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医道路途--江湖庸医的成魔之路

1648258441076.png
 
徐 迩日天令骤冷,诊左脉忽现芤涩,痛时筋挛,绕掣耳后。此营虚脉络失养,风动筋急。
前法清络凉剂不应,营虚不受辛寒。仿东垣舒筋汤意。
当归 生黄芪 片姜黄 桂枝 防风 生于术
煎药化活络丹一丸。

//营虚不受辛与寒。
 
论病有对待药亦有对待 -- 《景景室医槁杂存》

有热病即有寒病,有湿病即有燥病,以及表里虚实,莫不对待,故无论何病,皆有寒热燥湿、表里虚实之异,执一书而谓道尽,于是,执一方而谓治无他法者,未能透澈至理者也。是以用药之误,每误于病状相同,同一肝风抽搐也,而虚甚与热极异;同一肺劳咳嗽也,而湿盛与火灼异;同一胃虚不食也,而阳亏与阴亏异;同一腹滞作痛也,寒郁与热郁异,以及血有寒瘀、热瘀;便有阳秘阴秘,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何以辨之,亦先辨诸体气而已。余论人生体气实分四种,已载前篇,盖天地之气,不外寒热燥湿,即人身应之,亦不外湿热、燥热、寒湿、寒燥四种,既有是病,即有是药,病皆对待,药亦皆对待,有辛温解表之荆、防,即有辛凉解表之前、蒡;有甘温重镇之紫石英,即有甘寒重镇之代赭石;有温疏气之木香、豆蔻,即有凉疏气之郁金、香附;有温降气之苏子、沉香,即有凉降气之白前、兜铃;有温补血之当归、炙草,即有凉补血之生地、白芍;有温破瘀之桃仁、红花,即有凉破瘀之夜明砂、生卷柏;有寒症噎膈之高良姜、缩砂仁,即有热症噎膈之青竹茹、代赭石;有凉消水肿之防己、赤小豆,即有温消水肿之椒目、杉木片;有寒杀虫之芜荑、苦楝,即有温杀虫之榧子、川椒;有寒湿成痹之苍术、姜黄,即有湿热成痹萆薢、防己;有子宫寒冷之蛇床、续断,即有子宫瘀热之猪?、槐实;有寒湿疝气之小茴香、天仙藤,即有湿热疝气之川楝子、海蛤粉;有热症消渴之天花粉、地骨皮,即有寒症消渴之拘杞子、原蚕茧;有温消食滞之神曲、山楂炭,即有凉消食滞之荞麦、荸荠粉;有寒通大便之芦荟朱砂丸,即有温通大便之半夏硫黄丸;有润通大便之郁李仁、海松子,即有燥通大便之皂荚实、丁香柄。诸如此类,亦不胜枚举。更有专主一证之要药,如肝肾虚寒腰痛用杜仲,肝肾虚热腰痛用女贞;膀胱气寒不化溺闭用肉桂,膀胱气热不化溺闭用知母;阳虚劳损脊痛用鹿角胶,阴虚劳损脊痛用猪脊髓;凉消乳痈用蒲公英,温消乳痈用橘叶汁;凉杀劳虫用天冬、百部、明月砂,温杀劳虫用水獭肝;凉定肝风用羚角,温定肝风用肉桂;凉散内风用嫩钩藤,温散内风用明天麻;热郁发疹用蝉衣、牛蒡,寒郁发疹用怪柳、棉纱;热体呕吐用竹茹、芦根,寒体呕吐用丁香、柿蒂;胃热流涎用子苓,脾寒流涎用益智;阴虚眩晕用甘菊花、黑芝麻,阳虚眩晕用山茱萸、鹿角霜;温热脚气用防己、赤小豆,寒湿脚气用槟榔、杉木片;热郁胁痛用广郁金、川楝子,寒瘀胁痛用归横须、苏子霜;虚寒阳痿用阳起石、鹿茸,虚热阳痿用女贞实、石斛;热体肝火郁胃,困倦嗜卧,用生地、青黛,寒体脾湿自困,困倦嗜卧,用苍术、香芒,诸如此类,尚不胜枚举。苟于体质辨别不明,即难免于混用。须知病同而原异,药似而性非,辨别既明,则湿热为痰用黄芩、胆星,燥热为痰用花粉、竹沥,寒湿有痰用陈皮、半夏,寒燥有痰用姜汁、白芥;肾经湿热用黄柏、知母,肾经寒湿用茴香、附子,肾经燥热用龟板、黑豆,肾经寒燥用苁蓉、胡桃。试举一证一脏以为例,余可类推。诚能自儆,知一不知二之弊,庶几同一肝燥,不致以治寒燥之枸杞、当归误治温燥;同一胃湿,不致以治寒湿之草果、肉蔻误治湿热乎。庶几热体胎动之黄芩、苎根,寒体胎动之艾叶、杜仲;热体邪迷之朱砂、白微,寒体邪迷之龙齿、雄黄;热体遗精之牡蛎、决明,寒体遗精之桑螵、益智;热体崩漏之侧柏、蓟根,寒体崩漏之乌贼、禹粮;热体通络之丝瓜络、竹沥,寒体通络之白芥子、乳香;热体肺虚之沙参,寒体肺虚之人参;热体心液亏之柏子仁、麦冬心,寒体心液亏之龙眼肉、炒枣仁,均不致混用乎。惟是此篇所举,皆寒热对待者,燥湿未备也,攻补、升降、滑涩、散敛、通塞更未及也,皆不可以混用者也。学者即是以一隅三反,取诸家本草而寻绎之,自能洞澈,夫何可依稀仿佛,剿袭成方,反咎方之无效也哉!
 
