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女31岁,每天晨起手指关节、膝盖关节酸胀痛,下午才缓解

楼上说的有道理,湿热久了伤阴. 阴伤久了它是不是应该就生痰了.

那要是用燥药,会助热还是能祛湿。 又或者会伤阴。
 
现在的大司天是少阳相火和厥阴风木,多数人的体质都会往这里偏,所以临床看到阴虚病比阳虚多很多。
1924-1983 年 第 78 甲子 太阳寒水 太阴湿土
1984-2043 年 第 79 甲子 厥阴风木 少阳相火
2044-2104 年 第 80 甲子 少阴君火 阳明燥金

阴虚体质的人加上饮食习惯喜水、喜凉、喜冷饮,慢慢的脾胃也弱了,发展成湿或水饮,齿痕苔等。
当然我这还是说的第一种情况,先阴虚后湿热的情况。后面那种湿热致阴虚的,我见的比较少,没什么发言权。
  
  气候的变化只是一个方面,
  我觉得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及随之而来的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主要原因。

  比如: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患2型糖尿病与一组遗传基因有关,
  于是很多人就将自己患病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家族遗传}。

  但问题是:
  1980年全国30万人群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而现在已将近12%。
  难道在短短的40年的时间内,携带2型糖尿病相关隐性致病基因的人群,扩大了将近20倍?这可能吗?


  为什么几十年前的人基因与我们基本相同,却极少患2型糖尿病呢?
  所以2型糖尿病显然绝大部分都是多食少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

  后天的生活方式可以阻止或者开启某些{先天隐性致病基因}的表达。
  
  《黄帝内经》的年代,气候比现在更加炎热,平均温度高2-3度,唐代的平均气温也要比现在高1度。
  平均气温高2-3度是个什么概念:冬季气温零度线要向北退2-3个纬度,即将近300公里左右!

  而东汉末年平均气温比现在又要低2度左右,现在一月气温零度线在“秦岭-淮河-洪泽湖”一线,而当时在“大巴山-长江-太湖”一线,比今天南推200多公里,张仲景的家乡河南南阳冬季有相当长时间平均气温都在零度以下。气温越低,风寒邪气越重。
  所以《伤寒论》专论治伤寒病,而将温病一笔带过。



  见竺可桢《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年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基于文献和物候考古):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东汉末年,公元200年前后)温度处周期低谷气候严寒。--中国古代近5000年的气候变迁(年均气温曲线图).jpg
 
楼上说的有道理,湿热久了伤阴. 阴伤久了它是不是应该就生痰了.

那要是用燥药,会助热还是能祛湿。 又或者会伤阴。
很简单的一个小建中加茯苓白术去饴糖却搞的这么复杂?这个痰啊郁啊的。不过热闹还是热闹的!
 
这个很简单,一付药不超10味,一剂见效.5付大有好转.这是很通常见到的病症.不是疑难杂症.
 
  见竺可桢《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年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基于文献和物候考古):

你这个图是不是搞反了?怎么感觉像这样下去,现在 的温度比张仲景那时候还低呢?
我所看到的资料说得是两千年里,温度是缓慢的升高的,虽然有短时得寒冷,但整体是升高的;汉朝时气候比现在要寒冷得多,尤其北方中原地区,所以古人很注重保暖穿衣服偏多。
 
你这个图是不是搞反了?怎么感觉像这样下去,现在 的温度比张仲景那时候还低呢?
我所看到的资料说得是两千年里,温度是缓慢的升高的,虽然有短时得寒冷,但整体是升高的;汉朝时气候比现在要寒冷得多,尤其北方中原地区,所以古人很注重保暖穿衣服偏多。

  红竖线是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公元200年前后。
  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平均气温从正2度,降到负1度,冬季气温零度线南进330公里。
  
