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关于开、合、枢的问题

萧延平按:“‘太阳为关(闗)’,‘关’字《甲乙经》、《素问》、《灵枢》均作开(開)。日本抄本均作‘閞’,乃‘关(闗)’字省文。
玩杨注‘门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主禁’之义,‘关’字为长,若‘开’字,则说不去矣。再考《灵枢•根结篇》及《甲乙经•经脉根结篇》,于‘太阳为开’之上均有‘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之文,本书卷十《经脉根结》与《灵枢》、《甲乙》同,则是前以关、枢、阖三者并举,后复以为关、为阖、为枢分析言之,足证明后之为‘关’‘关’字,即前之‘折关’‘关’字无疑矣。下‘太阴为关’与此同义,不再举。
再按:嘉佑本《素问》新校正云:‘《九墟》太阳为关,作关’。”
 
这个少阳少阴,是不是阴阳两个系统之间的枢纽?阖是渐强,开是渐弱,枢是阴阳之间的转换,这样才是阴阳互根,一气周流
 
樓主這個問題很難回答。該說的,前面諸位都談過了。

個人胡說幾句,僅供參考。

所謂“開、闔、樞”的問題,談的最細的,是《傷寒論》。這是展開了談的。

個人就反過來再說兩句了。

所謂一身之有陰陽,一臟一府皆有陰陽。開闔者,陰陽之一用也。故一臟一府皆有開闔也。

臟腑有十二經脈,十二經脈者,三陰三陽也。

合三陰三陽,則為經絡之陰陽也。
故,就經絡合而言之,則陽經爲開而陰經爲闔。《經》言之“開闔樞”,即是言陽經之開闔、陰經之開闔也。所謂“樞”者,前貼以言矣。不贅言。

三陽之經,宗而言之有開闔。分而言之,各經亦自有其開闔也。

故,宗源曰:總而言之,還是一身陰陽開闔之屬。分而言之,則看《傷寒論》吧。

便如那漁網的網繩與網眼。總而言之,操網繩而可控漁網。分而言之,便如細數網眼之無窮、繁雜矣。

呵呵,胡言亂語,博一笑爾。
 
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假如没有“开、合、枢”的说法,你的中医体系会不会崩溃?
 
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

我成看了田合禄著《中医运气学解秘》他谈到天之五运六气与地之五运六气是不同步的,地之五运六气要晚30多天,这就是夏至是阳光最强的时候,而我们却要到小暑大暑时才感到最热。既然人要受天与地的影响,中医理论根于《易》,《易》又根于日月。那这开、枢、合也要从这里去探讨。
 
细读黄帝内经自知,但是需读人民卫生校注本,此外内经中暴病责之太阳,太阳是“关”,被破了关,就得了大病、暴病。特别是皮部论(素问,第56篇)“太阳之阳,名曰关枢”等无疑的证明了这一点。
 
开合枢应是关合枢,关是门闩,合是门;枢是枢
 
从表面字义讲,开即是打开合既是关闭,但怎么在生理和病理上去阐述这开枢合,请各位老师指点一二,不胜感激。

随文解意,这样能够解答楼主的提问吗?
 
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止于至阴,主人体之表
功能上发布阳气以御外邪,所以为开(发布为开)
邪犯人体,由表及里,太阳首当其冲,所以为关(关口)
两个取义都通吧?
 
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解读。或者说隐性和显性。
比如某人在单位,是个员工,有自己的职责和分工,这是这时候这场合的显性;但他还是某个家庭的成员,这是隐性。在家里,就是个家庭成员,他的显性隐性就和在单位正相反了。
 
开合枢应是关合枢,关是门闩,合是门;枢是枢

(闗),取义于门闩;,取义于门扇;,取义于门轴。

根据经脉的循行规律,三阳经脉之太阳行于身之后为,阳明行于身之前为,少阳行于身之侧为。此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之含义。三阴经脉亦如此。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皮部论》及《灵枢•根结篇》等。
 
河间金栋答曰

“太阳为开”、“太阴为开”非是,“关”误作“开”,闗、開形似易误,当为“太阳为关,少阳为枢,阳明为合;太阴为关,少阴为枢,厥阴为合。”其内容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灵枢•根结篇》及与其有相关内容联系的《素问•皮部论》。

(闗-閞)、者何义?
关,取义于门闩;阖,取义于门扇;枢,取义于门轴。

《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论三阳有关、阖、枢,合为一阳;三阴亦有关、阖、枢,合为一阴。此一阴一阳作为人身之两重门户,外以拒邪气之侵,内以固精气之失。此乃三阴三阳(即关阖枢)之生理。