汪子与病暑,医投熟地等药,王孟英曰:“暑热证必看邪到血分,始可议用生地,何初病即进熟地?岂仅知禀赋之虚,未睹外来之疾耶?昔贤治暑,但申表散温补之戒,讵料今人犯滋腻之辜,暑热胶锢不啻如油入面,如漆投胶,将何法以挽回哉?”愚按:凡病初起,邪尚未清者,本有痰饮者、肝火素旺者,莫不忌投滋膩,不独暑热为然也。今病家无不自称阴虚,医家无不以二地、二冬、龟胶、阿胶为良药,信手便投,奇极!又今人口中贝刂称阴虚,药中则用人参,更为奇极!
 
自汗不止,今人悉用黄芪、浮麦,其他法概不知之。
1、按伤寒漏汗,治以桂枝加附子汤;
2、中风自汗,治以桂枝汤;
3、风温自汗,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如桑叶、连翘之类。
4、中暑自汗,治以白虎,狂汗不止,脉芤者,加以人参,亦有用生脉散处。
5、阳虚自汗,轻则用人参、黄芪,重则用桂、附、甘、术。
6、肺虚自汗,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桑叶之类。
7、心虚自汗,用秋小麦、人参、柏子仁、龟板之类,重则用龙骨牡蛎救逆汤。
8、阴虚不受阳纳之自汗,俗谓之盗汗,治以介类潜阳,大固肾气。
9、湿家、燥家自汗,均以护阳为主。
10、痰饮咳嗽自汗,即用发汗之麻黄,单用其根,以收太阳归缩之气。
诸如此类,随证而施,可以类推。


(按小麦备四时之气,种于秋而成于夏,故走心经。种于秋,得秋金收敛之气,初生之皮纯得秋金之气,以秋小麦洗净,药煎半熟后入小麦,则皮之味恒多,重在用皮收敛,亦取其成在夏而入心也。古时用法如此,今人皆用浮小麦。按浮小麦有二种:一则生时未曾结实,自已得气不足,焉能治人?一则入仓以后,湿热生虫,有病之物,又乌可以治人之病哉?)
 
医不狂野难攻关,药不峻猛难救绝;只要心智常寂静,遍体洞明病理清。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水之为阴,化气即升,遇阴重即滞;气之为阳,寒凝转阴则降,遇阳托则瘀。
 
按照营养学的说法,日常用的米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
B1、维生素C及钙、铁等营养成分,而我们中医是从养生延年角度来研究粥,比如对粥上层的粥油,实践证
明有补液填精的功效,当然用法上是大有讲究的,稠、薄、凉、热、多、少 有讲究,喝得快、慢、冷热、
多少有讲究,比如隔夜冷粥油可以治便秘,热粥汤能行气等等。粥的确对滋养人体的阴液和肾精大有裨益,
最适宜病人、产妇和老人。粥具有健脾胃、补中气、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固肠止泻等作用,所以,粥多
用于脾胃虚弱、烦渴、营养不良、病后体弱等病症。而粗糙的米中的粗纤维有助胃肠蠕动,对有些类型的
胃病、便秘、痔疮等有养疗作用,热粥促进血液循环,稀粥可治脚气,降胆固醇,减少过敏反应等等。相
对于其它药膳粥来说,白粥的使用要简单安全的多。
 
