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民间中医师承脉法

中医四诊运用的都是人的感官,而不同的人因感觉器官不同,感觉中枢也不同,故对相同的事物(脉象、舌象、面色、声音、气味、一般状态等)会有不同的感觉;对相同的感觉也会用不同的词汇去描绘。
这就导致中医四诊在交流、传承上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如果师傅对徒弟描绘一种徒弟从来没见过的脉象,那么无论师傅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多么强,徒弟也很难明白。就象向一个从来没见过雪的人描绘雪一样,无论说得多么清楚,那个人也不会知道雪花飘落在手里是什么滋味。所以中医特别强调悟性。
正是由于四诊都是人的感觉,而感觉是无法用语言精确表达的,于是那些真正明白中医的人才不在这方面浪费唇舌。正是《黄帝内经——灵枢——病传第四十二》“可著之于竹帛,不可传之于子孙。”因为就算勉强写出来了,后人也不会明白它的真实意义。
故自古以来,中医界的顶级高手们不曾留下专门的脉诀
由于四诊都是人的感觉,所以咱说咱临床治病就是凭感觉处方用药的。嘻嘻,医者意也,治病要用“心”。
 
首次看到如此精细的说脉象!
多谢菩提医灯老师!谢谢!
 
这些脉象总结太好了!如果把全部脉象整理在一块,那看起来更方便。这么多脉象很难记,如果与实践结合起来,摸多一点,就会融汇贯通。我觉得对初学者来说,要用反推法学习更好。就是明知病情及病因的情况下,再摸脉,专注感受脉象,然后对照前辈们总结出的脉象学习,会事半功倍。摸多了,熟悉了,等融汇贯通,再从脉象正推病情。我想这样会上手非常快。
这样做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切脉能力。我们的住院医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门诊医师和乡村诊所医师可以从其他三诊确认后再摸脉学习。不出一个月你就会成为一个摸脉高手。
反推—正推—再创新
 
本帖最后由 fubabazyg 于 2013-12-11 09:58 编辑

我们现在来看看涩脉的体状。我们打开历代脉学大师留下来的典籍,我们不难发现,涩脉,的确不一般呐!《黄帝内经》中对涩脉的描述是“三五不调”,意思就是规律性不太强。《脉经》对涩脉的描述是:“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意思是说涩脉的体象兼有细脉、迟脉、短脉、散脉的特点,脉流的来去比较艰难滞涩,而且至至似乎有歇止的形态。《脉诀》对涩脉的形态描述为“如轻刀刮竹”,以刮竹刀轻轻地刮着竹子,哪种感觉是什么?篾匠最清楚,哪种涩滞的感觉显现的比较明显。通真子(刘玄宾)说:“如雨沾沙。”这个是形容涩脉有一盘散沙之意。李时珍对涩脉的形容是“如病蚕食叶”,这可谓是比较传神的说法,把涩脉所包含的形态全都包含进去了。李延昰对涩脉的形态描述为:“迟细而短,三象俱足。”他认为涩脉具有迟脉、细脉和短脉三种脉象的形态。综合起来,涩脉的形态为五种形象的综合,所谓五种形象,即“如病蚕食叶”,“如轻刀刮竹”,“如细雨沾沙”,“如杨花散漫”,“似止非止、三五不调”。
涩脉 据我所知的就是 脉起 没有 一点一点平滑的过程 , 波峰波谷 突起 涩则 血通利艰难 故 心脏跳动 起伏了力量能明显感觉 而流动感不强 滑脉相反 波峰波谷 脉的起伏 明显有 渐进之感 因为血 流利 稍微一鼓动脉就前行 应答很及时。
本帖最后由 fubabazyg 于 2013-12-11 10:07 编辑

现在来说说紧脉吧。
紧脉的形态,主要在“紧”字上做文章。怎么个紧法呢?《素问》指出:“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意思是说紧脉有刚劲的形象。张仲景则用“如转索无常”来形容紧脉,意思是犹如绳索的转动一般,具有绷紧的感觉;王叔和则说“数如切绳”,意思是犹如手指按在绳索上的哪种感觉,与仲景的意思一脉相承;但二人却终究不肯说破,朱丹溪则是一语捅破玄机,则说“如纫箄线,譬如以二股三股纠和为绳,始得紧而成绳”,就这样,紧脉的形态就更加惟妙惟肖了,也就是说,紧脉除了刚劲有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它在指下的搏动,令人有一种左右旋转而紧急的感觉,好像摸到无数次转动的绳索,又好像是在按切绳索;又好像摸到联缀竹木筏的绳索那样地紧急有劲。换句话说,紧脉不仅来往有力,还有绷急、绞转,枭动夭矫的形态。这个在民间更容易理解,因为民间有不少自己制作绳索的经历,但凡见过的,自然不会忘记。倘若城镇之人未曾见过如何制作绳索,不妨去买一根较粗的绳子来,看看制作过程中那股绞动的劲儿,那紧脉的形态就跃然纸上了。
紧脉 就是 脉幅很窄 上下距离短 脉管又有硬的感觉 绳子拉紧了 弹跳幅度自然 降低 。 就此两点个人感悟 与志同道合者 看能相互印证不
 
后退
顶部