学
较著名的脉学专书有崔嘉彦的《脉决》(又名《崔真人脉诀》、《紫虚脉诀》)1卷。
舌诊.除了一般医学著作中关于舌诊的论述外,还出现了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
3.解剖学
(四)临证各科
1.内科
宋金元时期,除了综合性医著和方书中记载的许多内科方面的内容外.出现了一批治疗内科杂病的专著。如《脚气治法总要》和《十药神书》。
2.外科
《卫济宝书》
3.骨伤科
宋金元时期.骨伤设有专著.但大型方书和综合医著中亦有不少骨伤科的内容。特别是《永类铃方》与《世医得效方》两部著作中的有关卷篇反映了骨伤科的成就。
4。妇产科
宋金元时期,出现了许多妇产科专著,主要有以下几种.
《十产论》
5.儿科
宋金元时期,儿科学有了较大的提高,已形成较系统的中医儿科理论体系.编写了一些儿科专著,主要有《小儿药证直诀》、《幼幼新书》、〈小儿痘疹方论〉、《活幼心书》3卷。
6.针灸科
北宋时期的针灸学著作就达30种左右。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二、医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宋仁宗非常重视对医籍的校刊。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命医官晁宗悬、王举正校定古
 
代医书,次年国于监将校定的《黄帝内经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摹印颁行,并由宋授撰《病源》序文。皇祜三年(公元1051年)五月令殿中丞校正医书官孙兆校正”L台秘要》.尤其是嘉枯二年(公元1057年)在编修院设置校正医书局,集中了当时一些著名学者和医家,如掌禹锡、林亿、张洞、苏颂、高保衡、孙奇、孙兆等.开始了规模宏大的校正医书活动。从嘉祜二年至熙宁二年(公元1057年至公元1069年),先后校勘了《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千金要方》、《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素问》、《脉经》、《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干金翼方》等。校正医书局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力图恢复古典医籍的原貌,为医学教育提供了教本,促进了医学理论的探讨。而且为保存和传播宋以前的医药文献,做出了重大贡献。校正医书局校正医籍的方法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一)对《内经》的整理研究
《素问玄机原病式》
(二)对《难经》的研究
《难经本义》
(三)对《伤寒论》的整理和研究
整理研究《伤寒论》的代表著作有以下几种,
《伤寒总病论》
《伤寒类证活人书》
(四)对本草著作的整理
1.官方修订本草
《开宝本草》的编修
对《证类本草》的校订
(五)整理编修方书
小结:宋金元时期我国医药文献研究发展和整理研究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对中医药文献的整理的规模和质量均较前代有了较大提高。
思考题:
1. 试述宋代对中医药文献的整理情况?
 
2. 宋代在中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3. 宋代在临床文献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第六节 明代医药文献的发展与整理研究
(公元1368~1644年)
一,医药文献的发展
(一)本草著作 综合性本草《本草发挥》
药物炮炙专著 《炮炙大法》
(二)方剂学著作 《医方考》
(三)有关病因学著作 《温疫论》
(四)临证医学著作
1.诊断学 《濒湖脉学》
2.内科 《内科摘要》
3妇产科 《万氏女科》、《女科证治准绳》、《济阴纲目》等。
5.小儿科 《全幼心鉴》、《幼科证治准绳》
二、医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一)古医籍的整理和研究
对《内经》和(难经》进行研究和注释,对《伤寒论》编次、研究,辑复《神农本草经》。
(二)本草著作的编辑
1.《本草纲目》
(三)方书的汇编
明代在整理医药文献,编辑方书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明初编撰的《普济方》。
(四)丛书与类书的编撰
小结:明代我国医药文献研究发展和整理研究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医药文献专著的出版,还是古籍文献的校勘整理,其规模和数量均达到空前的程度,特别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学著作,对中医药文献的整理的规模和质量均较前代有了较大提高。
思考题:
1. 试述明代对中医药文献的整理情况?
 
2. 明代有代表性的本草专著主要有哪些?
 
第七节 清代医药文献的发展和整理研究
(公元1644—1911年)
一、医药文献的发展
(一)药物学文献
《本草纲目拾遗》
《植物名实图考
(二)方剂学文献
《医方集解》是一部取材得当,沦述简要,有一定实用价值,应用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成方切用》所录皆切于时用之方,注释也较详明,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三)临证医学文献
1.诊断学
《医灯续焰》
2.内科
温病学著作主要有:《温热论》、《湿热条辨》、《温病条辨》
综合性内科著作,主要有;
《张氏医通》、《证治汇补》
内科专病著作主要有《中风论》、《血证论》、《霍乱论》等。
3.外科与伤科
清代的外科学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出现许多外科学著作。伤科学在明代伤科学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不少伤科专著。•
4。妇产科 《傅青主女科》,
5.儿科
清代最具代表性的儿科著作是《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厘正按摩要术》等.
6.针灸 《医宗金鉴》
二、医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一)古医籍的考证与注释
 
清**据之风盛行,对古医籍进行了大量的考正与注释工作。晚清对《难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内经》:《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伤寒论》:
(二)古代医籍的辑佚
《神农本草经》的辑佚
1.类书
最有代表性的类书是《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2.丛书
《医宗金鉴》
小结:清代是我国医药文献研究发展和整理研究非常有特点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具有鲜明特点的医药文献专著,古籍文献的校勘整理成果空前丰硕,对中医药文献的整理质量较前代有较大提高。
思考题:
1. 试述清代对中医药文献的整理情况?
2. 清代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著作主要有哪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