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读《灵枢•营卫生会》一篇心得——质疑卫气出于上焦还是下焦论

王受仁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2/05
帖子
189
获得点赞
1
声望
0
(笔者的话:我这一篇是在学习气功过程中,为认清机体气机运动的状态,由此在学习中而得到的一点收获。另外还有关于“三焦”的认识,拟在下篇进行写作。)


读《灵枢•营卫生会》一篇心得
——质疑卫气出于上焦还是下焦论

《灵枢•营卫生会》一篇中,在谈论营卫二气的生理问题时,有这样一句话:“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由于古人文风简洁,又没有原始注文,上下文的连结也不是很明晰和直接,因此此话就招来后人诸多的猜测和不解,乃至相互争论,这场争论自古至今已延绵千余年之久,至今仍未有公认的结论。争论的焦点有上焦论,下焦论,今人的观点中又出现有“卫气源于中焦出于下焦论”,上焦或下焦都有合理成分的两焦论等。本文通过学习想谈一点个人之学习所得,公之于众,以求是非得以明辩。

一、 争论的焦点的概说

在古人中,杨上善的《太素》、孙思邈的《千金》、王焘的《外台》、张志聪的《灵枢集注》等,均作“卫出上焦”。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如张志聪找了《灵枢》本书中的多条书证,如《决气》、《五味》、《痈疽》等篇中所谈的“上焦之气”,以此来证明“卫出上焦”的合理性。
而坚持下焦论的有明时马莳和张景岳。马莳在他的《灵枢注证发微》中通过《营卫生会》整篇的理解,他认定“下焦之气”就是卫气。他的理解是:由水谷所生的精微之气,从上中二焦下行到下焦,形成了下焦之气,此气参与下焦水液渗入膀胱的气化运动。而在下焦之气中“|阴中有阳”,其中阳气上升至中上焦“以生阳气”,这就是卫气的生成,也即“卫气出于下焦”的道理。而张景岳在他的《类经•卫气营运之次》则是从卫气运行道路来理解的,他认为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两者都是通过足少阴经而行于五脏六腑的,两者都与肾经息息相关,由此说明“人之所本,惟精与气”的道理,由此推论出“气为阳也,阳必生于阴;精为阴也,阴必生于阳。故营本属阴,必从肺而下行;卫本属阳,必从肾而上行。”这就是他得出“卫出下焦”结论的理论依据。
今人在讨论此问题时,我认为基本上还是沿古人的足迹走,也因此分成有上焦论和下焦论两派。赞成上焦论的,只是在古人上焦论的基础上,从经文本身找出更多的论据和说明,而下焦论者也是基于卫气的所行,和肾气为人体之本两个方面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的。
由于两派各有所理和各有所据,因此争论双方谁也没有说服谁,正是这一原因,所以近年来又出现了第三种论调,即上面提到过的两种观点合二为一的混合论,得出的结论是:卫气源于中焦出于下焦的两焦论。