  上世纪后半页应该在平均线水平,即0度,最近20年全球变暖好像升高了1度,所以现在应该是在正接近正1度的水平,唐朝的时候是接近正2度,比现在高1度。

  两汉时期比现在高0.5-1度,西周时期比现在高1度。
  大禹治水的时候是正2.5度,比现在高1.5度。


1623839413190.png
 
  红竖线是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公元200年前后。
  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平均气温从正2度,降到负1度,冬季气温零度线南进330公里。
  
  上世纪后半页应该在平均线水平,即0度,最近20年全球变暖好像升高了1度,所以现在应该是在正接近正1度的水平,唐朝的时候是接近正2度,比现在高1度。

  两汉时期比现在高0.5-1度,西周时期比现在高1度。
  大禹治水的时候是正2.5度,比现在高1.5度。


浏览附件105240
你再看看别的资料吧,这个不太对。
我看到的不止1~2度的差额。1~2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说明不了问题。
或者可能说得是平均气温,和医疗相关的还得看最高温和最低温,以及昼夜温差。
这些才是影响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因素,如果是平均温度除非差别很大反应不了啥情况的。
 
很简单的一个小建中加茯苓白术去饴糖却搞的这么复杂?这个痰啊郁啊的。不过热闹还是热闹的!
简不简单看疗效,有想法您可以与楼主讲。 我就是来看热闹的。
 
  红竖线是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公元200年前后。
  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平均气温从正2度,降到负1度,冬季气温零度线南进330公里。  
  上世纪后半页应该在平均线水平,即0度,最近20年全球变暖好像升高了1度,所以现在应该是在正接近正1度的水平,唐朝的时候是接近正2度,比现在高1度。
  两汉时期比现在高0.5-1度,西周时期比现在高1度。
  大禹治水的时候是正2.5度,比现在高1.5度。
浏览附件105240
你再看看别的资料吧,这个不太对。
我看到的不止1~2度的差额。1~2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说明不了问题。
或者可能说得是平均气温,和医疗相关的还得看最高温和最低温,以及昼夜温差。
这些才是影响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因素,如果是平均温度除非差别很大反应不了啥情况的。
  
  历史上每一次年均气温的骤降。
  伴随而来的往往都是巨大的社会动荡:频繁战乱、人口迁徙、民族融合。
  武王伐纣、战国争雄、三国鼎立、五代十国、明清交替……都发生在气温曲线陡然下行的时段。

  而盛世的崛起,大都发生在气温曲线上行的阶段,比如西周、两汉、隋唐、两宋……。

  内在原因是气温每降低1度,零度线就会向南推进111公里,
  无论是中原的农耕,还是北方的游牧,都会因为气候寒冷而受到严重的损失,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这意味着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人会增加多少?
  因此中原政权统治的稳定性会大降,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的强度会大增。
  
 
这研究范围有点广的,自叹不如。 真是博学
 
  
  历史上每一次年均气温的骤降。
  伴随而来的往往都是巨大的社会动荡:频繁战乱、人口迁徙、民族融合。
  武王伐纣、战国争雄、三国鼎立、五代十国、明清交替……都发生在气温曲线陡然下行的时段。

  而盛世的崛起,大都发生在气温曲线上行的阶段,比如西周、两汉、隋唐、两宋……。

  内在原因是气温每降低1度,零度线就会向南推进111公里,
  无论是中原的农耕,还是北方的游牧,都会因为气候寒冷而受到严重的损失,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这意味着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人会增加多少?
  因此中原政权统治的稳定性会大降,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的强度会大增。
  
我目前比较信这种观点。
 
  
  历史上每一次年均气温的骤降。
  伴随而来的往往都是巨大的社会动荡:频繁战乱、人口迁徙、民族融合。
  武王伐纣、战国争雄、三国鼎立、五代十国、明清交替……都发生在气温曲线陡然下行的时段。

  而盛世的崛起,大都发生在气温曲线上行的阶段,比如西周、两汉、隋唐、两宋……。

  内在原因是气温每降低1度,零度线就会向南推进111公里,
  无论是中原的农耕,还是北方的游牧,都会因为气候寒冷而受到严重的损失,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这意味着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人会增加多少?
  因此中原政权统治的稳定性会大降,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的强度会大增。
  
也许有道理吧,但我还是觉得过于夸大了!现在某一方面的专家似乎都有这种倾向,觉得本专业可以影响全人类!
游牧民族南侵,也不是每一次都成功的!
内乱之生,民变者成功的更是几无!
 