根据经脉的循行规律,三阳经脉之太阳经行于身之后为关,且在三阳经中相对地处于浅表部位,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主关;阳明经行于身之前为阖,且阳明经相对地位于体表的深层,具有闭阖收敛作用,故主阖;少阳行于身之侧为枢,且少阳经则处于两经的表里之间,具有枢纽的作用,故主枢。此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之含义。三阴经脉亦如此。

“阴阳离合”是《内经》阴阳学说的重要理论,其核心是阴与阳的可分性及其统一性。以人身阴阳而言,外之阳再分为三,即太阳、阳明、少阳;内之阴再分为三,即太阴、少阴、厥阴,这就是相离。而三阳为一阳所化,三阴为一阴所化,都各具有统一性,这就是相合。三阳相合为人体屏障,如人身之门: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共同主司御邪作用。三阴关阖枢主人体封藏:太阴脾藏营,少阴肾藏精,厥阴肝藏血,各有所主,是为相离;而营、精与血互化互生,同为生命之基质,是为相合。所谓三阴离合,即寓有脾肾肝分工合作同主精液封藏之义。

在病理上,三阳经之关折则“肉节渎(溃缓)而暴病起矣”,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悸病)起矣”,枢折则“骨摇而不安于地也”。三阴经之关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阖折则“气绝而喜悲”,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

阴阳离合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伤寒论》在对外感热病进行辨证论治过程中,既充分运用了这一理论。如基于三阳相离的观点,仲景指出:发热恶寒者属太阳,治宜汗解,以麻黄汤、桂枝汤类主之,吐下则禁忌;但热不恶寒者,治疗宜清下,以白虎汤、承气汤等主之,汗则禁忌;寒热往来者属少阳,治宜和解,汗吐下均为禁忌。三阳界畔分明,违背它就会诛伐无过。这种理论对于温病亦然。如叶天士说:“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辨卫气营血,与伤寒同”。在《伤寒论》中,三阳相合则见于二阳或三阳合病的例子。这就是因邪气过盛或正气虚弱所致,宜从阳之相合而治。如太阳阳明合病用葛根汤,太阳少阳合病用柴胡桂枝汤等。

至若急性热病后期,正气日弱,病即离阳入阴,其发展一般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三阴封藏失职,故皆可见吐利之证。其中属太阴者,用理中汤类;属少阴者,四逆汤主之;病在厥阴者,乌梅丸、吴茱萸汤主之,皆宗三阴相离立法。内脏病久,往往一损俱损,精血虚衰,常需考虑三阴并治。如肾气丸以地黄补少阴肾、山药补太阴脾、茱萸补厥阴肝,即三阴并补的例子。
 
河间金栋答曰:

“太阳为开”、“太阴为开”非是,“关”误作“开”,闗、開形似易误,当为“太阳为关,

此点不敢苟同,其一“关”与“开”字的繁体无论是正楷还是行体还是草体都想去甚远,其二如是关合枢,人体就处于已封闭的状态,真么与外界发生联系。
 
此点不敢苟同,其一“关”与“开”字的繁体无论是正楷还是行体还是草体都想去甚远,其二如是关合枢,人体

哈哈,这就是中医界讨论的医学道理,搞来搞去成了训诂学,离开问题越来越远,讨论啥啊

中医界这种随文解意,诡辩成风的思维误区已经很难扭转,任何人提出核心讨论话题,讨论者都会岔开话题,跑题议论。
 
哈哈,这就是中医界讨论的医学道理,搞来搞去成了训诂学,离开问题越来越远,讨论啥啊

中医界这种随文

训诂、句读是学习古籍的基本功哦,书如果读不懂,更不用说其他了


至于多种解释也很正常,只要符合临床实际,皆可取
 
训诂、句读是学习古籍的基本功哦,书如果读不懂,更不用说其他了

纵观历史上的解读,不下百种,大家各执己见,不能统一,各说各有理已经很久,所以任何中医理论讨论都会不得结果,中医的混乱就在于此,发展到现在成了骂街骂娘相互攻击的氛围,中医界这种风气将会辜负所有学习中医的年轻人。
 
纵观历史上的解读,不下百种,大家各执己见,不能统一,各说各有理已经很久,所以任何中医理论讨论都会不

一题多解正是经典的魅力呀

只要符合临床并验之有效都可以参考嘛,怎么可能都跟一加一一样呢
 
一题多解正是经典的魅力呀

只要符合临床并验之有效都可以参考嘛,怎么可能都跟一加一一样呢

病例治疗方案可以多解,难道理论原则上可以随意臆造吗?各人都有各人随心所欲的理论,也即是没有了中医理论。
 
病例治疗方案可以多解,难道理论原则上可以随意臆造吗?各人都有各人随心所欲的理论,也即是没有了中医理



是否臆造,评判的标准是是否切合临床实际
 
一场仗没结束之前,谁能说谁的战术是对的?只能通过结果判断战术。你说打仗能在战前辩个理出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