二、 要用整体论的观点来读经典

《灵枢•营卫生会》开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这一段话很明显是说明人体中营、卫二气的由来,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即人体中的生命所需的营养物质的由来,也即人们讨论中卫气之真正“所出”,它根本就不是什么出于哪一焦的问题。我们如何能更深刻一点、全面一点来理解上面一段话,像营卫这类精微物质的由来绝不仅限于脾胃一类,故然脾胃为人的|“后天之本”|,“仓廪之官”,但人体的新陈代谢谢绝对不仅限于脾胃等消化系统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它离不开心、肺、肝、胆、肾还有其它诸多的器官组织,是大家共同来完成的。所以这段话在“谷入于胃”后,还加上了“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然后才会有“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的结果。可是大家没能这样去理解,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古人的思想,这样就造成了一些概念上的模糊,如“所出”、“所行”的含义就成了各人有各自的理解。
我以为读中医的经典绝不可照章、照句、照字去理解,这样做一定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中医理论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基石,这就是理论界所共识的整体观,这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灵魂。我们只有深入中医理论的灵魂深处,用全局的观点,整体观念来看待中医理论的各种描述,才会不至于陷于“盲人摸象”的瞎猜。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既相对封闭又开放的系统。虽然在中医的藏腑生理学上分开地讲了五藏六腑,四肢百骸,但每个相对的器官组织都绝对非独立的,因而其产生的生理功能也绝不是某一单一器官或组织的事情,而应是众多器官和组织协同完成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行为。就如《素问•咳论》中说:“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歧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一论述就是说明这一道理的。
关于整体观是现代中医理论中一个很时髦的说法,许多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研究和著作中,都要谈到这个问题。我以为孙广仁先生主编的《中医藏象生理学》谈得比较透彻,该书除了在“绪论”中谈到整体性理论外,还在第二章,第五节中第五个问题“脏腑之间的整体生理联系”中更加具体详尽地谈到了这一问题,阐述深刻、明确,给人印象深刻。其中在理论上是这样阐述的:“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新陈代谢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机体的整个新陈代谢谢过程,整个生长壮老已的演化过程,需要所有脏腑经络的参与;而机体的某一机能,则可能需要某些脏腑经络的共同协作。一般说来,只凭一个脏腑,一条经络,是不可能完成机体的一项功能的。机体的呼吸运动、饮食物的气化代谢谢、水液的输布代谢谢、人体的生殖功能等,都是在多个脏腑经络的协同与制约相统一的作用下完成的,反映了脏腑之间既有协同又有制约的整体生理联系。”因此,作为生理现象的营卫二气的产生,就绝不是上焦或下焦部分器官组织所能完成的,因此,《营卫生会》中所言的“所出”、“所行”等都要从该文的每个段落的整个语意去理解,既要有中医基础理论的根底做指导,又要根据文章的整个含义,彼此结合起来理解。
现就以气而言,关于人身上的气,最精华就是真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离合真邪论》又说:“真气者,经气也”。由此我们道,我们大家所讨论的营卫之气,就是经气,也即真气。真气的来源哪里?这其实是大家都知道的,即来源于先天与后天。而先天之气就根于肾精之中,后天之气有两个方面,一是与肺有关的呼吸之气,二是与脾胃相关的水谷精气。就由此看来,所谓营卫二气,它们的来源也绝不仅仅是个上焦或下焦的问题,而是与三焦都有关联。
再说,现代中医的基础理论从根本上也是这样认识的,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又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五经并行。”以上两段经文,就是对人体食物与饮水两个方面的消化过程所作出的概括,这充分说明人体物质的运化,精微物质的产生,除脾胃外,还离不开心肺的气血经脉的功能;肝的疏泄;肾的气化,整个三焦水气通道的畅通等等,因此,营卫二气的产生,即它的“所出”,根本就不可归结于上焦或下焦两个区域的问题,并由此来阅读理解经文。
我们再从西医的角度来看,由于现代生理解剖学是建立在分析实验的基础之上的,过于分析的倾向,就使得整体的人被分解成一个个的系统部分来理解人,如消化、呼吸、循环、内分泌、免疫、泌尿系统等等诸如此类。基于这一原因,所以一般人就常常将身体的营养物质的来源完全归结于消化系统,无形中无视了其它系统的不可失缺性。其实人体的新陈代谢谢是机体整体性有机活动,基本不可缺失其中的某一环节。如不能缺少肺的吸氧与呼出二氧化碳的功能;不能没有内分泌分泌出各类有用的激素,尤其是能促进各类酶生成的生化类活性物质等;不能没有循环系统所起到的各类生成和代谢谢类物质的转运功能;也不能没有就在循环系统中的各类淋巴细胞的吞噬、化灭的免疫功能,还有能输送一些重要营养物质的功能(注:中医所说的脾就在其中);还有处于消化系统中的肝胆也不可少,肝除了分泌输送胆汁外,肝还有滤过无用杂物,加工生化物质,为机体补充血液的功能,因此也不可少;泌尿系统中的肾还包括膀胱在内,它们除了在新陈代谢谢中产生的尿液和废弃物外起到排泄作用外,其肾脏在滤过血液中还有十分重要的维持体内体液和调节酸碱平衡的作用,还有内分泌物分泌的作用,如分泌前列腺素、肾素、激汰、胰岛素、促红细胞生成素、有关钙磷代谢谢的活性物质等等。
整体性是人体生命系统的固有特点,因此也是医学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西医也认识到了,但不深刻全面,而且也没有被抽象出来,中医的认识则被后人抽象出来了,不仅认识深刻,而且将整体性由人体系统的整体性扩大到人与自然的紧密相关的整体性,因此就更为全面。
另外,西医理论中的免疫系统,它是一个相对庞大的系统,其中就包括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等几大类的存在,它们的分布就不仅是局限于某个局部,而是分布于全身包括肌表和脏腑器官在内。西医的免疫系统就相当于中医的卫气。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也不能仅将卫气的“所出”和“所行”仅局限于某一局部,这样理解是狭隘的。