我目前比较信这种观点。
  
  谢谢老师分享独特的见解。
  但不过同一时期,学术倾向相反的不同流派可能都有大师出现。

  比如文中提到的:清朝医家黄元御(1705~1758年)崇尚扶阳的原因是:正值大司天第七十五甲子中元太阴湿土太阳寒水中的太阴湿土之令(1744-1774年为太阴湿土主令)。
  但同时代的徐灵胎(1693~1771)却特别反对当时的滥施温补之风,还专门写了一篇{论人参}称人参为{医家邀功避罪之圣药也},陆九芝说:{(徐灵胎)先生当日所深恶而痛绝者,为温补药}。

  我觉得跟医家自身的体质关系更大,黄元御30岁以前是儒生,肢体不勤,用脑过度,损伤脾阳,又屡糟医误,可能是注重温补的缘由吧。
  而徐灵胎可是个{练家子},20岁时自己习武,能举得起两百斤的石头。
  再看善用石膏的张锡纯,形体肥壮,应该偏于阳明热盛的体质吧。


1623843885782.png
 
  
  谢谢老师分享独特的见解。
  但不过同一时期,学术倾向相反的不同流派可能都有大师出现。

  比如文中提到的:清朝医家黄元御(1705~1758年)崇尚扶阳的原因是:正值大司天第七十五甲子中元太阴湿土太阳寒水中的太阴湿土之令(1744-1774年为太阴湿土主令)。
  但同时代的徐灵胎(1693~1771)却特别反对当时的滥施温补之风,还专门写了一篇{论人参}称人参为{医家邀功避罪之圣药也},陆九芝说:{(徐灵胎)先生当日所深恶而痛绝者,为温补药}。

  我觉得跟医家自身的体质关系更大,黄元御30岁以前是儒生,肢体不勤,用脑过度,损伤脾阳,又屡糟医误,可能是注重温补的缘由吧。
  而徐灵胎可是个{练家子},20岁时自己习武,能举得起两百斤的石头。
  再看善用石膏的张锡纯,形体肥壮,应该偏于阳明热盛的体质吧。


浏览附件105241
你说错了,按你的分析黄元御是阴虚痰阻的体质,四体不勤,用功读书,熬夜著书,都是暗耗阴液的,其最后英年而逝很大的可能也是过用温燥药物所致。再看看李阳波,现在喜用温燥药的人几乎都是首当其冲的害了自己。
 
这个大司天我们不急着讨论,随着日常看到病人和经历的增加,几十年后,才知道是不是正确,就江苏地区来说,自我学医以来,的确是肝肾阴虚的人远远多于阳虚的病人。
 
这个大司天我们不急着讨论,随着日常看到病人和经历的增加,几十年后,才知道是不是正确,就江苏地区来说,自我学医以来,的确是肝肾阴虚的人远远多于阳虚的病人。
叶天士曾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加上现在的过食肥甘而蕴热,合成湿热而热盛伤阴很正常!
 
这个大司天我们不急着讨论,随着日常看到病人和经历的增加,几十年后,才知道是不是正确,就江苏地区来说,自我学医以来,的确是肝肾阴虚的人远远多于阳虚的病人。
  
朱丹溪学术思想及用药与地域特点关系探讨
https://www.tcmbe.com/threads/435033/
  

朱丹溪学术思想及用药与地域特点关系探讨.jp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