张锡纯说:盖上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参、芪,下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桂、附也。今类推之,上焦阴分不亏才能受桂枝;中焦阴分不亏才可受姜;上焦阳不亏者,才能受瓜蒌、麦冬,连翘;中焦脾不弱少湿者,才可以受熟地、玉竹、天花粉;下焦不寒者,才可受生地、元参。
 
熟地黄滋补肝肾、添精益體之力较何首乌为优,但滋膩太甚,容易腻膈害胃。
何首乌则不寒不燥,不膩膈、不害胃,又有养血祛风之功,是熟地黄所不及。
急需滋补时,用熟地黄为宜,长服慢补时,用何首乌为好。二药也可合用。
 
“用麦甘大枣汤,麦以镇逆,枣、甘益虚,遵《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也。”
出自《眉寿堂方案选存 • 女科》“病起左肢痛痿”案。在这里,叶桂独出心裁地论述了甘麦大枣汤的组方特点,认为此方用小麦能够缓肝之急,镇肝风肝阳之逆;大枣、甘草,甘缓益虚,此虚既可是心,又可是脾胃,也可是肝。从而为临床变通应用甘麦大枣汤治疗肝心、肝脾、肝胃、心脾失调证的治疗提供了理论根据。
 
张锡纯用药最重升降和归经。比如他见左身疼痛多用鹿角胶,右身疼痛多用虎骨,它认为此二种药一个走左边一个走右边;见左脉不升就用柴胡、桂枝,右边不升就用桔梗、葛根等,见右脉浮长的冲气上逆就用代赭石,如果是左脉上盛下虚就用牛膝引血下行,治疗胸中大气下陷和肝阳上亢之方就是从把握气机的角度选择用药组方。书中之实际病例到处都是,不胜枚举,若潜心于斯,必有所获。
 
服药须知
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无故目赤、牙疼、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驱逐阴邪,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了扶阳之品。但初服辛温,有胸中烦燥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喉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服辛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服辛温十馀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七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服辛温十馀剂,或二十馀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已。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周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而外解也,半日即愈。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体健身轻矣。虽然邪之情形,万变莫测,以上所论,不过略陈大意耳,学者须知。

《医法圆通》
 
清热伤气
利湿伤阴
破瘀两伤
升散伤元
凉润易滑
化痰耗液
甘缓碍动
甘温作胀
守补则滞
 
胁痛之病,古人以右胁属肺,左胁属肝,故右胁痛多主痰气,左胁痛多言属血,但两胁皆属于肺,而肝生于右胁,故胁痛之病,无论痰阻气滞,血瘀络阻,左右皆可发生疼痛,切不可仍以左血治肝,右气治肺,拘泥不化。

惟肺主气,气分之病,应从肺治;肝藏血,血分之病,可从肝治。是以咳嗽气急而胁痛者,无论左右,多属痰气,当以化痰顺气为主,宜用瓦楞子、竹沥、竹茹、川贝、杏仁、旋覆花、瓜蒌、前胡、枳壳、橘红、苏子、白芥子、海蜇头、广郁金、牛蒡子、浮海石、芦根之类,因寒、因热,随证引用。

总之,气火内郁者,宜用清润之药;痰热胶结者,必须凉解开豁之剂;湿饮内阻者,又当温化为主。

若胁痛而无咳嗽气急等证,其痛专着一处而不移者,疑有瘀血留滞胁肋之间,当用散瘀通络为主,可投归须、川郁金、新绛、桃仁、七、地鳖虫、旋覆花、香附、青葱、丝瓜络、橘络、川楝子、降香、丹参之类。

更有血液亏耗,肝火灼络之胁痛,又非前药所能治之,其症必内热形瘦,舌糙少寐,口苦脉弦,法当养血柔肝,以润胁络,清泄木火,宜用川楝子、白芍、归身、金石斛、柏子仁、枣仁、首乌、阿胶、川郁金、木蝴蝶、石决明、竹茹、白蒺藜、黑山栀、丹参、丝瓜络、钩藤、新绛之类。

试观胸胁痛症,种类虽多,要不离乎虚实新久气而已。如能辨别清楚,其治定能获效也。

《史沛棠论胁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