三、 如何来理解经典中的语言问题

要想读懂《营卫生会》这篇经典,我认为首先就必须对营卫二气的“所行”,即营卫二气在机体中的运行规律有一个基本了解,否则就必会陷于盲目的随意附会或猜测中。由于这场争论所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卫气上,而且卫气的运行规律也较复杂,可能为许多人所不知,所以这里要着重介绍卫气在机体中的运行规律。
按现代中医理论一些名家的研究,卫气的运动规律应有三种:
其一是与营气循经同行的方式。这一方式的区别就在于营行脉内,卫行脉外而已。其路径为行28经为一周,其中包括有基本12经,左右合计为24经,再加上任、督和两蹻,合计为28经(注:男阳蹻,女阴蹻而有别)。这是卫气运行的支流,卫阳的份量相对经。
其二是卫气散行的方式,即卫气弥漫分散于全身体表,即分布于全身皮肤分肉之间,以卫阳剽悍滑疾之性,起着“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机能作用。
其三是卫气运行的主要方式,即日行于阳,夜行于阴,这一方式同样是与营气并行,运行于脉外,但这是卫气运行的主流,卫阳的份量相对重,因此,它可同时加强在白天对前一、二方式阳气的补充,使人在白天精力旺盛,还增强机体对抗外邪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现在我们再来理解《灵枢•营卫生会》中有关的某些语言的描述。
其一,“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歧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这应是原文。)注意,问的是“所行”,“何道”,即营卫二气循经而行的道路。歧伯所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并没有错话可指责。因为营气的循经路线是起于手太阴肺经,经大肠经、胃经、……肝经、蹻脉、督任脉后,再回至手太阴肺经为一周,日行25周,夜行25周,共50周,如此如环无端地循环。而肺经的起始就在于脾胃,所以歧伯在回答黄帝问的营气的“所行”时,答曰:“营出于中焦”。而卫气的循行路线较复杂,有多种方式,如按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这一主要方式来说,卫气的起始在昼是起于足太阳膀胱经,最后落脚于足少阴肾经,而这时已是阳尽阴始的时候,即卫气夜行于阴的开始。卫气夜行于阴,是始于足少阴肾经,然后注入肾,开始五脏的循行,直至最后又注入肾为一周,如此二十五周。以后,又是通过肾、足少阴肾经,然后才转向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于新的一天的循行。由此看来,卫气的循行道路,与足少阴肾经和肾脏息息相关。而从肾经的主脉走向来看,它也是从肾脏开始的。由于肾脏与卫气关系的密切,所以歧伯在回答黄帝所问卫气的“所行”时,才说“卫出于下焦”,其道理就在于此。
经文中接着说: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注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俱行于经脉,命曰营气。……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入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注意,上面前三段话所描述的是问“三焦之所出”,不是问哪一种气的“所出”。其主要谈的是三焦和三焦之气的运化而由此产生出的生理情况。如第一段所言,明显首先谈的是上焦的划分范围。经文明确指出上焦是“出于胃上口”。所谓“胃上口”,当然是指的包括胃在内的上面部分,其中就有心肺在内。而其中气的运行就不仅是只指卫气一部分,而是指包括有营气、宗气在内的整个气的运行。经文中有“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此话就有肺的呼吸所形成的宗气活动在内的含义。而后面所描述的“循太阴之分而行,还注手阳明”等,显然是在谈整个营卫气机的循经走向。如说“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云云,这就暗示有卫气在内的营卫二气的循经走向,不过一个在脉内,一个在脉外而已,营卫二气是相伴而行。注意,这就是指的卫气运行的另一种方式,即上面所说的支流的方式。
第二段歧伯的所答,首先也是先谈中焦的生理划分,明确指出中焦是在上焦过来以后,“胃口”就是指包括脾在内的脾胃部分。后面紧接着谈的是中焦之气的运化特点,如:“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云云,因为它能化为血液,所以它自然就要行于经脉之中。因它行于脉中,所以才命之曰为营气。因此,此段话的真意不在说明营气是出于中焦。
第三段歧伯的所答,是从下焦的生理组织构成和功能来认定下焦的,如“别回肠,注入膀胱而渗入焉……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这一段所谈,与前面几段所谈的重点又有不同,这一段所谈的,着重谈的是下焦的生理功能,其生理功能除了上面已谈过的糟粕经大肠排出体外而成为粪便外,还有一个就是水液的代谢谢活动,即肠系统的“济泌别汁”,再经膀胱排出的尿液。因此,也不能以此作为卫出下焦的理由。
最后一段是说黄帝在听明白歧伯回答后的一个小结:即所谓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这段话,极明显地对前面“三焦之所出”的气化活动各自不同特点做了一个生动总结。
由于大家对《营卫生会》阅读的误解,由此又扯出其它一些有关篇章,而继续造成误解,如《灵枢•痈疽》、《灵枢•平人绝谷》、《素问•调经论》等等。
《灵枢•痈疽》中曰:“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灵枢•平人绝谷》言:“上焦泄气,出其精微剽悍滑疾。”《素问•调经论》说:“阳气受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间。”
我认为这就卫气运行的第二种方式的写照,即散行。是说卫气它遍布于全身体表各个部分,包括上、中、下三焦,都有它的足迹。所以才有“上焦出气”、“上焦泄气”、“阳气受于上焦”等等诸如此类的描述,这些都只能说明是指卫气在这些部分局部的表现或反应而已,绝不能以此来论证卫气就是出于哪一焦这样一个结论。
 
欢迎网友读贴回贴与点评。
 
多谢分享,慢慢学习
 
很好,这才是真正的中医讨论话题,看来论坛正气上来了/
 
谢谢上面楼主们的鼓励。
 
我认为,中医是“唯动逻辑”,其“某气”的概念,大都为“逻辑物质”,说其不是物质只是运动状态也不为过,互相之间概念的包容交叉都是常事,归根结底是按运动方式来分的。
比如《内经》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也说是说,”阳“有多种动态,但当它处于”卫外而为固“的状态时,就叫”卫气“;
同理,”阴“也有多种动态,但当它处于”藏精而起亟“的状态时,就叫”营气“。
 
此外,关于“卫出上焦”还是“卫出下焦”的问题,依我看来也就象外感热病究竟归属于“伤寒”还是“温病”一样,其实没什么好争的。
根据“唯动逻辑”,“卫气”只是“阳气”在卫外时的一种动态。而既言卫外,那么卫气首先发于哪里,自然要根据病邪首先侵犯哪里而定的:
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当此之时,自然“卫出上焦”;
而若“寒邪外侵,首犯太阳,继传阳明”,当此之时,自然“卫出下焦”!
很简单的事,竟成“千载疑难”,实在令人不胜唏嘘……
这不禁使我想起金庸先生《侠客行》里的一段情节来:一代一代的武林高人齐聚侠客岛从壮年熬成了白头,也始终破解不了天书一般的《太玄经》,却被一个不识字的楞小子,只把天书看成方向符号连接起来,结果轻易获得了绝世武功心法……
难道我们现代人也要象那些死钻牛角尖的武林侠客一样,白首“太玄经”不成?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以“平常心”看待“天书”,只把它看成是运动方向的“符号”?古中国文化无非是一种“唯动逻辑”,无论天书还是经典,其诲涩语言无非是试图解释特定时空中的运动方向……中医向何处去,只看诸位了!
而所谓气功,其实也就是一种“把握特定时空中运动方向”的心法。不是么?
 
谢谢上面楼主的阅贴与点评。不过所谓的“罗辑物质”来认知气是不对的。
 
楼主不是现在练气功吗,卫气到底出于那里,自己感觉一下不就行啦。
 
楼主揭开这一问题了没有?网友的回帖你满意吗?
 
先明白营气卫气的机制本质,楼主问题就自己迎刃而解,要不只是一种规律性把握,无法搞明白这一谜团

因为本人原则是只评论历史人物,不评论活着的人,我写评论历史观点时讨论这一话题,到时讨论。
 
=======
李茂春
先明白营气卫气的机制本质,楼主问题就自己迎刃而解,要不只是一种规律性把握,无法搞明白这一谜团
因为本人原则是只评论历史人物,不评论活着的人,我写评论历史观点时讨论这一话题,到时讨论。
=======

你所效仿的方舟子那套把戏,在中医聚集的场合是没有市场的。

除非这个论坛皆假冒伪劣的“中医”泛滥,真中医是不会理睬你这样的品牌滴。

你的明白?
 
========
shenyvf
此外,关于“卫出上焦”还是“卫出下焦”的问题,依我看来也就象外感热病究竟归属于“伤寒”还是“温病”一样,其实没什么好争的。
根据“唯动逻辑”,“卫气”只是“阳气”在卫外时的一种动态。而既言卫外,那么卫气首先发于哪里,自然要根据病邪首先侵犯哪里而定的:
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当此之时,自然“卫出上焦”;
而若“寒邪外侵,首犯太阳,继传阳明”,当此之时,自然“卫出下焦”!
很简单的事,竟成“千载疑难”,实在令人不胜唏嘘……
==========

中医的学问,惟寻本求源方能得道。

蜻蜓点水,到老一场空。
 
=======
李茂春
先明白营气卫气的机制本质,楼主问题就自己迎刃而解,要不只是一种规律性把握,无法

你们几位是咋了,是不是文革留下的习气太重了,动不动就给人扣帽子,打棍子,都是啥年代了?

中医论坛不能像文革时期唱的一首歌吧。

"中医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为啥好呢?不允许提问,谁提问就扣上帽子打死,

这样还叫论坛吗?我们都是小人物,不是左右中医事业的领袖人物啊,有必要扣帽子打棍子吗?
 
========
shenyvf
此外,关于“卫出上焦”还是“卫出下焦”的问题,依我看来也就象外感热病究竟归属

你的回答,自认为正确。

你可以问问这位楼主,你回答人家的问题了吗?

不是在答非所问吗?

我不想一对一评论人,请你注意留言口气
 
=======
李茂春
你们几位是咋了,是不是文革留下的习气太重了,动不动就给人扣帽子,打棍子,都是啥年代了?

中医论坛不能像文革时期唱的一首歌吧。

"中医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为啥好呢?不允许提问,谁提问就扣上帽子打死,

这样还叫论坛吗?我们都是小人物,不是左右中医事业的领袖人物啊,有必要扣帽子打棍子吗?
=========

差矣。

中医同行之间,是没有等级之分别的。请勿拿西医的眼镜窥探世界。

再者,你非中医内行,却处心积虑打听中医问题,是何叵测目的呢?
 
“卫出上焦”还是“卫出下焦”?


这是一个令中医界猜谜般揣测了几千年的话题。

如果想学习营卫知识的人士,不历经这个猜测过程,只贪图坐享其成,是不会进入中医的思维程序的。

哲言云: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
李茂春
你们几位是咋了,是不是文革留下的习气太重了,动不动就给人扣帽子,打棍子,都是啥

哪也就是说你就是中医内行了,你也想做“正统”中医的大师了?

你觉得可能吗?中医历经几千年出了几位“正统”大师了?难道你就是吗?

奉劝你一句,不要大师正统自居,这是论坛,言论自由,不是考场和法庭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